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或胃肠神经官能症不是一种精神病,目前我们专业定义的精神病是那些严重的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妄想性障碍等,他们是轻型的精神心理障碍,治疗效果比较好,但是对于治疗不及时,迁延不愈的会发展成抑郁症,或者开始本身就是抑郁症的一些躯体症状,应该不会发展成为严重的精神病。
罹患心脏或胃肠神经官能症,多能正常工作生活,周围人一般觉察不到,时轻时重,往往存在明显的精神心理痛苦,紧张焦虑,多反复到医院检查,请假休息。严重的有明显的抑郁、焦虑、失眠,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影响家庭关系,反复检查会加重经济负担,严重的会迁延不愈,不能工作,个别会发展成抑郁症、慢性焦虑症,严重的会自杀。5. 心脏、胃肠神经官能症都有哪些原因?如何早期发现?有没有可以预防的办法?罹患这两类疾病的患者,病因大体相同。多存在一定的性格基础,多愁善感,好生闷气,不善于表达负性情绪,胆小压抑,性格急躁,考虑问题易脱离现实等。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突然的压力,或短时间不能解决的困难,重要的人际关系紧张(夫妻关系、父母子女、领导、同科室人员),体力过度透支,经济困难,长期的饮食休息不规律,周围有关系比较亲密的亲朋邻居同事突然患病,心脏或胃肠肿瘤等。女性多于男性,与其性格和承受压力的能力有关。多起病于青年,发病前一般或多或少有心理刺激,中青年人群多发,一般没有明显基础疾病,有相关疾病家族史。如果出现心脏不适等心脏病的症状中青年,心电图没有明显异常,多次发作的可以到精神心理科就诊。对于胃肠症状明显,检查只是一般胃炎,服药效果不好的,建议去看精神心理科。早发现早去,排除一下精神心理疾病,有利无害。对于有此性格基础的朋友,平时可以注意自我调整,改善不良的性格,内心平和,不要有过多过高难以完成的期望,及时排解不良情绪,生活规律,适当锻炼身体,家庭和睦,有三两好友更好,酒肉朋友宜少。必要时可以定期做心理辅导,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疏导内心的压力。
众所周知,许多精神科疾病,特别是严重的类型,药物是主要治疗方式,是基础,比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严重抑郁症的治疗。药品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事半功倍,用得不好则适得其反。尽管精神科医生和药师一直强调规范治疗、按医嘱服药的重要性,但治疗过程中一直有一个难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不好。 什么叫服药依从性? 服药依从性是指患者执行医生制定的药物治疗计划的程度。根据执行程度的高低,可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超过或不足剂量用药、增加或减少用药次数等)和完全不依从三类,在实际治疗中这三类依从性各占1/3。而不依从的行为中,以自行停药和减药占的比例最大。 分析患者停药或减药的原因主要包括: 医源性精神状态变化。例如:锥体外系症状是抗精神病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之一,常常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来缓解。个别患者在开始服用抗胆碱能药物后出现急性精神紊乱,此时的精神紊乱是医生在处理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时所使用的抗胆碱能药物引起的谵妄,并不是原本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但是由于此时表现为精神症状的变化,患者或家属误以为是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而自行停用。 难以忍受药物不良反应。例如:有些患者在服用奥氮平后,出现食欲大增,体重明显增加,便会自行减少药物剂量或者停药,以减轻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过程中病情本身发生变化,患者误判为药物所致而自行停药。 经济状况或医保状况发生改变,患者无力承担药费而停药。 症状消失后认为病已经好了不需要再服药。 觉得自己没有生病,认为服药就是有病的证据,因此拒绝继续服药。 但是,仅靠患者或家属的主观判断就停用精神科药物可以吗?