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复发性口腔和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结节红斑”。 还有的患者在输液或抽血针眼局部会出现红肿或水疱或脓疱,多数在注射后24~72小时内出现,这种现象被称为“针刺反应”阳性。
本病可并发肌肉失用性消耗和特发性消耗、伸侧肌腱积液、胃肠道淀粉样变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肌病、舍格伦综合征和眼部炎症性改变。还可与其他血清阴性的多关节炎相重叠。 据报道,本病可与其他血清反应阴性的多关节炎疾病构成下列重叠综合征: ①银屑病性关节炎-贝赫切特综合征; ②银屑病性关节炎-瑞特综合征; ③银屑病性关节炎-克罗恩病; ④银屑病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 也可引起致命的并发症,如严重感染、消化性溃疡及穿孔等。
“我一直不知道应该来看风湿免疫科,如果早点来,或许我的病就不会耽误!”作为风湿免疫科医生,我常常听到患者这样说。在很多老百姓的心目中,风湿免疫科看的就是“风湿”,而“风湿”就是老人家一到刮风下雨腿疼。事实呢,并非如此。风湿免疫疾病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大概有200多种。主要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脊柱关节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等)、干燥综合征、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硬化症、血管炎(如结节性多动脉炎、ANCA相关性血管炎等)、骨关节炎等等。风湿免疫疾病≠风湿前面提到的刮风下雨就腿疼,是否属于风湿免疫科的范畴,具体属于哪种类型风湿性疾病,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等仔细地鉴别诊断,不可一概而论。风湿免疫疾病虽然认知度低,但如果不积极治疗的话,极有可能预后不佳,危及生命。举几个疾病做例子。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多数早期表现为多关节肿痛,可伴晨僵,如不及时控制病情,可出现关节畸形或关节脱位,还可能会累及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进而危及生命。又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部分患者起病早期只是一些皮疹、口腔溃疡、关节痛,常常未能引起重视,但一旦病情进展,累及肾脏、肺脏、心脏、大脑,出现狼疮性肾炎、狼疮肺炎、狼疮心脏损害、神经精神狼疮,也会威胁生命安全。风湿免疫性疾病主要分为四大类:第一类: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这些疾病往往可使多个脏器受累,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第二类:脊柱关节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等并发脊柱炎的关节炎。第三类:骨关节炎,可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骨关节炎、继发性关节炎。第四类:晶体性关节炎,包括痛风(尿酸钠)、假性痛风(焦磷酸钙)等。对于普通患者,建议了解以下常见的风湿免疫病的特征,进而早就诊、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是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但需要与骨关节炎、脊柱关节病、结缔组织病等其它可引起关节痛的疾病仔细鉴别。类风湿关节炎多慢性起病,以对称性的双手、腕、足等多关节肿痛为首发症状,可伴有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关节外表现。重症患者可出现关节畸形、皮肤溃疡、指(趾)坏疽、肺间质纤维化、肺动脉高压等。 类风湿患者在日常生活和治疗中应注意:一、注意保暖:寒冷潮湿的气候或环境中,需注意保暖,夜间亦应注意佩戴手套。二、采用正确的方法保护关节:正确的方式可对关节起到保护作用,而错误的姿势或用力不当会使关节疼痛、受损,甚至加重畸形。下面介绍几种正确的方法:1. 拿碗、碟或其他重物时,尽量用双手而不用单手;用掌面和手腕托持,不要用手指拿着。2. 挽购物袋等重物时,避免手指负重,应放在前臂上,以减轻手指负担。3. 对髋、膝和脊椎关节的保护,尽量坐着工作,减少站立干活,尽量减少弯腰,以减轻脊柱的负担。同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并活动时经常变换姿势。