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俗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疾病的症状开始于轻度失忆,并逐渐发展为认知障碍、复杂日常活动功能障碍以及多种认知功能的缺陷。研究人员一直努力试图寻找到早期阿尔兹海默病更好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以辅助阿尔兹海默病的诊断及避免早期神经系统造成的损伤。那么目前有哪些生物标志物可以提前发现阿尔兹海默病呢?它们又是如何应用于诊断中的?此外,阿尔兹海默病又是何时真正开始的呢? 1.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标志物,脑脊液标记物广泛应用于轻度认知障碍(MCI)和阿尔兹海默病的常规临床诊断。这些标志物包括: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多肽(Aβ)、总tau蛋白(T-tau)、和磷酸化tau蛋白(P-tau)水平是阿尔兹海默病的特异性的指标。与正常人相比,患者脑脊液中Aβ水平显著降低,也具有较高的T-tau和P-tau水平。研究发现,脑脊液中Aβ和P-tau含量变化早在疾病临床症状显现前10年就已经存在。 2. 影像学标志物 a.PiB-PET,匹兹堡化合物B(The Pittsburgh compound B, PiB)是Aβ的一种特异性配体,利用PiB示踪剂可分析脑部的Aβ总量及空间分布状态。然而,也发现了存在认知能力正常且无遗传风险个体中PiB-PET呈阳性。因此,尽管PiB-PET被认为是有助于阿尔兹海默病诊断的标志物,但一般只在伴随其它临床证据的情况下使用。 b.FDG-PET,由于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脑部葡萄糖代谢减退和突触功能障碍,FDG-PET信号降低,并且这种改变呈现区域性(颞叶和顶叶区域,尤其是扣带皮层)。FDG-PET和认知障碍呈负相关,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超过80%。 图1: 阿尔兹海默病不同标志物研究数量分布?? c.MRI,利用结构MRI定量检测脑结构萎缩要显著早于临床症状出现。事实上,多数研究认为MRI标志物是阿尔兹海默病可靠的诊断指标(图1),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可达到85%以上。早期阿尔兹海默病中,结构MRI最早能观察到颞叶(尤其是海马体)萎缩,及相关大脑皮层区域厚度降低。其中,海马体CA1亚区是早期阿尔兹海默病中最敏感的海马体萎缩区域(图2),因此,检测CA1亚区体积相对于检测整个海马体体积更有利于评估早期疾病发病风险。在无症状的易感基因携带者中,海马体萎缩可以在痴呆发病期前2-3年被检测到,在老年人中这一改变可以提前到6年以上。 图2:早期阿尔兹海默病中海马体萎缩见于CA1亚区?? 普遍的观点认为在临床轻度认知障碍(MCI)之前,阿尔兹海默病的病理进程就已经开始了,也就是说在最早症状显现之前的数十年,疾病的某些病变就已经逐渐开始发生。Jack和他的同事们[5]提出了一种阿尔兹海默病随时间进化的模型,称为“动态生物标志物级联模型”,该模型将疾病进展阶段分为三个阶段:认知正常无症状期,MCI期,和痴呆症期(图 3)。确立这种“动态”观念有助于我们及早认识和发现阿尔兹海默病,以避免早期认知障碍之前的脑损伤过程。 图3:阿尔兹海默病进展阶段的生物标志物变化 目前,阿尔兹海默病标志物结合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辅助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推动疾病的早发现和早治疗,进而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病情和延缓疾病进展。
