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面肌痉挛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偏侧面肌痉挛,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发作性、节律性的不自主抽动。抽动一般先从一侧眼睑开始,后逐渐加重扩展至面部、口角,严重者可累及同侧颈部。该病发病率为1/10万,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多于男性,左侧更多见。2、面肌痉挛的病因在致病机理方面,“神经短路”学说现已被临床医生所认可,其依据为颅内面神经在脑干的发出部位受到椎-基底动脉系统异常走行血管的压迫,面神经受到病理性刺激,产生异常神经冲动,导致面部肌肉抽搐。血管压迫面神经的原因目前尚不明了。目前已知可能的危险因素有:高龄、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后颅窝容积小、遗传等。在极少数情况下,面肌痉挛可继发于颅内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干病变及骨性病变等,其机率远低于1%。3、面肌痉挛的临床表现表现为一侧颜面部阵发性、不自主的肌肉痉挛,抽搐多从眼周开始,逐步向下扩大,波及口周和面部表情肌,严重者可累及同侧颈部肌肉,情绪紧张等可使症状加重,睡眠时消失,常伴头痛、耳鸣。多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部分可见因长期患病或注射过肉毒素而导致的周围性面瘫。3、面肌痉挛的临床表现表现为一侧颜面部阵发性、不自主的肌肉痉挛,抽搐多从眼周开始,逐步向下扩大,波及口周和面部表情肌,严重者可累及同侧颈部肌肉,情绪紧张等可使症状加重,睡眠时消失,常伴头痛、耳鸣。多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部分可见因长期患病或注射过肉毒素而导致的周围性面瘫。4、怎样确诊得了面肌痉挛患者病史、发作时的典型表现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排除继发于颅内肿瘤的可能性无颅底或面部面神经外伤史发病前无面部麻痹、瘫痪病史5、治疗现状药物、针灸、理疗等治疗方法肯定无效。神经阻滞治疗是利用肉毒素等药物注射阻断面神经的传导功能,使面肌痉挛解除。注射后面神经传导障碍,面肌立即出现瘫痪或不全瘫痪,此种面肌麻痹在数月内可以恢复,面肌痉挛随之复发。故肉毒素疗效维持时间短,大部分患者于3-6个月左右复发。显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已知唯一可治愈面肌痉挛的方法。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由一位美国神经外科医生首创的,手术方法是在手术显微镜下将位于面神经根部走行异常、并对面神经造成压迫的血管推移离开,并固定,使血管不接触到面神经,从而解除血管对面神经根部的压迫,恢复面神经的正常功能,使面肌抽搐消失。随着该项手术技术的日臻完善,特别是其具有的微创、安全性高、效果显著以及低复发率和低并发症发生率等特点,尤其是能完全保留血管、神经功能,很快就被世界各地的神经外科医师所接受,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成为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另外,显微血管减压术还成功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以及顽固性眩晕、耳鸣、神经原性高血压、痉挛性斜颈等疾病。我们的治疗体会证明:手术者的经验及手术中正确的判断和操作对手术结果有重要影响。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已成为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特色治疗项目之一。6、关于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费用、时间等问题大多数需手术时间2小时左右,但整个麻醉、手术、复苏要4-5小时,住院总费用30000元左右住院时间10天左右
