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耳内勿进水,防止引起感染,导致化脓性中耳炎2. 防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逆行感染,引起中耳炎3. 勿用力擤鼻,导致鼻腔脓性分泌物经咽鼓管进入中耳炎(尤其是感冒后鼻腔分泌物多时,一侧一侧清理鼻腔)4. 咀嚼口香糖有利于咽鼓管功能恢复5. 耳内不需点药,保持干燥6. 置管后需继续治疗,(布地奈德鼻喷剂,桉柠派软胶囊4周,口服抗生素1周),定期复查,置管后1周,1个月,3个月,半 年,复查主要查看管的位置,是否堵塞,如有堵塞,-可通过浸泡及时疏通。7. 取出置管时间一般不低于半年。本文系张宇丽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临床常常遇见这种患者,以清嗓就诊,经常诊断为咽炎,久治不愈,实际是小儿抽动症。小儿抽动症又名习惯性痉挛综合征(habitual spasm syndrome)、抽动综合征(tic syndrome)、短暂性抽动障碍等,是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种肌肉抽动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为1%~7%,有报道达4%~23%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的儿童。男性明显占优势,男女之比为3∶1~4∶1。多呈良性经过,也有难治性患者。 多发生在5~10岁的男孩。为一种突然、短暂、重复、刻板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的抽动发作。表现为清嗓,眨眼、挤眉、龇牙、做怪相、耸肩、转颈、点头、躯体扭动、手臂摇动或踢脚、下肢抽动等,情绪紧张时加剧,精神集中时减少,睡眠时消失。在一个时期以某一组肌肉抽动为主,表现为同一个症状;但在另一时期又表现出另一组肌肉的抽动,即症状的变化性。病程持续数月至1年。抽动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一,轻者对患儿学习和生活环境无影响,重者影响学习、扰乱环境,甚至不能在教室中上课。 有人将儿童抽动症作如下分型: 1.急性单纯性(或一过性)儿童抽动症 抽动症开始的症状大多数为简单性、不随意性的运动抽动,极少数为单纯发声抽动。常见的眼、面部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翻眼、咬唇、张口、点头、摇头、伸脖、耸肩等。少数单纯发声抽动表现为反复咳嗽、清嗓子、发出哼声。症状可在数周或数月内波动及转移部位。多在12岁前发病,最多见的是眨眼。症状持续2周~1年即可自然消失。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异常发现。 2.慢性单纯性儿童抽动症 15岁以前发病者多,成人少见。表现为一组或两组肌肉抽动,无过多的变化。持续时间很长,可终身存在。 3.亚急性或持续性的单纯或多发性抽动 可见于儿童期、青春期。单纯性者,一组或两组肌肉抽动持续1年以上,至青春期自然消失。多发性抽动有发声者,至青春期症状是否消失不一定,此要与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相鉴别。 4.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 以上分型并不完全,特别是第3型和第4型之间有些混乱。因此此处仍将“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单独予以讨论。 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行为疗法 (1)消除诱因:短暂性抽动障碍中,特别是抽动时间不长的患儿,在行为约见中往往不难寻找出诱因。年幼儿童的诱因通常是看紧张的电视或录像节目、玩游戏机、耳闻目睹害怕的事物所致,因此,寻找诱因并消除它至关重要,也是从根源上对抽动症的治疗。 (2)详细分析心理因素:应对患儿病前的心理因素应详细分析,找出可能的致病诱因,然后予以解决。年长儿童常因遭受意外,家庭冲突、学习压力太大而产生抽动。