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年版)给出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策略Spine脊柱 2022-12-0218:00 发表于北京收录于合集#专家共识27个既往,《中华骨科杂志》于2008年和2017年,先后发布了两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而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年版) 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制订,在2017年版的基础上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策略进行更新,部分内容摘抄如下:一、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策略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应根据骨折的程度、症状、全身情况及患者需求等选择保守治疗、微创或开放手术治疗(推荐强度:专家建议)。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常用的微创治疗是椎体强化手术,包括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目前对微创手术与非手术治疗OVCF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尚无定论。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和美国内分泌学会2020版指南建议:考虑到对整体疼痛获益的不确定性和邻近椎体潜在增加的骨折风险,不推荐将PVP和PKP等微创手术作为OVCF的一线治疗。2014年美国介入放射等学会推荐:保守治疗是OVCF传统的一线治疗方式,若PVP应用于骨质疏松相关的椎体骨折,则需用于保守治疗失败或不耐受保守治疗的患者。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最优化研究所2003年指南认为:OVCF患者正规保守治疗至少4周后,采用PVP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美国骨科医师学会2011年指南认为:不建议无神经损伤的急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VP(强推荐);PKP对无神经损伤的急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选择(弱推荐)。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创伤专业委员会2019年指南认为,对急性症状性OVCF可行PVP(强推荐)或PKP(弱推荐)。综合分析,本指南强调根据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程度、症状、全身情况以及患者诉求(如要求更快恢复正常生活状态等)选择合适的干预手段,使患者得到最佳预后。保守治疗适用于影像学检查显示为轻中度椎体压缩骨折,症状和体征较轻,24h镇痛治疗后能恢复活动;或不能耐受手术者。保守治疗包括卧床、支具及药物、早期活动、康复锻炼等方法,但需要定期进行复查评估,了解椎体压缩是否进行性加重。无神经损伤的急性椎体压缩骨折伤后5d内建议开始使用降钙素,治疗时长一般为4周。椎体强化微创手术的适应证包括保守治疗无效,疼痛剧烈仍不能活动的急性期(伤后6周) ;不稳定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或椎体骨折不愈合;椎体内部囊性变、椎体坏死(无神经损伤的骨质疏松性Kummell病);不宜长时间卧床;能耐受手术。参考2014年美国介入放射等学会推荐的标准,"非手术治疗失败"定义为:①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疼痛导致无运动能力者在24h镇痛治疗后疼痛持续在阻止运动的水平;②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疼痛剧烈到物理疗法无法缓解的程度,经24h镇痛治疗后疼痛持续在阻止运动的水平;③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疼痛经必要的镇痛治疗将导致无法接受的不良反应,如过度镇静、精神错乱或者便秘等。椎体强化微创手术的禁忌证包括无痛、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能耐受手术者。高龄患者如选择手术,建议伤后尽早完成(年龄>65岁,6周内;年龄>70岁,3周内),以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术前应结合影像学资料综合考虑选择手术方式,PVP或PKP效果相当,但对椎体压缩骨折较为严重 (椎体压缩超过1/3) 需要恢复伤椎高度、伴后凸畸形者建议选用PKP。术中应避免发生骨水泥渗漏,必要时可选用网袋技术加以预防。另外,术中还可以同时取活检,以便与肿瘤引起的脊柱病理性骨折进行鉴别。开放手术适应证:有神经脊髓压迫症状和体征、严重后凸畸形、需行截骨矫形、不适合行微创手术的不稳定椎体骨折。根据不同并发症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案:对合并神经症状者,采用早期充分减压、钉道强化、联合椎体强化等治疗;合并侧后凸畸形使用截骨矫形术;合并节段间失稳行固定融合、联合椎体强化术。术中可采用在椎弓根螺钉周围局部注射骨水泥、骨水泥螺钉、加长和加粗椎弓根钉、适当延长固定节段、金属骨内支撑材料等,以增强内固定的稳定性。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药物治疗基础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预防跌倒和使用钙剂、维生素D等骨健康基本补充剂,是抗骨质疏松药物发挥最大效应的基本保障 (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1A)。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其他机制类、中药等,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个性化治疗 (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1A)。