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小孩儿腹泻拉肚子、呕吐,家长该注意哪些问题,该如何做呢?本文详细介绍了小儿腹泻(拉肚子)呕吐的原因、怎么判断腹泻孩子脱水?小儿腹泻(拉肚子)呕吐怎么补充水和电解质?小儿腹泻(拉肚子)呕吐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需不需要忌口?可以吃些什么药物来缓解小儿腹泻(拉肚子)呕吐?如何预防小儿腹泻(拉肚子)呕吐? 原因: 1.大多数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常见的病毒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等。 2.小部分是细菌感染 3.也有一些是使用抗生素的副作用。 腹泻呕吐啥时候值得找医生看(出现下列症状的患儿,应及时就医): 1.食欲不振、无精打采; 2.出现带血的粪便; 3.伴有明显且难缓解的腹痛; 4.持续呕吐; 5.出现脱水; 6.腹泻时间超过一周 如何初步识别腹泻孩子脱水? 1.哭泣时泪少或无泪 2.口渴 3.嘴唇干 4.小便减少(婴儿和年幼儿童持续4-6小时无尿或尿布不湿,年长儿童持续6-8小时无尿) 5.精神变差 腹泻时怎么补充水和电解质? 1.确保孩子饮用了足够的水和其他液体 2.对6个月以下婴儿,优先鼓励通过增加母乳或配方奶的摄入来补充水份 3.如有脱水表现,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口服补液盐”先口服补液 4.大多数腹泻孩子能够通过口服完成补液治疗,而不需要静脉输液。 5.冰棍补液:冰棍补液耐受远远优于口服补液。 腹泻时可以吃些什么药物? 1.除了前面提到的口服补液盐外,几乎可以不用其他药物,下面分别简要说明一下。 2.益生菌对腹泻治疗作用的医学证据级别不高,不吃也可以。真的要吃的话,首先推荐布拉氏酵母菌或鼠李糖乳杆菌。 3.蒙脱石散和乳糖酶的治疗价值也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证实,不推荐吃。 4.抗病毒药和包括中草药中成药在内的其他止泻药都不需要吃。 5.抗生素在医生指导下对很小一部分细菌性肠炎小朋友需要使用。 6.锌剂也不需要常规给腹泻孩子吃。在经济条件不差、儿童营养状况良好的地区,并不需要给腹泻孩子常规补锌。 呕吐的护理:“5分钟喂养法” 1.对呕吐明显的孩子,强调少量频喂。 2.对1岁以下婴儿,可以每次喂5-10毫升(大约1-2汤匙)饮食(如奶、水、口服补液盐和食物等)。大一些的幼儿每次可以喂15-20毫升。过5分钟再喂1次。 3.按这个频率喂养1小时,如果发现孩子能够接受这样的喂养而不呕吐,此时才考虑缓慢增加每次喂的量(先加到之前的2倍量试试看),逐渐加到正常量。 4.一半以上的孩子可以通过上述“5分钟喂养法”成功实现口服补液而避免静脉输液。 5.刚刚呕吐完的孩子,有时会因为很渴而想大量喝水,而大量喝水又会造成孩子再次立即呕吐。这时就需要我们家长和医生一起控制孩子的喝水节奏,按照上文讲的5分钟喂养法科学而有步骤地增加摄入量。 口服补液盐不愿意喝,怎么办? 1.用冰棍补液。优点:对孩子来说冰棍更有吸引力,并且能以更缓慢的速度摄入液体。 2.可以将口服补液盐直接冻成冰棍给孩子吃。国外补液盐有直接以冰棍的形式售卖,用于补液。 3.补液盐的成分:水、糖、钠、钾(120ml约4g糖)。如果没有办法买到补液盐,那么尽量选择糖分低一些的冰棍。但是当你没有很多选择的时候,对于脱水的孩子重中之重是能补进去液,形式是次要的。 需要换成腹泻奶粉吗?水果能不能吃? 1.正确答案是:不需要立即换成腹泻奶粉;水果能吃的。 2.事实上除了高脂或高糖饮食需要暂时回避外,您孩子可以继续正常饮食,也不需要立即切换为无乳糖奶粉(俗称“腹泻奶粉”)。例如6个月前的婴儿可以继续之前的母乳或配方奶喂养,已经添加辅食的孩子可以同前正常吃包括肉类、水果、酸奶、米和粥等多样化的饮食。 3.有些家长会错误地只让孩子喝粥别的什么也不给吃,这样并不利于腹泻孩子从饮食中获取更多的养份和电解质。只有均衡而丰富的饮食才更有利于孩子水电解质平衡、更顺利地战胜腹泻。 怎么预防腹泻? 1.养成宝宝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 2.奶瓶食具洗净煮沸后再使用; 3.处理呕吐物后家长要勤洗手,避免新的传染源; 4.建议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国产的轮状病毒疫苗,2个月~3 岁内,每年口服 1 次 。 总结一下 1.轮状病毒胃肠炎是儿科常见疾病,大多数是自愈性的; 2.对于大多数腹泻孩子,口服补液即可,无需输液; 3.除口服补液盐,其他大多数药物均非必需;不愿意口服补液盐可以用冰棍补液。 4.除高脂高糖含量的饮食外,无需特别忌口,均衡而丰富的食物更有助于水电解质平衡。 5.科学护理呕吐孩子,可增加口服补液成功率,减少输液机会; 6.孩子精神状态不好、明显脱水,持续呕吐或腹痛、有血便,建议及时就医; 7.除少数没有及时发现重症表现而延误病情的病例,临床上更多的是不恰当的过度医疗;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远离误区,接受更科学的医学理念!