如各种矛盾的调整,家庭矛盾,父母、祖父母对小儿的过度要求和强制所造成的精神矛盾和紧张情绪必须予以解决。如有学校因素,应与教师联系协同解决。对属于无法解决的因素,则应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患儿分析精神诱因,找出正确对待的办法。 (3)给家长以必要的指导:对患儿的父母说明此病的性质,不要惊慌失措,这样可消除由于父母的过分关注所造成的强化作用。父母对抽动常常过于担忧,应使父母了解抽动发生的诱因,合理安排患儿生活、学习和活动。对患儿的抽动症状不要提醒。指责和给予过度的关注,因为这样使患儿更紧张,对抽动的控制不利,而是对患儿的抽动应采取不予理睬态度,可使症状逐渐消退。多数病人经过数月后症状会自然消失。帮助患儿消除诱因,提供一个良好而又宽松的家庭环境。 采取肌肉松弛疗法、操作性处理法等可望取得良好效果。在患儿接受行为治疗时,要取得患儿与家长的合作,并给家长以必要的指导以协助治疗。 2.行为矫正 鼓励患儿自行控制抽动,采用正性强化的方法如奖赏其通过努力,克服并减少抽动,并且用放松的方法减少患儿的精神紧张,这对年幼儿童较为有效。 3.药物治疗 抽动症一般无需药物治疗,只有当抽动明显地影响患儿的运动和说话,干扰人际关系和课堂学习时,才给予药物治疗, (1)消除诱因:扁桃腺炎、变态反应性结膜炎、鼻炎、上感等有时为儿童抽动症的诱因。因此,首先应对这些疾病进行治疗。 (2)氟哌啶醇(haloperidol,HAL):可阻断多巴胺受体。剂量0.02~0.05mg/(kg·d),从小量开始口服,0.25mg,2次/d,无效时逐渐加量,直至满意效果,使症状获得控制而无副作用。儿童可达1~6mg/d,本药易引起锥体外系副作用,其中以急性肌张力障碍及静坐不能最常见。大剂量应用还可致心肌损伤。为防止锥体外系副作用,可合用安坦或东莨菪碱。 (3)对严重焦虑患儿可加用地西泮(安定)(1.25~2.5mg,2次/d)或氯氮(利眠宁)(2.5~5mg,2次/d)。 本症在数月内可自愈或经治疗而愈。部分患儿可迁延数年。 饮食保健 1、小儿抽动症食疗方: .鲜鱼清蒸(尤其是海鱼)鱼类含有许多有益于智力开发的物质,清蒸食用,成分破坏少,有益智作用。 .莲子百合粥:莲子 百合 两药加粳米共煮成粥,每天早晨吃一次,有补肾脾、按心神之功。 .茯苓山药粥:茯苓粉与鲜山药共煮加玉米面适量熬成粥,可健脾助运,以消痰湿。 2、小儿抽动症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动物脑子及骨髓:蒸煮均可,常吃可益肾填髓,提高注意力及记忆力。 牛奶与含水和维生素多的天然食品:最适合患儿的日常食用。 3、小儿抽动症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不宜常食煎炸类食品如方便面、涮羊肉、烤羊肉串等,也不宜多吃油腻香甜类食物和生冷食品饮料。 疾病诊断 1.抽动-秽语综合征 本症常为多组肌肉抽动,在同一时间内的不自主性动作多种多样,并伴有不自主的喉呜或骂语(秽语),故抽动的多发性及其伴随的秽语为本症的特征。 2.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多动与抽动症的肌肉抽动完全不同,且伴有注意缺陷和冲动性,鉴别不难。 3.癫痫 某些类型的癫痫如颞叶癫痫可出现咂嘴等动作;肌阵挛性癫痫有局部肌肉抽搐发作的表现,但癫痫时往往呈发作性,而抽动症则抽动的现象较频繁。癫痫发作一般不受意志控制,而抽动症可用意志控制短暂的时间。癫痫多有意识障碍,脑电图有特殊改变,而抽动症无这种改变。 4.舞蹈病 此为风湿病变累及锥体外系所致,可有四肢和面部的不自主的无意识运动,除此之外,可有体温、血沉、C反应蛋白及ASO等的变化,发病前有链球菌的感染,这些有助于与抽动症的鉴别。 并发症 可造成患儿自卑、焦虑、影响社交等心理障碍。 预后 短暂性抽动障碍的预后良好,大多数患儿在消除诱因后可自行好转。但是,如果仅仅针对抽动症状采用药物治疗,不寻找诱因,不给予患儿正确的引导,则抽动症状可持久存在,甚至变成慢性运动抽动。 发病机制 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大脑运动分析器兴奋性高,容易发生抽动性反应,尤其在具有特殊素质的儿童,当有各种精神因素或模仿他人动作时,均易形成这类运动性条件反射,成为病理性惰性反应。开始可能是患者对某些刺激的反应,日久则成为习惯性抽动。 