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便秘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胃肠道症状,见于80~90%的帕金森病患者。便秘可早于运动症状出现,且便秘患者出现帕金森病的风险增加。 2、帕金森病引起便秘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结肠运输延迟、出口梗阻及抗帕金森药物(尤其是抗胆碱能和多巴胺激动剂)有关。 3、便秘的治疗: 1)非药物治疗:适当多饮水、多食用膳食纤维,适当体育锻炼和调整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2)泻药:开塞露、乳果糖、聚乙二醇,其中聚乙二醇疗效较好; 3)促动力药:可用莫沙必利,禁用胃复安; 4)中药治疗:番泻叶; 5)生物反馈疗法; 6)肉毒毒素注射。
1.PD患者中约有10~81%可出现流涎,但事实上大多数PD患者的唾液分泌是减少的,并且超过60%的患者有口干症状。 2.PD患者由于面部表情减少、不自主张口、低头、驼背,导致口腔内不易保持唾液,从而出现流涎。这与运动症状(如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的严重程度有关,并且关期时流涎增多。 3.流涎对PD患者的影响: 社交尴尬、口腔卫生差、口臭、进食和言语困难、增加吸入性肺炎的风险、影响生活质量等。 4.治疗:行为干预(改变头位或嚼口香糖)、药物治疗。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使血栓素A2生成减少,从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它对胃粘膜有直接刺激作用,且吸收后会干扰前列腺素的生成,降低胃粘膜的保护功能。 由于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它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剂型是阿司匹林肠溶片。有些病人考虑到该药对胃的损伤及胃肠道反应,会选择饭后服用。但阿司匹林肠溶片应空腹服用,因它有一层耐酸的包衣,可保护它在胃内酸性环境不被溶解,空腹服用可缩短它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快速到达小肠碱性环境缓慢释放吸收,从而降低它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作用及胃肠道反应。而饭后吃会延长它在胃内停留的时间,更易引起胃损伤。 至于阿司匹林肠溶片是应该早上还是晚上服用,目前仍无定论,但只要每天规律服用,就可以起到持续性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由于胆固醇合成酶有昼夜节律,肝脏在夜间合成胆固醇的能力最强,目前多建议在睡前服用他汀类药物。但药物说明书规定睡前服用的有匹伐他汀钙片、辛伐他汀片,而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氟伐他汀缓释片可在一天内任一时间服用,且不受进食影响。
1、晕厥:是引起一过性意识不清最常见的病因,特点为发生迅速、一过性、自限性并能完全恢复。可伴有出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黑朦、心慌等表现。多数患者可由于意识不清发生迅速,来不及有预防动作而出现跌伤。行卧立位血压、直立倾斜实验、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有助于查找晕厥病因。 2、癫痫:有些患者出现意识不清的同时伴有肢体抽搐、舌咬伤及大小便失禁。即使失神发作也伴有发呆,甚至部分患者会重复原有的简单动作。行脑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3、假性发作:是一种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发作,临床表现可类似于癫痫或晕厥,但假性发作时眼睛总是闭着的,而且更不容易出现创伤。行脑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4、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该病引起的意识不清多伴有眩晕、肢体无力、共济失调、复视、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等表现。行颅脑磁共振检查有助于诊断。 5、发作性睡病:是一种慢性睡眠障碍,好发于10-30岁,临床上以日间出现日间嗜睡、猝倒发作、睡眠瘫痪以及睡眠幻觉四大主征为特点。行多导睡眠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1.规律健康体检,尽早发现自身健康问题并及时控制。 2.尽量清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若有高血压、高脂血症,要控制食盐的摄入,少吃油腻食物;若有糖尿病,要控制含糖类食物的摄入。 3.戒烟戒酒,抽烟、饮酒都是引起中风的危险因素。 4.生命在于运动,要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5.若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要坚持吃药控制在达标范围,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只有达标了才能预防中风的发生。勿:1)忌讳用药;2)虽然每天吃药,但不监测指标。
