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宝宝在月子里时能很爽快地喝下一大瓶配方奶,每天的奶量可以达到800 ml,甚至更多。但到2~3个月时却不再愿意喝配方奶,甚至完全拒绝配方奶,奶量也不再增加。这些宝宝是怎么了?是“厌奶”吗?其实,在医学和营养学上都没有“厌奶”这样的名称和定义。不过上述现象也确实客观存在。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 应该来说,这些“厌奶”宝宝除了拒绝喝奶以外,其他表现都正常。宝宝不喝奶时情绪良好,乐呵呵的,只是看到奶瓶才一脸不高兴。这些宝宝大便的次数和量虽有减少,但基本每天或隔天都有排便。更重要的是,这些宝宝的体重大多在正常范围内,其中大部分宝宝有“厌奶“前体重增长比较快的现象。比如,正常情况下,宝宝出生第一个月的体重大约增加1000 g,而不少“厌奶”的宝宝出生第一个月的体重增长会超过1500 g,甚至超过2000 g的也大有人在。因此,“厌奶”现象部分可以归结为宝宝的“自我调整”。前一阶段生长过快而需要暂时调整步伐。同时,随着宝宝成长,自控能力也增加,少数敏感、爱哭闹的宝宝对过量喂养特别不买账。此外,当宝宝喝奶较少,又爱哭闹时,妈妈不免焦虑。而当妈妈带着焦虑的心情强迫宝宝喝奶时,更加剧宝宝对喝奶的厌恶。 碰到宝宝奶量减少时,妈妈首先需要确认宝宝是否有发烧、精神不佳等疾病信号。如果一切都还好,那么妈妈就该看看宝宝的体重长得可好。一般正常足月宝宝,出生前3个月,大约平均每个月增重1000 g,随后三个月每个月增重500 g。如果宝宝体重增长良好,妈妈真不需要担心宝宝喝多少奶。当宝宝奶量减少时,最忌讳的就是妈妈一味按自己设定的奶量硬塞给宝宝。不少妈妈会化一个小时硬让宝宝把奶瓶里的奶喝完,更有不少妈妈趁宝宝快睡着时喂迷糊奶,甚至半夜继续给宝宝灌奶,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使宝宝对喝奶充满畏惧,完全失去兴趣。其实,妈妈可以任其自然,继续按时喂养,但不要太纠结宝宝具体喝了多少。白天可以间隔2~3小时喂一次,而夜间可以间隔4小时以上再喂。不要过于关注宝宝每次喝了多少奶,而只需要耐心喂养15分钟左右。如果耐心喂了15~20分钟,宝宝不愿喝就不必勉强。大多数宝宝可以在1周左右恢复正常奶量。 最后,特别提醒,宝宝的奶量真没有奶粉罐上标的那么多。满月后的宝宝,其奶量大约是每公斤体重110 ml,也就是体重6 kg的宝宝大约一天的奶量是650 毫升。大多数1~4个月宝宝的奶量在每天600~900 ml之间。
自费疫苗该不该接种,取决于是哪种疫苗,而非自费还是免费。一种疫苗是否被列入国家计划免疫,也就是作为免费疫苗,除了考虑疫苗所针对疾病的危害性、流行性以外,还不得不考虑接种疫苗的成本。部分疫苗,如针对肺炎球菌性疾病的儿童7价肺炎疫苗,因其价格昂贵,近期不太可能被列入国家计划免疫;而国外的接种应用已经充分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开始更新推广儿童13价肺炎疫苗。事实上,正是由于我国目前儿童中肺炎疫苗接种率低,肺炎球菌性疾病在我国流行还比较普遍,对于儿童,特别是体弱儿的危害较大,因此有经济能力的父母还是值得为自己的宝贝付费。另外还有,b型流血嗜血杆菌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流感疫苗等都是值得考虑的自费疫苗。此外,一些新型的疫苗剂型,如包括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的五联疫苗,可以大大减少宝贝挨针的次数,但也属于自费疫苗。 疫苗是接种得越多越好吗? 目前针对不同疾病的疫苗越来越多,是否都值得接种,是否接种越多越好,那当然是未必。由于宝宝得传染、感染性疾病的前提是接触到病原微生物,如果一种病原微生物宝宝不可能碰到,那也就不可能得病,也就不必接种相应的疫苗。同时接种疫苗的目的是防病,如果疫苗的安全性不是很可靠,那也就不必接种。如黄热病疫苗、伤寒疫苗、副伤寒疫苗等,这些疫苗只有在进入疫区时才不得不接种,绝大多数孩子都不需要接种。 是打进口的还是国产的? 由于接种疫苗的目的是预防疾病,而且接种疫苗相当于是模拟一次病原微生物感染,因此疫苗的安全性相当重要。妈妈为宝宝选择疫苗的重点不在于是进口还是国产,而在于其安全性。那么如何考量一种疫苗是否安全?