骨吸收抑制剂: ①双膦酸盐类,包括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唑来膦酸、伊班膦酸钠等,可提高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降低椎体及髋部等再骨折发生率。口服双膦酸盐类药物禁用于导致食管排空延迟的食管异常(狭窄或迟缓)及不能站立或坐直至少30min的患者。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剂量为5mg/支,而4mg剂量无骨质疏松适应证,仅用于治疗转移性肿瘤。当患者肌酐清除率低于35ml/min时,静脉禁用双膦酸盐类药物,也不推荐使用口服双膦酸盐类药物。②降钙素类,包括鲑鱼降钙素、鳗鱼降钙素等,可抑制破骨细胞生物活性、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并可减少急性骨丢失及缓解骨痛。③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是RANKL的特异性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减少破骨细胞形成、功能及存活,抑制骨吸收,从而增加骨量、改善皮质骨和松质骨的强度;持续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并降低椎体、非椎体及髋部骨折风险,特别是降低骨折高风险患者椎体和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对肾功能损害和老年患者无需调整剂量。④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可选择性地作用于雌激素的靶器官,阻止骨丢失,增加骨密度。⑤雌激素,能抑制骨转换、阻止骨量丢失,可提高椎体和髋部骨密度。对围绝经期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更年期症状(血管舒缩症状)明显者可选用雌激素;无明显更年期症状者可选用盐酸雷洛昔芬。骨形成促进剂: 甲状旁腺素类似物,如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片段1-34、特立帕肽,具有增加成骨细胞分泌胶原、促进骨基质形成及其矿化、促进骨形成、改善骨重建的作用,可有效增加骨密度,显著降低绝经后妇女椎体和非椎体骨折风险。65岁以上的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且骨密度的T值低于-2.5、绝经后女性多次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或髋部骨折、使用双膦酸盐后仍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推荐使用促骨形成药物。其他机制类药物:①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包括骨化三醇、α-骨化醇等无需肾脏1α羟化酶羟化即有活性,比较适合于老年人、肾功能不全及1α羟化酶缺乏患者,可提高骨密度,减少跌倒,降低骨折风险。不推荐作为日常补充。②维生素K类:四烯甲萘醌可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提高骨量,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再骨折发生率。中药:骨质疏松性骨折初期可在常规抗骨质疏松药物基础上酌情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效的中药;骨折后期选用强筋健骨、补气养血、益肝脾肾的中药,有利于缓解临床证候。目前单独使用中成药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的证据不足。按照“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具有治疗骨质疏松或骨折、改善本病临床证候、有效成分较明确的中成药主要有人工虎骨粉等;复方中成药主要有仙灵骨葆胶囊、骨疏康等,临床上均可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运用。抗骨质疏松药物需长期干预,至少持续1年。双膦酸盐类药物疗程一般为3-5年,使用超过5年可能会增加下颌骨坏死或非典型股骨骨折等罕见不良反应的风险。建议口服双膦酸盐类药物5年或静脉输注双膦酸盐类药物3年后重新评估骨折风险。如骨密度增加或维持不变,且无新发骨折,则可考虑停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实施“药物假期”;如骨折风险仍极高,可以继续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或转换为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地舒单抗长期治疗可持续提升各部位骨密度,无平台期,不会在骨基质中沉积,无需“药物假期”;但其抑制骨转换具有可逆性,停药后骨密度在1-2年内回落至治疗前水平,使骨折风险升高。若因各种原因需要停用,则建议重新评估骨折风险后再进行药物更换。甲状旁腺素类似物疗程不应超过2年,停药后尽快序贯使用其他治疗骨吸收抑制剂。降钙素类药物建议使用时间不超过3个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推荐联合用药,包括同时联合方案和序贯联合方案。抗骨质疏松药物必须联用钙剂和维生素D等基础治疗药物[如碳酸钙D3],使用前也需纠正低钙血症。不建议相同作用机制药物联合应用。为缓解骨痛或防止快速骨丢失可考虑两种骨吸收抑制剂短期联用,如双膦酸盐与降钙素短期联用。一般不推荐同时联用骨形成促进剂和骨吸收抑制剂,仅用于多次骨折需积极给予强有效治疗时。当某些骨吸收抑制剂治疗失效、疗程过长、存在不良反应或骨形成促进剂停药后应序贯联合治疗。如骨形成促进剂停用后序贯使用骨吸收抑制剂,以维持疗效。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前已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者,应重新评估骨质疏松状况,不建议盲目停药;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者,应在骨折处理后,患者全身情况稳定时,尽早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早期评估可观察骨转换指标,如Ⅰ型骨胶原氨基末端肽和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的改变,抗骨质疏松治疗1年后可比较DXA是否超过最小有意义变化值,以评估疗效。骨质疏松治疗有效是指骨密度稳定或增加,无新发骨折或骨折进展的证据。使用抗骨吸收药物者,如骨转换指标维持或低于绝经前妇女水平;使用促骨形成药物者,如骨形成标志物显著增加,则认为治疗有效。治疗期间如发生再骨折或显著骨量丢失,则需评估原因并考虑药物更换;如果治疗期间发生一次骨折,并不表明药物治疗失败,但提示该患者骨折风险极高。对确定治疗无效者,药物更换的原则:转换为更强效的同一类型抗骨吸收药物;口服剂型药物更换为注射剂型药物;抗骨吸收类药物更换为促骨形成类药物。
