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WHO报道,2019年全球约有3.16亿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82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肝硬化、肝细胞癌或肝衰竭等相关疾病,在未经干预情况下死亡人数在2035年将达到114万人,因此WHO呼吁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目标。 我国是全球乙型肝炎负担最大的国家,据Polaris ObservatoryCollaborators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HBV感染者达7974万人。我国HBV感染者诊断率和治疗率分别为24%和15%,与WHO提出的“至2030年肝炎病毒诊断率和治疗率分别达到90%和80%”仍有较大差距。 扩大筛查、全人群治疗对于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在2030年达到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标至关重要。2022年我国发布最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建议放宽治疗适应证,以扩大治疗、提高治疗覆盖率。 为进一步简化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细化免疫耐受期、特殊人群等患者的治疗,指导《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未覆盖人群的临床管理,我国感染病和肝炎疾病领域相关专家基于国内外权威指南、最新研究证据及临床经验,专门撰写《乙型病毒性肝炎全人群管理专家共识》,旨在实现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的扩大筛查、应治尽治,全程管理、降本增效等目的。现将指南推荐意见汇总如下:1、乙型病毒性肝炎扩大筛查策略推荐意见1:建议未接种乙肝疫苗的普通人群进行HBV感染的筛查;对任何有HBV检测意愿的人进行检测;所有计划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均应接受筛查(A1)。主要筛查HBsAg、抗-HBs和抗-HBc三项(B1)。2、乙型肝炎全人群抗病毒治疗策略推荐意见2:建议对HBsAg阳性或不确定母亲所生儿童,于接种第3剂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时进行HBsAg和抗-HBs检测。若HBsAg阴性、抗-HBs<10mIU/ml,可按0、1、6个月免疫程序再接种3剂乙型肝炎疫苗;若HBsAg阳性,为免疫失败,应定期监测(A1)。推荐意见3:对于乙型肝炎相关进展期肝病或肝硬化患儿,无论年龄大小,均应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但需考虑长期治疗的安全性及耐药问题。≥1岁儿童可考虑普通干扰素(IFN)α治疗;≥2岁儿童可选用恩替卡韦(ETV)或富马酸替诺福韦(TDF)治疗;≥5岁儿童可选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2a;≥12岁儿童可选用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A1)。推荐意见4:对于HBVDNA阳性,ALT<1xULN的患儿需动态监测或进行肝组织学评估,如有肝病进展的表现或肝脏组织学分级G≥1,建议抗病毒治疗(B1);对于年龄1~7岁的患儿,即使缺少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在充分沟通及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也可考虑抗病毒治疗。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和方案参照儿童进展期慢性乙型肝炎(CHB)(C1)。推荐意见5:对于年龄≤30岁乙肝患者,血清HBVDNA阳性,如满足以下任一条件:(1)有乙型肝炎肝硬化家族史或HCC家族史;(2)无创或肝组织学检查提示肝脏存在明显炎症(G≥2)或纤维化(F≥2);(3)HBV相关肝外表现(如HB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等);则进行抗病毒治疗(A1)。否则,间隔≥3个月后,连续检测3次ALT高于治疗阈值等肝病进展表现,则进行抗病毒治疗(B1)。对于ALT>30U/L的男性患者和ALT>19U/L的女性患者,建议抗病毒治疗(A1)。推荐意见6:对于年龄>30岁者,只要血清HBVDNA阳性,无论ALT水平高低,均推荐抗病毒治疗,具体建议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A1)。对于临床确诊为代偿期或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无论其ALT和HBVDNA水平及HBeAg阳性与否,均建议抗病毒治疗(A1)。推荐意见7:乙型肝炎患者经ETV、TDF或TAF治疗48周,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24周,若HBVDNA仍可检出(HBVDNA>20IU/ml),排除依从性和检测误差后,可调整NAs治疗(应用ETV者换用TDF或TAF,应用TDF或TAF者换用ETV,或两种药物联合使用)(B1),如无IFN使用禁忌证,患者也可联合PegIFN-α治疗(B1)。推荐意见8:妊娠期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主要推荐使用TDF(A1),应用TDF治疗者,母乳喂养不是禁忌证(C2),具体建议可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如患者准备近期妊娠,或妊娠期间有抗病毒指征时,在充分沟通并知情同意后,可以使用TDF治疗(B1);如妊娠合并肾功能不全,可考虑使用TAF治疗(B2)。