由于接种疫苗发生不良反应是一种小概率事件,因此妈妈很难单凭自己的能力来判断疫苗的好坏,而不得不依靠政府卫生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对疫苗制造的全程监控,还有就是对不良事件的收集和分析,也就是对疫苗的制造、应用、反馈都应该透明化,才能让妈妈掌握疫苗安全的信息。 减毒和灭活的有什么区别,哪种更适合宝宝? 减毒疫苗是指疫苗中含有活的病原微生物,但这些病原微生物已经经过长期改造,几乎不致病,只有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感染致病。而灭活疫苗是指疫苗中只含有死的病原微生物,大多是病原微生物的部分细胞成分或外毒素等,肯定不能致病。也就是说,灭活疫苗比减毒疫苗更安全。但是,减毒疫苗的免疫效应高于灭活疫苗,一般接种一次就能产生足够的抗体;而灭活疫苗则需要反复多次接种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 如果错过了接种时间,后面的疫苗也要往后延吗? 错过接种时间,后面的疫苗如何接种,需要根据情况而定。如乙肝疫苗的常规接种是出生时,1个月,6个月。如果由于宝宝早产或其他一些原因错过了第一次接种,那么应该尽早接种第一次,然后间隔1个月后接种第二次,第三次接种则可以适当提前,只要与第二次接种间隔1个月以上就可以,不必再等5个月才接种第三次。如果延误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等的接种,也可以在宝宝适合接种疫苗后尽早开始接种,并且每间隔一个月接种一次,完成连续三次的基础免疫。在宝宝18个月时再进行加强免疫。 最多一次可以打几针? 目前宝宝需要接种的疫苗越来越多,再加上有些宝宝因为各种原因曾推迟接种疫苗,有时不得不一次打几针,最多可以打几针很难说。不过笔者自己还有女儿刚到美国时,为了补种疫苗,都被一次打了四针,没有任何不适感觉。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疫苗已经被制作成联合疫苗,如各种三联疫苗、五联疫苗,打一针就能接种多种疫苗,可以大大减少宝宝打针的次数。此外,由于人体免疫系统需要一定时间、一定程序才能产生抗体,为避免疫苗之间的相互干扰,每次疫苗接种都必须间隔4周以上。也就是每隔4周才可以接种一次,但一次可以接种多种疫苗。 过敏的孩子能不能接种疫苗? 如果宝宝对疫苗中的某种成分过敏,曾经发生过严重接种不良反应,那么当然不能再接种同种或同类疫苗。不过,妈妈所疑虑的是,一些有湿疹等过敏症状,或被诊断为牛奶蛋白过敏、鸡蛋过敏的宝宝是否能接种疫苗。实际上,患湿疹和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完全可以接种疫苗,而对鸡蛋过敏的宝宝只有在接种部分流感疫苗时需要谨慎,部分流感疫苗不能用于严重鸡蛋过敏患者,其他疫苗都可以接种。当然,在宝宝过敏症状明显时,还是建议暂缓接种疫苗,等症状缓解后再接种也不迟。 感冒期间可以接种疫苗吗? 轻微感冒症状并不影响接种,但一般在感冒期间还是以暂缓接种为宜,等宝宝感冒痊愈后再接种。在此宝宝感冒期间漏种的疫苗以后补上就可以了。 接种了疫苗怎么还生病? 接种疫苗后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能抵抗同种病原微生物的侵犯,保护宝宝不得病。然而,由于接种疫苗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刺激相对比较轻微,同时存在着一定的个体间差异,部分宝宝接种疫苗后体内抗体量还是比较低,不足以完全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犯,特别是在病原微生物流行性、感染性比较强的状况下,部分接种过疫苗的宝宝还是会得病,但是这些宝宝的症状相对比较轻微,很少发生严重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医生一般会称之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它是一个统称,包括了以急性鼻、咽部炎症为主的普通感冒、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扁桃体炎、喉炎等。 