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高尿酸血症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目前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达到13.3%。患者超过1.8亿,痛风患者超过8000万。 患痛风的原因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与生活、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痛风又被叫做吃出来的疾病。预防痛风,一定要管住嘴,对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而言,知晓怎么吃同样重要。 最新食物嘌呤等级表 根据食物嘌呤含量不同,我们将食物分为低嘌呤食物(每100克食物含嘌呤小于25毫克);中等嘌呤食物(每 100 克食物含嘌呤 25~150毫克);高嘌呤食物(每100克食物含嘌呤150~1000毫克)三类。 最新食物嘌呤含量一览表 注:数据为每百克嘌呤含量,单位为毫克,含量排序由左向右,由低到高。 以上为“分类按含量由低到高排列表”,后文为“按低嘌呤食谱、中嘌呤食谱、高嘌呤食谱”排列,方便查询。 一.痛风患者主要食谱,低嘌呤含量食物 二.痛风患者未发作期间可少量吃的中嘌呤含量食物 三.痛风患者尽量不吃的高嘌呤含量食物 痛风饮食四避 痛风患者避免摄入四类食物 1.避免高嘌呤食物 生活中我们常接触的高嘌呤食物有动物内脏如肝、肾、脑、肠、舌、胰、脾等;海鲜类如贝类、海鱼、鱼卵、虾蟹、紫菜等;肉汤和肉汁(尤其是火锅汤和老火汤);新鲜蘑菇和豆芽菜等。这些食物痛风患者应避而远之。 2.避免酒类和含酒精饮料 不同酒类引起的痛风风险不一样,从大到小依次为:啤酒、陈年黄酒>烈酒>干红葡萄酒。啤酒、黄酒等嘌呤含量不算低,喝得越多痛风风险越高。 3.避免含糖饮料 研究发现,饮用含糖饮料越多,痛风发生风险越高。 4.避免甜点 甜点中果糖含量较高,会增加尿酸产生;人造奶油制作的甜点所含的反式脂肪酸也会促使痛风发作。另外,甜点热量较高,吃太多易引起肥胖和高胰岛素血症,抑制了尿酸的排泄而使体内尿酸升高。 痛风日常运动 痛风分为两个期。有关节肿痛的时候为急性期,应该适当减少活动,不要揉搓肿痛的关节。当尿酸还偏高时,适当注意保暖,受冷可能诱发关节炎发作。无关节炎发作或关节肿痛消失后进入慢性期的治疗,可以逐渐恢复正常活动,从事喜欢的运动。并通过饮食控制、生活方式的调整和降尿酸药物的合理应用,将尿酸降至要求范围之内。
1.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50岁以上1/3女性和1/5男性会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 2.基础措施:健康生活方式(戒烟,减少饮酒、咖啡、碳酸饮料摄入,均衡膳食;适当户外运动;避免过度负重和身体过度扭曲)+预防跌倒 3、抗骨质疏松治疗:基础三联药物(双磷酸盐类+维D+钙剂) 4、康复治疗: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需要康复治疗。 5、病情变化随时就诊复查。 ——祝您早日康复!
