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做了一例阴茎短小的阴茎延长手术、一例阴茎弯曲合并研究旋转的阴茎矫正手术,几个精索静脉曲张的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手术。分享一下阴茎弯曲的矫正手术。2022.6.17周五图片说明:手术前手术后侧面观手术后下面观
胰十二指肠切除标本规范化大体解剖,可以明确看到胆总管,胰管,胃及十二指肠的毗邻结构,有利于肿瘤原发部位的确定。肿瘤发生部位1.壶腹部是胆胰壶腹部腺癌的最常见位置,原因是因为胆汁和/或胰腺流出物积液。为了确定肿瘤是否为壶腹起源(并排除胆管和胰腺紧邻区域的转移性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标本,要根据解剖关系确定。壶腹部腺癌可以起源于壶腹部的不同部位,有的更偏向胰管,有的更偏向胆管,有的偏向十二指肠乳头。壶腹周围-十二指肠癌是指起源于壶腹部--十二指肠的癌(通常来自腺瘤恶变),其特征是形成溃疡或息肉样;从十二指肠角度来看,壶腹内癌仅表现为微小溃疡、覆盖的黏膜隆起或明显的壶腹内颗粒样肿物。根据位置不同,分为两个亚型:(1)来自壶腹内乳头状、管状肿瘤,表现为局限于壶腹腔内的息肉样、结节状或颗粒状肿块;(2)起源于壶腹管,在壶腹管壁(胆总管和壶腹的远端)有一个浸润性的环状肿瘤。2.壶腹癌NOS是指明确来源于壶腹部的肿瘤,但是通过大体和显微镜鉴别,也不能将其归入以上两类。临床特征与小肠其他部分的腺癌不同,壶腹部腺癌由于胆管阻塞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常常在相对较早的时期被发现。壶腹部十二指肠形成溃疡,最初的表现往往是消化道出血(潜血)。偶尔,胰腺流出道阻塞引起胰腺损伤。流行病学壶腹部腺癌占所有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的6-9%。大约15%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壶腹癌,男性比女性稍多,患者的平均年龄在60岁。组织病理学1.肠型腺癌这些癌腺体(腺管)在形态学上与结肠腺癌相似,腺体内排列着高柱状细胞,细胞核拉长,假复层,可能散在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大部分与肠型腺瘤有关。2.胰胆管型或胃型腺癌类似于胰腺导管癌、胆囊癌和肝外胆道腺癌,这种类型的腺癌由相对较小的腺细胞组成,广泛地被促纤维增生性间质分开。上皮细胞通常是单层立方至低柱状细胞,没有大量的细胞核假复层化,但细胞核的多形性比肠型腺癌更明显。虽然胃粘蛋白肿瘤(组织学和免疫表型)被指定为胃型,但这两种类型似乎密切相关,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亚型。3.具有混合特征的管状腺癌壶腹部癌常具有混合特征,难以明确地分类为胰胆管型癌或肠型癌。使用EMA(MUC1)、MUC2、CDX2、CK20和MUC5AC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可能有助于确定类型。4.非腺管特征除了常见的管状腺癌外,非腺管型腺癌也可发生在这一区域,但通常与普通的管状腺癌相关。在某些情况下,非管状型可能占优势。比如下面的类型。5.粘液腺癌粘液腺癌(间质粘液沉积至少占50%)多见于十二指肠。在壶腹部,15%的病例可见到一定程度的细胞外粘液沉积,其中三分之二的病例符合粘液腺癌的诊断标准。粘液池中漂浮的恶性上皮巢和腺体常呈柱状,并伴有肠道表型(同时伴有弥漫性CDX2和MUC2表达),使这些病例更接近肠型腺癌。散在的印戒细胞可见于粘液中,但不是作为单个细胞或条索浸润间质,这是与真性粘附力差的癌的重要区别。壶腹部粘液腺癌最常起源于壶腹部十二指肠腺瘤,但也可见于壶腹内肿瘤。6.粘附性差的癌这些肿瘤在小肠中相对少见,通常缺乏腺瘤成分,更具有浸润性。7.髓样癌类似结肠的髓样癌可能发生在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和壶腹。它们占壶腹癌的3%,其特征是巨大的结节状肿块,边界隆起,合胞体生长,伴有相关炎症。8.未分化癌胰腺中描述的具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未分化癌偶尔会发生在小肠中,最常见的是发生在壶腹或十二指肠中。这些肿瘤中的巨细胞是传统的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组织细胞和非肿瘤细胞),CD68标记为阳性。但是肿瘤性单核细胞通常具有肉瘤样外观,角蛋白可能阳性,并通常显示突变p53染色模式。壶腹和小肠中具有明显横纹肌样表型的未分化癌是非常罕见的例子,肿瘤通常很大,并表现出典型的横纹肌样细胞,富含胞浆内嗜酸性横纹肌样小体。