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慢性肾脏病(CKD)发病率高达11%-13% 。营养治疗作为CKD综合管理的一部分,旨在保护肾功能、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其中,是否采用及如何规划低蛋白饮食又是最为基础和关键的内容。早在1836年,Richard Bright就提出低蛋白饮食对延缓肾功能恶化有益。20世纪Brenner证明高蛋白饮食可导致肾功能恶化。那么,怎样合理进行蛋白饮食的自我管理呢?1. 精准体重,量体裁衣:制定蛋白饮食计划首先需要正确计算标准体重。标准体重(kg)= 身高(cm)- 1052. 认准高生物效价蛋白?慢性肾脏病营养治疗强调“优质蛋白或高生物效价蛋白”。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越接近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就越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称为优质蛋白质或高生物效价蛋白。常见包括动物蛋白质中的蛋、奶、肉、鱼等。另据最新研究,长期食用红肉可能促进肾病进展,建议肉类选择以白色为主。3. 透析前不同肾功能患者蛋白摄入建议不同文献报道对蛋白摄入减少的具体定量略有差异。根据袁伟杰及叶志斌教授等主编的“肾脏病营养治疗学”,建议如下:4. 常见食物蛋白含量表5. 低蛋白饮食基础上,尚需联合碳水化合物、脂类及微量元素等保障机体的能量需求。低蛋白饮食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已经获得充分的研究证实,合理、科学的低蛋白饮食管理更多依赖于患者自身约束和执行。在此之前,动态、准确地评估标准体重、在医生帮助下获取可靠的肾功能指标,有利于合理制定个性化的的完美饮食计划。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非神经上皮性肿瘤,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30%左右。大部分脑膜瘤是良性肿瘤,非典型性脑膜瘤约占4.7~7.2%,间变性(恶性)脑膜瘤占1.0~2.8%。脑膜瘤好发于女性患者,女性和男性发病率之比大约为3:2~2:1。成年女性人群中脑膜瘤的年发病率大约为2~7/10万,成年男性年发病率大约为1~5/10万。脑膜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是老年人颅内原发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在大宗解剖案例中,由于包括了无症状脑膜瘤(“incidentalomas”),脑膜瘤的检出率可达1.4%。近年来,脑膜瘤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增长原因除了人口的老龄化外,还得益于CT和MRI等检查手段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无症状脑膜瘤和小脑膜瘤得以检出。绝大部分脑膜瘤是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但个体间差异很大。文献报道偶然发现的无症状脑膜瘤中66%每年体积增长低于1立方厘米,体积倍增平均时间为21.6年;因各种原因没有能够全切(次全切除)的WHO Ⅰ级脑膜瘤的年平均体积增长大约为1.51立方厘米,体积倍增时间中位值5.228年;高龄、肿瘤钙化以及MRI T2加权图像呈现低或等信号表现是肿瘤生长缓慢的预测因素。脑膜瘤缓慢生长的特点一方面使部分脑膜瘤不易被早期发现,出现临床症状时肿瘤体积往往已经比较大,另一方面也让部分患者长时间荷瘤生存而神经功能保持相对良好成为可能。部分脑膜瘤患者在脑干明显受压的情况下日常活动仍可以长时间不受影响,不出现偏瘫或其他传导束受损症状,了解良性脑膜瘤的这一特点有利于治疗方式的合理选择。因此,高龄人群中偶然发现的无症状脑膜瘤,如果影像学特点提示肿瘤生长缓慢(常见的特点是钙化),可以选择随访处理。虽然目前没有可遵循的通用随访计划表,但可以参照WHO Ⅰ级脑膜瘤术后第一年内每6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评估,随后的2年内每年一次;如果未见肿瘤进展,第4、6、8、12年再分别进行影像学随访。随访期间患者一旦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根据临床判断决定是否追加影像学评估。本文系费力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人体的微生态系统主要有五部分组成,包括口腔、呼吸道、胃肠道、皮肤和泌尿生殖系统,其中以肠道微生态系统最为重要和最为复杂。人体的微生态菌群种类多达1000余种,肠道常驻菌群接近500种,99%是以双歧杆菌和类杆菌为主的专性厌氧菌,1%是以乳酸杆菌为代表的兼性厌氧菌。肠道内菌群的重量约1271克,相当于肝脏的重量。 肠道菌群有以下几个特点:1、肠道内有两个菌群梯度:菌群密度和多样性由近端到远端逐渐增加;2、菌群定植自出生后即开始,且随着生长逐渐在变化。