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尤其是髓核,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马尾等遭受化学刺激或物理性压迫,并表现出来腰腿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由5节椎骨,自上而下,借助椎间盘、韧带、关节等结构堆砌而成。腰椎间盘位于两节椎体之间,担负着减少椎骨磨损、分散腰椎负荷的重要作用。腰椎间盘由三部分构成,即终板、髓核与纤维环。我们通常说的腰椎间盘突出,是指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里面的髓核向后突出。根据髓核突出程度和方向,腰突可以分为以下几型:1、椎间盘膨出,整个椎间盘纤维环均匀性向外凸起;2、椎间盘局限型突出,椎间盘纤维环的内层断裂,髓核组织部分突出;3、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纤维环大部分断裂,仅有外层纤维环尚完整,将髓核局限于椎间盘内;4、椎间盘脱出,椎间盘纤维环全部断裂,髓核组织突出于椎间盘外,为后纵韧带所约束;5、游离型椎间盘突出,髓核组织突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已经呈脱出以及游离状态的椎间盘纤维环已全部断裂,因此是不能再回纳的,那么轻微突出的椎间盘还能再回纳吗?已有研究证实,突出的椎间盘是可以被回纳吸收的。目前腰突能回纳吸收通常被认为有以下4种原因:1、身体的免疫反应在某些情况下,身体会把突出物识别为异物,从而进行攻击清理。这样会减少突出物的体积。 2、突出物水分的吸收 椎间盘的突出物髓核是一种弹性胶冻物质,其中含水量在90%。即使到了老年,含水量也有70%。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水分会被身体吸收,使得体积逐渐减少。 3、椎间盘的自我修复 在椎间盘突出中,破裂的纤维环处具有自我愈合机制。 4、椎间盘的力学变化 一个经典说法认为,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能够促使突出物向内移动,减少对神经的刺激。椎间盘的回纳吸收并不是我们进行康复的首要标准和目标。我们最重要的目标应该是减轻腰突症状,重新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状态。这是因为椎间盘的突出程度,未必与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有研究表明,突出物体的缩小速度比症状改善的速度要慢。也就是说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腰突症状可能已经完全消除,但是影像检查显示突出依旧存在。因此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应该是改善腰疼、腿麻等症状,以达到能够不影响正常生活的目的。患者李某,女,29岁,因“右小腿疼痛并感觉异常”1个月就诊,大小便正常。起始腰椎磁共振提示腰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神经根压迫严重(左图)。她选择保守治疗,5个月后,复查腰椎磁共振惊奇的发现突出的椎间盘被吸收了,且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患者王某,男,32岁,因“左侧腰腿疼痛半个月”前来就诊,MRI检查提示:腰3-4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及硬膜囊受压(左图),饮食及大小便正常。经保守治疗后4个月如图B,治疗后8个月后如图C,发现突出的椎间盘被吸收了。临床上,除了严重或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需急诊手术治疗,其余的腰突患者,医生都会建议进行严格的保守治疗3个月,如果保守治疗三个月无效,才会建议手术治疗。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的自然病史是趋于好转的,有研究发现,无手术干预情况下,大约87%的患者3个月内疼痛减轻。但是,很多腰突患者忍受不了保守治疗的缓慢恢复,没有充足的休养时间,急于求成,常要求国内医生快速、彻底解决腰突症状,因此,具体治疗方案需要医生指出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医生和患者共同决策。 最后,对于初发的巨大型、破裂型或游离型椎间盘突出,如患者症状不重,或者症状可耐受,且有充足休养时间,可尝试保守治疗。但保守治疗时间不宜过长,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神经症状加重或马尾神经综合征,则需积极考虑手术,不能延误。首先,要注意坐姿,尽量维持一个直立的状态,因为直立的时候,腰椎受力是最小的。比如,开车或坐车的时间比较长的时候,让自己挺直脊梁,尽量避免出现弯腰,以免导致腰的受力增加。 其次,不要久坐。现在大部分办公室用的都是可活动的电脑椅,你坐着的时候,你的腰往往会被迫处于弯曲的状态,这种状态会让你的腰更容易受伤。建议大约一个小时起来活动一下,伸展腰部,做做拉伸,这样可以舒缓腰部因长时间弯曲造成的疲劳状态。第三,尽量避免反复的弯腰,更要避免反复弯腰搬重东西。因为在弯腰的过程中,或弯腰搬重物的时候,除了垂直的重力之外,弯腰导致腰椎受力进一步增大。另外,从弯腰忽然起来的时候,有可能导致人体后部的韧带破裂,导致椎间盘的突出。所以,搬东西的时候,要蹲下去直着腰把它搬起来,尽量减少腰椎的受力。另外,在做一些需要用到腰的动作时,要做好准备活动。突然用力,很容易导致椎间盘急性的突出。临床上,突然搬重物,因为没做好准备活动,导致腰闪了,然后出现椎间盘破裂的例子不在少数。第四,通过腰背肌的锻炼,增强腰椎抗疲劳的能力。即使产生了一些腰椎的退变,腰背肌强大的话,对腰椎可以产生更好的支持作用。但要注意,活动之前一定要做好热身运动,突然运动也容易导致椎间盘突出。关注脊柱健康,关注小冯大夫,随时随地,扫码就医。
骨质疏松早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预防骨质疏松的3大原则:补钙、运动疗法和饮食。然而,更多的人却把眼光放在补钙和饮食上,忽略了运动疗法在预防骨质疏松上的重要作用。即使偶尔有认识到其重要性的人,也有不少因为不当的运动方式,反而导致身体的损伤。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运动,是很多骨质疏松患者迫切需要而且应该知道的。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其特征为全身骨量明显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骨的脆性增高和骨折的危险性增加。男性无论是腰椎还是股骨,骨量随年龄的增加基本呈线性减少。人体运动减少,骨骼所承受的张力和拉力减少,也是发病原因之一。中年人发生骨质疏松是必然现象,尤其是妇女更为严重,平均峰骨量低于男性而骨钙丢失速率高于男性,这是女性较男性易患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由此容易引起骨痛、骨折、内分泌紊乱等多种疾病。