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大部分属于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从臀部到腿部的一侧或两侧疼痛和麻木。病因分析:坐骨神经痛通常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等腰椎疾病引起的。这些疾病会导致坐骨神经受到压迫,从而引发疼痛和麻木症状。治疗建议:1.药物治疗:非处方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可以帮助缓解疼痛。处方药如曲马多或泼尼松也可以考虑使用。2.物理治疗:包括针灸、按摩、温热疗法等,有助于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坐骨神经痛,尤其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生活建议:1.饮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特别是减少高热量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2.锻炼:加强核心肌肉的锻炼,如平板支撑和仰卧起坐,有助于改善腰椎健康。3.作息:保持足够的休息,尽量避免长时间坐着或站立。风险提示:1.特殊人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药物时应特别小心,最好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治疗。2.及时就医:如果疼痛持续或加重,建议尽快就医。
跟腱炎是以疼痛和肿胀为表现的肌腱退化,发生于小腿后侧的跟腱以及周围组织。成因:跟腱炎是因反复承受过度的压力所引发的疲劳性损伤,常见于需要跑步与跳跃的运动,例如篮球、足球与排球,尤其好发于中年人,与肌腱纤维的退化有关,穿着不恰当的鞋具或突然改变训练模式,也可能造成肌腱问题或使之恶化,此外缺乏有效的热身也是导致损伤的因素之一。症状与诊断:跟腱炎的主要症状为疼痛,从轻微不适到剧烈疼痛都有,肌腱周围也可能肿胀,每个伤者疼痛的表现可能有差异,有些情况仅活动肢体时会感到疼痛,使伤者无法从事运动;有些情况下连休息也会疼痛,也可能合并足跟与小腿的僵硬感,早上起床时最为严重。风险与并发症:跟腱炎若不治疗可引发肌腱退化,甚至造成微小的撕裂伤,累积起来导致跟腱部分或完全断裂。康复方法:下面介绍离心式直膝下降(straight-knee eccentric calf drop)和离心式屈膝下降(bent-knee eccentric calf drop),可作为跟腱炎的康复手段。1.离心式直膝下降一开始练习时可能会引发疼痛。此练习可以强化并拉长腓肠肌,注意在重心下降动作中只用受伤的脚来控制。①左脚单脚站于台阶,膝盖保持伸直,脚趾在台阶上足跟悬空,必要时可用手臂帮助保持平衡。②缓慢的降低左脚跟,感受跟腱与小腿肌肉被牵扯,直到足跟低于台阶平面。③右脚站上台阶,用力将身体蹬高回到起始位置。完成预定次数后换另一侧进行。2.离心式屈膝下降此练习与上一个动作不同的是锻炼比目鱼肌而非腓肠肌,注意在重心下降动作中只用受伤的脚来控制。①左脚单脚站于台阶,膝盖屈曲约45度,脚趾在台阶上足跟悬空,必要时可用手臂帮助保持平衡。②缓慢的降低左脚跟,保持膝盖屈曲,感受跟腱与小腿肌肉被牵扯,直到足跟低于台阶平面。③右脚站上台阶,用力将身体蹬高回到起始位置。完成预定次数后换另一侧进行。
