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bAVM)是一种先天性的局部脑血管发生的病变。在病变部位,脑动脉和脑静脉之间缺乏毛细血管,致使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形成动静脉之间的短路,导致一系列脑血流动力学的紊乱的症状,可引起出血性卒中(脑溢血)。 脑动静脉畸形是脑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占脑血管畸形90%以上; bAVM患者的年出血率约为1%,出血后死亡率高于10%; 多见于40岁以下人群。 脑动静脉畸形的发病症状 大多数 bAVM 病人迟早会出现临床症状,出血和癫痫是最重要的首发症状,也可表现为头痛和神经功能缺失等症状,出现的高峰年龄为 20~30岁。 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 年龄在40岁以下的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血前有癫病史或轻偏瘫、失语、头痛史,而无明显颅内压增高者,应高度怀疑bAVM,但确诊有赖于脑业管造影,CT及MRI检查有助于确诊。 bAVM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出血、清除血胂、改善盗血和控制癫痫。 主要的治疗方式: 1.介入治疗; 2.外科手术治疗; 3.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这几种治疗方式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联合应用 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治疗 随着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血管内治疗已经成为治疗 bAVM 的重要方法,而OnyxTM液态栓塞 系统是最常用的 bAVM 栓塞材料。 OnyxTM液态栓塞系统是一种非粘性栓塞材料,它利用物理性封堵原理,能够更可控的弥散进入畸形团内,阻断动静脉间异常血流,最终达到畸形团部分/完全消失的目的。 提示: 一、理性看待 BAVM虽然治疗难度大,并发症风险高,但是可以进行预防性治疗,而且也能完全治愈 二、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疑似BAVM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三、科学康复 遵从医嘱尽早开始康复治疗,有利于尽快恢复健康。 更多医学科普知识敬请关注“钟书医生”微信公众号:
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却难以用一句话来回答的问题。几乎每一个颅内动脉瘤患者在选择治疗时均需要考虑这个问题,被医生问及或介绍。我们先来看看颅内动脉瘤到底是个什么疾病,以及治疗方式究竟是什么。一、左右手,两种方法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壁上的脆弱部分向外膨出/扩张而形成的薄壁球状物,最常见于动脉分叉,尤其是颅底WILLIS环。颅内动脉瘤破裂往往会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故而常常被称之为颅内的“不定时炸弹”。颅内动脉瘤治疗的目的是将动脉瘤隔绝在正常脑循环之外,其治疗方法目前有两种:血管内介入治疗(以动脉瘤栓塞术为主)和开颅手术(以动脉瘤夹闭术为主),共同相存。1、血管内介入治疗:在患者大腿根部穿刺血管,将很细的管子放到动脉瘤内,往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从而闭塞动脉瘤,达到治疗效果。以上是最早的介入治疗方式,从1990年Guglielmi开始;随着技术的进步又向前发展了很多,手术方式大致包括:单纯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和密网支架等。2、开颅手术:在脑组织之间的自然间隙分离脑组织,从血管外暴露动脉瘤,用一种特制的夹子夹闭瘤颈(动脉瘤泡和脑血管连接的部位),这样脑血管中的血流就不会再进入动脉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方法历史悠久,从1960年Yasargil开始,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疗效也在不断的进步。目前开颅手术主要包括:瘤颈夹闭术、动脉瘤加固术和孤立术,血管搭桥术等。二、左右手,相互补充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互相补充。1、血管内介入治疗优点是安全、手术时间短、不需要打开颅腔、微创(损伤小)、恢复快、且可同时治疗左右不同部位的多个动脉瘤。