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是哺乳期妇女,特别是初产的哺乳期妇女的常见疾病之一。它可发生在哺乳期的任何阶段,但较长见于产后前3个月前,尤其是产后2-3周。常有乳头皲裂,哺乳时感乳头刺痛,伴有乳汁郁积不畅或结块,有时有一二个乳管阻塞不通,继而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结块或有或无,伴有压痛,皮色不红或微红,皮肤不热或微热。全身症状不明显,或伴有恶寒发热,胸闷头痛,烦躁容易发脾气,食欲不振。近年来乳腺炎困扰着大部分哺乳妈妈,得了乳腺炎不应该吃什么呢?应该吃什么呢?这成了乳腺炎患者最大的困扰,在这里与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忌食: 1、乳腺炎患者不宜吃海腥河鲜催奶的食物:如墨鱼、鲤鱼、鲫鱼、鳝鱼、海鳗、海虾、带鱼、乌贼鱼等海腥河鲜食物食入后,易生热助火,使炎症不易控制,故应忌食。 2、乳腺炎患者不宜吃忌烧、烤、煎、炸、温热性食物:烧、烤、煎、炸食物食入后会使人上火;鸡肉、羊肉、狗肉、雀肉雀蛋、茴香、生姜、酒、香莱、荔枝、龙眼肉等,易生热助火,使病情加重。 3、乳腺炎患者不宜吃辛辣刺激食物:急性乳腺炎为热毒蕴结所致,辛辣刺激食物可助热生火,使炎症进一步扩散,故应忌食辣椒、辣酱、辣油、芥末、榨菜、咖喱、大蒜等。 4、不宜食用鸡蛋、醪糟、牛奶等发物,少食豆制品。
作为乳腺病变的预防方法,我们(参照美国推荐方针)做出如下推荐:一、20-39岁 每月作乳腺自检(发现问题,及时就医,有统计显示乳腺癌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每3年就医做乳腺临床检查;35-39岁作基础乳腺X片摄片(小于35岁的女性不宜作此检查,而以乳腺彩超为主)。二、40-49岁 每月做乳腺自检(发现问题,及时就医);每年就医做乳腺临床检查;每1-2年做乳腺X线摄片(目前以乳腺钼靶X线摄片为主)。三、50岁以上 每月做乳腺自检(发现问题,及时就医);每月就医做乳腺临床检查;每年做乳腺X线摄片。临床工作中,我们有接触到一些患者,来就医时,乳房肿块已较大,甚至病变已累计乳房皮肤或乳头,患者才来就诊,这也提示我们目前不少女性患者对如何能早期发现乳腺病变,认识乳腺病变严重性的意识还不够。在此介绍以上方法,希望看到的女性朋友,以及您身边的朋友,能定期检查,爱护自己的乳腺,远离乳腺疾病。
母乳是妈妈送给宝宝最好的礼物,很多新妈妈在产后都会坚持进行母乳喂养,但急性乳腺炎却常常困扰着母乳喂养的妈妈们。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急性乳腺炎是怎样化脓的? 乳汁淤积和细菌侵入是引起急性乳腺炎化脓的主要因素。乳汁淤积:乳头发育不良等原因使得乳汁不能完全排空,这时一旦出现细菌入侵就会发生急性乳腺炎。当然,还有一条极为重要的条件——人体的免疫力。如果人体免疫力足够好,炎症也不会弄出什么大动静,很快就会被消灭。 为了解决急性乳腺炎给妈妈们带来的痛苦,国内的乳腺专家经过多年对乳腺炎诊疗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急性乳腺炎的微创治疗方案。 这套治疗方案可以做到不开刀、不回奶,在有效治疗疾病的同时,不影响乳房的外观,术后大多可正常哺乳,治疗方法如下: 脓肿形成之前:采用疏导乳汁为主的治疗思路,通过乳腺专用理疗仪疏通乳管,配合宝宝勤吸吮,在不影响正常哺乳的情况下,2—3天即可缓解宝妈们的乳汁淤积症状。 脓肿已形成时:采用超声介入下脓肿微创引流术+哺乳期安全抗生素,配合微波物理治疗,患者痛苦小,术后易恢复,不影响女性的乳房美观,并且术后可正常哺乳,不开刀,不回奶。 目前,我们用微创引流治愈的妈妈大多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希望大家帮助大家,一起把这种新方法介绍给更多的妈妈们!