下腰痛是骨科临床最常见的就医原因。从专业术语看,下腰痛属于症状学范畴,其实际所指是以腰痛为根本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统称,但不包括伴有其他临床表现的腰椎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下腰痛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是医疗支出增加、缺勤、失能(躯体的、心理的因素)的主要原因,成为倍受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文献报告,成年人每年下腰痛的发生率为15~45%,一生中有70%以上成年人受下腰痛困扰,男性发病率为73%,女性为88%,男女均以3 5~ 5 5岁为疾病高发期。下腰痛的原因众多,发病机理复杂,临床处理棘手,骨科医生难免有这样的感叹“患者腰痛,医生头痛”。鉴于下腰痛的高发病率及其危害性,关于下腰痛的健康教育日益受重视。本文就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以供参考。一、关于下腰痛的定义从疼痛部位看,下腰痛分布在腰或/和骶部解剖区域。按症状时间分为:急性疼痛≤3月;慢性疼痛≥3~6月及发作性疼痛等。对下腰痛的描述应包括:疼痛特征(强度、持续时间、发作频次);特异性或非特异性诊断;体能和功能情况;一般特征如性别和年龄及治疗史。下腰痛的评价方法包括:1、自我报告,被认为疼痛评价的金标准,因为可以如实反映疼痛特征,但有一定主观性,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此法简单易行,不需要语言描述。2、问卷调查法MPQ ,从情感、感觉、评估性方面计分,主要用于临床研究。3、疼痛画图,画出疼痛区域和强度等。此外还包括体能、功能性的测试等。二、下腰痛的危险因素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个人因素:包括①年龄,35~55岁是下腰痛的好发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不可避免,同时腰背肌肌力下降、韧带劳损,严重影响了脊柱的稳定性,使其容易发生下腰痛。②健康状况,一般认为,身体健康者,其四肢尤其是躯干肌肌力较强,脊柱稳定性好,而且精神状况也佳,发生慢性下腰痛的概率相对较小。③畸形,伴有脊柱后凸、侧凸畸形和下肢不等长的患者,躯体平衡性下降。因为要维持相对良好的姿势和步态,就必须通过脊柱和腰背肌进行功能代偿,其结果是导致脊柱退变和腰肌劳损引起下腰痛。2、职业因素:①重体力劳动,下腰痛的发生与从事重体力劳动有关。Matsui等调查的结果表明,下腰痛的发生与体力劳动的强度呈正相关。②频繁弯腰和扭转,要求经常弯腰和扭转的职业,如推、拉、抬重物等会加速椎间盘、小关节退变和腰部肌肉、韧带劳损,产生下腰痛。③重复性工作,不仅会加速椎间盘、小关节及韧带劳损,而且由于反复做同一动作,容易引起肌肉尤其是腰背肌疲劳,削弱了其对脊柱的稳定作用,发生下腰痛。④静止性姿势,腰椎所受负荷的大小与体位有关。在要求长时间坐位或站立位的职业中,下腰痛的发生率一般较高。如果在坐位或立位超过2小时,下腰痛的发生明显增多。这是由于在此体位时腰部所受负荷较大,椎间盘及后部韧带容易发生劳损;另外要维持这一姿势需要腰背肌参与,而腰背肌长时间收缩会出现疲劳,更容易发生腰痛。有研究认为,驾驶员容易发生腰痛与其长期处于坐位有关。3、心理及社会因素:随着社会发展,心理及社会因素对慢性下腰痛发病的影响正日益受到重视。心理测试已成为腰椎功能检查的一部分,由于个体心理异常者容易发生非器质性下腰痛,还由于这些患者长期受疼痛困扰,疼痛使其精神脆弱,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忧虑和恐惧,以至夸大症状,增加痛感。另外,社会因素也是影响慢性下腰痛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认为,工作与生活环境所造成的心理应激与下腰痛发生有关。有学者报道,对所从事职业不满意者下腰痛的发生率比满意者要高出2.5倍,而与上司和同事间的关系如何也与下腰痛的发生明显相关。也有研究证实,工作单调、时间长、注意力高度集中也可能与下腰痛的发生有关。三、下腰痛的来源对于小腰痛的原因也是由来已久的探索课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腰椎间盘突出症被认识确立,从此神经压迫被认为是腰痛主要原因。随着研究发展,椎间盘、小关节和骶髂关节被认为是主要的疼痛潜在来源,此外包括肌、筋膜、韧带等软组织来源及牵涉痛、非器质性疼痛(精神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化)等。前三者发生率各占39%、15%、13%,上述结构均有神经支配,当伤害感受器受到有害的、机械的及化学性的刺激,就会产生疼痛。四、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原则目前对下腰痛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主要的参考标准是麻醉或激发性注射,但有侵袭性、费用问题、可操作性等故临床上未常规采用。病史采集应包括:①疼痛的性质;②疼痛部位;③疼痛程度;④以往有无发作;⑤疼痛持续时间;⑥有无胃肠、盆腔或泌尿系症状;⑦有无伴随精神症状。除了病史和体格检查,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X线,能直接观察腰椎的骨性结构,如感染、肿瘤、滑脱等病变,反映部分间接征象如椎间隙狭窄、软组织肿胀等;脊髓造影,是一种侵袭性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椎管占位、椎管狭窄等疾病;CT:主要反映骨性结构变化,椎管形态、骨质破坏等;MRI:无辐射损害,可以多方位成像,对椎间盘、神经结构等软组织敏感,但费用贵。对下腰痛的治疗应该因人而异,其目的是尽早恢复工作。对于急性下腰痛,可通过适当的卧床休息和对症治疗达到治愈。而慢性下腰痛的治疗最为困难,除对症治疗外,还需要长期的腰腹肌锻炼和心理治疗进行配合。1、一般治疗包括①卧床休息;②消炎镇痛剂、肌肉松弛剂;③理疗、按摩;④封闭疗法;⑤牵引等。2、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对治疗慢性下腰痛有重要作用,其主要目的是增强躯干肌肉力量,增强脊柱稳定性。腰椎位居躯干中部,是脊柱运动的枢纽,其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脊柱活动及下腰痛的发生。