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限酒; ②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 ③防止剧烈运动或突然受凉; ④减少富含果糖饮料摄入; ⑤大量饮水(每日2000ml以上); ⑥控制体重; ⑦增加新鲜蔬菜摄入; ⑧规律饮食和作息; ⑨规律运动; ⑩禁烟。
自我戒烟法自我戒烟法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作出戒烟决定,牢记戒烟的原因;制订 详细的戒烟计划(通常为1-3个月);记录1周的吸烟行为,这将帮助了解具体的吸烟习惯和对每支烟的需求程度,一旦开始戒烟,就应知道哪些烟可以轻易避免,哪些需要思考和努力去克服。了解一些关于吸烟的医学知识,如吸烟和被动吸烟危害人体健康,吸烟有成瘾性等;了解戒烟过程是考验一个人的毅力、信念、品质的过程。所以必须树立戒烟必定成功的信心;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戒烟行动当中;寻求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支持和鼓励,增加戒烟的成功率。 戒烟计划内容包括: 告诉家人、朋友或者同事自己准备戒烟。 告诉他们自己要从哪天开始戒烟。 记录自己1周的吸烟习惯,以便戒烟时应对。 扔掉所有烟草产品和吸烟用具。 开始延迟5~10分钟吸第一支烟。 多吃水果。 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 减少在可吸烟场所停留的时间。 尽量保持忙碌状态,即使是在休闲时间。 减少与吸烟者的交往,和已经戒烟的人交朋友。 复习戒烟自助资料。 考虑使用戒烟药物、短信以及热线帮助自己戒烟。 回顾以往戒烟失败的经历,从中找出那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以便汲取经验教训。 练习当别人给自己递烟时,自己应当如何应答,例如:“不用了,谢谢,我已经不抽烟了。”“谢谢,不过我已经下决心不抽烟了。” 第二阶段:行动阶段创造良好环境,如丢弃所有的香烟、打火机和烟具,清洗牙齿和带有烟味的衣服;记好戒烟日记;按计划逐步减少吸烟量;不要奢望一天就能戒烟成功,应采用台阶法,有计划地减少吸烟数量,延长吸烟间隔时间,淡1化戒断症状,减轻不适感。假如戒烟之前是一天一包香烟的量,在戒烟的第1周每天不超过15支,第2周每天不超过10支,第3周每天不超过7支,第5周每天不超过3支,第6周每天不超过1支,第7周完全不抽烟。 签署戒烟承诺书;应对戒断症状。 抑郁:打电话给亲朋好友,和别人一起看电影、逛街或参观展览,默念自己的戒烟决心。 失眠:下午6点以后不喝咖啡,睡前在床上阅读,睡前保持1-15分钟的安静时间。 暴躁、挫折感或愤怒:去散步或锻炼身体,停下来闭上眼睛,用鼻孔深深吸气,再用嘴巴呼气(重复几次)。 焦虑:10分钟什么都不做,做些伸展运动,一次只做一件事。 简易应对方法:散步、刷牙、勤做深呼吸、洗澡、逛街、看报纸等。注意力难以集中:停下来休息,注意力最难集中时去做些重要的事情,不要在同一个位置坐太久。 食欲或体重增加:每天至少吃5次水果和蔬菜,不吃“快餐”、方便食品和油炸食品,多喝水,尽可能每天散步20~30分钟。 坐立不安:尝试捏皮球或其他“减压器”,嚼无糖口香糖、糖果、胡萝卜或剔牙,投入到业余爱好中。 告诉自己一些积极的事情:“我变得更健康了。”“我正朝更好的方向发展。”“我感觉好多了。”“我要有自信。” 第三阶段:维持阶段认真对待戒断反应;尽量避免和吸烟的人在一起;减少自己的空闲时间;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和健康有益的公益活动;多做放松技术;多想自己戒烟的原因;调整膳食,适当多吃碱性食品,如蔬菜水果;多向心理医师或戒烟门诊咨询。 防止复吸:如果已经超过4周,表明戒烟已经进入义用维持期,千万别放松警惕,再碰一支烟的行为经常会导致复吸。拒绝第一支烟比拒绝第二支容易,一些防止复吸的小窍门: 将所有可能复吸的环境列出来,提前想好应对方法。 养成让手闲不住的习惯,例如弹吉他、养鱼、握健身球、绘画等。 在家和办公室张贴“禁止吸烟”的标示提醒自己。 尽量去禁烟的场所。 将戒烟的好处告诉吸烟的朋友,鼓励他们一起戒烟。 定期对自己能维持戒烟状态给予奖励。 增加体育运动,能使身体释放内啡肽,改善情绪。 偶尔复吸:偶尔复吸别紧张,分析复吸的原因,想好对策,避免因为同样的诱因导致复吸,戒烟不是个容易的过程,需要坚定的毅力、适当的技巧和专业人员的指导。 第四阶段:随访随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吸烟者是否仍然在继续戒烟,对在戒烟过程中所做的各种尝试给予肯定;对戒烟维持者表示祝贺,并鼓励他们继续坚持,因为通常认为连续戒烟2年以上才能称为戒烟成功;帮助复吸者回顾戒烟的好处,并鼓励他们重新开始戒烟。谨记,复吸现象很常见,因此,复吸不应该被认为是一种失败,更不应该指责戒烟者没有足够的意志力。 由于戒断症状在戒烟后的头3个星期,尤其是第1周最为严重,并在随后的几个月仍可能再现。因此,通常推荐最佳的随访计划应安排在开始戒烟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并按照吸烟者的选择确定一个具体的随访时间。随访的方式可以采用电话或当面访视,并建议使用提醒工具以确保随访按计划进行。