肢体海绵状血管瘤(intramuscular hemangiomas,IMH)多于儿童时期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血管瘤侵犯肌肉、筋膜组织可引起肌肉、筋膜的挛缩,或血管瘤开放手术间接引起皮肤软组织挛缩,均可继发临近骨关节的畸形。肢体IMH的治疗较为困难,手术切除是常用办法。但如果瘤组织侵袭范围较广,手术很难完全切除,且不适当的切除易损伤大量血管组织而导致医源性肢体功能障碍。作者采用Ilizarov技术,采用微创穿针外固定方法,避开畸形血管部位单纯膝关节牵伸矫正14例下肢血管瘤继发屈膝畸形患者并进行了随访疗效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2008年7月-2014年5月,共收治血管瘤致屈膝畸形14例,男6例,女8例,年龄12-27岁,平均22岁,合并马蹄足畸形4例。左下肢5例,右下肢9例,发生屈膝畸形病史1年至7年。血管瘤发生部位7例膝后方或膝后外侧、4例膝后下方至踝上方(小腿全长)、3例大腿后方至膝后方。屈膝畸形20°-55°,平均37°;被动伸膝后VAS疼痛评分4分-10分,平均7.8分。二、术前准备拍摄膝关节正位及最大伸直、最大屈曲侧位X线片,了解膝部有无骨性畸形及程度;做术肢的血管造影及MRI检查,了解血管瘤的侵犯范围;根据患肢周径及长度,订制个体化的Ilizarov膝关节牵伸器。三、手术方法腰麻或者全麻,平卧位。助手将膝关节牵伸至最大伸直位,严重的屈膝伴小腿外旋畸形,存在髂胫束挛缩者,取膝外侧小切口松解挛缩的髂胫束;合并严重马蹄足,跟腱挛缩这,行闭合跟腱延长。然后套上预先定制的Ilizarov膝关节牵伸器,铰链关节对准膝关节的旋转中心,在膝关节上下(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两个钢环上各交叉穿2根直径2mm或2.5mm克氏针,用钢针固定夹将克氏针与钢环锁定,固定钢环应与肢体纵轴垂直并使肢体位于环的中心,钢环距周围皮肤距离大于2cm。股骨近端钢环及胫骨远端钢环用各两枚3.5mm-5mm螺纹半针于不同平面加强固定。穿针时避开血管、神经解剖区,避免在瘤区穿针,术中即可部分旋转膝关节后方牵伸杆使腘后软组织产生一定张力,皮肤与针道界面用酒精纱布包扎。合并马蹄足畸形者一期安装Ilizarov足踝牵伸器。四、术后处理术后5-7天即可下地术肢轻负重行走,同时开始调整Ilizarov外固定器矫正屈膝畸形,调整速度为1-3mm/天,分4-6次调完,调整速度应根据患者的疼痛反应做动态调整,疼痛加重则减少调整速度,疼痛减轻或者无疼痛则可适当增加调整速度;同时要注意腘后及跟腱部位的皮肤张力,避免皮肤张力过大引起的缺血坏死。在调整期间,鼓励患者术肢参与负重行走。定期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膝关节间隙变化及屈膝矫正情况,避免关节软骨挤压、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及脱位。牵伸至膝关节至5°过伸位停止,拆除膝关节后方牵伸杆固定膝关节负重锻炼2周后行膝关节屈伸锻炼。再固定4-6周后,拆除外固定器,配跨膝关节长腿支具巩固固定3-6个月。五、随访方法及观察指标通过门诊、电话、微信等方法进行随访,记录手术前后患者屈膝畸形程度及被动伸膝VAS疼痛评分。六、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术前及末次随访屈膝角度及VAS评分比较采用计量资料配对t检验,以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例患者均获随访,末次随访为术后6-47个月,平均21个月。所有患者屈膝畸形均矫正,恢复下肢负重力线及行走功能。牵拉矫形时间12-37天,平均17天;治疗期间未出现持续的针孔及牵拉区域出血,5例牵伸区域针孔周围渗血经针道周围无菌纱布加压、口服云南白药及减慢牵伸速度渗血停止。患肢手术前后膝关节屈曲角度及被动伸膝VAS评分比较见表1,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1 14例随访患者手术前、后屈膝角度及被动伸膝VAS评分结果(x±s)讨 论血管瘤(hemangioma)及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是先天性脉管发育异常引致的一种错构瘤,1982年Muliken [1]从分子水平首先把血管瘤分为真性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其治疗原则以控制瘤体发展、促进瘤体消退、减少并发症、保留器官功能为原则,其中硬化剂瘤体注射治疗历史久远,反复注射常引起细胞及组织的广泛性坏死及萎缩。