肿瘤细胞通常失粘附,并嵌入粘液样基质中。也可以看到多形巨细胞分化或梭形细胞分化,以及腺样分化区域。SARC/SNF染色质重塑复合体的核心亚基SMARCB1(INI1)缺失是特征性的。这些肿瘤似乎具有SWI/SNF蛋白家族的多个成员(包括SMARCA4,SMARCA2和/或SMARCB1)丢失/共激活,表明SWI/SNF缺乏与横纹肌样瘤表型之间存在关联,有些病例具有ARID1A异常。诊断分子病理学KRAS的突变已被鉴定出潜在的预后价值,但它们几乎没有诊断价值。最近,92基因信号被认为与分类金标准有显著的诊断一致性,并且具有客观的预后价值,特别是在低分化病例中。微卫星不稳定性似乎涉及约15%的壶腹癌,错配修复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可能有所帮助。预后壶腹癌的5年总生存率为45%,独立的预后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神经周围和血管侵犯、切缘情况、肿瘤出芽和MUC5AC表达;浸润性癌的大小、组织学类型和分级似乎起较小的作用。壶腹导管癌尽管体积小,但通常具有浸润性;值得注意的是,壶腹癌的胰胆管表型比胰腺对应表型(胰腺导管腺癌)预后好得多。
含磨玻璃成分(GGO)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是胸外科手术处理的最常见疾病之一,应该怎样做手术,范围选择是肺段、楔形还是肺叶,手术后如何处理,本文着重于以上几点进行解答。1. 磨玻璃成分是“惰性”的标志,发生淋巴结转移或其他脏器的转移的概率趋近于0,手术后效果极佳;2. 手术的目的是充分清除病灶,以尽可能小的创伤使得患者活的长、活的好,因此,尤其是处理含磨玻璃成分(GGO)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尽可能选择肺叶切除术(楔形切除术或肺段切除术);3. 对于含磨玻璃成分(GGO)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病灶大小、密度、边界、手术切缘,绝大多数预后很好,对于病理报告不必过于纠结。 以下是论点的一些支撑证据,供大家参考:自1933年肺切除术成功治疗肺癌以来,肺切除术的范围历经演变,到1995年Ginsberg确定肺叶切除术为肺癌的标准手术并被沿用至今。然而,随着近年影像学上表现为GGO样肺腺癌的增多,此类病变切除范围的讨论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目前认为GGO样肺腺癌生长缓慢,是惰性肿瘤的标志,淋巴结转移机会少,亚肺叶切除术也能有良好存活,甚至引发了亚厘米纯GGO样肺腺癌是否需要手术的讨论。普遍认为当前对亚厘米纯GGO样腺癌的治疗可能存在过度。因此,GGO病变是否手术,做什么手术要综合多因素个体化考虑,包括年龄、是否多发、CTR以及在肺内的位置等。即便手术,手术的范围也应以亚肺叶切除为宜,至少对周围性的纯GGO样肺腺癌,切缘足够的亚肺叶切除即可达到根治目的。其次,GGO的位置是决定是否手术及手术切除范围的重要指标之一。首先,胸膜下的病变较肺实质内者可能更容易突破胸膜;其次,楔形切除术在不干扰肺门的前提下足以达到治疗目的;最后,这样的手术对心肺功能及其它脏器带来的影响极小,手术极其安全。目前,受大家追捧的肺段切除术可能只适合位于肺中带的病灶,因为对位于外带者,楔形切除足够;而对位于内带者,肺段切除的切缘受到限制有时不得不扩大切除范围。JCOG0804对51家中心333例以GGO为主(≤2cm,CTR≤0.25)的肺腺癌患者5年RFS作了研究。最终314例为亚肺叶切除(258例肺楔形切除术,56例肺段切除术),中位病理学切缘为15mm,5年RFS为99.7%。认为外周型≤2cm且CTR≤0.25的肺腺癌,5mm切缘的亚肺叶切除5年RFS率就接近100%,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对肺功能影响小,应作为首选术式。遗憾的是,目前缺乏是否需要手术或只是观察的数据支持。日本学者已经在JCOG0804的基础上,开展了对JCOG0804相同病变者(直径≤2cm,CTR≤0.25)观察/亚肺叶切除的前瞻性研究(JCOG1906),期待不久的将来有更好的数据回答这一问题。 