一、幽门螺杆菌(Hp)会传染吗 会传染的,并且Hp菌具有较强的传染力。 大多数情况下,首次Hp菌感染都发生在婴幼儿及儿童时期(多在10岁以前),成人之后的感染相对少见(但也存在)。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一般为口-口、粪-口途径,亲密接触、进食被污染了的食物和饮水,都有可能传染。 在中国,Hp菌主要的传染源通常来自于家庭成员,如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等。当我们的胃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后,通常也合并口腔幽门螺杆菌阳性,再加上我们的饮食习惯是围桌进餐、共用碗筷,从而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传染。 二、没症状要治疗吗 随着幽门螺杆菌检测的普及,本身没有症状但体检发现Hp菌阳性的例子很多。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达60%~70%之高。那么,究竟Hp菌有多大危害,是该消灭它,还是忘了它?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不同人之间差异很大,是否需要治疗的主要依据是: ★ 是否有胃癌家族史、胃粘膜病变情况(萎缩、糜烂、肠化、溃疡等)、有无症状、有无心理负担等因素。 ★ 如果Hp菌检测呈阳性,推荐胃癌高危人群、胃癌家族史、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粘膜病变严重(例如:糜烂、肠化等)、消化不良(例如:反酸、嗳气等)、长期服药抑酸药、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残胃、胃MALT淋巴瘤、心理负担大的人,进行根除治疗。 不在上述范围内的朋友,虽然查出来是阳性,不意味着一定要根除,但定期观察是必须的。 定期去做个胃镜,检查一下这些“小家伙”是否对你的胃造成了损伤就好。 三、幽门螺杆菌有什么危害 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后,可以引起人体发生各种的胃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胃癌发病率会增高。功能性的胃病不容易好,或者好了以后容易复发。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引起乳腺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吃”而言,科学的选择可以帮助我们远离乳腺癌。长期进食过多的动物脂肪、动物蛋白,进食过多的高热量食物,使机体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是诱发乳腺癌的原因之一。(1)避免高脂饮食:研究发现,癌细胞最初处于“起始”状态,只有当其受到“刺激”以后,才能迅速增值而发病。高脂肪饮食是乳腺癌的促发“刺激剂”,长期大量摄取脂肪,可使机体产生大量类雌激素及前列腺素样物质,这类物质过量可刺激肿瘤的发生及增长。大量摄取脂肪,还可使机体发胖和免疫功能降低,使癌症有可乘之机。因此,少吃油炸食品、奶油、奶酪及各种甜食,控制脂肪的摄取,避免肥胖,提高机体免疫机制和抗病能力,可有效减少乳腺癌的发生。(2)少食含动物性雌激素食品:乳腺组织是雌激素的“靶”组织。身体内雌激素的水平过高,雌激素与孕激素的平衡失调,都会导致发生乳腺癌。我们每天的食物当中包括肉、蛋、奶、鱼类。我们也经常会光顾各式各样的洋快餐店去吃炸鸡和汉堡。而现今许多食物中都被检出含有雌激素成分或类似雌激素的成分。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地摄食这些含有雌激素成分的食物。大量进入乳腺组织的雌激素就会在乳腺组织中引起各种反应,其中就包括使乳腺组织增生。最终,就有可能导致乳腺癌的发生。(3)多吃水果和蔬菜:新鲜的蔬菜水果是维生素C的最主要来源,而维C是强抗氧化剂,对乳腺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加拿大国家癌症研究会综合12项研究资料认为,新鲜的蔬菜水果对不同年龄段妇女都有抗乳腺癌作用。卷心菜、花椰菜、球穿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防癌效果最好,它们含有吲哚化学成分,能促使雌激素在体内被代谢和清除。卷心菜能使雌激素代谢灭活的速度增快50%,绿花椰菜(如西蓝花)中的萝卜硫素可刺激人体细胞制造抗癌酶。绿色和橙色的蔬菜水果还富含胡萝卜素,具有抑制和杀灭癌细胞的作用。其他如食用菌类、海藻类、大蒜、西红柿、橘类和浆果类的水果也有助于乳腺癌的预防。(4)增加豆制品的摄入:豆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植物雌激素,是一种类似人体雌激素的化合物,可以抑制体内“激素依赖性致癌物质”对乳房的致癌作用。动物实验发现,进食大豆饮食多的动物,其乳腺癌发生率可下降65%。上海的研究资料发现,豆制品摄入量高的女性,乳腺癌发生的危险率可降低30%。(5)多吃“白肉”,少吃“红肉”:来自27个国家妇女乳腺癌的调查发现,乳腺癌低发的国家妇女每天吃鱼类海产品(白肉)较多,鱼类中不仅富含抑制癌细胞增长的ω-3脂肪酸,还包括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这些都有利于降低乳腺癌发生。