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近年来,持续“走热”,病人越来越多,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目前,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西医手术、激素和中医治疗等。必须指出的是,此类疾病多为良性,恶变比率为0.13%-1.39%,患者切不可因心急而匆忙手术,而应根据不同的年龄、症状、肌瘤大小、生育情况等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对于治疗子宫肌瘤这种病,在我多年的从医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以不手术的创新中医“百通疗法”为主要治疗方式,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中药内服、外敷、灌肠等多种给药方式,让药效发挥的更佳,取得了满意效果。 病例举隅 吴女士,38岁,发现子宫多发性肌瘤8个月。2015年2月上节育环时B超检查发现子宫肌瘤,未曾治疗。10月20日B超复查:子宫多发性肌瘤,大小分别约43*44mm,37*33mm。 月经史:月经初潮15岁,在15-36岁期间,月经周期37天,经期7天,量中;在36-38岁期间,月经周期37天,经期7天,量多(考虑与患者子宫多发性肌瘤有很大关系,长期下去容易引起贫血等问题)。 末次月经:9月25日,经行6天,量多如冲,挟有血块,腰酸,左下腹胀痛,舌淡暗苔薄,脉弦细。 处方: 1) 百通疗法肌瘤方辨证加减:水煎服。 2) 百通丹鳖胶囊。 复诊:11月3日 10月20日月经来潮,量多,经行6天,无腹痛,腰酸好转,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处方: 1) 10月20日方辨证加减:水煎服。 2) 百通丹鳖胶囊。 三诊:11月17日 11月15日月经来潮,无腹痛,量较前减,略感腰酸,苔薄白脉弦。 处方: 1)10月20日方辨证加减:水煎服。 2) 百通丹鳖胶囊。 诊治结果:再经原法调治3月余,该患者月经量恢复正常,腰酸逐渐减轻,2016年3月9日经来,量中,无血块,无腰酸腹痛。 3月16日B超复查,子宫多发性肌瘤只有一枚,且已缩小至9*8mm。嘱其继续治疗,以巩固疗效。 病例点评 子宫肌瘤属于中医癥瘕范畴,临床常见,该患者因为子宫肌瘤,已经引起月经量明显增多,有血块,腰酸。组方以百通方组-子宫肌瘤方辨证加减,方中杜仲、生地、炙鳖甲、木馒头等益肾,夏枯草、象贝母、玄参、炙鳖甲软坚散结,当归、地鳖虫、石见穿、木馒头、川芎、赤芍等活血化瘀。治疗约5月,经量恢复正常,子宫肌瘤一个消掉,另一个缩小至9*8mm。效果显著! 百通疗法不仅充分运用辨病与辨证结合、个性与共性相参、整体调节的中医治病理念,从而避免了激素类药物在使用中只见肌瘤,不见人,女性内分泌系统被打乱的弊端,还防止了中成药物应用证型单一,疗效欠稳定的尴尬,充分发挥了中医药个性化治疗的优势,获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我提倡“肌瘤与人和平共处”的诊疗理念,建立了泰坤堂诊治肌瘤的七大整体治疗目标,即: 1> 肌瘤增大趋势得以停止; 2> 肌瘤缩小至2cm左右,以至消失; 3> 子宫体缩小到孕6周以下以至恢复正常大小; 4> 主要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出血量正常、月经周期趋于正常; 5> 未见新肌瘤出现; 6> 体质状态得到改善; 7> 卵巢功能:中青年人得到改善;老年根据需要顺时衰退。 另外,对于子宫肌瘤患者,建议在平时生活工作中应注重劳逸结合、疏缓压力,保持心情舒畅;每周应坚持至少4小时的有氧运动,增强体质;宜多吃芹菜、西兰花、西红柿、香菇、豆腐、菠菜、黄瓜、冬瓜、海带、水果等;少吃羊肉、虾、蟹、黑鱼等食品;不吃蜂王浆、羊胎素等雌激素成分含量较高的食品,以免促进病灶生长或导致疾病复发。
镇静催眠药物(安眠药)是一类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而引起镇静和催眠作用的药品的总称。当今治疗失眠的安眠药有很多,如苯二氮卓类的艾司唑仑、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和咪唑吡啶类的唑吡坦(思诺思),以及佐匹克隆(忆梦返)等等,尽管上述这些安眠药仍然是当今精神科和非精神科医师治疗失眠的常用药品,但是他们都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宿醉、耐受性、依赖性、戒断反应、记忆损害等,这些不良反应会给失眠患者,除了失眠本身之外,带来很大的痛苦,这也是当今临床医学界的难题之一。