跟骨是足骨中最大的附骨,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由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其中大部分骨折涉及距下关节面,预后较差,致残率高。西安市红会医院足踝外科鹿军 【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应证:移位不明显的跟骨骨折,骨折移位<2mm;后关节面仍然相连于粗隆骨折块上的骨折;骨折时间在损伤后5天内;严重的开放性骨折。 (1)用弹力绷带包扎伤足,抬高患肢。鼓励早期开始患肢功能运动及架拐负重。 (2)骨牵引治疗跟骨结节持续牵引下,按早期活动原则进行治疗。 (3)手法复位,足跖屈使断面对位,用石膏靴固定于轻度跖屈位4~6周。 2.撬拨复位方法适应证:骨折块与载距突分离的骨折;骨折线没有跨越或压缩后关节面;跟骨后结节撕脱性骨折。 3.切开复住内固定 (1)适应证:关节面不平整,台阶>1mm;跟骨长度短缩明显;跟骨宽度增加>lcm;跟骨高度降低超过1.5cm;Bohler角<15°。< p=""> (2)主要手术方法:钢板螺丝钉内固定、距下关节融合术、植骨术等。 【康复技巧】 1.术后第l天 患者术后不给予石膏外固定,抬高患肢,行腓肠肌、胫骨前肌等长收缩练习。 2.术后第2天 进行踝关节屈伸活动,每天活动80~100次,共分2阶段完成,上、下午各训练一阶段。踝关节屈伸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锻炼时勿用力过大,以防发生运动损伤。由于术后早期(术后24小时至伤口拆线)为伤口局部炎性反应最明显时期,为减轻伤口红肿、渗出,可同时给予局部伤口紫外线照射治疗,使用一级红斑量(2~3MED)照射,治疗频率为隔日1次,照射前解开包扎纱布显露伤l2,照射完毕后常规消毒换药。 3.术后第3天 开始在CPM机上进行踝关节持续被动屈伸功能训练。首先从无痛或微痛角度开始,运动范围根据患者对疼痛耐受程度而定,一般活动范围在一25°~0°(0°为中立位,背伸为正值,跖屈为负值)之间。整个被动运动过程缓慢进行,每天训练l次,每次训练l小时;当CPM训练结束后,嘱患者将患肢平放于床上,将患足稍垫高,并即刻冰敷踝关节20~30分钟。上述CPM治疗共持续3~4天。 4.术后第5~6天起 患者CPM活动范围每天增加l°,每天活动2次,每次l小时,共持续3周;术后2周患者拆线时,其踩关节屈曲范围一般能达到一35°~5°。在患肢无明显肿胀情况下,对患者施行轻柔、缓慢踝部按摩,防止躁关节软组织粘连,同时进行足部抗阻力训练以增强踝关节各肌群肌力。 5.术后1周开始 患者拄双拐进行部分负重下地行走训练,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 6.术后6周 弃拐,患者在姿势镜前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待患者能自行保持平衡后鼓励其正常行走。患者在行走训练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负荷主动运动——部分抗阻力练习——完全负重主动活动练习过渡原则,同时还穿插进行屈髋、屈膝、踢腿、上下楼梯等训练。
尿酸的名片我叫尿酸,是人体代谢的产物,溶解在每个人的血液中,只能通过肾脏和肠道排泄出去。一般情况下,我和你相安无事,就像每家每户都会产生垃圾,每天把垃圾扔掉就行了。但是如果你的生活方式不够健康(吃了太多高嘌呤食品、很少运动、不大喝水……),就会让我在体内大量聚集,可能最后的结果就是让你痛不欲生。大量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的高峰年龄目前已前移到30-35岁。平时应酬多,运动少,体重超标者,男性……都是高危人群。我和痛风有什么关系?怎样和我好好相处?快来看看吧↓一、尿酸是人类血液中的正常成分尿酸同血糖、血脂一样,是血液中的正常化学物质,以尿酸钠的形式溶解在血液中。尿酸是体内最终的代谢产物,一旦生成,不能代谢成其他化学物质,只能从肾脏和肠道排出,肾脏排出占总排出量的2/3,另外1/3从肠道排泄。尿酸从何而来?1、尿酸来源的80%是人体自身的代谢。