呼吸困难分级标准 1级 与同龄健康者在平地上同步行无气短,但登山或上楼时呈现气短。 2级 平路步行1公里无气短,但不能与同龄健康者保持同样速度,平路快步行走呈气短,登山或上楼时气短明显。 3级 平路步行100米即有气短。 4级 稍活动,如穿衣、谈话即气短。
颈椎病科普:认识、预防与治疗一、什么是颈椎病?颈椎病,又称为颈椎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主要由于颈椎的骨骼、椎间盘、肌肉和神经等结构发生异常,导致颈部疼痛、僵硬,并可能影响头部、上肢和下肢的功能。二、颈椎病发病原因: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的椎间盘和关节发生退行性改变,容易导致颈椎病的发生。职业:长期低头工作、颈部承受重物等职业因素也会增加颈椎病的患病风险。生活习惯: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坐姿不正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颈椎病的常见诱因。颈部外伤:颈部受到外伤后,如不进行及时治疗,也可能导致颈椎病的发生。三、颈椎病形成机理:颈椎病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是由于颈椎的椎间盘、关节和肌肉等结构发生退行性改变,导致颈椎的稳定性下降。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如颈部扭伤、长期低头工作等,这些改变可能进一步加重,导致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病理变化,从而引发颈椎病。四、颈椎病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急性期可采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牵引等,有助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和疼痛。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颈椎病患者,如颈椎间盘突出严重、脊髓受压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康复锻炼:通过适当的颈部锻炼,增强颈部肌肉力量,提高颈椎稳定性。五、颈椎康复锻炼方法:颈部伸展运动:缓慢地将头部从一侧转向另一侧,重复数次。颈部旋转运动:将头部向前倾,然后向后仰,重复数次。肩部放松运动:耸肩并放松,重复数次。颈部肌肉强化运动:用头部轻轻抵抗阻力,使颈部肌肉用力收缩,重复数次。仰卧抬腿运动:平躺,将头部抬离地面,同时抬起双腿,重复数次。六、日常注意事项: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尽量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或工作,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活动颈部。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的高度和硬度要适中,以保持颈椎的自然曲度。注意颈部保暖:避免颈部受到寒冷刺激。控制体重:过重的体重会增加颈椎的负担。
侧路经皮椎间孔镜揭秘,微创手术,安全有效,出血少,恢复快。
什么是椎间孔镜技术?椎间孔镜技术是脊柱内镜技术的一种,通俗的讲就是用一根配备有光源的管子,通过一个很小的切口从患者身体侧后方或者后方的安全区域进入椎间盘突出周围进行手术,主要手术步骤是使用各类精细的工具摘除突出的病变组织、去除增生的骨质松解神经组织。由于椎间孔镜技术创伤小、效果好、术后康复快,因此是目前国际脊柱外科领域公认的治疗最先进、最微创技术之一。一、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什么优势?椎间孔镜不同于常规开放手术,它是一种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有很多优点: 1.创伤极小:切口仅7-10毫米长,仅需缝合一针,出血极少,手术时间短。 2.效果优良:术后患者立即感知症状缓解,大小便能自理,护理简单。 3.安全性高:可视化操作,视野清晰。患者采用局麻,术中能交流互动(相当于神经功能监测),大大降低损伤的风险。 4.康复很快:术后数小时就能下地活动,术后护理简单,住院时间短,平均住院天数约3-5天。手术以后可以很快回到工作岗位保证高质量的生活。二、椎间孔镜治疗适用于哪些患者?1.适用于大多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尤其适用于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2.年轻椎间盘突出患者,对正常腰椎功能影响非常小,恢复快,术后几乎不留痕迹,可以很快恢复工作和生活。3.体质较差的老年患者,不耐受常规手术,但症状又很重,保守治疗无效,长期被病痛折磨,需要手术干预来解除病痛,脊柱内镜风险小,创伤小。三、椎间孔镜很疼吗?椎间孔镜技术是在局麻下完成的,整个过程患者基本不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因为术者知道在哪几个点上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都已经提前打好了麻药,手术部位略有些酸胀是正常的,术中患者始终都是清醒的,随时可以和大夫进行交流。四、听说腰部手术会瘫痪,是真的吗?手术都是有风险的,但手术风险的发生几率就像我们买彩票中奖一样属于小概率事件,并且我们会为手术意外作周全的处理方案,尽力减少手术风险的发生。椎间孔镜手术整个过程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的,患者随时有什么不舒服,医生都会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调整,整个过程是安全的。五、手术以后是不是很长时间不能动啊?微创手术的魅力就在于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对患者的损伤最小化。一般来说手术后当天卧床休息,第二天就可以下地,第三天就可以出院了。六、做完手术还会不会复发呢?任何一种椎间盘髓核摘除术都存在术后复发的可能性,但只要术后严格遵守医生的医嘱,并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多加注意,可以把椎间盘突出的复发率降到最低。三亚市中医院脊柱骨科坚持走中西医结合发展道路,辩证施治。目前开展创伤急救及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可开展手术有:颈椎、胸椎、腰椎骨折脱位手术治疗,脊柱病理性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胸椎管狭窄症、椎间孔镜手术、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脊柱及骨关节结核的手术治疗。咨询电话:0898-88672965(医护室)