作者:刘政呈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国际会员InternationalMember美国外科医师学院(ACS)Fellow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Member国际胸腺协作组(ITMIG)Member江苏省医学会胸外科学分会纵隔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纵隔肿瘤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卓越外科科研协作组成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会员江苏省青年医学人才美国胸心外科学会(AATS)Graham奖获得者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访问学者(JohnsHopkinsHospitalFellow)《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中青年编委《BMCSurgery》PeerReviewer《Mediastinum》SectionEditor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单孔胸外Dr杨 南京鼓楼医院互联网医院
随着胸部CT的普及应用,非常多的磨玻璃密度结节被发现,但什么是磨玻璃密度结节,其科学定义是什么,如何正确科学的面对磨玻璃密度结节(尤其是表现为磨玻璃密度结节的腺癌),本文着重于以上几点进行解答。 磨玻璃密度结节(GGN)概念是随着高分辨CT问世而提出的,它既是影像学新概念,也是临床新问题。当前,影像学表现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疗决策中的权重比以往大为增加,因此,GGN受到了空前关注。诊断GGN 的前提包括高分辨CT、标准剂量照射以及1mm以下的薄层扫描,这样苛刻条件的CT只有数字影像才能做到,以前临床通用的胶片无法达到诊断GGN的要求。当CT符合上述条件时,纯GGN是指肺窗和纵隔窗均看不到任何实性成分的结节;异质性 GGN指肺窗上似乎能见到实性成分,但纵隔窗上却看不见实性成分的结节;而部分实性GGN 则指肺窗上可见的实性成分表现在纵隔窗须是≥2mm的实性成分的结节。第8版肺癌TNM分期和2015版的WHO肺腺癌新分类根据GGN 的预后与随访结果明确指出,≤3cm的纯GGN 和混杂性GGN的影像直径不计算在TNM分期的T测量范围。半实性GGN 的T指标测量则是以其中的实性成分为准。所以,≤3cm的纯GGN 不归类为T1a而属于原位癌。2015年被接受的肺腺癌新分类是肺癌病理学历史上首次以多学科讨论为基础的肺腺癌新分类,参与讨论的学科包括病理学、影像学、外科学、呼吸病学、分子生物学和肿瘤学等专业。综合各学科对GGN 样肺腺癌的认识进行了崭新的分类,将原先的肺腺癌分化程度改成了不同的生长方式,分别为浸润前病变、微浸润腺癌、浸润性腺癌及其各种亚分类,每一个生长方式潜含着多学科专家对肺腺癌恶性程度的分级与预判。更为重要的是,新分类对每一种显微镜下的生长方式都比对了可能的影像学表现,强调了影像学表现在判断GGN 样肺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权重,也再次指出实性成分在反映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方面的重要性,是近年来肺癌的巨大进展。JCOG0201研究共有31个中心参与,认为预测镜下病理组织学非浸润性肺腺癌特异性最好的指标是影像学肿瘤实性成分占比(CTR)。当肿瘤≤2cm、CTR≤0.25时,预测病理学非浸润性肺腺癌的特异性为97.5%。虽然,多数学者仍然以显微镜下所见的报告确定是否为浸润性腺癌,但影像学的表现似乎更能反映临床转归层面的浸润与否。某种意义上多学科肺腺癌新分类的潜台词是:只要是符合条件的CT上表现为≤3cm纯GGN,无论肿瘤在显微镜下表现怎样的生长方式均应该将其视作“原位癌”,以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分期带来的过度治疗。 作者:刘政呈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国际会员InternationalMember美国外科医师学院(ACS)Fellow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Member国际胸腺协作组(ITMIG)Member江苏省医学会胸外科学分会纵隔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纵隔肿瘤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卓越外科科研协作组成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会员江苏省青年医学人才美国胸心外科学会(AATS)Graham奖获得者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访问学者(JohnsHopkinsHospitalFellow)《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中青年编委《BMCSurgery》PeerReviewer《Mediastinum》SectionEditor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单孔胸外Dr杨 南京鼓楼医院互联网医院
