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它不仅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繁多,效果也各不相同。在该病的治疗和认识方面还有一些误区,有可能导致患者治疗原则上的错误,延误、甚至加重病情,加重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因此,有必要将其治疗方法做个简单介绍。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1. 药物治疗。一般使用布洛芬、甲钴胺、迈之灵、盐酸乙哌立松等药物,消除局部炎症刺激及神经根水肿,缓解症状为主,通常难以达到根治。2. 物理治疗、推拿治疗、针灸治疗:物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包括红外线照射、电疗、热疗等方法,和推拿、针灸等治疗目的基本相同,也是以缓解病人症状为主,不是一种根治的方法。3. 手术治疗。如果前述保守治疗无效或者症状持续加重,或者出现马尾神经压迫症状,或者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等情况,则考虑手术治疗。根据手术创伤的大小,又可以分为微创手术和常规切开手术,包括单纯髓核摘除、髓核摘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等。根据病情发展的阶段,相应采取不同手段治疗,依次采用的保守治疗、微创手术及切开手术治疗方法的综合,即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阶梯”治疗。需要说明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是容易复发,尤其是神经功能障碍者,恢复过程较长。因此,有的患者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不好。其实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总体效果非常好,优良率约在90%以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能治好一部分病人,但哪一种方法都不能包治所有的患者。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病程,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适合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法,不能片面夸大、迷信某一种疗法,也不能从主观上抵制某一种疗法。强调一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大约80%可通过各种非手术疗法缓解或治愈,只有少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的问题上,有两个误区:一是盲目手术,二是拒绝手术。前者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只有手术才能根除,从而不加选择只要是腰椎间盘突出、只要患者同意就手术治疗。这一方面加重了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增加了"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发生的机会。事实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症非常严格,而手术并非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首选。后者则把手术所带来的神经损伤等负面影响扩大化,认为手术坚决不能做,而一味保守治疗。应该说,有一部分手术适应症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后主要症状可以缓解,但总要遗留一些症状难以改善,而多数手术适应症患者任何保守疗法都不能代替,必须接受手术治疗,而且越早越好。否则神经功能的丧失可能会成为永久性的。
医学常识告诉我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达到预防腰椎间盘症的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就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防止腰椎间盘过早过快地退变。因此要避免腰部过度劳累或反复受力,站或坐姿势要正确。身体姿势不正确,脊柱就不正,带来椎间盘受力不均匀,是造成椎间盘突出的根源。这也就是教师等长期伏案工作者容易患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正确的姿势应该“站如松,坐如钟”,胸部挺起,腰部平直。同一姿势不应保持太久,每隔半小时左右适当进行原地活动或腰背部活动,可以解除腰背肌肉疲劳,缓解椎间盘的压力。锻炼时弯腰的幅度不要太大,否则可能会造成椎间盘突出。提重物时要尽量做到不弯腰,正确的方法是先蹲下拿到重物,然后伸直腰用双腿的力量慢慢起身。已有脊柱疾病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专项腰背肌功能锻炼,可以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发展或加重。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升高。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颈椎病多发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症状多样而复杂,多数患者开始症状较轻,在以后逐渐加重。