人体内每天死亡的细胞会释放出大量的核酸,核酸组成成分中有一种物质称为“嘌呤”,嘌呤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最后生成尿酸。这部分嘌呤是生成尿酸的主力军,占尿酸来源的80%。2、尿酸来源的20%是每天进食的食物。食物摄入体内后,会释放嘌呤,生成尿酸。当每天生成的尿酸增多,主要是摄入外源性嘌呤增加,或者各种原因引起肾脏排泄尿酸减少时,就会使血液中尿酸水平增高,当血尿酸水平超过420μmol/L时,就称为“高尿酸血症”(正常男性血尿酸不超过420μmol/L,女性不超过360μmol/L)。在高尿酸血症的早期,患者无任何症状,只在每年健康体检检查血尿酸时发现。长期高尿酸血症会引起痛风性关节炎发作、肾脏尿酸盐结石。近年来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不断上升,约占人口20%的人群罹患高尿酸血症,因此每年健康检查时进行血尿酸测定很有必要,有助于早期诊断。二、高尿酸只会引起痛风么?高尿酸血症最明显的损害就是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简称“痛风”)发作。但是并非所有高尿酸者都会发生痛风,发生痛风的只占高尿酸人群的10%。高尿酸除引起痛风以外,还与人体多种器官损伤有关。例如肾尿酸盐结石的形成,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变等。因此高尿酸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非只局限于痛风。部分患者会出现肾尿酸盐结石,如果尿酸盐在皮下、关节周围沉积下来后,就形成“痛风石”。据统计,痛风患者反复发作而不进行规范降尿酸治疗者,一般10年左右出现肾功能不全,甚至引起尿毒症。三、查出高尿酸,什么时候需要治疗当尿酸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经过生活干预(少吃嘌呤含量高的食物、适当锻炼、多饮水等),尿酸水平仍居高不下,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尿酸治疗。对于有过痛风发作的患者,不论血尿酸水平增高显著还是不显著,一般都要进行降尿酸治疗,因为即便测定时血尿酸水平不高,但是关节腔里面已经有大量尿酸盐沉积,是引起痛风再次发作的条件。只有通过降尿酸药物,才能使关节腔内的尿酸盐逐步溶解,排出体外。很多患者以为,只要痛风发作缓解了就不需要治疗了。其实恰恰相反,痛风急性发作时的治疗只是治标,而痛风缓解后进行长期的降尿酸治疗才是真正治本之策。如果一次痛风发作缓解后,“好了伤疤忘了痛”,没有进行规范的降尿酸治疗,那么绝大多数患者会有痛风的反复发作,并且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加,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缩短,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延长。降尿酸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按时到医院随访,及时调整药物用量,监测有没有用药后不良反应出现。治疗一定要达标,这个“标”就是,用最小的药物剂量,使血尿酸水平控制在360μmol/L以下,如果患者已经有痛风石存在,则应该将尿酸控制在300μmol/L以下。痛风急性发作时应尽早进行药物治疗,越早治疗,症状控制越快。常用的药物有秋水仙碱、解热镇痛药和糖皮质激素。每种药物都有各自的特性。首次发作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由医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药物。当痛风再次发作时,患者可以自行服用医生推荐的药物,然后尽早到医院就诊,听取医生的治疗意见。