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老年化加剧,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糖尿病患者居世界首位,随着病程时间推移,糖尿病患者治疗用胰岛素治疗是大多数患者的必经之路。所以掌握好胰岛素注射技术对于每位患者及家属至关重要。注射胰岛素是糖尿病人及家属应该必须掌握的一项“技术”。 首先是胰岛素注射部位选择: 优选腹部:是应优先选择的部位,因为腹部的皮下脂肪较厚,可减少注射至肌肉层的危险,捏起腹部皮肤最容易,同时又是吸收胰岛素最快的部位。应在肚脐两侧旁开3~4指的距离外注射,越往身体两侧皮下层越薄,越容易扎至肌肉层。这个部位最适合注射短效胰岛素或与中效混合搭配的胰岛素。 其次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四分之一部分和臀部也是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大腿外侧:只能由前面或外侧面进行大腿注射,内侧有较多的血管和神经分布,不宜注射。注射大腿时一定要捏起皮肤或使用超细超短型(5毫米)笔用针头。上臂外侧四分之一部分:此处是最不适合自我注射的部位,因为上臂皮下组织较薄,易注射至肌肉层:自我注射时无法自己捏起皮肤。必须注射上臂时,建议使用超细超短型笔用针头(5毫米)或由医护人员及家人协助注射。 臀部:臀部适合注射中、长效胰岛素(例如睡前注射的中效胰岛素),因为臀部的皮下层较厚,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慢,这样更能很好地控制空腹血糖,同时又无需捏起皮肤也无肌肉注射风险。 注射胰岛素前首先要准备所需要的器具和物品,比如75%浓度的乙醇、胰岛素、胰岛素注射器、消毒药棉。胰岛素注射器的种类很多,比如一毫升一次性塑料注射器,一毫升玻璃注射器,以及近年来研制的胰岛素专用注射笔等等。 其次检查胰岛素制剂是否在药物的有效期内,是否密封无损,短效胰岛素外观清澈,混浊就不能够使用,中、小和长效胰岛素混浊则为正常。 中长效胰岛素使用时应该将胰岛素混匀,可以放在双手间缓慢搓动,但是不要上下剧烈摇动,如果使用胰岛素专用注射笔,只要按照说明书的提示来具体操作。 检查注射部位是否有硬结、脂肪组织萎缩、周围有无红肿、皮肤感染等,如有这些情况及时就诊告知医务人员。 注射完毕后保留5-10拔针,将胰岛素针头卸下丢弃到医疗垃圾桶。 胰岛素保存,未开封使用的要求2-8度冷藏保存,开始使用的胰岛素25度以下保持4周,如果气温过高建议冰箱或者将室内温度调整25度以内。
饮食治疗是贯穿于糖尿病终生的最基本治疗。在临床实际中,在给糖尿病友讲饮食控制的时候,大多数患者第一反应是说:“那会饿死了去!”。感到生活迷茫,生活没有意义,这也不能那也不能吃,也不知道怎么吃。所以給大家讲最简单、基本饮食治疗,或许对大家有帮助。 糖尿病饮食平衡饮食,也就是什么食品都可以吃一点,总量控制,多粗粮、少精细、低脂,戒烟戒酒。最简单的易掌握的吃法:每餐吃拳头大小的米饭;一斤蔬菜(大白菜、西红柿、黄瓜、西葫芦、苦瓜等),二两瘦肉或者4两鱼肉,一个蛋,一包纯牛奶250ml。适当吃点水果点心(半斤西瓜、半个苹果、一个香梨、半个香蕉、荔枝1-2个、桂圆1-2个、李子1-2个、香瓜半个、哈蜜瓜半斤等。一块无糖饼干或米饼或半片面包)。吃了饭不要马上吃水果点心,在两餐之间进食水果点心,上午10-11点左右,下午3-4点左右适当吃一点是可以的。这样吃既不会引起血糖过高,也可以防止餐前低血糖,这样全天血糖更加平稳。适量饮酒,白酒不超过一两,红酒不超过2两,啤酒1杯。适量饮酒可以活血,过量饮酒伤肝脏,也可以引起低血糖(尤其是应用了胰岛素患者),戒烟。还可以自己监测血糖,摸索自己饮食与血糖控制规律。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从2002年的4.2%迅速上升至2012年的9.7%,据估算,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9700万,糖尿病前期人群约1.5亿。糖尿病并发症累及血管、眼、肾、足等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型糖尿病是我国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前期人群接受适当的生活方式干预可延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一、行动目标: 到2022年和2030年,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糖尿病治疗率、糖尿病控制率、糖尿病并发症筛查率持续提高。 提倡40岁及以上人群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6个月检测1次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 二、个人要求 科学运动。糖尿病患者要遵守合适的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方法并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每周至少有5天,每天半小时以上的中等量运动,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有走步、游泳、太极拳、广场舞等。运动时需防止低血糖和跌倒摔伤。不建议老年患者参加剧烈运动。血糖控制极差且伴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时,不宜采取运动疗法。 三、医学科普知识----运动治疗与低血糖防护 1、运动疗法附加建议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是可以增强呼吸、心血管功能、改善新陈代谢、纠正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的锻炼方法。