糖尿病常规管理1)定义:是指通过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符合患者病因和临床阶段分型而制订的个体化干预方案,就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在目标范围内的管理。 2)对象:血糖水平比较平稳;无并发症或并发症稳定的患者;不愿参加强化管理的患者。 糖尿病强化管理1)定义:指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行随访内容更深入、随访更频繁、治疗方案调整更及时的管理。治疗比较积极。 2)对象: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实行强化管理:已有早期并发症;自我管理能力差;血糖控制情况差;其他包括妊娠、围手术期、1型糖尿病等特殊情况;治疗上有积极要求;相对年轻且病程短。 糖尿病患者常规管理与强化管理的不同点 注:选自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系列丛书《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方案》
自我血糖监测的频率:取决于治疗的目标和方式 1.血糖控制差的患者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监测4~7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当病情稳定或已达血糖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天。 2.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监测2-4次;使用口服药和实施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2-4次。 2)血糖监测时间: 1.餐前血糖检测:当血糖水平很高时空腹血糖水平是首先要关注的,有低血糖风险者(老年人、血糖控制较好者)也应测定餐前血糖。 2.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适用于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者。 3.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 4.夜间血糖监测:适用于胰岛素治疗已接近治疗目标而空腹血糖仍高者。 5.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监测血糖。 6.剧烈运动前后宜监测血糖。
1.低盐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均建议每人每天的钠盐摄入量为6g以下,高血压患者应尽量达到5g以下的限制标准,在保证人体日常基本钠离子需要的基础上越低越好。钾离子可以对抗钠离子的升压作用。钾离子来源主要是蔬菜水果,高血压患者尤其应该增加新鲜蔬菜和瓜果的摄入,补充钾离子、镁离子。因为在限制钠盐的同时,适量增加钾离子、镁离子,能促进肾脏排钠,减少钠离子和水分在体内的涨留,起到进一步降低血压的作用。但高血压伴肾功能障碍者,大量摄入蔬菜水果可能引起高钾血症;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因为大量摄入水果引起摄人能量的增加,进而引起血糖的波动,这些情况应予以注意。 2.脂肪研究发现,即使不减少膳食脂肪控制在总能量的25%以下,饱和脂肪酸的供能比维持在10%以下,连续40天可使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12%,女性下降5%。建议改善动物性食物占多数的膳食结构,以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和鱼虾类替代含脂肪高的红肉。优质蛋白质包括奶制品、蛋类、水产品(鱼虾等)、禽类(鸡、鸭、鹅等)、红肉(猪、牛、羊肉)以及大豆制品。 3.戒烟吸烟是心血管病和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被动吸烟也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病的危险。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显著增加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风险。戒烟的益处十分肯定,而且任何年龄戒烟均能获益。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成瘾性疾病,不仅戒断困难,复发率也很高。因此,医师应强烈建议并督促高血压患者戒烟。 4.饮酒饮酒与血压的关系比较复杂,尽管有研究表明非常少量饮酒(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但是饮酒和血压的水平及高血压患病之间却星线性关系,大量饮酒可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大量饮酒会减弱降压药物的降压作用,因此不提倡以少量饮酒预防冠心病,提倡血压正常者和偏高者最好不饮酒或少饮酒,高血压患者更应该节制饮酒,一般建议男性将饮酒量控制在酒精30ml/d,大约相当于酒精25g,啤酒1瓶(约600ml)或者50°的白酒1.0两。