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未染色的FFPE病理切片;6.既往未接受过针对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NSCLC的系统性抗肿瘤治疗;7.目前无生育计划,且在试验期间同意避孕;8.试验规定的其他条件。若您考虑参加本研究或咨询具体信息,请您联系研究医生进行了解沟通。是否符合研究人群要求,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评估,结合研究医生的综合判断。研究中心: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研究科室:肿瘤科二病区(徐州市开发区鲲鹏北路9号,徐医附院东院)韩正祥
“——细说徐医附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的特色医疗这是一个颇具医疗特色的科室。——开展常见恶性肿瘤的化疗、生物靶向治疗和中医药综合治疗,达到提高手术切除率和术后治愈率,减少毒副作用和并发症的产生;——根据现代化疗反应和基因表型关系的研究成果选择化疗药物和个体化治疗方案,与分子靶向治疗有序结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发挥中药外治的优势,在防治癌性疼痛、恶性胸腹水、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生物靶向治疗造成的皮肤损害及手足综合征等方面,采用中药外用制剂,具有起效快、安全、方便、经济特点。这就是徐医附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昨日,记者专访了科主任杜秀平。关键词:综合治疗众所周知,肿瘤传统治疗的三驾马车——手术、化疗、放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杜秀平主任介绍,大多数实体肿瘤一旦被确诊,首先会考虑要不要手术治疗。针对早期肿瘤,手术确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甚至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但是,中晚期肿瘤即使进行了手术,还是无法避免一部分癌细胞余部残存下来,而癌细胞为了自身的生存,不断地增殖、转移,有时甚至在刚刚手术后,肿瘤就开始继续转移、扩散了。除手术外,化疗也是沿用了几十年的肿瘤治疗方法,也就是利用化学药物来杀死癌细胞,这对肿瘤原发病灶、转移灶都有治疗效果。但是,化疗也有自身局限性,它不能杀灭休眠期癌细胞,而休眠的癌细胞一旦“苏醒”,就会继续生长并转移、扩散。和化疗一样,放疗也是沿用数十年且仍在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放疗是用不同能量的射线照射肿瘤,以此抑制、杀死癌细胞,但同样也面临无法杀死所有癌细胞的尴尬。“我们坚持的综合治疗,就是扬长避短,集中所有手段之长治疗肿瘤。”杜主任说,他们科室开展常见恶性肿瘤的化疗、生物靶向治疗和中医药综合治疗,并与外科、放射肿瘤科等合作开展“肺癌”、“乳腺癌”、“消化系统肿瘤”、“妇科肿瘤”等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及同步放化疗,达到了提高手术切除率和术后治愈率,提高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降低了复发转移率,减少毒副作用和并发症的产生。关键词:个体化治疗临床实践结合人类基因组学、肿瘤分子生物学分析,不同基因类型人群的治疗策略、方案选择也各有不同。“个体化治疗已经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发展方向和最有效的手段。”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副主任医师韩正祥说,徐医附院中西医肿瘤科根据个人肿瘤细胞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从单纯细胞毒性药物逐步向组织/细胞选择性的靶向药物过度,从而达到“精确打击、定点清除”的目的。个体化治疗的目的是根据患者遗传学特点使用特异的对其最佳的化疗药物,以提高化疗的敏感性及延长中位生存时间,同时将毒副反应降到最低。个体化治疗对于合适的人群来说,医生首先会分析病人的遗传背景、组织类型基因表达状况等,分析是否需要治疗及治疗强度,判断治疗效果以及治疗的毒副作用。通过这种基因的分析,不仅减少患者的治疗毒副作用,也大量节省医疗费用。