但缺点是复发率相对较高,花费稍高,并且对某些需要放置支架辅助栓塞的患者,需要较长时间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国际上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ISAT)结果表明,介入治疗方法优于开颅夹闭手术,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不打开脑壳,原装生活。2、开颅手术优点是费用较介入要低。如果动脉瘤夹闭完全,则复发率较低。对于合并有颅内较大血肿的患者也很合适,夹闭动脉瘤的同时可以进行血肿清除。缺点是需要打开颅腔,创伤相对较大,并发症略高。手术需要丰富经验和很高医术的神经外科医生。正因为二者各具特点,因此目前又有第三种技术:复合手术,就是上述两种术式的组合,实际开展病例较少。三、向左走,向右走?是介入?还是开颅手术? 二种方法如何选择?随着显微手术和血管介入技术的进步,二者的优缺点也有变化,因此临床决策中需要根据患者和动脉瘤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对于大多数的颅内动脉瘤,两种方法都是可以选择的,既适合开颅手术,也适合介入栓塞。方法的采用主要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动脉瘤的形态、病人的年龄、病人的全身情况、发病后患者的状态,医生的经验,患者自己的选择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制定。1、学术界如何说?ISAT研究:是早期比较开颅夹闭和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该试验组织者在42个神经外科中心共 9559例 aSAH 患者中随机抽取了2143例患者。经过神经外科和介入医师评估,所有被纳入试验的病例都同时适合开颅夹闭和血管介入治疗。最初 1 年的结果显示,介入组致残率和致死率显著低于开颅夹闭组(开颅组31% ,介入组24% )。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介入组操作相关并发症较低(开颅组 19% ,介入组 8% )。此外,对于癫痫和严重的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介入组也较开颅组低,但是晚期再出血率介入组较高(介入组2.9% ,开颅组0.9% ) 。ISAT后研究:对破裂前循环囊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或外科夹闭治疗的29项ISAT后研究的分析发现(2020年),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不良事件更少,而且术后生活不能自理发生率更低,但再出血更频繁。ISAT后研究发现近期研究和早期ISAT研究之间有一致的结果,与外科手术相比,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生活不能自理发生率明显降低。2、各国人民,如何选择?美国数据相对比较完整、全面。收集1993年至2015年的全美国住院患者样本中颅内动脉瘤数据,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年入院人数增加了近5倍,而破裂颅内动脉瘤(SAH)患者总量增加不到50%,大部分的增长为未破裂动脉瘤。2015年诊断为未破裂动脉瘤48000例,破裂动脉瘤40000例,其中26.5%–38.7%得到治疗。血管内治疗治疗未破裂动脉瘤和破裂动脉瘤分别在2004年和2006年开始占据主导;而血管内治疗总量显著增加,在2002–2004年间增长了三倍,并呈持续增长趋势。破裂动脉瘤的夹闭治疗量持续下降,而未破裂动脉瘤的夹闭治疗量略有增加。2015年全年介入量约2万例(未破裂11000,破裂9000),开颅手术量约5500例(未破裂3000,破裂2500)。其中夹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介入高。中国国家脑防委《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指出,高级卒中中心2018年度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技术例数发展迅猛,累计完成 24046例,接近开颅夹闭手术的2 倍( 11864例 )。3、真实的世界,如何选择?真实世界的选择更为复杂,对同一病例不同医生有不同的见解,但国内外神经外科医生已经形成一些共识:并非所有的动脉瘤都合适栓塞,手术夹闭也不能解决所有动脉瘤,二者互为补充。多数学者认为还是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治疗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患者、动脉瘤和医院三方面的综合因素分析决定。