女性不超过15g,孕妇不饮酒。节假日或亲友聚会等无法回避饮酒的场合则饮葡萄酒等低度酒为宜。但是,如果已患有心血管病则一定要戒酒。习惯性大量饮酒者,在节制饮酒后大约2周可看到明显的降压效果。 5.增加身体活动身体活动不足或者静坐时间过长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开始增加身体活动之前,应在医师指导下,完成系统的运动风险、体适能等方面的筛查与评估,从而拟定可行的个体化的运动计划和运动处方。身体活动活动强度、时间、频率、活动量等应量力而行、逐渐达标。 高血压患者的有氧运动运动宜每周5~7天,每次10分钟逐渐增加达到30分钟。以中低强度为主(RPE量表的8~10,感觉有体力付出,或微微出汗、运动后10分钟内呼吸心率恢复平稳)。具体类型以大肌肉群参与的运动、动作较为舒缓的为主,如气功、太极拳、医疗体操、步行、健身跑、有氧舞蹈、游泳、娱乐性球类运动、郊游、钓鱼等。抗阻运动每周2-3天,强度中低水水平(60%~80%1-RM),避免用力憋气。柔韧练习、平衡练习等功能锻炼宜每周2~3次。另外,注意日常生活少静多动,减少久坐不动时间。 运动量要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应从轻度开始,逐渐加大,运动时间也应逐渐延长,安静时血压未能很好控制或超过180/110mmHg的患者暂时禁止中度及以上的运动。 6.体重超重和肥胖是已经确认的高血压重要的危险因素,肥胖通过增加全身血管床面积和心脏负担,引起胰岛素抵抗进而引起高血压,尤其是腹型肥胖。减少体重还可以增强降压药的降压作用。高血患者应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18.5kg/m?≤BMI≤24kg/m?),男性腰围应控制在90cm之内,女性应控制在85cm之内。如果高血压患者体重超出常范围,应积极管理体重。 饮食过量和缺乏身体活动是造成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原因,管理体重的中心环节就是减少饮食能量摄入和增加身体活动量。首先应该解决摄入过量的问题,应该对本人的饮食习惯进行详细调查,发现问题,如吃零食过多、吃夜宵、喜欢吃肥肉和甜食、吃饭速度快、吃饭过饱等,这些习均能导致摄入过量。其次,应该在家中备有体重计,养成经常测量体重的习惯,这样可以在体重增加早期敏感地被观测到,进而通过增加身体活动量来减少体重。 在进行身体活动指导时,推荐每周至少5天、每天大约60分钟、每周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或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耗能约1000kcal/周),建议循序渐进逐渐达标,日常生活中少静多动。鼓励参加多种形式的有氧运动,体重过重时,可以酌情参加负重小的运动,如游泳。中等强度阻运动每周2-3次,每周对每个大肌肉群训练2~3天,并且同一肌群的练习时间应至少间隔48小时。柔韧性练习至少每周2~3天,缓慢拉伸大肌肉群,静力拉伸保持10~30秒。 急速减肥对身体造成过重负担,降低减肥者的生活质量,不容易坚持下去,而且容易反弹。减重目标的设计应切合实际,推荐3~6个月内减重5%~10%,大约每月1~2kg为宜。 7.压力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工作、生活、学习中导致的长期紧张、焦虑、烦恼等不良情绪,以及生活的无规律,会导致血压的过分波动,容易引发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若情绪长期不稳定,也会影响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效果,严重者可引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因此,稳定情绪和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尽量降低社会环境不良因素造成的恶性刺激,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和遏制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高血压倾向的人应修身养性,陶冶心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胰岛素制剂应当如何贮存? 未开封的胰岛素应储藏在2~8℃的环境中,避免冷冻和阳光直射,防止反复震荡。 已开封的胰岛素可室温保存,但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药物效价呈下降趋势,因此应尽量减少药液开启后的存放时间。 温度是影响胰岛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低于0℃的条件下,胰岛素的活性会遭到破坏;一旦温度超过25℃,胰岛素的活性会降低。
