手术后注意镇痛,一周内不屈曲,不转动胸腰,不翻滚,保持平卧。出院后注意姿势体位,挺胸抬头。术后2-4周可以正常上学,1个月复查后可进行常规活动,3个月内保持背部伸直的良好姿势,不弯腰搬重物,不翻滚,避免剧烈运动。6-12岁被认为是Nuss手术矫正漏斗胸的最佳时机,则支撑钢板留置时间需要延长到3-4年。
美国儿科学会(AAP)对于孤独症初级保健筛查 警示指标:6个月后,不能被逗乐,眼睛很少注视人;10个月左右,对叫自己名字没反应,听力正常;12个月,对于言语指令没有反应,没有咿呀学语,没有动作手势语言,不能进行目光跟随,对动作模仿没有兴趣;16个月,不说任何词汇,对语言反应少,不理睬别人说话;18个月,不能用手指指物或用眼睛追随他人手指指向,没有显示给予行为;24个月,没有自发的双词短语。任何年龄段出现语言功能倒退或社交技能倒退。——注意上诉症状不能替代临床医生综合病史、精神检查并依据诊断标准做出的诊断。
沿海地区应该食用加碘盐吗? 你要说绝对没有坏处,那显然也是不科学的,比如对于对碘敏感的个体和甲状腺疾病患者是有风险的。但是相对来说沿海地区食用碱盐的收益仍然是大于风险的。 大家可能对于沿海地区的碘营养状况有误解,其实多数地区都是缺碘的,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人可能海产品消费量也不太高。 甚至于在浙江、上海、辽宁、福建的沿海地区,在食用加碘盐的前提下也都对孕妇检测过尿碘水平,结果发现仍然有很多孕妇处于缺碘的情况。 因此选择加碘盐是一个利大于弊的选择,可以有效地预防碘缺乏病。 甲状腺结节和加碘盐有关吗? 很多人说发现了甲状腺结节就很恐惧,其实甲状腺结节被大家所知主要还是跟高分辨率B超的普及有关,此外也有很多其他的因素,跟碘的关系证据并不是非常的充分。 目前来看,过量碘的摄入(和公共卫生的“碘盐补碘”不是一回事)可导致甲亢和甲减,另外如果要是在原先碘缺乏的地区过量补碘也可诱发甲状腺肿。但在尿碘中位数100-600微克每升的范围内,并没有发现碘摄入量与甲状腺结节有关。 另外如果甲状腺结节合并甲亢,应忌碘。如果没有甲亢,一般建议仍然可以使用碘盐,限制海带、紫菜等高碘食物即可。 要不要买非碘盐? 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主要原料,碘缺乏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出现障碍,继而出现甲状腺功能的紊乱,对于儿童的智力、体能和生长发育都会有影响,因此适当的碘摄入还是很有必要的。 我国目前允许根据地区碘情况进行选择,建议查询一下卫生部《中国食盐加碘和居民碘营养状况的风险评估》报告的附录中的地区,看看你所在地区是否缺碘。 总结 对于绝大多数人,碘盐还是要吃的,但是最好控制盐的摄入。
1闻2听3看 [爱心][爱心]简单判断乳糖不耐受: 1闻 宝宝口腔中有无酸臭味,粑粑是否特别酸臭。 2听 一听有无肠鸣、二听有无反复打嗝或多屁。 3看 一看粑粑有无奶瓣;二看有无蛋花、水便分离;三看粑粑有无泡沫 喝奶的宝宝在上述症状中如有1-2个是轻度乳糖不耐受;3-4个是中度乳糖不耐受;5个以上是重度乳糖不耐受。 如有上述情况,为了宝宝的健康,请及时服用酸性乳糖酶,记得哦一定是酸性乳糖酶,不易被胃酸破坏的乳糖酶。包括母乳喂养的宝宝
甲状腺微小癌(thyroid microcarcinoma)是内分泌系统的老话题。近年来由于检查手段的迅速更新和健康检查的频度增加,甲状腺微小癌的发现率明显增加,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恐癌症"流行;美国学者更是将甲状腺微小癌的增加形象地比喻为"海啸(tsunami)"。以下从甲状腺微小癌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治疗方式等方面,介绍该疾病诊治领域的相关进展。 一、甲状腺微小癌的患病率 所谓甲状腺微小癌,是指直径≤1.0 cm的甲状腺恶性肿瘤;鉴于绝大多数甲状腺癌为乳头状甲状腺癌,故甲状腺微小癌多指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 。Harach等总结了美国、日本、加拿大、波兰、芬兰和哥伦比亚等国家的尸检资料发现,生前未发现的甲状腺癌的患病率高达5.6%~35.6%,其中微小癌占到67%。Lee等于2014年发表的荟萃分析中也提到尸检中甲状腺癌的发现率为11.5%,且多数为1~3 mm的微小癌。这些研究一方面说明甲状腺微小癌是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肿瘤,是人癌共存的典型实例;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甲状腺微小癌的高患病率。 近些年对SEER数据库的分析显示,甲状腺癌的患病率显著增加,并以甲状腺微小癌的增加为主,但是其死亡率并没有增加。结合Harach等和Lee等的报告,我们认为甲状腺微小癌在人群中的固有患病率即是很高的,只是以往受到健康意识、检查手段和检查频度的限制而没有显露出来。 