睡眠时间是人体器官进行自我修复和调整的关键时间。睡眠质量不好,则会影响各个器官的健康,人们可以从睡眠中发现身体的异常,及时调养。 年纪大了,睡眠时间变少不说,还总在凌晨3、4点醒来,便再无睡意。这种易醒一般暗示四大疾病,别忽视! 四大疾病别忽视 1.肺功能异常 夜晚是各个器官进行自我修复的时候,肺部是半夜3点到5点的时间段排毒,如果总是在这个时间段醒来,很可能是肺功能出现了异常,肺部气血不足,影响血液的循环,进而会造成全身的供血缺乏,大脑收到这个信息,就会早早的醒来,这是提醒你需要对肺部进行保养了,别不在乎。 2.脾胃不和 《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将人们摄入的饮食进行消化、吸收。??脾胃健康与否也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睡眠,很多人如果晚上吃得过饱,则晚上很难入睡,就是这个原因,脾胃不和,夜里会出现易惊醒、做噩梦等情况,要注意脾胃的养护。 3.脑神经脆弱 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压力很大,平时也不太注意劳逸结合,总是让自己处于紧张的压力环境下,时间长了,容易出现脑神经衰弱的情况,影响人们的睡眠质量,经常半夜3-4点醒来,难以入睡。 4.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因情绪障碍而长期处于悲伤、绝望、自我怀疑、无助的负面情绪中,严重的抑郁症,会选择轻生。研究数据表明,大部分的抑郁症患者首发症状就是失眠和早醒,要引起重视。 助眠小窍门 睡前保健的重点是调摄心神,即精神要先静下来。躺在床上,让自己的情绪彻底平静,丢掉一切繁杂思绪,什么都不想。 1.睡前3小时做点运动。 有研究发现,睡前3小时进行适当运动,有利于达到最佳的促眠效果和提高睡眠质量。在距离睡前较远的时段做些运动可以提高体温峰值,睡前又刚好把它降下来,所以人就能很快入睡。 2.睡觉前营造气氛。 准备睡觉前,必须停止一切可能对大脑产生强烈刺激的活动,如看书报、看电视和娱乐活动等,换上柔软、宽松的睡衣,用热水泡脚15分钟。上床后要关掉灯,放松身心,使机体渐渐进入睡眠状态。 3.右侧卧。 睡姿最好是右侧卧,两脚微曲,以便于胃中食物向肠内排出,也更有利于肠胃的消化。古谚语中说的“卧如弓”,指的就是这种睡姿。仰卧时不要将手放置在胸部,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和引起梦魇。左侧卧位不好,它会造成心尖部左移而受到胸壁的压迫,引发多梦。 4.枕6~9厘米高的枕头。 睡眠的好坏与枕头也有一定关系,故民谚有“长寿三寸,无忧四寸”之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长寿,经常枕三寸(9厘米)高的枕头;要想睡得舒服,经常枕四寸(12厘米)高的枕头。实验证明,枕6~9厘米高的枕头睡眠时,脑电图最早出现平稳的休息波形,表示大脑顺利进入平稳的睡眠状态,获得的睡眠质量也最高。也就是说,6~9厘米高的枕头是比较好的选择。
近些年,抑郁症频繁登上热搜,比如某某明星又患上抑郁症了等等,好像这些年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我国患有抑郁症的人数越来越多,目前至少有9000万人有抑郁症,也就是差不多十多个人中就有一人有抑郁。抑郁症我们是又好奇又害怕,为何有人会患上抑郁症呢?大众的认知观点肯定觉得这些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其实的确是这样,不过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很多原因所致,今天给大家聊聊。 1.社会因素 根据对抑郁症患者的了解发现,遭受应激性事件是导致抑郁发作的重要原因,在调查统计我们发现,抑郁发作前约92%的患者有促发生活事件。抑郁障碍的妇女在发病前的1年所经历的生活事件频度是正常人的3倍。同时还发现人们在经历一些可能危及生命的生活事件后6个月内,抑郁障碍发病风险增加6倍。所以比如遇到丧偶、失业、离婚、家庭不和睦等等问题时,患上抑郁症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另外,丧偶是与抑郁障碍关系最密切的应激源,还有经济状况差、社会阶层低下者易患抑郁障碍。 2.个人身体因素 在观察抑郁症患者的主诉时我们发现,患慢性疾病如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癌症与阿尔兹海默症的病人,得抑郁症的几率较高。而且甲状腺机能亢进也和抑郁发作有很大关系,有时候抑郁症即使一种疾病,它也是一个报警信号,好多重大疾病发病前也会出现抑郁状态。 3.