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结石是指位于胆总管内的结石,大多数位胆色素结石或以胆色素为主的混合结石,好发于胆总管下端。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和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在胆管内形成的结石成为原发性胆囊结石,其形成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道蛔虫密切有关。胆管内结石来自胆囊者,称之为继发性胆管结石,以胆固醇结石多见。 胆总管结石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绞痛和对穿性背痛,寒战、高热和随后发生的黄疸三大组症状;若胆管下端梗阻完全,胆囊管通畅,胆囊壁尚未纤维化萎缩,表现右上腹有肿大压痛的囊性包块;肝脏呈对称性、弥漫性肿大、压痛;患者表现弛张性高热,肝细胞损害和胆汁淤滞的表现等一系列中毒性症状,总称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若就诊较晚或未予及时有效解除梗阻,感染进一步加剧,全身毒血症和中毒性休克致重症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ST)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anal canal 肛管:4cmrectum 直肠:15cmsigmoid colon 乙状结肠:50cmdescendingcolon 降结肠:10cmtransversecolon 横结肠:50cmascendingcolon 升结肠:10cmcecum 盲肠:5cm
1.胃泌素-17G-17是由胃窦G细胞合成和分泌的酰胺化胃泌素,主要生理功能为刺激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细胞增殖与分化,它在人体中的含量占胃泌素总量的90%以上。G-17是反映胃窦内分泌功能的敏感指标之一,可以提示胃窦黏膜萎缩状况或是否存在异常增殖。血清G-17低下通常提示胃窦黏膜萎缩;血清G-17增高常提示存在胃癌发生风险,在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作用。G-17↑↑,提示炎症、高胃泌素血症、胃癌风险,但要排除近2周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G-17↓↓,提示胃窦黏膜萎缩。服用PPI类药物后,G-17水平通常显著升高,停药两周后恢复为治疗前水平,若G-17水平升高不明显,则存在胃窦萎缩风险。2.胃蛋白酶原Ⅰ主要由胃底腺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分泌,是检测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的指针,胃酸分泌增多PGI升高,胃酸分泌减少或胃黏膜腺体萎缩时PGI降低。PGI↓ ,提示胃体、胃底黏膜萎缩或受损,可能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体黏膜萎缩)等疾病有关。动态观察PGI的变化,如治疗后PGI不能恢复正常,提示胃萎缩有癌变可能。PGI↑ ,可能与饮食、药物刺激或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有关。3.胃蛋白酶原Ⅱ除了胃底腺分泌外,胃窦幽门腺和近端十二指肠Brunner腺也能分泌。相对于胃窦黏膜,PGII与胃底黏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PGII↑,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窦部疾病有关。4.PGR(PGI/II比值)PGR进行性降低与胃黏膜萎缩进展相关。PGR↓,可能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窦部疾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