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医大二院小儿外科会同中日友好医院,浙江大学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肿瘤科与美国长老会医院哥伦比亚医学中心儿童血液肿瘤科Darell. J .Yamashiro教授共同进行远程学术交流,会上中美专家做了了精彩的学术报告,针对几例疑难病例进行了严谨的学术探讨,并提出了宝贵的诊疗意见,中美专家携手为了肿瘤患儿的治疗献计献策!
病例摘要:患儿,女,4月。主因吃奶后呕吐、不能进食1周,发现腹部巨大肿物2天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呼吸急促。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脊柱四肢未见异常。外科情况:腹部膨隆,可见巨大占位性病变。表面肤色正常。腹部可触及一巨大肿物,25cm*15cm*15cm大小,质地中等,无明显触痛。肿物固定,不能推动。上腹叩实,下腹叩鼓。下腹可闻及肠鸣音。检查、检验:腹部CT回报:上腹部巨大占位,肿物占据上腹大部。约25cm*15cm*15cm大小,肿物囊实相。肿物来源于腹膜后,将胰腺顶起,腹腔干移位,脾脏位于左上腹,脾血管拉长。实验室检查:AFP:大于1210;余检验未见异常。诊疗过程:一、小儿实体肿瘤MDT团队会诊意见:1.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后,给予新辅助化疗;2.待瘤体变小后,予以手术切除;二、计划执行情况及反馈:影像科(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6条组织。病理回报:成熟型畸胎瘤。三、再次小儿实体肿瘤MDT团队会诊意见:鉴于患儿不能进食,肿瘤性质回报:“成熟型畸胎瘤”,无法采取新辅助化疗,故建议手术探查,切除肿瘤。四、手术成功切除巨大肿瘤,术中无胰腺、脾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术中出血50ml。患儿恢复顺利。病理回报:卵黄囊瘤,术后按序化疗。
1.饮食:从术后第一天开始逐步恢复,避免暴饮暴食,术后一周内需卧床,期间减少饮食量,以免便秘。 2.活动:术后一周内卧床,三月内避免剧烈活动。 3.手术切口:不需拆线,但脐部敷料需保持一周以上,如有污染或脱落可就近换药。 4.术后无特殊情况不需复查。需复查的情况包括:不能恢复饮食过半呕吐、腹股沟针眼儿处红肿、流弄以及怀疑复发时。 本文系王文博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文章转载自医学界消化频道 来源|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 肠道息肉不是大病,但也是不可忽略的。对于肠镜报告中的息肉,我们既不能置之不理,也无须过分惊慌。对于反反复复的息肉生长,一定要注意遗传疾病的可能性,也要注意是否伴有其他疾病。对发现有肠道息肉但暂时不需要特殊治疗的患者,须注意日常饮食,并定期做肠镜检查。 为什么会长肠息肉? 1.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2.年龄: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哪些人是肠息肉高发人群? 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年龄大于50岁。此外,坐的时间越长,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越高。 建议这几类人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隐血等检查,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在结直肠癌高发的欧美国家,从50岁开始,就推荐所有人每年对自然排出的粪便做隐血检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及早发现。 息肉会发生癌变吗?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常见类型: 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 息肉发展成为癌需要多久? 