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Hp)的危害,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大部分胃病及消化道肿瘤,都与它脱不了干系,尤其是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罪魁祸首。所以越来越多得了胃病的人,要求根除掉它。然而,国家推荐四联疗法的根除率,却在逐年下降,以前的数据成功率为80%-96%,最新的数据却是50%-90%。Hp是一种极易产生耐药性的药物,一旦首次杀菌失败,很可能产生耐药,甚至细菌产生变异菌株,使再次杀菌,变得越来越困难。一、要吃够疗程国家共识建议的四联疗法,要求的疗程是10-14天,不能低于10天;少于10天则有可能不能完全根除细菌,但大于14天也没有必要,徒增费用及副作用。很多根除失败的朋友都有忘记服药或者只吃7天的原因,因此,建议尽量足疗程服药。二、分清用药时间这四种药物都是每天2次服,一般在早餐及晚餐时分别服用。还必须分饭前和饭后:拉唑类(如兰索拉唑)和铋剂(如枸橼酸铋钾)在饭前30分钟;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在饭后即服或1小时后服用。服药期间,可能会大便色黑、舌苔、牙齿变黑、小便色深黄等现象,这是正常现象,不用害怕。需要注意的是:1.一旦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要立即暂停服药并找医生处理。2.抗生素使用要非常谨慎,不要自己买药治疗。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12岁以下小孩,尤其不要擅自用药!!!三、足够的剂量根除方案的几种药物,剂量可能比平时大,比如阿莫西林要服用1000mg,奥美拉唑要服用两次/天等。抑酸剂:埃索美拉唑20mg,雷贝拉唑10~20mg,奥美拉唑20mg,兰索拉唑30mg,泮托拉唑40mg,艾普拉唑5mg。铋剂:枸橼酸铋钾220mg,胶体果胶铋200mg。下图的处方就是不规范的:很多朋友会混淆剂量与几片的概念,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吃药是论“几粒、几片”的;实际上不同药厂的规格不尽相同,比如克拉霉素,就有0.125g、0.5g的不同含量,那么医嘱要求你吃0.5g,0.25g的需要吃2粒,而0.125的就需要4粒。很简单:你认准每次剂量的g(或mg)数,然后再换算成片数,比如:阿莫西林每次1000mg(或1.0g),你买的药每粒含量是0.25g(250mg),那么:1000mg÷250mg=4粒,这就是一次用量。四、戒烟和禁酒治疗期间禁酒、戒烟!吸烟可降低胃黏膜血流量,减少胃黏液分泌,从而减少到达胃黏膜的抗菌药物量;吸烟可刺激胃酸分泌,降低酸敏感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的疗效;吸烟可能会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饮酒与抗生素有很多未知的和已知的风险,无论吃什么药期间,都不允许饮酒。某些药物,比如阿莫西林、甲硝唑有可能产生双硫仑样反应,重则危及生命。五、不要同时服用其他不必要的药物治疗期间,最好暂时停掉其他无关的药物,包括所谓的保健品和补药,确需服用的,要跟医生讲清楚,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某些药物混用会产生不可知的副作用,或者影响四联药物的疗效。六、选择质量好的药有一个患者杀菌失败后,我追问原因,他服用的奥美拉唑1.5元一盒。药物对老百姓来说,当然越便宜越好;可是,一些小厂的药品的确质量不可靠。也不是说它们是假药,最起码均一性很差,这一片含量超标,那一片却不达标。所以建议,尽量在公立医院和比较规范的药房拿比较好的药。七、口腔问题口腔可能是Hp另一个居留地,是Hp根除失败或复发的重要原因,并可能是其传播的重要途径。口腔牙菌斑中微生物具有独特的“生物膜”结构,常规Hp根除治疗对口腔Hp无效。多次Hp根除失败者在治疗的同时进行口腔洁治可提高Hp根除率。所以,还要注意口腔卫生,每天两次刷牙、饭后漱口,这样可以减少Hp在口腔的定植。有口腔疾病的患者,最好先看看口腔科,然后才开始杀菌。此外,由于它是口口传播,家庭成员中一人感染Hp,全部成员均建议检测Hp,并进行Hp根除治疗,以防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传染。八、治疗结束与复查疗程结束后需在服药结束后间隔4周以上时间复查,(推荐进行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检查)否则可能会出现假阴性。如果治疗失败,需要再次治疗的患者,不宜立即进行,应间隔3个月(也有专家认为间隔6个月以上,再次根除的成功率会增加),以使细菌恢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再次治疗的选药更加困难,必须在消化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对待心率失常的误区一、置之不理。对心率失常认知不足,认为不是大问题。发作的时候几分钟或者几秒钟就过去了,就是难受一小会儿,对自己没有什么大影响,不需要去医院看。二、杞人忧天。在报纸、电视上看到心率失常的相关报道,就担心自己有心率失常,整日提心吊胆。要提醒朋友们的是,注意平时生活中有没有心慌,如果确实有心慌的表现,就在不舒服的时候摸摸自己的脉搏,看心跳是快还是慢,大于100次/分钟和小于60次/分钟都要当心。有些老人会有心前区的疼痛,测血压发现明显的升高或下降,那么未来就有发生心率失常的高风险。有些老人即使有心率失常也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这就要靠定期体检了。三、过度治疗。有人一发现自己有心率失常就特别恐惧,会病急乱投医,导致不科学用药和过度治疗。而有些药物是会导致心律失常的,过于紧张、过度治疗也会加重病情。四、偏信中药。有一部分老年患者存在用药误区,认为西药比中药毒性大,只愿服用中药或中成药来治疗心律不齐。有一部分中成药是通过我们临床实验科学证实对老年人心率失常有帮助,但中药或中成药都不能替代抗心率失常药物。五、擅自减药停药。有些老年患者认为凡是药都有毒,服用后症状减轻就会擅自减量或停药。其实,对老年人的药物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是否要减药或停药一定要征求医生的建议。三类心率失常可治愈很多人都认为心脏疾病是根治不了的,只能终身服药控制。但是,有三类心率失常是可以完全治愈的,不需要像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基础疾病一样长期服药。如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慢性心动过缓的患者通过智能化心脏起搏器的植入,基本可以达到治愈,而且能模仿心脏跳动的节律。快速心率失常可以通过射频消融术达到完全根治。房性心率失常如房颤、房扑可以部分得到治愈,部分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降低。心脏性猝死是致死性心率失常引发的,可以装具有起搏复率功能的起搏器,有效预防心脏猝死。因此,老年患者不要回避新技术新疗法,一些微创治疗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甚至治愈某些心率失常。日常生活中如何护心生活的很多坏习惯比如熬夜、吸烟、大量饮酒等都对心脏不好,因此,在生活中一直提倡戒烟慎酒,回避二手烟,尽量不去碰咖啡、浓 茶、辛辣食物等。不过,偶尔也可以喝一点红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对减少心率失常的发作有一定帮助。现在静态的生活和工作较多,因此要控制脂肪的摄入,动 物油、动物脂肪、动物内脏、螃蟹、虾等,要有节制吃。工作之余,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运动,比如慢跑、快走、打打太极拳等,既能锻炼心脏功能,又能愉悦心情,良好的心态是预防心率失常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胜过服药。老年人由于肠道功能下降,会有便秘问题,容易加重心率失常,应多食用膳食纤维,蛋白饮食限量,保持大便通畅。建议蛋白摄入量应控制在每天每公斤体重1到1.5克,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患 者控制在1克以内。心功能不全和水肿的病人也要控制盐和水的摄入,以免加重心脏的负担,导致心功能的恶化。老年男性朋友有前列腺增生,要尽早治疗,以免排尿困难加重心率失常。相信通过阅读本文,您对心率失常及猝死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一定要做好日常保健工作,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注意营养食物的摄入,并适当锻炼身体。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导致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消失的一种疾病,是一种慢性胃炎。这种病人会有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餐后较明显,同时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如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镜和病理检查可以以确诊, 以病理结果为诊断的金标准。慢性萎缩性胃炎时的病理分型常见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异常增生)三种情况。病变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大多数资料表明,轻、中度萎缩是可逆的,而重度萎缩可逆性很小。让我们来了解肠上皮化生:正常情况下胃黏膜腺体中是没有肠上皮的,萎缩程度越重肠化出现越多,以前认为肠化是不可逆的,但目前发现去除病因加上治疗肠化是可以消失的,所以您有了肠化也不必太紧张,同时还要告诉您肠化不是癌前病变。有学者对胃黏膜肠化的病人随访调查了10 年,癌变率仅为1.9%。尽管对胃癌癌变过程中病理学研究发现癌变的细胞是胃黏膜细胞从正常-衰老-增生-不典型增生-癌变演变而来,但这一过程是漫长的,不是一年二年的事,所以如果您有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也不应过分恐惧,以为自己马上就要发展成胃癌了。轻度萎缩性胃炎是老年人常见的,并不需要天天吃药,就和您脸上有皱纹一样多是加龄现象,变成癌的几率也是较小的,故老年病人应乐观生活。如果您在医院发现不典型增生就要注意了,首先要请医生再分析一下,是否可能是有病灶但未活检到(在临床上非常常见,不是医生的误差),如果是这样,需再检查胃镜取活检。如果发现病灶,但难以看清病灶,需要行染色+放大内镜,如怀疑癌变,需先行超声内镜检查判断病灶的深度,看看是否可以在内镜下进行治疗。我院有各种检查手段确诊,也可做内镜下癌灶剥离术。中度不典型增生属癌前状况,需要内镜下处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了监视病变的动态变化,要定期复查胃镜。复查的时间,一般萎缩性胃炎3 年1 次;伴不完全性结肠型肠化或轻度不典型增生者1 年1 次;伴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 个月左右1 次(如有明确病灶应做内镜下剥离术),对重度不典型增生,行超声内镜后发现病灶位于粘膜层,也可行应内镜下剥离术。看到这里,患者朋友心里就有数了,部分萎缩性胃炎可能成为胃癌的前奏,但转变为胃癌的只是极少数。所以,一般病人不必惊惶失措,即使得了重度萎缩性胃炎也不必紧张、悲观。只要认真治疗,采取综合疗法,也能使病情好转或痊愈。需要提醒的是,在治疗的同时,应去除各种致病因素,如戒烟戒酒,少吃腌制食品,忌暴饮暴食和吃辛辣霉变食物,注意饮食卫生,少吃多餐,积极治疗口腔及咽部慢性疾患等,如这类病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一定要治疗,根除掉。
清除指药物治疗结束时HP消失,根除指药物治疗结束后至少4周无HP复发。临床上要求达到HP根除,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可大大降低。体外药物敏感试验表明,在中性pH条件下,HP对青霉素最为敏感,对氨基糖甙类、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氧氟沙星、环西沙星、红霉素、利福平等高度敏感;对大环内酯类、呋喃类、氯霉素等中度敏感;对万古霉素有高度抗药性,但HP对铋盐中度敏感。尿素呼吸试验与内镜加组织学检查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可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0.2 的三联疗法,青霉素试验阳性者可选用其他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克拉霉素等治疗方案的选择原则是: ①采用联合用药方法,如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 ②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80%,最好在90%以上; ③无明显副作用,病人耐受性好; ④病人经济上可承受性。 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应根据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而不是清除率。根除是指治疗终止后至少在一个月后,通过细菌学、病理组织学或同位素示踪方法证实无细菌生长。 如果你有此类问题需要咨询,请在网上立即向我咨询,我将第一时间免费回复你的咨询。