四、怎样远离高尿酸?首先注意饮食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吃出来的病”,因此饮食调养非常重要。应尽量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避免饮酒。高尿酸血症的基础治疗是饮食调养,所以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应该以清淡食物为主,尤其应该避免经常食用高嘌呤的食物。因为过多嘌呤摄入后,进入人体就会转化成尿酸。避免食用以下高嘌呤食物动物内脏,火锅,鱼汤,肉汤(高汤),大量贝壳类海产品。肉类、鱼类嘌呤含量也较高,应该减少食入。另外,增加水分摄入有助于尿酸的排泄。推荐无糖的苏打水、矿泉水、淡的绿茶、红茶等。应该避免饮用含果糖的饮料(包括碳酸饮料),因为果糖会使尿酸水平增高。五、高尿酸血症是怎么变成痛风的?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生的基础,没有高尿酸血症就没有痛风。但是高尿酸者只有10%会最终演变为痛风,痛风急性发作时即刻进行血尿酸测定,也有部分患者尿酸水平正常,这是体内应激反应,对尿酸排泄进行暂时性调整的结果。高尿酸血症向痛风转变有哪些诱发因素?最最重要的是遗传基因所决定的,其他一些因素如: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饮酒、运动损伤、脱水等,也可促使痛风的发生。科学、合理地降尿酸治疗是预防痛风发生的可行的、重要的手段,当然不能忽视生活方式改变、饮食控制、减重等基础治疗。体检查出高尿酸千万别忽视了,因为痛风发作时候的痛简直是一个小恶魔,而且会引起一系列器官的损伤呢!图片来自网络,文章转自华山医院公众号,特此致谢!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常常又被称为踝扭伤。它是骨科门、急诊中最常见损伤之一。据统计:踝关节损伤占整个运动损伤的15%,而其中85%为外侧韧带损伤。 当足踝关节位于跖屈位,受到内翻应力时,距腓前韧带紧张,内翻应力的增大可使该韧带发生撕裂或发生其附着点的撕脱骨折。过度的内翻继之作用于跟腓韧带,使其发生撕裂。如篮球运动员跳起落下时,足踩到其他人脚上时易发生此种损伤。应力的继续作用还可引起距腓后韧带的损伤,但很少见。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张建中 单纯距腓前韧带断裂,距骨仅有前向不稳定。单纯跟腓韧带断裂,踝关节稳定性影响不大,但距下关节不稳定性会明显增加。如果距腓前韧带断裂合并跟腓韧带断裂,在内翻应力下,距骨发生倾斜;如果三束韧带都发生断裂,则会出现明显的踝关节不稳定。(一)分类1. 美国医学会(AMA)的标准分类法。根据韧带损伤程度把韧带损伤分类。是目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分类方法。I 度:韧带捩伤。即韧带受到牵拉,但无明显的撕裂。踝关节稳定,轻度肿胀,功能基本不受影响。II 度:韧带部分撕裂。踝关节中度肿胀和压痛,可有轻度到中度不稳定,踝关节功能受到影响。III 度:韧带完全断裂。有较明显的肿胀、瘀癍以及不稳定。2. 解剖分类法。根据损伤的韧带分类。I 度:距腓前韧带损伤。II 度: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损伤。III 度:距腓前、跟腓和距腓后韧带损伤。3. 根据踝关节受伤后的稳定性进行分类。I 型:稳定关节。II 型:不稳定关节。IIA型:踝关节应力试验阴性,但有踝关节不稳定的症状。如疼痛,肿胀,踝关节易打软,易反复扭伤等。此型又被称为功能性不稳定。IIB型:踝关节应力试验阴性。前抽屉试验距骨前移>1cm,距骨倾斜试验>15°。此型又被称为机械性不稳定。IIC型:距下关节不稳定。