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主要分为惊恐障碍(急性焦虑)和广泛性焦虑(慢性焦虑)两种。焦虑症的焦虑情绪是原发的,凡继发于躯体疾病诸如高血压病、甲状腺机能疾病、CA等等各种疾病导致的焦虑,则诊断为焦虑综合征。其他精神疾病的病理状态诸如幻觉、妄想、疑病症、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等等可伴发焦虑,但不应诊断为焦虑症。 焦虑症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表现出急性的焦虑症,又称惊恐障碍,发作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环境,具有不可预测性。。发作间隙期,除害怕再次发作外,可无明显症状。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且伴有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如心悸、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四肢发麻、出汗、发抖、惊恐万分,可有频死感,有的会出现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发作时间可有数分钟至半小时,有时可达数小时,可反复发作,当处于心情不快时或逆境时发作频率增加。病程的标准是1个月内有3次惊恐发作或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达1个月。二是表现出慢性焦虑症状,又称广泛性焦虑,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以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患者难以忍受又无法摆脱,自觉十分痛苦。社会功能多受到损。对客观上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提心吊胆或恐惧。以原发性焦虑为主,伴自主神经症状,且至少持续6个月。当然还得除外兴奋剂、镇静催眠剂,或抗焦虑药的戒断反应,以及幻觉、妄想、疑病症、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躁狂症,或精神分裂症伴发的焦虑。
轻度智力低下,也即称之为轻度精神发育迟滞,指一组精神发育不全或受阻的综合征,特征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起病于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智商在50~69之间,心理年龄大约9~12岁;上学时成绩差(常不及格或留级)或工作能力差(只能完成较简单的手工劳动);但生活可以自理;无明显言语障碍,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延迟。一般轻度智力低下无需治疗,当伴有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时,才需要给予相关药物治疗。
迟发性运动障碍(TD)是由于长期服用较大剂量抗精神病药引起一组肌群不自主的节律性重复运动。发生率因药物种类、剂量、服药期和个体差异而不同。迟发性运动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某一肌群的不自主的节律性重复运动。常见的有: (1)口-舌-颊三联症: (2)肢体不自主的重复运动或抽动: (3)躯干肌运动不协调:如何预防呢?(1)本病重点在于预防,服用抗精神病药应有明确适应证。逐渐停药后数月或1~2年运动障碍逐渐缓解消退。需继续治疗可换用锥体外系副作用小的药物,如氯氮平、利培酮(risperidone)、奥氮平(olanzepine)、奎硫平等。 (2)药物治疗目前尚无治疗TD的有效药物。氯硝西泮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部分患者有效。 (3)抗组胺药如异丙嗪可能有效。 (4)急性肌张力障碍或急性静坐不能,地西泮可迅速控制症状。本病发生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关系密切,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慎重使用。小量或短程用药对预防TD有一定意义,尽量避免合用2种以上抗精神病药,停用或更换抗精神病药时应逐渐减量,不要骤然停药;年老体弱或伴脑器质性病变者应给予最小剂量,非必要时不用或少用抗胆碱能药。
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木僵。抑郁症还存在各式各样的躯体不适主诉,也即抑郁症的躯体化表现。这些躯体化症状是非特异性的,可见于精神科临床上多种疾病。抑郁症中有一部分患者往往以躯体不适为突出的主诉,四处求医,久治不愈,频繁出入各大综合医院,进行各种各样的检查,检查结果往往无阳性发现。患者长斯遭受病痛的折磨,并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抑郁症的躯体化症状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睡眠障碍。抑郁症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常表现为早醒、入睡困难惑睡眠过多。最具特征性的症状是早醒,一旦醒来就再难入眠。此时患者的心情为一天的谷底,漫长的一天开始了。患者的心境,以上午为差,下午逐渐有所好转,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昼重夜轻”。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患者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有的则表现为易醒,睡眠质量不高。有的表现为睡眠过多;二是胃肠道症状。此症状亦为抑郁症所常见,如口干、味苦、腹涨等等。食欲不振甚至不思饮食;三是体重减轻。抑郁症患者大多面无笑容、愁眉苦脸,常有莫名体重下降;四是性欲减退,表现为性欲明显减低或不能唤起性欲,婚后性生活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五是植物神经紊乱症状。表现为心悸、心慌、出汗等。比如有的患者觉得胸前不适,担心自己患了某种疾病,表现紧张害怕,频繁出入各大医院却无检查结果。六躯体疼痛或不适感。多见于头颈部、背部和四肢。比如有的患者表现为后颈部发紧感,四处求医问药,甚至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总之,抑郁症的躯体症状比较复杂,患者往往反复在综合医院门诊就诊,抑郁症状表现十分隐匿,如果普及抑郁症躯体化障碍的有关知识,会使此类患者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躁狂症的病人以心境高涨为主,无故表现为高兴愉快甚至欣喜若狂,有些患者仅表现为易激惹症状。病情轻者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有轻度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患躁狂症的病人,至少有下列表现中的3项:(1)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2)语量增多;(3)思维奔逸(语速增快、言语迫促等)、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4)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5)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6)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等);(7)睡眠需要减少;(8)性欲亢进。当然此类病人的社会功能严重缺损,常常给他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且病程至少在1周以上。早发现,早治疗仍然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即双相情感障碍,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心境障碍。当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缓慢及活动减少等症状。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两者(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也有以混合方式发作的病例,病情严重时还可以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心身健康的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趋势,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至少有下列2项即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除外意识障碍、智能障碍、心境障碍):(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是指病人对其本身精神病状态的认识能力)障碍(缺如或不完整),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病程至少已持续1个月。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即用心理学方法改变人们情绪、人格或行为的治疗方法,我们称之为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如何发挥作用的呢?由于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精神病性症状丰富,患者的行为、情感、认知受精神病性症状影响,缺乏自知力,常常难以领悟心理治疗的语言要求,因此要借助心理治疗来提高患者对幻觉及妄想等非真实性、荒谬性的认识和领悟,控制自身的行为,恢复自知力往往难以奏效。也就是说,心理治疗不能改变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精神病性症状,但急性期治疗中辅以心理治疗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在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治疗中,心理治疗非常重要,一是可以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保证药物的维持治疗,有效降低复发率;二是有助于解决患者的心理需求和心理问题,全面提高社会功能,从而获得满意的疗效。 因此,要想获得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的满意疗效,心理治疗必不可少。
“精神分裂有家族遗传么?”,回答是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显示,一级亲属中同患本病的危险率约为4%-14%,约为一般人群的10倍。若双亲均患精神分裂症,其危险率可高达40%。在患者的二级亲属中,患病的危险率约高于一般人口的3倍。国外研究显示(1974),精神分裂症单卵孪生子的同病率较双卵孪生子高。单卵孪生子的同病率6%-73%;双卵孪生子的同病率2.1%-12.3%。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且血缘关系越近,危险率越高;遗传因素的影响较环境及其他因素大。截止目前,精神分裂症的基因定位研究尚无定论,精神分裂症可能是多基因遗传,由若干基因的叠加作用所致。
前驱期症状即是在出现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之前,患者常常出现不同寻常的行为方式和态度的变化,由于这种变化不突出,甚至是比较缓慢,可持续数月到数年不等,患者的亲属或者同事常不以为然。这些症状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抑郁、睡眠障碍、焦虑、无故猜疑、易激惹、注意减退、主动性下降以及社交退缩等等。如果及早关注诸如此类的症状,及早就医、及时治疗,患者会因此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