据韩主任介绍,个体化治疗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医疗实践已经证实了肿瘤的个体化特征,不仅发生在不同个体、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类型的不同病期的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表现不同,即使是同一部位、同一病理类型和病期的肿瘤,其生物学行为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于每一个肿瘤患者,都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临床因素、肿瘤的分子病理学特点、甚至基因特征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还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否则会产生耐药。“耐药分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也是化疗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关键词:中药外治疗法谈到中医治疗肿瘤,杜主任说:“这是我们科室的最大特色。”“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简单地说,用西药解决肿瘤的问题,用中药调理身体的状况,内外两种因素调动身体的主观能动性。”杜主任说。采访中,记者得知,肿瘤是身体的内乱,是诸多内在机能的失调。中医治疗肿瘤,不是动不动就用有抗肿瘤功效的中草药。就单一药物的抗肿瘤效果而言,中草药的抗瘤效果比不了西药的化疗药物。中医对于肿瘤的真正优势是“调整”,或者抑瘤同时,配合全身机能的调整。全身机能调整包括改善睡眠、缓解疼痛、饮食调整等,借助中医药全身机能调整,首先让患者身体症状可以得到改善。另外,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领域还包括多个方面,如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继发症;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机体内环境,调整免疫;当肿瘤患者已接受手术或放、化疗缓解后,运用中药防止其复发或转移等。“当然,中医学还可以在肿瘤的直接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杜主任说,如在胰腺癌、胆管癌、肝癌、脑瘤以及已复发或转移的中晚期肿瘤治疗中,若思路对头、应对有序、组合有方的话,完全有可能促使其“柳暗花明”。特别是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抗癌有效成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诱导癌细胞分化和凋亡,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医药学将大有作为。发挥中药外治的优势,在防治癌性疼痛、恶性胸腹水、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生物靶向治疗造成的皮肤损害及手足综合征等方面,采用中药外用制剂的熏、洗、涂、贴等方法,具有起效快、安全、方便、经济等特点。“一个病人就好比一个建设项目,要动用各学科协调处理,最后做出一个科学的完整方案。”杜主任说,中医为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以脏象学分析、症状体征分析,为某系统或某器官出现问题,根据检查结果再分析,定位、定性、再验证确诊、进入治疗。关键词:人体的动态平衡采访中,杜主任说,人体是一个自调节、自平衡、自恢复、自建设的复杂功能反应系统。那中医怎样来治疗肿瘤呢?中医讲究的是“以人为本”,针对的是人的平衡状态。人身上即使有肿瘤,但如果不影响平衡状态,不破坏各个脏腑、器官的正常功能,对人来说也是不会有大影响的。就像有些树活到一定年龄,会生树瘤,但并不会导致树的死亡,人体也是这样。“中医对任何疾病所考虑的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体生物内环境的动态平衡状态。”杜主任说,中医对疾病的治疗也是目的明确,那就是恢复人体固有的动态平衡。肿瘤的产生是人体动态平衡被破坏的后果,而肿瘤对生命的危害,也正是因为进一步损害了人体动态平衡。“从这个角度来讲,只要我们有办法恢复人体自身的动态平衡,那我们就找到了一条从根源上去治疗肿瘤的路径。”杜主任说。杜主任说,中医这种把人体内在动态平衡作为出发点的治疗思路,有时无法符合西医学的模式,也就是说,中医对肿瘤的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内在动态平衡状态来进行组方用药的,因此无法用一个固定的方剂来治疗肿瘤。进一步,杜主任说,不同的患者虽然表现出来的“病”是相似的,但实际上他们内在的动态平衡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的患者之间,没有可重复性。“从这一点上看,也是中医的发展空间。我们着力把人体内的生态平衡达到一种稳态的状态。”当然,对于中医药的发展,杜主任说,目前中医药的“宏观”很好,通俗地讲就是理论比较成熟,甚至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但是微观上还需要下功夫,精细的程度不够,比如配伍上,不够精细。