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是早期肺癌的首选治疗手段,胸腔镜下微创手术更进一步改善了患者预后,降低了手术损伤。但由于肺癌手术毕竟是需要切除一部分肺的操作,存在创伤、出血、感染等潜在风险,所以肺癌术后并发症并不少见,其中肺切除后持续咳嗽也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咳嗽是我们身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可以清除气管里面的分泌物和外来异物。如果咳嗽持续八周以上,就是所谓的慢性咳嗽。肺切除后持续性咳嗽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就是手术时的淋巴结清扫。所谓的淋巴结清扫,就是把手术时把肺部的淋巴结切除,以预防转移和复发。淋巴结清扫可以提高肺癌术后的生存率,但也会附带造成神经损伤,导致咳嗽感受器暴露,平时的正常活动就会刺激引发咳嗽。其次是手术前吸烟。与大家直观感觉相反的是,手术前吸烟的肺癌患者在手术之后反而不容易出现持续性的咳嗽,原因在于术前长期吸烟会降低咳嗽感受器的敏感性,导致其对咳嗽刺激不敏感,所以术后咳嗽反而减少。但患者也不能为了手术之后不咳嗽而故意在术前吸烟,这肯定是弊大于利。第三是手术切除的部位。进行右上肺切除的肺癌患者术后更容易出现持续性咳嗽,这与右上肺切除后支气管角度发生变化具有一定关系。除此之外,手术中麻醉药物的不同、麻醉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气管插管等因素也与手术后的持续性咳嗽有关。肺切除后持续性咳嗽目前尚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仅能起到对症的作用,术后适当的药物对症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的咳嗽症状,提高患者术后的康复体验,比如可以对症口服甘草片、可待因桔梗片、宣肺止嗽合剂、肺力咳、枇杷露一类镇咳药,或右美沙芬等中枢镇咳药治疗,同时肺癌患者手术之前也可与胸外科医生进行沟通咨询,按照医生的建议做好术前和术后的准备措施,尽量避免术后持续性咳嗽的发生。(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这个患者右肺上下叶AO分析高危结节5个,较大者位于右肺下叶背段(1.8cm),我们行单孔右下叶背段切除,其余术前无定位楔形切除,术后病理回报右肺上叶,中叶,下叶结节为原位癌/AAH,微创规范早期根治肺癌。
对于手术后食管癌患者,第1~2年内推荐每3个月随访1次,第3~5年每6个月随访1次,此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病史询问和体检,根据临床情况决定行血常规、血液生化(肝肾功能、蛋白、肿瘤标志物等)、内镜和上消化道造影及CT等影像学检查。如怀疑有复发转移依据病情推荐行PET-CT、MRI及骨扫描等检查,并及时转放疗及化疗。
缘起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越来越多,由于磨玻璃结节不同于以往的肺部实性结节,故而在观察和治疗方面有特殊之处。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有人体检发现肺部有磨玻璃结节之后,情绪异常紧张,寝食不安,不加区别地要求医生为其切除磨玻璃结节。对于某些高危的磨玻璃结节,切除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根治性手段,但对于尚不需要切除的磨玻璃结节,需要为患者解读病情,缓解她/他们的紧张情绪。有一部分患者,虽然在听了医生的专业讲解之后,心情得到了暂缓的放松,但几天之后再次陷入深度焦虑之中。引起她/他们再度紧张的,也许是网上一篇根本没有署名的,也和她/他病情不符的所谓“科普文章”,也许是某位并不精通该领域的医生看似好意的“早切除早放心”的劝告。这样一来,我之前想让患者客观理性地对待磨玻璃结节的努力就前功尽弃了。有感于此,我想就这一话题,总结一下当前国际上学术界的主流观点,特别是想给大家提供一些客观数据,让大家对肺部磨玻璃结节的严重程度有一个直观上印象,有助于患者与该领域专业医生一起制定合理的磨玻璃结节治疗决策。观念的转变近年来,随着检查仪器的精度提高和大众健康体检意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肺部磨玻璃结节(GGN)被发现。作为工作在临床一线的胸外科医生,最直观的感受是,前些年在门诊差不多几周才能见到一次的磨玻璃结节,到如今已经占门诊就诊患者的很大比例,每次门诊见到10例也是常有的事儿。临床医生为患者服务,最急迫的临床问题也就是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的领域,GGN也是如此。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深入探索GGN的生物学规律,医生对GGN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一开始我们把GGN误认为炎性结节,后来我们慢慢了解到,大部分GGN是一类肿瘤性疾病,还曾一度非常激进的进行手术治疗。