在静止时,脊柱的稳定结构主要是椎间盘、小关节及后部韧带结构,运动时的动力稳定结构主要是腰背肌。腰背肌锻炼能大大减小后部韧带的张力,增强脊柱稳定性,从而避免或减轻韧带及椎间盘发生劳损,有效防治下腰痛;同时,腰背肌锻炼还能促进肌肉及其筋膜的血循环,有利于肌肉酸性代谢产物排除,消除肌肉疲劳和肌筋膜炎症,缓解下腰痛症状。另外,腹腔对脊柱的支持作用也非常重要。保持挺胸直腰姿势,可使腹肌有一定张力,而进行腹肌锻炼又使腹肌有一定肌力,减轻脊柱负荷,防治下腰痛。还有人认为进行需氧锻炼增强人的适应性和耐力,对防治下腰痛也很重要。3、腰骶支具腰围是骨科医生治疗下腰痛的最常用工具。佩戴腰围不仅可通过其制动和保护作用缓解肌痉挛,减轻症状,还可保持或增加腹腔压力,分担脊柱负荷,有助于防治慢性下腰痛。因此,如果使用恰当,佩戴腰围可减轻或治愈下腰痛。但必须同时进行有效的腰腹肌锻炼,并使之成为“肌肉支架”,否则会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加重腰椎不稳。4、劳动保护下腰痛的发生与脊柱的稳定失衡有关。要维持脊柱稳定,除与椎间盘、小关节、肌肉韧带等结构有关外,保持良好的姿势非常重要。长期处于站立位的人,其腰部前凸加深,加重了小关节及椎间盘的压力,可引起下腰痛。如果能通过姿势调整,使髋、膝关节轻度屈曲,身体稍前倾,这样腰部负荷就会减小,腰痛的发生也减少。在坐位尤其是前倾坐位时,由于骨盆后倾,身体重心前移,脊柱弯矩加大,更增加了椎间盘及后部韧带的负荷,容易引起下腰痛。如果能采取正直坐位,使骨盆前倾,腰部负荷将减小。如果坐椅有扶手、靠背,则不仅上肢重力的影响减小,而且因腰背部有所依靠,其负荷也减小,下腰痛的发生也大为减少。抬重物是一种外来负荷,其对脊柱负荷的影响,除与物体的重量、大小及形状有关外,还与腰椎的弯曲程度有关。采用伸膝弯腰法抬物时,由于躯干前倾,腰椎前屈,力臂加长,腰椎负荷最大,容易引起腰部劳损,而采用屈膝直腰法抬物时,由于物体离脊柱较近,且起立活动主要分散在下肢关节,脊柱负荷及劳损减轻。5、教育与训练有人主张开办“腰背痛学校”,采取个别辅导或配合录像集体上课的方式进行教育。学习内容包括:①相关解剖学知识;②采用什么姿势和体位最有利;③顽固性疼痛的危害性;④腰痛的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法。训练的重点是加强肌肉的强度和耐力锻炼,并指导其采取合理的姿势和健康的行为。6、心理治疗对有心理异常的慢性下腰痛患者,其治疗需要医师、理疗师及心理学家等多方面协作,进行多方位的功能康复训练。因此,如果患者经手术或其他治疗无效,应及时进行心理学测试,以明确诊断。在治疗中,应充分了解精神因素在慢性下腰痛发病中的作用,要与患者密切交流,获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还要向患者说明其不存在组织结构病患,疼痛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情绪紧张引起的机体变化。有人认为,对治疗持乐观态度且期望值较高者,疗效较好。必要时也可配合使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另外,对于由生活压力或工作环境引起的心理异常,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总之,乐观向上,举止健康合理,并经常保持运动,对维护身体健康和防治慢性下腰痛极为重要。7、手术治疗手术主要适应于保守治疗无效,排除心理因素,存在组织结构上器质性损害者。椎间盘源性疼痛椎间盘源性疼痛(discogenicpain)是近年来脊柱外科的热门研究之一。首先由Crock等描述,它的主要病理学特点是纤维环撕裂,它是慢性下腰痛的最多见类型。目前可接受的定义是:除外影像学检查神经根受压迫的慢性腰背痛,由椎间盘本身所致的下腰痛即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明确椎间盘内神经分布走行及其功能是理解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基础:(1)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软骨板组成。纤维环的后部由窦椎神经分布,而纤维环的侧方和前部由来自脊神经前支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分支支配;(2)Crock 认为腰椎间盘退变髓核变性致纤维环应力分布失去平衡和内层纤维环撕裂是腰椎间盘内紊乱的病理学基础。内层纤维环破裂后,神经纤维、血管和肉芽组织侵入裂隙进行修复,侵入纤维环内层的窦椎神经末梢多为无髓纤维,裸露在间质液体中,所以易感受间质内化学物质(如SP、CGRP、VIP)和机械性变化,出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研究发现,在病变椎间盘的外层纤维环中,神经纤维的密度明显高于正常椎间盘,并且80%的病变椎间盘内层纤维环有神经分布,进一步证明了此发病机理。(3)Suseki用CGRP免疫组化的方法证明大鼠的L5S1椎间盘由L1-2 的背根节通过椎旁交感干支配,后者与窦椎神经通过灰交通支联系。因此,可以说明腰部椎间盘的交感神经分布应与L2或更高节段平面相关,临床上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也主要表现在L1-2皮肤支配区,表现为下腰部、臀部、腹股沟区以及大腿外侧等部位的疼痛和这些部位的感觉异常。椎间盘源性疼痛伴或不伴牵涉痛,通常缺乏客观的神经学体征,临床检查难以判断。腰椎间盘外形正常,无腰椎间盘突出,X线和CT扫描正常。常继发于明显的创伤,主诉下腰正中深在的疼痛,休息缓解、活动可加重,下肢症状体征不明显,很少累及膝关节下。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检查方法包括MRI、振动试验和椎间盘造影等。MRI表现:高信号区(HIZ)、椎间盘退变、终板变化、纤维环破裂和椎间隙狭窄,不同程度提示盘源性腰痛的存在,尤其是黑椎间盘(Black Disc),被认为与盘源性疼痛有密切相关。MRI显示的椎间盘异常也常见于无症状人群,Modic等发现近乎30%的正常人有异常的MR I信号强度改变。