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徐医附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是以化疗、生物免疫治疗与中医药相结合的综合诊疗科室,特点就是应用目前化合药物研究成果,根据各类肿瘤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化疗及生物靶向治疗,结合我国传统医学特色,对恶性肿瘤患者有机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提高治愈率,延长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专家名片杜秀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硕导、徐州医学院肿瘤学教研室主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会员,徐州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从事肿瘤内科工作20余年,在多年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时间里,积累了扎实的肿瘤分子生物学理论和临床诊治经验。掌握常见肿瘤的诊疗规范,熟悉肿瘤综合治疗策略制定,对肿瘤化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有独到之处。现在为中华慈善总会、中国医师学会资助项目注册医师,熟悉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在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化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丰富经验。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核心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2部,参编3部。专家门诊时间:周二全天韩正祥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导,肿瘤学博士。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会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会员。发表研究论文共60余篇,其中SCI论文收录6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卫生厅基金资助课题1项,徐州市科技局资助课题2项,徐州医学院课题资助2项。
相关疾病:非小细胞肺癌肿瘤肺癌2018 年 4 月 21 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会在南京召开。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是CSCO 发布的第一个指南,2016 年首次发布,本次已迎来第 2 次更新。整个指南凸显了精准医学的特点,旨在推进中国肿瘤治疗的规范化。大会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林冬梅教授、天津大学肿瘤医院的岳东升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王志杰教授及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周清教授分别对指南的更新进行了解读。那么,2018 版《CSCO 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中究竟更新了哪些内容?又是基于哪些证据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分子分型部分的更新指南新增推荐相对早期(I~IIIA 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进行分子检测(1B 类证据),主要基于 ADJUVANT 和 EVAN 研究中靶向药物辅助治疗获益的数据。推荐对于 I~IIIA 期 NSCLC、N1/N2 阳性的非鳞癌患者进行 EGFR 突变检测(1B 类证据)。对于晚期 NSCLC 患者,除了过去推荐的 EGFR 和 ALK 检测,本次更新增加了 ROS1 重排的检测推荐。EGFR 突变的检测可采用 ARMS 或 Super ARMS 法(1 类证据)。ALK 融合基因的检测可采用 Ventana 免疫组化、FISH 或 RT-PCR 的方法(1 类证据)。ROS1 融合基因的检测可采用RT-PCR或FISH 的方法(1B 类证据)随着 EGFR TKIs 继发性耐药和三代 TKI 的出现,推荐对EGFR TKIs耐药患者进行EGFRT790M 检测。