如果有关于气管炎疾病治疗的相关咨询,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网站向我提问咨询,我将免费为你解答。 1.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1)控制感染 抗菌药物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大环类酯类、β内酰胺类口服,病情严重时静脉给药。如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如果能培养出致病菌,可按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 (2)镇咳祛痰 可试用复方甘草合剂,也可加用祛痰药溴己新,盐酸氨溴索,桃金娘油,干咳为主者可用镇咳药物,如右美沙芬等。 (3)平喘 有气喘者可加用解痉平喘药,如氨茶碱,或用茶碱控释剂,或长效β2激动剂加糖皮质激素吸入。 2.缓解期治疗 (1)戒烟,避免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的吸入。 (2)增强体质,预防感冒,也是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内容之一。
根据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査报告,脑血管病目前已跃升为国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根据国内外经验,卒中可防可控。对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明显的降低卒中发病率,减轻卒中疾病负担。本指导规范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指南编写。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不可干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和不当生活方式等。本规范主要针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提出防治建议及措施。—、高血压1. 指导规范1.1 各级医院应尽快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及时筛査新发高血压患者并给予干预及随诊,35 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 1 次;有高血压和(或)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应增加血压测量次数;高血压患者应每月测量一次血压,以调整服药剂量。除关注诊室血压外,还应关注患者动态血压、家庭血压、清晨血压等,并积极推荐家庭自测血压。1.2 全面评估患者的总体危险(见表 1):(1)低危人群:首选生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3 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2)中危人群:首选生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1 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3)高危人群: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进行药物治疗。1.3 高血压患者应减少纳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对于合并吸烟者应强烈建议患者戒烟,同时指导患者应用药物(尼古丁替代品、安非他酮缓释片和伐尼克兰等)辅助戒烟,对戒烟成功者进行随访和监督,避免复吸,对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式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对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调脂治疗;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降糖治疗;对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1.4 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 140/90 mmHg 以下,年龄≥80 岁者尽量将血压控制在 150/90 mmHg 以下。1.5 对于正常高值血压者(120-139/80-89 mmHg)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如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或慢性肾衰,应给予降压药物治疗。1.6 需要降压治疗者应根据患者特点及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若能有效降压,各类降压药物均可以降低卒中风险。2. 证据2.1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2》,我国有超过半数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与高血压有关。最新调査研究显示:2014 年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 29.3%。高血压目前的诊断标准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测量非同日血压 3 次,收缩压(SBP) >140mmHg 和(或)舒张压(DBP)>90mmHg 者,即可诊断为髙血压。对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的患者,即使血压低于 140/90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SBP>140 mmHg 且 DBP<90mmhg 1="" 2="" 3="" 5="" 14="" 16="" 31="" 35="" 80="" 2.2="" 2.3="" sbp="" dbp="" 2.0mmhg="" -="" 1.03-1.25="" 1.19-1.37="" 1.13-1.37="" osa="" ascot="" hope="" life="" hey="" l="" meta="" b="" h="" cy="" mthfr="" c677t="" 2.4="" 2.5="" 80-89="" 90mmhg="" hyvet="" 2.6="">140/90 mmHg 的受试者使用不同类 1 型降血压药作为一线治疗进行了卒中风险评估,与安慰剂或不治疗组相比,噻嗪类利尿剂、β - 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均能降低卒中风险。一项包括 13 项临床试验的 Meta 分析显示,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降压药物可降低致死和非致死性卒中风险。降压治疗对卒中预防有明确的益处,但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表明某一类降压药在卒中预防方面优于其他药物。表 1 根据心血管总体危险量化估计预后危险度分层表 注:(1)SBP 为收缩压,DBP 为舒张压;(2)危险因素:年龄 >55 岁,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和缺乏体力活动;(3)靶器官损害:左室肥厚,颈动脉内膜增厚或斑块,和肾功能受损;(4)临床疾患:脑血管病、心脏病、肾脏病、周围血管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二、糖尿病1. 指导规范1.1 成年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尽早进行糖尿病筛査;无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在年龄 >40 岁时开始筛査。对于首次血糖筛査结果正常者,建议每 3 年至少重复筛査 1 次。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包括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lc) 和糖耐量试验。1.2 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 患者应当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使体重减轻 7%,同时每周至少进行中等强度的体力运动(如步行)150min 以上。1.3 糖尿病控制目标:控制目标需要个体化,推荐将空腹血糖控制在 4.4-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 2 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合理的 HbA1c 控制目标为 <7%;在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的前提下,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 2 型糖尿病患者,HbAlc 控制目标 <6.5%;对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严重合并症或难达到常规治疗目标的患者建议 HbAlc 目标 < 8.0%。1.4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应采取改进生活方式、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首先应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善饮食,加强体育锻炼。运动疗法 2-3 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起始药物治疗首选二甲双胍。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无效者,应联合二线降糖药物,即胰岛素促泌剂、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 IV(DPP-4)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TZDs)。如果药物最大耐受剂量治疗 3 个月仍不能达到或维持 HbAlC 目标值者,应加用胰髙血糖素样肽 -1(GLP-1)受体激动剂或胰岛素。1.5 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应该 < 140/90mmHg,治疗方案应优先使用一种 ACEI 或 ARB 类降压药。1.6 糖尿病患者应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及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降低卒中风险。糖尿病合并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大于 5.6mmol/L)患者应使用贝特类药物。不推荐他汀类药物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预防卒中。2. 证据2.1 近 30 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其患病率从 1980 年的 0. 67% 增长到 2008 年的 9.7%,其中 2 型糖尿病占 90.0% 以上。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 9240 万,其中农村患者约 4310 万,城市患者约 4930 万。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卒中发病年龄更低,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均有增加,对 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包括降压、抗凝等综合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卒中事件的发生。2.