再后来,胸外科医生发现,即使是肿瘤性的,GGN也不同于普通的肺癌,而是一类缓慢发展的特殊的惰性肿瘤,从治疗上也应该区别对待。所以胸外科医生不再一经发现就马上进行手术切除,而是选择合适时机再进行有创治疗。虽然医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GGN病变,但如何让患者和普通民众接受这些学术观点呢。要知道,这是一个“谈癌色变”的时代。通常,没有医学背景的人,都恨不得将肺部结节“置之死地而后生”,大家对肿瘤具有“本能”的恐惧感,要让他们与生长在肺里的磨玻璃结节“和平共处”一段时间,甚至是相当长一段时间,从本能上他们是抗拒的。相应的,医生出于怕贻误病情的考虑,也会下意识地迎合患者,认为越早切除GGN,就越早解除定时炸弹的威胁。然而,这样做真的对么?要知道,磨玻璃结节切除手术并不是一点风险没有的。对于肺切除手术,即使像楔形切除术这种较小规模的肺切除术手术,也是有可能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更需要提醒患者注意的是,做完肺切除手术以后,每一位患者都或多或少地都会出现疼痛、憋气等不适症状,有些患者甚至出现长达数年或终身的慢性疼痛。由此可见,手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看到其具有快速祛除病灶优点的同时,还要看到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所以,在做手术决策的时候,要充分考虑风险收益比,通俗地讲,就是做这个手术划算不划算。对于恶性度较高的尚未发生转移的早期肿瘤,尽早手术切除可以遏制肿瘤继续生长,降低转移的风险,尽管承受了手术的痛苦,但换来了对疾病的控制和生存期的延长,这种手术即使有风险,也是值得的,这种手术就是划算的。相反地,如果一个结节可能会自行消失,或者明显倾向良性,对这样的结节大动干戈,不但不会延长生存期,还可能明显降低术后生活质量,这样的手术就是不划算的。所以,不加鉴别地切除所有GGN是不可取的。是否需要用手术方式切除GGN,其根本问题是风险收益比问题。既然手术模式是相对固定的,我们也可以更直接地说,手术与否直接取决于GGN是否能对生存期造成不良影响,也就是GGN的肿瘤学活性以及发生转移的能力。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把焦点放在如何评价GGN的肿瘤学活性上。GGN的分类在进入核心问题以前,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简单地为GGN做一下分类。从持续时间上来分,可以将GGN分为一过性GGN和持续性GGN。所谓一过性GGN,就是经过一段时间抗炎治疗,甚至不经任何治疗,可自行消失的GGN。显然,一过性GGN都不是恶性的。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建议GGN患者不要马上手术治疗,而是观察2~3个月时间,很大程度上就是想通过时间来鉴别GGN是否是一过性的。一过性GGN应尽量避免外科手术这样的创伤较大的有创治疗。而从发生率上来看,对于体检发现的GGN,一过性GGN所占比例还不小呢。国际上统计的数据提37.6%~69.8%的GGN是一过性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一发现GGN就马上手术,会有大约一半的GGN是原本不该手术的。这么高的比例,无论从患者的躯体痛苦角度,还是从社会经济学角度,都使得医生和患者不得不格外关注。所以,当医生再提出“观察一段时间”的建议时,千万不要误解我们是漠不关心,我们真的是想为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对于那些观察3~6个月后仍然存在的GGN,就是持续性GGN了,这才是我们外科医生真正的敌人。虽然观察半年以后,甚至是一年半以后,仍然有可以消失的GGN,但经过这么长时间才消失的GGN毕竟是少数。另外持续性GGN仍有局灶性肺纤维化的可能性,但其比例较低。所以,经过3~6个月观察后仍然存在的GGN,就是我们重点监控的对象了。另一种GGN的重要分类方式,是从形态上进行划分,可以将GGN分为纯GGN和混杂密度GGN。所谓纯GGN,就是整个结节的密度比较均一,整个结节都呈现类似磨玻璃的状态。而混杂密度GGN除了磨玻璃成分以外,还有部分实性成分。如果结节的实性成分已经超过50%,其生物学行为更倾向于实性结节,习惯上,我们便不再将这类结节作为GGN对待了。只有磨玻璃成分占据结节的主导地位时,才纳入我们的讨论。形态上的分类之所以重要,根本原因在于实性成分才是GGN中活跃度最高的成分。GGN评价指标对于纯GGN,也就是没有实性成分的GGN,其活性是较弱的,大约80%的纯GGN在长达数年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无论是美国的ACCP、NCCN指南,还是英国BTS指南,都对这种纯GGN采取保守的治疗态度,并且在逐年的指南更新中,这种保守态度日趋明显,甚至认为纯GGN可以生长至2cm以上再行干预。