摘99健康网 2018-05-12 医生汇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又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是指每晚7小时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30次以上或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小时并伴有嗜睡等临床症状。呼吸暂停是指睡眠过程中口鼻呼吸气流完全停止10秒以上;低通气是指睡眠过程中呼吸气流强度(幅度)较基础水平降低50%以上,并伴有血氧饱和度较基础水平下降≥4%。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是指每小时睡眠时间内呼吸暂停加低通气的次数。 快节奏的工作易使人们身心疲惫,良好的睡眠才能确保大脑和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睡眠质量不容乐观,从而导致健康危机四伏。其实,夜深后隆隆的打鼾声不仅影响他人的睡眠,也使打鼾者白天的工作、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一、哪些人易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多发于30-49岁的中年男性,且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8倍。高发于肥胖及颈围粗大的人群。患有扁桃体肥大、鼻中隔偏曲、下腭后缩、下腭过小、甲状腺功能低下、肢端肥大等疾病的人群也易患该病,另外,酒精、镇静剂、安眠药也易导致睡眠呼吸障碍。 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病因 1、上呼吸道解剖异常; 2、咽喉部神经肌肉控制异常。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病人已知在扁桃体肥大,软腭、舌根肥厚及颈部粗短的人群中易出现。 严重的鼻中隔偏曲及其它鼻部阻塞性疾病如鼻息肉等可以加重OSAS,肥胖是OSAS的重要高危发病因素之一。但并不是所有有这些解剖异常因素的人都可以出现OSAS,OSAS很少发生于咽喉部正常的病人,大多数研究者认为OSAS病人在睡眠时一定存在着咽喉部肌肉的神经控制异常或者脑部的呼吸机制异常,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某些内科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可以加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症状 1、夜间呼吸暂停,病人睡觉时会频繁产生呼吸暂停,以及多梦易醒,通常体现为频繁翻身,呼吸暂停时长通常维持在十五到二十秒之间。有的病人呼吸暂停时间过长,会出现肢体乱动、突然坐起等症状,呼吸几次后,症状有所好转便又入睡。每夜发生次数不定,有时数十次,甚至数百次。 2、打鼾,因为上气道过窄,因而睡觉呼吸时常会出现鼾声,并且鼾声比较大,鼾声和呼吸暂停呈间歇、交替发生,周期性转变。并且,病人常会被憋醒,憋醒后会有恐惧感、心慌、胸闷以及心前区不舒服的症状,究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3、白天嗜睡,因为夜间睡眠质量过低,过经常被憋醒,造成病人休息不充足,白天疲倦嗜睡,比较严重的病人,常常会在吃饭、看电视时打瞌睡。有些病人甚至在骑自行车、开汽车时打瞌睡,从而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造成终生的遗憾。 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原则上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除去致病的因素。因鼻息肉、鼻中隔偏曲者,应需要摘除鼻息肉,矫正鼻中隔;扁桃体和(或)腺样体肥大者,可施行扁桃体和(或)腺样体切除术,都可取得良好效果。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或腭咽成形术,是近年来常用的治疗OSAHS手术方法之一。尚有一些其它的变通术式。手术切除腭舌弓的一半、软腭边缘粘膜、悬雍垂以及腭弓:可同时行扁桃体切除。术后可增加软腭、扁桃体窝和咽后壁间的空间,以减少上呼吸道的阻力。故术后鼾声减轻,甚至消失。但对严重的OSAHS,不一定见效,特别是某些心肺功能较差、血氧饱和度较低的病人,尚须考虑应用其他方法治疗。 2、非手术治疗。主要针对一些轻度鼾症病人,方法甚多,择要介绍如下。 (1)睡时调整体位,改仰卧为侧卧,可能减轻或消除鼾声。 (2)减肥。可用各种方法,如应用药物,控制饮食,加强活动等,以减轻体重,常可取得一定效果。 (3)药物治疗。睡前服抗忧郁药,普罗替林30mg,可能奏效。睡前应避免使用酒精、安眠药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 (4)持续正压通气治疗,通过面罩导入气流,压力维持在5—15cmH2O之间。 五、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预防保健 1、控制体重,健康生活。应用饮食、运动、心理护理,纠正患者饮食、生活习惯和行为疗法,让患者自觉控制饮食,在规定时间内降低体重的5%~10%.劝其戒除烟酒,睡眠前避免使用镇静剂。教会患者控制睡眠姿势,避免仰卧位,以缓解症状。 2、白天不要过度劳累。身心的过度操劳都会导致精神和肌肉的紧绷和疲惫,如果白天真的特别忙碌,在睡前最好先舒缓一下身心,如洗个温水澡、按摩、听听柔和的音乐等等,再入睡,会睡的比较安稳,比较没有负担。 