大部分儿童一年中可患普通感冒3—6 次,约10%左右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一年中可发生普通感冒达8次以上。本病一般为自限性,通常3—7天,个别达10天。而咳嗽、流涕症状,可持续2周以上,加之本病年发生率3—6 次,造成有些患儿两次普通感冒的间隔较短并被误以为“久治不愈”或“继发感染”。 因为本病的发生率高,每年发病次数相对多,广大的宝妈对于本病的症状比较了解,相对会更关注怎样才能让宝贝好的快一点。接下来我将会跟各位宝妈讲一下普通感冒的常规治疗和护理。 因为普通感冒90 %以上的原发病原为病毒,所以治疗普通感冒不宜给予抗生素,而对症治疗居首要地位,对症治疗包括—— ☆尽量让宝宝减少活动多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充分休息可以减少宝宝的消耗,而充分睡眠有助于宝宝抵抗力的恢复。 ☆供应充足水分;这里所说的充足的水分以白水为主,牛奶、配方奶、饮料、果汁等都不能替代,水分充足有助于伴有发热的宝宝退热,尿量不比平时少就说明水分补充的比较充足。 ☆清淡饮食;宝宝生病尤其是伴有发热时,因为消化液分泌减少,会有食欲不振,不要因为宝宝进食少而焦虑,给予清淡饮食就好,不然会加重宝宝肠道负担出现呕吐、腹泻的症状。 ☆对症退热;多饮水、温水泡澡、温水擦浴(温水擦拭颈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大血管经过的地方,而不是前胸、后背和脚心等部位,禁用酒精擦浴,宝宝皮肤稚嫩,容易吸收或者过敏),温度大于38.5℃需要给予口服退热药。目前认为最适于儿童使用的退热药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应避免同时服用多种退热药,可采用交替给药的方式退热,增加退热疗效;避免用药过量或过频。 ☆减轻鼻塞及大量流清涕;轻微的鼻塞和流涕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鼻塞严重、大量流清涕,可以短期使用含伪麻黄碱制剂,缓解鼻塞和保持呼吸道通畅。 ☆止咳化痰;1/3的宝宝感冒后会出现咳嗽症状,甚至持续时间较长,轻微的咳嗽咳痰不需要药物治疗。如果咳嗽较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可以口服止咳药物,儿童一般应少用镇咳药,痰多的宝宝应禁用镇咳剂,可以口服一些化痰药物,母乳喂养的宝宝尽量不用糖浆剂,因为糖会降低宝宝对母乳的兴趣。 经过上述的对症处理和精心护理,宝宝很快就能活泼如常了。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目前市场上许多非处方感冒药都是复合成份,含有退热药、抗过敏药、镇咳药、缩血管药等成份,不要同时吃多种感冒药,避免同类成份过量对宝宝稚嫩的器官尤其是肝脏造成损伤。 如果宝宝持续发热大于3天、皮疹明显、出现气促、面色不好、精神萎靡、吐泻明显、咳嗽咳痰时间长或者出现宝妈们拿不准的症状时,请一定及时就医,医生会给你们提供更专业的帮助,帮助宝宝早日康复。
安乃近 安乃近从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作为退烧药使用,1977 年,美国正式禁用安乃近,并将该药品从美国市场上撤出。目前世界范围内 30 几个国家禁用此药。它作为退烧药被淘汰是因为它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这些严重不良反应包括:引发致命性粒细胞减少症,也可引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皮肤方面可引起荨麻疹,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常用的含安乃近的药还有重感灵,也应该被淘汰。 去痛片,APC 片,氨非咖片(PPC 片) 上述三类药物中含有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成分。1922 年至 1934 年,氨基比林作为一种新型的退烧药流行于欧洲、美国。但使用过程中陆续发现服用此药的病人发生了口腔炎、咽喉痛等症状,后经化验发现病人粒细胞减少,证明了氨基比林能引起严重的粒细胞减少症,导致免疫力下降,并引发各种感染。