通常采用的有氧运动为步行、跑步、骑自行车、爬山、爬楼、划船、游泳等。建议饭后一小时运动最好,对于身体健康的人,运动时间没有禁忌。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本来就不稳定,运动时会消耗能量,进而对血糖产生影响,导致血糖波动更大,如果没有及时加餐,运动量又大,容易造成低血糖,所以饮食后一小时运动最好。 不适合运动治疗的人群: (1)自身胰岛素严重分泌不足的I型糖尿病患者; (2)血糖极不稳定的脆性糖尿病患者; (3)合并收缩压大于180mmHg的糖尿病患者; (4)血糖过高,大于14mmol/L患者; (5)合并严重心脏病患者; (6)合并脑供血不足患者; (7)合并有肾脏病并发症患者; (8)急性感染的糖尿病患者。 2、低血糖现象 糖尿病病人一般血糖小于2.8mmol/L就考虑是低血糖。糖尿病低血糖,首先要排除饮食的因素,有一些病人饮食不规律,一餐多一餐少,如果进食明显减少,而降糖药物又不调整,那就一定会导致低血糖。所以糖尿病病人尽量要定时定餐定量的吃饭。如果排除了是饮食的因素,还要注意酒精的摄入,如果是空腹饮酒,酒精能直接导致低血糖,糖尿病人应避免酗酒和空腹饮酒,还要考虑是降糖药物剂量过大,糖尿病病人经常低血糖,要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反复发生低血糖和发生严重低血糖反应的应该及时到医院就医。 低血糖症状:表现为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严重者还可出现精神不集中、躁动、易怒甚至昏迷等。 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包括Ⅱ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低血糖反应并不代表真正的低血糖,而是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如果血糖下降速度过快,虽血糖并没有低于2.8mmol/L,也会产生低血糖反应,低血糖反应就是类似于低血糖的症状。 低血糖的危害:由于脑对低血糖的耐受程度很低,低血糖可以导致患者短时间内发生意识丧失而跌倒,可能导致外伤,尤其是颅脑外伤;严重的低血糖和长时间的低血糖,可以导致脑遗留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导致死亡。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宁高勿低。 发生低血糖的自我处理:自备一些高糖食品随身携带:水果糖、方糖、奶糖、巧克力、果汁、蜂蜜、饼干等;出现这种全科早期,即刻嚼服上述食品。 严重低血糖协助救治:患者意识清楚但自理不能,协助拿糖果嚼服,或果汁或糖水饮用。如果意识丧失,不得强制喂食喂水,应该协助拨打120急救,等待急救人员。
随着生活达到全面小康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成为常见病、多发病,与现代生活方式、人口老龄化、超重和肥胖等关系密切。资料显示,2017年全球糖尿病成人患者已经达到4.25亿。2013年我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显示,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0.4%,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糖尿病病死率高,2009年将其作为首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长期慢性高血糖可引起糖、蛋白质、脂肪等代谢紊乱,导致心血管、肾脏、眼、足、神经等组织器官的损害及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而急性高血糖可引起水、电解质的代谢紊乱,甚至酸碱失衡,发生高血糖高渗综合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而危及生命。 糖尿病引起慢性并发症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承重的经济负担。比如糖尿病足,大量研究证实,糖尿病足部并发症的基础是糖尿病血管和神经并发症,而感染是诱发其加重的因素。糖尿病足医疗花费大,以药品花费最多。因此对于教育程度低、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病程较长的中老年患者,加强糖尿病足和增加足部护理的知识是必要的。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科分析糖尿病足患者住院费用和评均住院天数显示,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38天,住院费用18913元,平均每天花费498元。糖尿病足患者住院费用呈逐年增加趋势。 加强糖尿病足的宣传教育,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足保健意识能力。 ①选择合适的鞋、鞋垫和袜子,定期检查糖尿病患者足部病变的危险因素并给予矫正;②对初诊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足危险因素进行评估;③对已有糖尿病足并发症的患者加强护理宣教;④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⑤继续开展社区人群的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患病率调查与防治研究工作,都有利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进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痛风患者不断增加,痛风患者对饮食的要求。