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简称先天性甲低,是一类由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缺陷导致的甲状腺素分泌不足或因甲状腺受体缺陷所致的疾病。先天性甲低是引起儿童智力落后、身材矮小及营养代谢障碍的常见内分泌疾病,且在先天性疾患中也是为数不多的可预防、可治疗、可改善预后的疾病,因此为避免贻误治疗时机,早期甄别尤为重要。通过新生儿筛查检出的先天性甲低患病率为1/3000~1/2000。分类按疾病转归和预后,可分为永久性甲低和暂时性甲低。永久性甲低如甲状腺缺如、甲状腺发育不良等,机体甲状腺素持续缺乏,需终生药物替代治疗。暂时性甲低病因多为母孕期碘缺乏、新生儿期碘暴露、母亲罹患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早产儿甲状腺发育不成熟等,导致甲状腺素暂时性分泌不足,多在2~3岁可顺利减停甲状腺素替代药物。临床表现新生儿期甲低临床表现常不明显,与甲状腺素可通过胎盘、由母体供给胎儿有关。一些患儿可表现为过期产、巨大儿、黄疸消退延迟、少吃多睡、哭声低弱、低体温、末梢循环差、颜面肿胀、腹胀、脐疝和便秘等。未获及时治疗的甲低患儿,婴幼儿和儿童时期出现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智力落后、生长迟缓、黏液性水肿和基础代谢率减低,常有特殊面容,眼睑浮肿、面具脸、贫血貌,严重者身材矮小、智力低下、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诊断1.新生儿筛查:目前最广泛应用的先天性甲低诊断方法,采用足底血TSH检测,可以筛查出原发性甲低和高TSH血症,但无法检测出中枢性甲低或TSH延迟升高的患儿。2.甲状腺功能检测:新生儿筛查结果异常需检查确诊,血TSH增高,FT4降低者,诊断为先天性甲减;血TSH增高,FT4正常者,诊断为高TSH血症。3.甲状腺超声:主要用于确定是否有甲状腺,以及甲状腺位置、大小和结构。治疗首选左旋甲状腺素钠片(LT4),1天1次,建议每天同一时间服药。随访定期复查FT4、TSH,以调整LT4治疗剂量。开始治疗后1-2周复查1次;随后每2周一次,直至血清TSH正常;此后,每1-3个月评估一次至12月龄;12月龄后,每2-4个月评估一次至3岁;3岁后,每3-6个月评估一次至发育完成。如果FT4或TSH异常,或患儿依从性差,应增加评估频率;更改LT4剂量或产品后,应在4-6周后进行额外评估。对于疑诊暂时性先天性甲低的患儿,在2~3岁重新评估甲状腺功能,在LT4完全停用后4周评估甲状腺功能。定期进行体格发育评估在1岁、3岁、6岁时进行智能发育评估、听力测试。注意事项1.LT4可以与食物一起服用,但应避免与可能减少LT4吸收的食物或药物同服,如大豆蛋白、植物纤维、铁剂、钙剂等。2.不需要给甲低患儿补过多的碘。3.复查甲状腺功能采血时间宜在LT4给药前或最后一次给药后至少4小时。4.对于新生儿或婴儿患者,应减少大面积皮肤涂抹碘剂消毒。5.避免长期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
一.小儿便秘的诊断标准 小儿便秘的诊断标准较多,但最常采用的为2006年新修订的罗马Ⅲ标准: 1.适于4岁以下儿童:至少符合下列2项条件, 并持续1个月:( 1)每周排便 2次或
1.正确设定治疗目标是治疗的开始 首先,必须清楚的是AD并没有根治的方法,大部分患儿在学龄期会明显减轻甚至自愈,但有家族史的患儿较容易反复。因此,在治疗前应该向家长强调,AD是慢性、反复性疾病,需要长期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管理,医患配合对于良好疗效非常重要。AD的治疗目标并非“治愈”,而是控制病情并保证患儿正常生长发育!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使得家长对疾病性质、治疗方案和疾病转归有清醒的认识,为医患关系的建立及长期治疗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保湿护肤 几乎所有AD患者都有皮肤屏障功能障碍问题,水分容易丢失、皮肤干燥。因此,皮肤的保湿是一切治疗的基础,必须贯穿始终,是AD治疗不可或缺的部分,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保湿护肤的关键在于及时、足量、规律地使用润肤剂,润肤剂可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减少对药物的需求。润肤剂中的润肤成分主要是脂类,其主要作用是修复细小裂纹,形成保护膜,形成疏水层把水分锁在角质层。润肤剂可以使皮肤滋润柔软,帮助减少痒和搔抓,是AD的一线用药,坚持每天湿化(2次以上/天,浴后立即涂上润肤剂,防止水分丢失),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洗澡不建议使用肥皂或其他刺激性沐浴露,推荐使用非肥皂的中性或弱酸性沐浴液(低敏、无芳香味),没有条件的用清水洗即可。沐浴之后马上使用润肤剂,防止水分蒸发。推荐的润肤剂主要有优色林(Eucerin)、含有凡士林(Vaseline)软膏、Shea保湿防湿疹香皂、BabyTime系列产品、Mustela Stelatopia、Exederm、Episencial有机益生菌护肤霜等。 3.给患儿父母的居家护理意见 (1)居住环境:要求凉爽、通风和清洁,湿度以30%-50%为宜,用湿拖把和抹布清洁居室,避免灰尘、螨虫和动物毛等变应原的吸入,不要饲养宠物或使用毛茸茸玩具,尤其是合并有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的患儿。避免在冷风或强阳光之下。 (2)洗澡、清洁和护肤:洗澡用微温热水(水温36-38℃,而不是较高温热水)和不含肥皂的沐浴露洗澡,使用没有芳香类物质的润肤露,洗澡时间建议在5-10min为宜,洗澡后用柔软干毛巾擦干,并使用润肤剂。剪去指甲(防止皮肤抓伤和抓痒),必要的时候带手套。炎热季节,患儿如流汗,要及时擦干,避免汗液刺激和搔抓。 (3)衣服:建议穿棉质宽松、柔软衣服,避免穿碳纤维、蚕丝、尼龙的衣服,如果确实需要穿,可以在里面穿一件贴身的棉质衣服。洗衣服建议使用温和的清洁剂,并用清水彻底清洗避免残留。 (4)饮食和喂养:美国儿科学会认为,AD高危儿如果在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其在2岁内AD的发生率低于纯牛奶喂养儿,因此提倡母乳喂养。对于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患儿,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普通配方奶粉、低敏配方奶粉或游离氨基酸配方。对AD高危儿适当延迟添加辅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辅食添加应遵循少量开始、逐一添加、缓慢递增、充分煮熟、小心喂养、循序渐进。但是值得提醒的是,除了对明确过敏的食物回避之外,不能随意限制食物,以免营养不良。 4.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分外用药和内服药。其中AD外用药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类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两大类: 外用药: (1)糖皮质激素:一线用药,但临床上绝大部分家长谈“激素”色变,对糖皮质激素使用的安全性非常恐惧,因此应做好充分的沟通。外用激素制剂强度选择方面,儿童常用弱效至中效糖皮质激素制剂:轻度AD患儿或年龄3个月的中、重度AD患儿可选用中、强效制剂。在急性期或亚急性期,选用足够强的激素(1—2)次/d,根据皮损恢复情况,连续应用最短不少于2周,最长不超过6周;然后再据皮损的好转情况进一步调整激素的强度、浓度及用量,通常将激素用药频率调整为每周应用2天维持治疗,同时应用润肤剂的“积极治疗”方法。中效的激素药包括派瑞松、皮康霜、艾洛松、去炎松、皮炎平等;常见的弱效的激素药包括:点必舒、尤卓尔、百力物、艾氟龙、肤乐霜等。 (2)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此类药物为非激素类药物,是局部临床治疗AD的二线药物,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无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可长期应用于所有的发病部位。尤其是面颈及其它皮肤柔嫩部位。目前批准0.03%他克莫司软膏和1%吡美莫司乳膏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其副反应主要为用药后局部暂时性的烧灼感和刺痒感。2岁以上AD患儿通常在急性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症状,维持治疗应用此类药物:2岁以上AD面颈部亚急性、慢性皮损可直接应用此类药物治疗。长期应用需要注意皮肤淋巴瘤及恶性肿瘤的风险。 (3)其他外用药:硼酸氧化锌冰片软膏、复方炉甘石洗剂等。 内服药 (1)抗组胺药:适当使用具有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尤其在睡前服用,可以减轻瘙痒感、改善睡眠,有助于阻断“瘙-抓循环”,常用药有苯海拉明、非那根、酮替芬、盐酸羟嗪、仙特明(西替立嗪)和扑尔敏。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疗效欠佳,但长期服用有降低其他特异性疾病发病的可能,如氯雷他定等。 (2)抗感染:当AD患儿继发大面积细菌感染或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时,需要系统应用抗生素。常见致病菌为金色葡萄球菌,首选耐酶半合成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 (3)难治性AD过渡用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调节剂一般仅用于难治性AD患儿暂时过渡治疗方案。
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家长一碰到孩子发热、咳嗽,就习惯到药房买头孢类抗生素治疗,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原因是因为感冒俗称上呼吸道感染,80-90%是病毒感染所致,只有少部分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不加区分给予抗生素治疗不但无效,还易产生细菌耐药,破坏体内菌群失调,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在此呼吁有关部门加强药店的抗生素管理,凭处方才能买抗生素;同时告诫家长孩子生病了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