发生于下肢并运动系统畸形的血管瘤主要见于骨骼肌肌肉内血管瘤和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骨骼肌肌肉内血管瘤是一种原发于骨骼肌,由胚胎或血管细胞发生的良性肿瘤,以血管在肌肉组织内异常增生为特征,可以浸润肌间隙,亦可累及临近的数块肌肉组织[2]。它以血管在肌肉组织内异常增生为特征,可浸润肌间隙及邻近的数块肌肉,导致肌肉挛缩而发生骨关节的畸形。骨骼肌肌肉内血管瘤侵犯范围往往局限于肌肉内及肌间隙,皮肤、皮下及深筋膜层一般没有畸形的血管,局部肌肉有明显的压痛,可有助于诊断,X线片可见软组织深层的钙化影及临近骨质侵蚀疏松样影像,MRI检查可以明确肌肉侵犯范围。本组病例就诊时有9例患者曾经硬化剂治疗后瘤体萎缩但仍出现了屈膝或合并马蹄复合畸形,遗留了矫形骨科问题。血管瘤发生部位有7例位于膝后方或膝后外侧、4例膝后下方至踝上方(小腿全长)、3例大腿后方至膝后方,可见继发屈膝畸形的发生于膝关节周围瘤体分布有关。下肢血管瘤常于发育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即出现症状[3],发生于小腿部肌肉的累计腘窝部位的肌内血管瘤容易引起膝关节疼痛并继发屈膝畸形甚至合并马蹄足畸形(图1,2),形成跛行步态、骨盆倾斜、脊柱侧弯等继发改变。本组病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存在膝关节牵伸后疼痛问题,且屈膝或制动后疼痛可缓解,表明血管瘤所致膝关节疼痛是继发屈膝畸形的重要原因,随着负重行走,屈膝畸形加重且容易继发患肢短肢跛行和马蹄足畸形。血管瘤传统手术方法很难彻底切除且容易复发,一旦术中失血很难控制。血管瘤硬化疗法后遗的严重屈膝、足踝畸形往往患肢既有软组织严重的瘢痕形成及纤维性挛缩,也存在严重的骨关节改变,同时血管变异重、残存血管瘤的机会大,传统手术很难一次矫正。近年来,秦泗河等[4-6]应用改良的Ilizarov技术矫治儿童膝关节及足踝关节重度屈曲畸形均取得满意的疗效,并在此基础上逐步产生了膝足踝畸形同步矫正新技术。Ilizarov技术的核心是通过时间变量将伊氏的张力-应力法则(the law of tension-strees)同其环形外固定牵伸器有机组合形成的四维相矫治技术[7],时空的有机结合为细胞的分裂、组织的再生创造了环境、营造了条件,解决了传统手术试图在一次手术过程中彻底完成确无法完成的畸形矫正的难题。Ilizarov技术一方面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少,牵伸过程中患肢能参与持重行走,属于微创手术,矫形过程中不需要大的手术切口,能够避开损伤或病变区域实施操作,本组患者瘤体集中区域位于膝关节周围,而膝关节牵伸器的特点恰恰是在膝关节周围之外穿针操作,因此术中术后避免了严重出血损伤并发症。另一方面术后缓慢牵伸下的组织再生,不会导致神经、血管的麻痹及皮肤的坏死,符合生物学的治疗原则。本组患者术后屈膝畸形矫形满意,同时患者在缓慢牵伸过程中膝关节疼痛缓解甚至出现压痛和触痛感消失的现象,具体原因不明,考虑缓慢牵伸可能亦能够使畸形血管的血供功能改善。 Ilizarov外固定安装时,要避免在腿部软组织丰厚的部位穿针,小腿中段从胫骨前内侧穿螺纹半针,两端可以避开肌腱和血管穿2mm或2.5mm克氏针经过拉张后固定;足部穿针选择半针和全针相结合,尽量避开血管瘤的部位,如果无法避开,穿针后针孔用纱布加压包扎可有效避免针孔出血。本组病例未出现难以控制的持续性针孔出血,5例牵伸区域针孔周围渗血经针道周围无菌纱布加压、口服云南白药及减慢牵伸速度渗血停止,能够通过简单方法处理一般的并发症。术后依据Ilizarov技术原理和方法对屈膝畸形进行矫。合并有马蹄足畸形的患者,应同期进行跟腱的经皮软组织松解和ilizarov足踝牵伸术,一期矫正足踝畸形恢复下肢持重力线,可以有效防止畸形的复发。拆除外固定器后应佩戴一段时间的伸膝矫形支具,由于血管瘤的存在,有明显的畸形复发倾向,如果不采取固定措施,畸形很快会复发。