骨量与骨机械性负荷关系密切。运动能增加血中睾酮和雌二醇的浓度,有助于保持正常的性腺功能,对骨质疏松有预防作用。因此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特别有规律地进行运动,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最好办法。如果你是一位骨质疏松症患者,什么样的运动可以让骨骼强壮一些呢?西雅图市佛吉尼亚Mason医学中心内分泌专家,华盛顿大学临床委员会成员Paul.Myskowski将告诉你目前认为最有用的8种运动方式(太极拳、瑜伽、球类运动、徒步旅游、慢跑、高尔夫、跳舞、力量训练)。不过在付出实践之前你需要咨询医生,看看这些运动是否会给你带来危险,然后你就可以努力去做好了。运动的目的(1)进行各种方式的全身运动,便全身的骨骼都受到均匀、持久的应力、足够的张力和拉力,防止废用性退化。(2)通过运动刺激骨组织,增加血中睾酮和雌二醇的浓度,保持正常的性腺功能。(3)加快骨形成和钙沉积的速度,减少钙的丢失。预防骨质疏松症和骨折发生。科学研究表明,唯有运动锻炼才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法。适当的运动对骨骼系统有良好的刺激作用。一是量力而行。骨质疏松症多发于老年人及绝经后妇女,病人多伴有全身退行性变化,表现为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减退。故首先应考虑正确选择运动项目。超负荷的运动量或不当的运动形式对病人往往是负担,能造成不良后果。这就要求结合自己的体质、病情及年龄等,选择相宜的锻炼形式。体质较差的可采取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体操等。通过有节奏的、持续的呼吸运动,可使人体获得更多的氧并加以充分地运用。同时对全身负重关节的持续刺激,较适合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和预防。运动量由小而大,循序渐进。经过一阶段的锻炼,再根据各自的条件和习惯缩短或延长时间,或适当加大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二是持之以恒。科学研究认为,骨质疏松症的运动疗法以天天进行最好,隔天或每周3次也能使身体起到相当健康的水准。但不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否则,效果将不显。风雨雪天或酷热天气可在室内小范围进行,以保持锻炼之连续性。三是自我监控。在锻炼中要注意自我保护,学会自我监测,以防止运动损伤或骨折的发生。进行自我监测时应对呼吸、脉搏、血压、休息、情绪、疼痛、疲劳、大小便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不可仅以某项指标的好坏作出片面的结论,必要时应征询医生的意见。最后,再一次提醒,决定进行任何一项运动之前要咨询医生,尤其是如果你正在服用某种影响身体协调性,以及平衡状态的药物。一个任何运动都适用的技巧:要有耐心。即使对骨骼生长速度极快的年轻人来说,重建健康的骨骼也需要3-4个月,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或者老人来说,这个过程就更长了。所以,在坚持运动的第一周后,不要期望骨密度检查的结果有任何改善。骨骼的变化是缓慢的,但是它确实在改变。如果我们活得足够长,那么除了衰老,骨质疏松就是我们所有人都会得的一种疾病。运动起来吧,让我们若干年以后,还能相伴出行!关注骨质健康,关注小冯大夫,随时随地,扫码就医。
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是肘关节外侧前臂伸肌起点处肌腱发炎疼痛。疼痛的产生是由于前臂伸肌重复用力引起的慢性撕拉伤造成的。患者会在用力抓握或提举物体时感到患部疼痛。网球肘是过劳性综合征的典型例子。网球、羽毛球运动员较常见,家庭主妇、砖瓦工、木工等长期反复用力做肘部活动者,也易患本病。常见病是前臂局部劳损及炎症,瘀血等。前臂伸肌肌腱在抓握东西(如网球拍)时收缩、紧张,过多使用这些肌肉会造成这些肌肉起点的肌腱变性、退化和撕裂,即通常说的网球肘。1.网球肘病因包括①击网球时技术不正确,网球拍大小不合适或网拍线张力不合适、高尔夫握杆或挥杆技术不正确等。②手臂某些活动过多,如网球、羽毛球抽球、棒球投球;其他工作如刷油漆、划船、使锤子或螺丝刀等。2.网球肘发病的危险因素打网球或高尔夫;从事需要握拳状态下重复伸腕的工作;肌肉用力不平衡;柔韧性下降;年龄增大。临床表现本病多数发病缓慢,网球肘的症状初期,患者只是感到肘关节外侧酸痛,患者自觉肘关节外上方活动痛,疼痛有时可向上或向下放射,感觉酸胀不适,不愿活动。手不能用力握物,握锹、提壶、拧毛巾、打毛衣等运动可使疼痛加重。一般在肱骨外上髁处有局限性压痛点,有时压痛可向下放散,甚至在伸肌腱上也有轻度压痛及活动痛。局部无红肿,肘关节伸屈不受影响,但前臂旋转活动时可疼痛。严重者伸指、伸腕或执筷动作时即可引起疼痛。有少数患者在阴雨天时自觉疼痛加重。检查在检查时可发现桡侧腕短伸肌起点即肘关节外上压痛。关节活动度正常.严重者局部肿胀。患者前臂内旋,腕关节由掌屈再背伸重复损伤机制时,即会出现肘关节外上疼痛。一般不需要拍X线片,必要时可通过X线片了解肘关节骨骼是否正常、伸肌腱近端处有否钙盐沉着。诊断网球肘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查体,主要表现为肘关节外侧的疼痛和压痛,疼痛可沿前臂向手放射,前臂肌肉紧张,肘关节不能完全伸直,肘或腕关节僵硬或活动受限。做下列活动时疼痛加重:握手、旋转门把手、手掌朝下拾东西、网球反手击球、打高尔夫球挥杆、按压肘关节外侧。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治疗的目的是减轻或消除症状,避免复发。1.非手术治疗(1)休息避免引起疼痛的活动,疼痛消失前不要运动,尤其是禁打网球。(2)冰敷冰敷肘外侧1周,1天4次,1次15~20分钟。毛巾包裹冰块时不要将冰块接触皮肤以免冻伤皮肤。(3)服药阿司匹林或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如布洛芬等)。(4)护具在前臂使用加压抗力护具,可以限制前臂肌肉产生的力量。(5)热疗热疗应用在牵拉疗法和运动准备活动之前。(6)牵拉疗法当急性疼痛消失后即按医嘱开始轻柔牵拉肘部和腕部,不要产生疼痛,保持牵拉状态10秒钟,重复6次。(7)力量练习按医嘱进行加强腕伸肌肉力量的训练。(8)逐渐恢复运动按医生建议,开始锻炼运动项目(工作活动)需要的手臂运动。(9)用可的松局部封闭在肘关节特定部位注射可的松类药物可以消炎、止痛。(10)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以改善局部血运,减轻炎症,对肌腱末端病的疗效较好。2.手术治疗如果是网球肘的晚期或顽固性网球肘,经过正规保守治疗半年至1年后,症状仍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可以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微创的关节镜手术和创伤亦不大的开放性手术,以清除不健康的组织,改善或重建局部的血液循环,使肌腱和骨愈合。预防1.纠正直臂击球的动作,让大臂和小臂无论在后摆还是前挥时都保持一个固定且具弹性的角度。2.用支撑力较强的护腕和护肘把腕、肘部保护起来。限制腕、肘部的翻转和伸直。3.打球时于前臂肌腹处缠绕弹性绷带,可以减少疼痛发生,但松紧需适中。4.一旦被确诊为网球肘,则最好能够中止练习,待完全康复并对错误动作进行纠正之后再继续进行练习。关注关节健康,关注小冯大夫,随时随地,扫码就医。