从发病年龄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肠癌早5~10年。腺瘤息肉癌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有关。广基腺瘤的癌变率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还有些特殊类型的腺瘤性息肉:扁平息肉和侧向发育型息肉。早期即可恶变为大肠癌。 息肉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工作中,一般会根据肠道息肉的大小、多少、有无并发症和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 1.小息肉一般在行结肠镜检查时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检查。 2.直径>3 cm的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腹膜返折以下的经肛门局部切除,腹膜返折以上的应开腹切除或在腹腔镜下手术切除。 3.病理检查若腺瘤癌变穿透粘膜肌层或浸润粘膜下层则属于浸润性癌,应按结直肠癌治疗原则处理。腺瘤恶变若未穿透粘膜肌层、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较好、切缘无残留,摘除后不必再做外科手术,但应密切观察。 4.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刺激消失后,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无须特殊治疗。
1.什么是小儿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即老百姓所说的“气蛋”。或“疝气”。 是一种小儿很常见的、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疾患,大多由于先天腹膜鞘突管未闭合与腹腔相通,在哭闹时腹压增高促使腹内肠管或脏器组织进入阴囊所致(若未闭鞘 突管细小仅液体进入则形成朝膜积液,即“水蛋”)。 2.小儿腹股沟疝有哪些表现? 腹股沟疝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或阴囊内的可复性肿块,多于跑动或哭同时出现,平卧休息后消失。大多腹股沟疝无嵌顿时除有坠胀感外,一般不觉痛苦,不易引起家长注意,常常在更换尿布或洗澡时偶然发现腹股沟区隆起性肿块,仔细观察可见两侧腹股沟区不对称,病变侧隆起呈椭圆形、甚至逐渐进入阴囊。肿块质软、有 弹性,用手轻轻向上推捏挤压肿块多可被还纳消失。若肿块长时间不能被还纳复位则形成嵌顿疝,是小儿腹股沟疝的常见并发症,如果不能及时还纳复位,可能导致 疝内容物如肠管、睾丸或卵巢等脏器坏死不得不切除。 3.小儿腹股沟疝何时治疗? 腹膜鞘状突的闭塞过程在出生后仍可继续进行,部分小儿腹股沟痛仍有自愈的可能,但在6个月以后闭塞的机会极少。因此,一般选择在出生6个月以后进行手术治疗;但对反复发生嵌顿者,为避免疝内容物绞窄坏死,可不受年龄限制,基至包括早产儿也应及时手术治疗。疝带治疗仅适干6个月以内婴儿或有严重心肺疾病 不宜手术者。因6个月后睾丸开始发育,仍佩带疝带压迫精索会累及睾丸血液循环、影响发育。
孩也会得肿瘤?一听说这个话题多数人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因为我们所说的肿瘤,一般都是指恶性肿瘤。我们经常听到某人得了癌症,可是有几个人听说过小孩得了肿瘤呢?小孩会得肿瘤吗?很不幸,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国儿童肿瘤的发病率正以每年2.8%的速度增长,它已成为除意外事故外造成儿童死亡的第二大杀手。有人会说我从来没听说过小孩得肿瘤的,其实大家知道的“小儿白血病”就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只是占儿童肿瘤70%的实体肿瘤,大家可能并不知晓,今天我们就着重谈谈儿童的实体肿瘤。所谓实体肿瘤通俗地讲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肿瘤。发生在儿童的实体肿瘤大多是良性的,常见的有血管瘤、淋巴管瘤、纤维瘤等等。这些瘤体大多生长在身体表面,容易发现,通过手术切除等方法,它们能被完全治愈。