推荐意见9:对于所有确诊HCC患者,应常规筛查HBsAg、抗-HBs和抗-HBc(A1)。HBsAg阳性的HCC患者,无论HBVDNA水平,建议立即应用ETV、TDF或TAF进行抗病毒治疗(A1)。对于HBsAg阴性、抗-HBc阳性,需开展化疗/靶免治疗的患者,建议抗病毒治疗(A1)。推荐意见10:HBV相关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和慢性肝衰竭患者,若HBsAg阳性建议应用ETV、TDF或TAF抗病毒治疗(A1)。推荐意见11:接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在治疗前均应常规筛查HBsAg、抗-HBc和/或HBVDNA(A1)。对于HBsAg和/或HBVDNA阳性者,在开始化学治疗、靶向药物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前至少1周应用ETV、TDF或TAF抗病毒治疗(A1)。对于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若使用B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或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或伴进展期肝纤维化/肝硬化,在开始化学治疗、靶向药物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同时建议应用ETV、TDF或TAF抗病毒治疗(B1)。推荐意见12:进行肝、肾、心、肺等实体器官移植和骨髓移植的HBV感染患者,若HBsAg阳性,建议在肝移植前开始应用ETV、TDF或TAF进行抗病毒治疗(A1)。HBsAg阴性患者,接受HBsAg阳性或者HBsAg阴性但抗-HBc阳性移植物时,应当接受长期抗病毒治疗以预防病毒再激活(A1)。推荐意见13: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性疾病在确诊时,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在免疫抑制(如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靶向药物)治疗前,均应筛查HBsAg、抗-HBc和/或HBVDNA(A1)。根据筛查结果决定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具体建议可参照肿瘤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人群。对于这类患者,无论是否进行免疫抑制(如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靶向药物)治疗,在充分知情和患者同意情况下,建议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14:所有HBsAg阳性者初次评估时需检测是否合并HCV与HIV感染(B1);HCV与HIV感染者治疗前同样需检测HBsAg以了解有无合并HBV感染(B1)。对于合并HC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具体建议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对于合并HIV感染者,不论CD4+T淋巴细胞水平如何,只要无抗HIV暂缓治疗的指征,均建议尽早启动ART;建议选择对HIV和HBV均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组合,推荐基于TAF或TDF的联合方案(A1)。推荐意见15:建议在排除其他因素后,采用最灵敏的检测试剂<10ⅠU动态检测,或采用替诺福韦联合ETV进行诊断性治疗,并进一步排查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推荐意见16:对于初治患者,合并肾功能异常/骨骼疾病,或存在高危风险时,优选TAF或ETV,避免使用TDF(A1)。对于TDF经治患者,发生肾功能异常/骨骼疾病,或存在高危风险时,建议改用TAF或ETV(A1)。推荐意见17:应筛查代谢综合征,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并在CHB患者中给予最佳管理(C1)。其中血脂的常规筛查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1);筛查频次可参考《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40岁成年人每2~5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包括TC、LDL-C、HDL-C和TG),≥40岁成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C1)。对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若存在肝脏损伤高风险,且HBVDNA阳性者,建议积极抗病毒治疗(C1)。3、乙型肝炎全程随访管理策略推荐意见18:慢性HBV携带状态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患者,在进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在基线及随访过程中定期监测相关指标,HBVDNA建议高灵敏检测方法。详见表2(A1)内容来源: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乙型病毒性肝炎全人群管理专家共识(2023)[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4,17(1):1-13.