(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急性损伤时,踝关节有内翻扭伤史,部分病人在损伤时可听到或感觉到组织撕裂声响。有些病人伤后仍能继续负重行走。伤后24~48小时,由于血肿吸收分解,踝关节外侧皮下可有青紫瘀血。检查时可见病人踝关节前外侧肿胀,损伤早期,肿胀不甚严重时,仔细寻找压痛点可帮助确定韧带损伤准确部位。距腓前韧带损伤常在腓骨附着点有压痛点,而跟腓韧带断裂则常在跟骨附着点有压痛点。韧带完全断裂时,有时也可触及韧带断裂间隙。但如果伤后已数小时,肿胀较重时,压痛点则不明确。前足被动内收及踝内翻时,可引起局部疼痛加重。该韧带完全断裂后,距骨可出现前后方向不稳定。 根据病人损伤后的表现,将外侧韧带损伤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踝关节功能轻度受到影响。无跛行,无或轻度肿胀。有局限压痛点,当重复创伤机制时可引起疼痛。中度:踝关节功能中度受到影响。行走跛行,踝不能主动背伸,局部有肿胀和压痛。重度:广泛肿胀和压痛。患者需拄枴行走。 无论是急性损伤还是慢性不稳定,对稳定性的检查是十分重要的。在临床上常需要做前抽屉试验和距骨倾斜试验来帮助判断踝关节是否稳定。 前抽屉试验可在病人卧位或坐位下完成。检查时病人屈膝以放松小腿肌肉,检查者一手握住病人足跟向前施力,另一手握住病人胫骨远端小腿下段向后施力,两手相对推挤,并双侧对比。不稳定侧可感觉到踝关节有错动感。距骨倾斜试验可在病人坐位下完成,踝关节屈曲10°-20°,检查者一手固定小腿远端,另一手握住跟骨使其强力内翻,同时用手感觉胫距关节外侧有无分离。 X线检查:拍常规踝关节正、侧位和踝穴位X线片。严重韧带损伤或陈旧损伤踝关节不稳定者,应做应力位X线检查,在抽屉试验下拍踝关节侧位片,测量胫骨远端和距骨相对移位,足跟部被动强力内翻下拍踝关节正位,测量距骨倾斜角度。由于个体差异,韧带松弛度不同,在拍片时施加于足的应力不同,是否使用麻醉等原因的影响,对两个测量的正常和异常值没有一致的标准。如Clanton认为大于5mm,距腓前韧带很可能断裂,距骨倾斜大于15°时,跟腓韧带和距腓前韧带很可能断裂。Patel认为如果足在中立位时距骨前移6mm,跖屈位时距骨前移8mm,距腓前韧带很可能断裂;距骨倾斜大于15°或比对侧大10°时,跟腓韧带和距腓前韧带很可能断裂。 CT:对软组织分辨不很高。在外侧韧带损伤时,CT有助于除外距骨骨软骨骨折、跗骨窦骨折,跗骨骨桥以及距骨骨样骨瘤。 MRI:对软组织有较高的分辨率,可较好地区分韧带部分撕裂和全部断裂。当需要了解韧带损伤程度以决定是否手术时,或病人对非手术治疗效果不好需进一步检查时,MRI是一项非常有用的检查。但对关节不稳定的评价意义较小。 关节镜:在急性外侧韧带损伤时,一般不把关节镜作为检查手段。对慢性不稳定,关节镜可用于踝关节某些疾病的检查治疗,如距骨骨软骨骨折,游离体,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嵌压综合征等。 踝关节发生内翻损伤后,不但踝关节外侧韧带可以断裂,其他外侧结构也可损伤或伴随韧带损伤。如:踝关节骨折,第五跖骨基底骨折,距骨骨软骨骨折,距骨外侧突骨折,跟骨前结节骨折,下胫腓联合损伤,距下关节骨间韧带损伤,腓骨肌腱及腓骨肌腱支持带损伤,腓浅神经损伤以及踝内侧韧带损伤。应注意鉴别。(三)治疗 急性损伤后治疗方式的选择目前仍然有争议。多数医生认为:对I、II 度损伤,非手术治疗都可获得满意疗效。对III 度损伤,一些医生认为早期手术修复可使关节达到机械性稳定,从而获得好的临床疗效;而另一些医生则认为非手术也可使大部分病人得到满意疗效,即使少部分病人以后成为慢性不稳定,再行手术修复也可获得较好疗效。 对反复扭伤后严重的3度损伤,外踝较大撕脱骨折,合并较严重踝内侧损伤或距骨骨软骨骨折病人有一期手术的指征。 非手术治疗由早期RICE治疗和以后的功能康复治疗组成。一般可把整个康复治疗过程分为4期(表)。一般功能康复训练需要4—6周时间。主要取决于损伤的轻重,固定时间长短即病人对对康复训练的效果等。