大多数新生儿出生后会出现黄疸,第八版儿科学指出血清总胆红素水平>205umol/L(12mg/dl),即可光疗退黄,早产儿、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光疗指征还可放宽;当然医生也会结合宝宝不同的日龄、黄疸程度、危险因素,综合判断宝宝是否需要光疗治疗。 为什么需要强调光疗退黄呢?因为异常增高的胆红素可透过宝宝的血脑屏障造成胆红素脑病,引起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脑瘫等后遗症。目前最主要、确切的治疗方法就是光疗了,光疗可以使脂溶性、易透血脑屏障、对患儿造成伤害的高非结合胆红素变成水溶性异构体,直接经胆汁和尿液排除体外,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至于一些药物治疗,如益生菌、中药等,只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在临床上由于光疗需住院治疗,家长往往犹豫、抗拒,药物治疗方便但效果欠佳,所以仅仅用药物治疗需光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可能会耽误病情。
1.看年龄:小于6月的宝宝发热,要注意,可能有严重感染,要及时就诊,需检查的项目也较多;大于6月的宝宝,体温高低与疾病严重程度不成正比,如果有精神差,反应不好等表现,可及时就诊。 2.高热时如何处理:各国指南推荐口服退热药: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两种情况建议吃退热药:第一,患儿有不适时,第二,减轻家长焦虑;不推荐物理降温。
食物不良反应(Food adverse reaction)是指在进食某种食物后所发生的异常临床反应。食物中毒、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等都属于食物不良反应。食物过敏(Food allergy)是免疫机制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全球儿童食物过敏的患病率为6%~8%,成人患病率是3.5%~4%。 一、食物不良反应和食物过敏 食物不良反应(Food adverse reaction)是指在进食某种食物后所发生的异常临床反应。食物中毒、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等都属于食物不良反应。 食物过敏(Food allergy)是免疫机制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全球儿童食物过敏的患病率为6%~8%,成人患病率是3.5%~4%。可以分为速发型(约43%)、迟发型(约45%)和混合型(约12%),其中速发型是IgE介导(体液免疫)的,常在2小时以内发病;迟发型是细胞免疫介导,大于2小时,甚至数天之后。 二、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 靶器官临床表现 消化道: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胃食管返流、便秘等。 呼吸道:咳嗽、喘息、憋气、呼吸困难等。 皮肤:皮肤瘙痒、红斑、风团、水肿和湿疹等。 其他:严重食物过敏甚至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 三、食物过敏与湿疹 食物过敏与湿疹的相关性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食物过敏与湿疹的关系可以形象比喻为“鸡生蛋蛋生鸡”问题,即食物过敏可以导致湿疹发生,而湿疹发生又可以呈现出食物过敏相关症状。1915年Schloss研究发现湿疹患儿避食敏感食物会使其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由此食物过敏在湿疹发病中的作用开始得到重视。全球儿童食物过敏的患病率大约为6%~8%,而湿疹患儿的食物过敏患病率高达40%,明显高于其他儿童,因此食物过敏在儿童湿疹中极为常见。大约1/3到2/3湿疹患儿存在食物过敏。 但并不是说所有湿疹的患儿都会出现食物过敏,食物过敏与患儿的年龄和疾病的严重性有关,年龄越小、疾病越严重,食物过敏的可能性越大。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查找过敏原呢?主要有以下情况: 1.3岁以内婴幼儿;2.中到重度难以控制的湿疹;3.尤其是当患儿合并以下症状时:速发反应、有消化道症状和生长发育迟缓。 值得提醒的是,轻度湿疹患儿,尤其是年长儿,除非既往有可疑食物过敏史,否则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和金钱查找食物过敏原。这些患儿外用糖皮质激素和润肤剂可能比饮食回避更加有效。 四、主要的食物过敏原 90%以上的食物过敏由以下8类食物引起:牛奶、大豆、鸡蛋、小麦、花生、鱼、坚果、甲壳类海鲜(虾、蟹、贝类等),其中牛奶、大豆、鸡蛋、小麦占85%。 五、食物过敏的诊断 主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诊断食物过敏,食物过敏常用的体内实验包括皮肤点刺(SPT)、特应性皮肤斑贴试验(APT)、口服食物激发试验(OFC),体外试验主要是血清特异性IgE抗体的检测(sIgE)。 六、食物过敏的治疗 首先是严格回避过敏的食物,必要时可以给予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对症治疗。以牛奶蛋白过敏为例,应该严格回避奶制品,包括牛奶、奶粉、酸奶、蛋糕、冰淇淋、奶糖等,应选择牛奶替代品,牛奶替代品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无过敏原性或低过敏原性;二是营养充分,满足患儿生长发育需求。牛奶替代品主要包括低敏配方牛奶奶粉、大豆配方奶粉、羊奶配方奶粉,其中低敏配方牛奶奶粉包括部分水解配方奶粉、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和氨基酸奶粉。部分水解蛋白主要由较长肽链构成,比完整牛奶蛋白抗原性低,但仍具有抗原性,因此许多食物过敏患儿不能耐受部分水解蛋白的奶粉,使用该奶粉喂养仍然会出现症状,因此部分水解蛋白奶粉主要用于预防。深度水解蛋白可以适用大部分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仅有不到10%患儿依然不能耐受,这时候可能需要使用游离氨基酸奶粉。所以牛奶蛋白过敏患儿主要选择的奶粉包括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游离氨基酸奶粉和大豆配方奶粉。但由于大豆配方奶粉仍具有较高的抗原性,是主要的致敏食物之一,且为植物蛋白,吸收不如动物蛋白。因此,欧洲指南建议,首选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EHF)(特别是