然而我们今天要谈论的是生长在孩子体内的各种恶性肿瘤,它们是最可怕的隐形杀手,严重地威胁着孩子的健康。儿童肿瘤和成人的癌症不同,最常见的是各种“母细胞瘤”,如神经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等。它们长在胸腔或腹腔内,不容易早期发现。肿瘤发现时多为晚期,可能侵犯到其他脏器或者出现远处转移。此时肿瘤往往不能完全切除,严重威胁了孩子的生命。但是,如果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许多肿瘤还是完全可以治愈的。遗憾的是许多家长甚至有的医务人员对小儿肿瘤缺乏足够的警惕和认识,对其诊治和预后不了解,造成了很多患儿诊治失当,痛失挽救孩子生命的机会。面对儿童肿瘤我们应该怎样做?预防:小儿肿瘤的发生多与遗传因素有关,大量研究表明,肿瘤的易感性是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的,因而做到以下几点,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儿童肿瘤。保证“爱的种子”健康。准妈妈和准爸爸一定要远离放射、辐射和有毒理、化环境一段时间,因为这些因素会造成精子或卵子的损伤,从而引发有些基因的缺失或突变,最后导致孩子患有肿瘤的可能;再有如果夫妻患有某些感染性和慢性疾病时,应该治愈后再要宝宝。 母孕期,准妈妈应该注重自己的健康,预防各种疾病,尤其是感染性疾病。为了胎儿的健康,尽量不要服用药物,如果必须服用时一定要和医生说明自己正处于妊娠期,尽可能使用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禁止使用可能致畸药物。不做对胎儿不利的检查。如非必要不要做X线摄片或CT等检查,避免放射线影响胎儿的发育。对于一些先天性疾病应及时治疗。如果孩子生后发现患有“巨大的黑痣”、“直肠息肉”、“畸胎瘤”等有恶变倾向的疾病,应该早期治疗,防患于未然。不应等到明显增大或出血时才去诊治。让孩子远离污染:空气污染、辐射污染、生物污染对身体危害极大。比如新装修的房子、劣质的玩具、汽车尾气、辐射等等都会危害自己的宝宝。避免和这些环境接触就会减少孩子发生肿瘤的可能。早发现:儿童肿瘤多于5岁前发病, 孩子不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要做到早发现,家长必须经常检查孩子身体。孩子的腹腔浅,家长在孩子洗澡或熟睡时多摸摸孩子的肚子,有时能发现很多不易察觉的肿块,这就做到了早发现。腹部B超也能发现早期肿瘤。多年前的三氯氰氨婴儿奶粉事件发生后,部分孩子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了腹部有较小的肿瘤。由于发现得早,肿瘤可被完全切除。许多孩子的生命被拯救了,您说腹部B超多重要。积极治疗:小儿恶性肿瘤生长快,转移早,但是儿童肿瘤对放疗和化疗敏感,许多成人肿瘤不可治疗的情况,在小儿通过术前放、化疗,使肿瘤短期内迅速减小从而达到完全切除的要求。术后辅以治疗规范的治疗,许多儿童还能获得治愈的希望。儿童肿瘤的治疗采用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其中完整切除肿瘤只是治疗的第一步。后期辅以规范的化疗和放疗多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肿瘤的治疗还有其他有效方式:射频治疗可以直接杀灭肿瘤细胞;肿瘤动脉栓塞治疗可以切断肿瘤的血供,达到“饿死”肿瘤的效果。此外还有靶向药物治疗、生物治疗等方法,这些都能起到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并且我们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验证。儿童肿瘤与成人比较预后好,经过合理规范的综合治疗,大约有70%的儿童肿瘤患者是可以治愈的。肿瘤能否被治愈,除了取决于肿瘤自身特性外,更重要的是患儿能否获得早期诊断和及时规范的治疗。因而对于儿童实体肿瘤这个隐形杀手我们要及早让它露出原形,乐观积极地进行治疗,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它