二、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 几篇临床综述和荟萃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 2008年,Roti等纳入17篇文章、9 300余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资料,得到下述临床特征:(1)女性患者比例为82.9%,远高于男性的17.1%;(2)乳头状甲状腺癌比例为65%~99%;高度恶性的病理类型(包括高细胞亚型)比例为0.8%;(3)诊断时15.0%的患者伴有淋巴结转移,0.37%的患者已出现远处转移。2012年,Pacini综述了6项甲状腺微小癌研究,证实超过20%的甲状腺微小癌为多灶性,确诊时平均11%出现腺外侵犯,28%存在淋巴结转移。2014年,Mehanna等的荟萃分析则比较了意外发现的微小癌与非意外发现的微小癌的临床差异,结果显示,意外发现的甲状腺微小癌癌灶更小、淋巴结转移风险更低。同年,另一篇综述发现超过半数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存在BRAF基因突变,后者是与乳头状甲状腺癌发生、进展相关的基因突变之一。 不过,尽管部分甲状腺微小癌表现为高危病理亚型(如高细胞型等)、癌灶腺外侵犯、伴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的临床特点,但总体而言,甲状腺微小癌长期预后良好。Roti等的荟萃分析显示,甲状腺微小癌在经过治疗后,随访期间局部复发率为2.4%,远处转移发生率为0.27%,癌症相关死亡率仅为0.34%。Hay等对Mayo Clinic的900例平均直径7 mm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进行了甲状腺手术后平均17.2年的随访,结果显示20年和40年复发率分别为6%和8%,仅3例患者最终死于甲状腺癌。中国香港学者完成的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1964—2003年间的185例甲状腺微小癌和443例非微小癌患者,平均随访时间8.2年,生存曲线提示甲状腺微小癌的术后生存率显著高于非微小癌患者。 三、甲状腺微小癌的治疗方式 鉴于甲状腺微小癌的高发性和上述临床特征,我们应当看到,相当一部分甲状腺微小癌具有惰性进展的特点,对生存几乎不构成威胁。因此,如何对甲状腺微小癌进行"合理"的治疗,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关注和争论。 1.手术方式: 长时间以来,甲状腺全切/近全切除术是甲状腺癌的主流手术方式。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对于低危甲状腺癌(多数甲状腺微小癌属于低危甲状腺癌)而言,甲状腺切除范围一味扩大并未带来显著的临床预后获益。在Bilimoria等对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1985—1998年间52 173例甲状腺癌患者的分析中,发现甲状腺全切术比腺叶切除术轻度改善甲状腺癌的复发和病死率,但该研究未排除影响预后的某些混杂因素(如腺外侵袭等)。随后,Adam等对同一数据库中1998—2006年进行甲状腺癌手术治疗的61 775例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校正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后,甲状腺全切术与腺叶切除术对
当我们盆底肌出现状况时,不宜做任何增加腹压的动作。有位产后的妈妈跟我诉苦:我去医院做盆底肌康复治疗的时候,我一收缩盆底肌,康复师就说我腹部别用力。我一放松腹部,盆底肌也没力收上去了。被康复师骂了几次做的不好,我越来越没信心,越想着腹部不能用力,它偏偏放松不下来,怎么办? 这个问题,同样困扰很多刚开始训练盆底肌的朋友们。在训练盆底肌的时候,我们随着吸气收缩,呼气放松的节奏去运动,但腹部不由自主地收紧了。首先我们从呼吸方式去调整。 1.胸式呼吸减腹压呼吸方式分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 大多数人,日常生活都采用胸式呼吸,也称内心式呼吸、浅层呼吸、锁骨式呼吸。胸式呼吸在吸气时,你的肩膀会微微耸起,肋骨打开、扩张。空气进入肺部,扩大胸廓。空气不进入腹部,你的横膈膜不下移,就不会给腹部增加压力。 腹式呼吸。深深吸一口气,让空气进入肺部,再到肺部底层,再到腹腔,让横膈膜上下移动,同时你的肚子也会动。腹式呼吸时,你的腹部肌群也会运动。腹部肌群收缩,腹压增大,协助呼气;腹部肌群舒张,腹压减少,协助吸气。 现在我们来练习一下胸式呼吸。 1.坐姿、平躺,皆可。 2.首先我们把手放在十二肋两侧,不要施加压力,保持骨盆中立位。 3.深吸一口气,感觉空气由鼻腔进入肺部,充盈的肺部撑开肋骨,向外。向两处扩张。手能感觉到被推开的力量。空气能量到了肺部就停止向下。 4.呼气,胸腔内收,气体从肺部向上直鼻腔排出,肋骨收回,手也回到原位 整个过程,腹部是平的,没有收缩运动。 