根据病理分型如下:(1) 神经根型: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骨质增生的刺激,压迫脊神经根,引起上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常表现为一侧上肢节段的运动障碍或感觉麻木。(2) 脊髓型: 颈椎间盘突出、韧带肥厚骨化或者其他原因造成颈椎椎管狭窄。颈椎间盘突出图例,脊髓受压和缺血,引起脊髓传导功能障碍者。有的以上肢开始发病,向下肢发展;有的以下肢开始发病,向上肢发展。主要表现为走路不稳、四肢麻木、大小便困难等。(3) 椎动脉型: 由于钩椎关节退行性改变的刺激,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者,常伴有头晕、黑朦等症状,与颈部旋转有关。(4) 交感神经型: 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刺激,压迫颈部交感神经纤维,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症状者,临床上比较少见,而且常与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混杂在一起,难以鉴别。(5) 其他型:指食管压迫型,吞咽有异物感,临床上非常罕见。也有部分症状较重者,以一个类型为主合并有其它几个类型一起,称为混合型颈椎病。多数起病时轻且不被人们所重视,多数能自行恢复,时轻时重,只有当症状继续加重而不能逆转时,影响工作和生活时才引起重视。颈椎病通常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结合颈椎X线片、CT及磁共振可以明确诊断。特殊情况下检查肌电图、椎-基底动脉多普勒。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往往难以鉴别。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可分为非手术疗法及手术治疗两类。大多数的病例均采用非手术治疗,只有少数病例需手术治疗。对颈椎病诊断明确,神经根压迫症状严重,保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者应采取手术治疗;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即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走路无力、行走不稳等症状的患者,则应尽早实行手术治疗。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兴奋型的患者,手术效果不太确切。非手术治疗首选药物治疗(常用双氯芬酸钠、甲钴胺、迈之灵、颈痛颗粒等),辅助理疗、功能锻练,选择牵引治疗需要慎重。手术治疗分为颈前路、颈后路及前后联合三大类。常用的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对于适应症选择适当的病例,手术效果较好。颈椎病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1、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伏案工作不宜一次持续很长时间,定时改变头颈部体位,抬起头并向四周各方向适当地轻轻活动颈部,避免颈椎长时间处于弯曲状态。2、适当减少工作量。症状较重、发作频繁者,应当停止工作,绝对休息,最好卧床休息。这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促使机体早日康复。3、避免长时间吹空调,电风扇。寒冷和潮湿容易加重颈椎病的症状。4、避免参加重体力劳动、提取重物等。注意保护颈部,防止其受伤。
腰腿痛是骨科常见病,这类患者在骨科门诊占相当大的比例。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患者一大早赶到医院,挂号、排队,好不容易到了诊室,医生了解病情后开出检查单,通常是腰椎、颈椎正侧位X线片,部分是CT或者MR。患者拿着检查单再去排队交费、到放射科排队检查......等拿到结果,快的快到中午了,慢的有可能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怎么提高就诊效率呢?在这里给患者及家属提个建议:1、初诊患者,能在当地医院做的检查(例如骨科常用的X线片、CT,一般的医院都可以查,费用也不高,结果也可靠。有的医院MR成像效果也很好),尽量在当地医院检查,把片子及结果带到门诊。只要是清晰可辨的检查结果,在我的门诊都是可以采用的,只有检查结果不足以明确诊断时才会开出新的检查单。不必重复检查,这就很有可能避免多次排队浪费时间精力。2、门诊复诊患者,一定要带以前就诊的病历记录,必要时带齐各种片子。尽量用同一个就诊卡,这样可以了解药物治疗记录,便于掌握治疗情况,做针对性调整,提高疗效。3、术后复查的患者,也可以在当地医院拍好X线片后携带所有片子资料到门诊复查,这样排一次队就可能解决问题。4、腰腿痛的原因很多,不一定是腰椎间盘突出,有可能是腰肌劳损、腰背肌筋膜炎、腰椎滑脱,也有可能是梨状肌综合征或者臀上皮神经炎等等,所以尽量避免家属带片子到门诊咨询。患者到门诊就诊,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有助于医生掌握病情,适当的体格检查,更是有助于明确诊断,有助于合理治疗。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快速有效的诊断治疗,早日康复!本文系范德刚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患者李某,男,26岁,因“腰痛3年,加重并右腿放散、麻木2月余”入院。入院查体:脊柱僵硬,弯曲活动受限,腰4、5棘突周围压痛、叩痛阳性并向右小腿及足放散;右小腿前方、外侧及后侧、足背内侧及外侧、足底皮肤感觉麻木、痛觉减退;右足拇长伸肌肌力IV级;右侧跟腱反射迟钝;直腿抬高试验双侧阳性(左/右=50°/30°)。腰椎平片:腰椎生理曲度变直,L5S1间隙高度轻度变窄。CT、MR提示L3.4右极外侧型突出,L4.5、L5S1间盘中央型巨大突出。(未完待续)