其原因在于纯GGN发展缓慢,其肿瘤活性极低,即使生长也仅为局部生长,罕见转移。对于混杂密度GGN,大约60%呈稳定状态。但是,对于含有实性成分的混杂密度GGN,近年来医学界对其越来越警惕,认为实性成分5mm以上就存在理论上的转移风险,甚至有更苛刻的研究者,认为实性成分在3mm以下才是安全的。所以,实性成分的大小是决定是否对GGN采取干预措施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提到实性成分,需要定义一下这个概念。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实性成分的含义是指GGN在CT纵隔窗上可见的软组织成分。虽然也有学者提出肺窗上所见的非磨玻璃样成分也有指导意义,但由于其不易统一和测量,暂时不作为学术界的主流。还有什么指标可以反应出GGN的肿瘤学活性呢?刚才提到的那些呈现增大趋势的20%的纯GGN和40%的混杂密度GGN,这部分增大的GGN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因为GGN增大的速度可以反应其肿瘤学活性。此外,还有肿瘤倍增时间,实性成分直径/肿瘤直径比例,PET-CT的SUV值,CT影像中的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CT值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指标只是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出GGN的特性,而不代表一旦出现某一危险因素就能明确恶性。并且,这些指标的重要程度并不一致。例如,相比之下,毛刺征出现的时候,GGN为恶性的风险比较大,其意义要超过分叶征和胸膜凹陷征。但是,由于影像学特征有非常大的主观成分,对于一些典型征象,医生之间常会达成统一观点;但更多的时候,对于不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不同的医生会有不同的观点。对于某一指标,不同医生给出不同观点,甚至给患者不同的治疗意见,会大大加重患者的焦虑情绪,但是,客观地讲,医生学术观点不一致时,恰恰说明病情有可能没有那么严重。相比之下,医生可能喜欢应用一些客观指标,因为客观指标有统一的标准,医生之间的争议比较小。例如肿瘤倍增时间。肿瘤倍增时间是指结节体积增加一倍所需的时间。其数值是通过比较两次影像检查时结节体积变化计算出来的。倍增时间越长,越说明肿瘤活性较低。NCCN指南将400天作为倍增时间的节点。如果倍增时间大于400天,说明肿瘤呈现相对惰性的特征。临床实践中,会经常遇到倍增时间更长的GGN,对于这类倍增时间很长的GGN,医生的治疗态度就可以更倾向于保守。但是,倍增时间的计算需要专业软件,并且,需要两次影像检查在同一扫描条件下完成,否则就会出现很大误差,这一点限制了倍增时间这一客观指标的广泛应用。再如PET-CT的SUV值。在GGN的诊治方面,很多学者认为PET-CT检查是没有必要的,因为GGN罕见转移。但是,粗略地讲,PET-CT有评价肿瘤有无转移及评估肿瘤活性两个重要作用。在判断转移方面,我同意上述观点,因为PET-CT检查是可以豁免的,而在判断肿瘤活性方面,不可以武断地说PET-CT是没有价值的。PET-CT的SUV值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GGN代谢活性,指导医生对GGN治疗策略的制定。只不过,GGN不同于实性肺结节。对于实性肺结节,常把SUV值大于2.5作为代谢异常增高的标准。而对于GGN,有的学者将这个标准定为1.0,还有学者定为0.8。这说明GGN代谢活性明显低于实性肺结节,所以在应用PET-CT时,也要相应地调整诊断标准。PET-CT非常大的缺陷是其价格昂贵,而GGN惰性特征导致常需要长期随访GGN,但是PET-CT昂贵的价格大大限制了其在GGN长期随访方面的应用。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觉察,这么多的指标,没有哪个指标是可以一锤定音的。医生会从各个方面,综合判断肿瘤的活性。如果对于如此多的指标,尤其当各种指标之间出现矛盾时,医生会如何判断呢?其实,很多指标都只是反映GGN在某一时间瞬间的特性和状态(例如某次CT影像上的指标反映的是CT检查那个瞬间GGN的状态),而GGN的发展过程,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瞬间组成的。通过某个瞬间的指标,有可能对GGN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意义,但其作用仅仅是预测,绝不是预言。我们的关注点,更多地在于变化的过程。那些能反映GGN动态变化的指标,是影响医生做治疗决策的重要因素。例如GGN体积增大,或者由纯GGN演变为混杂密度GGN,或者混杂密度GGN的实性成分体积增大、比例增加。而这些指标,反映的也正是GGN的活性。手术指征GGN作为极为初期的病变,如果需要治疗干预,干预方式一定是局部治疗。本文仅讨论手术这一种最为常见的局部治疗方式。看了上面的几千字,可能有相当多的读者已经看的云里雾里了,这很正常。即使作为专业医生,我也需要在很长时间内和大量的临床病例中不断学习,对GGN的认识也不断在改变。