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季节话养生春季气温变化较大,乍暖还寒,人们稍有不慎,易罹患疾病,那么,春季如何养生呢?1.顺应气候:王安石的一首诗把春天的气候说得十分形象:“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春季是一年中冷暖空气交汇最多的季节,冷暖气流你来我往,气压也不稳定,有时早上红日冉冉,中午艳阳高照,晚上却寒潮袭来。所以要顺应气候来保暖防寒,不可因天气乍暖就过早地脱下棉衣,即是人们常说的“春捂”。2.注意饮食:在养生名著《千金要方》中指出,春季饮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气健壮,人可延年益寿。而春天是肝旺之时,多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偏亢,损伤脾胃。所以,春季应多吃一些性味甘平,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利于发寒散邪,扶助阳气。对于冬天流行的羊肉、狗肉、麻辣火锅、辣椒、花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也不宜再吃以防肝火过亢。这一时节可以补肝为主,古人认为“吃什么补什么”。所以,宜多食用猪肝、鸡肝等动物内脏。动物内脏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可以养血明目,对于肝脏不好的人尤为适用,老人与儿童吃一些很有必要,但也不可多食,因肝脏为动物的解毒器官,其中可能含有一定量的毒素,且胆固醇很高,会影响血的粘稠度。春天还可多饮一些菊花茶,以养肝明目。3.谨防暴晒及风沙:春季风沙大,空气中飞扬着浮尘、花粉等物质,有些人,特别是干性皮肤,或有脂溢性皮炎的人,面部在受到花粉、空气污染物以及各种微生物的侵袭后,如再受到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就会出现一系列炎症反应,出现皮肤瘙痒、发红、脱屑等表现,即“桃花癣”。 所以,春季应防治暴晒,保持脸部清洁,平时多吃蔬菜、水果摄足维生素以防“桃花癣”的发生。
挂个香囊巧治病最近在国内悄然流行起一种使用中药香囊防治感冒的方法。其实我国采用这种方法用于疾病防治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人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各地在端午节前后,还有很多插艾叶、配香囊的习俗。古人还在夏季传染病初发之际,盛行采集中药制成香囊缚在儿童身上防治疾病。香囊中的药物大多含有较强的挥发性物质,其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在民间深入人心,因此,民间流传有“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现代各医家继承创新,将此方法发扬光大,不但用于预防流感等各种传染病,还制有醒脾开胃、醒脑开窍、镇静安神等功效的香囊。中药香囊是通过植物自然挥发对人体呼吸系统和皮肤进行刺激的自然疗法。香囊中常用各种具有芳香化浊驱瘟的中药,如艾叶、苍术、白芷、菖蒲、麝香、苏合香、冰片等,艾叶是被较早认识和使用的中药,认为艾叶具有避邪防瘟作用,在公元前就已成为重要而常用的治病药物。香囊浓郁的药香可在口鼻周围形成高浓度的小环境,药物散发出持续的芳香气味可以刺激人体的呼吸道粘膜产生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这种抗体对病毒和细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使这些微生物在呼吸道粘膜上不能存活,从而起到预防及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的藿香、薄荷等制成香囊,不仅用于防治感冒、手足口等传染病,还对鼻塞及鼻炎有很好的效果;丁香、苍术等制成香囊不但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尚有很好的醒脾开胃作用。熏香疗法安全可靠,且价格低廉,适用于孕妇除外的所有人群,对于小儿尤为适宜。其一是因小儿皮肤角质层薄、黏膜娇嫩,更易于药物吸收;其二解决了小儿吃药怕苦,打针怕痛的难题。在儿科有很好的推广前景。郑州市中医院儿科 主任医师王晓燕
小儿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此病毒所致的腹泻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每年秋季的10~11月发病率最高,可引起流行,故称为秋季腹泻。此病多发生于6个月~2岁小儿,早期多有发热、呕吐,大便泻下急迫、量多,初起呈灰白色,很快转成黄色稀水样,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或诱发爆发性心肌炎而死亡。所以,一旦发病,应及时正确治疗,原则如下: 1 预防和纠正脱水:本病因泻下量大,极易造成脱水,表现为精神差、口干多饮、尿少、眼窝凹陷。为预防脱水的发生,从腹泻开始就要大量饮用糖盐水,配制比例大概是500毫升白开水(1斤装酒瓶),加入10克蔗糖(两小勺)、1.75克盐(半啤酒瓶盖)或购买医院配制的ORS液,平均1~2分钟喂服5毫升就可以有效的预防脱水,对于轻度脱水也可纠正,但如果你的孩子呕吐频繁或严重脱水,就需立即到医院静脉补液。2.继续饮食:腹泻病人如果禁食或减少饮食可影响肠黏膜的修复,致使腹泻迁延不愈。所以应继续饮食。但因腹泻时消化功能有所减弱,初始可少量多次给一些流质、半流质易消化的食物,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并且要注意给平素已习惯的食物,不要更换新的食物。3.合理用药:秋季腹泻属自限性疾病,如不出现并发症5~10天可自愈。虽属病毒感染,应用抗病毒的药物却无明显疗效。应用抗菌素不但无效,反而会杀死肠道正常细菌,引起菌群失调,致使腹泻迁延不愈,所以不可滥用。正确用药应是使用思密达等胃肠黏膜保护剂及金双歧、促菌生等微生态调节制剂。中医在治疗此病方面也积累有丰富经验,有穴位外敷、中药直肠滴入及推拿按摩等方法。直肠滴注法是由传统的保留灌肠法发展而来,传统的灌肠给药,大多是一种随意操作,没有规范性要求,一般是注入直肠就算完成,因药物量小或保留时间短,故一般仅局限于治疗肛肠疾患,或盆腔部疾患。而直肠滴注,可控制药液滴入速度,给药速度慢,药物通过直肠静脉丛吸收,迅速进入血液循环而起治疗作用,不至于很快在肠道蓄积过多,产生便意而排出,且对肛门、直肠的刺激较保留灌肠法小得多。经多例临床观察,大多小儿无不适感觉,仅少部分患儿在滴药管进入肛门时有短暂哭闹。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有的孩子不时出现挤眉弄眼、做鬼脸、扭动身体等一些异常动作或者清嗓子、吸鼻子等异常发声,外人干预也很难控制,家长往往认为是“坏毛病”。其实不然,这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性疾病,医学上称为“抽动障碍”。 此病常常发生在2到12岁的孩子,以男孩多见。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对于此病不仅普通群众难于识别,即使目前我国医学界人士也很混乱,也常常误认为这些儿童的表现为“坏毛病”,或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误诊为“结膜炎(表现为反复眨眼)”、“慢性咽炎(表现为长期反复干咳、清嗓子)”、“心肌炎(表现为长叹气)”、癫痫等。过去认为此病罕见,且可自愈,不需要治疗。事实并非如此,大量研究证实,此病患病率在0.05%以上,约占小儿精神疾病的25%,病程超过一年很难自愈,困扰并影响孩子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学习,久者可出现自卑心理或者其他精神方面的障碍。所以,应早期进行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