3、多种因素如基因背景、因素、年龄、生活方式、应激等均可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 微生态菌群一般可分为有害/致病菌、有益菌和条件致病菌三类。有害菌包括假单胞菌、变形菌、葡萄球菌和梭杆菌等种类,可通过细菌异位、产生毒素和致癌原等物质对机体产生伤害。有益菌包括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和某些真菌,它们可以产生短链脂肪酸,发挥免疫刺激和抗肿瘤活性。条件致病菌包括肠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和类菌属,在机体免疫监视低下的状态时可成为致病菌,给机体带来伤害。 肠道菌群有着非常广泛的生理功能,它可以发挥生物拮抗作用、保存生物化学屏障、胃肠道免疫屏障的完整性、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维持内环境稳态和抗癌作用。整体看来可促进微生态平衡及保护宿主健康的生态作用。机体健康情况下肠道菌群是平衡的,但当这一平衡状态被打破时,疾病会接踵而至。 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首先肠道粘膜免疫系统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防御感染和抑制微生物穿透组织屏障;其次肠道菌群可对免疫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表现在肠道菌群可影响肠壁粘液层的特性、肠道菌群可诱导肠壁淋巴样结构的发育、肠道菌群可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以及肠道菌群可影响炎性介质的产生。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遗传、环境、性别及年龄等均是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这些危险因素同时也影响着肠道菌群的组成,所以肠道菌群将这些危险因素连接在了一起。肠道菌群参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说法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20世纪初就有风湿病学者提出类风湿的毒血症因子假说,指出革兰氏阴性菌的大量繁殖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可分泌入血进而诱发关节炎。有些风湿病学家也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应用以肠道菌群-关节轴为靶向的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方案,比如现在正在使用的柳氮磺吡啶和米诺环素,都属于慢作用抗风湿药。 初次给出肠道菌群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相关证据的文章发表于1994年,该文章以细菌产生的脂肪酸作为分析指标,比较类风湿关节炎与其他人群的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果发现侵蚀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与对照人群显著不同,提示肠道菌群可能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起作用。然而,因技术受限,届时尚缺乏直接评估肠道菌群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方面的研究。 随着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目前较常用的研究微生物菌群的技术有2种,一种是16s rRNA测序技术,它可以帮助人们鉴定菌群的种类,另一种是全基因组鸟枪测序法,它可以深入研究细菌发挥作用的基因,在分子水平揭示某些细菌的功能。首篇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肠道菌群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关系的文章揭示普雷沃菌属感染与新发未治疗的类风湿患者存在强相关,后续的肠炎动物模型再次证实,普雷沃菌可成为肠道的优势菌群,增加化学诱导结肠炎的敏感性。 另有一篇去年我国学者采用基于鸟枪测序法的宏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研究的文章显示,肠道和口腔菌群失调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且存在一致性;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嗜血杆菌属减少和唾液乳杆菌属比例增加,经慢作用抗风湿药(甲氨蝶呤或雷公藤)治疗后,可部分恢复肠道菌群失衡状态(尤其是临床治疗反应良好的患者),且部分菌群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性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再次证实了肠道菌群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一个重要触发因素。