当然不可以。 因为不科学地停用精神科药物可能会引起许多躯体及精神症状,其危害性不亚于药物滥用,特别是骤然停药或快速减药可能会引起撤药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但是,有些患者发现自己因为各种原因而自行停药后,短时间内病情并没有发生变化,也无任何不适,就误以为“减药或停药后我的情况良好,说明我已恢复,不用再服药”。实际上,药物起作用有它自己的规律:药物被人体吸收后,血中药物浓度开始升高,要经过5-6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才能达到稳态,然后才开始产生疗效。同样,血药浓度的下降也是需要时间的,并不是一停药后果就立马体现,这也是一些患者自行减药或停药之后短期内病情仍然稳定的原因。 自行停药的风险 但也有部分患者停药几个月病情也没有波动。理论上讲停药这么久,体内的药物基本已经消耗殆尽,不再能为患者提供保护,为什么病情还能稳定呢?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2个: 一个是与病情的自然进展有关。像双相障碍、抑郁症这类复发性疾病,病情会有一个从严重到逐渐缓解的自然进展过程,甚至有很少一部分患者未经治疗就自然好转或痊愈。当疾病处于缓解期,或发作间歇期,即便停药也还能保持正常。但是,从疾病的远期预后来看,未经过治疗或者未规范治疗的患者复发风险更高,社会功能受损也更严重。规范的药物治疗则有预防复发和残疾的作用。 另一个原因是经过规范治疗患者的病情真的已经得到控制,可能真的可以停药了。但到底能不能停,什么时候停,如何停的决定应该是在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而不是仅凭患者和家属的主观判断,停药的整个过程也需要定期接受医生的评估,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出现上面提到的撤药反应或病情反复,以及下面将要讲到的远期伤害。 自行停药除了可能引起上面提到的躯体或精神症状,加重病情,改变病程走势外,还会影响疾病的长期结局,对个体和家庭造成远期伤害,包括: 从时间成本上来讲:停药后疾病复发风险增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治疗; 从健康成本来讲:复发次数多会加重脑损害、功能损害,增加治疗难度,需要的药物剂量、药物种类都会增加,增加不良反应的同时治疗效果也更差,留有的残疾也越重,康复起来更困难。 精神科药物到底要服用多长时间? 精神科的疾病有很多种,疾病之间有差异,有些基本不需要药物治疗或药物并不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而且每个患者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药物治疗时间。就目前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来说,药物治疗强调全程和规范化,治疗过程一般分为三个时期: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 急性期治疗的目标是缓解主要症状,尽量达到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争取最佳预后。急性期是药物治疗的开始,强调的是在安全的前提下使用足够的剂量,让药物的血药浓度达到有效的治疗水平,并保持一段时间。巩固期治疗的目标是巩固急性期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的风险;药物剂量及治疗方案基本延续急性期的治疗。也就是说,巩固期要继续采用急性期的高剂量治疗。维持期治疗的目标是维持疗效,预防复发,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维持期治疗的剂量一般低于急性期剂量,但也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来确定。 总体上来说,不同的病种因为疾病特点、药物特性、个体差异、复发次数等原因,每个个体、每个时期的治疗时间长短、剂量大小存在差异,最重要的是咨询您的医生,让他根据你的情况制定适合你的治疗方案。 坚持服药的益处 及时控制精神症状,稳定病情 减少住院次数和缩短住院天数 预防复发,减少再度住院的风险 有助于康复,提高生活品质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建议:患者若因各种原因想减停药,一定要先咨询医生,他们会基于您的病情和个体需求,为您制定一份周全、合理的治疗计划。