高龄、体质比较弱、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不能承受开颅手术的患者多选择介入治疗;后循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多选择介入治疗;宽颈、巨大,更加适合介入;从技术上既适合开颅夹闭又适合介入治疗的,推荐行介入治疗。路径比较复杂的动脉瘤,血管变异,输送导管困难的动脉瘤,多选择开颅;出血量大伴有血肿的,动脉瘤上有明显穿支血管发出的,多选择开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更适合开颅手术。更多医学科普知识敬请关注“钟书医生”微信公众号:
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如果平时存在无故恶心、呕吐、晕眩的现象,可以考虑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脑膜刺激症或者神经障碍。这种情况建议及时去医院做检测治疗,避免再次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症状?典型的症状是头部突发剧烈头痛,爆裂样或者炸裂样剧痛,患者可因头痛而倒地,有时有最严重的头痛、颈项强直。如果患者出血量少,可以不表现为颈项强直。有的患者可以出现呕吐症状,也有典型的喷射性呕吐、全身冷汗。如果出血量较多,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以一过性意识障碍为多见。少数患者癫痫为首发症状,数天内患者会出现低热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方法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病因可分为外伤性的和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药物有:脱水药物、止血药物以及神经营养类的药。脱水的药物常用的有甘露醇和速尿;止血类的药物常用的有氨甲环酸或者是氨基己酸;营养神经类的药物有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b6等等。如果是继发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除了使用以上药物之外,还必须使用尼莫地平来预防血管痉挛,以及补充足够的液量,维持正常的灌注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后遗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后遗症,轻者表现为嗜睡、精神运动迟缓和近记忆损害;重者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约5%到10%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其中2/3发生于一个月内,其余发生于一年内。如何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1-2月,尽量避免咳嗽、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避免用力排便。2、加强患者生命体征检测,包括血压、体温、脉搏、呼吸及瞳孔的变化。3、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消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4、意识障碍患者头偏向一侧,定期翻身预防吸入性肺炎,防止痰液堵塞气道。5、意识障碍或下肢瘫痪患者定期翻身防止褥疮的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5个注意事项1、平时的饮食应该清淡,比如鱼,肉类食物,低盐低脂,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补充丰富的营养,多吃水果蔬菜。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不熬夜,适当调整和控制饮食,多吃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3、控制一些高尿酸食物,比如一些海制品、豆制品。4、生活上注意避免精神紧张、过度劳累,衣被不宜用丝、毛及化纤等制品,平时保持大便通畅,睡眠充足。5、如果病人清醒,应主张患者少食多餐,多吃一些清淡、低脂、高蛋白及丰富维生素的食物,比如牛奶、鸡蛋及芹菜。更多医学科普知识敬请关注“钟书医生”微信公众号:
大多数人都知道长时间看手机对眼睛不好,有可能会早早出现白内障症状;低头看手机还会让你的颈椎改变曲度,患上颈椎病;还有手机辐射对皮肤不好等等。但今天要告诉你,手机“陪睡”是恶性脑肿瘤的潜在危险因素!一、脑肿瘤和手机的关系和大多数癌症一样,脑胶质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人体内单个细胞的基因变异是导致脑胶质瘤发病的源头因素。环境、食品、情绪、感染等因素均可能导致细胞变异,唯一确定的因素只有X线辐射。这引出了一个公众关注的话题,现代人手机使用频率极高,会不会导致脑胶质瘤的发生?近30年来,脑肿瘤的发病率持续升高,而这30年恰恰是手机普及率井喷的一段时期。有专家曾经对国际上有关手机使用与脑肿瘤发病关系的论文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现:01 同侧、长时间的手机使用与脑胶质瘤患病风险密切相关;02 在长时间使用手机的人群中,低级别胶质瘤发生率明显升高;03 20~29岁是脑胶质瘤的高发人群,这一结果与国际癌症研究署主张的“将射频电磁场定义为人类可能的致癌剂”不谋而合。二、国际上手机使用与脑肿瘤关系的研究国际上有多家机构开展了手机使用与脑肿瘤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其中数据最全的项目有两个。01 国际癌症研究署的INTERPHONE项目:该研究发现,最高级别的重度手机使用者(30分钟/天,持续10年)患脑胶质瘤的风险增加,但较低暴露不增加患病风险。遗憾的是,其他研究不能重复这一结果。02 Hardell研究小组的研究项目:该研究主要针对不同年龄组(20~80岁)的病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发现,脑肿瘤与手机使用之间存在正向关系,20~29岁人群相对危险度最大。三、儿童脑瘤发病率近年来不断上升警惕儿童脑肿瘤的七大信号目前儿童脑瘤已经成为仅次于白血病的儿童第二大肿瘤。由于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比成年人的更薄、更小,他们在用手机的时候,脑部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以上。使用手机时间越长,越是增加患脑肿瘤的风险。警惕儿童脑肿瘤的七大信号:01 无明显诱因的头痛脑肿瘤会引起颅内压增高而导致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可持续存在,也可间断发作。如果头痛持续存在,同时查不出其他原因,建议筛查一下脑肿瘤。02 头颅增大儿童患上脑肿瘤,容易并发脑积水,从而出现头颅增大,囟门不闭合。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头颅明显比其他同龄儿童大,要引起警惕。03 走路不稳小儿早就过了学走路的年龄,可是走起来却歪歪斜斜,有的家长只是以为自己的孩子学走路比其他小孩晚,还有的以为是大脑发育的问题,其实,这也是脑肿瘤的症状之一。04 发育异常有的小儿小小年纪就开始长阴毛,阴茎比同龄小孩明显增大,女孩乳房过早发育即出现性早熟症状。因为部分脑肿瘤会引起脑垂体及下丘脑的变化,导致激素分泌紊乱,从而出现性早熟等。05 视力下降如果孩子在短时间内莫名其妙视力下降,可能是脑肿瘤压迫视神经引起的。06 癫痫小儿无缘无故有高热惊厥、癫痫发作,可能是脑肿瘤的信号。07 多饮多尿尿崩也是部分脑肿瘤常出现的症状,应引起重视。四、什么是脑肿瘤脑瘤是颅内肿瘤的简称,常造成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严重时会危及生命。脑肿瘤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性疾病一样,也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脑膜瘤和垂体瘤都是发病率较高的大脑良性肿瘤。通常人们所称的“脑癌”,泛指大脑恶性肿瘤,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一种脑癌。大脑良性肿瘤“性情”比较“温和”,生长较为缓慢,手术能够根治,复发率比较低;大脑恶性肿瘤“性情”比较“残暴”,通常需要手术切除配合放疗和化疗等,难以根治。绝大多数大脑恶性肿瘤会复发,对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也是目前临床上神经外科需要重点攻克的难关之一。五、脑胶质瘤的早期症状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癌症,脑胶质瘤早期的临床症状并不十分典型,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01 头痛肿瘤生长在大脑内,形成了局部占位效应,引起颅内压力增高,患者会出现头痛,严重者会出现头痛、呕吐、视物模糊。脑肿瘤头疼与一般的头疼是不一样的,脑瘤头疼一般是在早晨起床的时候就开始疼痛, 而且疼痛没有办法得到减缓。