除此之外,有大量的文献报道显示,牙龈卟啉单胞菌引起的牙周炎与抗瓜氨酸类抗体的产生及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至于肠道菌群如何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相关机制仍然不是很明确,反而存在很多矛盾性报道。我们仅是推测有害的微生物可以是肠道局部的优势菌,从而通过分泌一些炎性介质促进Th17和Th1细胞的增殖分化,然后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最后转移至关节局部诱发关节炎。这只是一个理论性推测,仍然需要实验去证实。 既然肠道菌群在类风湿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能否以此为靶点进行治疗干预呢?有多项RCT研究报道显示,补充益生菌的确可以显著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疾病活动度和炎症状态,但这些研究的纳入对象相对较少,研究期限均相对较短,不能得出确切性的结论,仍需要大规模长时期的观察性研究。 总之,肠道菌群失调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一种常见现象。肠道菌群失调参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以肠-关节轴为靶向的治疗方案也许是又一新的类风湿关节炎辅助性治疗方案,但仍需大规模临床研究去解决许多未知问题。比如肠道菌群能否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标记物用于诊断、推测预后及类风湿关节炎的分层治疗参考等等。
疾病一80%的疾病与经络堵塞气血不通有关。当身体那个部分的经络堵塞时,那个部位就出现问题,因为那个部分身体就处于低水平维持运作当中,就会感觉酸、胀、疼、痛、麻、硬等等症状。 如果你经络不通,吃什么也不好使,也无法吸收。就好比,当马路被塞住了,你是开奔驰,还是开夏利,是沒区别的。所以,一定要先通经络,然后,再补营养。凡是经络不通就先行进补的人,必定会上火,这叫虚不受补。就相当于,当家里房间的门都关着的时候,你客厅里的温度刚好合适。可是,如果你在没打开其它房间门的时候,又搬进一台制热的空调进去,你家里还不热的开锅了?此时家里必定“上火”。 因此,当某些人经络疏通以后会感觉累、乏的时候,说明你气血比较虚的人,内脏供血量少,肠胃吸收功能不好。这个过程只是暂时的,是你调理身体过程当中,必需要经历的过程。当你的饥饿感显著提升之时,就是你的身体开始好转之日! 疏通经络时出现的各种感觉的对照表: 一、痒:其实是人体的阳气在往外顶体内的湿。在顶的过程中,由于人体的经络不是很畅通, 因此,会遇到一定的阻力,所以会痒。表明气和血正在过来, 二、酸:这是身体血液中乳酸堆积不易代谢的结果,酸其实和痒一样,也是一种身体的临界状态,往好的方向,就是健康;往坏的方面,可能就是疼痛了。 三、胀:是指肌肉组织不正常的扩大,其实大都是由于管道受阻,造成身体的代谢出了问题所致。要做的工作,也是疏通经络,解决淤堵 四、疼:代表过寒,要用热的方式来解决。 五、痛:经络堵住,经血下行不畅。单纯性的痛则是因为有血淤。 六、疲乏:缺少气血,疲是外在表现,乏是内在感受,解决的方法需要综合调理。 七、麻:肝血在人体器官组织中不正常汇聚引起的,解决麻的方法就是解除这种不正常的压力。 八、木:麻得厉害了,就是木,就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
1.预备式:可以盘坐在垫子上,或者坐在椅子上,腰背挺直,尽量让颈部伸展,下颌略收,双臂放松下垂,肩膀向后微微张开。感觉整个身体充分拉伸,保持5秒钟,然后慢慢放松。注意不要闭眼,目视前方。2.前屈式:自预备式,缓慢向前屈颈低头,双肩打开,肩膀有向后牵引的趋势,直至颈肩肌肉感到绷紧为止,保持5秒钟,然后缓慢放松回复原位。如果已经出现颈部不适的状况,那么不建议做“米”字操中的后仰动作,以免加重症状。3.左侧式:自预备式,头部缓慢偏向左侧,感觉让左耳向左肩贴近,使右侧颈肩肌肉感到绷紧为止,同时右臂尽力向下伸,脊柱保持挺直。之后缓慢放松回复到预备式。4.右侧式:自预备式,头部慢慢偏向右侧,让右耳与右肩靠近。与左侧式方向相反,动作一致。5.左转式:自预备式,头部向左侧扭转,目光尽量看向身体后方,但是身体不能转动,保持5秒钟,最后回复原位。6.右转式:自预备式,头部向右侧扭转,与左转式方向相反,动作一致。