乳腺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是乳腺疾病病理诊断容易忽视的问题,准确的病理诊断对临床及时、正确治疗,减轻患者痛苦具有积极意义,乳腺炎症性疾病的诊断日益受到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的注意,病理医生的责任就是要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及Zuska病等疾病进行鉴别,尽可能明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乳腺炎症性病变的鉴别诊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①注意乳腺炎症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包括性别、年龄、生育史、发生部位、乳腺红肿或疼痛、皮肤破溃、乳头溢液、上肢/下肢结节性红斑、多关节肿痛、既往史等,临床表现及临床医生的判断意见对病理诊断的提示至关重要。 不同的乳腺炎症性病变好发年龄及性别特点不同: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多发于年轻经产妇,大多数与近期妊娠有关;乳腺导管扩张症多见于更年期和绝经后的中、老年妇女;乳晕下脓肿常发生在非哺乳期妇女,男性也可发生,可能与吸烟有关;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多见于绝经期妇女,男性也可发生。 不同的乳腺炎症性病变发病部位不同: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常单侧乳腺受累,也可双侧发生,左乳多见,多发生在乳腺的外周部;乳腺导管扩张症常单侧乳腺受累,病变常位于乳晕周围,乳晕下脓肿可单侧或双侧乳腺受累,病变多位于乳晕区;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多数双侧乳腺受累,也可单侧。 关注患者的既往史等病史: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可伴发下肢和(或)上肢结节性斑及膝、踝、肘、腕等多关节疼痛,以下肢结节性红斑伴膝、踝关节肿痛多见,并且随着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治疗而缓解或消失;乳晕下脓肿可能与吸烟有关;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常常单不完全与1型糖尿病有关。 ②注意乳腺炎症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表现为乳腺肿块,临床及影像学常误诊为癌或淋巴瘤。 ③乳腺炎症性病变大体标本:乳腺炎症性病变界限清楚或不清楚,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切面呈实性,可见黄色栗粒样病灶,质硬韧,需要与癌鉴别;乳腺导管扩张症早期及乳晕下脓肿切面可见扩张的导管,管内可见分泌物,需与粉刺型导管原位癌鉴别;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切面呈实性,灰白色,质硬韧,需要与癌鉴别。乳腺炎症性病变大体较癌更韧,范围更大。 ④乳腺炎症性病变镜下典型特点:各种乳腺炎症性病变镜下具有典型特点,诊断并不困难,但病理医生需要意识到此类疾病明确诊断的必要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病理诊断,以利于临床及时、正确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⑤乳腺炎症性病变的融合性病变:包括乳腺炎症性病变多灶融合和不同类型病变伴发存在、融合。融合性病变镜下主要特点是片状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炎,可见脓肿及肉芽组织形成,病变不典型,较难区分主要和次要病变,一般发生在病变较严重患者的病理标本。 ⑥乳腺炎症性病变的伴发疾病:不同种类的乳腺炎症性病变可以伴发,文献报道及笔者观察到,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及乳腺导管扩张症可伴发;乳腺炎症性疾病可伴发其他类型的乳腺疾病,如乳腺纤维腺瘤,血管瘤,乳头畸形等;乳腺炎症性疾病还可伴发全是其他系统的病变,乳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伴发下肢/上肢结节性红斑、多关节疼痛,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伴发1型糖尿病,桥本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⑦乳腺炎症性病变与癌的关系:乳腺癌伴有乳腺炎症性病变可见于少数文献报道,而且没有确切证据证明两者具有相关性。 ⑧乳腺炎症性病变治疗方法:不同的乳腺炎症性治疗方法各有不同,上述介绍乳腺炎症性病变多数的治疗与一般的炎症不同,单纯抗生素通常无效,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辅以激素和重要治疗,或单纯激素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较少复发。