一、概述“疝气”为小儿常见的腹股沟区或阴囊可复性肿块,医学术语称之为“腹股沟疝”。这是一种由于出生后腹膜鞘突管未闭合而与腹腔相通,哭闹或跑动时促使腹腔肠管或其他脏器通过鞘突管钻出腹壁外在腹股沟或阴囊形成的肿块。如果未闭鞘突管较细,仅液体进入则形成鞘膜积液表现呈“水蛋”。因此,腹股沟管鞘状突未闭是其先天性发病因素;生后腹内压增高是其促发因素,如小儿脾气较大总是剧烈哭闹、长期慢性咳嗽、剧烈跑动、便秘和排尿困难等均是可造成腹压增高促使小儿腹股沟疝发生;此外,小儿腹股沟管很短,而且近乎垂直地从内环通向外环,腹内压增加时没有像成人一样有斜行腹股沟管的缓冲制约作用,压力直接指向皮下也是其促发因素。小儿胚胎发育过程中右侧睾丸下降较左侧晚,鞘突闭塞时间亦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发病多于左侧,约占60%,也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病者,约占15%。然而,并不是所有开放的鞘状突都将发生腹股沟疝,只有当腹腔脏器被挤入未闭鞘状突时,才形成疝。将那些鞘状突未闭合、但未表现出临床症状者称为隐性疝,随着年龄增长,日后这部分隐性疝约有10~30%会表现出临床症状。进入疝囊的腹腔脏器最多见的是小肠,盲肠和阑尾有时也可进入。女孩则可有卵巢、输卵管。当盲肠、乙状结肠、膀胱或卵巢下滑并成为疝囊壁的一部分时称滑动疝,特别是在女孩,子宫及附件成为疝囊壁的一部分较为常见。若腹腔脏器进入疝囊后不能自行复位而停留在疝囊内则形成嵌顿疝,可发生绞窄性肠梗阻造成严重后果。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的嵌顿疝,由于精索长时间受压,可并发睾丸缺血性坏死,女性患儿则多为卵巢,可致卵巢缺血坏死。这是小儿腹股沟疝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小儿外科的常见急腹症。小儿腹股沟疝很少能自愈,肠管反复挤压影响睾丸血供,导致睾丸发育不良,因此都应进行手术治疗,以免发生嵌顿疝。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腹腔镜手术已有取代开放手术来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趋势。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除具有切口小、对机体创伤小、疼痛轻、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手术时可同时观察对侧内环情况,从而在不增加腹壁切口和手术器械的情况下能同时处理两侧病变,可避免经历二次手术的痛苦。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传统手术明显且不断增大的手术瘢痕将对儿童的成长造成生理、审美观以及心理等影响。二、疝气有哪些临床表现?小儿腹股沟疝临床表现为腹股沟区或阴囊区光滑、富有弹性的可复性肿块,由于没有并发症的小儿腹股沟疝除有坠胀感外,一般不觉痛苦,生长发育也和正常小儿无差别,因此不易引起家长的注意,常常在更换尿布或洗澡后擦干过程中突然或偶然发现腹股沟区及阴囊起始部隆起,常在患儿用力或哭闹时出现或增大,如予以喂奶或安静后,肿块即消失。幼儿或较大儿童的腹股沟疝,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加,膨出的肿块向阴囊上极伸展增大,部分病例肿块进入阴囊内,甚至阴囊底,将阴囊胀得很大呈梨形,在腹腔外停留时间也延长,平卧后肿块可消失。腹股沟疝发生嵌顿时,腹股沟或阴囊部就出现疼痛性肿块。小儿哭闹不安,以后逐渐出现恶心、呕吐,如果未及时处理,肠梗阻症状逐渐加重,腹胀明显,呕吐物为肠内容物。嵌顿后多停止排气排便,如出现血便,同时有中毒症状,则多提示有肠坏死。腹股沟局部检查可见两侧腹股沟区不对称,病变侧可见一隆起肿物,呈椭圆形,较大的可降至阴囊内。肿块质软,有弹性,上极在外环部逐渐消失至腹股沟管中,似有柄蒂连通到腹腔内,边界不清。用手将肿块轻轻地向上进行挤压,肿块即可被还纳入腹腔,并可听到肠管咕噜声。疝块复位后用手指压在内环处,小儿咳嗽时,可以感到冲击感,移去手指,肿块又重新出现。手指在腹股沟韧带上方来回滑动可摸到增粗的精索,并有两层丝绸互相摩擦的感觉。腹股沟疝嵌顿时检查可见腹股沟或阴囊处有隆起性包块,质地较硬,推动度小,触痛明显。三、疝气有哪些治疗方法?腹膜鞘状突的闭塞过程在出生后仍可继续进行,部分小儿腹股沟疝仍有自愈的可能,但在6个月以后闭塞的机会很少。