而猪、牛、羊等肉类被称为“红肉”其中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会产生大量类雌激素及前列腺素样物质,增加患乳腺癌风险。(6)食用油的优化选择:经常摄入单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患乳腺癌风险。比如橄榄油所含的鲨烯能抑制乳腺上皮细胞异常增生,是很好的抗癌成分。最新研究发现,每天食用1次以上橄榄油的女性,乳腺癌发生率比其他女性低1/4,以橄榄油为主要食用油的地中海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生率非常低。花生油、玉米油、菜籽油、豆油中都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另外,许多人不太熟悉的亚麻油也是非常好的食用油,因为亚麻籽中的木酚素和ω-3脂肪酸可以帮助预防乳腺癌。(7)远离保健品:保健品中的雌激素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延长女性的“青春期”,也能导致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甚至发生癌变。据国外报道,使用化学雌激素后,28%的人有发生乳腺癌的可能。口服含雌激素的药物、丰乳液及某些化妆品中的雌激素经皮吸收,都会对乳腺癌的发病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8)控制饮酒:每日饮酒1杯或1杯以上者,乳腺癌危险性比很少饮酒者增高10%以上。喝酒越多,患乳腺癌的概率就越高。目前认为,酒精可刺激脑垂体前叶催乳素的分泌,而催乳素又与乳腺癌发生有关。因此,女性尤其是绝经前后的女性,应戒酒或少饮酒。(9)某些食物的防癌作用还有不少食物有一定的防癌作用。比如,红薯中含有抗癌物质去氢表雄酮;大枣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形成;大蒜对乳腺癌细胞的形成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等等。此外,应减少咖啡、可可、巧克力的摄入,这类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黄嘌呤,黄嘌呤可促进良性乳腺增生,而良性乳腺的增生与乳腺癌发生是否有关尚无定论。总之,预防乳腺癌的最佳饮食习惯:少吃高脂食物、少吃含雌激素的食物、远离保健品、控制饮酒、合理均衡饮食、食用大豆制品、多吃水果、多出新鲜蔬菜。本文选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名誉主任、终身教授,上海市乳腺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沈镇宙教授主编的《关爱 自信——沈镇宙教授谈乳腺癌》一书。
帕金森病,是一种渐进性神经退变疾病,病程逐渐进展,后期症状多,用药效果欠佳,如何照料帕金森病人往往家属带来很多烦恼和压力。 首先,作为帕金森病人的家属,要对疾病有基本的认知,帕金森病前期,运动障碍不显著,病人往往仅有轻微手颤,动作缓慢不明显,不会摔倒,生活可以自理,不需要家人陪伴。但有些病人会有嗅觉障碍,睡眠障碍,往往会有梦魇现象,这些都是帕金森病不典型症状。作为家属,需要细心观察患者,如果出现向后跌倒、男性性功能障碍、低血压等症状,则需要提防帕金森综合征可能,需要尽快再次就诊,以便尽早确诊。 其次,随着病情进展,帕金森病人出现逐渐加重的运动障碍,动作缓慢,转身障碍,易向前跌倒等,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人陪伴。此外,在此阶段,病人逐渐调整用药种类和药量,往往会增加心理负担,认为“药吃多了减不下来”,而自行停药和减量,造成治疗障碍。家属在这阶段帮助病人要配合医生治疗,督促其按时服药。 在帕金森病后期,病人“开”期逐渐减少,且病程5年以上病人可能出现认知障碍,家属要及时观察,必要时需服用相关药物改善认知障碍。这个阶段服药种类多,家属要帮助病人正确服药。有些需要服用一半,或者四分之一的药物,可以把片剂研磨成粉末状以利分开服用。这阶段的病人往往神志清醒,精神压力大,更需要家属的安慰和支持。 本文系陈雅静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原创2016-06-24张佩佩刘德泉超声时间前言及定义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 tumor of the breast,PTB)是乳腺的一种纤维上皮性肿瘤,通常为良性,但复发常见,少数患者会发展为血行转移。乳腺叶状肿瘤相对少见,发生率约占乳腺肿瘤的 0. 