李大爷最近很痛苦,右边肩膀一动就痛,晚上睡觉时候翻身压倒也会疼痛难忍,渐渐地右边肩膀抬不起来了。隔壁王阿姨看到了就说肯定是肩周炎了,多动动会好。李大爷坚持运动,天天肩膀拉伸、爬墙,但是肩膀更痛了,三个月了还没见好,社区医院拍片一看,骨头没大问题啊,怎么回事呢?怀着疑惑李大爷来到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康复科就诊,医生询问病史并详细体格检查,结合红外热成像检查显示右肩局部温度较左肩明显增高,考虑肩袖损伤可能。医生建议李大爷做核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并告诉李大爷近期减少右肩活动。一周后,磁共振结果出来了,果然和医生说的一样是肩袖损伤。但是李大爷还是有很多疑问想问医生。李大爷:医生,为什么我没受外伤会肩袖损伤呢?陶医生:肩袖损伤常由于外力损伤肩关节所致,但由于老年人肩袖老化较为脆弱,局部感觉减退,有时候很小幅度动作(如用力关门、拎重物等)即可引起肩袖损伤,初期症状较轻往往被忽视。李大爷:为什么我拍了X线却什么都查不出来呢?陶医生:X线摄片主要观察骨性结构,而肩袖损伤主要为肌肉、肌腱等软组织损伤,在X线摄片中很难显像;通常磁共振(MRI)才是临床检测的主要方式。李大爷:肩关节僵硬为什么我越动越痛了?陶医生:肩袖损伤是损伤性疾病,急性期需要减少活动,休养为主;增加肩部活动反而会加剧伤口撕裂程度,使疾病迁延不愈、甚至症状加剧,越活动越痛。而俗称的肩周炎医学上也称为冻结肩,需要增加肩关节活动,这两种疾病的治疗方式在初期是完全相反的。 随后,李大爷在金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了第一阶段中频、微波、超声波、冲击波等保守治疗后,肩痛明显缓解;第二阶段接受肩关节松动、运动疗法等手法治疗后,右肩关节僵硬症状逐步缓解。现在,李大爷又可以跟以前一样开开心心地过健康日子了。总结:研究显示肩袖损伤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和肩部大量活动的中青年,该年龄段人群反复活动时肩痛应高度怀疑肩袖损伤,磁共振检查是目前检查肩袖损伤最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大部分轻、中度肩袖损伤可通过口服药物、物理治疗、手法治疗等保守治疗明显缓解并临床治愈,少数严重肩袖损伤则需要关节镜手术修补治疗。
转载【乳腺保健专题】乳腺病专家谈急性乳腺炎的症状与预防 2015-08-01?江苏省妇幼保健院 ?点击上方“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可以订阅哦! 导读很多女性在生完宝宝以后,很容易患上乳腺炎疾病,乳腺炎是乳房内的组织发炎而引起的一种疾病,通常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如果没有正确的处理,可能会反复发生或是进一步引起乳房脓疡,因此,女性朋友一定要更加注意预防,彻底消除乳腺炎的病变的可能性。下面听听著名乳腺疾病专家王水教授的解答。 1感染急性乳腺炎后会有哪些症状出现?王水教授解答:急性乳腺炎是致病菌侵入乳腺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所引起的乳腺急性化脓性感染,是很多新妈妈都可能遭遇的状况,主要症状包括乳房疼痛、局部皮肤发烫、红肿等,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局部可触及较明显的硬结,触痛明显, 同时病人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无力、心跳加快等全身症状,此时腋下也可出现肿大的淋巴结,血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严重时可合并败血症;如果治疗措施不得力或病情进一步加重,局部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大小不等的感染灶可相互融合形成脓肿。2发生急性乳腺炎的原因是什么呢?王水教授解答: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乳汁淤积是导致急性乳腺炎的重要因素,乳汁淤积时入侵的细菌容易生长繁殖,而导致乳汁淤积的原因主要有乳头发育不好(过小或内陷),乳汁分泌过多或婴儿吸乳少、哺乳姿势不正确、乳腺管不通畅等;另一方面,细菌入侵是引起急性乳腺炎的必备条件。细菌可由乳头破损、皲裂处入侵。正常情况下人体皮肤上的细菌可以与人"和平共处",人的皮肤是抵御其入侵的天然屏障,一旦身体抵抗力下降或局部的防卫屏障受到破坏,细菌就会乘虚而入;另外婴儿养成含乳头而睡的习惯,会使婴儿口腔内细菌直接侵入蔓延至乳管,继而扩散至乳腺间质引起感染。3急性乳腺炎为何爱欺负新妈妈?王水教授解答:有资料表明,产后3-6周是急性乳腺炎的高发期,且好发于初产妇,初产妇的人数要比经产妇多1倍。这是因为初产妇乳头皮肤娇嫩,耐受不了婴儿吸奶时对乳头的刺激,常造成乳头组织损伤,形成裂口。乳头裂口后,因婴儿吸吮引起剧痛,妈妈们喂奶时间缩短,甚至不敢再让乳儿吸吮乳头,这就使大量乳汁淤积在乳腺内,以致奶乳在乳腺内逐渐分解,分解后的产物最适合细菌的生长,此时化脓性细菌经由乳头裂口沿淋巴管侵入,在乳腺内迅速大量繁殖引发感染。4该怎样预防急性乳腺炎呢?王水教授解答:妊娠中期时,可以用温水经常擦洗乳头,使乳头、乳晕的皮肤变得坚韧,可减少和避免婴儿吸吮时的创伤;对于乳头内陷者应在产前开始矫正,应经常牵拉乳头,或用乳头内陷矫正器矫治,以防后患。