3、选择合适的枕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很多时候由于气道阻塞造成严重的打鼾,因此,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打鼾的人来说,选用合适的枕头是非常有原则的,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择软硬适度的枕头,并且外形符合人体工体力学,以国内常用的某品牌枕头为例说明,一方面枕头贴合头颈部曲线,改变头颈部上气道肌肉及颌面部的骨骼结构变化,保持咽部和上气道通畅。另一方面改善呼吸中枢对呼吸的控制功能异常,保持呼吸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兴奋性,有效保持晚上睡眠时气流通畅,**限度减轻睡眠呼吸暂停。再一方面,关键是技术调节的软硬度与人体的适应情况,就是可以把人体的压力和枕头相应匹配的反弹力值匹配。其次,喜欢仰卧的人在选择枕头时,将虎口向上握拳,枕头的高度等于竖着的一拳高为宜。同时要注意,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打鼾的人选择弹力过强的枕头也不好,这样头部不断受到外加的弹力作用,易产生肌肉疲劳和损伤,也会加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打鼾的程度。 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吃什么好 1、要适量选食一些有助于睡眠功能的食品,如河鱼、海鱼、牡蛎、虾、泥鳅、猪肝、猪腰、核桃、花生、苹果、蘑菇、豌豆、蚕豆、牛奶等。 2、平时要注意维生素类物质的吸收,可吃一些苹果、香蕉、梨等水果,这些水果属碱性食物,有抗肌肉疲劳的作用。 3、在睡觉一小时前最好不要吃带刺囘激性或让人兴奋的食物,像咖啡、茶、辛辣的食物、巧克力等。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2018-05-04 来森艳、陈镇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 春天不减肥,夏天徒伤悲,每年夏季到来时,都会迎来减肥潮,大家尝试各式各样的减肥方法,短短几天减了几公斤,觉得自己状态很好,一旦切换到正常饮食很快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那么,问题在哪里? 减重是减掉无用脂肪 减肥期间,很多人把体重减轻当成唯一的成果指标,实际上,这个指标经常会造成误导。 就拿饥饿减肥来说,虽然体重下降快,但是体型未必能改善,这种减肥方法会导致肌肉蛋白质分解,代谢率下降,活力下降,损伤“元气”。 科学减重的目标是减掉无用的脂肪,保留甚至增加有用的肌肉。如果没有肌肉的支持,皮肤和皮下脂肪会松松地挂在骨头上,身体呈现“肥而松”的状态。 肌肉的比重高于脂肪,如果一人的脂肪含量下降3公斤,肌肉比例上升3公斤,会怎么样呢?结果是体重不变,但是体积小了,人看起来瘦了,这样的减肥效果,是无法用体重秤称出来的。 减重不一定要饿肚子 肥胖不是“营养过剩”,而是一种营养不良和代谢失调的表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与其说是“吃多了”,不如说是“吃错了”。 食物的营养有50种,6大类,引起肥胖的只有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这两类,而且是多余的部分才会有这种害处。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都不会增肥,相反,减肥的时候维生素消耗量还会增加,矿物质也容易流食,所以要额外补充。 控制体重和吃够营养之间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提高食物的“营养素密度”。所谓的高营养素密度食物,指的就是相同的能量中所含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越多的食物。营养素密度高的产品都是远离大量添加油、糖、糊精、精制淀粉的产品。 那些最容易促进身体发胖的食物,大部分都是营养价值很低的加工食品或高油脂烹调食物,比如饼干、点心、薯片、锅巴、蛋挞、派等零食,以及油条麻花等煎炸食品,还有甜饮料冷饮等。此外,用来烹调的炒菜油,在使用过多时也会导致营养密度减少。 减重怎么吃 1、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原味坚果、全麦、糙米、紫薯、燕麦、瘦肉、鱼、鸡蛋、牛奶、豆腐高营养密度食物。 2、做饭少放油、糖、盐;煮汤炖肉要去掉浮油;不要用煎炸爆炒的方法,减少烹调油。 3、保证每天一半主食是杂粮。豆腐小半块,鸡蛋1个;奶或酸奶1—2杯,第二杯要选低脂产品。 4、蔬菜各种蔬菜每天500—1000克,其中有一半左右是深绿色的蔬菜。 5、水果每天250-500克,多选需要咀嚼、吃了比较饱的类型水果,控制高糖分水果如荔枝、龙眼、鲜枣、葡萄等。 6、肉/鱼每天50—100克,尽量选低脂肪的品种。 这么简单?照着吃就可以了吗? 当然,说起来容易,坚持下来还是要靠毅力,尤其还要配合“慧动”,先从快走和垫上运动开始,坚持每天40分钟以上。 严重肥胖要需治疗 对于严重肥胖已出现关并发症的人群,建议行减重手术治疗。