所以说安眠药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他们既有镇静催眠作用的一面,又有诸多不良反应的一面。理想的安眠药应当是:能快速诱导睡眠;不妨碍自然的睡眠结构;能确保足量的高质量睡眠;病人睡醒后感觉精神饱满,没有"延续效应”; 不应当引起药物依赖;停药后也没有其他的停药反应。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真正既安全又有效的理想安眠药。笔者长期从事失眠专科临床医疗研究,具有大量的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于失眠患者如何对待安眠药这个问题,认为:1、发生了失眠,尤其是初次失眠,安眠药不宜作为首选药物;2、安眠药确有镇静催眠作用,短时服用可以帮助睡眠,长期依赖利少弊多;3、服用安眠药应掌握短时期、小剂量、停停服服和几种安眠药交替使用的原则。(待续)( 施明 著名中医失眠专家 主任医师)
在我国,针灸治疗失眠犹如针灸治疗其他疾病一样,历史悠久。如今临床针灸医师常用的治疗失眠的方法有体针、耳穴贴压、电针、灸法、皮肤针叩刺、腕踝针等,其取穴思路大致有循经取穴(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与脏腑的联系来取穴和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与脑的联系来取穴)、根据现代解剖生理知识来局部取穴和根据老中医经验来取穴等。此外,在治疗方法上同时应用两种治疗方法比较普遍,如体、耳针合用,针、灸合用,针、药合用,耳穴配合药物,体针结合推拿等等。对于针灸治疗失眠的操作时间,少数医师认为,选择下午或临睡前进行针刺治疗,对于失眠患者的睡眠深度的改善较明显,大多数医师都认为,耳针在临睡前加强刺激,效果较好。虽然临床报道针灸治疗失眠不少,但从临床科研角度来看,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的问题。(待续)( 施明 著名中医失眠专家 主任医师)
不少失眠患者是由于家庭关系不顺、事业失败、爱情受挫、人际矛盾、社会压力、遭受惊吓等精神心理原因所致,因此,心理疗法对这部分患者来说,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从理论上说,心理治疗需要有计划性,一般隔一段时间做一次心理治疗。心理医生以亲切交谈的形式,详细了解病人的各方面情况,包括与发病有关的各种因素,如社会背景、家庭情况、生活状况和人际关系以及性格个性特点等,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作一些相关的检查。如此可以帮助失眠患者分析病情,树立信心,找出心结所在,然后加以正确疏导,有助于失眠病症的缓解和治愈。(待续)( 施明 著名中医失眠专家 主任医师)
(13)、失眠与痴呆的相关性失眠与痴呆存有非常密切的相关性。痴呆患者的大脑神经变性,可使机体睡眠—觉醒周期的中枢调节功能受累而产生失眠,反之,失眠又可加重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使痴呆病症加重。这些患者的睡眠障碍多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和间断多醒、睡眠呈片段性,临床上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健忘、计算力和定向力降低,以及学习新知能力下降。(14)、失眠与癫痫的相关性癫痫的发作与睡眠—觉醒周期的变化密切相关,在癫痫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与睡眠障碍有关。研究证实,由于失眠会使脑神经元产生异样放电,所以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癫痫,睡眠障碍都可能是其促发因素。反之,癫痫发作时的痫样放电,干扰了机体的正常睡眠结构,从而诱发或加重了患者的失眠病症。(待续)( 施明 著名中医失眠专家 主任医师)