产后应注意休息,保证足充的睡眠和足够的营养,使身体尽快恢复,以增强抗病能力;注意乳头卫生,产妇应勤换内衣和乳罩,每次喂奶前、后均应用温水清洗乳头,以减少附着于乳头皮肤上的细茵,乳罩内可以垫一柔软、吸水性强的细布,以防乳头擦伤;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每次先用一侧乳房喂奶,喂完后再换另一侧,婴儿未吸完的乳汁,一定要排空,以防乳汁潴留,而且不要养成婴儿含着乳头睡觉的坏习惯,以免咬伤乳头。5乳腺炎还可以喂奶吗?王水教授解答:发生急性乳腺炎时,一般不要停止母乳喂养,因为停止哺乳不仅影响婴儿喂养,而且还增加了乳汁淤积的机会。所以,在感到乳房疼痛、肿胀甚至局部皮肤发红时,不但不要停止母乳喂养,而且还要勤给孩子喂奶,让孩子尽量把乳房里的乳汁吸干净,必要时可用抽吸的方法排空乳房,也可应用手法或器具挤奶,尽量将乳汁排空是最有效的措施;同时,可以局部理疗和热敷,这对早期炎症有效;在上述方法无效时,可以酌情应用抗生素。 而当乳腺局部化脓时,患侧乳房应停止哺乳,并通过挤奶或吸奶器抽吸的方法将乳汁排尽,避免乳汁残存引起新的感染,与此同时,仍可让孩子吃另一侧健康乳房的母乳;一旦形成严重感染就需行脓肿切开引流,坚持换药,以促进伤口尽快愈合;除此之外,需按照医嘱积极采取回奶措施。新妈妈一旦出现乳腺炎的病征,须立即就医,果断治疗,别让宝宝的 “粮库”出问题。 温馨提示:平时产褥期妇女也应提高警惕,对乳房进行自检,因为急性乳腺炎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发现乳房上有硬块,继而肿块局部皮肤红肿,压痛明显,可出现跳痛,特别是伴有体温升高或寒战时,应立即到医院就医,积极治疗,排除其他疾病可能。另外还可以结合中药疏肝通乳、清热解毒等法治疗,效果会更佳。 (转自:搜狐健康报道) 专家介绍 王 水 主任医师 教 授 博士生导师 ? 江苏省乳腺疾病诊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江苏省妇幼保健院院长,国家卫生计生委乳腺癌诊疗专家。首批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兼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外科学总论教研室主任。 现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内分泌乳腺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苏医学会乳腺甲状腺外科学组组长、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兼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等职务,担任教育部、国家卫计委及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中华医学英文版等多家医学杂志编委。 王水教授长期从事乳腺、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在乳腺癌和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难治性乳腺癌和甲状腺癌的综合治疗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早期乳腺癌选择性腋窝淋巴清扫的系例研究”、“乳腺肿瘤微波消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乳腺癌骨转移模型及微环境研究”及“乳腺癌循环/播散肿瘤细胞的系列研究”等项目的研究上有较深造诣。 近5年来主持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9项,包括“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重点项目等。近3年带教硕、博士研究生25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30余篇为SCI收录,申请2项国家发明专利。主编医学著作3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 下午?江苏省人民医院 儿童优先 母亲安全江苏省妇幼保健院长按二维码 即可关注? 觉得不错,请在底部点赞↓↓↓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更多精彩哦 阅读原文 阅读?2332 30举
欢迎您选择我院行包皮环切术。我院包皮环切术为常规开展的手术,需要办理住院手续,手术一般在当日完成,即当日上午入院即可安排手术,当天下午即可出院,一般无需过夜。手术费用大约在1000左右,医保患者可以按医保规定报销。