1938 年,美国决定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品目录中取消。在丹麦,从 20 世纪 30 年代起就完全禁用该药。而现行的美国药典(USP34-NF29)、欧洲药典(EP6.0)、日本药局方 JP16 已经查找不到此药。非那西丁也曾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退烧药。1953 年后,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瑞士、西德等国家发现肾脏病人大量增加。调查后证实这种肾病增加主要是服用非那西丁所致,这些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禁止含非那西丁药物出售后,这类肾病患者的数量明显下降。 尼美舒利 尼美舒利属于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上市之初这个药用于治疗慢性关节炎,疼痛和退烧。但近年来,全球已有多起与应用尼美舒利有关的重度肝脏损害的不良反应报道,结合这些不良反应,此药目前禁止用于退烧药使用,禁止用于 12 岁以下儿童。只作为二线的抗炎镇痛药使用,即在至少一种其他抗炎药治疗失败的情况下使用;仅限于治疗慢性关节炎的疼痛、手术和急性创伤后的疼痛、原发性痛经。 说了上面的退烧药应该被淘汰后,我猜大家肯定想知道哪些药能用于退烧。现在告诉大家,目前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安全又便宜的退烧药就两种:" 对乙酰氨基酚 " 和 " 布洛芬 "。
如果孩子发烧时仍然精神不错、吃喝正常,说明孩子的病情不严重。爸妈可以在家观察孩子,给孩子多喝水,增加排尿和皮肤蒸发水分的机会,这样可以通过增加散热降低孩子的体温。 如果体温高于38.5度,可以给孩子服用目前安全有效退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百服宁)和/或布洛芬(美林),当然请格外注意剂量。(另外要注意的是,水痘引起的发热不要使用布洛芬,因为会增加严重皮肤链球菌感染的风险;对于腹泻严重,伴有明显脱水症状的孩子,也不应使用布洛芬。) 一定要记住给孩子多补水,没有足够水分的摄入,退热药物就不能发挥退热作用。
不满3个月的宝宝体温超过38度。3个月以上的孩子体温超过40度,还伴有:拒绝喝水。即使喝水较多,仍表现出非常不舒服的样子;排尿很少,而且口腔干燥,哭时眼泪少;述说头痛、耳朵痛或颈部痛等;持续腹泻和/或呕吐;发烧已经超过72小时。 出现这些迹象,定要马上带孩子去急诊: ·无休止地哭闹已达几个小时 ·极度兴奋; ·极度无力,甚至拒绝活动(包括爬行、走路等); ·出现皮疹或紫色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或瘀斑; ·嘴唇、舌头或指甲床发紫; ·位于宝宝头顶部的囟门向外隆起; ·颈部发硬; ·剧烈头痛; ·下肢运动障碍,比如瘸腿、运动时疼痛; ·明显呼吸困难; .惊厥 如果烧到你内心受不了,那也别犹豫,直接去医院验个血,看看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明白是啥原因引起的。如果是病毒感染,反正也得有个过程,就安心回家护理吧。如果是细菌感染,那么听医生的嘱咐,配相应的药物治疗。
孩子发烧时然精神不错、吃喝正常,说明孩子的病情不严重。爸妈可以在家观察孩子,给孩子多喝水,增加排尿和皮肤蒸发水分的机会,这样可以通过增加散热降低孩子的体温。 ?如果体温高于38.5度,可以给孩子服用目前安全有效退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百服宁)和/或布洛芬(美林),当然请格外注意剂量。(另外要注意的是,水痘引起的发热不要使用布洛芬,因为会增加严重皮肤链球菌感染的风险;对于腹泻严重,伴有明显脱水症状的孩子,也不应使用布洛芬。) ?一定要记住给孩子多补水,没有足够水分的摄入,退热药物就不能发挥退热作用。 发烧是生病之后产生的现象之一,很多疾病都会引起发烧,当小孩发烧时应找到病因后加以治疗。各种退烧药的效果都只能维持几个小时,其使用目的是带给小孩短暂的舒适。如果疾病的过程还没有结束,退烧以后又烧起来是很常见的。如果发烧不退,必须持续就医寻找是否有其他病因,原因并不是退烧药无效。 ?
