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咨询中风后遗症该如何针灸治疗?问为什么扎了几个月了,还没有效果,还要不要坚持? 回答这一问题,可不是一言两语,而且病人情况因人而异,治疗方案自不会相同。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分享下面这个案例,希望对患者有所帮助。 7月13日 青岛会诊 患者刘某,曾有数十年的糖尿病史,近10年内共先后发作5次脑梗,目前勉强可站立行走,遗留双侧肢体协调性差,上下肢肌力不均衡,精细动作差,发音及吞吞咽功能欠佳,肠胃不适,血糖一直居高不下。辗转多地求医,效果不甚显著,亦曾长期针灸,未见明显改善,遂来求诊: 相关影像检查及肌力检测(略) 治疗方案如下: 一: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1、上肢选穴(按针刺先后顺序) 第一组:消泺穴、肩贞穴、天髎穴。熟悉经络的同学会发现,消泺和天髎同属手少阳,其所处位置恰在肩胛骨内上与外下,是肩胛骨与枕和上肢背侧伸肌形成的力线,中风偏瘫患者肘关节多屈曲,即内侧屈肌痉挛收缩,外侧伸肌被动牵拉,进而引起患侧肩部下坠,带动寰枢关节紊乱,影响头部供血,影响中枢功能恢复。而肩贞恰位于这条曲折力线的核心力点上,加之患者多次中风,左右肢体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与缺失,用肩贞,有助于调整肩胛骨的平衡。注意此处三穴要求扎跳,特别是肩贞,有助于建立新的力学平衡。 第二组:手五里。为什么这里只有一个穴呢?因为这个穴太重要了,它刚好位于肱肌与肱二头肌之间,是唯一一个可以快速级解肱肌痉挛的穴位,扎跳肱肌,不仅使痉挛的上肢屈肌松弛,更可通过兴奋上运动神经元,而抑制下运动神经元,使前臂及手部肌肉放松,五指张开。 第三组:三阳络、合谷。当患者大肌群有了一定力量,上肢可以相对自由运动时,手部的抓取动作等精细动作的恢复成为难点。此时的针刺要求特别精确,不能乱扎。三阳络为拇外展肌、伸指肌和伸小指肌三条肌肉(就是让五指张开的三条伸肌)肌腱的交错点,针尖轻微触及不同肌腱,引起拇指、食中无名指、小指的抽动,再配合相应的手指部穴位,施以电针给持续性的兴奋刺激,精确提高手指功能。而手拇指是抓取动作中最为关键的,于是用合谷穴,针至骨间肌肌筋膜缝隙内,使拇指抽动作外展动作,与三阳络相配,施以电针刺激,是这组穴的重点。 2、下肢运动选穴 分别针维道、足三里、上巨虚外、绝骨等穴,通过引发股神经、胫神经、腓深神经肌支、腓浅神经的兴奋,提高小肢肌力(特别是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增加下肢运动功能。 3、舌咽部先穴 选择廉泉穴、以及双侧天容穴,通过刺激舌骨肌、二腹肌等来改善局部肌肉的运动功能。如舌下静脉怒张明显,可点刺金津、玉液出血。 二:治病求本,中风后遗症虽然以肢体功能缺失为主,但病位实在脑部,所以松解帽状腱膜和枕下弓处肌肉群来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刺激大脑反射区,重点是头针运动区、感觉区,以上治疗要求患者留针1小时以上,甚则带针活动,或带针回家,以进一步加强疗效。 三:控制血糖,防止复中。患者长期的高血糖问题及腹部代谢问题(肥胖是中风后遗症患者的通病),以及运动量的降低,造成了身体代谢问题,成为多次复中的根源,针以水分穴(地部)、外陵穴(天部)、水道穴(地部)以健脾化痰,配合小腿部的胰腺点、丰隆、然谷、内庭来调节血糖。 四:耳穴辅助降糖,通过对耳迷走神经的刺激调节内脏节律和腺体分泌,协助控制血糖。 五、嘱患者家属坚持头部梅花针叩刺,以增加对头部反射区的持久刺激。 因患者病情比较复杂,整个诊疗过程超过3小时,经患者反馈,曾在多地接受针灸治疗,这次明显体会到了不一样的针刺体验,感觉针针到位,针后轻松,一次就有明显的效果。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既要提高肢体功能,又要调整中枢功能,治标症亦治本症。同时,还要考虑患者的原发病或素体体质,对复中的影响,整体调节,精确刺激,方可让患者一次就有效果。 在京治疗的另外两例患者,一例男性单侧偏瘫,岗上肌萎缩,一个月治疗后基本恢复,上肢可做梳头动作,拇指亦可张开。另一例女性单侧偏瘫,一次治疗手五指即可背曲张开,三次治疗后胫骨前肌肌力增加,行走地外划半圆的中风步态明显减轻,自述可自行行走300米。 以上告诉我们,针尖在哪儿才是最重要的,不是把针扎进去就叫针灸了。明经,明穴,精准刺激,是谓三才针法要旨。
梅核气,中医病证名,指因情志不遂,肝气瘀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所致,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以咽喉中有异常感觉,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中医肝病、中医咽喉疾病、中医精神疾病时均可见此病证。现代医学称为咽异感症,又常被诊为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称咽癔症、癔球。该病多发于青中年人,以女性居多。 梅核气主要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乘脾犯胃,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凝结成痰,痰气结于咽喉引起。患者总觉得咽部有异物感,咳之不出,咽之不下。 很多患者服中西药物治疗未效,却不知针灸治疗此病,属有奇效! 先举一个这两天的病例吧。 周三上午,我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五棵松门诊部(医保定点)出诊带教,这里是程莘农名家研究室在北中医的临床教学基地,一位附近居民来诊此病,自述吃了不少药物,也无法缓解,而且她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症状,就是卧位时咽部症状加重,所以特别影响睡眠,每晚早醒,难以再睡。 我说不开方,只扎针,她不相信会有效果,我就解释如下:咽部异物感,病不在咽喉,你不是耳鼻喉科看了吗,不是没问题吗!咽部症状,其实是胃引起的!当胃的内容物(酸性物质)返流刺激食道粘膜时(有很多患者并没有明显的食道灼热感,属于隐匿性返酸症,这个患者卧位加重不就是体位问题吗)会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进而导致同归迷走神经控制的咽部气道粘膜兴奋而分泌物增多,出现异物感症状。而导致胃内反流的原因,除了体位因素,更多的是与情志和胆道功能相关,于是临床中,中医称为肝火犯胃,胃气上逆,灼伤肺金。而肝胆同源,肝经本不到腹,是借助胆经路线才上行至肋胁,所以疏肝多找胆经穴位。 于是,一针右侧滑肉门(人部)至幽门口附近,引起胃下口收缩,二针上脘(人部)收缩胃上口,三针右侧胆囊穴以利胆和胃,四针双尺泽以疏利中焦气机(手太阴起于中焦,还循于胃上口),五针天突,要求贴胸骨柄后缘刺入1-1.5寸深,不留针。 第二天上午,这个患者追着告诉我,一是告诉我咽部症状大减,一夜安眠,二是带来了老老少少一家人来针灸。谁说针灸效果来得慢?