本土疫情再现,新冠疫苗接种迎来热潮,随着经验总结的积累,新冠疫苗接种须知也在不断完善。近日,广东省卫健委发布《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根据广东省各地已有一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制订了接种暂缓情形专家共识,根据大家后续提出的好多问题及细节,再次和大家分享我的个人建议 其中第七条涉及到我们慢性肝病的患者,这里特别和朋友们强调,我们的慢性肝病患者只要病情稳定,肝功能正常,是可以打新冠疫苗的。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口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患者,一定不要轻易停用抗病毒药物,因为这类药物只针对于乙肝病毒的复制过程,对新冠病毒是没有效的,所以可以不用停药。对于打干扰素期间的患者,不建议接种新冠疫苗。大多数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患者也不建议接种新冠疫苗,我会根据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目前状况,给予合理化的建议,大家可以在我的好大夫工作站中咨询我。 下面就是广东省卫健委发布《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的暂缓接种新冠疫苗的17种情形,内容很详细,大家可以参考各自的情况综合考虑。 1. 对疫苗的活性成分、任何一种非活性成分、生产工艺中使用的物质过敏者(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辅料主要包括磷酸氢二钠、氯化钠、磷酸二氢钠、氢氧化铝等),或以前接种同类疫苗时出现过敏者。 2. 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急性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 3. 任何原因(如感冒、局部炎症、肿瘤、风湿免疫性疾病等)引起发热(腋下体温≥37.3℃)者;结核病活动期者。 4. 急性脑病(脑炎、梗塞、出血等),或有惊厥、精神疾病史或家族史者;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如横贯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症、脱髓鞘疾病等)未控制的患者,或其他 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5. 呼吸系统急性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或临床未控制、胸膜疾病急性期等患者。 6. 血压≤90/60mmHg(原因不明),高血压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或)药物治疗、血压仍≥160/100mmHg,严重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率低于 60 次/分或大于 100 次/分,严重心脏瓣膜病变,主动脉夹层,静脉血栓形成,严重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等患者。 7. 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炎症性肠病活动期,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等患者。 8. 急性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严重肾病患者(未控制的急 慢性肾炎患者,正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的肾脏病患者,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或慢性肾脏病 3 期以上即肾小球滤过率 eGFR
最近朋友们总在问,慢性肝病能不能打新冠疫苗?有的朋友竟然为了能打疫苗,把抗乙肝病毒的口服药物停了。这样是非常不合适的。其实疫苗的作用,就是减毒后,不会伤害机体,却可以让机体在清除减毒的毒株过程中产生保护性抗体,可以保护我们不容易感染新冠病毒,就好比通过打疫苗,准备了一大批战士,当病毒侵入的时候,这批战士就可以上前线战斗。 那么,哪类人群不适合接种新冠疫苗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1、对于新冠疫苗中所含有活性成分、非活性成分或在制备疫苗中所采用的物质过敏者;在接种第一针后出现过敏反应者,不可再次接种; 2、患有严重慢性疾病,或者过敏体质者,不可接种; 我们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大多数抗病毒治疗后,病情比较稳定,所以不属于严重慢性疾病的人群。 3、在发热期和慢性病的急性发作期,不可接种; 4、血小板功能障碍或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接种疫苗后可能会诱发出血,需慎重接种; 5、严重的免疫缺陷疾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也需谨慎接种,但是慢性免疫缺陷病除外; 6、癫痫未得到有效控制,或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患的患者,也不适合接种。 7、妊娠期妇女,不适合接种。