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 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早期肩关节呈阵发性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昼轻夜重,肩关节向各个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肩部受到牵拉时,可引起剧烈疼痛。肩关节可有广泛压痛,并向颈部及肘部放射,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萎缩。肩周炎的发病原因:肩部原因:①本病大多发生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软组织退行性病变,对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减弱是基本因素。②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产生的慢性致伤力是主要的激发因素。③上肢外伤后肩部固定过久,肩周组织继发萎缩、粘连。④肩部急性挫伤、牵拉伤后治疗不当等。肩外因素:颈椎病,心、肺、胆道疾病引发的肩部牵扯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使肩部肌肉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肩周炎的表现:a、肩部疼痛: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钝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 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的一大特点,多数患者常诉说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侧侧卧。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b、肩关节活动受限: 肩关节向各个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由于长期废用而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到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究成屈肘动作。c、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d、压痛: 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肩峰下滑囊、 喙突、 冈上肌附着点等处。e、肌肉痉挛与萎缩: 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李,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肩周炎的治疗4及时地行功能锻炼和康复后保健。在治疗过程中及以后的康复治疗中,加强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目的是为了加强肩关节周围组织,保护肩关节的力量,消除肩关节肌肉疲劳。但是这种功能锻炼以不加重患者疼病为前提,一般主张治疗与功能般炼同时进行。避免并发症,配合正确的功能活动;肩周炎的锻炼方式5①前后摆动练习。②回旋画圏运动,患者弯腰垂臂。甩动患臂,以肩为中心,做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做画圈运动,幅度由小到大。③正身双手爬墙。患者面向墻壁站立,双手上抬,扶于墙上。肩周炎的康复6急性期或早期最好对病肩采取一些固定和镇痛的措施,以解除患者疼病,如用三角巾悬吊,并对病肩做热敷、理疗或封闭等治疗。慢性期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功能障碍。这时以功能锻炼和关节松动术为主,配合理疗进行治疗。肩周炎康复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医疗体操。(1)体操练习:双手握住体操棒,在体前,手臂伸直,然后反复用力向上举,尽量向头后部延伸;在体后,双手握棒,用力向上举。(2)手指爬墻练习:侧位或面对墙站立,抬起患侧的前臂,以食指和中指贴墙, 然后沿墙向上慢慢做爬墙式运动。(3)患侧手臂上举,反复搜后背:将患侧手放于体后,向上抬摸背部。如果患侧手臂活动不便,可用健侧帮助患侧手上抬。如何预防肩周炎:7a加强体育锻炼b充分补充营养c防寒保暖d加强肌肉锻炼如何治疗肩周炎8(1)手法治疗。请找专业康复物理治疗师做手法治疗,可以缓解疼痛,松解粘连,改善功能。(2)运动疗法。自己早晚做肩关节的内旋、外旋、外展、环转上臂动作,反复锻炼,注意缓慢持久,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有害无益。锻炼方法可以用爬墙锻炼,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逐渐增加爬墙高度,即上臂外展度数。(3)物理治疗。适合的方法是中频、短波、磁疗、中频干扰电等。(4)药物治疗。疼痛明显时可以服用消炎止病药。(5)局部封闭治疗。(6)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7)预防肩周炎,最理想有简单的方法是坚持体育锻炼,如打太极等。平时注意肩部保暖。
足底筋膜是一种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错综复杂地附着在足跟、脚趾以及足底的许多周围肌肉和结构上。它被设计为机械力的被动传送器,以及内侧纵向和横向拱门的支撑件。此外,据信它在继发于机械感受器(如pacinian和ruffini小体)存在的本体感觉中发挥作用。足底筋膜经常被讨论,因为它与一种称为锚机效应的机制有关,约翰·希克斯在50多年前首次描述了这种机制。本质上,如果您在站立时抬起大脚趾,当跖骨头(脚趾底部)变得更靠近跟骨(脚跟)时,它应该抬高内侧纵弓。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动的,或者至少是无意识的,在被称为推开以协助推进的步态阶段,通常伴随着股骨和胫骨外旋、后足旋后和前足旋前。这些将是理解足底筋膜炎治疗的重要考虑因素,因为足底筋膜上的拉伸应变已被证明随着第一跖趾关节(大脚趾)的伸展、跟腱负荷和一般负重而增加。足底筋膜上的峰值负荷在步行和奔向步态站立阶段的后半部分时测量为体重的1.8倍和3.7倍。尽管其组成在本质上是独一无二的,但足底筋膜在组织学和机械特性方面与肌腱和韧带有一些相似之处,我们将在最后一节中研究这如何影响我们的治疗策略。足底筋膜炎在其一生中影响10%的人,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疾病。