在坚持总热量控制、平衡饮食治疗的原则下,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素食为主 减少肉食等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尤其是动物内脏、骨髓、鱼、虾、肉干、扁豆、香菇、菌藻类等富含嘌呤的食品。在痛风急性发作期的2~3天内,应选用基本不含嘌呤的食品馒头,、米饭、牛奶、鸡蛋、黄瓜、苹果等,在痛风缓解期也应坚持低嘌呤饮食,多吃蔬菜瓜果,蛋白质摄入每日不超过一克每公斤体重,以牛奶、鸡蛋为宜。每日善食中的嘌呤含量限制在100---150毫克以内。 2.多饮水 饮水2000~3000毫升,以利于尿酸排出。 3.忌酒 因乙醇能抑制尿酸经肾脏排泄,使血尿酸增高而诱发痛风。 4.防止疲劳和受凉 有尿酸增高的患者或已发生过痛风的患者,在平时劳逸结合,防止疲劳,避免受凉和寒冷刺激,防止感冒。 痛风的药物治疗 痛风的病程大致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发作间歇期。不同时期治疗原则不同。 1. 急性发作期 痛风的急性发作期以急啧治标,即消炎止痛、缓解症状,药物包括: 1)非甾体类消炎药吲哚美辛、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疼痛症状较轻者可选用此类药物。 2)秋水仙碱:这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特效药,能迅速的缓解关节疼痛等自觉症状。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骨髓抑制、脱发、呼吸抑制等,故需慎用,不宜长期使用。有骨髓抑制,肝肾功能不全,白细胞减少者禁用。 3)糖皮质激素:只有当上述药物无效,并且患者症状较重时,方可考虑给患者使用。 2.发作间歇期(缓解期) 痛风患者在发作间歇期以缓则治本,本期治疗目的是降低血尿酸水平,药物包括: 1)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现有别嘌醇、非布司他它们既可与促进尿酸排泄合用,也可单独使用,不良反应有皮疹,胃肠道刺激、肝损害及骨髓抑制等,但一般较轻,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用药量宜减半。 2)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 尿酸排泄减少是原发性痛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药物可阻止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促进尿酸的排泄,适用于肾功能尚好,但排泄量偏低的痛风患者。药物有丙磺舒和苯溴马隆。不良反应小,偶有皮疹及胃肠道反应。肾功能不好时此类药物疗效欠佳。通风性肾病患者尽量少用此类药物。 3)碱化尿液的药物:正常人尿液PH值是6左右,呈弱酸性。碱化尿液可增加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防止尿酸盐结晶形成肾结石而损害肾脏。可口服小苏打(碳酸氢钠)每日3~6克,PH值保持在6.5~6.87为宜,超过7.0引起草酸钙及其他结石形成。此外,应多饮水,每日尿量2000毫升以上促进尿酸的排出。 痛风的预防预防痛风的关键在于饮食,患者应忌食富含如海鲜,动物内脏,肉汤、黄豆等,多吃嘌呤含量低的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严格忌酒,平时多饮水,以利于体内尿酸的排泄。对于痛风反复发作者,可长期服药。方法是:丙磺舒每日一片,连服两周。然后改别嘌醇每日一片连服两周,以上两药每两周轮换。因每种药的药量均不大,要间隔两周,不会导致药物蓄积,不良反应也较小,同时又起到预防痛风发作的作用。
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基础方式。运动能减轻体重,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同时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机体免疫力,最重要的是运动能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更好的达标。 一、运动的量 运动的量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者,如散步、太极拳、干家务等每次数20~30分钟可视为一个运动单位,中度者,如慢跑、快步走、游泳、爬楼、跳广场舞、老年体操等,10分钟可视为一个运动单位。重度者,如举重、短跑、打篮球、跳绳、爬山等每次5分钟可视为一个运动单位。 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体力及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体育运动。因为糖尿病患者中绝大部分是2型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居多,在体力、耐力、爆发力等方面远不如青年人,有可能因为不能耐受体力活动而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因此,对于中老年以上以轻度、中度运动为主,每日做2~3个轻度运动或者每日1~2次中度运动。