手术后的早期肺部恶性肿瘤应该如何随访复查,什么情况下应该做辅助治疗,本文着重于以上几点进行解答。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位于第一位,复发转移是肺癌手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术后的随访监测非常重要,可以早期发现和治疗复发转移或第二原发肿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然而,目前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复发转移及随访策略的探讨还比较少,国内外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的随访频率和采用的检查方法还没有明确的方案,我国的胸外科专家制定了《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随访中国胸外科专家共识》,以此作为手术后随访复查的重要指导。复查的项目:1.肺癌肿瘤标记物:便于对复发进行监测,且起着关键作用,故推荐患者每次随访均进行标志物复查监测;2.CT检查:是肺癌术后最常用的临床影像学复查手段,各大指南均推荐术后患者进行胸部CT复查,腹部情况也可以通过CT检查明确;3.头颅MRI:在全身复查中,腹部、颅脑、骨骼作为全身远处转移的高发部位,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应作为复查重点,NSCLC无症状脑转移患者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可能是因为颅脑磁共振成像(MRI)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其在检测微小病变方面优于颅脑CT;4.全身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CT):在无症状复发病灶诊断上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性;5.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cell,CTC)和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tumorDNA,ctDNA)可能是NSCLC早期复发监测的有用指标,但仍限于临床研究阶段,因此不作为常规监测项目。 一.原位癌术后应该如何处理原位癌:目前对NSCLC原位癌的复发模式研究甚少,基于临床上原位癌复发频率非常低,建议患者每年进行1次常规全身健康查体,以胸部CT为主。 二.Ⅰ期(术后无需辅助治疗,IA期以及没有高危因素的IB期)的术后随访在根治性手术治疗后的前2年内,NSCLC复发的几率最大,尤其集中在手术后6-8个月和22-24个月,以胸部为主。Subramanian等的研究发现Ⅰ期复发患者中包括63%局部复发、40.5%远处复发和72%的新发原发性肺癌。另外,I期术后初次复发最常见的部位是胸部,其次是脑、骨骼和肾上腺。而且不论NSCLC的分期或者有无基因突变,全身多发转移的概率依然不低,故适当的全身复查也是有必要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2019指南专家组推荐前2年复查频率应较高,而不是前3年。推荐:1.前2年每6个月随访1次,每年第1个6个月方案A(血肿瘤标志物,胸部CT),第2个6个月方案B(血肿瘤标志物,胸部CT,腹部CT,头颅MRI,骨扫描);2.第2年后每1年随访1次,每年方案B。病情变化及必要时可加做方案C(锁骨上淋巴结超声超,纤维支气管镜,EBUS/EUS,经皮穿刺活检,淋巴结活检及浅表肿物活检,体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痰细胞学,胸腔镜,纵隔镜,CTC,ctDNA,肺功能检测,肺癌生活质量评分)。三.Ⅰ期(术后建议辅助治疗,具有高危因素的IB期)的定义及随访哪些是高危因素:低分化肿瘤(实体型或微乳头型等低-未分化成分>20%);脉管侵犯;楔形切除;肿瘤>4cm;脏层胸膜受累;淋巴结受累情况未知(Nx)。此外,如果MRD阳性、复发风险精准分层中高风险,这些患者也可以考虑行辅助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IB期患者需要进行辅助治疗。而这些患者需要更全面的复查方案。推荐:1.