其次,出现肢体偏瘫、性格改变或者视力下降、单侧耳鸣、认知障碍等等,出现这些症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就医治疗。02 神经功能障碍肿瘤压迫临近的脑组织,造成局部神经功能障碍,比如压迫脑运动功能区,会造成肢体乏力,甚至偏瘫;压迫语言功能区,会造成言语不流利,甚至失语;压迫情感功能区,会导致情绪淡漠和记忆力下降。03 癫痫脑肿瘤的存在还会导致大脑电生理功能的异常,引起大脑局部异常放电,患者可能出现癫痫发作,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羊癫疯”。癫痫发作的形式多样,最为常见的是短暂意识丧失、肢体抽搐、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六、脑胶质瘤筛查方法头颅CT是筛查颅内病变的“第一道屏障”,快速、便捷,各大医院急诊均能开展。但是,CT仅仅能够帮助发现颅内病灶,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判断病灶的性质,甚至会遗漏一些微小病灶。通常,在CT发现异常情况后,医生会建议患者接受头颅磁共振(MRI)检查。目前认为,MRI是确诊脑胶质瘤的主要检查手段。若MRI仍然难以确诊,PET/CT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检查措施。七、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一旦确诊为脑胶质瘤,“积极就医、长期随访”将会成为每一个患者的指导原则。目前比较公认的脑胶质瘤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手术治疗是根本,除了可以取出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是哪种类型的胶质瘤外,还可以起到降低颅内压力的作用。手术后,再根据胶质瘤的恶性程度进行化疗或(和)放疗。部分胶质瘤由于生长部位较深,或者已经在颅内广泛播散,无法进行手术切除,神经外科医生会针对颅内病灶进行穿刺活检,在明确病理诊断后,进一步实施放疗和化疗。规范的治疗能够有效地延长肿瘤的复发时间和患者的存活时间。更多医学科普知识敬请关注“钟书医生”微信公众号:
顽固性呃逆是脑卒中后重要的并发症,虽不常见,但却严重影响卒中后康复和个人生活质量。我们先看看下面一个病例:最早报道的病例:卒中后顽固性呃逆达 18 个月50 岁男性患者因头痛、呕吐、左侧面瘫收进急诊室。查体示:双侧眼球震颤,复视,步态不稳。肝肾功,电解质,血常规均无异常。CT 示左侧小脑缺血,无出血表现。腰穿示脑脊液单核细胞增多,其他无异常。怀疑病毒性脑膜炎,予以阿昔洛韦,48 小时后患者出现呃逆。72 小时后再次行 CT 检查发现左侧小脑梗死,右侧下部也出现梗死。7 天后,头痛,复视等症状缓解,但呃逆依旧存在。给予氯丙嗪治疗。头部 MRI 示小脑梗死,位置同前。耳鼻喉相关检查无异常,颈胸腹 CT 无异常,呃逆依旧存在,继续给予氟哌丁苯。因内镜发现轻微胃炎和自述有癫痫史,分别给予氢离子抑制剂和拉莫三嗪,并出院。出院期间症状无缓解,因生活质量低下,出院 10 月后继续求医。予以巴氯芬、硝苯吡啶、普瑞巴林和地塞米松等抗呕吐治疗。症状无缓解,出院 18 月后,回医院间断行迷走神经阻滞术,膈神经阻滞术,颈部注射丁哌卡因,均无明显疗效。后行巴氯芬联合加巴喷丁高剂量,患者症状开始缓解。卒中会为何会发生顽固性呃逆?呃逆是由于迷走神经反射或直接刺激膈神经、膈肌,使膈肌与肋间肌突发痉挛性收缩伴声带闭合,从而发生特殊吸气声及不适感的一种临床症状。顽固性呃逆是指病程超过一个月的呃逆,呈持续或反复性发作,常由器质性疾病引起,其中脑血管病(尤其是脑卒中)是引起顽固性呃逆的重要因素。呃逆产生的生理机制主要与一个「呃逆反射」有关,如下图所示:当大脑因血管性疾病受到损害时,神经冲动会沿着迷走神经传至分布于中脑、脑干和近段脊髓的呃逆中枢。中枢激动后,冲动沿着膈神经下传膈肌和其他呼吸肌,产生重复性痉挛性的肌肉收缩。随即冲动到达喉返神经,支配声门肌肉,产生特征性的呃逆动作。临床上如何应对?一般来说,短暂性的呃逆是自限性的疾病,无须特殊处理。若呃逆严重影响生活或复发则需要寻找原发疾病并积极处理。现今呃逆处理尚无特异性药物和手段,部分的治疗方法也缺乏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在此将可能有所帮助的控制手段简单阐述如下。1. 药物疗法氯丙嗪:氯丙嗪是美国 FDA 唯一批准的用于治疗顽固性呃逆的药物,通过拮抗中枢多巴胺受体而发挥作用。但有许多副作用:低血压、尿潴留、青光眼、躁狂。由于这些副作用,临床上氯丙嗪已不作为一线用药。临床使用剂量一般为一天 4 次,每次 25 mg,有需要可适当增加到 50 mg。氟哌啶醇:作用机制与氯丙嗪类似,但耐受性较氯丙嗪要好。丙戊酸:通过增强 GABA 受体在中枢的运输从而抑制呃逆反射,适应证为慢性长期的呃逆。但其较窄的治疗窗和容易引起药物相互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加巴喷丁:阻滞钙通道并促进 GABA 释放,从而调节膈肌的兴奋性而发挥抗呃逆的作用。