支具的佩戴时间应根据畸形的程度及个体差异灵活掌握。本组病例的治疗结果提示,采用Ilizarov技术缓慢牵拉矫正下肢血管瘤所致的屈膝畸形,无需开放手术切除畸形血管,避免了开放手术引起的出血风险,能够满意一期矫正屈膝畸形及合并的足踝畸形,恢复下肢负重力线和关节活动度的同时能够有效缓解膝关节活动性疼痛,是治疗血管瘤致屈膝畸形的有效方法。参考文献1.Muliken JB,Glowacki J,Hermagiomas and vascular malformation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a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endothelial characteristics [J]. Plast Reconstr Surg,1982,69(3):412-420.2.华锦明,郑祖根,唐天驷等. 骨骼肌肌肉内血管瘤[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10):618-622.3.David Osifo O,Evbuomwan I.hemangiomas in children:challenges and outcome of surgical management in benin city,nigeria.Iran J Pediatr.2011,21(3):350-356.4.秦泗河,陈建文,郑学建,等.膝关节牵伸技术治疗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屈膝畸形.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6):993-996.5.秦泗河,夏和桃.改良Ilizarov技术矫正儿童膝关节重度屈曲畸形.中华骨科杂志,2002,2:125-126.6.秦泗河,陈建文,郑学建,等.Ilizarov技术矫治重度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临床研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4:583-586.7.赵黎,陈拱治,黄耀添.张力应力原理及四维相矫治重症马蹄内翻足畸形[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8,2:121-123.图1 患者女性,13岁。右膝活动后酸胀不适10年,发现右膝后方肿物合并右膝明显屈膝畸形跛行1年。图1a 术前外观侧位,右屈膝35°畸形。图1b 右膝后方标记为血管瘤及疼痛部位。图1c 术前核磁检查提示右腘后方血管瘤范围,腘绳肌受压迫。图1d 安装右膝关节Ilizarov牵伸器牵伸过程中。图1e 术后8周拆除外固定器,右屈膝畸形矫正。图2 患者男性,14岁。发现左下肢血管瘤并屈膝畸形7年,左小腿血管瘤术后并马蹄内翻足畸形2年。图2a 术前外观侧面,左屈膝110°并马蹄内翻足畸形。图2b 术前血管造影提示左下肢广泛血管瘤。图2c 安装膝关节及足踝Ilizarov牵伸器同步矫形。图2d 术后3个月,左屈膝及马蹄内翻足畸形矫正。图2e 拆除外固定器后佩戴矫形支具。图2f 术后2年随访,左屈膝及马蹄足畸形矫形满意。
图1 左小腿较对侧短缩9cm图2 左小腿正侧位X线片示左胫骨中段骨缺损,腓骨内翻、反屈畸形,左胫腓骨远端融合图3 术后20天X线示截骨端已牵开图4术后7个月X线示胫骨残端向远端滑移11cm,两残端已重叠踝上延长端骨痂生长良好图5 术后7个月大体观,外观示畸形大部矫正图6术后17个月拆除外固定架后正侧位X线片示延长端愈合良好图7拆架后下肢立位全长片示双下肢基本等长,力线恢复图8外观检查双下肢力线恢复
为了满足广大患者的要求,经过前期门诊患者流量调研,自本周起正式开通小儿脑瘫与骨关节门诊就诊通道,就诊地点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本部院区门诊楼1楼儿科门诊7诊室,就诊时间每周二下午1点-4点半网上预约挂号流程见下图