最新: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与康复管理指南(2022年)骨在线锐植转 上海锐植 2022-10-2615:47 发表于上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且患者趋向于年轻化。目前国内外仍缺乏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管理的相关规范与指南。本指南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分型、诊断、治疗、康复五个维度入手,坚持预防为主、规范诊疗、快速康复的原则,旨在提供规范标准的临床管理方案,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本指南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参照建议、评估、发展和评价的分级系统进行分级,证据等级分为高、中、低、极低4级;推荐强度分为3级,自1级向3级强度递减。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腰椎间盘突出指腰椎间盘部分组织局部性移位超过椎间盘的正常边缘,突出的组织可以是软骨终板、纤维环、髓核,或是它们的任意组合,但并不一定引起临床症状。当突出的腰椎间盘组织导致对应的神经支配区域出现无力、麻木、疼痛及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时,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图源:太帅图库)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诊断须区分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利用CT或MRI即可判断,但不足以诊断临床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诊断名词,指在腰椎间盘退变、损伤的病理学基础上发生椎间盘局限性突出,压迫和(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出现腰痛、神经根性疼痛、下肢麻木无力、下肢放射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详见:腰椎间盘突出症推荐意见 1:综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判断,当影像学和神经定位相符时,即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做出诊断(推荐强度:1级,证据等级:高)。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详见:分型之谜-腰椎间盘突出症推荐意见 2: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用MacNab分型明确病变的病理学实质,MSU分型评估病变程度和位置。分型应结合考虑腰椎间盘病变和神经及神经通道的关系,有助于诊疗方案的制定(推荐强度:2级,证据等级:中)。详见:腰椎间盘突出MSU分级分区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推荐意见3:对于轻症或因个体情况不能实行手术的患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推荐强度:2级,证据等级:中)。推荐意见4: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急性期时应卧床休息(推荐强度:1级,证据等级:中)。卧床休息曾被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标准治疗方式,但现有系统评价结果表明,与正常活动相比,卧床休息并不有助于缓解疼痛及促进功能恢复。详见:坐骨神经痛推荐意见5:NSAID可缓解患者腰腿疼痛症状,但不建议长期使用,用药时应当高度警惕溃疡和出血的发生,并定期评估患者对此类药物的耐受剂量(推荐强度:2级,证据等级:高 )。推荐意见6:不建议长期使用阿片类镇痛药,若临床需要,应注意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的药物依赖性(推荐强度:2级,证据等级:高)。推荐意见7:若无明显禁忌,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缓解炎性疼痛,但不推荐长期大量使用该药物,警惕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推荐强度:1级,证据等级:高)。推荐意见8:肌肉松弛剂可有效缓解腰背肌痉挛及张力,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背肌痉挛性疼痛(推荐强度:2级,证据等级:中)。推荐意见9:推荐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脱水剂,以缓解神经根水肿,提高其对牵拉刺激的耐受力,但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和电解质平衡(推荐强度:1级,证据等级:中) 。推荐意见10:不推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规使用抗抑郁药物(推荐强度:3级,证据等级:中)。推荐意见11:推荐使用神经营养类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等引起的腰痛(推荐强度:1级,证据等级:高)。推荐意见12:建议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专业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早期、个体化、有针对性的运动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推荐强度:1级,证据等级:高)。