辅食对成长中的宝宝很重要。满6个月的宝宝只摄取母乳或配方奶粉,营养已经不够身体发育所需了,这时候泥糊状和固体食物(辅食)就要登场了!好吃的水果/蔬菜泥、米糊、蛋黄泥、肉泥,等等。但是很多问题困扰着妈妈们...... 1 如何加热辅食才能不破坏营养? 冯琪教授告诉您:首先,需按食品标签的指导进行。需热水冲调的食物:注意冲调水温,通常冲调时不宜使用刚刚沸腾的水。注意搅拌均匀。需加热后食用的食品:如婴儿瓶装、听装食品,需取出要食用的部分加热。可以通过和其他食物混合得到加热,如与热水冲调的米粉混合加热,或通过温水浴加热。使用微波炉加热需注意掌握加热时间、程度,同时注意勿因食物受热不均导致喂食时烫伤。需煮沸加热的食物:需根据食物的种类决定加热时间,避免过度加热、煮沸过久而破坏食物营养素成分。 2 什么时候宝宝辅食可以混合吃? 冯琪教授告诉您:首先,婴儿辅食添加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单一到多样这个循序渐进的原则。随婴儿年龄增加,单一辅食引入成功并耐受、以及引入量已较大后,如使用婴儿米粉已能摄入较大量、基本替代一顿奶后,可以逐渐增加食物的种类。可以分开不同时间喂食,亦可将不同成分的食物混合,如米粉与果泥混合,米粉与菜泥混合,年龄增长后也可肉泥与米粉混合。家庭自制辅食时亦应采取相同的原则,开始为单一食物成分,随后逐渐丰富种类。 3 宝宝一吃辅食就消化不良,怎么办? 冯琪教授告诉您:首先需明确什么是消化不良。通常,消化不良指小儿出现纳差和/或大便性状稍有异常,如大便不成形、便中含有进食成分残渣。有时候食物中含有的纤维素量较大时不易被完全消化吸收,食物成分容易在便中被肉眼发现。只要小儿进食愉快,能很好耐受,生长发育良好,家长即不必担心大便中可以见到食物残渣。如果大便中见到的食物残渣量较多,需注意食品制作,在宝宝出牙不多、咀嚼能力还未很好发育时,食物制作应精细些,纤维素含量高、食物残渣量大的食物与纤维素含量低、食物残渣量小的食物混合或交替喂食,都会有助于大便性状的改善。正常情况下,小儿的食欲不是一成不变的,通常会出现数天一次的周期性波动,食欲稍下降的几日,甚至可能会有口中异味。此种情况家长需注意不必勉强宝宝进食,注意给予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及液体入量,观察一般情况。非疾病状况所致者,通常症状持续2-3天即自然恢复,同时宝宝精神状况良好,玩耍如常。短期食欲波动不会影响生长发育。如纳差症状持续或影响体格发育,应就诊除外疾病状况。另外,小儿食欲还会受疾病状况的影响,罹患急慢性疾病都会表现为食欲下降,甚至大便性状改变,需观察。数天内未恢复正常应就诊,以免症状持续时间过久影响发育或耽误疾病诊治。
严寒已经来临,婴儿防寒能力有限,在天使育苗专家咨询中,反反复复有家长提出如何预防和治疗冻伤等问题,但严重的冻伤在家里是无法治好的。 一般的冻伤都有前兆,只要稍加注意和护理,就不会发展到严重的程度,很快就能治愈。婴儿的冻伤情况各有不同。在我国东北和西北等有的婴儿,从晚秋时节开始,一遇到强冷的风,手指和脚趾等处就变得红肿发胀。如不及时处置,到冬天就会发展成严重的冻伤。因此,只要稍微看出冻伤的迹象,就应马上进行按摩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按摩时,从手指处向心脏方向用手掌进行搓揉。