组织学检测为金标准,在组织不可获取时,血液 ctDNA EGFRT790M检测可作为有效补充(1A 类证据)。检测方法上,除了 CFDA 批准的试剂盒外,也可基于中国现有的检测平台使用 Cobas、ddPCR、NGS 等方法,并以血液检测作为组织检测的补充。但是融合基因的血液检测技术尚不成熟,故仍应尽可能进行组织学检测。而由于 NGS 的成本高,检测规范性、可靠性欠佳,指南将其列为可推荐但推荐级别不高。基于病理类型、分期和分子分型的综合治疗部分的更新1. NSCLC 治疗的更新(1)IA、IB 期原发性 NSCLC 的治疗仍推荐进行解剖性肺叶切除(1 类证据)+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2A 类证据)。由于微创手术的广泛开展,指南新增胸腔镜或机器人辅助治疗的 2A 类证据推荐。另外,患者可参与手术对比立体定向放疗、肺叶切除对比亚肺叶切除(新增)的临床试验。(2)IIA、IIB 期原发性 NSCLC 的治疗仍推荐手术+含铂双药辅助化疗(IIB 期)(1 类证据),并增加胸腔镜或机器人辅助技术的推荐(2A 类证据)。(3)可手术IIIA 期原发性 NSCLC 的治疗IIIA 期 NSCLC 异质性很大,应进行 MDT 讨论评估患者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根据 AJCC 第 7 版分期,IIIA 期包括 T3N1、T4N0-1 和 T1-3N2。根据患者 N 分期:①对于 T3-4N1 或 T4N0 患者,推荐进行手术+ 辅助化疗或根治性放化疗,并新增加新辅助治疗+手术(2B 类证据)的推荐;②对于 N2 单站纵隔淋巴结非巨块型转移、(淋巴结短径<2 cm)、预期可完全切除者,除了过去的手术+辅助化疗±术后放疗,根治性同步放化疗的推荐外,新增加新辅助治疗+手术±辅助化疗±辅助放疗(2B 类证据),以及EGFR 突变阳性患者的手术+辅助 EGFR-TKI 靶向治疗(1B 类证据)±术后放疗(2B 类证据);③而对于 N2 多站纵隔淋巴结转移、预期可能完全切除的患者,由于其复发风险进一步升高,除了根治性同步放化疗外,同样增加了新辅助治疗+手术±辅助化疗±术后放疗(2B 类证据),以及 EGFR 突变阳性患者的手术+辅助EGFR-TKI 靶向治疗(1B 类证据)±术后放疗(2B 类证据)。在 PACIFIC 研究中,局部晚期 NSCLC 患者行根治性同步放化疗后,巩固 PD-L1 抑制剂 Durvalumab 可使 12 个月的 PFS 从 35.3% 提高到 55.9%,18 个月 PFS 从 27.0% 提高到 44.2%。因此,NCCN 指南将 Durvalumab 的巩固治疗列为 2A 类证据。但因国内无药,故 CSCO 指南未推荐。而 EGFR TKI 辅助治疗的证据中,虽然 ADJUVANT 和 EVAN 研究获得了阳性结果,但术后 TKI 的最佳用药时间尚无证据,而辅助放疗的作用也还不明确。(4)不可手术的 IIIA、IIIB 期原发性 NSCLC 的治疗如果 PS 0~1 分,应行 MDT 讨论,行根治性放化疗(1 类证据),或同步化疗+放疗(2A 类证据),治疗后可做到完全性切除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5)IV 期驱动基因阳性 NSCLC 的治疗EGFR 突变患者的一线治疗,指南除了继续推荐一代及二代 TKI(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和阿法替尼)、TKI+化疗和化疗+贝伐(非鳞癌)外,新增 2 个推荐:①奥希替尼的应用(1B 类证据);②EGFR 突变伴有 ≥ 3 个脑转移病灶的患者,推荐 EGFR TKI 治疗(1B 类证据)。FLAURA 研究中,奥希替尼和一代 TKI 的 PFS 分别是 18.9 个月对比 10.2 个月,因此推荐奥希替尼在突变患者中的一线应用。BRAIN 研究中,突变阳性伴有脑转移的患者,TKI 的使用对比全脑放疗±化疗,颅内 PFS 和总 PFS 均有延长,而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基于此研究结果,EGFR 突变伴有 ≥ 3 个脑转移病灶的患者可一线使用 EGFR TKI 治疗。EGFR-TKI 耐药患者还推荐进行 MET 扩增、PIK3CA 突变等检测和相应临床试验。免疫治疗对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的疗效还存在争议,故免疫治疗为一个治疗选择,但只在注释部分说明。指南更新还加入了 ROS1 融合基因阳性患者的治疗推荐。基于 PROFILE1001 和 OO1201 研究,ROS1 阳性患者的治疗类似于 ALK 阳性患者,可使用克唑替尼等治疗。Alectinib 在中国未上市,因此仅在注释部分说明。指南还关注了美国和欧盟批准、中国未上市的药物,如 Alectinib 对于 ALK 阳性晚期 NSCLC 的一线治疗,Atezolizumab 对于敏感突变患者 EGFR/ALK TKI 治疗后的二线治疗等。(6)IV 期无驱动基因、非鳞癌 NSCLC 的治疗对于非鳞癌,由于性价比的优化,野生型非鳞 NSCLC 的一线治疗中培美曲塞、贝伐珠单抗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的证据级别都有所提升。