因此,MRI在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确定性作用。振动试验操作简单,与MRI结合对椎间盘源性疼痛有一定诊断价值。椎间盘造影:是盘源性腰痛的最重要的诊断方法和金标准。其评价标准包括四部分:被注射椎间盘的形态学、椎间盘内压力和(或)接受注射的液体容量、病人对注射的主观反应、邻近椎间盘缺乏疼痛反应。正常的椎间盘能接受0.3~1.0ml液体容量,椎间盘内峰压应在400~500Kpa。通过造影描述病人的疼痛强度、疼痛复制、疼痛行为,正常邻近椎间盘无疼痛反应。但该检查具有侵袭性,在X线透视下进行。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良好治疗必须根据疾病的自然病史进行预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自然病史目前还了解很少。大部分急性下腰痛发作很少超过2周,仅7%下腰痛病人成为慢性,其中仅1/3将发展成慢性失能性下腰痛,需进一步对病情进行检查。研究结果提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可能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随着年龄增加、腰椎僵硬和整个腰椎的退行性改变,症状可能减轻。非手术方法治疗下腰痛的方法包括卧床休息、锻炼、牵引、针灸、经皮电刺激、支具、生物反馈、药物治疗和按摩等。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人至少要进行3个月的非手术治疗,包括非类固醇抗炎药物、肌肉松弛剂和物理康复程序。物理康复程序包括温水疗法、有氧泳疗、等长躯干肌锻炼。未完成康复程序的病人应行心理测试和疼痛门诊治疗。完成3个月康复程序且疼痛减轻者应进行功能评估后再恢复工作。如果完成康复程序仍有下腰痛,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首选融合手术。虽然已有其他方法,如椎间盘切除术、经皮椎间盘切除术、木瓜凝乳蛋白酶髓核溶解术等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报道,但这些方法的疗效还没有得到肯定。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人工髓核置换术还处于起步阶段,长期疗效有待观察。椎间盘切除和椎体间融合术可能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最有效方法。其机制有二,一是切除了疼痛源,二是消除了节段的运动。手术融合方式目前主要有3种:前路融合、后路融合和前后路联合融合。前路融合具有直接切除累及的椎间盘和避免后路椎旁肌剥离及去神经支配的医源性创伤等优点。Saal等于2000年首次报道应用椎间盘内电热疗法(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therapy,IDET)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初步临床结果,引起了国际脊柱外科界的广泛重视。IDET是一种针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微创疗法,近年来发展较快,并已被临床证明有效。一定程度的热量能使胶原纤维收缩并凝固神经纤维。当IDET过程中组织被加热至一定温度(60~65度)时,维持胶原纤维三螺旋结构的共价键断裂,胶原分子收缩变厚,纤维环裂隙重新连接、加固,从而使纤维环的生物力学状态得到改善,提高了脊柱运动节段的稳定性;此外,热能可凝固分布于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上的神经纤维及椎间盘内的肉芽组织,改善椎间盘的炎性环境,减少刺激的传入。IDET的初步临床疗效令人鼓舞,它为难治性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提供了一种微创的治疗手段。与椎间盘融合术相比,IDET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微创性、费用低、疗效显著及并发症少等,特别对多间隙或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出现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人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但IDET 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长期的临床随访资料,目前尚无随机双盲、前瞻性对照的临床研究,临床疗效有待严格评价。对于盘源性腰痛的生物学治疗的基础研究也在广泛深入展开,包括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等达到椎间盘功能再生的目的。小关节源性疼痛腰椎小关节是脊柱连接的重要关节,具有限制脊柱前屈前移运动,抵抗压缩、剪切及旋转等各种形式负荷的功能。外伤、异常的应力等因素均可导致退变和损伤。小关节即关节突关节,为滑膜关节,滑膜面和关节囊分布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受和传递疼痛信息。发病机制:关节软骨的损伤和炎症;继发于椎间盘退化的小关节功能失代偿,引起柱体节段进行性结构不稳,加速小关节退变、增生,压迫刺激神经根引起疼痛。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位于臀纹以上的下腰部疼痛,伴或不伴有牵涉痛,小关节处有深压痛。对于小关节源性疼痛的检查主要是CT和MR,CT可以发现关节突肥大、增生、硬化,关节面凹凸不平,软骨下骨囊性变,关节腔内真空现象,关节半脱位及小关节骨质增生引起的侧隐窝狭窄等;MRI显示增生小关节对椎管及神经根管的压迫,关节囊的水肿,关节囊内软组织突出及关节腔内的滑膜变化等。小关节阻滞是诊断小关节源性下腰痛的金标准。根据疼痛缓解时间与局麻药作用时间匹配与否来判断药效。但该检查方法属有创性检查,可增加感染的发生机率,且不能用于对局麻药过敏的患者。