1.遗传因素 短暂性抽动障碍可有家族聚集性,患儿家族成员中患抽动障碍较多见,故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2.躯体因素 开始时往往由于局部刺激而产生抽动。如眼结合膜炎、倒睫刺激引起眨眼,鼻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现吸鼻、面肌抽动。当局部疾病因素去除后,抽动症状仍继续存在。 3.体质因素 有抽动症的小儿,一般不安静,对人对事较敏感,神经质,要求水准高,有固执倾向。并常合并一些心理性症状,如头痛、腹痛、不明原因的发热、便秘、哮喘、遗尿等。 4.情绪因素 常与家庭有关,常见的因素如父母对患儿过高的学习要求,过多的责备,母亲常有神经质,精神上不安静。过多的干预使小儿发生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和紧张等情绪,抽动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在运动系统方面的反应。家庭的争执,父母离婚,亲人死亡等。另外,还有人认为与患儿曾有过运动活动遭受限制的历史有关,如父母对儿童安全过分担心或早年的某些疾病限制了儿童的活动。精神上的刺激也可成为诱因。或患儿近期遭受意外事件如生病住院、遇见危险等。或患儿看紧张的电视、录像节目,玩紧张的游戏如打游戏机等,抽动成为心理应激的一种表现。这一因素在短暂性抽动障碍中起主要作用。 5.学习理论 开始时的抽动可能是出于条件性的逃避反应,如眼中有异物而眨眼,或学习其他人的某些生理缺陷或病态,后来由于外界的原因起到了增强作用,以致形成了习惯性抽动。 6.药源性因素 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哌甲酯、抗精神病药的长期服用可能产生抽动症的不良反应。
低温等离子射频技术是一种微创疗法,尤其适合老年、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其显著、稳定的疗效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治疗原理:低温等离子微创技术的治疗原理是利用低温等离子射频的能量,以40度左右的等离子低温对腺样体病变组织进行消融,以恢复咽腔正常通气作用。并且该技术借用内窥镜治疗,把病变组织放大几倍,手术视野更清晰,操作更简单精准,确保了手术的安全,降低风险。独特优势:1、微创微痛苦,无出血。2、手术视野暴露好操作空间大,切除干净,不易复发等优点。
1.腺样体肥大引起张口呼吸、打鼾或有闭塞性鼻音。 2.腺样体肥大可堵塞咽鼓管咽口,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出现听力下降者;或导致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3.已形成“腺样体面容”,并有消瘦、发育障碍者。4.腺样体肥大伴鼻腔、鼻窦炎症反复发作,或上呼吸道感染频发者
耳鸣(神经性耳鸣)的治疗是以病因为主,有病治病,无病以习服为主,根据具体情况处理。(1)注意作息时间和休息、保证睡眠;积极治疗紧张、焦虑、抑郁和失眠。必要时请神经内科和心理科医生协助改善。(2)积极治疗引起耳鸣的耳部和脑部疾病。即要积极治疗耳部原发疾病。(3)改善全身情况,耳鸣是全身情况的警报器,常常提示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贫血及营养不良等,及时纠正或缓解。(4)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药物导致的耳聋 如果是因为使用耳毒性药物而出现耳鸣,及时停药和采取有力的医疗措施。(5)避免强噪声暴露(6)掩蔽疗法。根据耳鸣的强度和频率,可以用相应的声音掩蔽住耳鸣声,如音乐等(7)其他物理疗法,(8)习服疗法。如果各种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病变的话,可以试着慢慢适应耳鸣声,习惯后耳鸣对生活的干扰就会慢慢变小。如住在铁路边的人,才住的时候火车声对其干扰很大,时间长了,慢慢适应后,就不觉得火车声对睡眠有什么干扰了!(9)适当用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对于缺血或微循环障碍因为的耳鸣会有些帮助