推荐意见13:推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专业康复医学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牵引治疗,但应避免牵引重量过大、时间过长(推荐强度:2级,证据等级:高)。推荐意见14:可使用物理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但疗效的个体差异较大(推荐强度:2级,证据等级:中)。推荐意见15:病史长且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应选择手术治疗;出现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应尽早手术解除神经压迫(推荐强度:2级,证据等级:中)。推荐建议16:全身麻醉适用于无全身麻醉禁忌证的各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的单纯腰椎减压手术患者也可选用硬膜外麻醉,麻醉前需对已存在的运动和感觉神经功能缺陷进行仔细辨别和记录,以更好地选择神经肌肉阻滞药物并对药效进行评价(推荐强度:2级,证据等级:高)。推荐建议17:对于单纯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可行椎间盘摘除术(推荐强度:2级,证据等级:高)。推荐建议18:医师应依据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及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微创手术方式(推荐强度:1级,证据等级:高)。推荐建议19:腰椎后路切除突出椎间盘组织并进行椎间融合,要求术中尽量减少对脊柱结构的破坏,保持脊柱稳定性。(推荐强度:2级,证据等级:高)。推荐建议20: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或伴有腰椎失稳的患者,建议使用微创融合技术(推荐强度:1级,证据等级:高)。五、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管理推荐建议2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可耐受范围内维持日常活动,但使脊柱负荷增加的活动、反复弯腰和旋转动作应尽量避免(推荐强度:1级,证据等级:中)。推荐建议22:应根据个体差异,针对性进行心理辅导,促使患者心理状况改善,有助于疼痛缓解(推荐强度:1级,证据等级:中)。推荐建议23:仅建议患者在长时间高强度工作或进行会加重脊柱负荷的工作时佩戴腰部护具,并注意定时放松;可以使用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腰垫和坐垫辅助维持正确的坐姿;建议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中等硬度床垫(推荐强度:1级,证据等级:中)。推荐建议24: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在专业的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核心肌群训练,以期加强腰椎稳定性(推荐强度:1级,证据等级:中)。推荐建议2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腰椎家庭适能锻炼等身心训练(推荐强度:2级,证据等级:低)。推荐建议26:术前对患者进行宣教;术后进行阶梯性康复训练,可早期进行呼吸训练、肢体肌力训练,并进行专业的康复评价(推荐强度:2级,证据等级:中)。
夏季中暑预防常识三亚市中医院急诊科韩正贵(原创)一、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地处热带的三亚,发生中暑的情况更常见,因此了解及预防中暑,显得很有必要。引起中暑的常见原因如下: 1、高温工作及生活环境 2、环境湿度大,通风透气性差 3、长时间太阳直射 4、大量出汗,不能及时补充必要的水分及电解质 5、合并其他疾病时常常容易发生。二、常见中暑的表现及处置: 1、中暑轻者,常常会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等临床表现。 处置: A:对于轻症的中暑者,应尽快把患者放在阴凉、通风的环境里, B:同时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及电解质,以防止病人虚脱,如淡盐水、饮料等。 C:可服用常备中药如:十滴水、霍香正气水、六神丸等 D:也可外涂药物:如活络油、红花油、风油精、驱虫油等 2、对于重度的中暑临床上表现为虚脱、意识障碍、大汗淋漓、四肢抽搐甚至全身抽搐、皮肤潮红、高热不退等症状的。 处置: A:现场处置同轻症中暑病人。 B: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专业救护。 C:如有抽搐,昏厥的患者,可以按压人中、涌泉、合谷等穴位,缓解症状。 D:出现恶心、呕吐者,应及时清理口腔呕吐物;头偏向侧,防止误吸及气道梗阻。 E:有高热者,在医务人员没有来到时,可用温水擦试身体,也可直接放入水中降温。三、中暑的预防。对于必须工作在高温高湿环境的人们,为防止中暑,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应做好以下工作: 1、防晒,最好不要长时间在阳光下直晒。 2、不要长时间工作在高热、高湿环境下。 3、及时补充水份(最好饮用矿泉水、淡盐水、运动饮料、茶水、绿豆汤等) 4、注意工作、生活环境通风透气。 5、在易中暑环境下,最好常备预防中暑的饮料、水果、药物等。2011年8月16日
目前主要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1928年提出的一项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四级:I级 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II级 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一般体力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III级 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IV级 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