后线治疗中,免疫治疗和针对 VEGF 通路的小分子 TKI 类药物(如阿帕替尼、安罗替尼等)的数据也在不断更新。(7)IV 期无驱动基因、鳞癌 NSCLC 的治疗最大更新是将奈达铂+多西他赛列为鳞癌一线治疗(1B 类证据),主要基于WJOG5208L 研究和陆舜教授的 JUST 研究。另外,对于吉西他滨+铂类化疗 4~6 周期后非进展且 KPS>80 分多患者,指南新增吉西他滨单药维持治疗的推荐(2B 类证据)。新药领域中,Atezolizumab 已在美国和欧盟获批,希望在中国尽快上市,造福更多患者。(8)IV 期孤立性转移 NSCLC 的治疗指南特别提到了孤立脑或肾上腺转移的治疗推荐。对于 PS 0~1、肺部病变非 N2 且可完全切除的患者,脑或肾上腺转移灶切除+肺原发病变完全性切除+全身化疗仍为 1 类证据,新增脑 SRS(SRT)+肺原发病变完全性切除+全身化疗的推荐(2A 类证据)。对于 PS 0~1、肺部病灶 T4 或 N2 患者,推荐脑或肾上腺转移灶 SRS/SRT/SBRT+肺病病变同步或序贯放化疗+全身化疗(2B 类证据)。2. 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SCLC 的可及药物治疗没有显著进展。而不可及药物中,抗体偶联药物 Rova-T 治疗 SCLC 的 III 期研究已失败,抗体偶联药物前途未卜。CheckMate 032 研究中,肿瘤突变负荷(TMB)高的经治 SCLC 患者使用免疫双药治疗疗效惊人,期待两种药物在中国的尽早获批。
2013年的瑞士圣加仑国际乳腺癌会议将乳腺癌分为4个亚型,其中三阴性乳腺癌既不能用抗荷尔蒙治疗,又不能针对HER2靶点用药,现阶段主要使用化疗,预后相对较差。Luminal A型:ER+、PR+、HER2-Luminal B型:ER+、PR-、HER2-(Ki67低表达≥14%)/HER2+HER-2过表达型:ER-、PR-、HER2+Basal-like(三阴性)型:ER-、PR-、HER2-百里挑一中的55%今年的ASCO上,FMI(Foundation Medicine)公布了一项研究,在10000例转移性乳腺癌中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发现了1.2%的BRAF突变,这其中的55%又出现在三阴乳腺癌中。泰国国立台湾大学医院乳房医学中心主任黄俊升教授说:“BRAF突变药物已经在黑色素瘤中批准上市,可以值得思考去做相关疗效的研究。在该研究中,BRAF突变在晚期乳腺癌中占1.2%,比例很低,而临床试验中因为要搜集大量的样本,因此如果要证实该药物在BRAF突变的乳腺癌病人有效并不容易。篮子试验大家或许会记起前段时间我们提过的第二瓶“万金油”——Larotrectinib,在超过17种不同类型的肿瘤获得了76%的缓解率,包括12%的完全缓解。其实并不是Larotrectinib刻意耍酷一下子纳入如此多的癌种,而是因为Larotrectinib的靶标——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TRK)在多数常见肿瘤中并不表达(表达率0.5%-1%),因此如果只纳入一个癌种,Larotrectinib的临床试验很可能因为找不到纳入患者而早就悲剧了!想想Keytruda上个月获批可用于MSI-H/dMMR的所有实体瘤患者,异病同治的理念的确是一个发展方向。对此黄俊升教授说,“在BRAF上也许可以考虑设计类似的篮子实验,是否能搜集所有经其它治疗无效的有BRAF突变的病人,尝试BRAF突变药物来看看疗效。”补充(定义来自AACR):篮子试验(basket trial):不考虑肿瘤来源,只要发现靶点明确的肿瘤就装进一个篮子。也就是将带有相同靶基因的不同癌症放进一个篮子里进行研究。“Basket Trial”的本质就是一种药物应对不同的肿瘤。还发现了高肿瘤突变负荷(TMB)另外在该研究中还发现了BRAF突变的病人的肿瘤突变负荷(TMB)较于其它ER或PR阳性的乳腺癌相对较高。TMB是目前免疫治疗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之一,黄教授说,“这是否意味着BRAF突变的患者,除了接受针对BRAF药物的治疗外,将来接受免疫治疗成功的机会也比较高呢?未来也有非常多的探索空间,非常让人期待。”
1.显著改善PFS,淋巴瘤创新药3期临床数据良好武田制药(Takeda Pharmaceutical)和Seattle Genetics公司宣布,3期ECHELON-1临床试验达到了其主要终点:与对照组相比,ADCETRIS(brentuximab vedotin)治疗组在改良无进展生存期(PFS)参数上具有统计学显著改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ADCETRIS可针对性地靶向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定义型生物标记分子CD30。ADCETRIS是一种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包括了靶向CD30抗原分子的嵌合型单克隆抗体brentuximab和抗有丝分裂药物单甲基阿司他丁E(MMAE)。