9月28日下午,在枣庄市精神卫生中心·物质依赖科,举办了一场爱心戒酒互助联谊会。主要意义在于:在戒酒的过程中,相互监督、支持、鼓励,彼此分享戒酒心得、感触,认识过度饮酒产生的危害,警戒自身,摆脱对酒精的依赖,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
一、圣诞节-我们一起度过二、过年-我们陪你吃过三、下雪-我们一起玩过四、春夏秋天-我们一起活动过五、百花园-我们清新感受过六、病房-我们一直快乐住过酒依赖的病人前驱期需要药物治疗。后期需要心理治疗和运动、游戏等健康活动、促进他们的康复。酒依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人失去信心,病人没有关怀,病房不够努力。为了挽救病人,为了挽救每一个家庭,我们一直在努力。
抑郁症目前已经成为了一种最常见的心理疾病,终生患病率达到10-15%,报道中国目前大约有9000万抑郁症患者,然而真正得到正规治疗的不足10%,主要因为存在着较多的认识误区,这些误区很普遍,包括患者本人、家人、周围人,甚至非精神科医生。个人归纳了以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个醒:1、认为抑郁不是病,是心理问题,不需要去看医生,不需要吃药,就是想不开,开导开导,出去旅游散心就能好。2、抑郁症见好转就可以停药,没有必要服用太长时间,长时间用药对身体有伤害,会成瘾,医生危言耸听,吓唬人。3、认为抑郁症是精神病,会疯,会变成大街上的疯子,到医院会被关起来治疗。4、认为抑郁症念叨自杀是吓唬人,不会真的去死。5、药物可以一下子加上量,也可以突然停下来,稍不见效就要求换药,一好转就减药。6、抑郁症进行电疗的话,会电坏脑子,吃药也会吃坏脑子,吃坏肝。7、相信广告上各种神奇疗法,迷信信神、烧香、中医药等。8、认为得了抑郁症丢人、可耻,抬不起头见人;认为抑郁症病人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才会抑郁。9、抑郁症好了,不会再复发;家里没有人患抑郁症,自己就不会患抑郁症。10、认为儿童不会抑郁,不应该患抑郁症。总之,抑郁症是一种病,需要正确对待,给予支持关怀帮助,可防可治不可怕,并不可耻。早发现,早治疗,规范治疗,减少不必要的伤害。本文系秦阳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将饮酒视为生活中第一优先事项,置个人健康、工作纪律、家庭责任和社会规范于不顾,一味追求喝酒,到后来举杯就不能自制,经常是不醉不休。(刘雷点评:饮酒病人多伴有人格改变,往往责任心下降,对孩子学习不关心,不知做家务,不关心老婆,父母,孩子。即使家人生病也不关心。对酒渴求强烈,到什么地方都先看有没有酒,往往家里面到处藏酒,在家不行就找借口到外买酒或佘酒。有时上班前喝酒,最后为了喝酒不上班。有些病人出现了躯体疾病,肝硬化,胃炎,末梢神经炎,消化道出血,尽管患者害怕,但由于酒瘾往往置身体不顾再次饮酒。由于饮酒对情绪有影响,往往饮酒者好发脾气,敏感,常因小事而大发脾气。同时病人可有多疑,怀疑对象有外遇,查看对象手机,不信任家人等等)2、为避免戒断症状的发生而频频饮酒,不少酒依赖者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饮酒,因为经过一夜睡眠之后,体内酒精经过代谢已所余无几。(刘雷点评:一般晨饮是判断酒依赖的标准之一。+血中的乙醇由肝脏来解毒,全过程约需2~4个小时。所以有的病人晚上喝酒,有时半夜喝酒,早晨再次喝酒,因为酒代谢了,但一旦缺酒就会难受,有戒断反应,所以必须及时喝酒。)3、由于对酒精的耐受性,酒量越来越大,饮酒越来越多。但患者对真实饮酒量总是讳莫如深,“没喝多少”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刘雷点评:成瘾耐受性增加一个是量加大,另一个是原来的饮酒量不能满足。因为成瘾的物质作用于大脑犒赏系统,犒赏系统往往需要越来越大的刺激。但如果喝到最后肝脏对酒代谢差了,喝酒量会减少,但喝酒次数会增加)。4、血内酒精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以下时便出现戒断症状,表现为双手颤抖、肢体及躯干颤抖、情绪激动、恶心、出汗等。如果及时喝上几口酒,这些症状便很快消除,否则会越演越烈,甚至出现意识障碍和抽搐。(刘雷点评:酒精的戒断症状还有很多,如视物模糊,腹泻,大小便失禁,体液失衡,幻视如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蛇,爬虫,鬼影等生动的东西,一般3-7天,但病人在家容易猝死,死亡率50%,而且病人容易打人,骂人对自己及家人都有威胁)。