刘春燕 您了解穴位埋线吗?穴位埋线是针灸治疗的特色方法之一。 今天我们展开说说穴位埋线的理论来源于:《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当针刺腧穴得气后,小心延长保持气至的状态,达到自我呵护的目的。穴位埋线治疗的适宜病证是:慢性病证《灵枢•终始》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因长期的病理因素导致机体的慢性病程,所以针灸治疗作用的部位则深、持续时间则久。但是古代的金属针具即使是静置久留,也最多不超过24小时。现代的新技术和新材料使“静以久留”的时间达到了10-20天。目前常用于穴位埋线治疗的疾病有:慢性胃炎、便秘、慢性内分泌疾病和代谢性病证、慢性呼吸道疾病平稳期等等慢性病证。🫵注意一定让您的针灸医生来判断您的病是否能应用穴位埋线疗法穴位埋线最早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穴位埋藏疗法的一种。将羊肠线埋植到穴位内,通过羊肠线这种异体蛋白组织对穴位产生持久而柔和的生理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刺激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羊肠线易致机体过敏反应,现在已较少应用了。穴位埋线的常用新材料:可吸收高分子聚合物线PGLAPGLA降解产物为乳酸和羟基乙酸,乳酸以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羟基乙酸可参与三羧酸循环或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新材料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皮肤致敏反应穴位埋线的作用效应是:经络腧穴效应和组织疗法效应首先通过经络辨证选取腧穴,进行针刺,得气后将线体埋入腧穴内,这是通过经脉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的传导通路,发挥经脉腧穴的调控效应。继而在久留线体的过程中,线体被逐渐分解,形成抗原刺激物,产生局部及全身反应。从而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激发人体免疫功能,发挥了组织疗法效应。穴位埋线治疗医生需要注意:选择适应病证准确辨证、无菌操作充分了解记录患者的既往病史和现病史,做好经络辨证,选取适合的腧穴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动作要轻而准穴位埋线的疗法的禁忌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5岁以下儿童、孕妇、妇女习惯性流产者、各疾病的急性期、慢性病极度虚弱不能耐受针刺治疗者、有出血倾向者、发热病人、有传染性疾病者、精神疾病者等等。
湿热,为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亦为中医证候名,如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属于外邪,称为湿邪,多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热,也是一种邪气,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称为火热之邪。热也可以因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称内热。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或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热时可导致热证,热证是感受外邪,或人体机能活动亢进,阳盛阴衰的证候。热证的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干,脉数。 湿热,是热与湿同时侵犯人体,或同时存在体内的病理变化,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可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湿热证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热、身热不扬,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黄而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湿热流注关节则谓湿热痹证,侵犯脏腑时,可出现脾胃湿热(湿热蕴脾)、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肠道湿热等证。 夏至阳气,盛极入衰,阴气渐生,小暑已过,上热下凉,上火下水,湿热互蒸,闷于天地,正谓入伏,湿热多发,天时之因也。 想到排湿热,先要分清湿热在哪里,哪条经、哪个脏腑,亦或是哪个关节,而选用不同的穴位。湿虽为阴邪,但与热互结,则为阳热之性,除气虚明显者外,不宜用灸,多用刮痧、拔罐、刺血等方法。(配图中未涉及穴位,以之前文章中都发过,大家自己动动手指,搜一下哈) 1、湿热痹证: 肘关节,用尺泽、曲泽;膝关节,用委中、血海;手足用十二井;颈椎用大椎;脊柱(如强脊)用至阳、脊中。 2、脾胃蕴热: 尺泽、阴陵泉刮痧,商阳、厉兑、隐白刺血,重掐二间、内庭。 3、肝胆湿热: 大敦、关冲刺血,右阳陵泉、胆俞刺血拔罐,曲泉、血海刮痧;重掐侠溪、行间。点揉五枢,肋弓刮痧。 4、膀胱湿热: 委中刺血拔罐,大敦、至阴刺血,膀胱俞至次髎刮痧或走罐。 5、肠道湿热: 上下巨虚、尺泽刮痧,大肠俞刺血拔罐,商阳、厉兑刺血。配合大横、腹结处闪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