▲构建抗体药物偶联物的原理(图片来源:ADCETRIS官网)2.FDA批准首款适用多种NSCLC新药的NGS伴随诊断Thermo Fisher Scientific(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公司的Oncomine DX Target获得FDA批准,成为首款基于下一代测序技术(NGS)、可同时检测3种FDA批准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法相关的生物标记物的伴随诊断测试。这项测试将大大加快医生为癌症患者选择治疗方案的过程。Oncomine DX Target能够同时检测与NSCLC相关的23种基因突变。基于检测分析结果,可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以下靶向疗法:靶向EGFR L858R突变和外显子19缺失的易瑞沙(gefitinib),靶向BRAF V600E突变的达拉菲尼+曲美替尼(dabrafenib+trametinib)组合疗法,以及靶向ROS1基因融合的克唑替尼(crizotinib)。▲赛默飞的Oncomine DxTarget伴随诊断测试,在Ion PGM Dx测序平台运行(图片来源:prnewswire)3.非小细胞肺腺癌在研新药获FDA孤儿药资格TP Therapeutics公司宣布美国FDA已经向其在研临床新药化合物TPX-0005颁发了孤儿药资格,用于治疗携带ALK、ROS1或NTRK致癌基因重排的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TP Therapeutics成立于2013年10月,是一家临床阶段,专长于化学结构的药物设计公司。TP由辉瑞(Pfizer)公司旗下肿瘤药物crizotinib的开发者之一J.Jean Cui博士创立。该公司团队侧重于已经确立的致病基因驱动因素,专注于靶向性新型化学实体的设计和开发:包括高发率的二级耐药突变、新确定的疾病驱动靶点,以及调节肿瘤微环境和肿瘤免疫的潜在靶标。TPX-0005目前正处于1/2期、开放标签、多中心临床研究试验阶段,在ALK、ROS1或NTRK1-3重排突变晚期实体瘤患者群体中评估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抗肿瘤活性。4.治疗首名患者!通用型CAR-T疗法美国临床启动Cellectis公司宣布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1期临床研究中首次人体施用了其在研通用型CAR-T细胞产品UCART123,该产品是这家公司利用TALEN基因编辑技术而获得的产品候选物之一。这一举措标志着历史上第一个靶向CD123的同种异体、“即用型”、基因编辑过的CAR-T细胞候选产品进入了临床阶段。“获得监管机构和机构审查委员会的快速批准后,我们启动了UCART123的临床研究。第一名患者的入组并且接受治疗代表了Cellectis的一个重要里程碑,”Cellectis的首席医疗官Loan Hoang-Sayag博士说道:“”这个首次靶向CD123的临床计划将意味着我们公司的巨大转变:因为它将提供丰富宝贵的更多专业知识和试验数据,进一步驱动我们经过基因编辑过的同种异体CAR-T细胞疗法平台。”▲Cellectis使用TALEN技术基因编辑同种异体CAR-T细胞(图片来源:Cellectis)5.百济神州肝癌新药公布最新临床数据百济神州(BeiGene)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第19届世界胃肠道肿瘤大会(WCGI 2017)上公布了抗PD-1单抗BGB-A317针对晚期实体瘤临床1期研究入组的晚期原发性肝癌(HCC)(简称肝癌)患者的初步数据。临床1期初步数据显示,BGB-A317总体而言耐受性良好,并且在HCC患者中显示了初步的抗肿瘤活性。BGB-A317是一种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属于一种被称为“免疫关卡”抑制剂的肿瘤免疫制剂。BGB-A317的作用机制是与细胞表面的PD-1受体结合;后者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它可抑制T细胞的活化,从而降低免疫系统的作用。6.4年长期试验!多发性骨髓瘤组合疗法最新数据公布美国制药企业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Squibb)公布了ELOQUENT-2临床3期试验的4年长期追踪数据。其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单抗药物elotuzumab加lenalidomide(来那度胺)和dexamethasone(地塞米松)的组合疗法(ELd)与单独的lenalidomide和dexamethasone(Ld)组合相比,继续显示出对复发/难治性骨髓瘤患者(RRMM)的疗效。同时,ELd组合的安全性与之前的数据一致。这些结果在马德里举行的欧洲血液病学会(European Hematology Association)第22届年会上公布。