还有位朋友向我反应:我知道盆底肌,我真的这块肌肉在哪,但是每当我去收缩它的时候,我的腹部也会跟着运动,好像靠腹部的力量去收缩盆底肌一样。 其实这种情况非常正常。我们人体由多个肌群组成的,每块肌肉的运动收缩容易相互影响。打个比方,我们胸部的呼吸肌和腿部肌肉好像隔得很远,但却有相互作用。英国布鲁内尔大学曾对于马拉松跑者呼吸肌与腿部肌群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发现呼吸越费力的跑者,其腿部的负担也越大。 特别是相邻的两个肌肉群,特别容易‘连带运动’。针对盆底肌而言:腹肌、臀肌、内收肌都是盆底肌的相邻肌肉。你感觉一下,你要用尽洪荒之力去收紧盆底肌,使劲!收!肚子也收紧、屁股也收紧、大腿也收紧。是不是感觉自己收缩地特别有力量? 这种连带肌肉的训练,会加速疲劳。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收缩没做几次,就没力气了。况且,我们这次主题是要放松腹部来做盆底肌训练,相邻的肌肉也不能动用,针对性去做盆底肌训练。 2.放松腹部肌肉一个站立的人体,腹部在中间位置,承接上下四肢,集合丹田之气。平时除了主动收缩腹肌,很多动作都会使用到腹部力量。咳嗽、大笑、提东西、甚至是呼吸(腹式呼吸)都会用到腹部的力量。 感受一下咳嗽时,腹肌运动。“咳、咳、咳”,你的腹部是不是向内收缩?腹压增加时,你的盆底肌也能感知得到。用手指触碰阴道和肛门之间,再咳嗽试试看,手指感觉到有震动,是由于腹压使得盆底肌向下压。 现在我们来做腹部放松的盆底肌训练。 平躺,屈膝。 先给肚子做个按摩。揉一揉、舒缓舒缓,放松,抚摸一下肚子,让它乖乖地别动。 手放在腹部。 胸式呼吸,吸气,盆底肌收缩、向上提,保持均匀呼吸。你的手去感觉一下肚子有没有发紧,如果有,请重新开始训练。 吸气,盆底肌收缩,保持3s。腹部放松,手摸肚子是感觉软软的,保持呼吸的同时,腹部是平坦没有起伏,如果肚子有大的起伏,请重新开始。 收缩盆底肌时,训练腹部的放松。把意念集中在盆底肌,想象我们的腹部是透明的、空荡荡的,全身的力量都在盆底。盆底肌收缩,保持均匀呼吸5s,放松。 以上练习是针对初次训练盆底肌的朋友。 适合盆腔器官脱垂症状明显的病友按此方式进行训练。 如果盆底肌训练掌控力教佳的朋友,可以不注重训练时的呼吸方式,或者从胸式呼吸转向腹式呼吸。 当你能自如收缩盆底肌并保持腹部放松的情况下,可以尝试盆底肌反射训练。 文章来源:http://mp.weixin.qq.com/s/GbjwOc_FAZ3riink9f9JpA
致孕1月的你 刚知道自己怀孕的消息,当然是十分开心与兴奋的,努力造人终于有了成功了。这时候的你,因为体内的激素分泌不平衡,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等早孕反应。特别是在早上,当你闻到浓烈的气味时就好想吐。甚至还出现了四肢乏力、发热、畏寒等症状。 实用小贴士: 那么孕早期孕吐怎么办呢?下面教你4个小妙招,相信对于孕吐有一定的帮助。 1、心里疗法:心理放轻松比什么都重要,心理压力过大,妊娠反应会更加严重。 2、饮食疗法: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可以防止便秘,因为便秘会加重早孕反应。 3、运动疗法:适当参加一些轻缓的活动,如室外散步、做孕妈妈保健操等。 4、药物疗法:可以补充一些营养剂。比如服一些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致孕2月的你 怀孕已经两个月了,多数孕妈妈在这个时候会感觉到自己尿频、白带增多、乳房增大、乳房胀痛、腰腹部酸胀,乳房有时会有刺痛或者抽动的感觉。 另外阴道分泌的“白带”增多,正常的分泌物应是白色、稀薄、无异味。如果分泌量多而且颜色、性状有异常,记住要请医生检查。 实用小贴士: 白带异常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会白带异常呢? 怀孕初期白带要当心,怀孕后有可能出血,有可能是不完全性的流产或着床性的出血,所以不一定是怀孕就没有“月经”,这个是假月经,仅仅是阴道是出血。这个情况月经量一般少,而且短。另外,还要注意宫外孕导致的阴道出血,有可能是流产。 致孕3月的你 怀孕三个月,最明显感受到的变化就是尿频。原因是增大的子宫开始压迫位于前方及后方的膀胱和直肠,膀胱容量减少,所有总是感觉到有排不净尿的感觉。 实用小贴士: 尿频的孕妈妈应该怎么办呢?下面介绍一些小妙招缓解尿频。 ①少站立; ②尽量不仰卧; ③可用枕头把腿适当垫高些; ④坐着时,最好抬高下肢,与心脏成水平位; ⑤有静脉曲张趋势,或水肿明显,白天走路、站立时可穿上弹力袜; ⑥一旦发生静脉曲张就要看医生。 除了以上建议之前,还要提醒一下孕妈妈,千万别憋尿,可能会引发膀胱炎。另外,不要刻意的不喝水,要合理补充水。 致孕4月的你 终于平安地度过了怀孕前三个月了,胎宝宝也总算是稳定了下来。终于可以跟大家宣布怀孕的喜讯了。这时候就连晨吐等早孕反应也得到了缓解了,心情自然十分畅快的。 可是,高兴之余,你可能注意到自己的乳房已经增大了,或许换内衣的时候发现以前合适的内衣,现在居然已经穿不进去了,甚至必须穿大一码的内衣才行。另外你的乳周发黑,乳晕更为清晰。甚至有时候还可以挤出一些乳汁了,看上去就像刚分娩后分泌出的初乳。 