腹泻病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且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重者可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全身中毒症状。迁延性和慢性腹泻常伴有营养不良、贫血、免疫功能低下、生长发育落后等并发症。 一、病因学 腹泻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 感染性分为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肠道内感染的病原常见有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肠道外感染是肠道外组织、器官受到感染如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皮肤感染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时,可因发热或病原体毒素作用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而发生腹泻,又称症状性腹泻。 非感染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食饵性腹泻:由于食物量过多、过少,或质量不当,如过多过早喂哺大量淀粉、脂肪类食物,突然改变食物品种和断奶等均可导致腹泻。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大豆、鸡蛋等过敏而引起腹泻。原发性或继发性糖、蛋白质、脂肪吸收不良:如双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乳糖积滞而引起腹泻。其他因素:如气候的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过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 二、临床表现 (一) 一般表现。 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过程。连续病程在2周以内的腹泻为急性腹泻,病程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的病程为2个月以上。 腹泻病的共同临床表现: 轻型腹泻: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3~10次/天),呈黄色或黄绿色,稀薄或带水,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大便镜检可见少量白细胞。 重型腹泻: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而来。腹泻频繁,大便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亦可为粘液脓血便,常伴呕吐。有较明显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如脱水、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钙血症等)和全身中毒症状(包括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昏迷、休克等)。 (二)实验室检查。 1.大便常规、大便培养、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病原血清学检查等有助诊断。 2.血生化、肝、肾功能、心电图、血气等检查有助于并发症的诊断。 3.特殊检查:对于慢性腹泻患儿可进行:①消化道造影;②内镜检查;③腹部核磁共振成像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根据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即可诊断为腹泻病,需根据病程、病情轻重进一步作出分期和分型诊断;病因明确后应作出病因诊断,如细菌性痢疾、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 也可以根据腹泻病程、大便性质、大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估计最可能的诊断。如粘脓便或脓血便,要考虑为细菌性痢疾或侵袭性细菌感染;急性水样便,多为病毒或产毒性细菌感染。 非感染性腹泻可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分析,诊断为食饵性腹泻、症状性腹泻、过敏性腹泻、糖原性腹泻等。 (二)鉴别诊断。 1.