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年前,儿童肿瘤是很少见的,当前儿童肿瘤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现在越来越普遍。治疗费用需要承担10-50万元,其中,有近四成的家庭因为支付不了昂贵的治疗费而不得不放弃治疗。由于儿童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恶性肿瘤患儿在接受相关治疗后,可在数年后发生难以预测的远期效应,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为一个新个体,要经历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变化,在胚胎发育的前3个月之内,胚胎细胞不断分裂增殖,产生各种细胞,组建各种组织、器官,胚胎细胞增生、分化活跃,这是发育中最脆弱和敏感时期,对各种外界刺激的抵抗力、适应力很差,最易发生畸形的致畸敏感期。要十分注意安全,这个时期包括孕妇服药、接受辐射或接触其它有害因子等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到第三个月末,各器官系统基本建成,已称为胎儿。 儿童肿瘤为什么这么多?从发病原因看,一般来说和孕期相关,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儿童肿瘤患者,在母亲体内孕育的胚胎时期就出现基因突变,胎儿时期携带突变的遗传性肿瘤基因导致的肿瘤达5%。 1、怀孕时留下了“祸根”:母亲怀孕时期患有某些疾病,或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或经常受到电离和非电离辐射,或应用某些激素、药品,这些因素均会“刺激”母体内的生殖细胞基因突变而发生恶性肿瘤。 2、遗传带来的“恶果”:一些患儿染色体上往往携带了父母遗传的突变基因,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即可发生恶性肿瘤,或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发生二次突变而发生恶性肿瘤。 3、后天危险因素:儿童出生后的环境污染、不良饮食习惯、免疫因素和病毒感染等危险因素,如二手烟、医疗性放疗、化学药品、长期高脂肪少纤维饮食、反复轻微损伤等。此外,某些父母从事高危职业,因此孩子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致癌因素而患癌。 如何预防儿童恶性肿瘤 大多数小儿恶性肿瘤属于先天性和胚胎性恶性肿瘤,即父母生育时或母亲怀孕时患有某些疾病,或长期受到某些化学物品、电离放射辐射、服用某些激素或其他药品所导致。因此,要预防儿童恶性肿瘤,需从“源头”做起。 准爸妈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不吃霉烂变质的食物;准妈妈在怀孕期间,特别是怀孕前3个月,应尽量避免感染,不乱用抗生素,避免接触放射线;孩子出生后,要合理补充营养,多观察孩子身体情况,一旦发现有异常及时就医。 首先是防止孕期病毒感染,因为病毒感染不仅会损害母体健康,病毒还可进入胚胎血液循环,抑制胚胎细胞分裂,尤其是风疹病毒对胎儿危害最大,可以导致胎儿严重畸形,如头小、双眼白内障、聋哑或先天性心脏病及发育障碍等。据统计,妇女在妊娠三个月内如感染风疹,胎儿畸形的发生率可达60%。因此,孕妇正值病毒感染流行李节时应少串门,要勤洗手和脸; 孕期营养是优生的基础,因此,在妇女怀孕期间加强营养非常重要。应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供给,孕期除食用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外,还应多吃鱼、肉、禽及豆制品等。要特别注意在孕期三个月以后,由于胎儿发育增长迅速,所需的营养素就会更多。如孕期营养不良,也容易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或胎儿畸形,或因先天不足,造成智力偏低。 孕期还应注意不要随意用药,尤其是在怀孕5-8周时。各种镇静、抗过敏、抗癫痫、激素类药物及抗癌药,均有导致胎儿畸形的作用,过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D,某些抗菌药物对胎儿均有影响。但孕妇有病也不能拒绝用药,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同时在孕期也不宜作X射线照射治疗。 另外,污染环境的各种化学物质如工业三废、有毒农药等,也可通过孕妇危害胎儿。国外的一些调查资料表明,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无脑儿、痴呆儿、畸形儿的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因此,孕期应尽早减少对有害物质的接触,孕妇应不吸烟、不喝酒,家庭成员也应不吸烟,至少给予孕妇一个无烟环境。 儿童要加强户外运动,增强体质,避免反复病毒感染;科学用药,减少使用苯环类的抗生素;减少家庭室内环境污染,保持儿童居家空气流通;远离微波辐射;注意食品安全,少食或禁食防腐剂、添加剂超标食品,清洗蔬菜水果中残存的农药。 高度警惕儿童肿瘤的早期信号,持续低烧、不明原因的脸色苍白、出血、可触及肿块(颈部、腋下、腹股沟、腹部、后腰部等)、长期的持续性或间歇性的疼痛(头痛、腹痛、关节痛)、腹胀、呕吐、眼球前凸、眼睛疼)等。一旦发现有可疑,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排查。 文章选自《健康长寿不是梦-谈养生保健和预防肿瘤》,徐建芳著,京东网、淘宝网有售。