前3年每3个月随访1次,每年前3个3个月方案A,第4个3个月方案B;2.第4-6年每6个月随访1次,每年第1个6个月方案A,第2个6个月方案B;3.第6年后每1年随访1次,每次方案B。病情变化及必要时可加做方案C。 四.不同的基因型对肺癌术后随访是否有影响呢:当然有影响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根据近期的研究结论,以病理生长方式作为风险因素,可将肺腺癌分为3种亚型:低度恶性亚型(贴壁为主型腺癌)、中度恶性亚型(乳头状或腺泡状腺癌)和高度恶性亚型(实性或微乳头状腺癌)。ⅠA-ⅠB期中度恶性亚型患者中,EGFR突变阳性和阴性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相近(分别为88.4%和90.1%),而ⅠA-ⅠB期低度恶性亚型患者无需根据EGFR突变加以区分,总体5年RFS高达98.5%。对于中度和低度恶性亚型患者不管EGFR突变与否,其5年RFS相近且较高,一般无需进行术后辅助治疗,故无需增加其随访频率。因此对于术后无需辅助治疗、EGFR阳性的患者,可参考Ⅰ期(术后无需辅助治疗,驱动基因阴性)的随访方案。对于高度恶性亚型且EGFR突变阳性患者,在随访和治疗模式不一样。EGFR阳性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kinaseinhibitors,TKI)辅助治疗的患者与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术后复发的模式存在差异,TKI辅助治疗转移部位最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高峰期在24-36个月;辅助化疗最常见的是颅外转移,高峰期在9-15个月(胸部、颅脑、骨骼、腹部和颈部复发率分别为69.0%、20.8%、20.8%、7.1%和6.6%)。此外,ⅠA-ⅠB期高度恶性亚型患者中EGFR突变阳性的5年RFS劣于突变阴性(分别为43.8%和91.6%),高度恶性亚型患者其生长方式类型为微乳头型或实体型,往往需要术后辅助治疗。尽管EGFR阳性术后不同辅助治疗存在不同复发模型,但总体都呈现较高的胸部和颅脑复发率,为了提高术后复查的检出率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这些患者需要更全面的复查方案。推荐:1.前3年每3个月随访1次,每年前3个3个月方案A,第4个3个月方案B;2.第4-6年每6个月随访1次,每年第1个6个月方案A,第2个6个月方案B;3.第6年后每1年随访1次,每次方案B。病情变化及必要时可加做方案C。 2.ALK及其它少见突变(BRAF,KRAS,MET,RET等)总体上对NSCLC患者表现出较差的预后,故在复查随访上应当适当增加随访频率及部位。 EGFR、ALK、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突变患者常见转移部位与驱动基因阴性患者类似,均为胸部、颅脑、骨骼和腹部。在一项研究中,不论分期早晚,无吸烟史的ALK阳性患者的5年复发风险比阴性患者增加了1倍,ALK阳性也与更高的脑和肝转移风险有关。在ⅠA期NSCLC根治性切除术后的患者中,ALK阳性与更高的疾病复发风险相关;而且ALK阳性患者局部淋巴结复发率高于ALK阴性患者(83.3%vs.28.6%)。有较多证据支持:ALK融合突变患者具有高复发风险,与EGFR突变患者类似。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BRAF)突变的研究中,在接受铂类化疗的情况下,携带BRAF V600E突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较非突变患者短;一线化疗的BRAF突变和EGFR或KRAS突变患者之间的缓解率和PFS相似;BRAFV600E突变阳性患者的PFS较阴性患者短。HER2突变的NSCLC患者具有很高的肺和骨转移率。此外,有研究发现,高水平间质表皮转化因子(MET)扩增也与较短的生存期有关,NSCLC患者中存在MET外显子14突变会带来更差的预后。酪氨酸激酶受体基因(RET)重排的NSCLC患者具有恶性程度更高的病理生长类型,且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作者:刘政呈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国际会员InternationalMember美国外科医师学院(ACS)Fellow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Member国际胸腺协作组(ITMIG)Member江苏省医学会胸外科学分会纵隔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