实用小贴士: 孕妈妈不要忽视溢奶喔,要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1、及时用温水清洗,并用柔软的干毛巾擦拭干净。 2、有意识地减少液体食物的摄入,如汤、水、粥等食物,有效控制水分的摄入,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溢奶的程度。 3、适当选择在胸罩内垫上防溢母乳垫,它可以很好地避免乳汁向外渗透哦,这样也不容易出现衣服弄湿的尴尬局面了。 致孕5月的你 这个月子宫在腹腔内慢慢增大,对膀胱的刺激症状随之减轻,所以尿频现象基本消失。这时候你的体型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在这个时期开始,你要随时监控自己的体重,不要超重了喔,别以为你变胖了,胎宝宝反而吸收更多营养。 实用小贴士: 孕妈妈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体重而又不伤害胎宝宝了? 1、饮食日记:写饮食日记,记录自己每天每顿饭都吃了什么,反省自己哪些该吃,哪些不该吃。 2、每天量体重:对自己的体重进行监控,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过度增重。 3、三餐准时:三餐要准时,饮食要均衡,不要忽然间大饮大喝忽然间又节食,这对于胎宝宝来说都是不好的。 致孕6月的你 腰部增粗开始明显,由于子宫增大和加重而使脊椎骨向后仰,身体重心向前移,由此出现孕妈妈特有的状态。由于身体对这种变化还不习惯,所以很容易出现倾倒,腰部和背部也由于对身体的这种变化不习惯而特别容易疲劳,孕妈妈在坐下或站起时常感到有些吃力了。 实用小贴士: 到了这个时候,很多孕妈妈都会有睡眠的烦恼,下面是一些安眠小建议。 1、睡前可以热水泡脚,对小腿后方进行3-5分钟的按摩;调整睡姿,尽可能采用左侧卧位;伸懒腰时两脚不要伸的过直;注意下肢的保暖;多晒太阳。 2、睡姿方面,最好就是左侧卧位,这对胎宝宝来说是最好的睡眠姿势。 致孕7月的你 怀孕七个月了,这时候你会发现身上出现了各种讨厌的妊娠纹,坚持按摩:适度按摩肌肤,保持血流顺畅,减轻或阻止妊娠纹的产生。 实用小贴士: 下面介绍各个部位祛除妊娠纹的按摩小方法。 1、腹部:以肚脐为起点,以顺时针方向不断地画圈按摩,画圈时应由小至大向外扩散,直至均匀地涂满整个肚皮为止。 2、大腿:以膝盖为起点,由后侧往上推向髋部10次。 3、乳房:涂抹乳房时,可以乳沟做为起点,以指腹由下至上、由内至外轻轻画圈按摩,直至贴近下巴的脖子为止。 4、背部:双手由脊椎的中心往两侧10次。 5、臀部:涂抹时可将双手放在臀部下方,用手腕的力量由下往上、由内至外轻轻按摩即可。 致孕8月的你 经常出现便秘和烧心感,身体手脚水现象明显,隔了几天也不见浮肿消失。鞋子要穿大一码的,觉得手上的戒指首饰什么的把自己勒得好紧。 实用小贴士: 孕妈妈水肿怎么办呢? 1、水肿也要喝水:别因担心水肿而不敢喝水,因为孕期下肢水肿是子宫压迫或摄取太多盐分,盐分所含的钠会使体内水分滞留所造成的,并不是喝太多水的关系,所以准妈妈仍要适量喝水。 2、把脚抬高:为了使腿部积存的静脉血能够回到心脏,坐在椅子上的时候,可以把脚放到小台子上 。睡在床上时,平躺后把脚稍稍抬高能够使血液更容易回到心脏,浮肿也就比较容易消除了。 3、适当散步 :借助小腿肌肉的收缩可以使静脉血顺利地返回心脏,因此,散步对于浮肿的预防是很有效果的。 4、按摩 :睡前进行按摩,可以解除腿部酸痛,有助于睡眠。洗澡时按摩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致孕9月的你 怀孕9个月后,心情变得紧张又期待,但是又焦虑。在孕晚期,偶尔会感觉到肚子痛。有些人刚开始时还没感觉,只有用手去摸肚子时,才会感受到宫缩。怀孕9个月,一定要学会分辨真假宫缩,不要被假宫缩骗了喔! 实用小贴士: 那么如何分辨真假宫缩呢? 到了孕晚期,这种无效宫缩会经常出现,且频率越来越高。 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 宫缩太频繁了即使不是即将生产,对宝宝也是不太好的,容易造成胎儿宫内窘迫。 频繁宫缩持续时间长的话建议去医院看看医生,看是否需要做个胎监。 临盆开始的重要标志是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这种宫缩无法缓解,每次持续30秒以上,间隔5至6分钟左右。如果你的宫缩持续时间短且不规律,就表示分娩尚未发动,这种假阵痛是开始真正分娩的前奏和先兆。 致孕10月的你 快接近预产期了,这时候的你,心情还是一样焦虑吗?进入的最后一个孕月,千万别随意走动喔,因为随时都有可能破水、阵痛而分娩,应该避免独自外出、或长时间在外。 实用小贴士: 如何为分娩做准备? 这时候的你,相信也学习过分娩呼吸法了吗?在家里可以跟老公一起练习,另外,别忘了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有助于分娩喔。还要保证休息睡眠时间,让自己精力充沛。 保持心情愉快,为宝宝准备将来需要用的物品,其实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分娩不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如果对分娩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心里就不会那么地害怕了。