最近热搜“达叔肝癌去世”,尤其给广大肝病患者带来了不小的震惊,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慢性乙肝丙肝患者一定要:及时监测,尽早治疗,预防进展,减少肝癌! 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疾病科及肝病门诊,于每个月第四周的周四上午,在门诊大厅举行义诊活动,免费为大家筛查及检测丙肝以及乙肝,最多可为患者节省600元,敬请关注! 下面特别给大家介绍肝癌的发生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2020年12月发布了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6位,新增90.6万例;死亡率居第3位,共计83万例,年龄标化后发病率(ASIR)分别为男性14.1/10万、女性5.2/10万,总体死亡率为8.7/10万。亚洲新增65.7万例,死亡60.9万例,分别占全球72.5%和73.3%。中国2020年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5位,新增41万例,其中男性30.3万例,ASIR分别为男性27.6/10万、女性9.0/10万;死亡率居第2位,死亡39.1万例,死亡率为17.2/10万。近5年全球原发性肝癌平均年发病例数为99.5万例,亚洲73.2万例,占全球73.6%,中国42.3万例,占全球42.5%。 全球HCC发病平均年龄存在地区差异,亚洲和非洲国家发病年龄多为30~60岁,中国、韩国平均发病年龄为52和59岁。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等因素,HCC疾病负担仍较为严重。 HCC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是肝癌(HCC)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HCC病因构成以慢性HBV感染为主,约占86%;其他病因包括慢性HCV感染,长期过量饮酒所致酒精性肝病(ALD)、非酒精性脂肪肝及伴发糖尿病、长期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等。 1、肝硬化 我国约有700万人患有肝硬化,其HCC的年发病率为1%~8%。不同病因肝硬化HCC 5年累积发病率依次为HCV感染30%、HBV感染15%~17%、酒精性肝硬化8%、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为4%。我国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所致者分别为77%和86%。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HBV相关肝硬化患者HCC年发病率仍达1.5%~2.5%。HBV/HCV合并感染所致肝硬化HCC发生风险为HBV相关肝硬化的1.92~2.04倍。高龄、男性、高基线AFP和胆红素水平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相关肝硬化7年HCC累积发病率为2.4%。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8年HCC累积发病率为0.5%、Wilson病肝硬化HCC年发病率为0.14%。 2 、 慢性HBV感染 目前我国普通人群血清HBsAg阳性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约2000万~3000万例,HBV感染者发生HCC风险为非感染者的15~20倍。HBV DNA高水平复制、HBV基因型(C>B)与HCC发生有关。年龄>40岁、男性、亚裔、有HCC家族史等为HCC发生的高危因素,对比40岁以下人群,40~49岁风险增加3.6倍,50~59岁增加5.1倍,≥60岁增加8.3倍,男女风险比约为3∶1,有2个以上家族成员发生HCC者风险增加5.6倍。 3、慢性HCV感染 HC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全球慢性HCV感染者7100万人,我国约有1000万人(0.72%)。慢性HCV感染者HCC发生风险为非感染者5~20倍,HCC发病率随着HCV相关肝纤维化的进展呈递增趋势,肝纤维化1~4期HCC年发病率依次为0.5%、2.0%、5.3%和7.9%。基因1b型HCV感染者HCC发病风险为其他基因型HCV感染者的1.78倍。 4、酒精性脂肪肝 (ALD) 中国ALD患病率为4.5%,约6200万例。大量饮酒者HCC发生风险为非饮酒者的2.07倍,少量饮酒者HCC发生风险亦较非饮酒者增加。戒酒可使HCC发生风险每年降低6%~7%,酒精所致HCC风险需经约23年清除期才能达到与非饮酒者相同。每天饮酒含乙醇量25 g、50 g、100 g者较不饮酒者HCC风险依次增加1.19、1.40、1.81倍。HBV或HCV感染者饮酒含乙醇量超过80 g/d,HCC风险增加53.9倍;饮酒含乙醇量超过80 g/d的糖尿病患者HCC风险增加9.9倍。 5、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代谢综合征及肥胖 NAFLD已成为全球流行率最高的慢性肝病,鉴于其与超重或肥胖、糖脂代谢紊乱关系密切,国际专家小组建议更名为MAFLD,亚太肝病学会已制定相关临床实践指南。我国普通人群患病率为15% ,约1.73亿~3.38亿例。NAFLD相关HCC发病率为0.44/1000人年。合并肥胖、T2DM、高血压病、血脂异常时,HCC发生风险增加8.1倍。慢性丙型肝炎(CHC)伴肥胖者(体质指数≥30 kg/m2)HCC风险为非肥胖者的4.13倍,伴T2DM者风险增加3.52倍;CHB伴T2DM者HCC风险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27倍,HBV/HCV合并感染伴有肥胖及T2DM,HCC发生风险上升100倍以上。 6、致癌物暴露 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有强致癌作用。