一方面,我们有运动员,通常是跑步者,他们表现出更高的整体训练量。另一方面,我们有一个年龄更大、久坐不动的人群,他们的体重指数(BMI)更高。虽然经常有人猜测各种生物力学和姿势因素会使人们易患足底筋膜炎,但目前的研究认为这些考虑中的大多数不一致或不确定。已发现BMI的临床关联最强,这可能与不太活跃的个体更相关。足底筋膜炎的预后差异很大。一些研究表明,这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因为大多数被诊断出的人(80%)将在12个月内完全缓解症状。然而,在更慢性的病例中,症状可持续超过15年。事实上,Hansen在2018年的一项研究跟踪了足底筋膜炎的持续病例5到15年,发现很大一部分人在1年(80%)、5年(50%)、10年仍有症状的风险年(45.6%)和15年(44%)。幸运的是,有症状患者的疼痛严重程度在数字疼痛评定量表(NPRS)上为1.8和2.8(满分10),对于步行和跑步来说,许多人可能认为这是可以控制的。此外,最终症状缓解的组(54%)的疼痛平均持续了近2年。在这两组中,女性或双脚有症状的人比同龄人表现出的症状持续时间更长。BMI、年龄、吸烟状况和影像学发现等特征与预后无关。再次需要注意的是,这项研究关注的是平均已经经历了近1年疼痛的患者。足底筋膜炎的症状是相当容易识别的。大多数人的主要抱怨是在醒来和迈出第一步时,他们的跟骨(脚底)的前内侧会出现剧烈的局部疼痛。然而,这并不是这种情况所独有的,因为在任何长时间的休息后站立或行走通常都是挑衅性的。因此,随着活动的增加,疼痛实际上可能会暂时减轻,但在某个点之后或接近一天结束时会再次开始上升。加重的活动通常包括站立、步行和跑步,这些活动可能进一步受到鞋履或地形的影响。在疼痛发作之前,个体可能会报告活动的突然或逐渐变化,例如为他们的第一次5K跑步做准备。误区一:炎症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足底筋膜炎是一种炎症性疾病,这反映在用于表示其假定性质的后缀“-itis”上。然而,在2003年,这些信念在显微镜下受到了考验。研究人员没有发现炎症的证据,但他们确实揭示了退化和增厚。正如我们在第一节中提到的,足底筋膜与肌腱有许多共同特征,包括几个关键的病理发现,例如组织的退化和增厚。因此,尽管关于肌腱的文献要广泛得多,但通常使用类似的治疗范例来管理这两者。机械负荷与病因和症状之间似乎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这将有助于指导我们的治疗策略。我们不能完全忽视炎症的作用,但它可能不是目前治疗的主要驱动因素或重点。出于这个原因,有人建议使用足底筋膜炎或更简单的足底足跟痛来替代足底筋膜炎。从足底筋膜的结构和功能开始,有助于我们了解各种干预措施的生物学合理性。例如,第一行将足底筋膜作为一种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引入。它很强大。事实上如此强大,以至于一项研究发现它需要超过1,800磅才能将其压缩1%。换个角度来看,中型车的平均重量是3,500磅,这意味着用一个轮子在足底筋膜上行驶只会压缩大约0.5%!这很疯狂,但为什么这很重要?嗯,许多治疗方法旨在破坏位于足底筋膜内的疤痕组织或粘连。然而,根据刚刚讨论的研究,任何网球、泡沫轴或手动治疗技术似乎都不太可能改变厚足底筋膜的组成。我并不是说这些工具没有帮助你,不能帮助你,或者不会帮助你。连同超出本文章范围的其他机制,该研究的作者认为,这些干预措施可能会刺激机械感受器触发附近肌肉内的紧张变化。然而,我们没有力量使组织变形任何明显的量。虽然MRI和X射线等成像技术的技术进步显着增强了医疗保健领域,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导致了不必要的使用。人们经常听说脚后跟疼痛的简单原因是骨刺。然而,已经表明足跟骨刺可能对足底筋膜炎的发展或预后没有影响。它们与肥胖最密切相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很常见,因为它们可以在62至94岁之间的55%的个体中发现。因此,一般建议是为保守治疗未显示任何改善迹象的人保留影像学检查。目前存在多种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方法。虽然本节可能不是一个完全全面的综述,但它将讨论非手术治疗的主要建议。对您的日常生活进行简单、实用的改变可能会比任何单一的干预措施带来更大的好处。对于运动人群来说,这将涉及改变你的训练方案。通过举重、游泳和/或骑自行车的交叉训练将成为步行、跑步和其他痛苦活动的重要替代方法,以保持健康水平,同时在适当时尽量减少症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您必须完全避免痛苦的有意义的活动。当症状非常烦躁时,操纵强度、持续时间或频率等参数将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步行或跑步4公里非常痛苦,但3公里不是,那么减少您的最高里程可能会很有用。没有固定的程序,因此您必须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满足您的需求。监测疼痛也将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对于可接受的疼痛程度没有黄金标准,但人们普遍认为这将是该过程的一部分。那么什么是一个好的指导方针呢?保持疼痛可忍受。无论是十分之二(10是最严重的疼痛)还是十分之五,这对您来说完全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活动期间的疼痛是可以忍受的,并且当天晚些时候或第二天没有恶化,并且您仍在朝着目标取得进展,那么您很可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于运动量较小的人群或体重较重的人,同样的原则适用。此外,通过对您的日常锻炼和饮食进行小幅改变来开始减肥之旅可能会有所帮助。尽管关于皮质类固醇注射的主要担忧是足底筋膜破裂的潜在风险,但数据好坏参半。一项对174名足底筋膜炎患者进行了5至15年的研究发现,尽管绝大多数参与者(93%)接受了超声引导下的皮质类固醇注射,但并未发生破裂。另一方面,2014年发表的一项回顾性研究确定,破裂的唯一风险因素是之前注射过皮质类固醇。有趣的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发生了破裂。在这一点上,兰多夫建议“足底筋膜破裂不一定是有害现象,因为它在某些人中可能在临床上是无声的”。但它有效吗?好吧,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与没有负面结果的单独干预相比,皮质类固醇注射结合力量训练和伸展运动提供了更好的结果。然而,总体而言,该研究倾向于支持这样的立场,即注射皮质类固醇可能会在长达4-6周的时间内轻微减轻症状,而副作用最小。我们不建议将皮质类固醇注射作为继发于潜在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有所指示。目前,我们建议穿舒适的鞋子。虽然有些人可能对极简主义的鞋子发誓,而另一些人则对刚性和支撑性的鞋子发誓,但最好找到适合您的脚和需要的鞋子。简单的经验法则:如果某些事情一直使您的症状恶化,无论是赤脚走路还是穿着高跟鞋,都可能需要另一种选择。与鞋类类似,有很多关于足部矫形器的强烈意见,特别是如果您的脚具有特定的形状。首先,重要的是要指出,在治疗足底筋膜炎时,定制足部矫形器似乎并不优于现成的矫形器。