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消除膝关节炎的疼痛,恢复膝关节功能,是一种疗效十分确切的手术。但是手术本身只是治疗方案的开始,术后的康复训练,才是达到手术应有疗效、恢复患肢功能的重要保证。术后前3周这一康复训练的黄金时段,随着关节周围疤痕组织的逐渐增生形成,膝关节康复训练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到术后3个月时,膝关节的活动度大多基本定型。 康复训练原则:一是时间越早越好,二是训练科目应当动作到位、循序渐进。 术后康复要点: 1、手术当天:小腿下垫枕,维持膝关节功能位,适当完成康复训练A:踝关节屈伸活动3组,每组10次。 2、术后第1天:患肢做踝关节屈伸活动10组,每组20次;进行康复训练科目B:股四头肌静力收缩(绷紧大腿前方肌肉,尽量伸直膝关节)10组,每组20次。 3、术后第2天:开始训练科目C:卧位屈曲膝关节,即足跟不离开床面,将小腿向近端滑动,尽量屈曲髋关节和膝关节。训练科目D:膝关节下垫枕,进行小腿抬高运动,要求足跟离开床面,达到5秒的腾空滞留时间。以上训练每项10组,每组20次,分时段完成。 4、术后第3天:重复前一天康复训练科目C,要求膝关节屈曲角度逐步加大。进行康复训练科目E:直腿抬高,即在床上伸直绷紧膝关节,慢慢抬起使下肢离开床面。训练科目F:患肢平放于床面,自己坐起或在别人帮助下双手分别按压膝关节上、下方,使膝关节被压直,后方紧贴床面并滞留5秒。以上训练每项完成10组,每组20次。 5、术后第4-10天:辅助应用CPM机器,给予患肢在无痛状态下的被动运动,每次45分钟,一天2次,在1周内达到或接近膝关节屈曲90°。同时,继续进行患肢主动活动,完成训练科目C、E和F。要求科目C训练时主动屈膝角度达到当天CPM机器的设定值;而训练科目F膝关节被压平时,膝后和床面之间无法插入手掌。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可在此阶段选择扶步行器下地站立,逐渐进行行走训练。 6、术后11-14天:拆线出院,继续扶步行器进行行走训练。进行康复训练科目G:屈膝下蹲,双手握床架或其他固定物,逐渐屈膝下蹲,要求膝关节屈曲达到或超过95°。如患者体力不佳,可选择训练科目H:坐于床边,两手扶床,双下肢自然下垂,健侧足压在患侧小腿上,帮助膝关节尽量屈曲,屈膝角度逐渐加大,直至达到或过95°,每次屈膝到底时应滞留5秒再放松。 7、术后第3-6周:继续进行主动直腿抬高运动以巩固训练效果,患肢负重及抗阻训练。患者换用拐杖练习行走,加强行走步态训练,训练平衡能力,逐步脱离拐杖在旁人保护下练习行走,进一步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注意事项: 康复训练的量应当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膝关节的酸痛,尤其是在白天较大的活动量后。这是康复过程中的正常反应,疼痛程度与术前膝关节的功能状态有关。可以口服或外用一点抗炎镇痛药物,抑制软组织水肿和疼痛,同时适当调整活动量。 通常术后10周可以脱拐行走,从事大多数日常活动。可以选择适当的活动以保持关节功能、控制体重,例如散步、游泳、骑车和跳舞。不做或少做对于爬山、爬楼梯或跑步等有损关节的运动。 ——祝您早日康复!
人工关节手术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达到安全可靠的程度。但人工关节中的聚乙烯仍有磨损问题,所以手术后患者不要过分活动,应穿低跟的软底鞋,可适当野外散步,郊游和室内工作,不应过多爬山、上下楼、跑步。 术后康复要点: 1、手术当天:仰卧位双膝间垫枕、双膝及足尖向上,以防髋内收内旋。当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应尽早采用半坐位;嘱病人开始进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和胫前肌组肌肉主动收缩,加速静脉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病人进行深呼吸、咳嗽,预防肺部感染。 2、术后第一天:拔除引流管和尿管,用助行器指导病人下床行走。指导病人下床,教会病人正确下床、上床、迈步。加强双下肢肌力锻炼。继续床上下肢肌肉训练:1)踝关节背屈:主动最大限度屈伸踝关节及抗阻训练。每个动作保持5秒,重复20次/组,每日2~3组。2)股四头肌训练:做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每次保持5秒,每20次/组,2~3组/日;同时病人可于床上做直腿抬高运动,不要求抬起的高度,但要有5秒左右的滞空时间;缓慢屈膝屈髋将患肢足跟向臀部滑动,足尖保持向上,防止髋内收内旋。