乳腺paget’s(派杰氏)病,发病于乳头乳晕区,临床表现为乳头乳晕区的反复脱屑、渗液、糜烂、结痂破溃、刺痛等,表面上与乳头乳晕皮肤的湿疹表现有相似之处,故又称为乳腺湿疹样癌。其乳头和乳晕会逐渐破坏、呈鼠咬状、无法自愈,病程长者甚至出现乳头乳晕的完全缺失。Paget’s病患者除乳头乳晕区的表现外可伴有或不伴有乳房内的病灶,不伴有乳房其他病灶的单纯的paget‘s病属于非常早期的乳腺原位癌,可以通过手术治愈。 当然如果出现类似的乳头瘙痒、刺痛、糜烂、渗出等情况时,请不要凭这些症状进行自我诊断,容易产生误诊,建议尽快到正规医院乳腺外科就诊,请乳腺专科医生判断,从而避免延误病情。临床上当这些症状不易愈合,或皮肤科短暂针对性治疗不能好转,尤其是存在乳头乳晕区皮肤的破坏,甚至出现缺损时应引起高度警惕了,应首先排除派杰氏病,乳腺的影像学检查如常规的乳腺超声、钼靶检查可以提示有无乳腺内是否合并有其他乳腺癌病灶存在,以利于乳腺癌伴派杰氏病的诊断。对于可疑的乳头处皮肤病变可进行刮片细胞学检查或活检病理学检查,若发现paget’s细胞则可以明确诊断本病。paget’s病也可能发生于乳头乳晕以外的皮肤区域,而非乳头乳晕区的paget’s病属于皮肤恶性肿瘤的范畴,和乳腺癌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处理方式也不同。 乳房paget’s病在各年龄层的妇女中都可能发生,理论上男性也同样会发生,但实际临床上较罕见,它和普通的乳腺癌一样并不会引起人群间的传染。一旦诊断乳房paget’s病不用过于慌张,其分期主要看乳腺内伴发的乳腺癌的情况而定,如果仅单纯的乳头乳晕paget’s病不伴乳腺内癌灶、或仅伴发同侧乳腺内导管内癌成分,则属于原位癌,是非常早期的乳腺癌,绝大多数腋窝淋巴结不会转移,原则上手术后不需要化疗(可能需要其他治疗,如内分泌治疗),多数及时就诊的患者属于这一类;如果同时伴发乳腺内浸润性癌,分期则以该浸润性癌的大小和淋巴结状态综合分期,可能需要进一步依据该浸润性癌的分子分型依照治疗指南进行综合治疗(可能需要化疗)。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由于病灶发生在乳头乳晕区,也可能累及到后方的大导管,或同时有部分患者合并有乳腺内癌灶,一般不建议行保乳手术,对于有外形要求的患者可考虑全乳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加乳房重建,如果前哨淋巴结没有转移,原则上不必淋巴结清扫。国外也有进行派杰氏病保乳手术的小样本临床研究,但目前尚为达成共识。
自查乳房的体位 1、洗澡时检查乳房:洗澡时,皮肤表面潮湿,擦了肥皂后皮肤滑润,这有利于发现异常情况,此时用右手检查左乳,注意有无局部增厚或肿块。 2、在镜前检查乳房,检查时选择光线明亮的地方,脱去上衣和乳罩,充分暴露两侧乳房,面对镜子。检查时将两上肢举起,注意乳房有没有局部隆起、凹陷以及乳头有无改变,然后将两手叉腰,用力撑在腰髋部,使胸肌紧张后检查乳房有无变化,检查时,要特别注意两侧乳腺是否对称,对于不对称的改变,应高度重视。 3、躺在床上平卧时检查乳房:躺下平卧,假如检查右侧乳房则在右侧肩背部垫一个小薄枕头,将右手枕在头下这样可使乳腺组织比较均匀地暴露,便于检查。检查左乳时,用右手四指靠拢,放平,轻轻触按乳房,手指按一定方向,顺序检查,做圆周运动。 4、 正确的检查手法是用并拢的手指轻轻触按乳房,不能用手抓捏,否则易将正常乳腺组织误认为肿块。触摸时手掌要平伸,四指并拢,用最敏感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末端指腹按顺序轻扪乳房。 5、由乳房的外上、外下、内下、内上区域,最后是乳房中间的乳头及乳晕区,由于乳房的外上部分可延伸至腋下,检查时不能忽略了乳房的角状突出部分。小的肿块不易被触摸到,检查时可用左手托住乳房,用右手扪查。乳房下部的肿块常被下垂的乳房所掩盖,可托起乳房或平卧举臂,用另一手扪查,深部肿块如扪按不到时,也可采取前弓腰位检查。最后挤压乳头,注意有无液体流出,再用同样的方法检查两侧腋窝,注意有无肿大的淋巴结,这样就完成了乳腺的自我检查。 6、如果有异常发现应该及时到乳腺专科诊治以免延误治疗。 (转摘)