本文系刘雷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治疗戒酒经典案例 7岁的女儿工工整整给陈军写了一封信,劝爸爸戒酒。看着女儿稚嫩的笔迹,陈军哭了。 “要酒不要命,要命不要酒。”来医院的三天前,陈军下决心戒酒。 陈军拿出一把刀:“再喝酒,就用刀自杀!”可是,比自杀还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戒酒一天后,陈军眯着眼睛躺在床上。突然,地上出现5个长头发的小姑娘。 “她们还不到我膝盖那么高,长得可好看,在地上蹦。一个小姑娘还招手让我过去。我一起床去摸她们,‘噌’的一声全没了。”陈军回忆时,对那“噌”的一声印象格外深刻。“后来,又跑进来4只狼狗,都穿着衣服,一只狗对其他狗说,‘嘘!有人’。另一只狗却哭着说:‘咱们走吧,人家对咱不错。’”陈军当时没敢碰这些狼狗,他心里想:“只要不咬我就中。” 对于这些场景,他开始只是感觉有些奇怪。戒酒4天后,更可怕的场景让他怀疑,家里是不是闹鬼了? “那4条狼狗又回来了,它们像蚕一样吐丝,把厕所门堵得严严实实。但我靠近时,狼狗瞬间又无影无踪。” “等我回到床上,突然发现一个长头发美女坐在床边,她一边笑一边嗑瓜子。我递给她一杯水,她还喝了一口。我一拉门,她‘噌’的一声又没了。”陈军这一次把他看到的、听到的告诉了妻子,但妻子什么也没见到。陈军找来风水先生,但风水先生经过一番查看,认定“房间里没闹鬼”。 住医院,陈军是被灌醉了送来的。如果清醒,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来这家医院。“谁愿意把精神病的帽子扣自己头上?”陈军向记者抱怨道。 经详细询问,医生确诊陈军患了“酒精性幻觉”。那些奇异景象,实际上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幻视和幻听。这是“酒依赖”患者刚戒酒时的常见症状。 从酒的“主人”到酒的囚徒 继续喝酒?伤肝、伤胃、伤身体、家庭破裂。 戒酒怎样?那些可怕的幻象还会再来。 10月16日,陈军坐成瘾科病房里,对医生讲他进退两难的处境。 31岁的陈军已有12年酒龄。19岁那年,几名同学聚餐,陈军举起酒杯,满杯啤酒一饮而尽,从此开始饮酒生涯。 陈军在一家工厂跑销售,在酒场上拼搏是他的主要工作。开始喝半斤白酒就上头了,几年过去,一斤白酒下肚,还能再喝两瓶啤酒。刚开始是大家聚餐时才饮酒,然后是经常独自饮酒,再后来一天至少喝一次。 “喝酒年头多了,身体就不行了,身上没劲,还不如小姑娘力气大。一不注意就感冒。”身体已经对陈军发出危险信号,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陈军开始变得偏执、容易暴怒。 “喝了酒就和我吵架,吓得孩子躲在一边哭。丈夫被那些酒友‘带坏了’。”妻子却没意识到,这是一种精神疾病! 今年春节过后,陈军早上一起床就想喝酒。“那时候,啥也不想干,手发抖,身上没劲,头脑不清楚,心里乱七八糟,说不清什么感觉。” 然而,只要陈军一端起酒杯,不适感就没了。低度酒不过瘾,喝了3两想喝半斤,根本控制不住自己,上百次发誓戒酒总是失败。这些表现在徐建强看来,已是明显的酒依赖症状。 与陈军的状况相仿,成瘾科的患者多数在十八九岁开始喝酒,大量统计显示,开始饮酒的年龄越早,发生酒依赖的可能性越大。 突然戒酒会带来什么? 徐建强与陈军对话时,陈军已经入院两天了。谈话时,他尽量让陈军说,只在个别时提一些问题做引导,这是精神科医生必备的素质。 徐建强说,长期酗酒者突然戒酒有可能患上酒精戒断综合征,常在最后一次饮酒后12~72小时发生,轻者出现手抖、出虚汗、坐立不安、头脑不清、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重者出现意识模糊,四肢震颤。有时,也可能出现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如发热、多汗、瞳孔散大、心动过速等。 还会出现认知障碍,可见大量生动逼真的幻觉,多为幻视或幻听,如命令性幻听,耳边听见有人让其砸东西、打人等。幻视多看到生动的小动物,如蚂蚁、青蛙、小虫子、蛇、老鼠等在床上、地上爬,或看到墙上、房顶有马、鹿、汽车等在跑。这就是所谓的“酒精幻觉”。 ★揪着衣服打电话的老黄 在成瘾科病房里,不乏像陈xx这样的酒精戒断综合征病人。35岁的黄民有15年饮酒史,他患了酒精性幻听,刚进医院3天。入院前两天,他总是对着墙“打电话”,然而这时候他却是两手空空。但他瞪着眼睛告诉别人,这样就可以和远在南阳的妻子通电话。“别说南阳,现在要北京也能要到!我知道你不信,事实会让你相信的。我让通信公司把原来的手机停机了!” 记者采访当天,黄民又揪着衣服“打电话”了。他见到徐主任大声说:“我啥事也没有,马上办出院。”徐主任说:“出院必须直系亲属签字。”黄民躺在床上,揪着前胸的毛衣,开始给妻子“打电话”。 “喂,喂……”“手机”还未接通,黄民等了一会儿,“听见没?干吗呢?打麻将?”……“打麻将连电话都不接?明天来接我出院。”黄民开始不满意妻子的行为,啪的一声把“手机”挂断。(挂断电话的动作)★爱“说谎”的老王 在另一间病房,记者见到54岁的老王,他是酒精性痴呆患者。老王是名牌大学毕业生,高级知识分子,从事行政工作多年,饮酒史20年,成瘾10年。入院前,老王戒酒后出现震颤谵妄症状,因治疗不及时发展为酒精性痴呆。老王中午吃什么饭记不清,简单一位数加法不会算,经常在大街上拉开小轿车门就往里钻,他说那是他的车,他家和中央领导是亲戚。 入院后,老王只能记起眼前的事儿。别人问他干什么了,他常常信口胡说,不是他爱说谎,而是他记不清太远的事情,却把一些没做的事当成真实发生的。 “这就是酒精的危害!”徐建强沉重地对记者说,酒精是精神活性物质,随着人体对酒精耐量的增加,少量的酒达不到饮酒的状态(就是酒依赖者常说的没喝够),人的酒量就会越来越大。 徐建强说,酒精对大脑有抑制作用。在酒精作用下,大脑需要提高兴奋物质的分泌,以达到平衡。减少酒量或停饮,抑制剂没有了,大脑还会继续分泌兴奋物质,打破这种平衡,就发生戒断症状。这就导致酒精戒断综合征的种种奇异的症状。 匿名戒酒,帮酒徒跳出“酒依赖”怪圈 徐建强把AA活动形式引入他的戒酒治疗。每周二、五下午是成瘾科固定的“匿名戒酒协会”活动时间。陈军入院第七天,参加了这个活动。在这里,陈军听到了病友谈饮酒的历程、饮酒危害和戒酒要走的曲折道路。 住院一个月后,病友吴阳又“破戒”了,先是喝了3两,控制不住自己,一口气喝完3斤白酒,倒地不省人事,又被家人送回成瘾科。 “我就不能见那个东西(指白酒),一见就想喝。”吴阳回忆那次复饮的经过。那天,他路过经常买酒的超市,一到超市门口就感觉心跳加速,身上没劲,全身抖动。其实,只要坚持半小时,他就可以克服酒精渴求,但他最终还是没忍住。 诱惑不但来自酒本身,还有酒友的引诱。出院病人何辉讲述了“拒酒技术”。何辉经常出差,接待方管饭,酒自然少不了。为了拒酒,何辉的秘诀是:不讲情面,撕破脸皮。何辉说:“拒酒时不要你推我让,必须果断拒绝。” “仅靠自己的毅力和别人的监督几乎百分之百复发。”陈军在协会活动结束时告诉记者。从病友和医生的讲述中,他知道,酒瘾来时,不是毅力就能解决的,还有体内的生理因素。想喝-喝多-闹事-戒酒-难受-想喝——这是包括所有戒酒者都会经历的“酒依赖”怪圈,谁能从里面跳出来,谁就戒酒成功了。 在活动结束后,护士告诉陈军,B超检查,他已经是中度脂肪肝。医生给陈军分析检查单的数字,让他了解酒精把肝脏弄成什么样子了。还有另一个目的陈军不知道,在治疗到一定阶段时,医生还会再让他查一次B超,那时,将两次检查相对比,这可以让他看到戒酒后,自己的身体在一天天恢复。 陈军还需要在这里住上一阵子,接受康复治疗,认识饮酒动机,改变以往的饮酒模式。健康教育、生活重建、心理调整……医生说,陈军能否主动参与,能否对酒精、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是成功戒酒的关键。 令人不安的是,每天都饮酒的人,将成为站在“酒依赖”患者背后的庞大“后备军”。(注:本文所涉及患者均为化名)
很多人都了解抑郁,陷入抑郁的人往往对自己、对生活、对未来失去了信心,陷入了绝望,甚至想到了轻生,这种痛苦到极点、绝望到麻木的感觉,除了本人也许很少有人能够体会。 随着大家对抑郁症的了解越来越多,更多的抑郁症患者也能够以积极的方式应对抑郁,能够去看医生,愿意接受药物,能够想到寻求心理治疗。但有时候我们发现,有些患有抑郁的人运气似乎没有那么好,抑郁的幽灵始终伴随,并且不论是住院治疗,还是门诊服药,效果都不是很好。这时候我们就要警惕是否自己患了双相情感障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冯强 这种病是另一种比较严重的精神科疾病,它又叫做躁郁症,顾名思义,得了这种病的人,时而躁狂,时而抑郁,躁狂的时候,可能会心情异常兴奋,觉得世界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自己有很多的计划要实施,自己能力很强,也会觉得别人的效率和速度都很慢,觉得自己很喜欢和别人交往,喜欢帮助别人做很多事情,有时候会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很容易发脾气,很容易控制不住自己做一些比较冲动的事情!并且自己感到精力很旺盛,睡眠也会减少,一天只要睡很少的时间(3-4个小时甚至更少)。如果与上面的情况越符合,就说明越有可能处在躁狂状态,但往往很多人只是自我感觉很好,经历很旺盛,头脑灵活效率高,人际活动主动积极,这样的情况自己感觉很舒适,别人感觉也很有感染力,但也可能是处在轻躁狂的状态;我们也会发现自己的周围会有这样的人,或者自己就经历过这种状态,有的人说,如果人一直处于轻躁狂状态那也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但往往我们的身体不会这样的理想化,就像过山车,有高峰就会有低谷,往往在很高的状态的时候,我们就会随后跌入谷底——进入抑郁的深渊;所以双相情感障碍的特点就是,情绪状态不稳,容易波动。 