问题:什么叫做夜间遗尿? 夜间遗尿在医学上叫做遗尿症,俗称尿床。如果5岁以上,每个星期有两次以上的,在夜间睡眠中不自觉把尿排在床上,就可以诊断是夜遗尿。由于孩子疲劳或临睡前饮水过多,偶然出现的遗尿不是病态;对于大年龄儿童可适当放宽夜遗尿的次数。 问题:为什么讲述这个常见问题? 对于夜遗尿,家属和医护人员都习以为常,认为大部分都可自愈,不必要过度关注和治疗;最近20年,关于夜遗尿的研究很多,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主要是针对它的发生机制去研究。美国、欧洲,日本都已发布了指南和共识。2013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夜遗尿儿童诊治专家协作组,2014年4月发表了中国儿童夜遗尿疾病管理专家共识。国际小儿尿控协会和欧洲小儿泌尿外科协会在26届欧洲小儿泌尿外科大会期间宣布制定“世界遗尿日”。首个“世界遗尿日”定于2015年10月17日 问题:夜遗尿的发生率有多少? 孩子出生后,神经发育有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一般在3岁左右能自我控制排尿,夜间如果要排尿会醒来;控制好的话,孩子可以一夜没有很大的尿意,睡到天亮。 但对一部分孩子来讲,夜遗尿成了一个大问题。即夜间睡觉时,他会不自觉把尿液排在床上。 关于遗尿症的流行病学资料有很多。不同的年龄发病率是不一样的。5岁左右,应该进入正常控制排尿的年纪 国外资料:据统计大约有16%的5岁儿童、10%的7岁儿童和5%的11~12岁儿童患有夜遗尿,约0.5%-2%的患儿遗尿症状可持续至成年期。 问题:夜遗尿的分类?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继发性是指继发于某些疾病,如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或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糖尿病、尿崩症等,比较少见。 原发性无明显原因,这种最多见,占绝大多数。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 1. 血管加压素的缺乏 血管加压素在夜间升高,使儿童在睡眠中尿量减少。有一些仅夜间遗尿的儿童因为血管加压素缺乏正常的昼夜分泌节律,致使夜间尿量增多,超过膀胱的容量,造成遗尿。患儿常在入眠后不久即遗尿,一般在夜眠最初1/3的时间发生遗尿,且尿渍大,如家长唤醒患儿排尿,则可无遗尿现象。 2.不能从睡眠中觉醒 遗尿儿童的父母常常报道他们的子女有睡眠过深和难以唤醒的现象。实际上夜间遗尿与睡眠深度无关,遗尿可以发生在睡眠任何阶段中,其主要问题是当膀胱充盈时,患儿不能从睡眠中觉醒。临床上根据患儿夜间是否自己醒来去厕所排尿、是否要他人唤醒还是自己醒来以及醒后有无不愿起床排尿的现象而决定觉醒的程度。 3.心理和社会因素 强烈的应激因素如幼儿时期的不良遭遇(父母离异、死亡、儿童与父母突然分离、因病住院或意外事故)、初入学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等均可导致儿童在控制排尿的关键时期因心理紧张而遗尿。遗尿症儿童也常有较多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如多动、抽动、不合群、害羞、脾气古怪等,据报道,遗尿症儿童中约10%有注意缺陷障碍,男孩多于女孩。 4.膀胱容量小 遗尿症儿童的膀胱容量较无遗尿的同龄儿童小。正常儿童的每次尿量约10ml/kg,而遗尿症的小儿其尿量达不到应有的膀胱的容量。一般来说,这些儿童的平均每次尿量小于10ml/kg,白天排尿频繁(>7次),有尿急现象,晚上遗尿次数可以不止1次,尿量可或多或少。 5.便秘 遗尿症儿童常有便秘的问题,特别多见的是日间遗尿的儿童,这是因为便秘时,直肠壶腹部的粪块强烈地刺激感觉神经,影响大脑对膀胱的充盈的感知而造成遗尿。 6.遗传因素 遗尿症儿童常有家族史,单卵双胎的孪生儿共同发病的概率高于双卵双胎者,双亲有遗尿症者,在后代中发现有遗尿症者达77%;父母中1人有遗尿症者,子女患遗尿症为44%。然而,仅仅白天有遗尿症的儿童似乎与遗传无关,而那些白天和黑夜均有遗尿的儿童,有明显的男性家族遗传史。Shaffer等(1984)发现阳性家族史在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中都很常见,说明遗传因素起一定的作用。最近丹麦的一些研究证实遗尿的显性基因是在第13号染色体上,这一发现为遗尿症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问题:夜遗尿对孩子和家长有什么影响?遗尿孩子的精神状况和其他疾病患儿是否有差异? 