治疗上除了腰痛的常规治疗手段,就是关节腔内注射,小关节内侧神经支阻滞,内侧支神经变性、破坏(物理、化学、手术)等。骶髂关节源性疼痛骶髂关节是微动关节,有坚强的韧带、肌肉和筋膜共同固定和限制关节活动,维持关节的稳定性,以传导和平衡躯干至下肢的应力。骶髂关节常见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畸形、损伤、劳损、退变及炎症等。第五腰椎以下部位疼痛、可伴有放射痛,缺乏特异性。临床检查和骨扫描有助于诊断。X线透视下骶髂关节内封闭术,如注射后15~45分钟内患者疼痛缓解75%,则一般可诊断为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是最可靠有效的方法。非手术治疗无效,可考虑行骶髂关节融合术。肌肉源性疼痛脊柱椎旁肌群是脊柱的动态稳定结构,维持人体直立姿势。骨骼肌纤维包括I型和Ⅱ型,其中I型纤维收缩速度慢,收缩持久耐疲劳,抗重力作用强,对维持机体的生理姿势和完成某些精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Ⅱ型纤维收缩速度快,易疲劳,抗阻力作用强,对完成机体的快速粗大运动有重要意义。因此,腰背肌中I型纤维占优势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下腰痛患者往往伴有腰背肌肌力或耐力下降。长期坐位工作,活动少,可以造成椎旁肌的废用性萎缩。研究显示,椎旁肌I型纤维所占比例小、横切面积小,抗疲劳的能力降低。骶棘肌的收缩抵抗前屈力矩,当腰背肌疲劳时,骶棘肌功能减弱,从而使椎间盘和韧带承受较大的应力,使之易于损伤。肌肉疲劳其协调性和控制能力下降,腰椎动态稳定性下降,腰椎过度活动、腰椎不稳。腰痛引起椎旁肌的保护性痉挛,活动减少,加重椎旁肌的易疲劳性,形成恶性循环,可能是下腰痛拖延难愈和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此外,椎旁肌骨筋膜间隔间隔综合征被认为是肌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肌肉缺血,产生慢性腰痛。临床上通过骨筋膜室切开减压可以缓解或消除疼痛,从侧面证实这一病因的存在。结语腰痛是全球性的医疗和社会经济问题,值得医患双方及社会公共机构的共同关注。普通民众通过健康教育、职业培训、劳动防护等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可以预防腰痛发生。腰痛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早期康复。医生方面应当不断提高认识水平,足够重视腰痛这一常见病,为患者造福。
2017-06-16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选择合适自己的才是王道! 生一个健康聪明可爱的小宝宝是各位准爸爸准妈妈的心愿。如何才能生一个健康聪明可爱的小宝宝,产前筛查特别重要。这其中最让妈妈们纠结的一关就是唐氏综合征的筛查,作为评估和诊断唐氏儿的项目, 唐筛、无创、羊穿有什么区别,孕妈到底该怎么选择? 唐氏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是由于染色体异常(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而导致的疾病。60%患儿在胎内早期即自然流产,存活的患儿具有明显的特殊面容体征,如眼距宽,鼻根低平,眼裂小等。常呈现嗜睡和喂养困难,其智能低下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明显,智商通常在25~50,动作发育和性发育都延迟。患儿常伴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多种畸形,因免疫功能低下,易患各种感染,白血病的发生率比一般增高10~30倍。如存活至成人期,则常在30岁以后即出现老年性痴呆症状。 唐氏筛查 概念:中孕期母血清学产前筛查是通过中孕期母体血清甲胎蛋白、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游离β亚基、和非结合雌三醇指标结合孕妇的年龄、体重、孕周等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得出胎儿罹患21-三体、18-三体和神经管缺陷的风险度。 优点 操作性:强,只需抽取2-3ml孕妇外周血;价格:三者中最低。 局限性 1.不做筛查不放心,但筛查低风险也不安心(检出率60-80%时,筛查假阴性率相对较高)。 2.高风险不敢不做羊水穿刺,但做了多数都正常(假阳性率约为5%,筛查阳性预测值约1%-2%)。 3.影响风险评估的因素较多,质控困难。 适应证 年龄小于35岁(指到了预产期时孕妇的年龄)的单胎妊娠孕妇。 结果处理 唐氏综合征或18三体综合征结果为高风险建议行产前诊断即羊水穿刺;开放性神经管缺陷高风险,建议行超声产前诊断。唐氏综合征或18三体综合征结果为临界风险建议行无创DNA产前检测。若为低风险建议常规产检。 无创性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NIPT) 概念: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运用母血浆中含有胎儿游离DNA这一理论基础,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将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得出胎儿患“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的风险。针对标准型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有较为准确的检测。 优势 比唐筛更准确,比羊穿更安全,预期检出率远远高于唐氏筛查:对21三体,18三体,13三体的检出率均高于99%;操作性:强,只需抽取5-10ml孕妇外周血;检测时限:早期即可检测,适宜孕周为12-26周。 局限性 1.价格:较贵。 2.