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电图: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心电图使用方便,价格便宜,易于普及,当患者病情变化时便可及时捕捉其变化情况,并能连续动态观察和进行各种负荷试验,以提高其诊断敏感性。2、核素心肌显像:根据病史,心电图检查不能排除心绞痛时可做此顶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可以显示缺血区、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大小。结合运动试验再显像,则可提高检出率。3、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所应采取的措施。同时,进行左心室造影,可以对心功能进行评价。4、超声心动图:心脏超声可以对心脏形态、室壁运动以及左心室功能进行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5、心肌酶学检查: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根据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和特异性同工酶的升高等肯定性酶学改变可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另外,还应定期检查血脂、血糖,因为冠心病一般由粥样硬化引起的,而动脉硬化与高脂血症,糖尿病有很大关系。
外科搭桥术可以达到全部冠脉血管重建正常血流的治疗目标,有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远期疗效。但合并有肺、肝、肾功能损害的病人和不适合外科手术的高龄患者及发病年龄早、不愿意过早开胸的病人,最佳的选择是冠心病介入治疗。 冠心病介入治疗又称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是指通过股动脉穿刺,将球囊导管送入冠状动脉病变处,利用球囊的机械挤压作用或支架的支撑作用,扩张病变狭窄处的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内径增大,血流恢复正常,从而改善心肌供血,缓解症状的一种导管治疗技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冠脉介入治疗的适应范围不断拓宽,成功率也日益提高。由于它治疗创伤小、无痛苦、恢复快(病人术后24小时可下地活动,3~5天可出院)、可重复性等优点,治疗效果比药物可靠且理想,已成为当今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技术之一。 不过,病人究竟适合哪一种治疗方案,需要做冠脉造影来了解病变血管支数、病变部位、长度、狭窄程度及各种特征,再结合病人的心脏功能和全身伴随疾病情况来全面综合考虑治疗效果和费用,为病人选择一种最佳治疗方案。 但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如果在术后没有做好终生“二级预防”,都有可能引发再次起病。对冠心病的防治,请大家记住“ABCDE”:“A”—阿司匹林和抗凝药物治疗;“B”—β受体阻滞剂和监测并控制血压;“C”—降脂治疗和禁烟;“D”—合理膳食和糖尿病治疗;“E”—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
(1)劳累或紧张时突然出现胸骨后或左胸部疼痛,伴有出汗或疼痛放射到肩、手臂或颈部。(2)体力活动时有心慌、气短、疲劳和呼吸困难感。(3)饱餐、寒冷、看惊险影片时感到心悸、胸痛。(4)在公共场所或会场中,或上楼爬山时,比自己以前,特别比别人容易感到胸闷、心悸、呼吸不畅和空气不够。(5)晚间睡眠枕头低时,感到憋气,需要高枕卧位;熟睡或恶梦过程中突然惊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要坐起后才好转。(6)性生活时感到心跳、气急、胸闷或胸痛不适等。(7)长期发作的左肩痛,经一般治疗反复不愈。(8)反复出现脉搏不齐,过速或过缓。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致病原因 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认为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和性别(45岁以上的男性,55岁以上或者绝经后的女性),家族史(父兄在55岁以前,母亲/姐妹在65岁前死于心脏病),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高血压,尿糖病,吸烟,超重,肥胖,痛风,不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