除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一般夜遗尿对智力、体质影响不大。我们越来越重视遗尿,关键是因为疾病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临床研究发现遗尿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内向、自卑,跟医生交流时比较害羞。这是遗尿孩子明显异于其他疾病患儿的一点。 夜遗尿对整个家庭的影响也比较大。有些家庭是孩子和大人睡在一起。这时大人就睡不好,时刻想着提醒孩子、关注孩子。所以遗尿一方面是对孩子本身有影响,另一方面是对家庭、父母的影响。 问题:夜遗尿首次就诊,要做哪些检查?检查的目的是什么? 首次就诊夜遗尿时,问诊是很大的一个部分。医生要了解很多信息,包括有无神经系统问题,有无器质性疾病、心脏病、糖尿病,或其他内分泌问题。 其次要做体格检查,要看孩子整个精神面貌、活动度和心肺情况,血压、身高、体重是否跟正常孩子一样。同时,要看腰骶部有没有脊柱发育异常。体格检查是医生鉴别夜遗尿不同病因的参考。有时我们发现孩子在夜遗尿的同时,个子特别矮,肯定有其他问题。 最后是辅助检查,要做尿常规检查,排除一些肾脏疾病,再加一项超声检查,看看泌尿系统发育有无异常等。 问题:发现孩子夜遗尿后,是否要写排尿日记?有什么意义? 在很多发达国家,医生们一直推崇排尿日记,其目的是让医生充分了解排尿异常的“规律”,探究是属于哪一类的排尿异常,如夜间多尿类型的、夜间尿量不多但次数多,或夜间尿量又多次数又多,白天有没有排尿异常等。 在门诊上,有些家长表述清楚,病历描述得好。但有些家长不一定了解那么清楚。这时就需要通过排尿日记来帮助医生诊断了。 标准的排尿日记要记录一整个星期,包括前后两个周末,共9天。期间,白天晚上的排尿情况都要记下来,主要是记录时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尿的量。家长觉得称量麻烦。那理想的方法是,在这期间夜间给孩子用尿布,每次称尿布的重量,做一个加减。还要记录每天的饮水量,一共喝了多少杯,一杯水有多少量,喝汤、牛奶等的量,只要是液体都要记录。 这样一个完整的记录,有助于医生分析排尿异常的类型,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因为不同的类型,方案有效性不一样。如果一开始就能给孩子提供针对性强的治疗,也会给家长和医生更多信心。 同时,写排尿日记的过程也是一个治疗过程。家长在记录时,会看到孩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喝水太多,睡前没有及时排尿等。也就会有意识改变。 出现夜遗尿,就需要干预吗? 夜遗尿的自愈是随着年龄段而变化的,需要时间不等。比如有的孩子可能在10岁时好了,那5岁到10岁之间要不要干预呢?我们的原则是看遗尿的严重程度,以及这一问题对家长和孩子的影响。也有孩子的夜遗尿一直持续到成人期,这时的治疗会更加困难。 针对治疗,我们有一个特别的提法,就是基于患者意愿,要有想治疗的愿望。因为这个病不像其他一些器质性疾病,如儿科肾脏病中常见的肾病综合征,有大量蛋白尿浮肿,不治疗会危及生命。 一部分夜遗尿会自愈,且不同年龄症状不同。 我们希望家长和孩子都能正确对待,不要有心理包袱。 比如随着时间推移,孩子现在6岁,遗尿比5岁时好一些了,原来一周两次、一上床就尿很多,现在差不多快到睡醒时才有一次,那就可以继续观察。 如果孩子遗尿次数多,尿量大,影响到他和家长的生活,尤其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了,可以选择治疗。 问题:5岁是诊断的一个时间节点。那5岁以下夜遗尿,要干预吗? 提到5岁以上才诊断,是因为90%的患儿是在这个时候发现的。如果4岁以下的孩子,夜遗尿很严重,我们建议家长带患儿门诊排除一些继发性因素,若神经、泌尿系发育异常、感染、糖尿病等,同时与医师共同探讨治疗的得失。 此外, 5岁以上孩子开始治疗,这个年龄的孩子更配合,自己也有治疗意愿。 问题:遗尿有哪些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有几个方面,医生会根据不同的夜遗尿类型和程度,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首先是生活指导,这是基础,国际上视为“专家推荐”,很难有循证医学的证据来验证其有效性多少。根据很多医生的经验,在控制了孩子的晚间饮水量后可明显改善夜遗尿情况。生活指导更适合大一些的孩子。 刚才说到,遗尿孩子的水摄入很有讲究。这个水包括哪些? 喝的水、汤、粥、牛奶等。可以把这些放在白天进行,特别晚饭以后就不要再饮水。晚饭时尽量不要喝很多汤。 有的家长坚持要孩子睡前喝牛奶,可以将这顿奶改到下午喝。 问题:可乐、茶能喝吗? 晚上是不能喝的,白天看情况。不过,我们不主张孩子多喝可乐这些甜度高的饮料,也会影响食欲,影响正常营养的摄入。 问题:晚饭到睡觉,多久比较合适? 这和家庭的生活习惯有关。希望晚饭和饮水的时间,与睡觉的时间间隔稍长一些,如三个小时。 问题:遗尿孩子吃水果要限制吗? 不太建议过多限制夜遗尿孩子的活动、饮食等。