乳腺癌在中国大城市女性肿瘤中的排名已经位居第一,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患上了乳腺癌。 诱发原因一:激素水平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患上了乳腺癌,从医学角度讲,乳腺癌的发病年龄的确变得年轻了,这主要是因为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改革开放以后很多西方的文化生活方式被引入国内,环境的污染、饮食的污染、紧张的心理压力,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激素水平的改变以及人为的一些因素都导致年轻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诱发原因二:精神压力过大乳腺癌发病比较重要的相关因素是精神压力。现代人面临很多的竞争,失去了以前那种自然的生活方式。如人们的作息时间通常是晚上加班;咖啡、香烟很多基因改造的食物……诱发原因三:晚婚晚育少哺乳流行病学的统计,对于女性来说晚婚、晚育、少哺乳是一个不利因素,但是能不能成为乳腺癌一个真正的高危的发病因素,现在还不能非常肯定。这并不是提倡女性早婚、早育,而是说女性应该顺其自然,到符合计划生育的年龄的时候,自然生育。女性生育之后,乳房会随着增生,如果不进行哺乳,一方面对于孩子的健康来说不利,另一方面对于女性的自然循环也是不利的。哺乳有利于降低患乳腺癌的风险。诱发原因四:丰胸产品含过量激素丰胸产品如果含有不健康的或者过量的激素,对乳房肯定是不利的。诱发原因五:喝酒容易引起乳腺癌?酒量越大越利于乳癌发生,曾有研究对32万女性调查显示:每天饮用2~6杯酒精饮品(相等于30~60克酒精)的女性,比非饮用者患乳癌机会高出41%;倘若减少至每天饮用1杯(即相等于10克酒精)仍高出9%。因此,女性饮用含酒精的饮料需限量。酒精可刺激雌激素分泌,而雌激素是通过血液循环,发挥其生理作用,并在肝脏灭活,从而完成它的代谢过程,保持血中雌激素稳定,但长期饮酒会使肝脏功能下降,雌激素灭活量减少,血中雌激素水平升高,从而诱发乳癌。另外,肝功能下降使得肝脏解毒功能降低,血中各种毒素水平升高,影响免疫系统正常进行免疫监控功能,给恶性肿瘤以可趁之机。在乳癌患者中有1%是男性患者,饮酒也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一般来说,饮酒导致的乳癌风险是随时间增加的,10~20年后,风险会成倍增加。特别是重度非典型增生、导管或小叶原位癌、一级或二级亲属有乳癌患者等高危女性,医生都会建议其减少饮酒。诱发原因六:肥胖容易导致乳腺癌研究人员在22日出版的《癌症》杂志上介绍说,他们对4.4万多名妇女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一组在成年期体重增加不超过10公斤,另一组则增加了27公斤。研究结果显示,后者比前者罹患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风险高出近1倍,罹患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风险则高出1.5倍,乳腺癌扩散的风险也要高2倍。研究人员解释说,脂肪组织能分泌雌激素,而雌激素分泌水平提高会增加罹患乳腺癌的风险。他们认为,研究结果进一步阐明了成人体重增加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以及成年人保持适当体重的重要性。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120万人罹患乳腺癌。在美国,每年新增乳腺癌患者人数超过20万,乳腺癌是仅次于肺癌的危害女性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影响乳腺癌早期诊断的原因有哪些一个是警惕性不高、还有一个乳腺癌是无痛性的肿瘤。所以有的时候没有症状,不容易被发现。另外还有观念的措施。有一些女同志不愿意上医院去或者不愿意跟人提这个,实际这样是不利的。当然这里头也有一些听信了某人的偏见就不进一步检查了。当然还有一些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害怕癌,反而不敢上医院不敢看医生了。当然现在的节奏非常快大家比较忙,有的一部分人就是顾不上去查体了,这样也不对,我们起码要定期到医院去检查一下 (转抄)
哺乳期女性患上乳腺癌的几率并不大,但是人们需对哺乳期乳腺癌症状引起充分的认识,避免出现疑似症状时不能够准确判断而未及时就医,从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些哺乳期乳腺癌症状,大家应该在平时多关注乳房的健康,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速去医院查明具体原因。据国外报道乳腺癌发病率约占全部妊娠妇女的0.2-0.3%;占全部乳腺癌病人的2-3%,国内报道高于国外水平,约占全部乳腺病人的7-12%。一般说来,妊娠同时发生或妊娠一年内发生的原发性乳腺癌,称为妊娠期乳腺癌,而哺乳期间发生的原发性乳腺癌,称为哺乳期乳腺癌。这类乳腺癌临床上较少见,但千万不可轻视。哺乳期乳腺癌多见于35岁以下妇女。