【专论】关于甲状腺微小癌的现代观点 2016-01-12?关海霞?滕卫平?甲状腺书院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作者:关海霞 滕卫平 甲状腺微小癌(thyroid microcarcinoma)是内分泌系统的老话题。近年来由于检查手段的迅速更新和健康检查的频度增加,甲状腺微小癌的发现率明显增加,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恐癌症"流行;美国学者更是将甲状腺微小癌的增加形象地比喻为"海啸(tsunami)"。以下从甲状腺微小癌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治疗方式等方面,介绍该疾病诊治领域的相关进展。 一、甲状腺微小癌的患病率 所谓甲状腺微小癌,是指直径≤1.0 cm的甲状腺恶性肿瘤;鉴于绝大多数甲状腺癌为乳头状甲状腺癌,故甲状腺微小癌多指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 。Harach等总结了美国、日本、加拿大、波兰、芬兰和哥伦比亚等国家的尸检资料发现,生前未发现的甲状腺癌的患病率高达5.6%~35.6%,其中微小癌占到67%。Lee等于2014年发表的荟萃分析中也提到尸检中甲状腺癌的发现率为11.5%,且多数为1~3 mm的微小癌。这些研究一方面说明甲状腺微小癌是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肿瘤,是人癌共存的典型实例;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甲状腺微小癌的高患病率。 近些年对SEER数据库的分析显示,甲状腺癌的患病率显著增加,并以甲状腺微小癌的增加为主,但是其死亡率并没有增加。结合Harach等和Lee等的报告,我们认为甲状腺微小癌在人群中的固有患病率即是很高的,只是以往受到健康意识、检查手段和检查频度的限制而没有显露出来。 二、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 几篇临床综述和荟萃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 2008年,Roti等纳入17篇文章、9 300余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资料,得到下述临床特征:(1)女性患者比例为82.9%,远高于男性的17.1%;(2)乳头状甲状腺癌比例为65%~99%;高度恶性的病理类型(包括高细胞亚型)比例为0.8%;(3)诊断时15.0%的患者伴有淋巴结转移,0.37%的患者已出现远处转移。2012年,Pacini综述了6项甲状腺微小癌研究,证实超过20%的甲状腺微小癌为多灶性,确诊时平均11%出现腺外侵犯,28%存在淋巴结转移。2014年,Mehanna等的荟萃分析则比较了意外发现的微小癌与非意外发现的微小癌的临床差异,结果显示,意外发现的甲状腺微小癌癌灶更小、淋巴结转移风险更低。同年,另一篇综述发现超过半数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存在BRAF基因突变,后者是与乳头状甲状腺癌发生、进展相关的基因突变之一。 不过,尽管部分甲状腺微小癌表现为高危病理亚型(如高细胞型等)、癌灶腺外侵犯、伴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的临床特点,但总体而言,甲状腺微小癌长期预后良好。Roti等的荟萃分析显示,甲状腺微小癌在经过治疗后,随访期间局部复发率为2.4%,远处转移发生率为0.27%,癌症相关死亡率仅为0.34%。Hay等对Mayo Clinic的900例平均直径7 mm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进行了甲状腺手术后平均17.2年的随访,结果显示20年和40年复发率分别为6%和8%,仅3例患者最终死于甲状腺癌。中国香港学者完成的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1964—2003年间的185例甲状腺微小癌和443例非微小癌患者,平均随访时间8.2年,生存曲线提示甲状腺微小癌的术后生存率显著高于非微小癌患者。 三、甲状腺微小癌的治疗方式 鉴于甲状腺微小癌的高发性和上述临床特征,我们应当看到,相当一部分甲状腺微小癌具有惰性进展的特点,对生存几乎不构成威胁。因此,如何对甲状腺微小癌进行"合理"的治疗,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关注和争论。 1.手术方式: 长时间以来,甲状腺全切/近全切除术是甲状腺癌的主流手术方式。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对于低危甲状腺癌(多数甲状腺微小癌属于低危甲状腺癌)而言,甲状腺切除范围一味扩大并未带来显著的临床预后获益。在Bilimoria等对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1985—1998年间52 173例甲状腺癌患者的分析中,发现甲状腺全切术比腺叶切除术轻度改善甲状腺癌的复发和病死率,但该研究未排除影响预后的某些混杂因素(如腺外侵袭等)。随后,Adam等对同一数据库中1998—2006年进行甲状腺癌手术治疗的61 775例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校正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后,甲状腺全切术与腺叶切除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