因为快乐很重要,尤其是遗尿的孩子,我们要明白,让他接受治疗的目的,就是改善夜遗尿对他(她)的影响,快乐起来。我们要鼓励孩子,你今天晚上不喝水了没有尿床,全家都睡好了,你去学校或幼儿园也很精神。这样孩子在治疗过程中也是快乐的、有劲儿的。我们希望看到孩子快乐的笑脸。 如果因为治疗,这个也不许那个也不能,就违背了治疗的目的 问题:养成良好的排尿排便的规律和习惯,有什么意义? 很重要,尤其要重视遗尿孩子的便秘问题,一旦出现要相应治疗,否则会影响他的膀胱功能。 问题:如何锻炼排尿习惯? 这需要一个过程。好的排尿习惯是有了尿意,能及时排掉。 我们也要锻炼膀胱收缩和释放括约肌的功能。针对5岁以上的孩子,有尿意了,我们可以锻炼其憋住一会儿,等到合适的时候再去排。比如周末父母都在家的时候,孩子有尿意了,可以在家长监控下,憋一下。过一段时间,再适当延长憋尿的时间。但总体不能憋太久。 概括地说,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我们鼓励他有尿意就去排尿;对5岁以上的孩子,要鼓励他有意识地适当憋尿,再去排。 问题:生活指导适合多大的孩子?要多久能看到效果? 一般来说适合5岁以上的孩子。生活习惯的改变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对家长也是这样。不论是生活指导还是用药,一般都强调要至少坚持3个月。 问题:遗尿除基础治疗外有哪些治疗方法? 目前国际和国内应用比较多、疗效肯定的主要有行为治疗和西药治疗。 问题:什么叫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主要是报警器治疗,是一个行为的生理反馈训练,国外应用比较普遍。这是一个很小、很简单的装置,可以放在床单或内裤上面。只要有点尿湿了,报警器就会发出声音。家长可以尽快起身,把孩子也叫起来去小便。通过这样尿湿—叫醒—解小便的过程,孩子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达到有尿意后醒过来。 针对遗尿严重的孩子,可以到医院进行生物反馈治疗,通过专门训练膀胱肌肉的收缩、放松,达到控制排尿的作用。 问题:所有患儿都能用报警器治疗吗? 是的。报警器是最简单的一个方法,音量可以自行调节。型号有些差别,有一种声音的,也有多种声音的。 问题:西药有哪些? 西药主要有两大类药物,特别是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其特点是针对夜遗尿发病机理上的靶点,进行设计。 抗利尿激素应用于夜遗尿,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夜间入睡后,正常人体内的抗利尿激素水平会增加,这个激素有几方面作用:浓缩尿液、减少尿量,在膀胱丰盈时唤醒膀胱,提醒人起床解小便。很多研究都已经证实,有夜遗尿的孩子,到了晚上,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水平会下降。这样一来,尿量就会多,且不容易醒。有家长说,我的孩子夜里不醒,尿了也不知道。这在抗利尿激素水平较低的患儿中是一个通病。 需要说的是,有的家长一听激素就害怕。但这个是专门排尿的激素,和全身作用的肾上腺激素不是一回事。 问题:抗利尿激素怎么用? 服用方法很简单。就是晚上睡前一个小时服药。吃药的时候,可以喝一口水,尽量少喝。服药后8小时就不能再喝水了。同时要求睡前2小时不要饮水。 问题:夜遗尿药物治疗多久能见效?要吃多长时间? 这个药的起效时间因人而异,要根据孩子自身激素分泌的节律或程度。大部分孩子当晚就有效;有的孩子可能要吃两三天才见效。一般我们持续用药4—6周没有效果,才判断无效。在这4—6周中,还有一个加量的过程。我们会从0.2毫克开始用。如果效果不好,两周左右要复查,在医生指导下加量,可用到0.4~0.6毫克。 若药物有效,再持续3个月为一个疗程。即使中间症状改善了,也要按照这个剂量吃够3个月,不能减量。有研究显示,减量太快,容易复发。 问题:药物治疗有哪些副作用,如何避免? 正常人有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水喝多了就会尿,水喝少了尿就少。应用抗利尿激素后,会使尿液变浓,尿量减少,如果此时不控制饮水,水份就会在体内蓄积,造成低钠血症和水中毒。这可能会造成轻度头疼、不适等,严重的会抽搐。但这个药物没有蓄积作用,很快能排出体外。 要避免这一副作用,就要把握好服药时间,服药后不要喝水。 问题:如果在治疗夜遗尿时发烧了,医生要求多喝水退烧,怎么解决这个冲突? 那就停用抗利尿激素,停几天没关系的。而且发烧了,父母晚上会守在孩子身边,发现小便了会及时叫醒。 问题:停药到何时? 到孩子热退、疾病康复后,再恢复用药。这个停药时间要增加在疗程里,如停药一周,疗程就要相应延长1周。 问题:用药期间突然遗尿加重,怎么办? 这时就要及时就医,讨论分析原因,切不可自行加量或减量。排尿日记会有帮助,是不是水喝多了,白天情况怎么样。一般都能找到原因。 问题:服药3个月后,可以停药吗?会复发吗? 用药效果是好的,可以停药。停药后,有50%的人可能复发。这和生活习惯有关。即使停药,也需要坚持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类药物针对非典型的夜遗尿。