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公布了《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年版)》,该指南中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参照 WHO(1999 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和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见表 2.3),并提出了成年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标准(见表 4)。2.3 一项关于糖尿病筛査起始年龄和频率的成本 - 效益分析指出,普通人群 2 型糖尿病的筛査建议在 30 岁到 45 岁之间开始,| 若未发现糖尿病建议其每 3-5 年复筛。较普通人群,合并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糖尿病发病率升高,随着个体具有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多,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发病年龄降低,因此建议高危人群尽早筛査。糖化血红蛋白和糖耐量试验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在筛査中有重要意义。2.4 Funagata 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均提示,IGT 患者卒中风险明显增加。并且有研究显示,IGT 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后远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2.5 制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时应当个体化,考虑的因素有糖尿病持续时间、预期寿命、病情严重程度、脑血管病或者微血管事件、低血糖意识障碍和病人的诉求等。有研究表明,非空腹血糖控制达标(<l0mmol/L)比空腹血糖控制达标对降低 HbA1C 更重要。NDR 研究显示,相对于较高的 HbA1c 控制目标, HbA1C<7% 时心血管事件风险和死亡风险降低。UKPDS 研究显示,强化治疗组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患者 HbA1c 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强化治疗组心肌梗塞和全因死亡率明显下降,卒中有下降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ADVANCE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血糖控制组比较,强化血糖控制组(HbAlC<6.5%)显著降低微血管事件(如肾病、 视网膜病)的发病率,但是大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卒中)的发病率并无明显降低。VDTA 的亚组研究显示,对糖尿病病程较长、既往合并严重低血糖病史或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强化降糖治疗的风险大于获益,建议其采取宽松的 HbA1c 目标(<8%)。2.6 糖尿病的综合治疗研究表明完善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使 1 型糖尿病人群 HbA1C 下降 0.3% - 1%,2 型糖尿病人群下降 0.5%-2%。对早期及超重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是一线药物。UKPDS 研究提示,与饮食控制对照组相比,二甲双胍强化治疗组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发生率、糖尿病相关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分别下降了 32%、42%、36%,在血糖控制程度相似的情况 下,与磺脲类药物、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比较,二甲双胍治疗组降低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和卒中发病率的效果更为显著。一项关于各类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2 型糖尿病的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单药不能控制血糖时,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另外一种非胰岛素类降糖药均可使 HbA1C 降低 0.9%-1.1%。2.7 强化降压(SBP<130mmhg)可降低卒中的发生率,但不能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hope 2="" 3="" 4="" 10="" acei="" life="" arb="" 2.8="" hps="" cards="" d="" 8h="" ifg="" igt="">18 岁的个体,具有以上任何一个及以上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即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三、血脂异常1. 指导规范1.2 20 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 5 年测量 1 次空腹血脂,包括 TC、LDL-C、HDL-C 和 TG 测定。40 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査。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缺卒中的高危人群,则应每 3-6 个月测定 1 次血脂。对于因缺血性心血管病住院治疗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 24 小时内检测血脂。1.2 对于具有 10 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的患者,应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全面评估患者的总体危险,针对不同危险水平制订治疗方案(具体见表 4)。总体原则如下:(1)低危人群:首选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监测血脂及其他危险因素。3 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脂药物治疗;(2)中危人群:首选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监测血脂及其他危险因素,1 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脂药物治疗;(3)高危人群:立即开始对血脂异常及并存的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进行药物治疗。1.3 对于原发性 LDL-C>190mg/dL 的人群,应采取中、高等强度他汀药物治疗(具体见表 5)。1.4 对于 40-75 岁、LDL-C 为 70-189mg/dL 的糖尿病人群,应采取中等强度他汀药物治疗(具体见表 5)。1.5 血脂异常伴高血压高危、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为卒中高危 / 极高危状态,此类患者不论基线 LDL-C 水平如何,均提倡采用改变生活方式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将 LDL-C 降至 70mg/dL 以下或使 LDL-C 水平比基线时下降 30%-40%。1.6 TG≥5.65mol/L 应评估髙脂血症发生的原因,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也可根据情况考虑应用贝特类或烟酸类药物。2. 证据2.1 血脂异常包括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异常升髙,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或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血脂异常及心血管疾病的其他危险因素主要是通过临床日常工作检出,人群的常规健康体检也是血脂异常检出的重要途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指出血脂检査的重点对象:(1)已有冠心病、 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者;(2)有高血压、糖尿病、 肥胖、吸烟者;(3)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冠心病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4)有皮肤黄色瘤者;(5)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2.2 据全球最新血脂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以中国为主要人口的亚太地区人群总胆固醇水平逐年升高。2012 年一项国内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 2.2 亿(22.5%)成年人总胆固醇水平边缘性升高,约有 0.9 亿(9.0%)成年人总胆固醇水平≥ 6.22mmol/L,这一数据远高于中国人群 10 年前的统计结果。血脂异常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具有明显相关性。亚太组织合作研究项目通过对亚洲人群 352033 名受试者的研究发现,总胆固醇每升髙 1mmol/L,卒中发生率就增加 25%。降低胆固醇是缺血性卒中一级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以前认为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的降低胆固醇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烟酸、树脂、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他汀类药物作为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 A( 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 可以减少肝脏中胆固醇的合成,显著降低卒中风险,目前已经成为降低 LDL-C 水平,预防卒中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一项纳入 61 个研究、共 187038 名伴有心血管疾病或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的 Meta 分析汇总分析了各类他汀在总体人群中(包括卒中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人群)的疗效,结果显示在一级预防人群中长期的他汀治疗可使首发卒中发病风险降低 20%。缺血性卒中的一级预防应在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危险水平,给予不同强度的降脂药物治疗。多年来,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合并不同危险因素的各类人群研究一致性地证实长期的他汀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卒中发病风险。在合并冠心病人群中,TNT 研究显示,与应用阿托伐他汀 10mg/d 相比,应用阿托伐他汀 80mg/d 能进一步显著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致死和非致死性卒中发病风险降低可达 25%。在合并高血压人群中,ASCOT-LLA 研究显示,应用阿托伐他汀 10mg/d,能够使对于合并三种以上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卒中发病风险降低 27%。JUPITER 研究提示,若不伴有无心脑血管病史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危症但具有至少一种危险因素(高血压、低 HDL-C、吸烟或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家族史),瑞舒伐他汀 20mg/d 可以显著降亚组分析提示缺血性卒中风险降低超过 50% 以上。