中国不孕不育率从20年前的2.5%--3%攀升到12.5%--15%,进行试管婴儿的人数越来越多。全国有300多家生殖中心能做试管婴儿,到2017年底,全国已有478个生殖中心,300多家医疗机构能做试管婴儿,21世纪婴儿制造商已经把婴儿制造技术产业化了。现在几乎任何男人都可以成为生物父亲,不管他的精子多么虚弱、低下、稀少或染色体上有问题,任何女人都可以通过试管婴儿技术生育出孩子,实在是一个很令人恐惧的现实。 近几年我国出生的人口中,有将近2%是通过辅助生育技术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2016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其中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人口超过31万,约占1.7%。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有报道,一个患有白血病的男患者,和一个患有白血病的女患者相爱,生了一个健康的宝宝!这样的报道屡见不鲜,有一个案例:妻子是染色体问题导致的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丈夫患梗阻性无精症,进行“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帮这位妻子成功植入了一枚染色体核型正常的胚胎,目前已经怀孕。即使现在没有发现问题,不代表将来不定会发现,这一代没有变异,不能保证三代四代之后不会变异。 瑞士一个研究团队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报告说,借助试管受精这样的辅助生育技术出生的婴儿,在青少年时期出现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较高。 瑞士研究团队评估了97名平均年龄16岁的健康青少年的循环系统状况,包括动态血压、血管内斑块堆积情况等指标。其中,54人是借助试管婴儿技术出生,43人为自然受孕出生。 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中,研究人员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管婴儿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要高一些。并且,试管婴儿组有8名青少年的血压数值已达到高血压标准,而对照组中只有1人达到高血压标准。 在2008年国外的一项研究发现,“试管婴儿”相比普通小孩,孕期较短,出生体重较低。到青春期时,“试管婴儿”的收缩压要比普通孩子高3-4毫米汞柱,舒张压高1-2毫米汞柱。 虽说血压高的不多,但带来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童年时的血压升高与成年后的高血压风险有关。有研究表明,成人血压每上升2毫米汞柱,中风的风险就会增加8%。相比普通小孩,“试管婴儿”的血管舒张功能下降了25%,脉搏波速快了20%,内膜厚了10%。“试管婴儿”的血管真的提前硬化了。 接下来,研究人员把这些“试管婴儿”孩子拉到了瑞士海拔3450m的少女峰上住了两天。在高海拔地区,由于氧浓度低,肺血流量变大,肺动脉的问题更容易暴露出来。 2天后,研究人员测量了孩子们的肺动脉压,“试管婴儿”的肺动脉压比普通孩子高了30%。 5年后,这些孩子到了16岁,进入了青春期。研究人员又再次检测了他们的血管硬化指标。此外,还测定了他们的24小时血压。反映血管硬度的指标上,“试管婴儿”依旧不如普通孩子。其中,血管舒张能力比普通孩子差25%,脉搏波速快了7%,血管内膜也厚了7%。 5年前后,“试管婴儿”在血管舒张能力、脉搏波速、血管内膜厚度上,都不如普通小孩。在血压上,“试管婴儿”的舒张压平均比普通孩子高了2.3毫米汞柱,收缩压平均高了4.2毫米汞柱。而且在保持随访的52名“试管婴儿”中,有8人已经达到了动脉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130mmHg/80),而对照组的40个孩子中只有1名达到了高血压诊断标准,足足高了6倍。 试管婴儿在发育过程中体重、新陈代谢可能会受到影响。他们到了一定年龄后,血脂、血糖代谢异常的比例会增加,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病率会增高。这些异常可能是父母基因里带来的问题,也可能是和辅助生殖技术中的体外操作及宫内不良环境有关。比如,第一例试管婴儿,现在已经40多岁的路易斯·布朗就有代谢问题,很胖,但她父母并没有代谢方面的疾病。浙大妇院1996年体外培养的第一例试管婴儿,22岁的时候,也存在肥胖的问题。国内对5000例试管婴儿历时13年的随访结果发现:容易出现代谢异常、糖尿病。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对837名通过试管混合法产下的婴儿,301名通过精子注射法产下的婴儿与4000名普通婴儿进行对比发现,试管婴儿患有先天性缺陷的比例比普通婴儿高,而且,试管婴儿往往没有自然受精的婴儿聪明,患心理疾病尤其是自闭症的可能性也较大。 一项国外研究指出,试管婴儿技术会增加小孩早产、体质量轻的风险,而早产及体质量轻的婴儿未来罹患心脏疾病、糖尿病的风险高于自然产的小孩。 那么,通过助孕手段出生的人们,和自然受孕出生的人们,到底有没有区别?研究表明,通过试管婴儿技术生育的儿童,有可能会存在健康风险,包括身体方面的和精神心理方面的。 1、通常情况下,女性每个生理周期只有一个卵泡发育成熟。制造试管婴儿过程中,需要激素刺激以获得同步发育的多个卵泡,提高受孕率。在生育治疗期间需要用于促进胚胎生长的化学溶液,会引起女性体内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改变,这些改变使女性体内环境对卵子和胚胎可能造成潜在影响。 2、生殖专家认为,有越来越多证据显示,用来刺激卵子数量的高剂量药物可能会导致新生儿有较高的血压。研究指出,这种治疗方法往往产生低质量的卵子及造成子宫有过多的激素,这可能影响新生儿的长期健康。 3、多胎妊娠是试管婴儿的另一个高发风险,医生一般会移植两个优质胚胎,增加胚胎着床的概率。但是如果患者的胚胎质量不好或者有生育双胞胎的需求,为了增加成功率,可能会移植2~3个胚胎。这就增加了多胎妊娠的风险,多胎妊娠存在很多并发症,会严重威胁到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具体包括:早产:早产儿(无论是自然怀孕还是试管婴儿)出现肺发育问题、肠道感染、脑瘫、学习障碍、语言障碍、行为问题等健康并发症的风险较高。甚至单胎试管婴儿的出生体重也低于自然受孕婴儿,并且更有可能早产并有围产期并发症。 4、用药物一次产生多个卵子, 过度刺激卵巢的结果是获得一群低质量的卵子。促排取卵,取出来的卵子不一定全部都是成熟的。 5、通过人工受精这种生殖手段怀孕的婴儿,在出生后一年内被诊断出有严重重大生理缺陷的几率比自然怀孕的婴儿患有严重生理缺陷的几率高两倍,试管婴儿比自然受孕的婴儿出生时患脑瘫的几率高3倍。 6、通过做试管婴儿技术会使精子失去优胜劣汰的竞争,所以容易将有缺陷的y染色体遗传下去,因此试管婴儿长大之后很容易就会出现先天畸形的缺陷。 7、试管婴儿幼时患癌风险比自然出生的孩子高,通过试管受精出生的儿童更容易在儿童时期患癌症。 