为便于揉搓,可使用手霜。在10℃以下的天气带婴儿到室外时,要给婴儿带上手套、穿上袜子。手套和袜子不能有湿气或污垢。袜子一般会经常洗,但手套比较容易疏忽。另外还要注意手套和袜子口处不能太紧。入浴对冻伤的预防和治疗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如果发现婴儿有冻伤,就应每天给他洗澡。每次洗完澡后,用毛巾将手脚擦净,不能留有水分。用于冻伤的药虽然有很多,但对冻伤确实有特效的却没有。一般建议用适于婴儿的皮肤油脂药膏或BB霜。但不能抹上就算完事,要按上面讲过的按摩要领进行按摩,使其慢慢被皮肤吸收。也有口服的冻伤药,可没听说过特别有效的。在婴儿醒着活动的时候,房间的温度要保持在10℃以上。平时要经常带婴儿到外面透气,锻炼婴儿的皮肤,这样可以防止冻伤的发生。
一、包裹新生儿 包裹新生宝宝时不要过紧,应该使宝宝的四肢处于自然的生理状态。 1、合理包裹新生宝宝的方式是: (1)先将薄毛毯对折成三角形,顶端朝上平铺在床中间。 (2)将宝宝放在毯中间,脖子要对着毯顶端,并包好尿布,注意不要盖住脐部。 (3)然后将一侧对折包住宝宝身体,将多余的部分平塞在宝宝身体下面。 (4)再将另一侧以相反的方向对折并塞好。 (5)最后,再盖一层蓬松的小棉被,将被角塞到毯子下面,或者将宝宝放入睡袋。 2、错误的方法 1、过紧地包裹宝宝:有些地方习惯用棉被包裹宝宝,有时为防止孩子蹬脱被盖而受凉,父母还常常将包被捆上2~3道绳带,认为这样既保暖,孩子睡得又安稳。其实却没想到包裹过紧会妨碍婴儿四肢运动,孩子被捆绑后,手指不能碰触周围物体,不利于新生儿触觉发展。所以过紧包裹婴儿,不利新生儿生长发育。同时,由于捆得紧,不易透气,给孩子造成许多痛苦和束缚。而且出汗容易使皱褶处皮肤糜烂,而导致感染发生。 2、将婴儿的腿包直,又称“蜡烛包”:有些地方在民间有一个习俗:在孩子出生后,习惯用布或小被子将婴儿的腿包直,用带子把整个婴儿身体捆成一个结结实实的小包裹,俗称“蜡烛包”。认为“蜡烛包”能预防小儿长大后变成“罗圈腿”。这种观念是缺乏科学道理的,“罗圈腿”就是医学上称的“O”型腿,一般见于佝偻病及其后遗症。这种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造成的,跟婴儿包裹方式没有任何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蜡烛包”会给婴儿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新生儿离开母体后,四肢仍处于外展屈曲状态,“蜡烛包”强行将小儿下肢拉直,不仅妨碍婴儿的活动,而且包裹过紧也影响皮肤散热,汗液及粪便的污染易引起皮肤感染;严重时,造成髋关节脱位。 二、抱、放新生儿 1、慢慢地弯下腰,从侧面或正面贴近宝宝,一手伸入他的颈后,托住新生儿的脑袋,另一只手放在他的背臀部之间,支撑住宝宝的下半身。 2、轻柔平稳地将宝宝抱起。将宝宝整个体重转移至手上,并确保头部被稳稳地托在手中,然后边起身边把他抱到自己的胸前。 3、最后,把宝宝平抱或竖抱在自己的胸前。 4、放下宝宝时,要用手臂支撑住新生宝宝的脑袋,然后平稳地将其放在床上,同时要用温柔的目光注视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