4. 关节畸形时,可以适当使用辅具,提高生活质量(如图)。三、科学活动:急性活动期应卧床休息。炎症消失后,进行适当体育锻练,活动量依照活动后的反应来进行调整。如在活动后关节疼痛加重,说明活动已过度,应作适当调整。 活动量应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活动次数由少到多。通过活动达到增强体质、维持关节活动、改善关节功能以及避免出现关节挛缩、强直和肌肉萎缩的目的。 四、合理饮食:有必要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骨质疏松明显的患者,应增加维生素D和钙质的摄入。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及油腻食物,如有水肿或血压高并发症,还需要适当控制水分和盐的摄入。痛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高尿酸血症患者越来越普遍,且有明显年轻化趋势,高尿酸血症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通常来说,进食海鲜、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饮酒等是痛风发作的常见诱发因素。较多的患者常伴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临床上称之为代谢综合征。病程较长的痛风患者如不积极治疗可出现肾脏损害,甚至出现肾衰竭等。干燥综合征干燥综合征起病缓慢且隐匿,最常见的症状是口、眼干燥症,如口干、猖獗性龋齿、干燥性结膜炎、腮腺炎等,也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出现乏力、皮疹、关节痛、肾脏损害、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等。患者可结合以上症状,尽早考虑来风湿免疫科排查。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介导、以免疫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其发病既有遗传、性激素等遗传内在因素,也与环境、药物等因素有关。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器官,因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隐匿起病,早期可仅表现为轻型关节炎、皮疹、隐匿性肾炎等。在鼻梁及双侧面颊部呈蝶形分布的红斑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征性表现。也可出现肾脏损害(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肾衰竭等)、神经精神损害(头痛、认知障碍、癫痫持续状态等)、血液系统改变(贫血或血小板、白细胞减少等)、肺部和心脏损害等。因早期症状不典型,需结合免疫学等实验室检查协助诊断,所以建议患者早发现、早治疗。
妊娠,对于育龄期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来说,是一种身心、激素水平和免疫调节变化的重大挑战。RA的持续存在,不仅影响女性生育年龄,还会影响妊娠后的不良妊娠结局 (APOs),如流产、妊娠高血压、宫内生长受限和/或早产等。因此,这些患者需要在他们围怀孕期,与临床医生共同讨论,关于疾病的药物治疗、孕前、孕期的管理、产后的管理等策略。 1. RA对妊娠的影响 RA患者比其他正常女性生育能力更低,体现在:身体残疾、脏器功能衰竭、致畸药物的使用、抑郁或疲劳等,这些会导致女性性欲或性功能障碍、母亲年龄的增加、以及卵巢储备和卵子质量的降低有关。特别是环磷酰胺引起的性腺毒性。因此,在使用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前,需要制定一些策略预防生育能力下降。包括精液低温储藏,胚胎或卵母细胞低温储藏,以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或激动剂抑制卵巢功能和子宫卵巢血液流动,以减少暴露于性腺毒性药物,比如环磷酰胺。然而,这些随机试验的数据,来源于接受不同癌症化疗的病人,而非RA患者。 RA也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多项回顾性研究表明,RA妊娠患者,妊娠高血压、子痫、早产、剖宫产、子宫内膜病变以及住院时间延长等的风险增加。且RA患者的高疾病活动在围怀孕期,都与不良预后有显著关系。 2. 妊娠对RA的影响 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如果用DAS28评价疾病活动度,很少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妊娠可以减轻疾病活动度。