3% ~0.9%。乳腺叶状肿瘤最早被命名为「叶状囊肉瘤」。此后,乳腺叶状肿瘤曾有多种名称,包括分叶状囊肉瘤、假性肉瘤样腺瘤、腺黏液瘤、癌肉瘤、乳头状囊肉瘤、巨大乳腺黏液瘤、乳腺混合瘤、巨大纤维腺瘤等。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叶状肿瘤,并根据其组织学特点分为良性、交界性、恶性三类。病因及临床表现乳腺叶状肿瘤病因不明,可能与雌激素的代谢分泌失调有关,也有报道称在乳腺腺纤维瘤基础上形成。乳腺叶状肿瘤可发生于女性各年龄段,但发病高峰期在40岁左右,绝经前、多产妇以及哺乳者相对较为多发。本病病史一般较长,肿瘤生长缓慢,但常有近期增长史,多数患者症状为无痛性乳腺实性肿块,多单侧发生,肿块多位于乳腺外上象限。查体可及乳腺内孤立肿块呈圆形结节,分叶状或不规则形, 质韧,有弹性,有时可有囊性感,边界清楚,活动,与皮肤胸肌多无粘连,乳头无内陷,一般局部皮肤正常。肿瘤直径变化较大, 有文献报告其最大直径可达 45cm,最小 1cm。肿瘤较大时可造成皮肤紧绷伴浅表静脉曲张,部分可形成皮肤表面溃疡。超声表现典型良性乳腺叶状肿瘤的常见超声表现包括:1. 乳腺腺体内较大的类圆形或分叶状肿物,边界清晰,可见包膜回声及侧方声影.2. 肿物内部呈中低回声,多欠均匀,部分伴小片不规则囊性无回声,后壁回声有不同程度增强。3. 由于肿块多体积较大,其局部及周边皮肤变薄。4. CDFI 可见肿块内部静脉曲张,肿块内部显示 2 条以上短棒状静脉血流信号,内径多 >3 mm。部分恶性叶状肿瘤可向周围组织浸润而出现局部边界模糊不清。典型病例 1(由丁香园注册用户「xwdhao」提供)患者女,20岁,发现左乳包块半年,近 1 月迅速增长就诊。超声检查发现左乳头上方一大小约 5×4×3 cm 的实性低回声肿块,表面呈分叶状,内回声不均,似有多个结节融合而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叶状肿瘤。典型病例 2(由丁香园注册用户「魏梦同志」提供)患者女,40 岁,左乳低回声结节 3 年,无其他症状。超声检查发现肿块位于左乳腺体内,呈实性低回声,形态呈分叶状,边界清晰,周边可见包膜样回声,CDFI 示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手术后病理为良性叶状肿瘤。典型病例 3(由丁香园注册用户「晨阳暮雪」提供)患者女,56 岁,以右乳肿物 3 月余入院。该患者于 3 月余前发现右乳肿物,约鸡蛋大小,现已长至拳头大小,且表皮已破溃。超声检查发现右乳一大小约 45×38 mm 的实性肿块,形态呈类圆形,边界尚清,内回声尚均质。CDFI 示肿块内部血流丰富。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典型病例 4(来源于 http://www.ultrasound-images.com/)患者女,48 岁,因发现左乳内侧象限较大肿物就诊。超声检查发现左侧乳腺腺体内一大小约 5.6×3.4 cm的较大不均质肿块,呈多分叶状,内见部分囊性回声,肿块后方可见回声增强(图 1)。CDFI 可见肿物内部血流信号分布(图 2),三维超声显示肿物内部呈典型的分叶状(图 3)。根据患者年龄、肿物大小和典型的超声特征,强烈提示为叶状肿瘤,并经病理证实。图 1图 2图 3典型病例 5(来源于 http://www.jultrasoundmed.org)患者女,49 岁,5 个月前因触及右侧乳腺肿块行钼靶检查,但未见异常。现肿块已占据整个乳腺上方,大小约 5~7 cm。患者目前月经正常。体检发现右侧乳腺明显较对侧增大,可触及大小约 6×6 cm的质硬肿块,乳房皮肤未见异常改变,腋窝未触及异常淋巴结。超声检查发现右侧乳腺内一不规则低回声肿块(图 1A 和图 1B),12 G针穿刺活检后病理诊断为纤维上皮性肿瘤,纤维腺瘤可能,良性叶状肿瘤不排除。患者行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叶状肿瘤,但切缘见肿瘤组织。图 1术后 3 个月随访时,再次发现右侧乳腺肿物,超声检查发现右侧乳腺内大小约 11×9 cm 的低回声肿物(图 2A 和图 2B)。MRI 显示肿物与胸大肌筋膜非常邻近,且胸大肌受累,临床行乳房切除术,病理证实为叶状肿瘤复发,切缘未见肿瘤。图 2鉴别诊断乳腺叶状肿瘤主要与乳腺纤维腺瘤进行鉴别:叶状肿瘤内部常可见小的囊性暗区,这是叶状肿瘤有别于纤维腺瘤的重要依据。肿块内部静脉曲张:因为叶状肿瘤有短期内迅速增大的特点,常对周边组织进行挤压,易引起肿块内的静脉曲张。然而,由于叶状肿瘤的临床过程及影像学表现并无特异性,术前诊断率低,临床、影像检查及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都很难与纤维腺瘤区别。治疗预后乳腺叶状肿瘤虽有良性、交界性及恶性之分,但由于肿瘤生长迅速,加之肿瘤易于复发,因此即使良性的叶状肿瘤也需局部广泛手术切除,因此一旦组织学诊断为叶状肿瘤应立即行根治术。