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大便次数多而稀薄,但无呕吐,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渐转为正常。 2.急性坏死性肠炎:起病急,腹痛、腹胀、腹泻,呕吐,高热。大便初为水样,继而转果酱样或赤豆汤样血便。常伴明显中毒症状,甚至休克。腹部立卧位X线片可见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等。 四、治疗 (一)预防脱水。给患儿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如ORS溶液、米汤加盐溶液、糖盐水等。 (二)纠正脱水。对轻-中度脱水,可用ORS纠正,最初四小时内ORS液的用量为:体重×75mL。对重度脱水的患儿,应尽快到医院输液;有尿后注意补钾。 (三)继续饮食。但需根据个体年龄、病情和平时的饮食习惯进行调整。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哺乳;人工喂养儿,6个月以下者,可用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它代乳品;6个月以上者,可给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病毒性肠炎多有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改为去乳糖配方奶粉或豆奶粉等。腹泻停止后,继续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一次,共2周。营养不良患儿应加餐至完全恢复。 (四)合理用药。 1.抗感染:一般水样便不用抗菌药物,对重症患儿、免疫功能低下的衰弱患儿可酌情选用抗菌药物。粘液便、脓血便可根据临床特点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再根据大便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调整。对抗菌药物诱发的肠炎,应先停用抗菌药物。阿米巴痢疾及蓝氏贾弟鞭毛虫肠炎可采用灭滴灵治疗。 2.微生态疗法: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控制腹泻,如双岐杆菌、嗜酸乳杆菌等。 3.肠粘膜保护剂,如双八面体蒙脱石等。 五、儿童腹泻病治疗的常见误区 (一)滥用静脉补液。 小儿腹泻首要的治疗是预防和治疗脱水,静脉补液带来的风险很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用药原则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脉补液,因为口服用药更安全,可选择使用安全有效的口服补液。 (二)滥用抗菌药物。 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可以是感染性的、也可是非感染的。轮状病毒等一些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腹泻以及非感染性腹泻如食物过敏,均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只需要补液、补锌、继续喂养。滥用抗菌药物对孩子有害无益,还白白增加治疗费用。 (三)滥用止泻药。 有些情况下,使用止泻药物会使细菌毒素在体内滞留,带来风险;是否使用止泻药物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听从医生的判断。 (四)禁食。 以往患儿腹泻,为了让胃肠道得以休息,比较强调限制饮食,或干脆禁食。近年来,专家们认为禁食有害无益;特别是在腹泻大量丢失水分的情况下,会加重脱水和酸中毒,同时进食太少,孩子处于饥饿状态,会增加肠壁消化液的分泌,加重腹泻。 六、预防 注意饮食、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注意气候变化,避免过热或受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1.诊断标准 关于儿童期SCH(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诊断标准,不同的研究组定义不同,有的研究组将TSH范围界定在5~10 mU/L,有的研究组未界定上限。2014年ETA《妊娠与儿童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指南》建议,应用第三代检测技术,若1月龄以上的新生儿血清TSH>5 mU/L,可考虑为甲状腺功能异常。 2.危害 ①神经心理发育:尽管甲状腺激素对儿童大脑发育至关重要,但目前仍缺乏SCH对3岁以下患儿神经发育影响的研究;3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多项研究结论不一致。Tiejian Wu等对30例13~16岁SCH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其认知功能与对照组无差别。Aijaz NJ等及Ergür AT等的小样本研究显示,SCH儿童注意力较对照组差。 ②生长发育:多项研究表明,SCH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的身高无显著差异。 ③代谢:研究发现,SCH儿童的肥胖率、TC、LDL-C、BMI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儿童。对于肥胖患者,TSH位于5~7 mU/L可能是后果,而非真正的甲减,亦不是肥胖的病因。 ④高血压:Ittermann T等研究显示,儿童期较高水平的TSH与收缩压及舒张压相关,且增加高血压发生风险。 ⑤心血管风险:Brienza C等研究发现,SCH会影响肥胖儿童的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 ⑥骨骼健康:Di Mase R等研究发现,SCH儿童在骨密度、生化指标等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3.管理和治疗策略 2014年ETA《妊娠与儿童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指南》指出,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推荐对血清TSH10 mU/L且未接受治疗时,应缩短复查间隔。