西医认为子宫肌瘤与雌激素的刺激有关系,一般来讲绝经以后,雌激素下降,子宫肌瘤会逐渐萎缩,但是该患者已虽然已经绝经5年,最近却又检查出了一个小的子宫肌瘤,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子宫肌瘤太小,前一次B超时可能没有发现;第二方面需要询问患者是否最近在服用保健品,因为有一些保健品含有雌激素,会导致子宫肌瘤的产生。如果是服用保健品引起的,建议停止服用保健品。另外建议患者每三个月到半年复查一次,防止子宫肌瘤病变。同时可以用中药进行治疗。子宫肌瘤属于祖国医学“癥瘕”范畴,一般认为是由于月经期、产后、寒邪乘虚直入胞宫,与血凝结;或因外界精神因素影响,月经期恚怒伤肝,或者忧思伤脾,导致气滞血瘀,久而久之结为症瘕。子宫血液运行不畅,气机阻滞不通,血瘀积聚,以致瘀血阻塞胞宫内或胞络外,凝聚成症瘕。常以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因素结聚而成。临床症状的轻重与肌瘤发生的部位、大小、数目、生长速度有关。一部分人可以毫无症状,仅在体格检查时偶然发现。但许多人是有症状的,如月经量增多,严重者可出现“血崩”,也可出现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甚至淋漓不尽,并导致贫血。当子宫增大,可压迫邻近脏器导致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如压迫膀胱,可出现尿频尿急,压迫尿道可致排尿困难,压迫输尿管可致同侧肾盂积水,压迫直肠可出现排便困难。子宫肌瘤如果在6cm以内,而且患者不想进行手术切除的,可以服用中药进行治疗。中医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活血化瘀,消坚散结。
失眠症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长期失眠患者除了晚上失眠之外,还常可伴随许多不适症状,如头晕目眩、体倦乏力、头胀头痛、口干口苦、耳鸣脑响、心悸气短、不思饮食、嗳气泛酸、烘热汗出、急躁易怒、心惊胆怯、胸胁胀满、便秘或腹泻、腰酸腿软、夜间尿频、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眼眶发黑、面颊色斑、月经失调、性欲减退等多脏器功能紊乱现象,有的甚至出现消极厌世情绪。 ( 施明 著名中医失眠专家 主任医师)
患有失眠的病人非常痛苦,但却有许多人不了解他们的苦恼和痛苦,对之没有给予应有的理解和关心。那么,长期失眠患者究竟有那些苦恼和痛苦呢? 苦恼和痛苦之一,是失眠病症本身的折磨。失眠症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除了晚上上床难以入睡,或早醒难再继睡,或间断多醒;或多梦、恶梦,似睡非睡;或通宵难眠外,白天还会出现昏昏沉沉,神疲乏力,头晕或胀痛,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口干,口苦,心慌,心烦易怒,或烘热,汗出,或胃脘不适,嗳气,泛酸,或耳鸣,脑响,眼眶发黑,面颊色斑,月经失调等不适症状,长期失眠还会出现多脏器功能紊乱,免疫功能降低,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对健康人来说,晚上睡觉是一种休息享受,而失眠症病人则一到夜晚就害怕,担心“漫漫长夜如何过”。苦恼和痛苦之二,是亲友、同事、邻里等的不理解。部分失眠症病人由于长期失眠,还会出现一些抑郁、焦虑症状,如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心烦急躁,时悲伤欲哭,或心悸胆怯,紧张不安,总感到浑身不舒服、不自在。患者周围的人往往不理解,说病人白天太空没事干,所以晚上睡不着,埋怨其太“作”等。对一些曾去心理咨询门诊就诊过的患者,常在背后议论“某某某脑子有毛病,是神经病”,这些都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加重了病情,有的还会由此产生轻生念头。苦恼和痛苦之三,是投医无门。由于睡眠医学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涉及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泛。虽然当今失眠症发病率很高,但在各医院失眠专科还很少,有的医院虽然设有失眠门诊,但主诊医生却是一般的普通内科医生,而不少西医内科、神经内科,中医内科等医生,对失眠病症的复杂性了解不够和长期失眠给患者所带来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多不分析研究其发病原因和临床症侯规律,就眠与不眠论治,常常开点镇静催眠药(安眠药),简单化处理,就打发走人,这样既解决不了问题,又使病人非常失望。苦恼和痛苦之四,是广告泛滥,陷阱丛生。由于当今患有失眠的人群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医疗市场,不少企业都想从中谋取自身的经济利益。但是他们往往不是从科学实践出发,而是热衷于广告宣传效应,部分失眠患者治病心切,怀着姑且试试看的想法,一旦陷入,后悔莫及,既化了钱,又增加了痛苦。苦恼和痛苦之五,是安眠药成瘾。笔者在失眠专科门诊常常可见很多失眠患者既受失眠困扰,又摆脱不了镇静催眠类西药(安眠药)的依赖,非常痛苦。笔者曾调查了820例失眠症病人,发现其中有670例(占81.71%)在就诊前已服安眠药,其中有近70%病人对这些药品产生了明显的依赖性,并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白天昏昏沉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降低、口干舌燥、口苦、大便干结、手抖、肌肉跳动、内分泌紊乱(痤疮、月经紊乱、性欲降低)、耐受性(剂量越吃越大)、依赖性(成瘾)等。这给患者除失眠本身之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施明 著名中医失眠专家 主任医师)