乳腺叶状肿瘤经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其组织学分级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其中核分裂增多、 间质过度增生、 重度核异型及肿瘤边缘浸润等为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2016-09-06医学界外科频道 作者: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肿瘤科 张红梅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肿瘤标志物在1978年就被发现了,它是指在血液、体液及组织中可检测到的与肿瘤相关的物质,达到一定水平时,可反映某些肿瘤的存在。 一个最广谱的指标:癌胚抗原(CEA) 1965年发现的CEA可谓是最广谱的指标,它的升高可见于结/直肠癌、胃癌、肺癌、胰腺癌、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及子宫颈癌、泌尿系肿瘤等,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总之,腺癌中CEA最容易升高,其次是鳞癌和低分化癌。肿瘤分期晚、瘤体负荷大、肿瘤转移者,也会出现CEA升高。 此外,肝硬化、肝炎、肺气肿、肠道憩室、直肠息肉、结肠炎等良性病也会导致CEA升高,胸腔积液、腹水、消化液、分泌物中的CEA常常升高。 33%的吸烟人群的CEA会升高,需要特别注意。 肝癌:甲胎蛋白(AFP) AFP是一个古老但优秀的肿瘤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癌中特异性很高,阳性率达70%。如果患者有乙肝病史、肝脏有包块、AFP>400ng/ml且持续1个月,即可诊断为肝癌。 除肝癌之外,内胚窦癌、畸胎瘤、睾丸癌、卵巢癌、胃癌伴肝转移者AFP也会升高,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绝大部分也会出现AFP升高,但不会超过400ng/ml。 妇女妊娠3个月后,AFP开始升高,7~8个月时达到高峰(也不会超过400ng/ml),分娩3周后恢复正常。 卵巢癌:糖类抗原125(CA125) CA125在临床上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反映卵巢癌,阳性率达61.4%,且CA125是判断卵巢癌疗效和复发的良好指标,治疗有效时CA125下降,复发则CA125升高先于症状。 CA125于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宫颈癌、宮体癌、子宫内膜癌中阳性率为43%,胰腺癌50%,肺癌41%,胃癌47%,结直肠癌34%,乳腺癌40%。 其他非恶性疾病也有不同程度的CA125升高,虽然阳性率较低,也需引起警惕,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卵巢囊肿、胰腺炎、肝炎、肝硬化、结核。 良、恶性胸、腹水中都会发现CA125升高,所以不能借此判断其良恶性。 早期妊娠,也有CA125升高。 乳腺癌:糖类抗原15-3(CA15-3) CA15-3在乳腺癌诊断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乳腺癌初期的敏感性较低,为30%,于乳腺癌晚期敏感性高达80%,对乳腺癌的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复发和转移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在肝、胃肠道、肺、乳腺、卵巢等非恶性肿瘤性疾病中阳性率不足10%。 消化系统:糖类抗原19-9(CA19-9) CA19-9是消化系统肿瘤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在胰腺癌、胆囊癌、胆管壶腹癌中,CA19-9明显升高,尤其是胰腺癌,晚期阳性率可达75%。 此外,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中CA19-9阳性率分别为50%、60%、65%。 同样,CA19-9升高也不要着急诊断为癌症,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胆囊炎、肝炎、肝硬化等一些消化道炎症中,CA19-9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利用CA19-9鉴别癌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后者CA19-9一般<200 U/mL; 鉴别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前者CA19-9明显升高、后者正常。 