8、如果女性身体不具备孕育条件,比如内分泌紊乱,黄体功能不全,有过流产史,即使施行试管婴儿手术成功,也可能造成流产。 9、儿童智障和自闭症风险增加。 10、试管婴儿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普通人的6倍! 试管婴儿技术本身是违背自然规律的,由于一些疾病导致的精子质量不好或者卵子质量不好,本身应该淘汰掉的基因,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得到了延续,也就是一些不好的基因遗传下来,这样对于整个人类来讲,都是非常不利的。不少患者对试管婴儿这项技术一无所知,不知道它存在风险,生殖中心出于利益考虑,从业者隐瞒了风险。全社会都要重视生殖健康,要正视试管婴儿技术带来的风险,要对生出来的孩子的健康负责,对整体人口素质负责。正常的夫妇尽量不要做试管婴儿,万物自有它的规律,遵守自然的规律才是值得信赖的,试管婴儿不是不孕患者的最佳选择,最佳受孕方式是自然受孕。 随着时间的推移。试管婴儿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 文章选自《健康长寿不是梦-谈养生保健和预防肿瘤》,徐建芳著,京东网、淘宝网有售。
过了35岁之后要生孩子,那么就加入了高龄产妇的队列,生孩子的风险提高了很多,不建议这个年龄段的女人再生孩子,45岁以上的女性,建议不要再生孩子了。 产妇年龄越大,卵巢功能与卵子质量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遗传物质中产生更多的DNA损伤/基因突变,子女的遗传物质中出现新生突变的概率就越高,孕育有缺陷胎儿的危险性也会增加,怀上带畸形染色体的婴儿的概率越大,生唐氏儿的风险越大,孩子出生后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也越高。 随着女性年龄的上升,当女性年龄≥30岁,卵泡数量下降近1/2;当女性≥35岁,卵泡数目下降至30岁时的1/6。女性年龄越大,卵子染色体异常几率也会越高。有统计数据表明,35岁以上的女性70%存在卵子染色体异常问题,当女性达到40岁以上后,其染色体异常可能性会高达90%。 年龄越大生育先天愚型儿的几率也越大:24-29岁生育先天愚型儿几率为1/1500,而在35-39岁生孩子时,有1/250的几率会生出傻孩子,40岁以上则有1/60、45岁时有高达1/40的几率。 据统计,高龄孕产妇(唐氏)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孕妇25~29岁,其发生率为1/1100,30~31岁为1/900;33~34岁为1/500~750,而35岁为1/350,40岁为1/100,≥45岁为1/35,患有这种综合征的孩子是智力明显低下、外观异常的低能儿且再次妊娠发生率还增加。 从优生角度看,25~35岁是男性的黄金生育年龄。老年男性的精子活动能力明显下降,精子出现基因变异的比率大大增加,不动与畸形的精子增加了20%。 研究表明,50岁男子生育的孩子,要比25岁生育的孩子的智商低3分。父亲的年龄与子女基因突变存在联系,父亲的年龄越大,子女更容易患自闭症、孤独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的一些疾病,比如说先天性的白内障,先天性的高度近视,先天性的视网膜病变等等。与子代出生时父亲的年龄为20-24岁比较,倘若其父亲≥45岁时生下的孩子,发生自闭症的风险增加3.45倍,多动症的风险增加13.13倍,患有情感障碍可高达24.7倍,企图自杀风险是2.72倍,药物滥用的危险增加2.44倍。 温州医科大学金子兵教授科研团队,通过统计观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父母双方在完全没有携带高度近视基因的前提下,如果生育时父亲年龄超过35岁,那么他们下一代发生高度近视的概率会增加,最高增加到50%。 王大姐45岁,有一个20岁的女儿。自从二胎开放以后,王大姐就跟丈夫想再要个儿子。当二胎男孩出生后,婆婆都激动哭了。在孩子半岁的时候,王大姐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因为孩子的屁股后面好像长了个小尾巴,并且越长越大,王大姐赶紧就带着孩子去了医院做检查。但是检查结果却让一家人无法接受,孩子患上了脊髓栓系综合征。因此脊髓下端相对于椎管下端会逐渐升高,必须要马上手术,否则孩子以后可能会大小便失禁。 一对40岁的夫妇,坚持要生孩子,做胎儿B超检查发现肝脏多个钙化灶。 某媒体节目主持人,在40岁的时候生了儿子,被诊断有先天性白内障。 某明星,37岁的时候生女儿,是兔唇,即唇裂,48岁高龄产妇生子,患有先天性唇裂+腭裂,比兔唇更严重。 著名演员王某,32岁生子,这个儿子出生的时候患有智障和癫痫。孩子智商一直停留在四岁,这是永远的伤痛。 演员王某和闫某,闫某四十多岁的时候生儿子,一生下来就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 一个女士35岁生女儿,有先天性脊柱裂,孙子有先天性视网膜病变。 45岁以上的女性基本不建议再生小孩。原因有三点: 一是45岁以上的女性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增加,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怀孕后会加重,严重的可能不能成功完成妊娠和分娩。 二来45岁以上的女性妊娠并发症的发病率增多,包括比如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流产等。 第三,随着年龄增加,卵子质量变差,受孕机会大减,新生儿畸形、染色体异常的概率也大增。 要趁早要孩子,年纪越大,孩子的疾病风险越高。 文章选自《健康长寿不是梦-谈养生保健和预防肿瘤》,徐建芳著,京东网、淘宝网有售。