何时手术,对于胸外科医生而言,这可能是一个终极问题了。但是,很遗憾,对于GGN,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不同国家和地区,医生的手术指征不尽相同;随着对GGN认识的不断加深,手术指征也在保持更新。在不同地区的诊疗指南中,有一项手术指征是无可争议的:实性成分达到或超过5mm的混杂密度GGN。GGN的其他类型,尤其是纯GGN,不同的诊疗指南差异很大。国际上,日本的诊疗指南相对更为积极,认为15mm的纯GGN就可以作为手术指征了,但欧美国家的诊疗指南要更保守一些,甚至认为纯GGO在2cm以上方需要外科干预。对于GGN这种特殊疾病,手术指征不但是医生对GGN理解的体现,也是GGN患者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期待,甚至可以上升到对生命的理解这个哲学高度。对于手术指征比较明确的GGN,最好听从专业医生的意见,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对于手术指征尚有争议,尤其是那些非常惰性的GGN,我提倡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决策的制定。患者的积极参与有一个前提条件:患者需要相对客观和理性地了解GGN的生物学特性,尤其是自己所患GGN当前的特征、随诊可能出现的变化、手术后可能发生的不适等,患者需要有相对系统的认识。这实际上为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首先医生要对GGN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将更为真实的信息传递给患者。医生要尽量做到全面、客观,应该尽量避免过于积极地进行有创治疗,也要避免错过治疗时机。以当前的现实情况看,前者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有些GGN患者术后病理提示是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或原位癌(AIS),甚至是微浸润癌(MIA)等肿瘤性病变,就回过头来认为建议患者观察的医生是贻误病情。对此观点,我认为不能绝对化。首先,AAH、AIS、MIA都有相当长的稳定期,在此期间手术效果是一样的,都可以保证肿瘤的根治性治疗效果。过早的手术固然可以保证及时性,但同时也过早的带来术后疼痛、憋气等不适症状。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是否手术越早越好,值得商榷。其次,由于GGN的活跃度过于惰性,其自然病程可长达数年,对于预期生存期不超过5年的患者,GGN可能不构成威胁其生存的因素,这样的手术是否能为这类患者带来生存获益,还需慎重下结论。结语归根结底,GGN的肿瘤学特性导致我们在制定诊疗计划时,将其区别于肺部实性肿瘤。同理,我们对GGN的诊疗,还将随认识的逐渐深入不断改进。
当排查肺癌越来越受重视,筛出率逐渐增高的肺部磨玻璃病变和肺小结节便成为高频词屡屡出现,中招者众。很多患者“闻结色变”,听“影”心慌,总觉揣着一颗即将癌变的定时炸弹。究竟什么是磨玻璃、肺部小结节,又该如何理性应对呢?磨玻璃影是个不太爱闯大祸的调皮孩子,爱做迷藏。它名副其实,从CT影像片上看,如卫生间的那面磨玻璃,让人看不清内里。说起它的由来,其实归因于肺部炎症,其最初始状态是肺部炎症的增生。正常的肺上皮细胞会因为细菌感染等发生慢性炎症,在影像片下看便是一片模模糊糊的影子,有如马蜂窝。如果逐渐恢复了,就像冬天的树条一样,丝丝缕缕清晰可辨,如果进一步痊愈,就成为了头发丝样,恢复成正常肺的状态。但一部分病人,慢性炎症反复发作,变成了增生,看起来像很纯的磨玻璃影,有如卫生间新装修的磨玻璃。但时间久了,增生中会出现不按规矩出牌的狠角儿——非典型增生,它是癌变前的表现。它们中还会有一个黑社会老大,吞噬别人,犹如从乒乓球里面多出了一个土豆,这便是之前纯磨玻璃影中的实性成分。就好像洗澡时水蒸气加上浴液中的肥皂泡溅到了磨玻璃上,时间久了变干了,形成了看起来有实心的混合型磨玻璃影。不过,这个过程一般时间比较漫长,而且并没有太大的威胁性。小结节和磨玻璃有截然区别,从影像下看,一实一虚。一个是扎扎实实挡在视野前的承重墙,另一个则是模模糊糊的卫生间磨玻璃。但从形成过程上看,他俩则是前后演变的不同阶段。当磨玻璃中黑社会老大“非典型性增生”越来越多,犹如乒乓球堆里多出了的土豆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了大部队,那么模糊就变成了结节。从杀伤力来看,由于小结节是非典型增生的集合体,因此它的破坏力更大。磨玻璃是否会发展成小结节?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观察期限是四百天,国家卫计委定的是一年。如果观察一年,磨玻璃还存在,便根据其密度和发展的其他蛛丝马迹判断做进一步处理。胸部CT扫描是目前找出肺部磨玻璃病变和肺小结节最常用的方法。拍张片子,就能让肺小结节无处可逃,但如果要让结节原形毕露,判定其性质,可能三维重建更靠谱。癌细胞的扩散就像树根一样蔓延,一点点向四周散开。