只有48–60%活动期RA患者在妊娠期间有减轻疾病活动度的迹象,有39-50%患者产后6个月内复发。但如果使用生物制剂治疗,90%RA妊娠患者的病情都能得到改善。 此外,RA并发的脏器功能障碍,会增加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包括肾炎,肾功能不全,肺动脉高压,严重间质性肺病,晚期心力衰竭和既往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病。 3. 怀孕计划 应向所有育龄期RA患者提供怀孕计划。包括避孕教育,以避免意外怀孕。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忌用正在服用致畸药物,比如甲氨蝶呤,麦考酚酸脂或来氟米特,尽量减少对胎儿的风险。 4. 怀孕时机 育龄期RA女性患者应该在疾病维持3个月的稳定期,可以考虑怀孕,以减少怀孕期间疾病复发的风险。一项来自英国伦敦研究数据表明,204例育龄期RA女性患者中,怀孕后,有60%患者的疾病活动得到改善,但有135例产后RA女性患者中,46.7%患者的病情复发。维持疾病稳定的确切时间,是有争议的话题,EULAR 推荐,在怀孕前6-12个月疾病稳定,仍需要考虑母体的多种因素,如其他器官的功能障碍。 5. 妊娠及哺乳期的治疗方案 根据RA疾病活动度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如下表Fig1: 6. 妊娠期的药物选择 (1)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在整个妊娠期和哺乳期都是安全的,口服强的松首选。但会增加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骨量减少和感染的风险,并呈剂量依赖性。回顾性研究表明,RA患者孕期≤139天,与不服用糖皮质激素患者相比,服用中、高剂量的激素组,早产风险增加。孕期>140天,相当于每天口服强的松?10 mg 的剂量,早产的风险增加;而强的松
刚做的一台手术,老太太膝关节已经痛了有一年多,走路时长会被卡住。做了磁共振发现是外侧半月板撕裂。做了关节镜微创手术,术中发现半月板从前到后撕了一条长长的口子,就是这个地方经常会跑到关节面中间造成交锁 在关节镜下做了修整后,发现半月板质量还行,不过可惜的是软骨面已经被磨得坑坑洼洼,有不少缺损,希望术后能有疤痕愈合。 人的软骨一辈子就这么薄薄的几毫米,一旦磨损很难再生,如果是有症状的半月板撕裂还是尽早手术。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系统性疾病,为侵蚀性的关节病变,多呈慢性持续性发展,最终导致关节破坏、畸形,影响关节功能,甚至造成残疾。西医对类风湿关节炎在致病因素、病机病理变化,化验检查、影像学证实,以及诊断、鉴别诊断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在治疗方面多为消炎止痛、抑制免疫反应及新型生物制剂等对症性治疗,疗效确切,起效较快。然而其相应的副作用如易发感染、肝肾损害、骨髓抑制和骨质疏松等,不仅增加患者痛苦,也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中药虽副作用较小,但用药时间长,疗效缓慢,而患者未能坚持治疗。 笔者结合自己临证10余年的经验认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最佳的方案是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可减少患者的痛苦、改善其症状、缩短用药时间,达到较满意的疗效。西药可控制急性期关节肿胀、疼痛、晨僵等症状,中药则善于祛除邪气、扶助正气和疏通经络,整体调节机体免疫,达到扶正固本的目的。此即中医重在治本,西医重在治标,只有标本兼治,才能使治疗收到好的疗效。 对于RA的治疗,笔者主张: (1)早期中西药联用,尽快控制病情发展。由于此期西药的不良反应尚不明显,中医辨证论治的目的是配合西药迅速而有效地控制临床症状。此期,中医辨证以风寒湿阻证、湿热痹阻证以及寒热错杂证多见。风寒湿阻证用我院研制的乌梢祛风片(蛇片)或归红祛风酒(蛇酒)联合双乌风湿合剂治疗;湿热痹阻湿热痹阻用乌梢祛风片(蛇片)或归红祛风酒(蛇酒)联合问荆合剂治疗。( 2)中期平调阴阳,减毒增效。经过早期的治疗,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但西药不良反应也相继出现,因此,中期西药应作出相应的调整。本阶段的西药治疗目的侧重在巩固疗效,尽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非甾体抗炎药物的胃肠反应,中医辨证论治以健脾和胃,减轻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对白细胞减少为主者,则中医辨证益气补血为主,药用冬虫夏草、人参、黄芪、白术、麦冬、五味子等;对血小板减少为主者,采用益髓生精,药用鹿角胶、阿胶、大枣、花生皮、女贞子、旱莲草等;另外,在激素应用中,配合中药治疗有可能减少患者对激素的依赖,抑制或减轻病情的反跳现象。