针对这样的特点,我们往往在躁狂发到很严重的时候,身边的爱人、亲人、朋友无法忍受的时候才会寻求专业的帮助,或者等到发抑郁的时候,自己才会到意识到生病了; 有人问双向情感障碍对于我们会有什么危害?双相情感障碍的危害比较严重,因为这种病往往起病比较早,很多人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发病了,很多人是以躁狂的形式第一次发病,很多是以抑郁的形式第一次发病。那么这种病如果治疗的不积极,就会反复发作,而且每当抑郁的时候自杀的风险也会很高;但由于比较多的人是以比较隐匿的轻躁狂加抑郁的方式发病,所以很容易被当做抑郁症治疗,但是治疗抑郁的药物并不能很好的控制双向情感障碍,因此会出现反复发病、反复就医、反复住院的情况。 也有人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聪明的病”,因为比较多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患有此病,因为在轻躁狂状态的时候,人往往会有极大的精力、想法和创造力、执行力,而这些都是职业成功的要素,所以在我们社会的精英职业人群当中会有相当比例的人患有这种疾病。 所以对于这种疾病,我们需要增加认识,急早的发现隐藏在抑郁背后的杀手,就会避免反复发病、不断陷入抑郁的恶性循环。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市场竞争的加剧,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抑郁症最大的危害就是会出现自杀行为,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服药、跳河、自缢等,甚至有的会出现扩大性自杀。急性期通过治疗能较快的治愈,但是此病也易复发,因此,家庭监护就尤为重要,那么,如有人得了抑郁症,作为家属要做什么呢?1、首先要正确认识疾病 一些家属总认为自己家人的病情很轻,是因为学习、工作压力等原因造成的,做做心理疏导就可以了,不需要住院或吃药。殊不知,在急性期,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的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不愿住院或不愿使用药物,都会造成病情的加重。2、药物的监管 病人出院后,因病情的需要,往往还要根据医嘱服用一段时间的药物。一些家属认为病人病好了,可以自己管自己了,就会将药物交给病人自己保管。但因抑郁症易复发,如果,家属未能及早发现复发症状,病人因情绪低落,会利用家中现成的药物一次性大量吞服来自杀。所以,药物最好由家属保管,吃药时,亲自看护病人服下,以免病人出现意外。3、经常与患者沟通 作为家属来说,要经常与病人交谈,聊一聊工作、学习、生活,鼓励病人讲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耐心倾听他的诉说,给病人一个宣泄的机会,以减轻内心的压力,并且通过交谈能及时了解到病人心中的想法,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同时还能及早发现病人有无消极的念头。从而对一些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病人,家属要耐心与之沟通,可以陪着病人坐坐或走走,即使不说一句话,也能让病人感到温暖,减轻压力。4、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 家属与病人生活在一起,要观察病人的情绪有无低落、食欲是否下降、出现失眠或异常的行为,如:开始无故哭泣、交代身后事,写遗嘱等,这些都是疾病复发的征兆。一旦出现,家属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就诊。5、家属自身的良好心态 大家知道,情绪是易传染的。作为家属来说,自身要有个乐观向上的心态,给病人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给病人一个真诚、支持、理解的态度,使病人有安全和归属感。平时经常带病人外出散步、爬山、郊游,呼吸户外新鲜空气,进行有氧运动,也能使病人心情愉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