因此,一般选择在出生6个月以后进行手术治疗;但对反复发生嵌顿者,为避免疝内容物绞窄坏死,可不受年龄限制、甚至包括早产儿也应及时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因是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致,多无腹壁肌肉发育薄弱,只需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即可达到满意治疗效果,不像成人腹股沟疝需补片修复。疝囊高位结扎术可通过腹股沟区直接开放进行,也可采用腹腔镜技术实施。腹腔镜手术有经腹腔内入路和经腹膜外入路两种途径。虽然腹股沟疝区开放内环结扎术作为其经典术式已沿用至今,效果可靠,但因需要直接解剖腹股沟将疝囊与精索血管和输精管分离,不可避免造成精索结构剥离损伤引起阴囊血肿或水肿导致睾丸萎缩、甚至引发医源性隐睾,腹股沟区较大创伤造成术后明显疼痛,且不能评估对侧有无合并隐性疝,出现异时疝时还需要再次手术治疗。术后遗留明显切口瘢痕也对儿童成长造成生理、审美观甚至心理发育的影响。随着人们对美观要求的提高和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得以迅速开展已有取代常规开放手术的趋势,其优势包括不解剖腹股沟管避免损伤输精管和精索血管、能够探察对侧鞘突未闭同时处理避免再次手术、缩短手术时间以及减轻术后疼痛。近十年多种微创术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不断改进,手术方式的选择不仅依赖于外科医生的经验和腹腔镜镜下操作水平,还取决于疝本身缺损的类型。总之,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趋向于进一步减少腹壁操作套管及内镜器械的使用,而在不损伤输精管和生殖血管的前提下对内环进行完整无张力的腹膜外结扎,成为当今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并降低复发率的重要原则。下面仅就小儿腹股沟疝的常用术式做简单介绍:1、开放腹股沟疝修补术小儿腹股沟疝由于多无腹壁肌肉薄弱因素,一般仅高位结扎疝囊颈即可。一般婴幼儿多选在下腹横纹的横行切口,较大儿童可沿腹股沟取斜切口,打开腹壁各层,在外环处剥离疝囊横断后,将近端疝囊与精索结构分离至可见腹膜外脂肪,于内环疝囊颈处贯穿缝扎。女性疝的手术基本操作与男孩相同,圆韧带常与疝囊紧密粘附,可不予分离,在内环处连同疝囊一起结扎。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为小儿腹股沟疝传统的手术方法,但由于其需要打开腹外斜肌和内环,分离疝囊与精索时易损伤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破坏腹股沟管,引起术后腹股沟区疼痛,且不能进行对侧可能存在的隐性疝的评估。2、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①三孔腹腔镜内环缝扎术先于脐中心切开放置套管建立CO2气腹,确定疝环形态及大小,腹腔镜监视下在两侧腹分别穿置套管建立操作通道,对疝囊开口腹膜可采取Z字缝合、荷包缝合或连续缝合关闭内环,双钳操作腹内打结完成内环结扎。三孔腹腔镜内环缝扎术是最先开展的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方法,手术过程需要使用三个辅助套管,一个用于放置腹腔镜镜头,其余两个用于放置各种手术器械,三孔技术使用抓钳辅助提起并抚平位于精索结构上的腹膜皱襞使镜下缝合结扎更具操控性,而且在手术出现危险时可以及时进行处理,但手术操作相对复杂,这要求有较高的镜下精细缝合及打结操作技巧。而且对于男性患儿,为避免损伤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缝合过程需要刻意避开这些重要结构对应区域的腹膜,从而在内环上遗留部分腹膜间隙,无法实现内环腹膜的完全关闭,因此可能影响腹膜纤维化和瘢痕的形成,增加术后复发的几率。而且,对比开放手术几乎不明显的一处腹横纹切口,三孔腹腔镜技术由于多处腹壁切口且需要建立气腹,在手术时间和腹壁美观方面并无明显优势。②经脐两孔经皮腹膜外内环结扎术为减少传统腹腔镜手术多个切口的创伤并改善美观,可通过脐部隐蔽单切口或单部位借助各种疝缝合器具经皮穿刺体外操作完成腹膜外结扎内环,不但减少一个手术戳孔,而且腹膜外结扎较经腹腔内缝扎更简便。手术方法为将带线的疝针自内环体表投影进针,抓钳辅助下在腹膜外潜行分离疝环内侧半周,将带线针刺入腹腔并将结扎线一端牵出留在腹腔内,退出此针再经同一皮肤进针点刺入不带线的钩针,沿疝环外半周潜行分离,自同一后腹膜穿刺点刺入腹腔,然后用钩针钩出留置于腹内的结扎线至腹腔外,线结埋于皮下。