中医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滋补肾阴或温补肾阳,常用的滋阴药如生地、熟地、知母、龟板等,温阳药如仙灵脾、巴戟天、补骨脂、制附子等,以及有类似糖皮质激素作用的药物有甘草、秦艽等。 (3)晚期维持巩固疗效。至本阶段,类风湿的病情基本得到控制,临床治疗的目的是继续纠正免疫异常,防止病情反弹。用少量甲氨蝶呤或其他慢作用药物维持,中医辨证论治配合针灸、推拿、按摩、熏蒸、理疗等综合疗法,以维持、巩固治疗。 治疗RA同时,还需特别提醒,除了正规、连续的中西药物治疗外,适宜的、持之以恒的关节功能训练,日常生活中独立完成洗脸、穿脱衣、拖地、干家务活、行走等动作,对于减少致残率、减轻病变程度都有重要意义。
在风湿科门诊经常遇到这样一类女性患者,以产后关节、肌肉疼痛、怕凉、怕风等为主诉,这类疾病在医学上统称为“产后风湿”。 产后风湿发生于育龄妇女产褥期或产后(包括流产后)百日内,是以肢体关节以及肌肉软组织疼痛不适、肿胀沉重、酸楚麻木、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病症,常伴汗出畏风,体倦乏力,腰膝酸软等症。常因遇冷受潮、劳累及天气变化加重,对产后女性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未及时治疗或不规范治疗者,病情常迁延日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临床特点有三: 1.时间性:即产褥期及百日内易发。 2.季节性:大多数是冬春严寒季节分娩容易患病,但在炎热的夏季发病也不少见。可能与夏季保护不当,贪凉所致。 3.突发性:短时间即可出现肢体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至不能行走。 现代医学对产后风湿的认识主要从风湿免疫病的角度考虑,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免疫病与性激素密切相关,妊娠期间性激素变化剧烈,往往会引发这些风湿免疫病的发病。大约有2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在孕期或产后早期狼疮首次发病,类风湿关节炎多发于育龄期女性,产后首次发病或原来轻型的患者产后加重也不在少数,因此对于产后发生关节肌肉疼痛的女性,医生首先要对这些有器质性损害的风湿免疫病进行排查,一旦确诊,需要进行系统规范的治疗。 但也有一些患者,查体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无异常,排除了以上所说的器质性风湿免疫疾病,对各类非甾体消炎止痛药甚或激素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常常是病人很痛苦,医生很无奈,对于这类患者在中医古籍中称为“产后身痛”、“产后痛风”、“产后中风”等,现代中医将之命名为“产后痹”。 中医认为导致产后痹的原因有三: 1.多虚。产后子宫受伤,大量出血,导致气血亏虚,不能濡养经脉,“不荣则痛“。 2.多瘀。产后身体虚弱,元气大伤,无力运走恶露,瘀血,而滞留于子宫,使恶露不尽、瘀血内停,“不通”则痛。 3.外邪入侵。产后气血亏虚,脏腑功能低下,无力抵御外邪,风寒湿等邪气趁虚而入,导致本病的发生。 得了产后风湿需要再坐一次月子才会好吗?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位患者,也是听说产后风湿要生二胎才可以治好。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为了治疗产后风湿再怀一次孕,说不定会造成第二次损伤。 患产后风湿容易治好吗?很多患者得了产后风湿以后,非常着急,因为很多人都说月子病是治不好的。其实得了产后风湿不要怕,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适当锻炼。如症状较重,需要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专业治疗,是可以治好的。 产后风湿该如何治疗? 现代医学对排除了器质性疾病的产后风湿尚无理想有效的治疗方法,消炎止痛药或小剂量激素可使患者部分症状得到一定改善,但作用维持短暂;合并有抑郁/焦虑较重的患者,联合抗抑郁/焦虑药可有一定疗效,但患者依从性差;化学药物都有一定副作用,对产妇身体伤害较大。 中医药治疗产后风湿可取得很好疗效。以扶正祛邪为治则,扶正以温补肾脾,益气养血为主; 祛邪以散寒祛风除湿通络为主。病程短者,扶正祛邪并用; 病程长者,扶正重于祛邪。配合理疗、针灸、药浴等中医综合外治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西药还是中药,若在哺乳期,必须详细咨询医生,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分泌,对婴儿生长发育及健康造成影响;或者药物是否会影响乳汁的分泌,妨碍正常哺乳。 