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59岁,因胸闷心悸,2015年3月到上海市中山医院就诊,冠状动脉CT造影示,冠状动脉狭窄率>75%,虽然亲戚在中山医院上班,但不愿接受医师提出的支架手术治疗,专程来中医文献馆找我治疗。根据望闻问切,及中山医院所作的检测资料,辨证施治,认为病机是气虚血瘀,予补气化瘀法,补化汤为主治疗,2周后症状明显改善,连续服中药1年后,2016年3月在中山医院作冠状动脉CT造影复查示;管腔狭窄<50%。 于2017年6月27日第三次作冠状动脉CT造影示:管腔狭窄<50%。 至今活动正常,无明显胸闷心悸。
本人于2014年6月14日在网站发表的文章中提到:我的学术继承人发表“段晏明用补气化瘀法治疗颈动脉斑块2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12期;提到有位药剂师79岁时因脑缺血头疼头晕,在多家医院复查CT、造影及彩超等检测,显示双侧颈动脉斑块、最大的狭窄率为75-90%,作为药剂师,他知道无西药可改善斑块与狭窄率,按国际医学界治疗指南,有症状>50%是手术指征,但他也知道手术的利弊,因此拒绝手术治疗,见《浦东新区时报》2011年10.18有关本人治疗颈动脉斑块及狭窄有效的报道后,于2011年10.26日来治,根据症状、脉舌及理化检测数据、予黄芪、丹参为主的补化汤常服,服中药半年后颈动脉狭窄率降为60%;一年后降为40%,2015年6月24日又做了颈动脉彩超检测复查,报告显示:颈动脉斑块为8.0*2.7mm,左侧颈动脉狭窄百分比50%。但患者原有的头疼头晕未曾发作过,无明显不适症状。中药处方中稍作调整,坚持继续服用。至今服用中药为主已是第5年,今年已84岁,6月29日来复诊时,诉无明显头疼头晕等症状,活动正常。即予作颈动脉彩超复查:双侧仍有斑块,最大者左侧颈动脉斑块11.1*2.7mm,狭窄率47%。脉舌无明显变化,对补化汤原方稍加强补气化瘀之药,继续服用。 段晏明 2016.7.9
冠状动脉狭窄率>75%,按西医的共识,必须手术才能有效。但我自2011年来数次报道用中药改善多例颈动脉狭窄患者,2015年3月,一例59岁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率>75%,拒绝手术,专程来上海市中医文献舘门诊部找我治疗,予中药补化汤, 并辅以自我保健法,症状逐步改善,服用1年,今年3月复查CT,冠状动脉狭窄率<50%。再次表明中医对改善血管狭窄率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发扬。< p="">
本人于6月14日发表的文章中提到:我的学术继承人发表“段晏明用补气化瘀法治疗颈动脉斑块2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12期;提到有位药剂师79岁时颈动脉斑块、狭窄率为75-90%,惧手术治疗,见《浦东新区时报》2011年10.18报道后于2011年10.26日来治,半年后降为60%;一年后降为40%,至今已4年,今天电话随访,无不适症状。 这位患者今年已83岁,6月24日又做了颈动脉彩超检测复查,报告显示:颈动脉斑块为8.0*2.7mm,左侧颈动脉狭窄百分比50%。但患者目前无不适症状。中药处方中稍作调整,继续服用。
2014-11-11在“巴雷特食管的中医疗法”一文中介绍的王女士于今年5月回国见我时,精神、面色、体态都好转,给我美国蓝卡斯特医院2015.4.5日的胃镜及食管的活检报告:Negative for Barrett's Esophagus即无巴雷特食管表现(2014年未做胃镜)。中药现在是逐步减为3天服一帖。
类风关的主要症状是,中小关节肿痛、功能障碍、关节变形,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国际上无特效药,常用的抗风湿药及激素制剂疗效欠理想,一是起效慢,要数小时后才减轻疼痛,消肿不明显;二是长期应用对骨质、消化道、心血管、出血等有副作用,须慎防。中医的理念与西医不同,认为类风关是气虚血瘀湿积所致,治宜扶正祛邪。 1977年以来,本人与西医内科副主任医师王绮美共同的临床研究发现,中医的补气活血利湿药对类风关有明显的特色优势: 一,外用药当场见效,比西药见效快 用药后5--10分钟,1,关节疼痛、压痛明显改善;2,关节肿胀减轻;3,关节活动度增大。 二,内服中药3个月为一疗程未见明显副作用。 三,有动物实验的支持。 我们1978年在《湖南医学杂志》报道治疗类风关24例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1982年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以我们的方药动物作了实验验证,点名支持我们的临床报道。 我们40余年来,用药有所改进,不仅对关节局部的疗效明显,也增强了全身体质功能。