糖类抗原242(CA242) CA242临床应用较少,在腺癌中升高明显,在非鳞状组织中比鳞癌水平高。CEA、CA242两者联合检测能提高腺癌的敏感性。 CA242被作为CA19-9的升级指标,在胰腺癌、胆管癌中灵敏度与CA199一致,特异性优于CA199,较少受到胰腺炎、肝炎及肝硬化等良性疾病影响,在结直肠癌中,灵敏度可达60%~72%。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PSA是前列腺最特异的指标,阳性率可高达50%~80%,但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肾脏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也可见PSA升高。 当总PSA(T-PSA)的值为4~10 ng/ml时,可引入游离PSA/总PSA,即F/T的概念:F/T>0.16,为正常情况;F/T< 0.1,则有56%的可能为前列腺癌;PSA >0.25时,前列腺癌风险为5%。 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小细胞肺癌最敏感、最特异的肿瘤标志物。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升高明显,如:嗜铬细胞瘤、甲状腺髓样癌、黑色素瘤、胰岛细胞瘤等。 需要注意的是,NSE的值非常不稳定,溶血会导致升高。 糖类抗原50(CA50) CA50也是一个非常广谱的肿瘤标志物,肝、肺、胃、结/直肠、胰腺、胆囊、肾、子宫、卵 巢、乳腺、膀胱、前列腺癌、淋巴瘤、黑色素瘤中都有升高,在肺炎、肾炎、胰腺炎、结肠炎等某些感染性疾病中也会升高。 另外,某些溃疡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CA50升高的现象。 胃癌:糖类抗原(CA72-4) CA72-4在胃癌中的阳性率为65%~70%,有转移者更高。在结/直肠癌、胰腺癌、肝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中也有一定阳性率 CA72-4可作为癌症治疗后随访及复发和预后的重要判断指标。 肺癌:细胞角质素片段抗原21-1(CYFRA21-1) 检测肺癌的最佳指标。如果肺部存在不清晰的环形阴影,同时血清CYFRA21-1浓度>30ng/ml,需高度怀疑肺癌。初诊肺癌时一旦发现CYFRA21-1升高,它就可以作为判断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CYFRA21-1在肺癌中的敏感度: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小细胞癌。在子宫癌、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胃癌、结肠癌、肝癌和良性肝病、肾衰竭中,CYFRA21-1也会升高。 组织多肽抗原(TPA) TPA由细胞角质蛋白8、18和19组成,可以直接反映细胞增殖、分化和肿瘤浸润程度。肺癌患者TPA 增高,敏感性与CYFRA21-1相当,阳性率约61%。 膀胱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和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TPA升高;急性肝炎、胰腺炎、肺炎和胃肠道疾病及妊娠后3个月也可见TPA 升高。 鳞状上皮癌抗原(SCCA) 鳞癌特异性标志物。用于诊断鳞癌,宫颈癌、肺癌、头颈部癌,其浓度随病情加重而增高。其增高也见于肝炎,肝硬化,肺炎,结核病等良性疾病。 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 HE4是诊断卵巢癌的一个非常好的肿瘤标志物,敏感性最高72.9%(高于CA 125),特异性为95%。CA125+HE4是诊断卵巢癌的最佳组合。 Free-β-HCG 生殖细胞癌最敏感指标,尤其是绒癌,敏感性高达100%。肝上有包块时,若是AFP升高,则高度怀疑原发性肝癌;若Free-β-HCG升高,则怀疑生殖细胞癌。 Free-β-HCG升高还提示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铁蛋白(Ft) Ft与多种肿瘤相关,但不是肿瘤的直接证据。输血、铁剂治疗;再障、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原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积症;结缔组织病;各种肝脏疾病及慢性肾衰;感染性疾病等都会出现Ft升高的现象。 缺铁性贫血患者会出现Ft下降。 肿瘤标志物组合筛查 没有哪一种肿瘤标志物的准确率能达到100%,一种肿瘤标志物也可能与多种肿瘤相关,临床上常采用组合筛查的方式。 通过对这些肿瘤标志物的一一解读,不难得出结论: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就是癌症;某一些肿瘤并不分泌相关蛋白,所以肿瘤标志物正常也不能排除肿瘤。合理应用、适时监测,才是临床上应用肿瘤标志物的正确方式