基因决定学习成绩,这是近几年英、美科学家通过对数万对同卵双胞胎研究得出来的科学结论。谁也没有能耐将差等生变成人才,学校和老师不会太过于关注成绩一般的孩子。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2020年6月,华为正式宣布:在西北工业大学开设“鸿蒙生态菁英班”。华为想要搞鸿蒙系统,真的不缺人,但缺的是一批顶端创新能力的人才!华为同西工大合作搞箐英班,意义很大! 很多学校不惜重金招揽生源,用所谓优秀老师教重点班,坚持“精英教育”。重点班才是最“出分”的班级!每年考上名校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来自于重点学校、重点班级,这种现象在一些私立学校尤为明显。 成功= 基因+环境+努力。已知的人类基因超过2.3万个,其中不同人之间的基因相似度超过99 .9%。而关键的0 .1%的基因差异,让人类表现出了千差万别的外貌和特长。基因不仅决定了生物体的结构,还决定了生物体的行为与认知,身高、体重、肤色,这些都是生物体的物理组成部分,是生物体的“硬件”,这些硬件由基因决定;不仅如此,基因还决定了生物体的行为认知能力,这是生物体的“软件”。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基因差异,而不是环境差异。有了聪明的基因,才能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些孩子学习真的特别努力,但成绩就是提不上去,因为基因不占优势,不是读书的材料。基因对智商的影响约占30%,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和个性差异的50%可由基因解释,人们之间智力的区别至少有一半由基因决定,人与人之间智商的差别有一半以上都与基因有关。 DNA 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它比其他所有因素加起来更重要。孩子的智商一部分是由父母基因来决定的,受妈妈基因的影响最大!就遗传而言:一般都是妈妈聪明的,生下的孩就会很聪明,尤其是男孩子会更加聪明,其原因就是因为智力的基因都是集中在X染色体上,而女性占两个,男性只有一个,所以就遗传而言,妈妈的智力影响孩子最大。 怎样才能生育一个完美基因的孩子呢? 尽量选择有“好基因”的配偶,做“基因审查”,一个基因突变,有可能影响三代。择偶要优婚,要优选配偶,围绕优生这个主题,对配偶进行以医学遗传学为基础的选择,从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3个方面进行详细考察: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无传染病,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无不良嗜好,3代之内无遗传病史、重大疾病等等。 智力超常、健康理想的孩子只占少数。每一个人的人生历程,都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开始,如果能够做到优婚优孕优生,就能够生出更多智力超常、健康理想的孩子,可以将出生缺陷率降低90%,大幅度提高人口质量,对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应该将养生提前到从生命的原点形成前开始。 1 养生要从生命的原点——营造健康胚胎开始 何谓养生?养生,首先是养育生命,有了生命,进而才能保养、补养、护养、调养。 所以,养生是依据人的一生的发展规律,采取适时调养,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所进行的保健活动。要生出健康、无缺陷的孩子,还是得遵守养生规则。 2 孕前养生 2.1 选择合适的受孕年龄 从优生优育角度讲,女性的生育年龄在23~30周岁之间为最佳时期,男性在25~35岁左右的时候是最佳的生育时期。己有事实证实高龄怀孕与唇裂腭裂、多种先天性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2.2 身心养生 ①以食养生:人的先天性体质往往从成为受精卵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了。 所以,提高待孕精子、卵子品质,相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可谓是“四两拔千钧”,“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之事。在准备怀孕前三个月至停经后三个月内,适量补充叶酸片。要注重多种益智营养素的摄入,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成精子的重要原材料,合理补充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有益于协调男性内分泌机能以及提高精子的数量和质量,如深海鱼虾、牡蛎、大豆、瘦肉、鸡蛋、花生、芝麻、鳝鱼、泥鳅、鸽子、牡蛎、韭菜等。②主副食多样化搭配、不偏食、不素食,少吃滋补品和加工食物,多吃五谷杂粮,多吃富纤维素食物,避免孕后便秘、痔疮。③孕前摄取为早期胚胎发育打下充足的物质基础的富含叶酸、锌、铁、钙的食物。④健脾养生。许多女性工作压力大,久思伤脾,脾失健运导致气血不足,因此,孕前煮粥、炖汤加山药、薏苡仁。⑤适当药补养生需尊医嘱。求子心切的女性不可看到补药就吃,气血足的人,吃补血补气药物,易上火,不利怀孕。⑥适动养生有助受孕。孕前适当体育锻炼,促进女性体内激素的合理调配,确保受孕时体内激素的平衡与精子的顺利着床,避免流产,还促进胎儿发育和日后宝宝身体的灵活程度,更减轻孕妇分娩时的难度和痛苦。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帮助丈夫提高身体素质,确保精子的质量。。⑦按摩养生,疏通气血,女性对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心俞和膀胱俞这三个穴位进行适度按摩。 ⑧禁烟酒。⑨不能“碰”的食物会破坏你的好“孕”气。长期素食严重的导致不育;高脂食物可能致不孕;过多食用胡萝卜影响正常排卵;长期喝咖啡会导致不孕;烤牛羊肉当心感染弓形虫会使孩子患弱智、瘫痪或畸形;苦瓜干扰胚胎着床;毛棉籽油会造成子宫及卵巢轻度萎缩。⑩男性不宜吃的食物。 葵花籽能引起睾丸萎缩;多吃大蒜会杀精;苦瓜会影响精子的正常发育和活性,但是是可逆的;毛棉籽油短期内可杀死全部精子;炸鸡可导致男性少精、弱精;奶茶可减少男性荷尔蒙的分泌,会影响精子活跃性;热水浴杀精;男性过于肥胖,妨碍精子生成,影响精子质量。 3 遗传咨询 有遗传病家族史的夫妇要进行遗传咨询分析遗传病影响到胎儿的几率。 4.孕前体检及时发现身体缺陷 及时发现未被注意到的隐患,避免出生缺陷的发生,婚前认真对待,近亲不宜结婚。 5 选择合适的受孕时机 “三虚” 之日莫做爱,“三虚” 分年虚、月虚和日虚。 ①年虚有冬至与夏至。 古代有“ 冬至一阳生” ,“ 夏至一阴生” ,也是人体偏虚之时。 天地之气运动活跃,而人体却处于虚弱状态,所以,不要在冬至和夏至及前后几天行房,耗损元气、精血质量不均衡,如怀孕孩子可能乖戾、怪异。②月虚不做爱。一月之虚指上弦月的前几天、下弦月的后几天。 