2.3 一项涉及 15 万中国人的 10 年流行病学研究发现,LDL-C 水平升高与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对于原发性 LDL-C>190 mg/dL 的人群和 40-75 岁、LDL-C 为 70-189mg/dL 的糖尿病人 群,应采取积极严格的他汀药物治疗。血脂异常伴高血压高危、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为卒中高危 / 极高危状态,此类患者不论基线 LDL-C 水平如何,均提倡采用改变生活方式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将 LDL-C 降至 70mg/dL 以下或使 LDL-C 水平比基线 时下降 30%-40%。2.4 对于 TG≥5.65mmol/L 患者,《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指出,为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应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可加用贝特类或烟酸类药物。表 5 血脂异常危险分层方案 注:1. 其他危险因素包秸:年龄(男性≥45 岁,女性≥55 岁)、 吸烟、低 HDL-C、肥胖和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TC 总胆固醇,LDL-C 低密度脂蛋白。2. 冠心病等危症包括:(1)有临床表现的冠状动脉以外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包括缺血性卒中周围动脉疾病、腹主动脉瘤和症状性颈动脉病(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2)糖尿病;(3)有多种危险因素,其发生主要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相当于已确立的冠心病,或心肌梗死或冠心病死亡的 10 年危险 >20%。表 6 低等、中等及高等他汀强度 *40mg 瑞舒伐他汀在中国未批准临床使用四、心脏病1. 指导规范1.1 心房额动1.1.1 对于首次就诊的年龄大于 65 岁的患者推荐主动进行心房颤动筛査,可先触诊脉率,如有异常可行心电图检査。对于确诊的房颤患者推荐进行电生理监测,确定药物和 / 或电生理治疗。1.1.2 推荐对所有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 (CHA2DS2-VASC 评分详见表 5 和表 6)并进行临床分类。1.1.3 对于具有卒中高风险(CHA2DS2-VASc 评分≥2 分)且出血性风险较低的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推荐长期使用口服抗凝剂华法林(INR:2.0-3.0)进行抗凝治疗;1.1.4 对于 CHA2DS2-VASc 评分≥2 分且出血风险较低的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推荐口服抗凝剂治疗,可应用华法林(INR:2.0-3.0)或新型口服抗凝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1.1.5 对于 CHA2DS2-VASc 评分为 1 分的非辨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可不使用抗血栓治疗,也可考虑口服一种抗凝剂或阿司匹林治疗。1.1.6 对于 CHA2DS2-VASc 评分为 0 分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不推荐使用抗血检治疗。1.1.7 若不能正规监测 INR 值,可考虑使用凝血酶抑制剂或 Xa 因子抑制剂。1.1.8 对于不能正规监测 INR 值,而又不能负担新型抗凝药物的患者,可以考虑抗血小板治疗。1.1.9 心房额动(CHA2DS2-VASc 评分≥2 分)合并终末期肾病(肌酐清除率<15ml/min)或透析的患者,推荐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1.1.10 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且 CHA2DS2-VASc 评分≥2 分的心房颤动患者,建议使用氯吡格雷联用口服抗凝药。1.1.11 推荐使用 HAS-BLED 评分评价接受抗凝治疗房颤患者的出血风险,当对于评分≥3 分患者应警惕出血风险,1.1.12 对不适合长期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考虑行左心耳封堵术。1.2 其他心脏病1.2.1 伴有左心室附壁血栓或室壁运动障碍的心肌梗死后 ST 段升高患者,可以考虑应用华法林预防卒中。1.2.2 对于卵圆孔未闭患者,不建议抗血栓与导管封堵治疗进行卒中一级预防。1.2.3 对无房颤或既往血栓栓塞性病史的心力衰竭患者,建议给予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1.2.4 二尖瓣狭窄伴发左心房血栓患者建议给予抗凝治疗。2. 证据约 20% 的缺血性卒中是由心源性栓子造成的, 约 40% 的不明原因的卒中可能是心源性卒中。相比非心源性卒中,心源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更严重,且出院时及发病 6 个月后预后也更差。2.1 心房颤动与卒中2.1.1 Petersen 发现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发病率低于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延迟阵发性心房颤动转化为慢性心房颤动可降低卒中危险性。而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在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阵发性心房颤动比持久性心房颤动更常见。心房颤动的早期诊断对于疾病的治疗及卒中的防至关重要。研究显示,对于初次就诊年龄大于 65 岁的患者通过脉搏触诊和常规心电图检査进行心房颤动筛査可提高心房颤动的检出率。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指出在 65 岁以上的患者中,与常规脉搏触诊相比,12 导联心电图检査可以增加 60% 的心房颤动检出率。2.1.2 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对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需要进行风险分层。在评估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发病风险时,CHADS2 和 CHA2DS2-VASc 评分应用较为广泛,CHA2DS2-VASc 评分针对低危人群的风险评估更为准确。随着 CHA2DS2-VASc 评分的增髙,心房颤动患者未来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逐渐升高。根据评分,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分为卒中风险低危(0 分)、中危(1 分) 和高危组(≥2 分)。一些大型研究肯定了对于卒中高风险 (CHA2DS2-VASc 评分≥2 分)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的价值。目前对于 CHA2DS2-VASc 评分为 1 分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的获益和风险并未得出明确的结论。研究表明,对于 CHA2DS2-VASc 评分为 0 分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抗栓治疗并未收到明显的获益。对瓣膜性心房颤动进行了栓塞的危险评分,对于具有高卒中风险 (CHA2DS2-VASc 评分≥2 分)的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推荐进行剂量调整的华法令抗凝治疗。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口服抗凝药物主要有:华法林、达比加 群、利伐沙班等。共 33 项随机试验的 Mata 分析表明,华法林治疗可使心心房颤动动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 67%,与阿司匹林相比,剂量调整后的华法林能使卒中发生率降低 39%。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时,应从较低剂量(如 1.5mg- 3.0mg/d)开始,初始剂量治疗 INR 不达标(靶目标值 INR:2.0 -3.0)时,可按照 1.0mg-1.5mg/d 的幅度逐渐递增并连续检测 INR,直至达标;初始时每周检测 INR 值,稳定后每月监测 1 次;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心力衰竭、肝脏疾病、近期曾进行手术治疗或正在服用可增强华法林作用的药物者)应从更低剂量(如 <1.5mg/d)开始用药,INR 检测频率同上。ACTIVE-A96 研究提示与阿司匹林单药相比,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可使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相对风险降低,但可使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大出血的相对风险增加。ACTIVE-W 研究显示,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相比,华法林治疗使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相对风险降低,并且使心房颤动患者的总体出血事件发生风险降低。RE-LY 和 ROCKET-AF 随机试验分别证实了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在预防卒中与全身性栓塞方面不劣于华法林,且出血风险较低。ARISTOTLE 试验结果提示,阿哌沙班在预防卒中与全身性栓塞疾病方面优于华法林,其出血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华法林。AVERROES 试验提示在不适合使用华法林的心房颤动患者中,与阿司匹林相比,阿哌沙班可降低卒中及全身性栓塞的风险,且不增加大出血及颅内出血的风险。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不与食品药品发生相互反应,且不需要监测凝血指标。新型口服抗凝剂的临床研究证据主要来自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动患者,关于其在瓣膜性心房颤动与人工瓣膜置换和瓣膜修补术后患者的应用价值尚有待探讨。对于合并终末期肾病(肌酐清除率 <15ml 2="" cha2ds2-vasc="" woest="" 2.1.4="" has-bled="" 2010="" has="" -="" bled="" auc="">CHADS2 评分时,患者风险大于获益。该评分对出血风险的预测作用在不同的国家及人群中已经得到验证。2.1.5 一项随机比较经皮左心耳 WATCHMAN 封堵器与华法林治疗的研究显示,左心耳封堵术可以作为非瓣膜性 AF 患者卒中预防的一种替代疗法。2.2 其他心脏病与卒中2.2.1 除心房颤动外,其他类型心脏病也可能增加血栓栓塞性卒中的风险,如:左心房血栓、原发性心脏肿瘤、瓣膜赘生物、人工心脏瓣膜、扩张性心肌炎、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和心内膜炎等。在行心脏手术(如心导管术、起搏器植入术和冠状动脉搭桥术等)的过程中,患者也可能出现心源性卒中,手术的方式和时长均和卒中发病风险相关。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是心源性栓塞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主动脉弓斑块厚度超过 4mm 时,目前尚缺少关于如何对升主动脉弓粥样硬化疾病进行干预以降低卒中风险的前瞻性随机试验。2.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卒中发病风险相应增加,有 meta 分析表明,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INR 控制于 2-3)比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与非致死性血栓栓塞性卒中风险降低,但是大出血风险增加。2.2.3 有病例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在年轻卒中患者(<55 岁)中,卵圆孔未闭和房间隔瘤会增加卒中发生的风险,但是前瞻性人群研究并没有发现卵圆孔未闭和首次卒中发病的相关。2.2.4 卒中发病风险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射血分数 <28%>35% 的患者相比较,射血分数每降低 5%,卒中的危险度增加 18%。