3)抗阻肌力训练:可进行抗阻内收肌和抗阻外展等长肌力训练,每个动作保持5秒,重复20次/组,2~3组/日。 3、术后第2~3天:病人应多活动,同时加强踝关节的背屈,跖屈和股四头肌训练。 4、术后第4~14天:病人输液停止,重点放在肌力锻炼和适度关节活动,出院。 5、出院后1~2周:除以上训练外,避免“盘腿坐”和“翘二郎腿”,防止关节脱位。训练助行器或单拐行走。术后3周、6周门诊复查。 6、术后第4周~3个月:应进行日常生活功能训练,门诊复查教会病人如何入厕、穿脱鞋袜、坐车、上下楼梯,没有做大转子切骨的病人应在6周左右弃拐行走。同时应嘱病人定期复查,为病人回归社会作好准备。 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坐位:术后第一个月内坐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导致髋关节水肿,可用冷敷及抬高患肢来改善,保持膝关节低于或等于髋部,不宜坐过低的椅子、沙发,不要交叉腿和踝,前弯身不要超过90度,坐时身体向后靠腿向前伸。 坐下之前最好准备有靠背和扶手的椅子,加坐垫, 屈髋不能超过90度,要坐较高的椅子 倒退,看好位置,双手扶稳,缓缓坐下 下地: 助行器放患腿旁,向床边移动身体;将患腿移到床下,防止髋内外旋;健腿顺势移到床下,身体转正,扶助行器站立 如厕:用加高的自制坐便器如厕,或在辅助下身体后倾患腿前伸如厕,注意保持膝关节高于髋部。 取物:术后2周内不要弯腰捡地上的东西,不要突然转身或伸手去取身后的物品,吃饭时宜把饭碗放在面前。 乘车:臀部位置向前坐,身体向后靠,腿尽量前伸。 淋浴:伤口愈合后,辅持可靠可进行淋浴,因站着淋浴有一定的危险,故可坐一个高凳子,喷头为可移动的手持喷头,并准备一个带长柄的沐浴海绵以便能触到下肢和足。 穿脱鞋袜:请别人帮忙或使用鞋拔子,选择不系带的松紧鞋、宽松裤,行后外侧切口者可内侧提鞋,行前内侧切口者可外侧提鞋。 完全康复后可进行的体育活动:散步、园艺、骑车、保龄球、兵乓球、游泳、跳舞,并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进行对新髋关节产生过度压力造成磨损的活动,如跳跃、快跑、滑雪、滑水、网球等。 ——祝您早日康复!
1、痛风性关节炎病因由于嘌呤摄入过多,嘌呤在体内转化为尿酸,尿酸排泄障碍导致,应注意饮食、避免劳累及着凉。 2、不能饮酒、饮茶或者喝咖啡,包括啤酒、白酒。戒烟。 3、不能吃海鲜、动物内脏、肉汤、豆制品,多吃碱性食物(香蕉、西瓜、南瓜、黄瓜、草莓、苹果、菠菜、萝卜、四季豆、莲藕、海带)。 4、每日多饮水,3000到5000毫升,约5瓶到9瓶矿泉水。 5、局部不可以热敷或者冷敷。 6、疼痛急性期可口服镇痛药物及秋水仙碱。 7、疼痛缓解期,可口服促进尿酸排泄药苯溴马龙、丙磺舒。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别嘌醇、苯溴马龙。 8、定期3个月至半年复查尿酸,控制在300umol/L以下。 9、不推荐采用按摩的方法。 10、痛风疾病是全身性疾病,如果症状加重,需及时去风湿免疫科系统诊治。 11、病情变化随时就诊复查。 ——祝您早日康复!
1、膝关节骨关节炎为退行性病变,病程不可逆转。 2、运动适量,避免着凉、减少不合理运动(避免爬楼梯,减少跑、跳、蹲) 3、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肌力训练(如股四头肌训练-如图:仰卧位,伸直膝关节,抬高约45度,1次坚持5秒钟,30次/组,3组/天) 4、膝关节可局部热敷。热敷方法:疼痛部位外敷药物,垫干毛巾,每次半小时,每天3次。 5、减轻体重,减少膝关节负荷,延缓膝关节退变过程。 6、口服药物:除痛、营养关节软骨;康复治疗:超声、短波、红外线、磁疗。 7、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1次/周 5次/疗程)或者几丁糖(1次/2周 3次/疗程),润滑保护关节 8、如上述方法效果欠佳,可考虑住院膝关节镜微创手术、截骨手术或者膝关节置换手术。 9、病情变化随时就诊复查。 ——祝您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