非肝脏代谢,适合有肝病的患者。除了少数病人会出现短暂性嗜睡外,尚无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巴氯酚芬:在几个小型的对照试验和病例系列研究中,5 mg/次、每天 2 次~20 mg/次、每天 3 次的剂量能有效地缓解呃逆。巴氯酚是通过阻滞中枢的突触传递从而发挥抗呃逆的作用。不良反应包括谵妄、镇静、共济失调和眩晕。在肾衰竭的病人中容易产生巴氯酚相关性谵妄。硝苯地平:有一些病例报告指出:10~20 mg 的口服或舌下含服,能有效地抵抗呃逆反射神经传导中的去极化过程,从而改善症状。但容易导致低血压,特别是在低容量的病人身上使用更加要谨慎。利多卡因: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能有效终止术后病人的呃逆反应。但对有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病人要慎用,可能会引发毒性反应。胶囊制剂对于反射弧的作用更有效,副反应的研究和控制也更良好,但要注意胶囊制剂误吸入呼吸系统的风险。除以上药物外,对于卒中后呃逆的病人来说,5-HT 受体激动剂坦度螺酮是良好的选择,其通过直接抑制中枢的膈神经活动而发挥作用,奥氮平也有类似效果。利他林、咪达唑仑、金刚烷胺等也对顽固性呃逆有较好疗效。联合用药:有病例报道称联合用药可明显改善药物的临床疗效,如巴氯酚和奥美拉唑,加巴喷丁和西沙比利,或者以上四种药物联用都可取得较好疗效。西沙比利由于其严重的副作用已很少用。在临床上联合用药必须考虑到各自的副反应,特别是在有基础疾病且长期服用其他药物的患者群体上。2. 手术与物理治疗法超声引导下的膈神经传出支阻滞对卒中后顽固型呃逆有良好的效果。若膈神经阻滞失败,则通过神经刺激阻滞迷走神经左升支。激光治疗也被证实有一定的疗效,可能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关。3.其他疗法咽反射一直都作为迅速缓解呃逆的方法之一。可能与通过自主控制呼吸节律从而影响膈神经的神经发放冲动有关。但在某些个体,该操作可能会诱发严重的呃逆。哈姆立克急救法(3 次,每 2 次间隔 10 秒)可通过稳定膈肌痉挛而控制呃逆。除此之外,一些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但相对无创的方法也可以尝试:颈动脉按摩(忌双侧)、屏气、按压眼球、饮冰水等等。声明:任何治疗方法,请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切勿擅自服药更多医学科普知识敬请关注“钟书医生”微信公众号:
烟雾病是一种罕见的血管病,而脑血管造影是其诊断的金标准。这种疾病是一种病因不明,以颈内动脉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慢性进行性闭塞为特征的血管性疾病。由于有大动脉闭塞后,存在多发异常增生的颅底异常血管网,在脑血管造影影像上形似“烟雾”,故称为“烟雾病”。烟雾病会出现一系列脑部血管性疾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头疼、癫痫发作和智力障碍等等。头疼是烟雾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其临床症状来源有两个方面,主要为烟雾血管因为大动脉闭塞后的新生血管,其内膜不均匀增厚,比较容易破裂或者堵塞,所以会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另外烟雾状血管会出现动脉瘤,动脉瘤破裂亦可发生出血。烟雾病因发病机制不是很明确,其内科治疗也并不是针对病因,相对较为局限,一般均给予对症治疗。手术治疗以联合血运重建术为主,一般选择颅外段的颞浅动脉为供体动脉,将其和颅内大脑中动脉进行吻合或开颅贴附到颅内微小动脉,手术较为复杂。更多医学科普知识敬请关注“钟书医生”微信公众号:
动脉瘤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疾病,给患者带来的危害也是非常的高的,所以大家要了解一下病因,以便大家在生活中可以做好预防工作。可是,脑动脉瘤是怎么引起的?01脑动脉瘤是怎么引起的?1、动脉壁有三层组织,动脉的支撑力量是由中间肌肉层所提供的,而这层 组织可能有先天性的缺陷。受影响的动脉中的正常血压会造成一种气球似的肿 大,这种肿大叫做囊形动脉瘤。由于先天性缺陷所造成的动脉瘤几乎总是发生在 脑基部的动脉中,由于其形状以及由于几个动脉瘤常会聚生在一起,所以它们又 被称之为 “浆果”动脉瘤。2、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发炎,都会使动脉壁变得薄弱。大多数的动脉发炎是由诸如结节性多动脉炎,或细菌性心内膜炎(见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疾病所造 成。