巴雷特食管的病理是食管末端有柱状上皮,重则肠化。目前,西医界对巴雷特食管的治疗共识是:1,“PPI仍然是目前治疗的最有效药物”,但国际公认PPI不能逆转Barrett食管的肠化。PPI即雷贝拉唑类胃酸抑制剂;2.无效则手术治疗。 可见,拉唑类作为胃酸抑制剂,作用是有限的,因为1,反流的胃酸是破坏食管的外因,但不是能修复食管的内因,所以,拉唑类没有能逆转食管肠化的功效,不是理想的最有效药物;2,如长期服用,有一定副作用。2006年以来的多家药厂的拉唑类药物说明书已提示,长服噢美拉唑“有些病例中可发生胃粘膜细胞增生和萎缩性胃炎”、兰索拉唑动物实验中,“给药13周,胃壁细胞出现空泡化和坏死”、雷贝拉唑給大鼠口服年,“胃部发现类癌瘤”。 因此,本人自2008年就报道,从西医药理学实验分析,长期数月服用拉唑类是不妥的。从临床疗效分析,对提高机体自我修复功能无效。 从中医扶正祛邪的哲学观和治疗原则分析,本病的治疗应以补气清热降逆养胃为主,重在补脾养胃,调理气血,对一些长期服拉唑类无效的患者,本人要求停服拉唑类,予一年以上的中医治疗后,巴雷特食管的病变、肠化先后获得逆转。表明中医治疗巴雷特食管是有特色优势的。
国际西医界的治疗共识和指南认为:巴雷特食管炎无法逆转,只能减缓发展。食管的肠化是由酸反流造成,主要西药为:1)减少胃酸产生的质子泵抑制剂(即拉唑类药物);2)中和胃酸的抗酸剂;3)减少胃酸释放的H2阻滞剂;4)促进加速食物从胃到肠运动的药物。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其副作用明显,此类药物不宜长期服用。比如英国的阿斯利康制药公司2013年1月5日修改的耐信即埃索美拉唑(Esomeprazole Magnesium Enteric-coated Tablets)的药物说明书是至今国内PPI所有说明书中对“不良反应”和“药理毒理”描述最全面的药理资料,首次提到:“内镜检查发现的不良反应包括……Barrett食管和粘膜变色。”
乳腺增生是指在乳腺导管或者乳腺小叶处的细胞组织扩散生长,可以分为良性和异常两种情况,其区分判断需要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结构(乳房细胞组织活检),如果是良性增生那么就和正常细胞非常接近,如果是异常的那么细胞组织结构会比较错乱。轻度良性乳腺增生不会增加乳房癌患病几率;中度良性乳腺增生会将乳腺癌几率提高到1.5-2倍;异常增生会将几率提高到4-5倍。通常大多数良性乳腺增生不需要特别处理,只需要常规定期检查即可。如果是异常增生那么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降低乳腺癌患病几率:1)每半年做乳房X光造影甚至核磁共振造影;2)改变生活方式降低癌变几率;3)通过适当医疗/医药手段控制。
齿线上下“分痔而论” 一、肛门原似菊,莫让菊花残,满地伤: 避免久坐,建议每1-2小时起身活动一次;久蹲;久站。 保持大便通畅,多喝水(每日1.5升以上)及进食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以维持大便软化。 每日适当的活动,建议练习提肛运动和腹部按摩操。 养成良好的每日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肛门部的清洁卫生。 忌烟忌酒。 充分休息,避免过累 饮食上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尽量避免辛辣、生冷、油腻。 治疗的前提是诊断明确:对症治疗才有效。避免误诊漏诊,因小失大。 如果痔脱出肛门外,如果没有任何不适,一般可不处理。如果感到疼痛,而且有加重趋势,脱出肛门的组织肿胀加剧,应该尽快用手将痔疮塞回去,后平躺,并用硬纸团、衣物之类的物品阻挡其再次脱出。如果无法回纳,参考第4点孕期痔的治疗第四、五点。 如果仅有便后出血,或者只是轻微脱出水肿,无法回纳,或是轻微疼痛,可以采用坐浴(sitz bath,俗称“泡屁股”,是经典的肛门良性疾病的家庭疗法home therapy),具体方法如下:40℃左右的温水,泡屁股,10-15分钟,一直要维持这个温度,凉了就加点热水。坚持每天坐浴至少两次。洗澡的时候,也可用花洒热水冲屁股。高锰酸钾并非必须。坐浴的水里面可以适当放点食用的细盐(起到杀菌作用)。 孕期痔的治疗:原则是尽量避免手术。因为孕早期会担心麻药、手术影响胎儿发育,孕后期会担心导致早产。 (一)如果只是简单出血,没有脱出,就可以软化大便,不要用力排便,往往就可以自行好转。 (二)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坐浴。 (三)如果有痔脱出肛门外,尽早用手回纳。以免进一步恶化,造成嵌顿。还纳后建议尽快躺下,左侧卧位。次日不管有没有再出现脱出,也建议常规坐浴。 (四)如果痔脱出,自己不能还纳,这时候就要尽早就医了。实在没法去医院,看看能否找到浓硫酸镁(浓度50%)湿敷,方法是用干净小毛巾浸湿浓硫酸镁后敷在患处。如果找不到浓硫酸镁,也可以尝试用浓盐水湿敷,可能可以起到消肿和止痛的效果。如果无法自行解决问题,只能到医院了。 (五)如果痔脱出时间较长,嵌顿严重无法还纳,甚至已经出现坏死,应该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