心理因素 最近几年原生家庭这个词频繁出现,其实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童年的那段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出现心理疾病的人,他们的童年可能也有一些阴影,有些人记得,有些人已经忘记了,但是长大之后依然会表现出来。如果童年成长的过程中遭受到事情,伤害自己的,或者是一些影响到个人性格的事情,都可能患上一些病态的人格。 还有就是认知态度,比如有些人考试考砸了,就认为自己愚蠢至极,所以自此之后一蹶不振。但有些人考不好会认为自己只是一时失误,之后会总结经验下次努力。所以不良认知态度也是造成抑郁症的重要心理因素。研究发现,那些将负性事件归因于自身的这部分人,更容易患抑郁症。 4.生化因素 这个因素说起来比较抽象,也是目前我们药物治疗抑郁症的理论依据。随着最近 20 年脑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现在医生和脑科学家可以用强大的核磁共振机器观察到一个人即时的内在大脑活动及其大脑结构。而随着最近 10 年大脑成像数据的积累,精神病学家终于有了更可靠的方式解读精神病相关的大脑异常活动。在我们人脑内存在着具有调节我们情绪的几种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五羟色胺),之所以患抑郁症就是因为脑内的这些物质的功能和内稳态出现失调,而药物治疗的药理学作用就在于恢复这些系统的正常调节。5-羟色胺一增强意志力和动机、积极性,改善情绪,去甲肾上腺素一促进思考和注意力集中,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多巴胺一促进乐趣和享受感,是改掉坏习惯所必需的。所以大脑神经递质失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5.遗传因素 有人觉得大部分精神病都和遗传有关,所以有人就认为抑郁症是否也和遗传有关呢?研究发现大约40%-70%的抑郁症患者有遗传倾向,但并非是绝对遗传。跟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父母患有抑郁症,那么儿女患病的可能性就会升高,高出一般人群2-4倍,并且抑郁症家系遗传具有发病年龄逐代减小和疾病严重程度逐代增加的特征。但要强调一点,抑郁症的遗传分为两种,一种是基因遗传,另一种是和行为影响性遗传,第一种很好理解,你父母什么样子你出生后携带他们的基因会有部分他们相似的地方。第二种遗传可能是从小你会被父母行为和性格影响,我们在儿童时期很容易学习父母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如果父母就是悲观绝望的,我们很容易也学习他们这种糟糕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其实到目前为止抑郁症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明确,而且也无明显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异常,概括的说是遗传、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抑郁症的治疗并非是单纯的药物治疗,而是药物治疗结合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及其他治疗方式的综合性治疗。
上个星期五门诊,我正忙碌着,这时进来一个中年男子,坐下就说,“医生,我来给我妈妈看病。”说完就掏出手机,“你来看看,我给她拍了录像。”彦之医生一般都要见到病人才给诊断、开药,但这个录像显示的症状实在太典型了,一看就知道是什么病。看了录像,我记起这位男子,他以前也是这样带着录像来给妈妈看病,他的母亲吃过药后症状好多了,这次是来开药的。什么病这么容易辨认出来呢?大家先看图感受一下。这种面无表情、肢体僵硬、手脚颤抖的病叫做“帕金森病”,是以帕金森病的发现者——英国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名字命名的。詹姆斯·帕金森为医学界了解帕金森病做出了突出贡献,因为这一伟大的成就,他被评选为“历史上50位最有影响力的医生”之一。帕金森病并不少见,许多名人都患有这种病:我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臭名昭著的法西斯希特勒,伟大的拳王阿里……大家可以搜索阿里亚特兰大奥运会视频,可以清楚看到阿里的头、胳膊都在不停颤抖。