WARCEF 研究显示,对于窦性心律的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患者服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的主要终点事件无差别。2.2.5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的卒中发病率较高,而且二尖瓣成形术不能降低卒中风险。一项 meta 分析显示,瓣膜性血栓或栓塞的发病率在未予抗血栓治疗患者中为 8.6/100 人年, 予抗凝治疗后患者血栓栓塞性事件发病率降至 1.8/100 人年。表 8 CHA2DS2-VASc 表 9 卒中风险分层(CHA2DS2-VASc) 表 10 HAS-BLED 评分:评估抗凝治疗出血风险 注:HAS-BLED 评分越高,出血风险越大,HAS-BELD≥3 分,容易发生大出血事件。五、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 1. 指导规范1.1 建议对 >40 岁的人群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史、明显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和脑卒中家族史)筛査;对于年龄 >40 岁的高危人群(危险因 素≥3 个)或既往有脑卒中或 TIA 病史的人群建议常规检査颈动脉彩超。不推荐对低危人群常规进行常规筛査。1.2 对颈动脉彩超仅发现内膜增厚的人群,建议首先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适量运动和低盐、低脂、低糖、低热量饮食);并每年复査颈动脉彩超 1 次。1.3 对于颈动脉彩超发现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应确定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1.4 确诊的不稳定斑块(包括软斑块或混合性斑块)患者建议在生活方式改变的基础上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1.5 确诊的颈动脉狭窄(狭窄 >50%)患者应当每曰给予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同时,患者应当被筛査其他可干预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并给予改变生活方式及恰当的药物治疗,建议其在有资质的医院每年复査颈动脉彩超。1.6 确诊的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 >70%)且预期寿命 >5 年者,建议其可以在有条件的医院(围手术期卒中和死亡发生率<3% cea="" 1.7="" cas="" dsa="" cta="" mra="">80%)可考虑行预防性 CAS。2. 证据2.1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査与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对 >40 岁的人群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史、明显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和脑卒中家族史) 筛査;对于年龄 >40 岁的高危人群(危险因素 >3 个)或既往有脑卒 中或 TIA 病史的人群进行颈动彩超检査。但是没有直接证据证明颈动脉彩超筛査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可以减低脑卒中发生率。2.2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显示,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每增加 0.1mm, 卒中风险提髙 13%。有明确的证据显示不当的生活方式如吸烟与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相关,使脑卒中的相对风险升高 25%-50%,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则可以阻止颈动脉斑块的形成。2.3 颈部血管超声检査通常无禁忌证,能够判断脑、颈部血管狭窄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为临床干预提供重要信息,但是执业人员应经过血管超声筛査知识、技术的专门培训。2.4 Tromso 研究显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均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升高。由此可见,斑块面积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强预测因子。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持续进展的病变,既往的大规模他汀类药物的降脂研究证实:随着他汀治疗降低 LDL-C,可稳定、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5 根据流行病学调査美国 65 岁以上人群中,约 5%-10% 的人颈动脉狭窄 >50%,约 1% 的人颈动脉狭窄 >80%。研究证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颈动脉狭窄程度在 50%-99% 的无症状患者,每年卒中风险为 1%-3.4%,药物治疗可使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年发生率降低至≤1%。并且他汀类药物无论对于是否行血管成形术的患者都是合适的。同时,对于这些颈动脉狭窄 >50% 的患者每年到有资质的医院复査颈动脉彩超来评估病情的进展或观察治疗措施的反应被认为是合理的。2.6 CAS 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围手术期管理和支架设计的进步。CEA 对女性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是否获益目前仍存争议。对于手术高危人群的短期(30 天)和长期(3 年)的观察研究,目前仍不能确定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手术必要性和最佳手术时机。关于 CAS 和 CEA 的长期疗效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六、生活方式 1. 饮酒与卒中1.1 指导规范1.1.1 大量饮酒者应减少饮酒或戒酒。1.1.2 对饮酒者,不要酗酒;男性每日酒精的摄入量不应超过 2 个标准杯,女性每日酒精的摄入量应不超过 1 个标准杯(1 个标准杯 =12g 酒精)。1.2 证据1.2.1 大多数研究表明,每周酒精摄入超过 300mg 称为大量饮酒,可增加卒中发病风险;每周酒精摄入 150-300mg 称为中度饮酒,每周酒精摄入小于 150mg 称为少量饮酒,均可降低卒中发病风险。对中国男性人群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较少量饮酒或戒酒者相比,大量饮酒者卒中发病风险增加 22%。一项纳入 35 个观察性研究的 Meta 分析显示,与轻中度饮酒者对比,每日酒精摄入量大于 60g 的人群,卒中风险增加 64%。1.2.2 NHS 研究显示,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与饮酒量之间则呈“J”形风险曲线,适量饮酒可以改善脂质构成(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与胆固醇比例),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减少血栓形成,从而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而过量饮酒可使卒中发病风险升高。在美国既往膳食指南中推荐男性日饮酒量小于 2 个标准杯,女性日饮酒量小于 1 标准杯(1 个标准杯 =12g 酒精)。2. 缺乏锻炼与卒中2.1 指导规范2.1.1 应进行适当体力活动来降低卒中风险。2.1.2 建议健康成年人从事有氧运动,每周 3-4 次,每次持续约 40 分钟,可涉及中度至强度的体力活动。2.2 证据2.2.1 多个大型研究证实,缺乏锻炼可增加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及卒中的风险;长期规律的体力活动可以提高神经认知功能,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分泌,并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提高机体对应激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还可降低血压,减少糖尿病、肥胖的发生,从而减少卒中的风险。2.2.2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经常进行体力活动者发生卒中或死亡的风险较平时不运动者降低 25%-30%。各种类型的体 力活动均有益,如闲暇时的休闲活动、职业运动以及散步等。体力活动与卒中之间的关系不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3. 肥胖与卒中3.1 指导规范3.1.1 超重和肥胖者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3.1.2 超重和肥胖者应减轻体重,以降低血压和卒中发病风险。3.2 证据3.2.1 卒中、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都与超重和肥胖相关,在我国肥胖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减轻体重可明显降低超重或肥胖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体重分类多根据体质指数(BMI) 即体重(kg)/ 身高(m)的平方,依据 WHO 针对亚洲人群推荐的 BMI 切点,BMI<18.5 18.5="">27.5 为肥胖。目前关于肥胖与卒中关系的研究结论较为统一: BMI 增高和腹型肥胖均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3.2.2 一项纳入 25 项临床实验的 Meta 分析显示平均体重减轻 5. 1kg,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平均下降 4.4 和 3. 6mmHg。另外一项纳入 25 项观察性研究的 Meta 分析显示,与正常人群相比,超重和肥胖患者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 22% 和 64%。 一项对 4000 名肥胖患者进行 10 到 20 年的随访研究发现,通过外科手术、体育锻炼、健康饮食方式减轻体重的患者,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病率。4. 膳食营养与卒中4.1 指导规范4.1.1 建议减少钠的摄入,增加钾的摄入有益于降低血压。4.1.2 建议多摄入蔬菜、水果(富钾食物),可能有助于降低卒中风险。4.1.3 建议多摄入富含坚果类食物的地中海饮食,可能有利于降低卒中风险。4.2 证据4.2.1 研究证据表明,合理膳食对卒中的预防有积极作用。 合理膳食可以通过控制卒中的多种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病、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降低卒中风险。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査显示:食用高钾、高镁、高钙、髙膳食纤维、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低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对降低血压和低密度脂蛋白有明确效果,亦可控制肥胖,降低高血脂、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从而降低卒中发病风险。多项研究发现,在老年人群中,用富钾食盐替代常规食盐,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可以降低其脑血管病死亡率。4.2.2 一项 Meta 分析显示:水果蔬菜的摄入量和卒中风险呈负相关。与每日摄入小于 3 份蔬菜水果的群体相比,每日摄入 3 - 5 份水果蔬菜的群体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明显降低,每日摄入 5 份以上蔬菜水果的群体卒中发病风险降低更为显著。4.2.3 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进行的一项 RCT 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无能量限制的辅以坚果类食物的地中海饮食组卒中发病风险更低。