孩子突然发热了,家长能做些什么呢? 小儿发热该怎么处理?小儿发烧要不要用退烧药?宝宝发热能否物理降温?部分家长甚至部分医生对孩子发热的处理有很多误区。本文介绍了小儿发热处理的新进展,以及国内外指南对小儿发热的处理原则。 孩子发热往往持续3到5天,除了在专业儿科医生指导下,按需要选择是否用其他药物外(大多数情况无需其他用药),很重要的一点是合理地使用退热药物。 大多数发达国家对儿童推荐的退热药只有两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原则上首选口服而不是塞肛,只有不耐受口服比如呕吐明显才考虑使用塞肛。如不得已选用了肛门栓剂,也请只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这两种药物。对乙酰氨基酚需间隔4小时、布洛芬需间隔6小时及以上可以重复使用。和之前不同,目前的新理念是不常规推荐两种退热药交错使用,尽量单药使用。 有些家长担心发热会烧坏脑子引起脑炎;担心发热会烧坏肺引起肺炎。其实这样的理解是不确切的。一般情况下体温本身对人体是无害的(除外体温超过41℃等极端情况),真正造成肺炎、脑炎的凶手是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而非发热本身。 发热的处理还有两个重大的新进展:第一,不再是看体温数据来决定是否使用退热药,而是根据小朋友的舒适度。退热药物不会缩短原发疾病时间,但会增加生病期间孩子的舒适度。如果孩子没有觉得特别不适,即使体温超过了38.5,甚至超过了39度也可以不使用退热药。如果孩子因为发热觉得很不舒服,即便体温没到38.5,也可以使用退热药。生活中的一个特例,就是在孩子熟睡时家长发现孩子体温窜高超过39度:这时只要孩子安稳睡觉,是不值得把孩子叫醒强行给药的。连续的睡眠可能对孩子利益更大。第二个进展是否定了物理降温的作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洗温水澡和额头用降温贴之类冷敷产品)在大多数时间只会增加孩子怕冷等不适感,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休息。所以再也不要刻意去给孩子物理降温了。 特别提示:特别严重的疾病,比如:重症脑炎、休克、严重头部创伤、心搏骤停后等,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是否退热治疗。 此外,各种国内国际指南都明确不推荐使用安乃近(俗称“退烧针”)、阿司匹林和尼美舒利等其他退热药,更不主张用激素(地塞米松、甲泼松龙等)退热。一些中药制剂,虽然在药名上有时会有“退热”字样(如小儿某某退热颗粒等等),但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退热药,更不是“低温时用的药”,都不推荐使用。如果因为细菌感染在医生指导下输液了,挂的盐水大多是抗生素,在细菌感染情况下起“杀菌”作用,没有直接退热效果,所以即使因为临床需要正在输液,也请视体温情况以及孩子的舒适情况正确使用退热药。 现有的多个证据认为,对热性惊厥小朋友是否积极地使用退热药,没有预防再次抽搐的作用。这就是说,非常积极地使用退热药(比如有些热性惊厥小朋友的家长一到38℃给孩子用退热药),照样会有再次抽搐的可能性;按正常原则使用退热药也未必会有更多的抽搐发作。因此,对热性惊厥小朋友使用退热药的时机也请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就行,不用刻意过于积极,以免过度用药。 对于穿衣多少、是否使用空调:请结合孩子自己的舒适度,酌情调节。如果孩子出现怕冷、寒颤等,需酌情增加衣物;如果孩子出现热、出汗等,需酌情减少衣物。均可使用空调来调节到孩子舒适的温度。 饮食方面,无任何忌口可言,不需回避任何食物如鸡蛋、海鲜等(部分孩子家长认为需要禁食该类食物,其实并无科学依据);鼓励适当多喝水(果汁也可以)。避免发热引起孩子脱水现象。 不推荐使用没有科学依据的治疗方法,比如:小儿推拿、捏脊、拔罐、针灸、中药灌肠等。 小结 一、只推荐两种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二、不推荐使用“退烧针”、不常规使用激素退热,不使用中成药来退热 三、首选口服而不是塞肛 四、首选单药使用,而再也不是首选交替用药 五、根据孩子舒适度而不是根据孩子体温数据来决定是否使用退热药物;安睡时不值得打断睡眠给药 六、物理降温方法已经不再推荐使用 七、对热性惊厥孩子过度使用退热药并没有预防抽搐的作用,正常使用就可以。 八、发热治疗护理:合理调节衣物,调节室温保持凉爽,鼓励适当饮水,无忌口食物。 九、反对以下方法来退热包括:小儿推拿、捏脊、拔罐、针灸、中药灌肠等。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童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因为有传染性且有发展成重症的可能性,有时会引起家长朋友们特殊的焦虑。那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到底可不可怕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经常和家长朋友们说:手足口病,既是个真老虎,又是一个纸老虎。 