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4、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5、流行性腮腺炎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6、风疹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风疹的高发季节。开始一般仅有低热及很轻的感冒症状。多在发病后1到2天出现皮疹,疹的形状及分布与麻疹相似,出疹迅速由面部开始发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的时间,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这些是风疹的特点。枕后、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也是本病常见的体征。风疹患者、带有风疹病毒却没发病的人和先天性风疹患者是此病的传染源。儿童及成人都可能得此病,发病前5天至7天和发病后3天至5天都有传染性,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感染后基本上能获得永久保护。空气飞沫传播是风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染。风疹无需要特殊治疗,诊断明确后,在家观察,做好皮肤、口腔的清洁护理,给以易消化富有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注意安静休息。 7、猩红热 猩红热为主要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发热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有些象“鸡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压时,可使红晕暂时消退,受压处皮肤苍白,经十余秒钟后,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唇周围及鼻尖则显得苍白,舌乳头红肿。猩红热的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偶可经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少年多发。该病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好,故治愈率高,危害已明显下降,但早诊断、正确治疗是关键。 二、预防措施: 1、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调节居室微小气候,是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学校也会有计划的实施紫外线灯照射及药物喷洒等空气消毒措施。 2、接种疫苗。常见的传染病现在一般都有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关键。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仍,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 4、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春天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锻炼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体质增强。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5、生活有规律。睡眠休息要好,生活有规律,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无论学习或其他活动使身体劳累过度,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6、衣、食细节要注意。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减衣服,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要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7、切莫讳疾忌医。由于春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如有传染病的情况,应立刻采取隔离措施,以免范围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