I 度损伤可较快的从1期康复进入到2、3期康复。III 度损伤固定时间较长,常需要2—3周时间。康复过程也较长,需要护踝保护3-6月时间。(四)外侧韧带损伤的康复计划 1期(急性期)时间1度损伤:1-3天2度损伤:2-4天3度损伤:3-7天康复目标减轻肿胀减轻疼痛防止再次损伤维持适当的负重状态康复措施1,RICE疗法(1)休息(rest):避免活动可减轻疼痛。冷敷(ice):用冰块或冰水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出血肿胀,也可减轻疼痛。可每小时使用20分钟,每天3-4次,使用3天。也可使用冷敷机。(2)加压固定(compression);使用各种弹力绷带、胶布、软夹板、支具等短时间固定,以减轻肿胀疼痛,使病人感觉更舒适。严重扭伤时,应用石膏固定。(3)抬高足部(elevation):促进淋巴回流,减轻肢体水肿。2,根据病人疼痛情况,可给予非甾体消炎止痛药。3,如疼痛不重,可负重行走。应鼓励病人早期负重行走。这样可减少本体感觉损伤,减轻肌肉萎缩。肌肉的主动活动也有利于肿胀的消退。如疼痛较重,则需拄拐行走。如果疼痛减轻,可进入第2期康复。2期(亚急性期)时间1度损伤:2-4天2度损伤:3-5天3度损伤:4-8天康复目标1。减轻肿胀2. 减轻疼痛3. 在无痛范围内活动4. 开始肌肉牵拉练习5. 开始非负重本体感觉训练6. 适当保护康复措施1. 减轻疼痛和肿胀理疗、轻柔按摩、弹力绷带固定2. 负重如果疼痛、和肿胀减轻,可逐渐开始负重行走3. 活动度练习踝关节主动背伸、跖屈,内、外翻练习4. 肌肉力量练习腓骨肌抗助力等长收缩足趾在地面推移毛巾足趾夹取物体5. 本体感觉训练坐位平衡板练习6. 关节牵拉练习在无痛状态下被动背伸和跖屈活动。可从一个平面开始,如背伸、跖屈。以后逐渐过渡到多个平面(内、翻除外)跟腱牵拉3期(康复期)时间1度损伤:1周2度损伤:2周3度损伤:3周康复目标增加活动度增加肌肉力量增加本体感觉训练增加日常活动可完全负重康复措施1. 肌肉力量练习提踵练习足趾抬起双足交替跨台阶半蹲2. 抗助力肌肉力量练习背伸、跖屈,内、外翻3. 本体感觉训练站位平衡板练习或平衡仪练习弹力软床练习4. 支具保护,避免再次损伤4期(功能恢复期)时间1度损伤:1-2周2度损伤:2-3周3度损伤:3-6周康复目标恢复正常活动如有轻度关节不稳定,予以保护,并继续练习康复措施1. 继续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的练习2. 练习减重下慢跑3. 正常状态下慢跑4. 参加各种活动5. 参加各种比赛6. 使用支具保护3-6月
踝关节是人体下肢三对大关节之一,踝关节是人体运动的重要枢纽和承重关节。在日常生活中,踝关节直接参与站立、行走、跑跳等动作,并吸收来自地面的冲击,是人体在运动中首先与地面接触的主要负重关节,也是日常生活和体育运动中较易受伤的关节之一。人体踝关节存在丰富的本体感觉感受器,踝关节损伤可导致本体感觉下降,而本体感觉下降又反过来增加踝关节损伤的几率,造成反复或习惯性踝关节扭伤,导致踝关节不稳定、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如何提高患者的损伤踝关节的本体感觉功能,为患者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康复治疗,避免后期的踝关节手术,已成为足踝外科医师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平衡板训练已经成为本体感觉训练常用的方法。那么首先我们要有一个重要的训练设备---平衡板。在万能的淘宝网上输入“平衡板”,会有一大堆的物品出现,我们需要的就是下面这样各样的东东,价格大约在30~100元之间。一开始可以先双腿站在平衡板上找平衡,等到感觉可以了,每天训练2次,每次10~15分钟,至小腿略感酸胀为止。注意应站在可以扶靠的地方以免发生意外。然后用患腿金鸡独立。等到这些都可以完成时,可以进行一下较高难度的动作。如金鸡独立时抬起一只腿,一手握哑铃。在踝关节扭伤的康复过程中,本体感觉的恢复训练非常重要,但应注意,力量和关节活动度也是本体感觉恢复的基础和重要因素。切记力量是本体感觉恢复的基础,只有力量达到要求了,才能进行一定难度的本体感觉训练。