而三维重建的妙处就在于,通过不断的分解、再建,可以把在CT上显现的小结节不断分解得足够小,在不断重建中,能够很清楚的显示结节边缘、密度、边缘及其与肺裂胸膜的关系,阅片医生再来判断结节的良恶性就显得容易多了。筛出磨玻璃和小结节,最让人犹豫不决的便是如何处理。很多患者选择一“切”绝后患,切还是不切?其实,并非越早切效果越好:一来,磨玻璃和小结节发展程度较慢;二来:太小切除为手术带来很大难度,就像在棉花堆里找一块海绵或者米粒,太小了,手术中很难摸到。记住一个8mm分割线就好。8mm以下且密度没超过30的磨玻璃影,可以密切观察。8~10mm之间,密度超过30,可以做手术,也可严密观察。10mm以上磨玻璃,密度超过30,通过外科手术可以准确切除。《中国肺部结节分类、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规定,直径>8mm的部分实性结节定义为高危结节,应由胸外科、肿瘤内科、呼吸科和影像医学科医师集体会诊,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结节薄层三维重建CT扫描,薄层增强CT扫描,经皮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手术切除或3个月后进行CT复查。若结节3个月后没有缩小或增大时,考虑为恶性可能,建议手术切除。若结节缩小,建议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持续CT监测,无变化者建议长期年度CT复查,随访时间不小于3年。而实性的小结节,要么良性,要么恶性,一般来说,实性成分越多,恶性程度越大,尽早处理莫犹豫,通过排除法确诊恶性后可以尽快做。无法定性的,也可观察,一旦尺寸、密度、边缘发生变化后及时做外科手术干预。以原来的片子为基线对比,看密度变化。需要提醒的是,初次排查可做低剂量螺旋CT,而后期跟踪复查时,做普通平扫CT即可。
不少患者来胸外科门诊,诉前胸隐痛不适,曾多方就诊查不出原因,这很可能就是非特异性肋软骨炎。非特异性肋软骨炎是一种非化脓性肋软骨肿大,1921年由Tietze首先报道,故又称为Tietze病。在临床上经常遇到,好发于青壮年,女性较男性多见。主要表现为单根或多根肋软骨肿大、凸起,多见于一侧第2~4肋软骨,少数病例为双侧,偶可发生于肋弓。非特异性肋软骨炎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患者于起病前常有呼吸道感染病史,故有人认为本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亦有人认为是由于内分泌异常引起肋软骨营养障碍所致,因此又称为营养障碍性肋软骨萎缩症。也有人认为与胸肋关节损伤有关,但病理切片观察只是肋软骨较正常粗大,故而亦有称为肋软骨增生症。【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单根或多根肋软骨局部肋软骨轻度肿大隆起,表面光滑,皮肤正常,多见于一侧第2~4肋软骨,少数病例为双侧,偶可发生于肋弓。增大的肋软骨局部疼痛,有时较为剧烈,咳嗽、上肢活动或转身时疼痛加剧,局部有压痛,但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正常。病程长短不一,多数病人疼痛可在2~3个月后逐渐缓解,但可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少数病人可迁延数月或数年。预后良好。【辅助检查】X线胸片,胸部CT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胸部正侧位X线片对明确诊断无帮助,但可排除胸内病变、肋骨结核或骨髓炎等。【诊断】结合患者病史,局部体征,X线胸片或胸部CT检查无异常发现,可明确诊断。诊断时应与胸骨骨髓炎、肋软骨肿瘤、胸壁结核、肋骨骨折后骨痂形成相鉴别。【治疗】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疼痛,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布洛芬等),严重者可行局部利多卡因加氢化可的松封闭或于肋软骨肿大处骨膜刺孔减张等,有一定效果。一般对理疗和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若长期应用各种治疗无效,且症状较重或不能排除肿瘤可能时,可将肋软骨切除。
肺癌患者诊治后应当定期随访和进行相应检查,具体检查方法包括病史、体检、血生化和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等,旨在监测疾病复发或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评估生活质量等。手术后患者随访频率为治疗后2年内每3~6个月随访1次,2~5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5年后每年随访1次[1]。[参考文献][1]. 支修益, 石远凯, 于金明. 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15, 37(1): 67-78.