检测范围:目前只针对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进行检测,不能完全覆盖23对染色体。 3.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对低比例嵌合型21-三体、18-三体、13-三体不能明确检测。 4.对于其他染色体数目及少数结构异常仅存在提示作用。 5.母亲本人为染色体病患者、近期接受输血及干细胞移植等孕妇不适合这一技术。 特别适合 1.拟进行唐筛且经济条件允许的孕妇。 2.错过唐筛的孕妇。 3.唐筛临界风险的孕妇。 4.有介入性产前诊断禁忌证(如先兆早产、发热、出血、感染未愈等)的孕妇。 5.对羊水穿刺极度焦虑的孕妇。 比较适合 1.唐筛高风险的孕妇:风险度低于1/50。 2.高龄孕妇:35-38岁。 3.双胎妊娠孕妇。 4.不适宜进行有创产前诊断的孕妇,如病毒携带者、胎盘前置、胎盘低置、羊水过少、RH血型阴性、流产史、先兆流产或珍贵儿等。 5.错过唐氏筛查时间及羊水穿刺时机;超声发现胎儿细微结构异常,不够羊水穿刺标准或错过羊水穿刺时机而不愿进行脐血穿刺检查的。 结果处理 无创基因检查异常需要进一步行介入性产前诊断以明确诊断。 介入性产前诊断手术 概念:通过有创的穿刺技术获取胎儿成分(如羊水、脐带血、胎盘绒毛组织)的手术,主要包括:羊膜腔穿刺术、脐静脉穿刺术、绒毛取材术。通常说的羊穿或羊水穿刺就是指羊膜腔穿刺术,是在超声定位或引导下,用穿刺针穿过腹壁、子宫肌层及羊膜进入羊膜腔,抽取羊水的技术。通过抽取约20ml羊水,得到羊水中的胎儿脱落细胞,进而利用这些细胞诊断胎儿是否患有某些先天性疾病。 优势: 1.地位:是胎儿染色体病诊断的“金标准”。 2.检测范围:能检测胎儿所有的染色体数目异常以及大片段的染色体结构异常。 3.检测时限:适宜孕周为18-24周。 局限性: 1.可以排除拟诊断的染色体病,但受医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此项检查结果正常不能排除孕妇有生育染色体微小缺失、性反转综合征、其他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其他原因导致的胎儿畸形或异常的可能性。 2.羊水细胞系胎儿脱落细胞,如出现细胞量少、细胞活性差、血性羊水等情况,体外培养有失败的可能。 3.因孕妇子宫畸形、胎盘位于前壁、腹壁太厚、羊水量少等原因,可能发生羊水穿刺失败,孕妇有发生出血、羊水渗漏、流产的可能。 4.如术前孕妇存在隐性感染或术后卫生条件不佳,有发生宫内感染及胎儿感染死亡的可能。 适应症 1.预产期年龄大于35岁的孕妇(唐氏综合征及其他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增加,尤其是38岁以上)。 2.产前筛查高风险人群(尤其是无创DNA检测高风险、唐筛风险度在1/50以上、早孕期NT>3.5mm等)。 3.曾生育过染色体病患儿的孕妇。 4.产前检查怀疑胎儿患有染色体病的孕妇(如超声提示胎儿结构畸形、宫内生长发育迟滞等)。 5.夫妇一方为染色体异常携带者。 6.孕妇可能为X连锁遗传病基因携带者。 7.其他:如曾有不良孕产史或特殊致畸因子接触史者。 穿刺禁忌证 1.术前感染未治愈或手术当天感染及可以感染者。 2.中央性前置胎盘或前置、低置胎盘有出血现象。 3.先兆流产未愈者。 异常处置 经遗传咨询医师或产科医师告知诊断结果并选择是否继续妊娠。 结论 1.唐筛、无创、羊穿三者各有优劣。 2.唐筛普及率高,价格便宜,但准确率相对较低。 3.筛查低风险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筛查高风险羊穿后绝大多数结果是正常的。 4.无创DNA准确率高,安全可靠,有经济条件的孕妈妈可以选择。无创筛查阳性,依然需要进行羊穿确诊 。 5.高风险人群建议选择羊水穿刺。羊穿有比较低的,可控的,可接受的风险。
2017-04-26 第一妇产 致孕1月的你 刚知道自己怀孕的消息,当然是十分开心与兴奋的,努力造人终于有了成功了。这时候的你,因为体内的激素分泌不平衡,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等早孕反应。特别是在早上,当你闻到浓烈的气味时就好想吐。甚至还出现了四肢乏力、发热、畏寒等症状。 实用小贴士: 那么孕早期孕吐怎么办呢?下面教你4个小妙招,相信对于孕吐有一定的帮助。 1、心里疗法:心理放轻松比什么都重要,心理压力过大,妊娠反应会更加严重。 2、饮食疗法: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可以防止便秘,因为便秘会加重早孕反应。 3、运动疗法:适当参加一些轻缓的活动,如室外散步、做孕妈妈保健操等。 4、药物疗法:可以补充一些营养剂。比如服一些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致孕2月的你 怀孕已经两个月了,多数孕妈妈在这个时候会感觉到自己尿频、白带增多、乳房增大、乳房胀痛、腰腹部酸胀,乳房有时会有刺痛或者抽动的感觉。 另外阴道分泌的“白带”增多,正常的分泌物应是白色、稀薄、无异味。如果分泌量多而且颜色、性状有异常,记住要请医生检查。 实用小贴士: 白带异常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会白带异常呢? 怀孕初期白带要当心,怀孕后有可能出血,有可能是不完全性的流产或着床性的出血,所以不一定是怀孕就没有“月经”,这个是假月经,仅仅是阴道是出血。这个情况月经量一般少,而且短。另外,还要注意宫外孕导致的阴道出血,有可能是流产。 致孕3月的你 怀孕三个月,最明显感受到的变化就是尿频。原因是增大的子宫开始压迫位于前方及后方的膀胱和直肠,膀胱容量减少,所有总是感觉到有排不净尿的感觉。 实用小贴士: 尿频的孕妈妈应该怎么办呢?下面介绍一些小妙招缓解尿频。 ①少站立; ②尽量不仰卧; ③可用枕头把腿适当垫高些; ④坐着时,最好抬高下肢,与心脏成水平位; ⑤有静脉曲张趋势,或水肿明显,白天走路、站立时可穿上弹力袜; ⑥一旦发生静脉曲张就要看医生。 除了以上建议之前,还要提醒一下孕妈妈,千万别憋尿,可能会引发膀胱炎。另外,不要刻意的不喝水,要合理补充水。 致孕4月的你 终于平安地度过了怀孕前三个月了,胎宝宝也总算是稳定了下来。终于可以跟大家宣布怀孕的喜讯了。这时候就连晨吐等早孕反应也得到了缓解了,心情自然十分畅快的。 