更年期女性更易失眠的主要原因是在绝经前后,机体内环境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而新的平衡尚未完全建立所致。更年期女性除失眠外,常常可伴有易急躁、烘热、汗出等症状。因此,及时改善睡眠状况,对于此年龄段的女性安全度过更年期非常重要。( 施明 著名中医失眠专家 主任医师)
摘要:此病例确实为门诊个案病例。自命为“奇异厌食症”。表现为食欲不振,喜欢偏食,不啖荤菜,只吃蔬菜,已达2年之余。反复出现啖食鱼肉海鲜食物时,恶心呕吐,厌恶进食荤菜。膳食上只能以素代荤。形体纤弱,不思饮食,胸闷脘胀,大便不实,舌苔白腻,两脉濡细。中医辨证为:厌食症。属脾虚湿困证。治拟温中健脾、化湿理气法。方用平胃散加减。全方共奏温中健脾,化湿理气之功。“奇异厌食症”患儿,所以能得到症状逐步改善,饮食逐渐递增,脾胃功能逐步健全,无不显示了中医中药的巨大威力与效用。充分证明了中医中药只要辨证准确,所现的一系列病症同样可以得到转归,能使食欲增、膳食正、脾胃健而告病愈。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医门诊部中医儿科虞盟鹦偏食,《辞海》中解释为:“只喜欢吃某几种食物”的不良习惯。是指在饮食过程中所出现种不良的膳食习惯静安区中心医院的特需门诊、专家门诊目前全部停诊。与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不知味可不同时出现,或者兼见出现的病候。属“厌食症”范畴。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儿童膳食方面也起着相应的变化,小儿的厌食症不仅成为当今幼童中的常见病,而偏食的患儿也在逐年地增多,已成为儿童饮食习惯中的通病。不良的膳食习惯,在影响着小儿正常的脾胃运化功能的同时,也危害着儿童的生长发育与身心健康。故之亟须引起同道的关注与重视。笔者遇见一例奇异的厌食症患儿,病程历达2年之久。经中医明理识病,辨证施治后,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孙某某,女,12岁,门诊号,1685892002年12月6日初诊:患儿食欲不振,喜欢偏食,不啖荤菜,只吃蔬菜,已达2年之余。平时喜欢贪食冷饮、巧克力、酸奶。对荤菜、蔬菜素来食欲不旺。经常感觉头晕疲乏、胸闷脘胀。近两年多来,反复出现啖食鱼肉海鲜食物时,恶心呕吐,厌恶进食荤菜。膳食上只能以素代荤,不啖荤菜,只吃蔬菜。经外院诊断为“厌食症”、“消化不良”。曾服用“葡萄糖酸锌”、“吗叮林”,但疗效欠佳。经亲戚介绍慕名求诊。刻诊:形体纤弱,面色少花,不思饮食,口淡而无味。神萎畏寒,胸闷脘胀,大便不实,舌苔白腻,两脉濡细。经血常规检查:RBC4.32 X 10¨12/L,HB113g/L,WBC 7.1 X 10¨9/L,N 70%,L23%。中医辨证为:厌食症。属脾虚湿困证。治拟温中健脾、化湿理气法。方用平胃散加减。处方:川朴5g,苍术9 g,桂枝3g,白豆蔻后入3,砂仁后入3g,青陈皮各4、5g,煨木香6g,炒查曲各9 g,霍香根9g,佛手4.5 g,生姜二片。七剂。二诊:胃纳稍动,可以吃半碗米饭(原每餐只吃小半碗),畏寒头晕减轻,胸闷脘胀好转,大便偏烂,舌苔白薄腻,再守原法。原方桂枝改2.4g,加炒谷麦芽各9g。七剂。三诊:胃纳大增,食而能知味,饭量可达一小碗,渐吃小荤(肉丝、鱼片),对荤菜不厌恶,不呕心,胸闷脘胀已除,头晕症减,精神稍振,大便成条,舌苔薄白腻。再以健脾和胃、化湿和中。焦白术9g,桂枝2.4g,川朴花5g,茯苓9g,陈皮4.5g,炒当归9g,砂仁后入3g,霍香梗9g,炒谷麦芽各9g,煨木香6 g。七剂。四诊:纳谷旺盛,食而知味,可吃排骨、虾、鱼等食物,体重略增,面色转润,大便通调,舌苔薄白,两脉细软。再以异功散加炒扁豆、首乌、煨木香而巩固疗效。续服二周。经一年随访,面色红润,体强而食旺。按:这是一例特殊的厌食症病儿,因为食欲不振,同时伴有不啖荤菜,只吃蔬菜的严重偏食的习惯,故笔者自命名为“奇异厌食症”。此病例实为门诊个案病例。初闻之也许是天方夜谈,抑或是出于巧遇吧。但在祖国医学理论,神奇中医中药的作用下,该患儿确实食欲功能得到了改善,脾胃运化功能得到了健全,不良的膳食习惯得到了纠正。