足舟骨缺血性坏死(Khler病) 1908年Khler首先描述本病,因此称之为Khler病,系足舟骨在X线片上可见扁平、硬化和不规则性稀疏的一种自愈性疾病。。好发于3~7岁儿童,男性多于女性(4:1),双侧发病者约占1/4~1/3,常被误诊为感染。一、 病因 本病病因与机械外力有关。Khler等认为,跗舟骨是足骨中最后骨化的跗骨,它构成足内侧纵弓的顶点,是足部应力集中的部位,这表明跗舟骨骨化中心负载很大。若骨化中心出现迟缓,或在其生长最快阶段受到外伤或疲劳损伤,挤压到骨化中心,使进入舟状骨中心动脉的血供中断,就会导致足舟骨缺血性坏死。活检显示:舟骨内有坏死区,并同时见到死骨吸收和新骨形成。二、症状和体征 主诉足部疼痛和跛行,负重时疼痛加重。检查是科发现足背和足内侧有肿胀,压痛,中足活动受限。可有胫后肌腱附着点炎症性改变。三、影像学表现 X 线显示舟骨骨质致密、硬化、变窄和破坏,外形不规则,甚至碎裂;舟骨与距骨和楔骨的间隙增宽;可能伴急性骨折;足背见轻度软组织肿胀。晚期可表现为关节退行性改变。数年后,除舟骨扁平外,外形基本恢复正常。 CT 和 MRI 不是必须的检查,除非疼痛持续或者诊断存在问题。四、治疗与预后 间歇性症状在诊断后可持续数年。避免跑跳和长时间负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为主要治疗药物,足纵弓鞋垫支持和肢体制动可以减缓疼痛。极少需要手术治疗,有作者报告采用跗内侧动脉植入治疗Khler病,据称疗效满意。 此病多为自限性,通常可自愈。最快6个月内修复,多数需要1-3年,绝大多数患者在足部发育成熟以前舟骨可完全恢复正常,不留任何畸形或残疾。舟骨可能在症状减轻后发生畸形。
跟骨骨折常见于高处坠落伤,伤后肿胀较为显著,恢复时间长,病残率高。目前,跟骨外侧延长入路是治疗跟骨骨折最常用的切口方式,被认为能够充分显露跟骨骨折及距下关节,可直视下解剖复位后关节面,恢复跟骨的整体形态,是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标准入路。然而,包括伤口裂开、皮肤坏死及感染等在内的软组织并发症率高达5%~20%。因此,目前跟骨外侧延长入路正逐渐被淘汰。文登整骨医院孙晋客医生日前成功采用外侧微创双窗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骨折复位满意,伤口顺利愈合,病人已治愈出院,手术时间不足1小时,报告如下:患者男,34岁,摔伤右足跟部4天入院,外伤后8天手术。手术前显露腓肠神经插入钢板固定术后8天伤口情况,顺利愈合术后钢板固定情况,关节面平,跟骨力线恢复,载距突螺钉固定。
闭合延长结合Ilizarov牵伸治疗严重的创伤性跟腱挛缩 该技术采用微创5mm切口对跟腱进行延长,然后采用Ilizarov牵伸技术纠正踝关节的马蹄畸形。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严重的跟腱挛缩、马蹄畸形。该技术切口小,仅5mm,不需要缝合,解决了传统技术切口大,关节后侧结构破坏严重,皮肤切口容易坏死等难题。具有患者接受度高,并发症少、不复发等优点。典型病例:患者因车祸伤致“跟骨骨折”,在外院行切开内固定手术,其后发生明显跟腱挛缩、马蹄畸形,行闭合跟腱延长结合Ilizarov牵伸治疗,纠正了跟腱挛缩,未发生并发症,无复发。 该患者在威海某三甲医院治疗,跟骨钢板上所有的螺孔均置入了螺钉,其后出现了皮瓣坏死,再行转移皮瓣修复,患者又出现踝前皮肤石膏压迫性坏死。因疗程过长,5个月,导致跟腱挛缩。术前严重马蹄术后畸形矫正注:跟腱出此次手术无切口,跟腱处切口是跟骨骨折后皮肤坏死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