儿童糖尿病患者同成人一样,也要适当的运动,不仅是糖尿病治疗的需要,也是生长发育的需要,如打乒乓球、羽毛球或者骑自行车等适当运动运动,运动时间一小时左右,应定时、定量,循序渐进,并有人监护。 二、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1)选择适当的热身运动动 如关节、小幅度的运动,以免突然加剧的运动导致关节、韧带的损伤,导致皮肤的破损和活动的不适应。 (2)穿合适的鞋袜 由于长期的血糖控制不佳,往往合并有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以及神经病变等多种慢性并发症。当不适当的运动时则有可能导致足部皮肤的破损溃烂等难以治愈的糖尿病足。因此糖尿病患者运动前注意穿合适的鞋袜,避免跌倒。 (3)低血糖防范 运动中可能因为活动量的加大、药物的持续作用等原因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因此,患者需随身携带一些糖果、饼干等,以备不时之需。 三、运动的适宜时间 人体摄入碳水化合物后往往在30分钟达到一个高峰,在餐后1小时达到另一个高峰,这段时间是血糖上升的一个关键时期。因此,应尽量在吃饭后30分钟至一小时左右进行体育活动,既能降低血糖,也能相应地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运动的量以微微出汗,周身发热、又不感觉太累为宜,这样患者的体力能够很快的恢复,饮食和睡眠质量得到改善等。有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运动以不导致局部缺氧、缺血,不引起间歇性跛行、局部疼痛为宜。如果运动中出现头晕,出冷汗,心慌、饥饿感等不适,要警惕低血糖的可能,立即停止体育运动,及时吃饼干、糖果等碳水化合物。 四、不适合运动的人群 有心脑血管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避免运动。心衰、心律失常、严重高血压的患者在体育活动时可能会到出现心衰、心律失常进一步加重,血压波动大易造成脑血管意外等;有严重高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过多运动有可能会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综合征等急性并发症;而有严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过量运动造成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要掌握好运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五、运动后的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因血管状态差,血液回流阻力大,外周的血液难以在短时间内回流入心脑血管等重要脏器,而造成头晕、恶心等不适,因此在结束运动时,还应做一些缓冲的运动,如散步、四肢活动等,以促进血液的回流。运动量要量力而行,要注意运动的耐力和时间运动,不可过度运动,否则适得其反。此外在运动前最好测一次血糖,运动后休息半小时左右再监测血糖,以评估某项运动对血糖的影响,从而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提供参考。 六、运动的持久性 血糖的控制是一个伴随终生的任务,要保持平稳的血糖水平,无法一蹴而就,贵在坚持。建议患者将适当的运动穿插在日常生活行为中,能够自己亲自动手的事情尽量不麻烦别人,如步行上下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总之,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喜好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适度的活动量,使血糖达标,从而保证更好的生活质量。
1.女性性早熟:女孩8岁前出现乳腺增大,腋毛生长等任何一项或多项,或月经初潮开始于10岁前,或青春期发育与性发育早于2.0个标准差以上。 2.男性性早熟:男孩在9岁前出现性腺增和第二性征称为男性性早熟,绝大多数男性性早熟为病理性,分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类。
进食糖类食品对血糖的影响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经常会有糖尿病患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食物的的糖类可分为:单糖、双糖、多糖。血糖指数是指进食不同食物血糖耐量耐量曲线在基线内面积与标准糖耐量面积之比,可较好的反映今时不同食物餐后的血糖反应。不同的淀粉类食物血糖指数不同,如以馒头作为标准为100,则米饭为89.9,山药为102、莲子为62.7。进食后血糖的反应与血糖指数的机制仍有争议,这是因为存在多种复杂的因素。包括患者个体差异及食物本身因素,其中食物的主要因素包括成分不一样,其消化吸收的速度不同,如多糖慢于单糖、多糖,食物的形式:加工越精细的食物,消化越快,如大米熬成稀饭后,血糖指数增高。食物的结构:如食物中含有膳食纤维、脂肪与蛋白质,其血糖指数低于纯淀粉类食物。因此,各种含多糖类的主食有许多天然的优点,淀粉比单糖双糖的释放慢,淀粉类食物往往有善食纤维,也含有B族维生素,只要注意避免过分精加工,在糖尿病患者饮食中仍是较好的选择。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饮食安排尽量不使用单糖和双糖类(如蔗糖、麦芽糖、麦芽糖、果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