关于有效性,只有一项研究证明了足矫形器的短期和长期益处。然而,大多数研究报告称,它们可能只提供中期(7-12周)的益处,因为它们与疼痛有关。因此,足矫形器可能更好地作为临时修改而不是长期解决方案,或者至少不应该用作独立的干预措施。如果您要购买凝胶插入物或足部矫形器,最初选择基于舒适度的较便宜的型号可能是一个合适的选择。根据迄今为止的研究,运动选择的目的有两个:短期缓解或症状改善,以及长期解决。短期我们讨论过,在长时间休息(如睡觉或坐着)后,个体通常会出现症状恶化;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方便有效的锻炼来尽量减少这些症状。两项不同的研究证明了足底筋膜拉伸对改善疼痛和功能的有效性。伸展非常简单:将受影响的脚放在另一条腿上,将脚趾向上拉向胫骨,并触诊足底筋膜的张力(可选-未显示)。保持拉伸10秒,重复10次。重要的是要注意足底筋膜拉伸不太可能使组织延长任何明显的量。练习的目的是降低该区域的整体敏感性,使从睡觉到走路或坐着到站立的过渡更容易忍受。长期尽管症状修正可能有用,但最终目标是找到更持久的解决方案。与足底筋膜炎相关的疼痛可能具有可变的时间过程,因此将康复的重点放在功能上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结果。在直接进入练习之前,必须讨论一些关键的考虑因素。疼痛——如前所述,这是意料之中的。只要您在活动期间可以忍受疼痛并且您正在朝着您的功能目标取得进展,那么您可能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频率–每周或每隔一天应进行大约3次锻炼,以便适当恢复。这不适用于足底筋膜拉伸,因为它可以每天进行。持续时间–即使症状开始消退,理想情况下也应进行至少12周的锻炼。负荷——练习的难度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将给出这样的例子,但在整个过程中应该施加更多的阻力。目的–足底筋膜在行走和跑步过程中会受到拉伤,因为它们是负重活动,会加载小腿复合体并导致大脚趾伸展。一些练习是专门为有目的地拉紧足底筋膜而选择的。我们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诱导组织的弹性并帮助增加负载能力。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和坚持,希望与您经常进行的高难度练习相比,您起床的第一步感觉就像站在羽毛上。第一个运动建议是Rathleff及其同事在2014年提出的独特的抬高脚跟。如下图所示,它包括将脚趾放在卷起的毛巾上,并在双手轻轻支撑的情况下在台阶边缘抬起脚跟。赤脚进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拉紧足底筋膜。上升到3秒数,保持2秒,然后在执行全范围运动时降低到3次。在整个12周内,继续通过哑铃、杠铃、史密斯机、带重物的背包等来增加阻力。如果由于疼痛或平衡缺陷而无法用单腿进行运动,请从两条腿开始(如图)。我们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诱导组织的弹性并帮助增加负载能力。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和坚持,希望与您经常进行的高难度练习相比,您起床的第一步感觉就像站在羽毛上。第一个运动建议是Rathleff及其同事在2014年提出的独特的抬高脚跟。如下图所示,它包括将脚趾放在卷起的毛巾上,并在双手轻轻支撑的情况下在台阶边缘抬起脚跟。赤脚进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拉紧足底筋膜。上升到3秒数,保持2秒,然后在执行全范围运动时降低到3次。在整个12周内,继续通过哑铃、杠铃、史密斯机、带重物的背包等来增加阻力。如果由于疼痛或平衡缺陷而无法用单腿进行运动,请从两条腿开始(如图)。虽然主要关注的是小腿、足部和脚趾,但康复应该尽可能全面。没有任何身体部位在气泡中独立工作。确保使用适合您的技能水平和症状的各种单肢和双肢运动来加强腿部和躯干的其余肌肉。
据2022年1月12号日晚央视新闻报道,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人数已超500万,紧随肥胖、近视其后,成为危害孩子们身体健康的第三大疾病。究竟什么是脊柱侧弯?我们又该如何防治?脊柱侧弯的定义是指:脊柱在冠状面上一个或多个节段偏离身体中线向侧方形成弯曲,其可能还伴有脊柱的旋转、肋骨和骨盆的旋转及倾斜畸形甚至椎旁肌肉韧带的异常。脊柱侧弯研究学会规定脊柱侧弯的诊断标准是:脊柱在冠状面测量Cobb角>10°。1.影响生长发育脊柱侧弯会伴随高低肩和骨盆不正,剃刀背,驼背以及双下肢不等长和身高减少,严重影响患者外观。对于女性会造成其骨盆倾斜变形,导致胎儿的形成和成长环境异常。2.疼痛脊柱侧弯侧弯会引起腰背痛,四肢疼痛无力,患者能力严重,严重时可压迫脊髓,导致椎管狭窄甚至截瘫。3.心肺功能衰竭脊柱侧弯发生在胸腰段居多,弯曲严重者会导致胸廓容积下降,影响心肺发育,进而引起心、肺功能障碍或衰竭。4.心理健康脊柱侧弯所致畸形会使患者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1.前屈试验(前屈90°)让孩子脱去上衣,双脚跟、双膝并拢,双腿伸直,双臂自然下垂。然后弯腰,呈 90度,两臂自然垂直于地面,然后仔细观察孩子的两侧背部。2.观察体态让孩子脱去上衣,放松自然站立,然后观察孩子是否有以下体态特征:两肩不一样高;两侧肩胛骨不等高或一侧隆起;髋部高低不一。腰部不对称;整个后背棘突连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以上无论哪一种情况有明显异常,都会有脊柱侧弯的可能,建议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不知道大家对上面这个图片熟不熟悉,日常中我们的小朋友是不是也有很多是这样的姿势,这些不良姿势就是造成脊柱侧弯最大的一个危险因素。1.正确的站姿从前/后看,通过人体重心的垂直线将身体一分为二,左右两侧对称;从侧面看,耳朵、肩膀、髋基本处于一直线,膝关节与踝关节位于直线略后方;头和身体无旋转,脊柱无明显前凸、后凸、侧弯,肩膀和骨盆保持水平。平时可「靠墙站」来让孩子感受和练习正确站姿当身体对这种状态产生记忆时,日常的姿态也就因为习惯而变成了自然。主要需要注意这几点:➤后脑勺是否贴墙。如果孩子一站,后脑勺不靠墙,那就说明他有探脖子或驼背的习惯。➤肩膀是否贴墙。同样道理,如果没有,就说明孩子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含胸。可以提醒孩子把肩膀打开,或者会是把整个手臂打开,体会正确站姿时肩膀的状态。➤ 是否挺腰。感受一下孩子腰和墙之间的距离,能放下他的几个拳头。2.正确坐姿同样看看正确的坐姿是什么:调节桌椅至合适高度;头部保持水平,背部维持脊柱正常生理弧度;肩膀放松,双肩等高,前臂保持水平;髋-膝-踝」屈曲90-90-90°,双脚平放于地面。姿势不良与脊柱侧弯可互为因果,并恶性循环。因此控制脊柱侧弯的发展需重视不良姿势的纠正。抬头挺胸,勿弯腰驼背,尽量避免长时间翘二郎腿的姿势。很多孩子都是在 8、9岁,甚至十几岁才发现脊柱侧弯,但实际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当明显发现问题时,往往已经晚了。对于脊柱侧弯,我们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关注脊柱健康,关注小冯大夫,随时随地,扫码就医。