《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云:“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众所周知,饮食是人类与动物的生存的物质基础。脾胃有“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解说。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生长发育迫切需求与脾胃功能的相对薄弱,历来成为医家关注,需求权衡与探讨之课题。此患儿形体纤弱。平时有偏食的习惯,爱吃冷饮、巧克力、酸奶。对荤菜、蔬菜素来食欲不旺,说明有饮食失节,膳食结构失衡的表现。严重的偏食,最后导致了以素代荤的饮食结构。由于长期食物中的摄入量与质的不足,势必会进一步影响人体的食欲与脾胃的运化功能,使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正如明代名医吴昆曰:“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则丛体皆无以受气,日渐羸弱矣。”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脾主升,胃主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脾虚可以生湿,湿盛可以困脾,中阳的不足,能导致气阻而湿滞,而出现形体纤弱、头晕疲乏、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脘胀、大便不实等病症。遵照儿科泰斗、吾师董廷瑶老师的教诲:“辨证必须求因,方能定其法则。”的原则,认为本病的病根主要在脾胃,属“厌食症”中的脾虚湿困证。由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湿阻气滞,脾阳不振,气机失调所致。故治疗宜从脾胃入手。《内经·脏气法时论》曾指出:“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笔者采用了《和剂局方》的平胃散为主方进行加减。以方中的苍术为主药,燥湿而健脾;川朴燥湿除胀满,陈皮理气化湿滞为辅助药,甘草、生姜和中(生姜能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管,促进消化〔1〕),减去红枣之腻性。并加入桂枝通阳化湿;白豆蔻、砂仁、霍香梗温中化湿;青皮、佛手、煨木香理气和胃(木香能促进胃肠的蠕动与分泌,缓解胃肠气胀所致的腹痛〔1〕),炒山查、六曲消食健胃,全方共奏温中健脾,化湿理气之功。尤其要强调的是方中选用桂枝重量达3g,为加强通阳化湿之功力。(据有关文献报导:桂枝能促进唾液及胃液分泌,帮助消化,故有健胃作用〔1〕)。服药七剂,病儿脾胃运化功能的逐步得到加强,食欲开始改善,胃纳稍动,恶寒头晕减轻,胸闷脘胀好转,舌苔转向白薄腻,此为“太阴脾胃湿土得阳始运,湿始化而气得行”之征象,再改桂枝之用量,加入谷麦芽以增强脾胃食欲之效力。后选用焦白术、茯苓、当归等健脾化湿、益气养血之品。最后以调理脾胃的异功散加味而收全功。长达2年之余的奇异厌食症患儿,所以能得到症状逐步改善,饮食逐渐递增,脾胃功能逐步健全,无不显示了中医中药的巨大威力与效用。充分证明了中医中药只要辨证准确,所现的一系列病症同样可以得到转归,能使食欲增、膳食正、脾胃健而告病愈。偏食一种不良的摄食习惯。我们应该认识到,对孩子的健康危害影响极大。按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发育、成长都要依靠营养物质的摄入,如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如果小儿因偏食而造成某些营养成分的缺少,则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正常发育、成长、又容易患各种疾病、特别是大脑和智能的发育成长。又如缺少维生素会得各种疾病,维生素A的缺乏会得夜盲症,维生素C的缺少易得坏血病,维生素D的缺少就会得软骨病等等,长久偏食会给孩子的健康发育成长带来危害。因此,必须尽快地纠正小儿不良的摄食习惯,以保证充足的营养,促使儿童健康地成长。告知病员目前本人特需门诊时间与地点,请多多关注,具体如下:(1)每周二、四下午,周日上、下午(8-11点;1-3点),在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医门诊部(瑞金二路156号)门诊,即瑞金医院斜对面。(2)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的特需、专家门诊已于2009年年底全部停诊,望见谅。冬病夏治已开始,需要做的抓紧来防治。2019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