说它是真老虎,因为: 1.有个别孩子会发展成重症手足口,甚至威胁到生命 2.传染性强 3.没有特效药物 说它是纸老虎,因为: 1.大多数还是自己慢慢好起来的,变成重症的几率远远小于自然好转的几率 2.大多数还是比较轻的病例 3.有相关的疫苗:有EV71病毒疫苗,强烈建议给自己家孩子接种这个疫苗,减少得手足口病特别是重症手足口病机会。 什么情况我们就要怀疑有手足口病? 手上、脚上、嘴巴里(有时还可以在臀部、肘部)出现红点点或小疱 什么情况要警惕“重症”手足口病? 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频繁呕吐、易惊吓、手脚抖动、无力、呼吸心跳明显增快、明显出冷汗 有专门的有效杀引起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病毒的药物吗? 很遗憾,迄今并没有特效杀病毒药。因此,不推荐使用任何抗生素(头孢类、青霉素娄、阿奇霉素等等)。不推荐使用利巴韦林,又叫病毒唑(没有很好的证据证实其有用,而副作用强烈)。不推荐使用干扰素。不推荐使用任何中成药和中草药(没有靠谱的证据证实有用,而副作用客观存在)。各种喷喉药物也没有证据证实有效。 那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该如何治疗呢? “等待疗法” 手足口病主要是“等待疗法”,也就是大多数自己慢慢会好。 “观察疗法” 要关注有没有变成“重症”的手足口的可能,比如精神很差,手发抖,抽搐,呼吸急促,脸色发青发紫。 “支持疗法” 我们还能做的事情就是让孩子的主观感受好一点。比如如果发热了就合理使用退热药进行降温。发热处理已经有很多新进展,比如物理降温已经彻底退出治疗舞台,比如再也不是按体温度数高低来决定是否使用退热药,具体护理知识可以参考我写的另一篇科普文章《小儿发热(发烧)怎么办》。因为咽峡部的疱疹或者溃疡,儿童进食会比较疼痛和困难。我们大人都有口腔溃疡的体验:一两个口腔溃疡都会让我们大人痛得不得了,而这一次孩子的咽峡部位往往有七八个甚至更多的溃疡!建议进食比较软的食物或者流质,同时食物要凉一点或者冷一些,而不要温热的(比如家长经常会给孩子吃的热粥事实上会让孩子觉得咽喉很痛)。比如冷饮、冷牛奶、略凉的粥可能更加适合。其他没有太多的饮食禁忌。我建议不要给孩子太多预设的忌口,只要孩子愿意吃,各种食物都要提供给孩子吃,平衡的饮食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如果孩子进食进液量太少了,就可能需要就诊请专业的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输液治疗。请注意,不是输抗生素,而是补充液体和能量。 血常规白细胞高或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是混合细菌感染吗?需要使用抗生素吗? 大多数不代表细菌感染,无需使用抗生素。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明确的病毒感染。这个病毒感染的血常规表现非常像细菌,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会很高,C反应蛋白(CRP)也会很高。这些数据只说明病毒感染还很严重,疾病高峰炎症高峰还没有过去,请密切观察有没有抽搐、手抖、精神差、频繁呕吐、头痛、呼吸急促等重症的表现。这些数据不说明有细菌感染,无需使用任何抗生素。 疱疹性咽峡炎是怎么回事? 仅仅有咽峡部位(也就是咽喉深部)的疱疹或溃疡,而没有手、足、肛周的皮疹,我们给孩子的诊断就不叫手足口病,而叫“疱疹性咽峡炎”。事实上,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是同一大类病毒引起的疾病:肠道病毒,常见的有EV71病毒和柯萨奇A16病毒。这两个疾病的治疗原则一模一样(其实压根儿可以算同一个疾病,因为害我们孩子的凶手是同一类病毒)。 总结一下: 一,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都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处理原则一模一样 二,大多数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会顺利好转,除退热药处,不推荐使用任何药物(包括抗毒素、各科抗病毒药、各种喷喉剂和各位中成药中草药) 三,饮食护理上注意给凉一点、冰一点的饮食以减轻孩子的咽喉部的疼痛。不要预设饮食忌口,尽量保持饮食平衡。实在吃喝太少请医生当面评估一下是否需要静脉补液。 四,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升高不代表混合细菌感染,是这个病毒的特殊表现,无需使用抗生素。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远离误区,接受更科学的医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