最佳受孕时机 最佳受孕时间,一般以夫妻双方的精力、智力和体力达到最高点时受孕最好。因此,新婚蜜月期应采取避孕措施。从优生观点看,过度疲劳和酒后受孕都会给胎儿发育和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在受孕季节的选择上,4、5月份为受孕最为有利的月份,因此恰值春意盎然的季节,男性精子及女性卵子生机活力较为旺盛,4月份受孕避开了冬季及春季病毒高发季节,这对防止胎儿畸形也有重要意义;同时受孕之后的3~4个月也正好是胎儿大脑及神经系统成形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秋季来临,瓜果蔬菜大量上市,可以很好地满足女性对于各种营养的需求。 最好的同房时间应该是下午17点~19点为最佳,因为这段时间内不管是精子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是最旺盛的,这个时候同房女性最容易受孕成功。 文章选自《健康长寿不是梦-谈养生保健和预防肿瘤》,徐建芳著,京东网、淘宝网有售。
癌症发病率之所以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细胞中基因突变的不断累积是根本原因,同时,免疫系统的衰退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衰退的免疫系统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远超过预期。预防癌症的关键是预防基因突变,同时也应该重视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是人体最重要的健康守护者。为了保证我们的生命健康,每时每刻都在与数以亿计的细菌、病毒和异常细胞等战斗。早在2000多年前,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指出:最好的医生就是你自己,就在人体内,它就是健康的免疫系统。 癌细胞是如何产生的?基因突变被认为是主要的原因。由于外界影响,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导致DNA在复制时出现错误,从而产生基因突变。不断累积的突变最终形成癌细胞,导致癌症的发生。 我们都知道随着年龄的增加,癌症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原因之一便是发生基因突变的异常细胞在人体内不断繁殖,泛滥成灾,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些异常细胞的基因突变逐渐累积,一部分异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 原因之二则是免疫系统的功能衰退,无法及时清除发生基因突变的异常细胞和癌细胞。 人体内的细胞日夜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每天都会产生少数异常细胞。正常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随时都在监视和及时消灭这些异常细胞,这在医学上称为“免疫监视功能”。 人体免疫力主要依靠白细胞。白细胞有很多种,其中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对人体自身癌细胞有杀灭作用。发现癌细胞后,T细胞首先主动出击,与癌细胞接触并牢牢地将其粘住,用它的酶使癌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结果使癌细胞内部的钾离子大量流出,同时将钠、钙离子及水分大量注入,这样,癌细胞便会失去渗透平衡,很快就会死亡。随后,B细胞会参战,可合成特异的抗体——免疫球蛋白,分布到全身体液中,形成“体液免疫”战场。 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协同作用,机体会及时清除体内产生的癌细胞,保持机体的健康。但是当人体内防癌能力减弱或被抑制,癌细胞就会继续增殖下去,形成临床可见的癌症。 只要体内的免疫系统没有出现异常,就不必担忧发生基因突变的异常细胞和癌细胞会泛滥成灾。 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力却在衰退,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的免疫力在20岁左右达到巅峰,其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走下坡。70岁的人与20岁的人体内T细胞数量一样,但在70岁的人体内,只有一成的T细胞能够正常运作。 人体免疫功能衰退、失衡,意味着免疫细胞对抗病毒、细菌的能力下降,无法及时清除发生基因突变的异常细胞和癌变细胞,导致衰老,罹患感染疾病、慢性疾病与癌症的风险也相应提高。所以免疫功能低的人,中老年人是肿瘤的高发人群。 免疫系统衰老的主要原因是胸腺退化。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是机体的重要淋巴器官。研究发现,胸腺衰退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平均每16年缩小近一半,所以T细胞的产量也会相应下降。而且,某些癌症的发病率上升与新生T细胞数量下降存在极强的相关性。 免疫监视假说认为,癌细胞在体内不断形成,但是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在新肿瘤形成之前消灭它们,T细胞持续监测癌细胞,并摧毁它们。一旦免疫系统变弱,癌细胞存活的几率就会增加。而且,随着胸腺的衰退,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会增加。 研究人员将T细胞和癌细胞之间的较量比喻成“战争”,一旦超过某个阈值,癌细胞就会获胜,并认为,这一阈值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且与T细胞的产生数量成正比。这一假设可以解释癌症发生概率增加的现象。 男性的患癌率高于女性,为什么因为女性胸腺的衰退速率比男性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癌症发病率的性别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基因突变的异常细胞越来越多,而免疫系统功能却越来越弱这样,随机发生的突变细胞就不容易被全部彻底清除掉。 