3、部分动脉壁肌肉中层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而缓慢恶化。由动脉粥样硬化所造成的动脉瘤很可能是一种香肠形的肿大,这种动脉瘤叫做梭形动脉瘤,它会沿着动脉的一小段发展出来。另外一种相似的肿大是由高血压所 造成。另外一种相似的肿大是由高血压所造成。然而,动脉中的血压增高,会使 动脉 壁以许多不同的方式扩张。它甚至会胀破动脉壁的组织层,迫使血液进入组织层里去。这种疾病叫做夹层脉瘤。慈惠大学研究认为,脑动脉瘤是否手术干预因瘤大小而异:小动脉瘤(直径小于等于4.9mm)约有10%手术治疗,中等瘤(5.0-9.9mm)约有50%,大(10.0-24.9mm)及巨大动脉瘤(直径大于25mm)均手术治疗。小动脉瘤破裂年发生率为0.35%,中等大小动脉瘤为2.2%,大动脉瘤为10.75%,而巨大瘤每年将近50%会破裂。02脑动脉瘤的危害是什么?1、增大的瘤体对周围重要脏器和组织造成压迫,影响它们的生理功能。2、血流在扩张的大动脉瘤内形成涡流,容易将扩张的血管壁上的脏东西冲 掉,脱落后阻塞远端小血管,造成远端血液供应障碍。3、在血流的不断冲击下,瘤体在逐渐增大,当超过最大耐受限度后,动脉 瘤会突然破裂造成猝死。动脉瘤被比喻为埋在人体内的一枚“不定时炸弹”。据科学家测算,一个人体内全部血管(包括毛细血管)的总长度,相当于绕地球赤道4周。与人体的其他组织器官一样,血管也会得病。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动脉硬化,即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最终导致两种恶果:一个就是动脉管腔的狭窄闭塞,及动脉的“梗”;另一个就是动脉的薄弱扩张,即动脉的“瘤”。03脑动脉瘤该如何处理?2015中国专家共识提出:(1)发生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均应尽早进行病因治疗,以降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风险。(2)症状性未破裂动脉瘤也应尽早治疗,以避免症状继续加重,危及生命。(3)对于直径>5 mm的无症状未破裂动脉瘤建议进行干预。如动脉瘤直径<5>10年、伴有aSAH病史,有家族史或需长期口服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动脉瘤患者推荐积极干预。(4)未治疗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建议对其进行动态随访,随访过程中发现动脉瘤进行性增大、形态改变者,建议进行干预。(5)由于患有未破裂动脉瘤导致患者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工作生活的可适当放宽干预指征,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策略。(6)动脉瘤的治疗方案(夹闭或介入),应依据患者特点和动脉瘤的特点等多因素考虑后制定。(7)对于从技术上既可以开颅夹闭又可行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患者,推荐行血管内介入治疗。(8)后循环动脉瘤患者、高龄患者(>70岁)、自发性aSAH评分较低(WFNS分级V/VI)患者以及处于脑血管痉挛期患者应优先考虑介入治疗。
近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副主任龙小毛团队连续为2位重症冠心病患者成功实施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并快速康复,目前2位患者均恢复良好,其中63岁的余某已于3月29日康复出院。各类冠脉动脉搭桥手术在我院心胸血管外科已成常态。 据悉,66岁的庞某因胸闷行冠脉造影检查发现:冠心病 左主干+三支病变;而63岁的余某也因胸闷行冠脉造影提示冠心病 左主干+三支病变,病情较危重,多根冠状动脉有严重狭窄,亟待心脏“搭桥”手术治疗,否则将极易出现心衰症状,危及生命。而多支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具有一定的手术风险,对手术医生的技术、体力也是极大的考验。龙小毛主任与团队经反复讨论,经过精心准备并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在手术室、麻醉科、体外循环、超声科的大力配合下,由龙小毛主任医师主刀,分别于2021年3月8日和17日为这2位患者实施了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其中龙小毛主任医师根据两名患者的情况,用精湛的技术分别取患者自身的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为他们各自都“搭建”了3根“桥”血管,术中手术均获得成功,有效地改善了其心肌供血状况,术后当天即拔除气管插管,在经过监护室的精心治疗后,病情平稳,转回普通病房,术后一周余即康复出院。 