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即雌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明显增高,哺乳期催乳素及生长激素水平的上升以及血液中T细胞数量下降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导致肿瘤生长速度加快、恶性程度增高;同时妊娠期及哺乳期由于乳房内毛细血管增多并扩张充血,使肿瘤易于扩散,另外由于乳腺实质增多,腺体增生,致使乳房生理性增大,胀硬,使肿瘤不易早期发现,一旦发现多半属中晚期。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哺乳期乳腺癌。哺乳期乳腺癌症状与一般乳腺癌相似,主要是乳房内出现肿块及乳头排液,乳头排液常为一侧乳房的单一导管,以血性及浆液性排液为多见,肿块常为无痛性或伴有轻度疼痛。常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由于乳房的增大,乳腺组织密度增高,X线检查往往不易显示肿瘤,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对于妊娠期乳腺癌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早晚和妊娠的不同时期来决定,一般认为早期妊娠的I期乳癌病人可不必终止妊娠,如果为II、III期估计术后要接受化疗及放疗的病人和晚期患者不能手术治疗仅能行化疗和放疗时应及早终止妊娠,因为化疗和放疗时应及早终止妊娠,因为化疗和放疗对胎儿影响,只有终止妊娠才能减轻病人负担,又符合优生要求。乳腺疾病专家提醒广大育龄妇女,平时要充分认识哺乳期乳腺癌症状,提高警惕。一旦在妊娠期或哺乳期出现乳房的可疑肿块,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糖尿病和乳腺癌有什么联系呢?通过研究调查不少女性糖尿病患者患上乳腺癌的几率比正常的人要多一些,可以看出来糖尿病和乳腺癌疾病的风险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女性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坚持一些基础疗法,来更好的控制糖尿病病情,降低患乳腺癌的风险。㈠糖尿病与乳腺癌风险增加关系密切不少专家都对糖尿病和乳腺癌患者进行调查,后来发现糖尿病和乳腺癌风险有一定的关联。瑞典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糖尿病和乳腺癌风险增加40%有关,研究者是HakanOlsson教授。即使调整了肥胖、血脂异常等混杂后,二者仍然有关联,尤其是在4年之内诊断出癌症的更为明显。作者还发现,使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来得时,赛洛菲)的糖尿病病人与总体癌症风险具有相关性。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则正好相反,有降低癌症风险的趋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㈡有相关性并不代表有因果关系通过上述的研究成果发现糖尿病和乳腺癌的关系,但是并不能说明女性糖尿病患者就一定会患上乳腺癌疾病。但是从医学的角度,有相关性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虽然糖尿病与乳腺癌风险有关,但并不能简单的理解成乳腺癌就是因为糖尿病导致的,或者得了糖尿病就会得乳腺癌。由此可见,女性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注意对糖尿病病情的控制和日常生活中对糖尿病保健等,很有可能加大患上乳腺癌的风险。但是患者在被诊断为糖尿病时,不要因为担心以后会患上乳腺癌而过度紧张,良好的心态也是很好的控制疾病的方法。
乳腺癌的发病原因1、家族史 一级亲属患乳腺癌的美国妇女发生乳腺癌的概率较无家族史的高2-3倍,上海的研究发现有家族史的妇女患癌的相对危险度为4·5(95%可信限2·09-9·68)乳腺癌的家族史是重要的危险因素。2、生殖因素1)初潮在12岁前患乳癌的风险大,初潮推迟一年,乳癌的风险减少20%2)55岁以后停经患乳癌的风险大,停经每推迟一年,增加乳癌的概率为3% 。3)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短会增加患乳癌的风险,否则就会降低风险。4)第一胎足月妊娠的年龄 年龄越小一生中患癌的风险越小。5)产次 高产次的妇女患癌的概率小。6)哺乳史 正常哺乳的妇女患癌的风险小。3、雌激素(内源性、外源性)、雄激素、催乳素、其他激素,都对乳癌的发生起促进作用。4、1)高脂肪高热量、乙醇都会增加癌的发生率。2)低纤维素、低维生素、低微量元素也会增加癌的发生。5、环境因素1) 电离辐射 在射线下暴露的越久风险越大,年龄越小风险越大。2) 药物 化疗药、避孕药、增加泌乳素的药等。3) 体育锻炼少的妇女患癌的风险大。4)职业 美容业、化工、药物制造业等。6 、其他疾病 糖尿病、甲状腺疾与乳癌发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