腰4.5间隙摘出大量退变髓核组织,神经减压彻底。腰5骶1间隙摘出较多髓核组织,神经减压完成。术毕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恢复正常。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访时间2~7个月,平均随访4.5个月,随访资料完整。比较术前、术后l月、3月、6月的腰椎JOA评分、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观察疗效。结果:全部采用椎间孔入路,平均手术时间34-103分钟(平均72.4分钟)。没有明显出血。所有患者术后症状立即缓解,手术有效率100%。术后随访结果:腰椎JOA评分,术前10.2±3.9,术后23.4±3.6,较术前明显升高,平均改善指数13.1±4.4,平均改善率69±18%;VAS评分,术前6.1±1.5,术后1.5±1.3,较术前明显降低;Oswestry评分,术前60±20%,术后16±15%,较术前明显降低。三组数据经t检验均具有极为显著差异(P<0.01)。< p="">常见并发症包括:1)入路相关神经刺激症状;2)术后水肿反应;3)减压不完全。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运用得当将取得与开放手术相似的临床效果。当然,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各种并发症的出现需要引起高度注意。
患者李*,男,56岁,因腰痛并右下肢放散20年,介入治疗后8年,加重1年入院。既往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给予保守治疗多可缓解。8年前症状加重,来我院介入科行“腰4.5间盘胶原酶溶解+射频治疗”,术后症状缓解。1年前腰痛及右腿疼痛加重,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入院检查发现腰部活动略受限,腰4.5棘突右侧局限性压痛,右侧梨状肌压痛明显并向右小腿外侧放散;右小腿前外侧感觉麻木;右足拇背伸肌力IV级。余检查未见异常。影像学检查见腰椎退变,腰3.4-腰5地1间盘突出,腰4.5间盘平面椎管狭窄,腰4/5椎体终板炎,腰5椎体脂肪沉积。经充分准备后行计算机导航下椎板扩大开窗、间盘切除、经椎间孔植骨融合、皮质骨轨迹螺钉(CBT)内固定术。CBT螺钉钉道准备时无需向外侧剥离过多肌肉即可显露进针点,并且进针方向是向外向头端,不同于传统椎弓根螺丝钉的更靠外侧的进针点及进针方向向内倾斜,暴露范围明显缩小,软组织损伤小。计算机导航下CBT钉道准备比传统的徒手操作更加精确,螺钉把持力好,固定确切。椎板扩大开窗、间盘切除、经椎间孔植骨融合,手术损伤范围小,保留后柱,提高了脊柱的稳定性。术后康复快,治疗效果好。X线片见腰椎退变,骨质增生,腰4.5节段椎间隙略变窄,椎间孔狭小。(骨盆骨折术后,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后)。MRI见腰椎退变,腰3.4-腰4.5间盘不同程度突出,腰4.5间盘右旁中央型突出,黄韧带肥厚,继发椎管狭窄;腰4椎体终板炎,腰5椎体脂肪沉积。CT见腰椎退变,腰4.5间盘突出并部分钙化,继发椎管狭窄。计算机导航手术过程:安装参考架,显露CBT螺钉进针点。L4左侧CBT钉道准备,导航下可精准判断钉道方向、长度,避免引起椎弓、椎体骨折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同法完成腰4右侧、腰5右侧及左侧CBT钉道准备。术后检查:腰4.5间盘切除、椎间融合、CBT螺钉固定术后,内固定位置好。术后3天,患者腰部疼痛缓解,戴腰围下地行走锻炼,恢复良好。术后随访中。CBT螺钉的优点:目前最常用的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为脊柱外科融合手术的“金标准”,传统经典的椎弓根顶经椎弓根解剖轴,靠松质骨把持固定至椎体,固定强度因椎弓根的松质骨而异。2009 年Santoni 等提出腰椎皮质骨轨迹置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 )技术,其进针点位于椎弓峡部,向近端、偏外置入,为新型微创脊柱置钉技术。由于螺钉靠皮质骨把持,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尤其可应用在椎体骨质疏松、椎弓根螺丝钉容易失败的情况下。
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临床不太常见的腰痛之一,是椎间盘内紊乱(IDD)如退变、纤维环内裂症、椎间盘炎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引起的慢性下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根受压或椎体节段过度移位的放射学证据,可描述为化学介导的椎间盘源性疼痛。常见于45岁以下的青年人,疼痛主要位于下腰部,主要表现为不能久坐、弯腰。因为其症状、体征不典型,造成诊断的困难。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诊断金标准是椎间盘造影术。近日有一个病例与大家分享:患者张**,女,43岁,因腰骶部胀痛、双下肢放散3月,加重1月入院。入院查体见腰部活动略受限,腰骶部肌肉紧张,腰5、骶1棘突周围局限性压痛。双下肢感觉、运动、肌腱反射均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影像学检查见腰椎轻度退变,腰5骶1椎间隙轻度变窄;磁共振可见腰5骶1间盘HIZ征。初步诊断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给予理疗、药物对症治疗等一周,双下肢放散症状缓解,但腰骶部胀痛感无明显缓解,尤其夜间疼痛较明显,影响睡眠。为明确诊断,决定行局麻下穿刺、椎间盘造影术。术中精确穿刺进入腰5骶1间盘,注入造影剂后诱发腰骶部胀痛症状,与夜间痛一致,明确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了有力证据。
术后一周,患者戴支具下地活动,逐渐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