人体内有很强大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卫兵们一直巡逻,很多早期癌变前的细胞都被免疫系统的细胞杀死,肿瘤与人类的免疫系统长期地进行着博弈。只有一小部分肿瘤细胞可以逃脱免疫系统的监视,最后形成肿瘤。 人的身体里有50- 60万亿个细胞,每个细胞都有基因,所以细胞的基因突变随时都在人体中发生,在人的整个一生中约进行1016次细胞分裂,人体的自发突变频率约为1.4×10-10,加上辐射和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致突变剂的影响,突变频率要远高于这个数值。如果单个突变可以致癌,仅据自发突变率计算,人一生中大约有28%细胞将癌变,那么癌症将会成为日常事件,但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出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胞并将其消灭,所以大多数时候人是安全的。 但是当基因突变的细胞突然剧增,比如遭到高辐射污染,突然的剧烈情绪刺激导致免疫力突然下降,体内的免疫系统没有能力处理所有的突变细胞的时候,其中的一部分基因突变的细胞活了下来,有了迭代的时间,迭代出免疫系统无法识别或者无法杀死的版本,就会发展成癌症或肿瘤。 随着年龄增加,造血组织的总量以及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能力均明显下降,造血干细胞向免疫细胞分化能力下降,从而造成体内免疫细胞数量下降,多种免疫细胞功能下降,但男性免疫细胞减少速度明显快于女性,这可能是女性比男性更长寿的原因之一。 研究发现:40岁后,人体的免疫细胞开始大幅老化!发生基因突变的免疫细胞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细胞突变数量的累积就被认为是人体衰老的原因之一。 每个细胞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细胞中发生的突变形式都各不相同。研究人员分别检测了从0岁(新生儿)到年龄超过100岁的不同人群体内免疫细胞——B淋巴细胞的突变情况。结果显示,每个细胞的突变数量从237到5862不等。 其中新生儿的突变中位数为463,年龄在27-30岁之间的人群突变中位数则为1181,52-75岁人群的突变数上升到了2102,当年龄接近100岁,即97-106岁人群的突变数量飙到了最高:3127。 NK细胞是走在最前方的战士,NK细胞是攻击肿瘤细胞的先锋。40岁以后,NK细胞的数量、活性、杀伤肿瘤的能力会逐渐降低;到60岁的时候,会下降到年轻时期50%的功能。正常人体的NK细胞比例最高值达23.8%,而一般肿瘤患者的NK细胞只有7%左右。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T细胞在人体中的总量将越来越少。人从童年到青春期,胸腺产生的T细胞将减少至1/10,到了40或者50岁时,又将进一步减少至1/10。 体内的杀手T细胞,它的表面有受体TCR,相当于能够识别异常细胞的眼睛,年轻眼力好,看到发生基因突变的异常细胞和癌细胞是见一个杀一个。25岁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功力下降,无法消灭发生变异的细胞。 随着年龄的增加,B淋巴细胞的突变数量也随之增高。根据测试结果,研究人员发现除了B淋巴细胞外,转录因子结合域的突变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据研究,如果从人体内抽取血液,然后将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分离出来,之后利用超低温把免疫细胞长期保存,在-196摄氏度的超低温冻存超过20年,冻存的细胞在唤醒之后依旧可以保持当初的作用,从而可以保持年轻时候的活力。 免疫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的降低,导致免疫系统失衡,削弱针对变异细胞、肿瘤细胞和病原体的抵御能力,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就会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攻击,在体内猖狂的分裂和增殖,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的发生风险都会大大增加。如果再加上外界因素,如环境刺激,压力,生活习惯等刺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可能就会形成癌症。 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细胞的确会逐渐退化,让免疫力下降的最大原因,就是年龄的增加。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异常细胞越来越多,这也是癌症、传染病及慢性疾病大多伴随着老化而来的原因,因为一旦人体的免疫力在20岁到达到巅峰后,免疫系统便随着年龄老化而逐渐下降,当40岁时,免疫力只有巅峰时的1/2;等到了70岁,更是只剩下巅峰期的1/10。在无法顺利取得健康免疫细胞的情况下,治疗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健康人T细胞及NK细胞的活性在60-69岁下降幅度最大,因此,从预防医学角度来讲,60-69岁可能是人生的一大危险时期,更应该注意老年保健工作。 随着年龄增长NK细胞功能下降 文章选自《健康长寿不是梦-谈养生保健和预防肿瘤》,徐建芳著,京东网、淘宝网有售。