即尿量不多,但次数多。有时白天也会出现尿频尿急。这主要是膀胱肌肉不协调引起的,如奥西布宁一类的解痉药,针对膀胱肌肉的过度收缩,发挥作用。 问题:如果停药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遗尿,偶尔一次尿床了,是复发吗? 这不能算复发。很多正常孩子偶尔也会夜遗尿,喝水喝太多,晚上实在起不来,都可能发生遗尿。这需要家长自己把握。 在治疗过程中,心理治疗或奖励治疗也很重要。假设有的孩子连续几天不尿床,家长要给他奖励,鼓励孩子的信心。反过来,偶尔一次尿床也不要轻易责备,不能给孩子施加压力。 问题:复发后怎么治疗?比首诊治疗难度大吗? 可以继续治疗,仍然有效。多数情况下,仍选用抗利尿激素,疗程仍是三个月。很少一部分遗尿的确很顽固,治疗难度大。 问题:关于夜遗尿,最希望对患儿和家长说什么? 我们希望夜遗尿的孩子不要有太重的心理负担,很多小朋友也有遗尿;希望能得到家长和医生的共同重视,及早发现引起遗尿的继发疾病,同时主动采取多种方法,尽量让夜遗尿的孩子早一些摆脱疾病的困扰,快乐成长。
让你一生受益的盆底肌锻炼 因为年龄、生产等因素,都会让骨盆底肌肉产生松弛,我们可以利用下面的运动,来帮助强化骨盆底。 覆盖骨盆底的肌肉是由多条肌肉叠合而成,而且各条肌肉的长度、收缩方向、性状也各有不同;另外这些肌肉不像身体其他部位的肌肉,我们无法透过收缩关节来强化它们。由于肉眼看不到骨盆底的肌肉动作,因此运动时更要特别注意“集中意识”,帮助强化训练。 盆底肌运动,不仅可以帮助预防改善尿失禁问题,也能够增加整体动作的流畅度,帮助维持姿势,稳定动作,因此人人都应该多加练习。通过下述的3个步骤,就能够进行完整的骨盆运动。第一步:感觉盆底肌收缩 骨盆底肌肉不像其他骨骼肌,并不具有那么大的可动性,动作上天生受到限制,我们也很难感受到它在运动。下面所举的例子,都是收缩骨盆底肌肉时产生的感觉: 坐在椅子上时,肛门周围往椅面上方抬起的感觉;平躺立起膝盖时,外侧产生一股往内部凹陷的感觉;四肢着地趴着时,阴道到肛门的部分微微感受到得紧迫感。 进行上述这些动作时,只要有感觉到骨盆正上方的脏器(膀胱等)陷入身体内侧,那就能够带动盆底肌肉的收缩。 其实,眼睛周围的肌肉(闭上眼皮时使用的肌肉)也与骨盆底的肌肉很相似。当想要闭上完全眼睛时,眼球就会感受到一股压力,这就是眼睑肌肉收缩时的感觉。进行骨盆底肌肉运动时,可以想着同样的感觉,感觉骨盆底肌肉的收缩。 这里介绍的各种能够感觉骨盆底收缩的姿势,建议你逐个尝试,找到最能意识到肌肉运动的姿势后,再进行第二步及第三步。第二步:只让盆底肌收缩 感觉到骨盆底的收缩后,下一个步骤,就是联系骨盆底肌肉,让它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思动作。比方说,臀部用力,臀肌就会收缩,而此时也会感觉到骨盆底肌肉(特别是肛门附近)跟着用力。若拿眼睛来举例,就像是用力闭上双眼时,脸颊的肌肉也会跟着一起收缩一样。而事实上,我们要练习的并不是靠意志来运动骨盆底的肌肉(因为骨盆底肌肉并非任意肌),而是透过臀肌、腹肌等周围较大的肌肉产生力量,带动骨盆底收缩。因此,要强化骨盆底的肌肉,并不像其他肌肉通过强烈的运动,而是要将意识集中在骨盆底,感觉它是否有在运动。要确认骨盆底肌肉是否有在运动,我们可以将手放在下腹部,并进行运动。下腹部附着着腹斜肌、腹内斜肌,骨盆底肌肉要收缩时,这些腹肌的肌群也会跟着一起运动,微微产生收缩。如果此时腹部往内部过度凹陷(过度收缩小腹),就会变成腹肌运动,所以一定要注意。我们可以利用各种肉眼不会察觉的腹肌运动,帮助收缩骨盆肌肉,训练它们。第三步:锻炼持久力(肌耐力) 最后,在骨盆底收缩的状态下暂时维持姿势,可以帮助锻炼持久力。保持骨盆底收缩,并且尽可能地持续维持这个状态。
1挂喂 多吸 排空 像喂新生儿那样频繁哺喂, 24 小时之内喂 12 次以上,如果有条件, 安排几天时间, 让孩子不离自己身体, 把孩子整天抱在怀里, 一有机会就喂奶; 这样坚持三天, 肯定见效;喂完一边乳房, 如果孩子哭闹, 不要急着给奶粉, 而是换一边继续喂。 一次喂奶可以更换乳房数次, 乳汁不会被吃干的, 而是越吃越多;如果已经混合喂养, 逐渐减少奶粉次数, 而且不要先喂母乳、再喂奶粉, 给一次全母乳,下一次给奶粉,间隔时间长后母乳多了后再给一次全母乳,要让孩子有几顿纯粹吃母乳, 不期待着奶粉。每次宝宝吸完乳房后记得再用吸奶器彻底排空。 2借助催奶汤 3多喝水 食补 对症补所需 多吃下奶的食物比如:花生打浆 米酒 木瓜牛奶 鲫鱼汤 猪蹄黄豆黄花菜汤等,回奶的东西(韭菜,麦芽……)别碰。长期坚持喝水,每天保证两千毫升以上的饮水量。气血虚或者阴虚是女人最常见的症状,有这些症状的妈妈一定要先调理好身子再追奶,否则怎么追效果都不显著。补气血虚可以吃鲫鱼当归黄芪汤,红小豆桂圆红枣汤。阴虚可以吃麦冬等。 4躺喂 如果可以学会躺喂对夜间喂奶有好处。如果担心宝宝鼻子被捂或是中耳炎那就坐着喂吧。不过实践证明妈妈有本能的不会捂着宝宝的鼻子,而且宝宝因为躺喂得中耳炎的可能非常小,躺喂也更加刺激乳房分泌奶水。凌晨三四点是泌乳高峰,前半夜如果有吸空,后半夜休息好,泌乳量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