黄曲霉毒素高暴露地区通常也为HBV流行区域,HBV和黄曲霉毒素同时暴露人群HCC风险增加73倍。 7、癌前病变 HCC的癌前病变常发生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多见于肝硬化患者。日本学者报告,肝硬化增生结节、LGDN及HGDN(称为癌前病变)1、3、5年HCC累积发病率分别为3.3%、9.7%和12.4%,2.6%、30.2%和36.6%及46.2%、61.5%和80.8%,LGND、HGND患者HCC的年发病率分别约为10%、20%。 终上所述,肝癌发生风险最高的为乙肝,丙肝感染。所以实时监测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及早诊断,适时治疗,就可以避免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一般来说,有痛风石的患者,通过降低血尿酸,痛风石是可以逐渐溶解吸收的,但这个过程需要很长时间,往往要好几年。 通常要将血尿酸浓度降到一定水平以下时,组织里的尿酸盐结晶才有可能慢慢地溶解,回收至血液中。而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消炎药在控制急性痛风发作时,并不能预防痛风石的形成。 因为手术很难完全清除尿酸结晶,且病变组织的血供一般都比较差,手术伤口很难愈合。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建议手术切除痛风石的。除非痛风石发生在特别的位置,压迫了重要器官时,才考虑手术切除。
不可忽视长期服用有些药物,也可诱发痛风。 利尿药:高血压病人长期服用含噻嗪类利尿药降压时,易损害肾功能,阻止尿酸从肾脏排泄,致使出现高尿酸血症,使痛风机会增多。 抗结核药:结核病人久用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不合,再用利福平时,多数血尿酸会升高,诱发痛风。 阿司匹林:小剂阿司匹林可抑制酸排泄。心脑血管人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致使高尿酸症时有发生。 部分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包括青霉素和头孢霉素大部分从肾排出,可以阻碍尿酸排泄引发痛风。 以上药物,痛风病人应尽量不用,而用其他药物代替。必须应用时,如果时间较久,应按医嘱或药物说明书定期检查血尿酸浓度,及时调整用法、剂量或更换药物。 此外,痛风病人还应禁用肝浸膏、维生素B12和磺胺类药物。另外,突然停用强的松类药物可诱发痛风急性发作,故停药前注意逐渐减量。
肠道菌群失调是一种较常见的胃肠道病理状态。目前对肠道微生态环境调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益生菌补菌;二是益生元补菌。那么,益生菌和益生元究竟有何不同呢? 定义益生菌 是指给予一定数量的、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目前我国通过卫生部(现卫生计生委)批准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主要有以下种类 益生元 又叫双歧因子,是指既能够选择性刺激宿主肠道内一种或几种有益菌的活性或生长繁殖,又不能被宿主消化和吸收的物质。益生原主要指非消化性低聚糖,包括菊粉(菊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大豆低聚糖、乳果糖等。 本质与活性益生菌 活的微生物,直接产生作用。它能直接与有害菌产生定植拮抗;其产生的代谢产物能降低肠道PH值,有效抑制有害菌生长;能与肠黏膜构成保护屏障等。 它在胃和小肠部分是能够被消化的,因此需经受胃部强酸环境的考验,只有活着到达肠道,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入口的益生菌不一定全部到达肠部发挥作用。 ▎ 益生元 一种营养成分,非活性物质,故不存在存活率的问题,不能直接对机体起作用。它通常在胃和小肠时保持未消化状态,在结肠开始增殖有益菌和产生短链脂肪酸,降低肠道pH值,刺激肠道蠕动和大肠液的分泌,进而发挥作用。 生理功能益生菌 可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增强肠道动力、建立肠道微生物屏障而保护肠道健康。另外,还可促进矿物质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解毒护肝及降糖降脂等。目前可制成食物、药物和膳食补充剂。 ▎益生元 国内外研究表明,益生元具有增加肠蠕动、改善肠道微生态、促进矿物质吸收、调节脂类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目前主要应用于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许多配方奶粉中也添加有益生元(如低聚果糖和低聚半乳糖)。作为药物在临床使用的仅有乳果糖,它可治疗便秘和肝性脑病等。 临床应用微生态制剂可用于急性感染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便秘、幽门螺杆菌感染、新生儿黄疸等的治疗,可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等(详见表2-4),但目前部分治疗疗效仍存在争议。 2011年世界胃肠病学组织( WGO) 根据益生菌证据等级的全球概况汇总,发布了“WGO全球指南: 益生菌和益生元”。