引起神经性耳鸣的常见原因耳部的疾病,如外耳和中耳的急慢性炎症、鼓膜穿孔、耳硬化症及内耳的美尼尔氏综合症都能引起耳鸣。听神经瘤,都能引起耳鸣植物神经紊乱,失眠,焦虑和抑郁、脑供血缺乏、中风前期、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糖尿病、营养不良,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或卡那霉素等,也可引起耳鸣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情绪过于紧张也可导致耳鸣的发生。噪声:长时间噪声接触,均能导致听力下降和耳鸣产生。其他饮食和生活习惯:咖啡因和酒精常常可使耳鸣加重;吸烟可以使血氧下降,而内耳毛细胞又是一种对氧极其敏感的细胞,所以缺氧会对毛细胞造成损害,因此要注意改变不良习惯。
耳鸣是人们在没有外界刺激是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可以分为主观性和客观性耳鸣,包括传导性、神经性和血管性耳鸣等。传导性耳鸣多呈低频“嗡嗡”音,多伴有耳闷胀感,多伴有鼻部病变,神经性耳鸣多呈高调蝉鸣或金属音等,多伴有耳聋,血管性耳鸣是由于耳周围血管的异常导致血液流动异常出现的耳鸣。耳听觉系统感音传导通路中任何部位发生病变都可能会导致耳鸣,而且超过80%的患者耳鸣与其听觉系统的异常或病变有关,因此,耳鸣患者首要要进行听力学相关检查,其次还要做颞骨CT,头颅核磁,脑核磁静脉、动脉成像等。
搏动性耳鸣是指与血管搏动有关引起的耳鸣,属客观性耳鸣!频率规律,与心跳或脉搏同步的耳鸣。原因:这类耳鸣多为血管性异常所引起:一类是血管的病变畸形,如颅底静脉系统异常、头颈部动脉或静脉畸形等,临床上最常见病因有高位颈静脉球体瘤与乳突导静脉畸形。另一类是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如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 可引起搏动性耳鸣的血管疾患除上述的高位颈静脉球体瘤及乳突导静脉畸形外,还有颈动脉瘤、颈动脉狭窄、动静脉瘘及颈椎病时增生的环椎横突压迫颈内静脉等。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由于血液粘滞度异常、心输出量增高或血管的变化,使流向颅内、耳蜗内的供血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血管杂音,传至耳蜗即引起搏动性耳鸣。需要做的检查:颈部血管或耳部听诊;颞骨CT和血管MRI,排除肿瘤和血管畸形!必要时可能还得考虑血管造影!治疗:针对病因治疗!
(1)梅尼埃病:膜迷路积水所致,以发作性眩晕、耳鸣、听力减退为主要特点,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和出汗,发作多短暂,很少超过2周。易复发性特点,间歇期不等,有数天、数月甚至数年。(2)迷路炎:多由于中耳炎并发,既往中耳炎基础上,出现流脓增多或突然减少,发作眩晕,常伴听力丧失,伴发热时要高度警惕颅内并发症,检查发现鼓膜穿孔,有助于诊断。(3)前庭神经元炎:多在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后突然出现眩晕,伴恶心、呕吐,一般无耳鸣及听力减退。持续时间较长,可达6周,痊愈后很少复发。(4)良性位置性眩晕:病人头部处在一定位置时出现眩晕和眼球震颤,多数不伴耳鸣及听力减退。可见于迷路和中枢病变。(5)晕动病:见于晕船、晕车等,常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
乳突根治不干耳常见原因?外耳道口狭窄,引流不畅面神经嵴高(后鼓室及乳突引流不畅)气房和病变残存(乙状窦,迷路、面神经周围、乳突尖、窦脑膜角和上鼓室前隐窝以及后鼓室多见)鼓室粘膜残存,分泌粘液咽鼓管粘膜残存,咽鼓管未封闭放疗后血运差骨热损伤,死骨形成,不能上皮化乳突腔异物残留特殊菌感染:结核、绿脓杆菌换药时间较短---干耳上皮化2个半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