该种手术方法不仅可减少腹壁穿刺套管的数量,而且手术部位也由腹腔内缝扎改善为腹膜外结扎,术后脐部瘢痕隐蔽不可见,仅遗留腹横纹一个约1.5mm不明显的瘢痕,可达到无瘢痕手术效果,是腹腔镜疝修补方法的重大改进。但手术过程中需要两次穿刺腹壁完成送线及取线过程,不能保证两次经过腹壁的路径完全一致,可能结扎部分皮下组织、肌肉和神经等,不仅可导致术后腹股沟区的疼痛不适,还可造成结扎组织缺血断开使结扎线结松弛,线结慢慢松开妨碍进一步的腹膜粘连,导致潜在复发。③单孔腹腔镜监视下经皮腹膜外内环结扎术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目前本医疗中心采用我们自行设计的双钩疝针对腹股沟疝患儿施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术中无需借助其他辅助工具,仅使用同一枚穿刺针一次穿刺腹壁即可于腹膜外水平完成内环的结扎。于体外打结后将线结埋置在腹壁肌层下、内环口前壁腹膜外,以此减少皮下线结反应的发生。设计该双钩疝针前1/3端弯成弧形,这与内环的生理弧度相一致,利于沿内环腹膜外潜行,可控性较好,不遗留腹膜间隙。此外,针的尖端较钝,在跨越精索及输精管时起到钝性分离的作用,因而对这些重要结构起到保护作用,使操作更简便易行,不仅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复发率低,而且创伤更小。单孔腹腔镜手术由于脐部切口隐蔽不可见,微小的腹横纹穿刺针眼亦不易引起注意,达到无瘢痕手术效果,可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手术。如疝环较大、腹膜松弛时我们在双钩疝针基础上增加水分离技术,在跨越输精管和精索血管时,将等渗盐水注入腹膜前间隙,腹膜随即浮起,并与输精管和精索血管分开,因此能很容易地跨过这些重要结构,解决了部分疑难病例输精管和精索不易跨越的难题,进一步降低手术难度,也减少了输精管和精索血管的损伤。对于巨大疝患儿,为防止术后内环口张力过大腹膜撕裂内环口重新开放从而导致腹股沟疝复发,在完成内环结扎后,再次经原腹壁穿刺针眼进针,将内侧的脐膀胱皱襞与后外侧腹膜结扎,遮盖疝内环以预防复发。3、嵌顿疝的处理方法小儿嵌顿性腹股沟疝需要紧急处理。由于小儿疝囊颈和疝环较之成人比较柔软,腹壁肌肉薄弱,腹股沟管所受腹肌压力也较弱;而且小儿的血管弹性较好,血液循环由静脉回流受阻、淤血、水肿发展到肠坏死的进展较缓慢,发生肠管坏死者相对少见,因此多先行手法复位。若复位失败或嵌顿时间较长不宜手法复位者,因存在肠绞窄、睾丸或卵巢坏死等风险,传统多采取经腹股沟切口急症手术治疗。但由于疝嵌顿后,疝囊周围组织水肿,解剖关系不清,加之小儿疝囊壁本就菲薄,水肿后更易被撕破,这些都增加了急症手术的困难和并发症的发生。而且,传统开放手术需要破坏腹股沟管结构,术中游离疝囊时分离精索,因此精索动静脉血管及输精管极易受损;术后切口感染、阴囊血肿、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此外,手术切开内环处腹膜与腹横筋膜,破坏了内环的完整性,也是术后导致复发的原因。目前我们对手法复位失败或不宜行手法复位的嵌顿疝患儿直接行腹腔镜探查术,在麻醉状态下于腹腔镜直视下复位,既利于疝内容物的复位,又较容易判断有无肠管坏死;水肿的疝囊壁使钩针更容易跨过精索和输精管;无需解剖腹股沟管,术后复发率较传统手术低且可同时处理对侧隐性疝。四、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 1.术前准备(1)术前预防患儿感冒,如有咳嗽、流涕等要积极治疗,症状控制后再手术。(2)全面查体,胸片、血常规、凝血常规等检查了解全身情况;清洁腹部及外阴部皮肤(腹腔镜手术注意脐窝清洁)。(3)术前6小时禁食水,预防术中出现呕吐、误吸等风险。(4)手术前日晚及术日晨应挤开塞露行肠道准备,预防肠管胀气影响手术视野及术后排便困难,用力排便使腹压增加造成复发。 2.术后护理(1)体位:术后平卧3天以上或平抱患儿,不宜过早下床,以减小内环口张力,预防复发。(2)饮食:术后6-8小时后可饮水,如无呕吐第二天可逐渐恢复饮食;(3)吸氧:腹腔镜手术以后应常规吸氧,缓解高碳酸血症。(4)切口:应注意避免切口被尿液污染,术后三天常规换药一次即可。(5)预防复发:术后早期应注意避免一切可能导致患儿腹压增高的因素:包括哭闹、咳嗽、大喊大叫、便秘和剧烈活动。如果术后3个月内能有效的避免上述问题,一般不会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