这也是目前诊针对复发/难治性骨髓瘤的免疫疗法跟踪时间最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FDA批准elotuzumab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组合疗法(图片来源:empliciti.com)7.临床试验修订,加速推进XTANDI用以非转移性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治疗近期,Astellas Pharma与辉瑞共同宣布将修订其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PROSPER的设计方案。该项临床试验主要是评估XTANDI(enzalutamide)用于治疗非转移性(non-metastatic,通常称为M0)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疗效和安全性。Enzalutamide是一种新颖的、每日一次的口服雄激素受体信号传导抑制剂,该药能够抑制雄激素受体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多个步骤,已被证明能够降低癌细胞的生长,并能诱导肿瘤细胞死亡。此次设计方案修订后,首要和次要临床终点仍保持不变,唯一发生改变的是目标受试者人数将从1560名减少至1440名。据悉,XTANDI已获FDA批准,用以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治疗,而此次临床试验修订旨在加速推进其用于治疗早期非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8.难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福音!激酶双抑制剂在临床试验表现良好近期,Verastem其DYNAMO临床试验的长期随访数据已出台,并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22届欧洲血液协会(EHA)大会上进行公布。DYNAMO用以评估公司在研口服单药疗法duvelisib的2期临床试验,duvlisib是一款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P13K-γ双抑制剂,用以治疗难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indolentnon-Hodgkin lymphoma,iNHL),而所针对的患者群体通常是在利妥昔单抗治疗和化疗或放疗治疗后仍无明显效果的人群。该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此款药物在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治疗中达到43%的总体缓解率,在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治疗组达到68%的总体缓解率。据悉,口服duvlisib单药疗法在多款血液癌症中表现出临床有效性,比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T细胞淋巴癌等。同时,上述积极数据显示出duvelisib在多款,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积极作用。
理论上说,肿瘤就是一支克隆军队,由原始癌细胞的大量副本所构成。然而有一些肿瘤细胞的行为并不像复制本,它们不可预知的行为可以给治疗造成一些问题。由于在肿瘤内的一些癌细胞屈服于某些抗癌药的同时,另一些癌细胞可以存活下来,一旦终止治疗则会致使肿瘤复活。在发表于近日《细胞》(Cel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鳞状细胞癌中追踪了推动这种可变脆弱性的罪魁祸首:暴露于靠近肿瘤血管聚集的免疫细胞发出的TGF-β信号下。资深研究人员、洛克菲勒大学Robin ChemersNeustein哺乳动物细胞生物学和发育实验室主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Elaine Fuchs教授说:“癌症干细胞是肿瘤及转移灶的根源细胞,癌症干细胞之所以能够抵抗意图消灭它们的治疗方法原因有几点。我们的研究指出了紧密环绕皮肤癌症干细胞的环境,尤其是暴露于TGF-β信号下的重要影响。最终,我们希望这一新见解可促成更好的方法,来防止这些可发生于皮肤、头部、颈部、食道和肺脏,往往逃避治疗、威胁生命的癌症再度复发。”她的研究小组将焦点放在了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上。像许多正常的组织干细胞一样,这些生成鳞状细胞肿瘤的干细胞可以分为两类:一些快速地分裂及增殖;另一些则较为缓慢。这引发了科学家们的思考:肿瘤中更为静息的干细胞是否有可能逃避了抗癌药物。为了调查这种可能性,研究小组将目标对准了已知在许多健康组织中限制生长的TGF-β。该实验室以往的研究证实,正常皮肤细胞对TGF-β不产生反应的小鼠容易形成快速生长的肿瘤。