膈肌膨升症也被称为膈膨出,属膈肌无力类疾病,膈肌无力指膈肌活动强度的减弱,包括膈肌麻痹和膈肌膨出。其治疗关键是通过手术阻止膈肌继续上移和消除矛盾运动。手术方法是膈肌折叠术,包括膈肌不切开折叠法膈肌切开折叠法和膈肌部分切除后的对端褥式缝合法。以往手术为开胸手术,其创伤大,对患者心理及生理带来很大创伤。目前我们在省内首先采用在电视胸腔镜下进行膈肌折叠术,可以完全达到微创目的,患者在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及费用明显减少。
化疗(chemotherapy)全称化学治疗,是一种通过全身或局部使用化学合成药物来杀灭肿瘤细胞的方法,旨在有效控制肿瘤的生长或完全消灭肿瘤。然而,该方法不仅会影响肿瘤细胞,也会对人体的正常细胞产生影响。所使用的药物具有一定毒性,会无差别地损伤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因此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尽管化疗的毒性和副作用不可避免,但在肿瘤治疗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与化疗联合治疗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治疗方法相比单纯的化疗更有效,毒性更小,更受患者欢迎。通过针对肿瘤特定的分子靶点,靶向药物可以更精准地作用于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从而降低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化疗药物有肝肾功能损伤,骨髓抑制等副作用,化疗出院后如还需进行下一周期的治疗,建议患者化疗结束后每3-7天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评估患者是否有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的出现。治疗恢复期通常需要多久?般大部分有效化疗在进行2-3周期后患者肿瘤症状即改善,而化疗毒性反应恢复需要的时间更长:一周后恶呕吐的胃肠反应基本恢复。骨髓抑制的情况,白细胞下降使用升白针之后1-2个星期恢复正常,贫血需要1-2个月才能恢复,血小板下降有效治疗后一个月左右恢复正常;脱发再恢复需要3-5个月;而神经损伤,部分患者可能不会完全恢复,总的来说患者需要治疗后休息1-2周才能工作,避免重体力活,并保持良好作息。参考资料赫杰.肿瘤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51-159.陈歆妮,陈映霞,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INV)的药物防治及指南指导下的临床实践[],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4,12(5):7-11
化疗是中晚期肿瘤患者都要经历的一件事情,化疗会给身体带来一些副作用,化疗结束仍然会持续1-2周左右,这期间,一方面要复查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等评估有无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等,另一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化疗结束后注意一下几点事项:在饮食方面:化疗后通常无特殊禁忌,但应注意消化能力下降,胃肠道毒性反应增加的情况。因此,应避免摄入油腻、刺激性强的食物,以及高糖高脂肪食物。建议采用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的食物,如鸡肉、鱼肉、鸡蛋、牛奶、白菜、西兰花、胡萝卜等。粗加工的谷类食品也比精细加工的更适宜。在运动康复方面:化疗患者可通过适度的有氧运动来增强体质和改善症状。推荐进行缓慢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游泳等,避免剧烈和对抗性的运动。运动强度应适中,避免过度疲劳,可根据个体情况调节运动量和节奏。除了饮食和运动康复外,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还应该注意什么?患者还需注意放松心情,与家人朋友交流,培养健康爱好以分散注意力。保持生活环境清洁整洁,避免不良气味刺激。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注意及时增减衣物以避免受凉。增加水分摄入有助于化疗药物的代谢,但应避免饮茶和其他饮料,以免影响药物代谢。此外,调整心理状态也至关重要。家庭成员需要进行心理护理,耐心解释化疗的毒性反应,消除患者的紧张和忧虑,给予患者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