其中益生菌在成人和儿童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见表 2和表3: 表2 基于证据的益生菌在成人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表3 基于证据的有益菌在儿童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 2017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发布的《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中益生菌在我国儿童疾病中的应用情况见表4: 表4 基于证据的有益菌在我国儿童疾病中的应用 我国《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推荐微生态制剂在我国老年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见表5 表5 微生态制剂在我国老年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另外,某些益生菌(如乳酸菌阴道胶囊)可治疗阴道感染。乳酸菌可分解糖类产生乳酸,提高阴道酸度,可用于治疗菌群紊乱引起的阴道病。 肠道微生态制剂应用的特点及注意事项▎菌株特异性 益生菌的作用效果具有明显的菌株特异性,即某一菌株的治疗作用不代表本属或种的益生菌均具有这一作用。所以,以国外使用的益生菌菌株为基础制定的循证评价和推荐指南不适合于国内。 ▎ 个体化 肠道菌群紊乱的程度和方式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同一剂量的效果可能出现差异,选择使用时应该个体化。 ▎ 服用时间 益生菌不宜与收敛吸附剂如鞣酸、铋剂、活性炭、氢氧化铝及碱性药物同服,以免吸附或杀灭活菌。中药中往往含有鞣酸,也不宜同时服用。益生菌应避免与抗菌药物同时服用,若需同时服用,应加大益生菌剂量或错开服药时间,最好间隔2~3h以上。布拉氏酵母菌、酪酸菌和芽孢杆菌制剂可与抗菌药物同时使用。 ▎不良反应 益生菌安全性很高,菌血症罕见,但对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使用时仍需注意。部分益生菌辅剂中含牛奶成分,对于牛奶过敏的患儿则会发生过敏症状;有的益生菌中含有能诱发炎症的麸质蛋白,可能会加重乳糜泻患者的病情。益生元安全性高,毒性小,个别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腹胀等消化道症状,随着服用时间延长,症状会自动消失。 ▎ 保存条件 益生菌除地衣芽孢杆菌、酪酸梭菌、凝结芽孢杆菌、枯草杆菌制剂可常温保存外,其他需低温保存,因此存在活性保存技术的难点。益生元稳定性好,可常温下保存。
1.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发病基础,但不足以导致痛风,只有尿酸盐在机体组织中沉积下来造成损害才出现痛风;血尿酸水平越高,未来发生痛风的可能性越大。2.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 血尿酸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每增高59.5μmol/L,高血压发病相对危险增高25%。3.高尿酸血症与糖尿病 高尿酸血症可破坏胰腺β细胞功能而诱发糖尿病。4.高尿酸血症与高甘油三酯血症 血尿酸和甘油三酯之间有相关性。5.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基础是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患者中70%同时合并高尿酸血症。6.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 尿酸是普通人群冠心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357μmol/L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7.高尿酸血症与肾脏损害 尿酸结晶沉积导致肾小动脉和慢性间质炎症使肾损害加重以外,尿酸可直接使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发生微血管病变,导致慢性肾脏疾病。8.高尿酸血症与脑卒中 血尿酸>416.5μmol/L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吃动物1、不吃动物内脏、鱼子、小虾、浓肉汤等超高嘌呤食物。少吃畜肉(猪、牛、羊等)、禽肉(鸡、鸭、鹅等)、鱼肉等高嘌呤食物。2、蛋类(鸡蛋、鸭蛋、鹅蛋等)、浅色叶子菜(大白菜、圆白菜等)、粮食(白面、小米、玉米等)可以放心吃。3、不吃含有大量果糖的水果,如梨、香蕉、葡萄、苹果、荔枝等的果糖含量很高,注意别吃太多。4、含糖量较少的,吃起来不那么甜的水果更适合痛风患者,如西柚、柚子、草莓、樱桃、柠檬等。5、选择低热量、低脂肪、高膳食纤维的食物。限制油炸食品、甜点、冰淇淋、巧克力等高热量食物的摄入。6、痛风患者应坚持做到每天运动 30 分钟以上。7、多喝水,随着尿液排出的尿酸也会增多。8、所谓的水不包括酒精饮品、果汁、浓汤、苏打水,要选择白开水、或者不加糖的荞麦茶等。9、多喝酸奶,可抑制尿酸合成。10、多运动,有利于促进尿酸排泄。11、控制体重,避免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出现。12、少量出汗也可以排除少量尿酸。13、避免劳累、睡眠不足、精神压力。14、如有高血压,尽量不服用利尿剂,该换其他降压药物,避免血尿酸升高
先天性耳廓畸形的孩子应该在出生后至3个月内及早进行矫治,避免将来手术治疗的痛苦!先天畸形包括耳轮畸形,招风耳,垂耳,隐耳,杯状耳,小耳等畸形。欢迎大家咨询,陈博副主任医师致力于各类耳科疾病诊治,每周四上午专家门诊! 耳廓矫治是一项无痛矫治技术,通过早期的无创矫治避免将来的手术治疗,而且必须早期治疗,超过3个月基本就无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