得了产后风湿,应注意以下方面: 1.产后风湿的发病与产妇的精神状态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需经常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生气、着急、情绪抑郁,适当参加一些活动,能更快地使病情得到控制。 2.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暖,使身体处于冷热适度状态;室内既要通风,又不能让风直接吹,尤其夏天避免吹电扇、空调直吹。避免寒冷潮湿环境。 3.多吃易于消化且又富含营养的食物,禁食寒凉食物和冷饮,禁食辛辣及肥腻食物。 4.根据身体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如慢走、做操、打拳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经常到户外晒太阳。
“胸口不疼了,感觉自己又年轻了。”93岁高龄的裴奶奶躺在病床上精神抖擞,就在几天前,我们心内科为这名超高龄患者成功进行了冠脉支架植入手术。 裴奶奶患有心脏病已有多年。“以前也不时出现胸痛的问题,都是靠吃药缓解。”裴奶奶儿子介绍,“最近母亲胸痛太严重,我们便住进了一家知名度不错的医院,希望得到手术治疗,但对方因母亲太过高龄拒绝了手术。”更让裴奶奶儿子无奈的是,接连跑了好几家医院,得到的答复都是年龄太大了,有较高手术风险。 老人术后恢复良好 持续的胸痛让裴奶奶日夜难寝,不但精神状态不佳,身体也迅速垮了下去,“严重时完全不能行走,只能卧床休息,严重影响了母亲的生活质量。”近日,裴奶奶再次发生严重胸痛,在朋友的介绍下,她的家人便将其送到了我院心内科治疗。 “患者入院后,我们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从而引发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根据冠脉造影,我们发现患者前降支近端90%狭窄伴严重钙化,回旋支中段85%狭窄,右冠近端80%狭窄,均伴有严重钙化和迂曲,手术难度极高。同时伴有高血压3级,属于极高危,情况很危险。” 冠状动脉就像是心脏上的高速公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就相当于这条路发生了堵塞,是引发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罪魁祸首”之一。若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裴奶奶发作次数将逐步增加,程度也将同步加重,最终导致严重心肌梗死,出现生命危险。 针对裴奶奶的病情,我为其组织了术前多学科会诊。“核心难题还是患者年龄大,病变狭窄严重,外加钙化迂曲。”一般情况下,患者年龄越大,血管越脆弱,8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就要谨慎考虑,“93岁则属于超高龄的范围,手术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这类的患者大多身体承受能力较差,开展心脏介入手术,术中容易出现心律失常、休克等危险情况,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生命”。但患者及其家属手术意愿强烈,经过与会专家一致讨论决定,同意为其实施心脏介入手术。 “考虑到患者身体的承受能力,我们决定分两次进行介入手术。”。两次介入手术均经桡动脉入路进行,沿指引导管送入指引钢丝,经球囊预扩张后,先后在狭窄段植入支架三枚。 在高压球囊扩张后,确认支架贴壁良好,安全撤出导管和导丝,穿刺口加压包扎止血,两次手术共不到三小时便完成。 “手术很成功,患者在术中没有特殊不适,生命体征平稳。穿刺处没有渗血及血肿的情况发生。”“目前患者胸痛的问题已经彻底缓解了。这说明我们攻坚克难的手术决策是正确的,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得到大幅度改善。” 据阮长武教授介绍,这是我院开展心血管介入手术以来最高龄的一位患者。“随着我国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类似裴奶奶这样的超高龄患者会越来越多,由于这类患者并发症较多,介入手术操作复杂,对医护团队、诊疗设备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患者就医时尽量选择品牌较好的医院,请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主刀手术。” 在这里我建议,老年人应注意低盐低脂及平衡膳食,适量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平和的心态。一旦发现心脑血管疾病,应及时就医,提早干预,尽早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才能更好改善生活质量。