可是,高兴之余,你可能注意到自己的乳房已经增大了,或许换内衣的时候发现以前合适的内衣,现在居然已经穿不进去了,甚至必须穿大一码的内衣才行。另外你的乳周发黑,乳晕更为清晰。甚至有时候还可以挤出一些乳汁了,看上去就像刚分娩后分泌出的初乳。 实用小贴士: 孕妈妈不要忽视溢奶喔,要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1、及时用温水清洗,并用柔软的干毛巾擦拭干净。 2、有意识地减少液体食物的摄入,如汤、水、粥等食物,有效控制水分的摄入,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溢奶的程度。 3、适当选择在胸罩内垫上防溢母乳垫,它可以很好地避免乳汁向外渗透哦,这样也不容易出现衣服弄湿的尴尬局面了。 致孕5月的你 这个月子宫在腹腔内慢慢增大,对膀胱的刺激症状随之减轻,所以尿频现象基本消失。这时候你的体型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在这个时期开始,你要随时监控自己的体重,不要超重了喔,别以为你变胖了,胎宝宝反而吸收更多营养。 实用小贴士: 孕妈妈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体重而又不伤害胎宝宝了? 1、饮食日记:写饮食日记,记录自己每天每顿饭都吃了什么,反省自己哪些该吃,哪些不该吃。 2、每天量体重:对自己的体重进行监控,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过度增重。 3、三餐准时:三餐要准时,饮食要均衡,不要忽然间大饮大喝忽然间又节食,这对于胎宝宝来说都是不好的。 致孕6月的你 腰部增粗开始明显,由于子宫增大和加重而使脊椎骨向后仰,身体重心向前移,由此出现孕妈妈特有的状态。由于身体对这种变化还不习惯,所以很容易出现倾倒,腰部和背部也由于对身体的这种变化不习惯而特别容易疲劳,孕妈妈在坐下或站起时常感到有些吃力了。 实用小贴士: 到了这个时候,很多孕妈妈都会有睡眠的烦恼,下面是一些安眠小建议。 1、睡前可以热水泡脚,对小腿后方进行3-5分钟的按摩;调整睡姿,尽可能采用左侧卧位;伸懒腰时两脚不要伸的过直;注意下肢的保暖;多晒太阳。 2、睡姿方面,最好就是左侧卧位,这对胎宝宝来说是最好的睡眠姿势。 致孕7月的你 怀孕七个月了,这时候你会发现身上出现了各种讨厌的妊娠纹,坚持按摩:适度按摩肌肤,保持血流顺畅,减轻或阻止妊娠纹的产生。 实用小贴士: 下面介绍各个部位祛除妊娠纹的按摩小方法。 1、腹部:以肚脐为起点,以顺时针方向不断地画圈按摩,画圈时应由小至大向外扩散,直至均匀地涂满整个肚皮为止。 2、大腿:以膝盖为起点,由后侧往上推向髋部10次。 3、乳房:涂抹乳房时,可以乳沟做为起点,以指腹由下至上、由内至外轻轻画圈按摩,直至贴近下巴的脖子为止。 4、背部:双手由脊椎的中心往两侧10次。 5、臀部:涂抹时可将双手放在臀部下方,用手腕的力量由下往上、由内至外轻轻按摩即可。 致孕8月的你 经常出现便秘和烧心感,身体手脚水现象明显,隔了几天也不见浮肿消失。鞋子要穿大一码的,觉得手上的戒指首饰什么的把自己勒得好紧。 实用小贴士: 孕妈妈水肿怎么办呢? 1、水肿也要喝水:别因担心水肿而不敢喝水,因为孕期下肢水肿是子宫压迫或摄取太多盐分,盐分所含的钠会使体内水分滞留所造成的,并不是喝太多水的关系,所以准妈妈仍要适量喝水。 2、把脚抬高:为了使腿部积存的静脉血能够回到心脏,坐在椅子上的时候,可以把脚放到小台子上 。睡在床上时,平躺后把脚稍稍抬高能够使血液更容易回到心脏,浮肿也就比较容易消除了。 3、适当散步 :借助小腿肌肉的收缩可以使静脉血顺利地返回心脏,因此,散步对于浮肿的预防是很有效果的。 4、按摩 :睡前进行按摩,可以解除腿部酸痛,有助于睡眠。洗澡时按摩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致孕9月的你 怀孕9个月后,心情变得紧张又期待,但是又焦虑。在孕晚期,偶尔会感觉到肚子痛。有些人刚开始时还没感觉,只有用手去摸肚子时,才会感受到宫缩。怀孕9个月,一定要学会分辨真假宫缩,不要被假宫缩骗了喔! 实用小贴士: 那么如何分辨真假宫缩呢? 到了孕晚期,这种无效宫缩会经常出现,且频率越来越高。 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 宫缩太频繁了即使不是即将生产,对宝宝也是不太好的,容易造成胎儿宫内窘迫。 频繁宫缩持续时间长的话建议去医院看看医生,看是否需要做个胎监。 临盆开始的重要标志是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这种宫缩无法缓解,每次持续30秒以上,间隔5至6分钟左右。如果你的宫缩持续时间短且不规律,就表示分娩尚未发动,这种假阵痛是开始真正分娩的前奏和先兆。 致孕10月的你 快接近预产期了,这时候的你,心情还是一样焦虑吗?进入的最后一个孕月,千万别随意走动喔,因为随时都有可能破水、阵痛而分娩,应该避免独自外出、或长时间在外。 实用小贴士: 如何为分娩做准备? 这时候的你,相信也学习过分娩呼吸法了吗?在家里可以跟老公一起练习,另外,别忘了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有助于分娩喔。还要保证休息睡眠时间,让自己精力充沛。 保持心情愉快,为宝宝准备将来需要用的物品,其实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分娩不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如果对分娩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心里就不会那么地害怕了。 来源 | 西南孕产联盟