腰是人体的重要部位之一。然而,在生活中腰疼十分普遍,甚至已经成为跨越年龄的一种通病。二三十岁的人,五六十岁的腰……动不动就喊腰疼……要知道,腰一疼,一整天的工作和心情都会受到影响。毕竟,它可以疼到让你怀疑人生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腰疼是怎么引起的?又该如何治疗?接下来,就给大家认真科普一下。提起腰痛,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而实际上,腰痛的病因有很多,比如:久站久坐了一天腰痛,考虑是腰部软组织疲劳所致。如果疼痛放射到了腿部,出现腿疼腿麻,考虑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青年患者,突发难以忍受的腰疼,考虑可能是肾结石。中老年患者,突然打个喷嚏,搬重物导致剧烈的腰痛,可能发生了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肿瘤患者的腰痛,则要警惕恶性肿瘤的骨转移。风湿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也会导致腰痛。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都曾经历过一件尴尬的事情——不小心“把腰闪了”。闪腰后,腰部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活动,甚至出现水肿。那么,闪腰又是怎么一回事?腰闪了是因为腰部受力过大或受力不平衡时(如弯腰搬重物、迅速扭转腰部)腰部的软组织发生撕裂,即“伤筋”,把腰的“筋”给拉伤了。外力的作用加之腰部软组织的损伤,还可能会导致腰椎小关节的错位,发生滑膜嵌顿,牵拉神经,造成腰痛。老年人闪了腰,则更要小心,及时就医。因为可能“动骨”,即老年人骨质疏松,闪了腰很可能直接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即直接把椎体压扁了。腰痛的治疗方案,要根据腰痛的病因来决定。1、腰部的软组织损伤:急性期推荐卧床,口服、外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营养神经的药物保守治疗即可,这一时期不建议推拿按摩治疗,因为可能加重炎症刺激。慢性的软组织劳损造成腰痛,可以口服药物或外用膏药改善症状,同时可到正规机构接受康复理疗。2、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口服药物、牵引、按摩等)均可改善症状,成功率80%-90%,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还是首推保守治疗。当出现马尾神经麻痹(表现为大小便功能障碍,肛周麻木)应尽早手术治疗。当病史超过6-12周,系统的保守治疗无效、反复发作甚至症状加重,或疼痛剧烈不可忍受,严重影响工作生活时,则考虑手术治疗。3、肾结石:肯定要及时手术治疗。 预防腰痛,首先要养成正确的用腰习惯,即避免久站、久坐,避免过力用腰。此外,还要平时加强腰背部的肌肉力量训练,推荐练习小燕飞动作。中老年人预防腰痛,要重视骨质疏松的防治。“人老先老腿”,老年人膝骨关节炎的发病率很高,积极治疗膝骨关节炎也可减轻腰痛。因为随着膝关节的功能障碍及畸形的加重,会导致腰部的负荷增加,造成腰椎疾病的加重。所以腰痛不一定是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腰痛的原因有很多,需要对症治疗。养成正确的用腰习惯,是预防腰痛的第一步。关注脊柱健康,关注小冯大夫,随时随地,扫码就医。
很多患者来医院就诊时,说自己长了骨刺,关节疼痛。人们常说的骨刺,其实就是骨质增生,就是指关节的边缘骨质向周围增生突起,就像是骨头长了刺一样,人们就形象的称为“骨刺”!来看几张图,直观的感受一下啥是骨刺。先来张没有骨刺的“青年人”膝关节X光片,大家留意一下关节的边缘是圆润光滑的。然后有请“骨刺”登场。下图是一位“老年人”膝关节X光片,关节边缘大小不等的小突起(用白色箭头标注的地方)就是骨刺。如果你嫌刚才的还不够醒目,那就看看侧位的片子。还是先看看无骨刺的,关节边缘依旧圆润光滑。下面是有骨刺的,看到最上面箭头标记的硕大的尖了吗,那就是骨刺。直观的看,是不是就像骨头长了刺一样?那么,下面我是不是该介绍一下骨刺的定义、病因和治疗了?No!因为这些都不是重点!可能细心的你早已察觉到一个细节,为什么我用“青年人”而不是“正常人”,用“老年人”而不是“患者”呢?这才是我要讲的重点:其实那个青年人关节疼的很厉害,而那个老年人关节一点儿都不疼!你很可能马上反应——这,这,这不科学啊!!!好吧,那该上升一下到理论高度了:关节周围的骨刺(英文bonespurs),又叫骨质增生或骨赘(英文Osteophyte),是关节边缘的骨性突起,通常是关节退行性变的一种表现。所谓“退行性变”,其实就是老化。人老了脸上长皱纹就是皮肤的退行性变,骨刺可以看作骨头上长的皱纹。相信很少有人认为脸上长皱纹是病,因此骨刺作为骨头上的皱纹,同样不能被简单粗暴的划为疾病。导致关节骨刺的原因很多,衰老、过度使用、外伤、炎症、以及某些特殊疾病会导致关节软骨破坏,或者产生异常的压力而使关节变得不稳定,身体为了纠正这种不稳,就通过长骨刺来增加受力面积,减少局部压力,从而稳定关节。因此,长骨刺可以看成机体一种自我适应和修复的现象。其实,绝大部分的关节骨刺是没有疼痛的。 关节周围的骨刺,咋一看顶端是尖的,其实上面都覆盖着增生的软骨(下图箭头处),因此,绝不会跟鱼刺那样扎着肉疼。骨刺的产生是机体自身的需要,当各种原因导致关节不稳定的时候,局部的受力就会加大,这时骨刺挺身而出,增大了关节的面积,稳定了关节。医学界早就公认,X光片上的关节骨质增生和疼痛关系并不大。一项调查了4000多人的研究发现:40%的X光片上有明显膝关节骨质增生(就是骨刺)的人,并没有任何症状。临床上也经常观察到,很多膝关节骨质增生明显的人疼痛并不明显,而一些增生不明显的患者反而疼痛严重。你可能好奇:那关节疼痛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造成关节疼痛的原因有很多~~看到了吧,导致疼痛的原因真的太多了,具体咱们以后再聊!所以,虽然是在看“脸”的时代,但有经验的医生绝不会仅仅根据你的片子有骨刺就诊断你有病,而是会通过详细的问病史、查体,再结合片子,来确定原因,做到精准治疗。说了这么多,并不代表骨刺完全无害,通常没有症状的骨刺无需处理,但有的骨刺压迫到周围神经和其他重要组织,产生了症状,就需要治疗。当然,这种情况占少数。总之,下次遇到关节的骨刺时,淡定一点,因为很可能是虚惊一场。关注健康,关注小冯大夫,随时随地,扫码就医。