七、偏头痛1. 指导规范1.1 有先兆的女性偏头痛患者,建议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减少口服避孕药摄入。1.2 降低偏头疼发作频率可以减少卒中发生,但不建议过度使用缩血管药物来治疗偏头痛。2. 证据2.1 研究表明,有先兆的偏头痛是缺血性卒中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并且育龄女性(<45 5="" 6="" 10="" 15="" 35="" 392="" 2.2="" pfo="" 1.="" 1.1="" 1.2="" 2.="" 2.1="" -="" 2.89="" 3.56="" cpap="">10%),推荐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包括但不限于卒中)的发生;对于卒中低危人群,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作为卒中一级预防用药。1.2 当女性发生卒中风险超过治疗本身风险时,服用阿司匹 林(每日 75mg 或隔日 100mg)有助于预防首次卒中的发生。1.3 对于无其他明确的心血管疾病证据或伴无症状周围动脉性疾病(定义为踝肱指数<0.99)的糖尿病患者,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作为卒中一级预防用药。对于慢性肾脏病(肾小球滤过率 <45ml/min/1.73m2)患者,可考虑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首次脑卒中的发生。但该建议不适用于严重慢性肾脏病患者(4 或 5 期,肾小球滤过率 <30ml 6="" 7="" 10="" 20="" 100="" 2.="" 2.1="" 75-="" d="" 2.2="">45 岁)发生首次卒中的风险降低 17%,缺血性卒中风险可降低 24%,其中老年女性(>65 岁)的缺血性卒中风险降低 30%。该研究亚组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可使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史或 10 年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 >10% 的女性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但是在男性人群中,阿司匹林没有显示同等益处,造成该性别差异的原因尚不确定。2.3 预防动脉病和糖尿病进展( POPADAD)的试验发现,糖尿病伴无症状周围动脉性疾病(定义为踝眩指数≤0.99)的患者,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100mg/d)不能降低致死性卒中及非致死性卒中风险。2.4 高血压理想治疗(HOT)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肾功能衰竭患者(估计肾小球滤过率 <45ml/min/1.73m2)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脑卒中风险,而且总死亡率降低了 50%,心血管事件死亡率降低了 64%。HOT 研究中慢性肾脏病 4 期或 5 期患者(估计肾小球滤过率 <30ml/min/1.73m2)例数较少,服用阿司匹林的益处和相对危险比还不清楚。十、高凝状态与卒中1. 指导规范1.1 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需对具有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检形成倾向的患者进行筛査及卒中的预防性治疗。1.2 对于抗磷脂抗体阳性的患者不建议给予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卒中。2. 证据2.1 抗磷脂抗体(aPLs)的出现机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 而在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出现的机率更高。在获得性高凝状态情况下,抗磷脂抗体与动脉血栓形成有紧密的联系。2.2 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抗磷脂抗体阳性的患者,低剂量(81mg/d)的阿司匹林不能降低卒中的发病风险。大多数的病例对照研究均未发现其他遗传性髙凝状态与卒中之间的相关性,目前关于血栓形成异常和静脉血栓性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及其和卒中的相关性仍需要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证实。十一、卒中发生风险评估表(Framingham Stroke Profile,FSP)1. 指导规范建议 40 岁以上及所有卒中高危人群都应进行卒中风险评估。可以根据实际选择包括改良的 Framingham 卒中风险评估工具,汇总队列风险评估方程、卒中风险计算器等任一种卒中风险评工具进行评估。2. 证据目前有一些卒中发生风险评估工具,多数根据性别,年龄,种族,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风险评估。改良的 FSP 被用来评估不同性别人群未来 10 年的卒中发病风险。其风险评估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收缩压、高血压、降压治疗、糖尿病、吸烟史、心脏疾病(包括心肌梗塞、心绞痛、冠脉供血不足、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纤颤和左室肥大(心电图)。改良的 FSP 评估中风险的价值尚未在全球内得到很好的验证,但它已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也被很多指南推荐作为卒中风险评估的依据。表 10 改良 Framingham 卒中风险评估表(男性、女性) 注:根据病人的各项危险因素得分计算出总评分值,每一个评分值对应一个相应的 10 年卒中发病率,男性评分值为 1-30 分,10 年卒中发病率从 2.6% 逐渐上升至 87.9%;女性评分值 1 - 27 分,10 年卒中发病率从 1.1% 逐渐上升至 84. 4%。其中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冠状动脉功能不全、间歇性跋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左心室肥厚指心电图诊断的心室肥厚。
一、中药治疗 (1)辨证论治:应首先整体地观察风湿热全病程各个阶段的不同病情,结合中医理论系统分析。本病初起是感受风热病邪,温毒上受,属中医“温病”范畴;游走性身痛,关节痛属“行痹”;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多属“风湿热痹”;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多属“风寒湿痹”或“瘀血痹”;心脏炎则属“心痹”。因此在临床辨证治疗中,应机动灵活,勿执一端。根据“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风湿热总的治疗大法仍以清法为主线,再根据其病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病因病机分别论治。或兼以疏风,或兼以解毒,或兼以化湿,或兼以散寒,或兼以凉血,或兼以化痰行瘀,或兼以滋阴,或兼以养血,或多法合而施之。 ①风热痹: 主症:风热侵袭,温邪上受,发病多急骤易变。初期多见发热、咽喉肿痛、口干口渴等风热上攻症状;继而出现肌肉关节游走性疼痛,局部呈现红、肿、热、痛及伴见全身发热或湿热蒸腾胶着之象。其热偏盛者,关节红肿疼痛,灼热感明显,发热亦甚,皮肤可见红斑,舌质红,舌苔黄干,脉滑数。其风偏盛者,肌肉关节呈游走性疼痛,或汗出恶风,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通络。 方药:银翘散加减。 银花15g,连翘15g,薄荷6g,炒牛蒡子9g,板蓝根30g,芦根30g。 加减:咽喉肿痛重者,加浙贝母、射干、杏仁、僵蚕。发热重者加葛根、柴胡、黄芩,重用生石膏。关节红肿疼痛明显者,用白虎桂枝汤加减:生石膏、知母、桂枝、白芍、忍冬藤、炒桑枝、丹皮、晚蚕砂、老鹳草等。热毒炽盛者,酌选清瘟败毒饮或化斑汤加减。兼湿盛者,可酌加用藿朴夏苓汤。风邪偏盛者,加用防风、秦艽、孺莶草、威灵仙等。 临床体会:本证属风湿热初起,由于风热之邪上犯,起病急,变化快,热势高,除咽喉疼痛外,很快出现皮肤红斑及关节红肿热痛诸症,并可能有败血症出现。此期若能正确及时的治疗,是遏止病情发展与转化的关键所在,处理得当,可以治愈或减轻关节及心脏的受累,故临床应特别警惕,不可拘泥于一法。处方遣药还应注意不能纯用寒凉,易致寒闭邪热,透达之品不可不备。 ②湿热痹: 主症:身热不扬,周身困重,肢节烦痛或红肿疼痛,或风湿结节,皮下硬痛,或红疹融合成不规则斑块,或有身肿,小便黄赤,大便黏滞,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化湿清热,宣通经络。 方药:宣痹汤、二妙散、三仁汤加减化裁。 苍术20g,黄柏9g,防己10g,杏仁10g,薏苡仁20g,滑石30g,茵陈15g,蚕砂15g,川牛膝10g,茯苓10g,川革薜10g,泽泻10g。 加减:关节肿胀明显且疼痛者,可加用活血药,如鸡血藤、当归等,取血行水利之意,同时可用地锦草200g,马鞭草50g,桑枝100g,水煎局部浴洗。 临床体会:湿为阴邪,积而为水,聚而成饮,凝而为痰,流注关节。其性重浊黏腻,易阻滞气机,化热损伤关节、脏腑,病情迁延缠绵难愈。其治首当调理脏腑气机,灵活运用温、燥、化、宣、通、渗等治湿大法,或多法合用,上、中、下三焦同治,宣上、运中、渗下并施,并以中焦为重点。对脏腑气机要顾护到肺之肃降、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肾之开阖及三焦之气化。 ③寒湿热痹: 主症:体内蕴热,复感风寒湿邪,致热痹兼挟寒湿,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兼见有恶风畏冷,得温则舒,关节晨僵、活动后减轻,舌质红、苔白或黄白相间,脉弦紧或滑数。 治法:化湿清热,祛风散寒。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和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化裁。 桂枝10g,炮附子6g,麻黄6g,防风10g,杏仁10g,白术10g,薏苡仁30g,白芍12g,知母10g,鸡血藤15g,忍冬藤15g。 加减:寒痛甚加川乌、草乌。热重加生石膏、丹皮。虚者加用黄芪防己汤。 临床体会:病虽属风寒湿热错杂为患,但仍有个偏盛或并重问题;以何为主,治亦有所侧重。寒温并用,化通兼施,反佐相辅,清开导引,审时度势,择善而取之。 ④痰瘀热痹: 主症:关节肿胀疼痛,肌肤发热,经久不愈;或关节变形,活动不利;或皮下结节,红斑色紫暗,舌质色暗、有齿痕,舌苔白厚或黄白相间而黏腻,脉多弦滑数。 治法:化痰清热,祛瘀通络。 方药:痰瘀痹痛汤。 桂枝9g,茯苓15g,制南星9g,浙贝母12g,当归10g,炮山甲12g,地鳖虫10g,片姜黄10g,马鞭草30g,忍冬藤30g,鹿衔草20g。 加减:湿重加防己、薏苡仁。热重加丹皮、知母。痛甚加制乳香、制没药,或加用制马钱子粉1g冲服,或用大黑蚂蚁粉3g冲服。气虚加黄芪。 临床体会:湿凝成痰,病邪入络成瘀,形成痰瘀相结,是本证之关键。化痰与消瘀联合应用,是其大法。虽有热邪,佐以凉血散血,宣透痹阻之品,且不可过用寒凉,免治瘀反瘀,慎之。 ⑤阴虚热痹: 主症:低热,午后潮热,倦怠乏力,口干口渴,鼻出血,心悸,烦躁,关节肌肉肿胀灼热疼痛,脉细数,舌质鲜红、少苔。 治法:育阴清热,通经活络。 方药:一贯煎加减。 生地12g,北沙参30g,枸杞子12g,麦冬10g,当归10g,白芍12g,知母10g,龟板15g,老鹳草30g,丝瓜络20g,地骨皮10g。 加减:心气不足,气阴两伤者,加西洋参、五味子、黄精。心烦不寐者,加枣仁、生龙骨、牡蛎、胆星。便干者,加首乌、桃仁等。 临床体方药:一贯煎加减。 生地12g,北沙参30g,枸杞子12g,麦冬10g,当归10g,白芍12g,知母10g,龟板15g,老鹳草30g,丝瓜络20g,地骨皮10g。 加减:心气不足,气阴两伤者,加西洋参、五味子、黄精。心烦不寐者,加枣仁、生龙骨、牡蛎、胆星。便干者,加首乌、桃仁等。 临床体会:风湿热至阴虚阳热偏盛阶段,多为素体阴虚或热盛伤津所致。此时心阴损伤亦重,是顾护的重点,须时刻注意因心肌炎而出现的临床征象,如心慌、胸闷痛、短气等。并可能因营血热盛而有出血倾向。近年来由于过量不当的应用激素,临床可见外浮肿、内阴伤的体征,调治十分棘手。 ⑥血虚热痹: 主症:面色萎白无华,头晕,心慌,乏力,气短,低热、关节肿痛但不明显,舌质淡、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补血活血,养阴清热。 方药:四物汤加味。 当归15g,川芎9g,白芍12g,熟地12g,黄芪15g,阿胶10g(烊化兑服),鸡血藤15g,炙甘草6g,忍冬藤30g。 加减:气虚重者加西洋参、太子参,伴见肾气虚者,加制首乌、桑寄生等。关节痹痛者,加地龙及马钱子粉1g冲服。 临床体会:久病伤气耗血,血虚必有气虚。补血时勿忘补气,补气不可伤阴,养阴不可滞腻脾胃,补养不可碍邪外透。 ⑦营热心痹: 主症:持续低热或中度发热,昼轻夜重,身热早凉,汗多;心悸,心前区不适,闷痛或灼痛;皮肤红斑,皮下结节,或有眼巩膜充血及鼻腔出血;甚或面色苍白,呼吸困难,浮肿等症;舌质红或暗红,舌苔白厚或黄白相间,脉滑数或细数或疾或结代。 治法:清营解毒,救心开痹。 方药:参珠救心丹。 西洋参9g,丹参20g,苦参15g,珍珠粉1g(冲服),蚤休20g,麦冬10g,五味子6g,生地12g,玄参12g,丹皮10g,菖蒲9g,郁金10g,天竺黄10g。会:风湿热至阴虚阳热偏盛阶段,多为素体阴虚或热盛伤津所致。此时心阴损伤亦重,是顾护的重点,须时刻注意因心肌炎而出现的临床征象,如心慌、胸闷痛、短气等。并可能因营血热盛而有出血倾向。近年来由于过量不当的应用激素,临床可见外浮肿、内阴伤的体征,调治十分棘手。 ⑥血虚热痹: 主症:面色萎白无华,头晕,心慌,乏力,气短,低热、关节肿痛但不明显,舌质淡、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补血活血,养阴清热。 方药:四物汤加味。 当归15g,川芎9g,白芍12g,熟地12g,黄芪15g,阿胶10g(烊化兑服),鸡血藤15g,炙甘草6g,忍冬藤30g。 加减:气虚重者加西洋参、太子参,伴见肾气虚者,加制首乌、桑寄生等。关节痹痛者,加地龙及马钱子粉1g冲服。 临床体会:久病伤气耗血,血虚必有气虚。补血时勿忘补气,补气不可伤阴,养阴不可滞腻脾胃,补养不可碍邪外透。 ⑦营热心痹: 主症:持续低热或中度发热,昼轻夜重,身热早凉,汗多;心悸,心前区不适,闷痛或灼痛;皮肤红斑,皮下结节,或有眼巩膜充血及鼻腔出血;甚或面色苍白,呼吸困难,浮肿等症;舌质红或暗红,舌苔白厚或黄白相间,脉滑数或细数或疾或结代。 治法:清营解毒,救心开痹。 方药:参珠救心丹。 西洋参9g,丹参20g,苦参15g,珍珠粉1g(冲服),蚤休20g,麦冬10g,五味子6g,生地12g,玄参12g,丹皮10g,菖蒲9g,郁金10g,天竺黄10g。 加减:风湿热心脏炎或心内膜炎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时,应改用参附龙牡汤,并中西医结合救治。 临床体会:本症候相当于风湿热急性阶段出现的心肌炎。其致病之因是湿毒,病理产物是痰瘀,结果是心脏器质性损害,一旦罹患常伴随终生。故此阶段的治疗,对病情的预后与转归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临床观察,湿蕴化毒,致血分有热属实,邪热耗气易虚,虚实夹杂,病程冗长难愈。由于气虚卫气不固,又极易感邪而病情反复,治疗常攻补兼施。对部分住院病人,当前使用的所谓中西医结合治疗,出发点和愿望是良好的,但由于过量的输液及对激素的使用不当,往往事与愿违,致病情更加复杂化。临床仍主张解热镇痛加抗生素加中医药辨证论治,争取获得良效。 二、针灸疗法:由于风湿热关节损害多有红肿热痛,故只针不灸,手法以泻为主。取穴以循经为主,或取阿是穴,忌关节腔深刺强刺。 ①毫针: A.主穴取曲池、阳陵泉、腰阳关、环跳、风重者配膈俞、血海,寒重者配肾俞、关元,湿重者取阴陵泉、三阴交,化热者取大椎、风市、昆仑。留针15~30分钟,留针期间每5分钟行单方向捻转1次。 B.辨证取穴配合循经取穴:风痹取风池、风府、膈俞、合谷、太冲;寒痹取大椎、命门、太冲、中渚;湿痹取太白、足三里、支沟、后溪;热痹取曲池、合谷、太冲;同时按病变部位循经取穴,如病变在阳明经,可加肩髑、阿是穴;如病变在少阳经,可加外关、阳陵泉等。按针刺常规操作,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1次/d,6次为1个疗程。 C.取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酌配阿是穴。风寒湿痹主穴用烧山火手法,风湿热痹主穴用透天凉手法。1次/d,10次为1个疗程。 ②三棱针: 方1:病灶周围处。 方法:用围刺放血法。用三棱针在病灶周围皮肤围刺,刺破出血,如出血不畅,针后配用拔火罐拔吸,以出血为度。每周1次,以愈为度。 方2:委中、曲泽,或病灶附近穴位显露静脉2~3根。 方法:用点刺放血。先揉按穴位或病灶附近静脉,使郁血聚积一处,便于施术。再用三棱针点刺之,使之出血适量。体壮宜多,体弱宜少。每周1~2次,以愈为度。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心脏的供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存在着波动,但这种波动经过机体自身调节,促使血液供需相对恒定,保证心脏正常工作。如果任何一种原因引起心肌缺血,经机体调节不能满足心脏工作需要,这就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心肌缺血。 心脏为什么会缺血呢?血压降低、主动脉供血减少、冠状动脉阻塞,可直接导致心脏供血减少;心瓣膜病、血粘度变化、心肌本身病变也会使心脏供血减少。还有一种情况,心脏供血没有减少,但心脏氧需求量增加了,这是一种相对心肌缺血。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叫冠状动脉,开口在升主动脉内。 临床显示: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狭窄。而冠状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就是大家常说的冠心病。所以,冠心病是心肌缺血的“罪魁祸首”。心肌缺血对心脏和全身都可能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氧是心肌细胞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而氧是通过血液输送给细胞的。心脏没有“氧仓库”,完全依赖心肌血供,所以一旦缺血,立刻会引起缺氧。缺氧的直接后果是心肌细胞有氧代谢减弱,产能减小,使心脏活动时必需的能量供应不足,引起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同时,代谢的废物也不能被有效及时地清除,易产生不利影响。缺血、缺氧、缺能量,最终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功能。若有20%~25%的心肌停止收缩,通常会出现左室功能衰竭;若有40%以上的心肌不能收缩,就会有重度心泵功能衰竭。如果这种情况突然发生,就会出现非常危险的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就常与这种情况相关 心肌缺血还会损害舒张功能。收缩不良和舒张不良结合起来,易导致心室充盈压升高,引起肺充血,还可引起复杂的物质代谢紊乱和心肌电活动失常。因此,一旦出现心肌缺血,应找准病因对症治疗,才可避免潜在的严重后果。心机缺血是冠心病的一种,治疗方案为选择硝酸脂类药物(如单硝酸异山梨脂或其缓释剂型),作用为扩张心脏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还应该服用他汀类药物(如阿伐他汀、辛伐他汀)一方面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一方面稳定动脉斑块,防止斑块脱落形成血栓,造成中风等。所谓无症状心肌缺血是指冠心病诊断已确定的心肌缺血的客观指标,如心电图典型缺血性ST段变化等,它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但由于无症状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无症状心肌缺血正日益受到重视,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大约25%~50%的急性猝死者中,生前无心绞痛发作史;但近90%的尸检中,发现这些人均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美国约2%~4%貌似健康的无症状的中年人,检查发现有明显的冠脉病变和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猝死的原因通常是致命性心律失常,而在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前,心电图可检出无症状心肌缺血与猝死之间可能有因果关系。此外,有人报道,美国每年有45万人猝死,其中20%~50%死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在此之前或同时,常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亦有人对5209例冠心病病人进行30年随访观察中发现,25%的心肌梗死是无症状的,其10年内死亡率为84%。结果表明,无症状心肌梗死的猝死率和病死率与有症状的心肌梗死的猝死率和病死率相似。即使在已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中,也仍有30%的病人没有症状,这表明梗死周围心肌有残余缺血,这种残余缺血往往导致再次心肌梗死和猝死。目前医学上将无症状心肌缺血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Ⅰ型、安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此型无症状,是偶然被发现有心肌缺血,有人估计在完全无冠心病症状的中年男性中(一般人群)占2%~5%。其预后与心绞痛患者相似。Ⅱ型、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后虽无心绞痛但确有心肌缺血存在者较为多见。此型患者预后较Ⅰ型更为不良,尤其当左心室功能异常时,其死亡率为5%~6%。Ⅲ型、心绞痛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研究表明心绞痛患者中70%~80%同时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并且可发生在不同类型的心绞痛中。必须指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常能引起致命性的心律失常,经治疗后症状消失但仍有心肌缺血存在,这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因此,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它可影响各型冠心病的预后,所以应积极诊断与治疗。心肌缺血者要注意饮食,六个字,低脂肪高纤维。情绪上要注意不要大喜大悲,保持充足睡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定时排便,不能过度劳累。治疗心肌缺血的中成药家庭常用治疗心肌缺血的中成药有以下几种:丹参片: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降低血黏度和血凝等作用。适用于血瘀症的胸痹病人。复方丹参片:由丹参、三七、冰片等组成。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缺血心肌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有片剂和滴丸两种。适用于心绞痛急性发作,也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麝香保心丸:由麝香、苏合香酯、牛黄、肉桂、蟾酥、冰片、人参提取物等组成。具有抑制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上升,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抑制动脉内膜增生,改善心肌缺血等作用,起效迅速,适用于心绞痛急性发作,或用于预防或减轻心绞痛发作。地奥心血康:由特有的药用植物中提取的甾体总皂甙精制而成。具有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营养血流量、降低血脂、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等作用。尤适用于胸闷为主的病人或气滞血瘀型胸痹患者。心动过缓者慎用。心可舒:由丹参、葛根、三七、木香、山楂等组成。有改善心肌缺血和微循环、增强心肌收缩、改善心室舒张功能等作用。适用于气滞血瘀型胸痹病人。冠脉宁:由丹参、当归、红花、血竭、鸡血藤、延胡索、桃仁、何首乌、黄精等组成。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等作用。适用于气滞血瘀型胸痹患者。孕妇忌用。通心络: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赤芍、冰片等组成。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缺血,调节血脂,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有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作用。适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诺迪康:为藏药(圣地红景天)。有改善心肌缺血,调节血脂、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适用于气滞血瘀型胸痹患者。银杏叶制剂:(百路达、斯泰隆、脑恩、天保宁、杏灵颗粒)为银杏叶中提取的天然活性物质,能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黏度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适用于气滞血瘀型胸痹病人。以上药物具体服用方法见说明书。