颅内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颅内2/3肿瘤是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至颅内,另外1/3则是颅内原发的肿瘤。很多病人早期头痛、头昏、视力下降等症状的发生均被认为是颈椎病、感冒等疾病而延误了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殊不知,颅内很多肿瘤越早期发现,经过手术治疗后,其预后相对越好。很多颅内恶性肿瘤如胶质瘤早期无特殊不适,随着肿瘤不断增大、囊变等使症状越来越重,这时才来医院救治,甚至有些病人疼痛到无法忍受的地步才来医院做个CT或者MRI检查最后确诊颅内肿瘤的存在。 颅内常见的肿瘤良性病变有:脑膜瘤、听神经瘤、垂体瘤等,恶性肿瘤如转移瘤、胶质瘤、淋巴瘤等。不同肿瘤可以生长在不同的部位,大小不同,从而引起不同的症状发生。对于颅内大部分肿瘤是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获得完全治愈,生活恢复到正常。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颅内肿瘤的发生和存在,因此,颅内肿瘤的早期发现显得相当重要。那么,当我们出现哪些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常常预示着颅内肿瘤的发生呢?笔者就颅内肿瘤发生后常见的症状做了如下的归纳,请读者们细心阅读,注意自己及身边的亲朋好友们,善意的提醒她们、督促他们前往医院做个头颅CT或者磁共振MRI(条件允许MRI具有更大的诊断价值)。 1、头痛头昏呈进行性加重。 很多颅内肿瘤处于早期的病人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头痛头昏,当然引起头痛的症状并非一定预示着肿瘤的存在,它缺乏特异性,因为感冒受凉会头痛;睡眠不好,压力太大会头痛;心情不好可能也有头痛。但是头痛呈进行性加重并伴有恶心感和呕吐时,需要高度重视。尤其是头痛伴有下述其他症状时更加应注意。大部分颅内肿瘤随着越长越大出现占位效应和水肿时会出现明显头痛。 2、视力下降或者视物模糊。很多病人视力下降认为是近视了或者老花眼了,或者是眼科疾病前往眼科就诊,结果行MRI提示在鞍区有肿瘤的存在,大部分位于鞍区的肿瘤生长足够大对双侧视神经或者视交叉甚至视力传导通路上任何部位的肿瘤均可引起视力方面的问题-视力下降或者复视。常见的肿瘤如垂体瘤、颅咽管瘤、视神经胶质瘤、蝶骨嵴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甚至巨大的Wilis环动脉瘤。这些肿瘤大部分是可以通过手术解除对视神经的压迫作用从而使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3、耳鸣、单侧或双侧听力下降。 这种症状的发生常常预示着听神经瘤的存在,听神经瘤是发生起源于听神经的施旺细胞,常常生长在桥小脑角区CPA区,肿瘤向内听道生长,严格上说听神经瘤应称作听神经鞘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患者早期常常表现耳鸣、总感觉耳朵嗡嗡作响。后随着肿瘤的不断生长增大,开始出现听力下降。最多见一侧听神经瘤,有些病人可同时双侧生长。当肿瘤大于3cm并有听力下降症状后,建议性开路手术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是面神经损伤出现面瘫、后组神经损伤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 4、偏瘫、肌力下降、肢体感觉障碍。 单侧肢体无力或发麻可能是病变累及颅内运动功能区或感觉功能区,也可能是脊髓病变所致。常常见于中枢运动区如顶叶大脑前、后回等处的肿瘤如脑膜瘤、胶质瘤、转移瘤等。常常变现为进行性肢体肌力和感觉减退。也可因脑干、丘脑附近及整个脊髓、马尾等处的肿瘤生长,常见有脑干胶质瘤、室管膜瘤、脊膜瘤、神经纤维瘤、脊髓神经鞘瘤等。 5、行走不稳、共济失调。 患者出现的行走不稳,肢体精细动作差,肢体配合功能差等,多提示小脑肿瘤的存在。儿童常见肿瘤有髓母细胞瘤、小脑半球毛细胞型星型细胞瘤。成人有小脑胶质瘤、四脑室内室管膜瘤等。手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消失和缓解。 6、继发性癫痫发作。 患者排除有脑膜炎、外伤史、脑出血病史的情况下,出现口吐泡沫、神志不清、四肢强直抽搐症状,数分钟后醒如常人时,应高度怀疑颅内肿瘤的存在。一般情况下,肿瘤生长在颞叶、顶叶、额叶皮层区更加容易产生癫痫。如肿瘤是产生癫痫的致痫原因,应行病灶切除术,大部分病人癫痫症状得到控制,少部分病人许后期继续口服抗癫痫药治疗。 7、性功能下降和月经紊乱。 正常的男性成人如出现性功能下降,部分患者由于害羞不去就诊,有的到男性科去看性门诊,但症状却没什么好转,一直到出现视力下降,才到眼科或神经外科就诊,拍片子发现垂体瘤或鞍区其他肿瘤。当然不是每个垂体瘤都有性功能下降的,这里说的是泌乳素型垂体瘤,男性出现性欲下降,毛发稀少,女性患者常见月经失调或伴泌乳,甚至停经。肿瘤长大后,还会压迫视神经致视力下降。因此,如果出现上述性方面的问题,不要犹豫害羞,到医院就诊,要警惕垂体瘤或其他鞍区肿瘤!垂体瘤分功能性垂体腺瘤和非功能性垂体腺瘤。能分泌激素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的为功能性,非功能性的垂体瘤通常以肿瘤不断增大表现的视力下降、头痛等症状、 8、 嗅觉下降。嗅觉下降一般很难发现,如果偶然发现一侧或双侧嗅觉下降,除了去看五官科外,应高度怀疑颅内累及嗅神经的病变,如前颅底/嗅沟脑膜瘤,嗅母细胞瘤,或累及前颅底的脊索瘤等。如果周围本来没有异味而闻到有怪味(幻嗅),可能是一种癫痫的特殊表现,应高度警惕颞叶内侧面的肿瘤。 9、记忆力下降和精神情志改变。随着年龄的增大,有的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或反应迟钝些,这也比较常见。但如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如半年)出现明显的进行性记忆力减退或反应力下降,或年纪轻轻就出现上述症状,应该重视颅内有病变了。较大范围的额颞或胼胝体的病变(如胶质瘤)或慢性增高的颅内压(如各种占位病变,慢慢长大或脑积水),不一定有早期的明确定位性症状或体征,却逐渐表现为记忆力或反应的迟钝,计算力下降这类患者的症状往往由与之密切接触的亲人最先发现并送医就诊,有的被当作老年痴呆症而误诊! 上述9种症状时颅内肿瘤发生后最常见的症状,当然,症状的发生不是诊断疾病的标准,是早期发现肿瘤的线索。若出现上述症状,笔者建议尽早前往医院行相关检查明确颅内肿瘤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