近年来,颈椎病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媒体报道:在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全球十大顽症”中,颈椎病排序第二,我国的发病率为17.3%,近年来40岁以下颈椎病患的发病率已经逼近50岁以上年龄群体,30岁以下患者所占比例比30岁到50岁的患者高出了22%(图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颈椎病。一颈椎病病从何来?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患上颈椎病呢?研究发现,在颈椎病的高危职业中,IT从业人员(包括从事电子商务、文案工作以及美术平面设计等职业)高踞榜首,流水线作业人员、驾驶员、教师、财务人员等紧随其后。长期伏案低头工作、头颈部常向某一方向转动或保持固定姿势是这些职业的共同之处。还有躺着看书、看电视、打麻将、玩手机等造成的“低头族”都是颈椎病的高发人群。在这些活动中,颈椎长时间处于一种僵化固定的前屈状态,这种姿势恰恰是和颈椎前凸的生理曲度相反的。更重要的是,颈椎还时刻承担着他的“顶头上司”——头颅的重量,如同这下面副图,大象代表了头颅的重量,而颈椎就是可怜的皮球(图3)。颈椎长期负担过重,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在这些活动中,颈椎长时间处于一种僵化固定的前屈状态,这种姿势恰恰是和颈椎前凸的生理曲度相反的。更重要的是,颈椎还时刻承担着他的“顶头上司”——头颅的重量,如同这下面副图,大象代表了头颅的重量,而颈椎就是可怜的皮球(图3)。颈椎长期负担过重,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尽管包括颈椎退变在内的衰老是不可抗力的自然规律,但前面提到的长期伏案工作、操作电脑,卧床看书、看电视,长时间打牌、玩手机等姿势均需要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等某些特定体位,无疑会加速颈椎退变的进程,日积月累,不仅使颈部肌肉和韧带长期处于非协调受力状态,更主要的是造成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而富含水分、相对“柔软”的椎间盘恰恰就是长期应力反复作用并最先突破的“软肋”。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影响、甚至压迫相邻的脊髓、神经根、血管、韧带等结构并引发相应症状,最终导致了颈椎病的产生。颈椎病发病的病理基础——椎间盘突出二颈椎病有哪些表现?很多朋友把是否存在颈痛当作判断颈椎病的“金标准”,认为“脖子痛就是颈椎病”或者“只有脖子不舒服才是颈椎病”,其实不然。反复颈痛、容易“落枕”以及随之而来的颈后部酸胀、僵硬感,颈椎活动受限、发出“弹响”等情况确实是颈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但单纯的颈部不适大多是由于长期低头工作造成的颈肩部肌肉劳损所致。此类表现往往提示颈椎出现了问题,可能存在老化、退变,是颈椎病的早期症状和“预警信号”,需要到医院的脊柱外科进行检查,结合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做出诊断(图7)。颈椎病所影响的颈髓是中枢神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压受损后所引起的上肢、手指麻木无力,握笔、用筷子不灵活,下肢无力、行走不稳、“踩棉花”等才是颈椎病的典型症状(图8)。这里面除了最后一条——病理征,需要专科医生检查外,其他都是可以通过自行观察发现。朋友们切不可只关注颈部症状,忽视四肢症状,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值得一提的是,头晕、头昏、头痛等交感神经症状并不是颈椎病的典型症状。就诊时一定要注意与神经内科、耳鼻喉科、血管外科、内分泌科的相关疾病进行鉴别。国际疾病分类将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和“脊髓型”两种,如上述两种类型同时存在,也可称为“混合型颈椎病”。国内常见的椎动脉型、交感型等分型,因缺乏明确的发病机制,因此一直存在争议甚至质疑,尚未获得广泛接受。颈椎病的临床诊断一般是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X片、MRI等)都符合相应标准才能做相应诊断,三者缺一不可。症状主要来自患者的描述,而对体征和影像学的研判则基本来自专科医生进行的查体和读片。因此,作为颈椎病的潜在患者,一是不要过度紧张,轻易给自己戴上颈椎病的帽子,二是不要先入为主,盲目认定自己就是某一类型的颈椎病。三颈椎病如何治疗?诊断颈椎病,除了前面讲到的症状和体征,最重要的就是影像学资料,俗话说就是“片子”。一般而言,通过X线片和核磁共振(MRI)检查就可以做出基本诊断并指导治疗,必要时加做CT进行补充。X线片是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必不可少。最常用的是颈椎正侧位片和伸屈动力位片,通过X线片,可以评估颈椎的退变情况、对是否存在颈椎病做出初步判断(图8),还有助于对发育畸形、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疾病进行鉴别。值得说明的是,“片子”不是拍得越多越好,到一家医院拍一次片,短时间内反复拍片的做法并不可取。此外,在其他医院的就诊记录、检查报告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就诊资料。颈椎病并非不治之症,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图10)。保守治疗通常包括颈部制动、放松肌肉、适度纠正不良曲度、改善循环、促进水肿及炎症性物质吸收、营养神经等。特别是局部加热等物理疗法对由于颈椎曲度不良、肌肉紧张劳损造成的局部炎性疼痛等症状的治疗效果明显且简便易行。需要说明的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并非泾渭分明,非此即彼。保守治疗是手术治疗的基础和补充,贯穿整个治疗过程,选择手术不代表放弃保守治疗。即使是需要手术的患者,规范的保守治疗在术前有助于进一步判断病情、确定手术时机,术后有助于巩固手术效果、促进功能恢复。但保守治疗的局限性在于其可以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但不会从根本上解除神经压迫。无论是保守还是手术治疗,都需要在脊柱外科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科学选择。“求医不如求自己”的盲目治疗往往造成“加重病情害自己”。比如,佩戴颈托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制动和简易牵引作用,使得肌肉放松,可以改善局部肌肉酸胀痛等症状。但如果颈托佩戴过久,颈部的肌肉得不到合理运动,可能逐渐出现废用性萎缩,难以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反而会加重颈痛的症状。再比如,推拿和按摩对颈肩部局部肌肉疲劳、酸痛症状的改善有积极意义,但对于已经存在椎间盘突出、神经压迫表现的患者,由于反复、高强度推拿导致瘫痪的病例也屡见不鲜(图11)。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有明显脊髓及神经压迫症状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疗效和风险是一个让医患双方都感到纠结的命题。近二十年来,我国的颈椎外科技术发展迅速,手术技术和治疗例数均居世界前列。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可以简单分为常规手术和微创手术。