美国指南:哺乳期甲亢用药首选甲巯咪唑 作者:徐乃佳 2016-03-24 哺乳期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哺乳期可出现下述三种情况:(1)妊娠期间甲亢尚未痊愈、哺乳期甲亢依然存在;(2)分娩前甲亢得到控制并停止服用抗甲状腺药物,但哺乳期甲亢复发;(3)哺乳期新出现的甲亢。在这些情况下,可能还需要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以往我国医生们一直建议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母亲在治疗期间应选用丙基硫氧嘧啶(PTU),且剂量要小,而不要选用甲巯咪唑(MMI);近年来美国和我国的指南却做出了完全相反的选择。了解其中变化的道理,有助于深刻理解指南。 传统观点:从药动学看 PTU 胜出 哺乳期用药对婴儿可能造成危害方面,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测定乳汁中抗甲状腺药物浓度。较早的研究显示,PTU 半衰期为 90 min,在乳汁中 4 h 排泌的总量相当于平均口服量的 0.025%,24 h 为 0.077%。由此推断 PTU 在乳汁中排泌量很低,不会对婴儿的甲状腺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MMI 则不同,其半衰期为 4~6 h,8 h 期间乳汁中 MMI 总量相当于摄入量的 14%,比乳汁中 PTU 的排泌量明显要高得多。这可能会对婴儿的甲状腺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造成乳汁中 PTU 浓度显著低于 MMI 浓度的原因,一是 PTU 与血清蛋白的结合率超过 90%,远大于 MMI 与血清蛋白结合力;再就是 MMI 为脂溶性物质,在血清中不被解离,易以原形进入乳汁,而 PTU 为弱酸性物质,在血清中比在乳汁中更容易解离,以离子形式存在,使得 PTU 不易进入富含脂质的乳汁。 这些研究并未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期间,对婴儿的甲状腺功能和智力发育进行研究观察,仅仅基于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 根据以上原因,我国指南推荐哺乳期母亲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亢期间,应选择 PTU。2007 年《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也是如此推荐,并建议母亲应该在哺乳完毕后再服药,然后要间隔 3~4 小时再进行下一次哺乳。 新指南观点:权衡利弊 MMI 是最佳搭档 母亲服用 MMI 后,被哺乳的婴儿的甲状腺功能及智力发育到底影响如何? 1996 年以后,国外关于此类研究逐渐多了起来。有学者进行的长达 7 年的随访观察,表明服用 MMI 或 PTU 的甲亢妇女哺乳,对其下一代的甲状腺功能无不良影响,智商与同龄儿童也无差异。 然而考虑到 PTU 的肝毒性,MMI 可作为一线药物,PTU 可作为二线用药,这被写入了 2011 年美国甲状腺学会及 2012 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的相关诊治指南。 同时指南对药物剂量、服用时间做了推荐:MMI 剂量达到 20~30 mg/d 是安全的,300 mg/d 的 PTU 剂量也是安全的。仍然建议母亲应该在哺乳完毕后服药,不同于以前的建议是,药物应分次服用,而非顿服,服药后间隔 3~4 小时再进行下一次哺乳,并应密切监测婴儿的甲状腺功能。 本文作者:徐乃佳,湖北武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编辑: 张开平 来源:丁香园
1.CINI 60%—85%CINI会自然消退,若在随访中病变发展或持续存在2年,应进行治疗。治疗方法有冷冻和激光。 2. CINII和CINIII 约20%会发展为原位癌,5%发展为浸润癌。故需要治疗。较好的方法是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EEP),经宫颈锥切确诊,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的CINIII也可行全子宫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