导致癌症的“罪魁祸首”来自于细胞内部的变化,各种原因引起的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即基因突变。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至少需要三个方面的因素:1、基因突变,2、基因突变的修复,3、免疫功能,逃脱免疫系统监管,其中基因突变是导致癌症的最根本的原因。由于外界影响,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导致DNA在复制时出现错误,从而产生基因突变。不断累积的突变最终形成癌细胞,导致癌症的发生。 成人个体约有50万亿个细胞,人的一生中,身体里的细胞要完成10的16次方的分裂次数。每1分钟有1亿个细胞死亡,需要通过分裂再生1亿个新细胞补充。正常细胞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在每一次的分裂过程中,都有可能会产生DNA损伤,引起基因突变,产生轻度基因突变的异常细胞,正常人每天都有可能产生大约3000--10000个有基因突变的异常细胞,甚至产生癌细胞。 正常细胞分裂复制新的细胞过程中产生一些存在DNA损伤/基因突变的异常细胞,或者说是问题细胞,次品细胞,这些细胞的DNA存在着轻微的缺陷,比如突变,断裂,重排等,大部分的突变位于次要部位,其中又有大约五千个基因突变位于关键的部位,这些细胞还不等于癌细胞。都应该被免疫系统清除掉的,但是携带着这样DNA损伤/异常基因的异常细胞有一些幸存下来,这样的异常细胞再一代一代的复制下去,DNA损伤/异常基因传递给后代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后代细胞中出现了更多的基因突变,缺陷越来越严重,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最终癌基因被激活,转变为拥有大量的基因突变的癌细胞,具有超出正常细胞所不具备的生长能力,分裂能力,完成了从正常细胞到癌细胞的转变过程。从出现基因突变,到形成肿瘤病发,这个过程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我们身体里有着天然的两大防御机制:抑癌基因和免疫系统。基因突变是产生癌细胞的分子基础,而抑癌基因则在分子层面保护我们的细胞,修复损伤,减少突变,从根源上减少癌细胞的产生;如果把癌基因比喻成孙悟空,抑癌基因就是控制癌基因的紧箍咒;成年人每天有基因突变的细胞产生,但并不是都会进展到肿瘤,因为这个时候免疫系统会来监视,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等会识别并消灭它们,只有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经过多年的发展,才会造成肿瘤发生。 发生基因突变的异常细胞在人体内不断繁殖,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基因异常细胞并不等于癌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比如说一些基因异常细胞非常“狡猾”,能够逃避正常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消灭而活下来,或者体内的基因异常细胞数量众多,泛滥成灾,超出了免疫系统的处理能力,一部分基因异常细胞能够幸存下来,这些拥有DNA损伤/基因突变的细胞一代代繁殖下去,将这些DNA损伤/基因突变传递至后代细胞,细胞中的DNA损伤/基因突变一代一代的接力积累,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最终形成癌基因激活,基因异常细胞可能转变成癌细胞。 由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多阶段的过程,如果免疫力下降,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肥大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数量不足,功能衰退,一些变异细胞就会活下来,并一代一代地分裂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常积累多种基因改变,其中既有原癌基因的激活和高表达的发生,也有抑癌基因和凋亡基因的失活,还涉及大量细胞周期调节基因功能的改变。这一过程可以由于先天遗传的缺陷而较早发生(即源于遗传种系细胞的癌症),也可由于后天的各种环境因素作用导致体细胞基因突变而在生命的较晚时期发生(此类通常更为多见)。沿着正常细胞→轻度基因突变细胞→中度基因突变细胞→重度基因突变细胞→癌细胞的路径发展,最终形成癌细胞。由于需要积累的突变涉及很多基因,从正常细胞发展到癌细胞通常需要十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 然后一个癌细胞再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八变十六,……,如此不断分裂生出下 一代癌细胞,组成一个癌细胞团,最终形成可见的癌症。 癌细胞的迅速分裂和DNA损伤修复机制的异常,导致癌细胞的基因组变得很不稳定,DNA突变更容易发生。正因如此,患者体内的癌细胞进入更加快速的进化之中,每个癌细胞各自积累不同的新突变,变得各不相同。这也是癌症难治、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量不同的癌细胞中,总可能有一些在进化中获得了抵抗现有治疗手段的能力,存活了下来。然而,这改变不了正常细胞癌变需要最初的基因突变积累的事实。 借助基因工程,特别是基因编辑技术,已有大量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基因突变能够引起并促进癌症发生。比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在斑马鱼的造血细胞中高表达人类白血病关键癌基因MYC,能够使几乎100%的斑马鱼患上T细胞急性白血病;而在相应神经细胞中过表达儿童成神经细胞瘤关键癌基因MYCN,或者敲除关键的抑癌基因NF1,也能够诱发神经细胞瘤。同样,以较低等的果蝇,或更高等的哺乳动物、与人类基因组有高度同源性的小鼠作为模式生物,也得出更多类似的结果,不胜枚举。也正因如此,科学家得已建立起模拟人类不同癌症的各种动物模型,一方面进行癌症基础医学研究,探索癌变机理,另一方面用来研发癌症治疗药物。 最著名的癌细胞就是海拉细胞,它是美国一位黑人女性的宫颈癌细胞,自1951年被分离出来到现在已经过了69年时间,被科学家在体外繁殖超过了1万8千多代。 癌细胞图片(图片选自网络) 正常细胞到癌细胞的转变过程 文章选自《健康长寿不是梦-谈养生保健和预防肿瘤》,徐建芳著,京东网、淘宝网有售。