相对而言,前者从技术成熟度、适应范围上讲都要更加成熟一些。目前,一台常规的颈椎前路手术在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康复等方面都符合“微创手术”的理念,患者大可放心,不必过于紧张(图12)。“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对于那些手术指征明确的患者而言,直接、彻底、有效的减压显然是最合理的治疗方式。四颈椎病如何预防?说来说去,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如何防治颈椎病。传统医学讲究“治未病”,现代医学提倡“预防为主”。特别是对于中青年人,如果意识到颈椎病的危害并采取一些措施,就能将其发病时间尽量向后拖延。最理想的预防办法是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同时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第一要务就是减少伏案低头的时间。尤其强调连续工作时间不易过长,定时改变头颈部的位置,避免长期保持同一个姿势。调整桌面(或工作台)的高度与倾斜度,使头、颈胸部保持正常的生理曲线(图13)。其次是注意劳逸结合,根据自身情况制订科学的功能锻炼方案,进行一些针对性锻炼。在体育运动方面我们推荐的运动是游泳,特别是蛙泳。根据颈椎病的诊疗原则,我们建议他首先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一是纠正不良的工作生活习惯,简单的说就是少低头、减少对神经根的刺激,二是辅助一些抗炎镇痛、营养神经药物的对症治疗,同时嘱咐他避免颈椎过度活动,定期复查,随访观察,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时候再考虑手术。总之,尽管颈椎退变不可避免,但颈椎病却可以预防。全面认识颈椎病,正是为了科学防治颈椎病。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昂首挺胸,爱我颈椎。关注脊柱健康,关注小冯大夫,随时随地,扫码就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三种类型,包括特发性(成年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病人一旦得了这病,常年累月地吃药打针,治疗期间还会反复骨折,这让人头疼的骨质疏松该怎么治疗呢?一从病理上来说骨质疏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骨细胞数量减少,二是骨基质(矿物质)减少。骨质疏松的治疗最佳状态就是,骨细胞增加和骨基质增加,但了解病因后,这几乎是不可完成任务二从病因上来说骨细胞减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年龄老化后促性激素的减少,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转换,成骨细胞前体细胞分化减少;二是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引起的骨细胞死亡。骨基质减少的原因也有两点,一是年龄老化,骨细胞分泌骨基质的能力降低;二是破骨细胞对骨基质的吸收增强。打个比方,骨细胞就像台机器,骨质疏松就像工厂的机器老化了,不但生产产品的能力降低,而机器的报废率在不断增加。而雪上加霜的是,有个叫破骨细胞的坏蛋,不但破坏机器还要破坏产品。从这个层面上说,骨质疏松的最佳治疗是增加成骨细胞的分化和降低破骨细胞的活性,但了解成骨细胞的调控后,这也几乎是不可完成任务。三从细胞活性调控上来说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调控因子主要是人体的各种激素。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成骨的主要是生长调节类激素如生长激素如:糖皮质激素、胸腺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遗憾的是,这类因子水平随年龄老化而降低,而且作用于全身各种组织细胞,几乎很难用于临床。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激素主要是性激素和钙调节类激素,如雌激素、睾酮、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等。遗憾的是,这些因子也是随年龄老化而降低。略幸运的是,这些因子可以应用临床,虽然有各种的负作用。实际上目前的治疗策略,主要是增加肠道的钙吸收和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两方面。如果不能在成骨细胞这个最关键细胞上有所作为,也就是机器生产能力增加,骨质疏松治疗还是不可完成任务。四钙吸收上来说需要很多的环节才能真正治疗骨质疏松。目前市售钙剂的钙含量基本都足够,但必需活性维生素D3(1,25-(OH)2VitaminD3)才能完成钙的肠吸收,否则吃再多的钙,甚至把钙剂当饭也吸收非常有限。维生素D3的25位OH需要肾脏细胞的代谢才能活化,老年人肾脏功能下降,活化能力有限,食物钙变成血钙的能力有限。退一步说,即使血钙充足,如果骨细胞合成基质的能力有限,不能变成骨钙,还是不能治疗骨质疏松,只会被代谢掉。就像如果机器的生产能力有限,再充足的原材料也是浪费,骨质疏松治疗还是不可完成的任务。五从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上来说目前主要有两类药物,一是激素类,二是二磷酸盐类。激素类药物包括性激素类和钙调节类激素。性激素类药物(雌激素、睾酮)作用最为明显,但遗憾的是会增加生殖系统癌症的风险,特殊情况下才能使用。降钙素止痛效果较好,在1990s和2000s被广泛应用,由于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美国FDA建议非常慎用于骨质疏松。二磷酸盐类药物(主要是阿仑磷酸钠和唑来磷酸)是相对小分子药物,循征效果较好,但需要长期服用。目前研究发现RANKL信号在成骨和破骨活动中起关键作用,可作为一个治疗靶点,目前RANKL调节剂多为生物制剂,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还在研究中。还是很遗憾的是,即使把破骨细胞这个破坏机器和产品的坏蛋抓住,当机器的老化和报废率高时,产能还是会很低,骨质疏松治疗成为不可完成任务。因此,从治疗上说,已经骨质疏松的骨骼很难再成正常,药物治疗仅最大程度上防止骨质疏松进一步加重。即使骨质疏松治疗困难,我们可在两方面作为:一是预防,二是治疗。从预防上说,①运动是最好的预防,运动中会不停地刺激骨组织,骨组织就不容易丢失钙质;②绝经后3年内即开始长期雌激素替代治疗,同时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治疗目的是防止骨质疏松进一步加重,①抑制骨吸收(雌激素、阿仑磷酸钠等);②增加钙吸收(钙剂、活性VitD等)。最后说一句,骨质疏松是衰老惹的祸,衰老是世界上最恶意的公平,不论我们如何憎恨,我们都得接受,唯祝我们好运!关注脊柱健康,关注小冯大夫,随时随地,扫码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