阿里是因为激动而颤抖吗?当然不是!那时候的阿里已被诊断患有帕金森病14年了!坚毅的阿里点燃火炬举起的时刻成为奥运会的经典记忆,当他点燃火炬的瞬间,全世界都在颤抖。阿里是奥运会历史上让人印象最深刻的点火者之一。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让世界颤抖的疾病。帕金森病的四大运动症状是1、静止性震颤(双手、双脚、头部甚至嘴唇、舌头不自主抖动)2、运动迟缓(动作缓慢,走路时起步困难,停止困难)3、肌强直(全身肌肉僵硬,表情呆板)4、姿势步态异常(头前倾,身体屈曲,胳膊内收,肘关节弯曲,腿也轻度弯曲,呈现一种特殊的体态。走路启动缓慢,步伐碎小,脚几乎不能离地,行走往往越走越快一直向前冲,不能立即停步,这叫慌张步态)除了运动症状,还有其他症状比如嗅觉减退、疼痛、皮脂分泌增多、流涎、失眠、焦虑、便秘等等,但这些症状常常没有引起病人的重视,病人也常常不对医生说。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目前病因还不是很清楚,和年龄老化有关,也可能与接触杀虫剂、除草剂有关,约10%的病人有家族史。这种病无法治愈,发现者詹姆斯·帕金森说:“它就像一个恶魔,被它缠上的患者没有逃脱的希望”。因此,得了这个病,你就要做好和它相处一辈子的打算。好消息是,帕金森病是可以用药控制症状的;坏消息是,这些药有“蜜月期”,也就是有药物疗效满意的时期,这时期大约是5年。随着新药的不断开发和使用,蜜月期有所延长,但最终会出现疗效减退以及运动并发症。因此,我们用药治疗的原则是,以最小的剂量达到满意的效果,而不追求一用药就完全控制症状。在疗效减退、出现并发症时还可以选择手术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美多巴、息宁、普拉克索、吡贝地尔、司来吉兰,常用的微创手术是脑深部电刺激术。除了药物和手术治疗,同样重要的是康复治疗。很多人认为康复治疗就是理疗、按摩,不愿意接受康复治疗。其实不然,康复对药物和手术无法解决的许多临床症状都有改善作用,专业的帕金森病康复训练对病人会有很大帮助。坚持运动,跳舞、体操、瑜伽、太极、游泳等运动对提高病人的运动功能都有帮助。那么,如果有这么一位行动不便的家人,我们在家里应如何护理呢?1.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出现恶心、呕吐、低血压、心律失常等症状时应及时告知医生处理。2.病人在早期有自我生活能力,应多进行户外锻炼。应注意的是,体力劳动不等于体育锻炼。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认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和平衡训练,四肢各关节做最大范围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以防止肢体挛缩、关节僵直的发生。应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3.晚期病人行动不便,甚至卧床不起,应注意防止其发生摔倒等意外。卧床病人要注意定时为其翻身、拍背,被动活动肢体和肌肉,按摩关节,做好大小便的清洁护理。4.家居布置要方便合理,减少障碍。洗手间防滑,加装扶手;睡硬床,在床尾结一个绳子,便于病人牵拉绳子帮助起床;坐有扶手的硬沙发。5.注意喂食安全,以防误吸引起肺部感染。早期或轻度病人选择普通饭或软饭,中期或中度患者宜用软饭或半流质,而晚期或重度患者则需用鼻饲管喂食流食。咀嚼进食时坐端正、抬头,便于吞咽。6.鼓励病人自行穿脱柔软、宽松的衣服。事先把要穿的衣物放在身边。将纽扣改为自粘胶带,尽量穿有拉链的衣服。选用有拉链或自粘胶带的防滑鞋子,方便穿脱。7.病人多有焦虑、抑郁,家人应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让病人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让人颤抖的帕金森病不是少见病,也并不可怕!学习一些疾病知识,当不幸发生疾病时,我们能够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愿读者们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