身边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例子:有些人一辈子抽烟,但并没有死于肺癌。因为吸烟对他身体所造成的成千上万个突变,可能都没有发生在关键致癌基因的部位,这就是概率的问题。 有些人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喝酒,饮食健康、经常锻炼,拥有合理的体重,晒太阳前擦防晒霜,做了我们认为可以防癌的一切事情,但他们还是患上癌症,这是为什么呢? 细胞每分裂一次,都有发生错误的机会。在细胞分裂、DNA复制过程中,DNA/基因被切割成一个一个的小片段,DNA复制结束,这些DNA/基因片段再拼凑成原来的DNA/基因。这个过程很难保证万无一失。66%的基因突变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随机发生的,人类拥有很高的基因突变率。我们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就携带着父母所没有的大约70处新的基因错误。 正常细胞每次分裂时,都会发生几个错误或者说突变,这些突变大多数时候发生在不重要的区域,与癌症无关的基因上或者是垃圾DNA上,不会造成伤害,这是通常情况,按我们的说法这就是好运气。但如果它们偶然发生在癌症驱动关键基因上,这就是坏运气。 总体而言,66%的突变由DNA复制过程中随机错误造成,29%可归因于生活方式或环境因素,剩下的5%源于遗传因素。胰腺癌77%的突变可归因于DNA复制过程中的随机错误,18%为吸烟等环境因素,只有5%是遗传因素;前列腺癌、脑癌或骨癌95%的突变是由DNA复制随机错误造成;肺癌的情况则大不一样,65%的突变归因于环境因素,其中主要是吸烟,抽烟造成了很多肺部细胞的基因突变,35%是DNA复制随机错误,而遗传因素几乎没有影响。 癌症其实是基因突变不断积累的结果。如果一个细胞的基因突变严重影响到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凋亡”机制可以启动一套“自杀”程序,让出问题的异常细胞自己死掉。启动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有两条,就像上了双保险一样,确保出问题的细胞不会存活下去。一个正常细胞什么时候才会变成癌细胞?就是当两条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都由于基因突变而受到破坏时。由于突变是随机发生的,所以两条信号通路的基因都发生突变这种小概率事件,一定是大量突变累积的结果。 比如说一个部位受伤,旁边周围的组织就会有细胞通过分裂增殖,产生新的细胞修补这些损伤。这些新生的细胞和原来被复制的细胞,需要休养生息。如果这些细胞被迫不停地分裂,不停地产生新的细胞,就容易导致生长紊乱,有可能产生异常细胞,甚至逐步转变为癌细胞。 DNA复制过程中双链被“拆解” 文章选自《健康长寿不是梦-谈养生保健和预防肿瘤》,徐建芳著,京东网、淘宝网有售。
基因创伤,基因突变 DNA损伤主要有两种来源: 1外源性损伤。外界因素,如来自太阳照射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水解或受热分解;某些植物性毒素;人造诱变化学物质,特别是芳香族化合物,可插入DNA链中;癌症化疗和放射疗法,生物病毒等。紫外线、电离辐射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可以引起一系列生物学反应,导致所有类型的突变损伤,引起DNA链断裂等损伤。 2内源性损伤。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比如活性氧,会引起DNA的损伤。 DNA复制中的错误。以DNA为模板按碱基配对进行DNA复制是一个严格而精确的事件,但也不是完全不发生错误的。每复制1010个核苷酸大概会有一个碱基的错误。DNA的自发性化学变化。每人每天细胞中DNA单链断裂发生的频率约为5万次。体内还可以发生DNA的甲基化,结构的其他变化等。 细胞每分裂一次,都有发生错误的机会。在细胞分裂、DNA复制过程中,DNA/基因被切割成一个一个的小片段,DNA复制结束,这些DNA/基因片段再拼凑成原来的DNA/基因。这个过程很难保证万无一失。 正常细胞每次分裂时,都会发生几个错误或者说突变。这些突变大多数时候发生在不重要的区域,与癌症无关的基因上或者垃圾DNA上,不会造成伤害,这是通常情况,按我们的说法这就是好运气。但它们偶然发生在癌症驱动基因上,这就是坏运气。 总体而言,66%的突变由DNA复制过程中随机错误造成,29%可归因于生活方式或环境因素,剩下的5%源于遗传因素。 癌症发生概率(p) = 细胞分裂次数(a) X 每次分裂产生突变数目(b) X 致癌基因突变概率 (e) 在这个公式中,e 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关键是a和b两个因子。很多和癌症相关的原因都可以用这个公式推导和解释: (a)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细胞的分裂次数越来越多,存在基因突变的异常细胞越来越多,所以老人比年轻人容易得癌症。 动物生肿瘤的很少,因为动物生命期很短,没等长出肿瘤就死了。一个人如果能活到150岁,且不因其他病症或外伤死亡,那他一定会有肿瘤发生,不在这里就在那里。 (b)人体器官受到损伤越多,需要的修复就越多。组织修复都需要靠细胞分裂完成,细胞分裂的次数越多,每一代细胞的基因突变都比上一代细胞的基因突变要多,因此反复长期损伤、反复修复的组织和器官更容易患癌症。 比如说有些人经常喝酒,胃粘膜细胞经常受到损伤,需要反复修复,细胞寿命缩短,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事实上已经衰老得更快。四十岁的年龄,如果胃粘膜细胞不停的更新换代,胃粘膜的年龄可能已经达到80岁,因此更容易生肿瘤。 暴晒太阳损伤皮肤细胞,因此皮肤晒伤次数和得皮肤癌直接相关;抽烟或者重度空气污染损伤肺部细胞,因此长期抽烟容易得肺癌;长期吃刺激性和受污染的食物,损伤消化道表皮细胞,会增加食道癌,胃癌,大肠癌,直肠癌发生;慢性乙肝病毒伤害肝细胞,因此乙肝病毒携带者容易得肝癌,等等。 有些人天生就携带一些基因突变,这些突变虽然不能直接导致癌症,但是会让他们的细胞每次分裂产生突变数目大大增加,增加了产生癌症的风险。 预防癌症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基因突变的几率,就必须要减少导致癌症的诱因,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能够减少各种有害因素对基因的破坏,人体器官受到损伤越多,需要修复就越多。反复修复的组织容易诱发癌症,及时治疗各种慢性疾病,比如说慢性胃炎,慢性肝炎,结肠息肉,是积极预防癌症的有效方法。 文章选自《健康长寿不是梦-谈养生保健和预防肿瘤》,徐建芳著,京东网、淘宝网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