冠心病是一种谈及色变的疾病,比癌症还要恐怖。目前冠心病仍是全球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冠脉搭桥手术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且是重症冠心病在药物治疗或冠脉支架治疗效果差时的唯一选择,目的是通过手术建立冠状动脉旁路,将狭窄冠状动脉的远端和主动脉连接起来,让血液绕过狭窄的部分,到达缺血的部位,改善心肌血液供应,进而达到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寿命。搭桥手术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在我院心胸血管外科现已常态化开展。近3年来,我科搭桥术式包含单纯搭桥、换瓣+搭桥、Bentall+搭桥、射频消融+搭桥、PCI心脏破裂急诊搭桥、A型夹层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搭桥以及二次搭桥等各种复杂的搭桥手术,患者最大年龄79岁,手术总体成功率95%,乳内动脉使用率100%。 龙小毛主任表示:对重症冠心病搭桥手术患者实施快速康复(ERAS),需要术前对冠脉动脉造影、术前心脏CT、心脏彩超及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精确评估;术中手术操作精确,直径仅为1.5~2mm冠脉吻合必须精准,不能有丝毫差错;麻醉及体外循环团队精确液体管理、改良超滤,手术室护理团队密切配合。对于重症冠心病搭桥手术患者实施快速康复(ERAS),体现了我院冠脉外科团队(包括外科、麻醉、体外、护理、监护)的创新、奋进、严谨、协作的团队精神。 心胸血管外科是广西卫生健康委重点学科,是广西冠心病研究中心的主要构成科室,广西唯一一家首批获得开展心脏及肺脏移植资格的医疗中心,2004完成第一例心脏 移植,2020年完成了广西首例挽救式双肺移植。 学科分为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冠心病、大血管病、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等亚专科发展方向。近年来,心血管外科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常规开展全腔镜心脏微创心脏瓣膜及先心病矫治术、冠脉旁路移植、各类大血管手术等。与此同时,我科普通胸部外科手术也迅速发展,常规开展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肺段切除术、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胸腔镜普胸手术、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手术、剑突入路胸腺手术、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等,并且胸腔镜普胸手术率约85%,胸腔镜或微创心脏手术率约35%。 心胸血管外科已经成为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和普通胸部外科手术同步快速发展的重点科室,为打造一流的心血管外科疾病和普胸外科疾病治疗中心而努力,助力医院二次腾飞,竭诚为更多的病患带来福音。图/文 沈晓丹
治疗前 患者因脑干梗塞20天入院,已行气管切开。脑血管造影显示:椎基底动脉冗扩症,其往往导致脑出血或脑干梗塞而死亡,病情发展凶猛,目前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 治疗中 双leo支架(5.5x75)分期治疗是新希望,需要对具体个案病例的综合全面评估和手术的精准掌控。 治疗后 治疗后0天 椎基底动脉冗扩症往往导致脑出血或脑干梗塞而死亡,病情发展凶猛,目前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颅内leo支架分期治疗是新希望,需要对具体个案病例的综合全面评估和手术的精准掌控,才能改善预后。
治疗前 血泡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最凶险一类,出血后短期将再次出血而死亡,用传统的开颅夹闭和支架辅助栓塞均未能很好防止再出血,是目前最棘手的。国产血管重建装置的问世,给血泡动脉瘤治疗带了新的希望,手术细节和围手术期处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治疗中 血管重建装置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 治疗后 治疗后30天 动脉瘤没有复发,拟3个月复查。 治疗后0天 术后即刻动脉瘤消失,给予双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