然而,与之相矛盾的是,在许多癌症中TGF-β又促进了转移。研究人员想知道:TGF-β是如何发挥抑癌和促癌双重作用的?通过在正在形成的小鼠肿瘤中显像TGF-β信号,研究人员发现位置最接近肿瘤血管的癌症干细胞接收了TGF-β强信号,而更远的其他癌症干细胞则未接收到信号。为了看看这种差异及其产生的影响,他们利用了一种红色标记来照亮暴露于TGF-β之下并做出响应的细胞,并采用一种他们可以开启的绿色遗传标记追踪了这些干细胞的后代细胞。他们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响应TGF-β的干细胞增殖越来越缓慢,但同时它们侵袭、分散及远离了肿瘤。相反的是,距离遥远而无法接收到TGF-β的癌症干细胞则快速增殖,但它们侵袭性较小,生长为肿瘤团块。Oshimori说:“通过将针对这些癌症类型的一种常用化疗药物顺铂(cisplatin)注入到带瘤小鼠体内,我们测试了它对于耐药的影响。尽管药物杀死了大多数不响应TGF-β的癌细胞,却留下许多的响应细胞。当停药之时,存留的这些TGF-β响应癌症干细胞会重新生长出肿瘤。”Fuchs说:“我们发现,肿瘤微环境中的TGF-β异质性造成了一些快速分裂、加速肿瘤生长的癌症干细胞,以及另一些侵袭周围健康组织以及逃避治疗的癌症干细胞。传统的观点可能认为,像在TGF-β响应细胞中看到的这种悠闲的细胞分裂,使得这些细胞有可能避开一些靶向快速分裂细胞的抗癌疗法。尽管对于某些类型的抗癌药物的确如此,我们发现这些细胞中抗氧化活性的改变对它们抵抗顺铂起更重要的作用。”的确,当研究小组比较TGF-β响应细胞和不响应细胞的表达基因时,他们发现一组基因表达高度升高,这些基因编码了一些生成及利用谷胱甘肽的酶。谷胱甘肽是细胞中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及解毒物质。这一意外的发现促使研究小组检测了谷胱甘肽代谢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这一代谢信号通路防止了TGF-β响应细胞受到一些抗癌药物以及氧化应激的致命损伤。“如果如我们在小鼠中证实的那样,在人体内TGF-β信号和抗氧化活性升高在使癌症干细胞倾向于抵抗化疗中发挥了相同的作用,这项研究工作或许为设计出一些新的疗法以及组合兵团来克服这种致命癌症的耐药问题奠定了基础,”Fuchs说。
SOFT试验简介SOFT研究自2003年12月至2011年1月共纳入3047例患者,按入组前是否接受化疗分层,并随机分成3组,分别予以他莫昔芬、他莫昔芬+OFS、依西美坦+OFS治疗5年,以无疾病生存(DFS)为主要研究终点,中位随访时间≥5年。研究采用意向性分析(ITT),主要对比他莫昔芬组与他莫昔芬+OFS组,以期评价增加OFS是否可改善DFS。同时,研究者还比较了依西美坦+OFS组与他莫昔芬组。从总体上看,绝经前期人群并未从增加的OFS中显著获益,甚至部分患者采用他莫昔芬单独治疗时效果更好。对于入组前已接受化疗但仍处于绝经前期、有充分复发风险的女性,他莫昔芬+OFS可减少复发。在35岁以下女性中OFS的获益更加突出。另外,依西美坦与OFS联合可进一步减少高危人群的复发。OFS增加了绝经期症状、抑郁、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资讯详情:[SABCS 2014]卵巢抑制加他莫西芬使乳腺癌复发风险降低
DownregulationofPAK5inhibitsglio-macellmigrationandinvasionpotenti-alllythroughthePAK5-Egr1-MMP2signalingpathway
转移性肾癌的治疗是实体瘤治疗的难点,肿瘤一旦发生转移,中位生存时间仅10个月[1]。由于肾癌具有多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 MDR),以及对放疗、内分泌治疗的不敏感性,限制了转移性肾癌的临床疗效。近年研究表明生物化疗对肾癌取得了一定的疗效[2.3]。本研究以肾透明细胞癌相关抗原基因G250 mRNA为标志,检测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患者DC-CIK联合化学治疗前后外周血中微转移的变化,并探讨其与疗效的相互关系,为早期预测疗效提供实验依据。
化疗是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化疗所致相关毒副反应加重了患者对化疗的精神、心理恐惧,影响了化疗的依从性。近期研究发现癌症化疗患者出现睡眠障碍或失眠综合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实际以及潜在的严重影响,已成为癌症和癌症治疗相关的躯体、心理因素的常见问题[1]。沙利度胺(Thalidomide,TLD)作为谷氨酸的一种衍生物,最初作为镇静药物问世,因其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作用,目前正被广泛研究用于各种肿瘤的治疗[2]。本研究初步评价了沙利度胺用于治疗癌症患者围化疗期间失眠症的相关研究,为进一步扩大沙利度胺临床抗肿瘤治疗适应症奠定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