痛风能喝牛奶吗很多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肉类,同时富含嘌呤和蛋白质,痛风患者要限制高嘌呤摄入,因此蛋白质的摄取必然也会减少,容易引起蛋白质缺乏性营养不良,对健康不利。对于痛风患者,蛋白质的摄入应适当放宽,以植物蛋白及牛奶为主。牛奶中虽然含有一定量的嘌呤,但属于低嘌呤食物范畴,因此痛风患者是可以喝牛奶的。也建议在痛风急性发作期,人体需要的蛋白质最好由奶蛋类提供。另外,许多研究已发现,牛奶的摄入量与血尿酸水平呈负相关。奶类饮食对于高尿酸血症的预防作用是多方面的,对于牛奶可降低尿酸水平的原因,目前存在诸多观点:1.与牛奶中的维生素D有关。有研究显示,痛风患者维生素D3水平降低,使用降尿酸药物后维生素D3水平显著升高,但额外补充微生素D是否可以降低血尿酸尚无定论。2.与牛奶中丰富的钙相关。研究表明,钙可干扰肠道的脂质代谢,高钙饮食可降低血脂水平,而痛风与脂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3.与乳清酸相关。乳清酸可与尿酸竞争肾小管的尿酸/阴离子转运通道,从而减少尿酸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降低尿酸水平,而乳清酸含量高的低脂/脱脂奶的降尿酸作用优于其它奶类。4.与牛奶中的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相关。牛奶中酪蛋白和乳清蛋白分别占80%和20%,许多研究表明,酪蛋白和乳清蛋白具有促尿酸排泄作用,受试者血尿酸水平在摄入酪蛋白和乳清蛋白后2小时内降低。5.促进黄嘌呤排泄。研究发现,奶类可促进肾脏排泄尿酸前体黄嘌呤,在摄入牛奶后1~2小时后黄嘌呤的排出量大量增加,因此牛奶的降尿酸作用可能是由于增加黄嘌呤的排泄,从而减少尿酸底物生成所致。如何正确喝牛奶市面上出售的牛奶种类繁多,包括全脂牛奶、低脂牛奶、脱脂牛奶、奶制品如酸奶、奶酪、冰淇淋等。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痛风患者该如何正确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呢?1.牛奶还是酸奶?酸奶是以牛奶为原料,加入一定比例的蔗糖,经过巴氏杀菌后再向牛奶中添加有益菌种,经过发酵而成的一种牛奶制品,是很好的保健营养品。与普通牛奶相比,酸奶有很多优势,其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可产生人体营养必需的B族维生素,更易消化,钙磷的吸收率更高,而且乳糖经乳酸杆菌发酵转化为乳酸,因此不易引起腹胀和腹泻,乳糖不耐受者也可食用。尽管酸奶好处多多,但痛风患者应限制酸奶摄入量,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酸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乳酸在人体内部会抑制尿酸的排泄,加重痛风病情;另一方面,酸奶中糖和脂肪含量较高,脂肪为3%~5%,其中脂肪酸含量比原料奶增加了2倍,而脂肪可限制尿酸排泄,痛风患者应严格控制脂肪摄取。2.全脂牛奶还是低脂/脱脂牛奶?全脂牛奶保留了牛奶的所有营养成分,脂肪含量约占3%;相较于全脂牛奶,低脂/脱脂牛奶去除了大部分的脂肪,脂肪含量在0.5%以下,同时部分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等也被去除,而牛奶的味道来自脂肪,因此低脂/脱脂牛奶的口感较差,很多人都喜欢全脂牛奶。然而,研究发现,牛奶的摄入量与血尿酸水平呈负相关,其中低脂/脱脂牛奶的降尿酸作用最显著,且具有抗炎作用,可减少痛风发作。每天喝一次或一次以上牛奶者的血尿酸水平比不喝者低,每日摄入约250毫升牛奶可降低21%的痛风发病风险,每天饮用1~5杯低脂牛奶可使痛风的发病风险降低约43%。我们都知道,很多痛风患者属于肥胖人群,常常伴随有高脂血症,且脂肪可减少尿酸排泄,因此痛风患者最好选择低脂/脱脂奶,每日500毫升左右;当然也可以喝全脂牛奶,但应控制摄入量。3.奶酪、冰淇淋等奶制品可以吃吗?奶酪与酸奶相似,也是以牛奶为原料浓缩制作而成的奶制品,营养价值更高,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和维生素等,其中乳酸菌的含量比酸奶更高,嘌呤含量更多,脂肪含量也更高,特别是反式脂肪酸成分高,代谢时间更长,更易导致肥胖,应此痛风患者应严格控制奶酪摄入量。冰淇淋是由乳制品和各种甜味剂、食用色素等制作而成,含有大量的脂肪和果糖。脂肪对于痛风的危害前面已有描述,而果糖与痛风的发病也息息相关,因此痛风患者应少吃,最好不吃。作者:李旭绵来源:华南痛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