尿酸由人体的肝脏、骨髓、肌肉等生成,在未经分解的情况下由肾脏、消化器官排出体外。成年男性体内的尿酸总量为7毫摩左右,其中将近一半每天交替排出体外。如果生成量增加,排泄量减少,尿酸在血液中的浓度就会增高(正常人的尿酸在血液中应该低于200ml/dl),出现高尿酸血症。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便会发展为痛风。尿酸高会怎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一项标准,血中尿酸值男性在416微摩/升以上,女性在357微摩/升以上,即可判定为高尿酸血症。血尿酸一旦超出正常值,便会形成尿酸盐。所谓痛风,即是尿酸盐随血液流到达下肢的远端,在关节及其周围以结晶形式沉积,并压迫该处神经,引起发麻,重者剧痛难忍。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组织内,可引起肾炎和肾结石。尿酸高的防治尿酸高很可能引起痛风病,因此以预防痛风病为首任。如果身体仅是尿酸高,那么可以通过饮食调理。1.多喝水,每日保持1500~3000毫升,少量多次喝完,以助尿酸排出。2.禁酒,酒精易使体内乳酸堆积,对尿酸排出有抑制作用,易诱发痛风;严格戒酒,啤酒加海鲜绝对禁止。啤酒本身含有酒精,会使尿酸的排泄受到影响;而且酒精氧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物质,使尿酸增高。海鲜含嘌呤和蛋白质,大量摄入蛋白质会使我们人体处于一种微酸的环境,这样会促进尿酸结晶的形成;另外,短期大量摄入海鲜,大量的嘌呤会使尿酸急剧升高。虽然我们饮食因素只占尿酸的10%~20%,但是短时间内大量吃海鲜导致尿酸急剧升高,再喝酒影响排泄。3.避免大量进食高嘌呤食物,像花生,牛肉,猪肉,海鲜,如动物的内脏、沙丁鱼、金枪鱼,豆类及发酵食物等;鱼虾类、鲜肉、豌豆、菠菜、酒等!避免吃炖肉或卤肉。4.每天饮食中蛋白质的量应控制在每公斤体重1克左右,动物内脏心、肝、肠、肾、脑和肉汤等以及沙丁鱼、虾、贝等海鲜都应少吃。蛋白质以牛奶、鸡蛋为主。5.饮食中蔬菜水果牛奶不限量,少吃盐,每天应该限制在2克至5克以内。6.每日的饮食结构中,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碳水化合物可促进尿酸排出,可选用精白米、富强粉、玉米、馒头、面条等。7.避免过度劳累、紧张、受寒、关节损伤等诱发因素;8.不宜使用抑制尿酸排出的药物。9.少吃脂肪,因脂肪可减少尿酸排出。10.药物治疗,可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的急性发作,防止痛风石的形成,减轻肾脏损害。药物多给予苯溴马龙(立加利仙)25-100mg,每日一次,有时也合用小剂量别嘌呤醇。目前临床上,继发性者多用别嘌呤醇治疗,原发性可用苯溴马龙治疗,同时大量饮水,口服碳酸氢钠。尿酸高不怕仅尿酸高而无别的症状,那么完全不用担心,只要稍注意饮食即可。即使高尿酸血症同样是可以防治的。据对大约40位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一项跟踪调查,减少一半饮酒量,坚持以蔬菜为主的饮食调养,三个月后,这些人的平均尿酸值从536微摩/升降低到434微摩/升。由此看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无疑是预防高尿酸血症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尿酸高的话,一定要注意不能吃含蛋白质高的食物,比如说豆制品,鸡蛋,包括瘦肉都不能多吃的,更不能饮酒,要多吃青菜,饮食要清淡,多喝水,利于尿酸的排泄,另外还要去检查一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尿酸高,有的疾病是可以引起尿酸高的,解决了原发病症,尿酸也会自动降下来的,要服用降尿酸的药物,比如丙磺舒等.饮食上避免进食高嘌呤食物(动物心、肝、肾、脑及沙丁鱼、酵母等)。蛋白质每日摄入量不超过1g/kg,少食脂肪,忌暴饮、暴食及酗酒。鼓励多饮水,每日尿量保持2000~3000mL,有利于尿酸的排泄,同时遥证夜间尿量。
高脂血症饮食治疗:(1)高胆固醇血症 仅有血胆固醇含量增高,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的患者,饮食治疗的要点是限制食物胆固醇,每天总摄入量少于200mg。病人应忌吃或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的脑子、脊髓、内脏、蛋黄(每只鸡蛋蛋黄含250~300mg胆固醇)、贝壳类(如蚌、螺蛳等)和软体类(如鱿鱼、墨鱼、鱼子等)。另一方面病人应该摄食适量的胆固醇含量不太高的营养素,如瘦的猪肉、牛肉、鸭肉、鸡肉、鱼类和奶类。这些食物胆固醇含量并不高,例如,每瓶牛奶仅含30mg,其他几种食物每100克中也仅含胆固醇100mg左右,不必过分忌口,当然也不要吃得太多。其次是限制动物性脂肪,适当增加植物油,计算表明,如烹调不用动物油,则每个患者每月可吃植物油(豆油、玉米油、菜油等)500~750g比较理想。素油虽好,但也不宜吃过多,否则也会带来不利的作用。第三,多吃蔬菜、瓜果,以增加纤维的摄入。第四,多吃些有降胆固醇作用的食物,如大豆及其制品、洋葱、大蒜、金花菜(草头)、香菇、木耳等。这些食物中,有的还同时具有抗凝血作用,对预防血栓形成和冠心病也有好处。(2)高甘油三酯血症 对于仅有血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而胆固醇含量正常的患者,其饮食治疗的要点与上面不同。关键在于限制进食量,降低体重,达到并维持在标准范围的体重。标准体重可用下列公式计算:男性:身高(厘米)-105(公斤)女性:身高(厘米)-107.5(公斤)其次是限制甜食,此类患者对糖类特别敏感,吃糖可使其甘油三酯含量更加增高。因此,白糖、红糖、水果糖、蜜糖以及含糖的食品和药物等应尽量少吃或不吃。第三,禁酒,酒可使这类患者的甘油三酯含量增高。第四,适当增加蛋白质,尤其是大豆蛋白。第五,适当限制胆固醇,每天低于300mg,允许病人每周吃3个鸡蛋,其他含胆固醇食物也可适当食用,只要总摄入量不高于上述界限即可。第六,适当限制脂肪,尤其是动物脂肪。(3)混合型高脂血症 此型患者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都增高,饮食治疗的要点是将上面两型结合起来。即适当限制胆固醇和动物脂肪,控制食量以降低体重,忌吃甜食、戒酒,适当增加植物油、豆类及其制品,多吃蔬菜、瓜果和某些有降脂作用的食物。尿酸由人体的肝脏、骨髓、肌肉等生成,在未经分解的情况下由肾脏、消化器官排出体外。成年男性体内的尿酸总量为7毫摩左右,其中将近一半每天交替排出体外。如果生成量增加,排泄量减少,尿酸在血液中的浓度就会增高(正常人的尿酸在血液中应该低于200ml/dl),出现高尿酸血症。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便会发展为痛风。尿酸高会怎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一项标准,血中尿酸值男性在416微摩/升以上,女性在357微摩/升以上,即可判定为高尿酸血症。血尿酸一旦超出正常值,便会形成尿酸盐。所谓痛风,即是尿酸盐随血液流到达下肢的远端,在关节及其周围以结晶形式沉积,并压迫该处神经,引起发麻,重者剧痛难忍。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组织内,可引起肾炎和肾结石。尿酸高的防治尿酸高很可能引起痛风病,因此以预防痛风病为首任。如果身体仅是尿酸高,那么可以通过饮食调理。1.多喝水,每日保持1500~3000毫升,少量多次喝完,以助尿酸排出。2.禁酒,酒精易使体内乳酸堆积,对尿酸排出有抑制作用,易诱发痛风;严格戒酒,啤酒加海鲜绝对禁止。啤酒本身含有酒精,会使尿酸的排泄受到影响;而且酒精氧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物质,使尿酸增高。海鲜含嘌呤和蛋白质,大量摄入蛋白质会使我们人体处于一种微酸的环境,这样会促进尿酸结晶的形成;另外,短期大量摄入海鲜,大量的嘌呤会使尿酸急剧升高。虽然我们饮食因素只占尿酸的10%~20%,但是短时间内大量吃海鲜导致尿酸急剧升高,再喝酒影响排泄。3.避免大量进食高嘌呤食物,像花生,牛肉,猪肉,海鲜,如动物的内脏、沙丁鱼、金枪鱼,豆类及发酵食物等;鱼虾类、鲜肉、豌豆、菠菜、酒等!避免吃炖肉或卤肉。4.每天饮食中蛋白质的量应控制在每公斤体重1克左右,动物内脏心、肝、肠、肾、脑和肉汤等以及沙丁鱼、虾、贝等海鲜都应少吃。蛋白质以牛奶、鸡蛋为主。5.饮食中蔬菜水果牛奶不限量,少吃盐,每天应该限制在2克至5克以内。6.每日的饮食结构中,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碳水化合物可促进尿酸排出,可选用精白米、富强粉、玉米、馒头、面条等。7.避免过度劳累、紧张、受寒、关节损伤等诱发因素;8.不宜使用抑制尿酸排出的药物。9.少吃脂肪,因脂肪可减少尿酸排出。10.药物治疗,可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的急性发作,防止痛风石的形成,减轻肾脏损害。药物多给予苯溴马龙(立加利仙)25-100mg,每日一次,有时也合用小剂量别嘌呤醇。目前临床上,继发性者多用别嘌呤醇治疗,原发性可用苯溴马龙治疗,同时大量饮水,口服碳酸氢钠。尿酸高不怕仅尿酸高而无别的症状,那么完全不用担心,只要稍注意饮食即可。即使高尿酸血症同样是可以防治的。据对大约40位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一项跟踪调查,减少一半饮酒量,坚持以蔬菜为主的饮食调养,三个月后,这些人的平均尿酸值从536微摩/升降低到434微摩/升。由此看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无疑是预防高尿酸血症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尿酸高的话,一定要注意不能吃含蛋白质高的食物,比如说豆制品,鸡蛋,包括瘦肉都不能多吃的,更不能饮酒,要多吃青菜,饮食要清淡,多喝水,利于尿酸的排泄,另外还要去检查一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尿酸高,有的疾病是可以引起尿酸高的,解决了原发病症,尿酸也会自动降下来的,要服用降尿酸的药物,比如丙磺舒等.饮食上避免进食高嘌呤食物(动物心、肝、肾、脑及沙丁鱼、酵母等)。蛋白质每日摄入量不超过1g/kg,少食脂肪,忌暴饮、暴食及酗酒。鼓励多饮水,每日尿量保持2000~3000mL,有利于尿酸的排泄,同时遥证夜间尿量。养生指南:一.合理饮食调养:高脂血症与饮食的关系最为密切。控制饮食对高脂血症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饮食提倡清淡,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类饮食,如动物脑髓、蛋黄、鸡肝、黄油等。脂肪摄入量每天限制在30~50克。糖类食品也要限制,不吃甜食和零食。多吃蔬菜和水果。宜低盐饮食,食油宜用豆油、花生油、菜油、麻油等。饥饱适度,每餐进食量以下一餐就餐前半小时有饥饿感为度,不宜采用饥饿疗法,过度的饥饿反而使体内脂肪加速分解,使血中脂酸增加。二.绝对戒烟忌酒三.提倡适量饮茶:茶叶中含有的儿茶酸有增强血管柔韧性、弹性和渗透性的作用,可预防血管硬化。茶叶中的茶碱和咖啡碱能兴奋精神,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疲劳和具有利尿作用。适量饮茶能消除油腻饮食而减肥。四.适当运动减肥:控制肥胖是预防血脂过高的重要措施之一。除饮食控制外,提倡坚持体育锻炼,如慢跑、五禽戏、太极拳、打乒乓球、老年迪斯科等。平时经常参加体力劳动。要控制体重的增长。参考资料:如何用中药进行高脂血症的治疗?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的病名,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因素。祖国医学无此病名,也无类似记载。但从多年的临床实践观察,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和人体阴阳消长失衡而产生湿浊、瘀浊有关。据临床所见,以高脂血症而引发冠心病者比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所以治疗高脂血症对冠心病而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中医对高脂血症的治疗究竟有哪些方药呢?(1)消脂减肥茶:生首乌30g、生山楂15g、草决明15g、冬瓜皮20g、乌龙茶3g。先将首乌等四味共煎,去渣,以其汤液冲泡乌龙茶,代茶饮用,每日1剂。连续饮用二月为一疗程,一般服用3~5疗程。此方有降脂、活血、降压、利水等功用。(2)决明子海带汤:草决明20g、海带30g。水煎滤药除渣,吃海带饮汤,每日1次,一月为一疗程,一般服用1~3疗程,此方有祛脂降压作用,适用于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或肥胖病人食用。(3)首乌片:每次口服5片,一日3次,连服2~4个月。本药的降脂作用,主要机理是滋补肝肾,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有关实验研究表明,首乌含大黄根酸,能促进肠道运动,阻止或减少脂类在肠道吸收,因而血脂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