纵隔肿瘤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卓越外科科研协作组成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会员江苏省青年医学人才美国胸心外科学会(AATS)Graham奖获得者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访问学者(JohnsHopkinsHospitalFellow)《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中青年编委《BMCSurgery》PeerReviewer《Mediastinum》SectionEditor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单孔胸外Dr杨 南京鼓楼医院互联网医院
1、对于40岁以下比较年轻的胃病患者来说,如果有明确症状,至少保证每两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如果胃部出现新的不同的症状,可以随时加做一次,这样通过做胃镜检查能够及早的帮你发现胃部病变。2、对于40岁以下,无症状青少年男性可以不做胃镜,而对于有胃部症状的青年女性,推荐在35岁以前至少做一次胃镜检查。3、40岁以上中老年无症状人群也推荐3-5年做一次胃镜检查,有症状人群可以1-2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对于内镜下有改变的病人,通常有经验的内镜医生会按照内镜诊疗常规,在食管及胃多点取黏膜进行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可能。对于内镜下无明确异常的病人,部分规范的内镜中心也会在最常发生癌变的区域取黏膜进行病理检查,偶尔可以发现极早期的胃癌前病变或胃癌。1.对于大致正常病人,病理报告内食管通常描述为慢性食管炎伴鳞状上皮增生,部分中心会直接报鳞状上皮增生,均为正常范围;而对于大致正常的胃黏膜,病理报告常报告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2.多年来应用“异型增生”和“原位癌”表示胃的癌前病变类型,异型增生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重度异型增生的同义语就是原位癌,近年来根据国际标准统一为“上皮内瘤变”。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异型增生和上皮内瘤变是同义词,一般认为中-重度异型增生可以等同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后者是WHO和国际癌症研究协会推荐使用的术语。目前国际上对此术语的应用和国内对此术语的采用及译法意见并不完全统一,特别是who标准和日本标准差异巨大,值得深入研究我们国家自己的数据。1.发现肠化或萎缩性胃炎怎么办?目前认为,不完全性肠化生、大肠型肠化生相对其类肠化亚型容易发生癌变。小肠型肠化生一般不会癌变。轻度肠化生比较常见,提示胃黏膜损伤,常见于慢性炎症。在中、重度肠化生中,不完全性和大肠型的肠化生比率增高。 因此,不要一看到“肠化生”这个字眼就认为是癌前病变,以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但必须嘱重度肠化生患者定期随访,行胃镜检查。2.发现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怎么办?1.不要恐慌,也不要置之不理:首先要做放大胃镜观察,结合病理,确定属于哪种程度的异型增生。轻度(包括低度上皮内瘤变)的可以随访,大部分患者可以逆转;特殊病例也可以内镜下微创切除(ESD),中、重度异型增生(包括高度上皮内瘤变)的建议ESD切除。内镜下一般可以达到完全切除的效果,相当于手术,但比开刀创伤小的多,术后一般2天左右可以恢复饮食。平时饮食以清淡并富含营养为主,避免烟酒、辛辣等刺激食物,减少油腻、甜食等摄入,注意三餐定时定量,适当运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2.药物治疗:对于合并糜烂或溃疡的病灶,可以吃奥克、达喜一类的药物,也可以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及某些中成药,但一般很难做到根治,可以作为延缓病情发展的手段。3.胃镜下微创切除:是目前治疗中-重度异型增生的主要方法,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做到根治,创伤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