通过手术方式将胃的容积显著减少,在不影响消化道营养吸收功能的前体下,减重效果极佳。300斤左右的肥胖患者,通过手术半年可以减少150多斤,肥胖相关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大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完全脱离药物治疗,避免将来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所带来的大血管病变(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及下肢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等。 通过术前、术后的精细的营养指导,临床营养医师、外科医师和肥胖相关疾病专业医师共同合作和全程管理,严重肥胖患者完全可以重返健康生活。
2018-04-20 胡大一 胡大一大夫 一、年龄与性别 在婴儿向成人发育的过程中,血压迅速上升。在成人期,血压上升的趋势减慢,但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又逐渐升高。有资料表明,40岁以上人群的高血压发病率是15~39岁的3.4倍。收缩压从35岁起开始上升,每5岁增高4mmHg;舒张压从30岁起开始升高,每5岁增加1.5mmHg。 两性如血压水平相同,男性进展到恶性高血压、高血压危象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预后也比女性差。女性在45~50岁血压上升稍快,尤其是收缩压,这与更年期有关。 二、气候冷热变化 根据调查,寒冷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温热地区。 就个人而言,血压也是随天气的冷热变化而波动的,高血压患者的波动尤其大。“五一”劳动节以后,天气逐渐转暖,血压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在七八月份的高温季节,血压下降更加明显,如果原来血压水平只是轻度升高,此时血压可能降至正常范围;过了“十一”国庆节,天气逐渐转冷,血压逐渐升高;11月以后,随着寒流侵袭,气温明显下降,血压上升就更加明显;12月、1月和2月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月份,血压水平也最高。 三、昼夜节律 血压白天与夜间的变化是有节律的。受睡眠与活动的影响,睡眠时血压下降,活动时血压上升。若白天活动,夜间睡眠,血压的正常节律呈两峰一谷,勺型:即白天血压波动在较高水平,晚8时起血压逐渐下降,至夜里2~3时降至最低谷;清晨睡醒前血压快速升高,晨醒后开始日常活动的最初几小时内(清晨6~9点,当交感神经功能状况从抑制转向兴奋时)血压达到或者接近最高峰,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血压晨峰”;然后血压持续波动在较高水平,至下午4~6时可能出现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最大差值可达40mmHg;晨起后血压又开始上升。 四、精神和体力活动 运动、饱餐、生气、激动、做梦、大便、性交时血压都可能升高,而休息、安静、心平气和时血压平稳正常。正常血压的人或高血压患者在受到精神刺激后,血压都可能上升,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升高更明显。 焦虑抑郁,尤其焦虑急性发作(惊恐)时,可有濒死感和血压急剧上升。对血压的过度关注,每日频繁自测血压,也会导致血压明显波动。我常说“要关注,别过度。” 在安静状况下,由于体内新陈代谢率较低,心率减慢,心脏排血量少,血压就偏低;相反,人在活动时,体内代谢增加,耗氧量增加,心率相应加快,心脏排血量增加,血压相应升高。但长年坚持有氧运动有益于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冠心病患者在运动试验中如血压不升,反而下降,提示是左主干或对等病变,可能应首选搭桥手术。精神长期紧张和过度疲劳还可能引起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刺激血管运动中枢,加强小动脉收缩,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上升。 美国心脏病专家弗里德曼和罗森曼在研究心脏病与性格的关系时指出:平静状态时,A、B型两种性格的人血中儿茶酚胺值相差不大;但在应激情况下,A型性格(有强烈的上进心、持续的时间紧迫感、永不满足、脾气急躁、性格外向,易激动等)血中儿茶酚胺值明显高于B型性格(不争强好胜、无竞争压力、不受外界干扰、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等)。A型性格交感神经的反复兴奋易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血管收缩或痉挛,最终导致血压升高。 上海市的一项调查发现,脑力劳动者高血压发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工作繁忙而紧张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高于相对工作节奏缓慢的人群。 不同职业人群的高血压发病率 职业高血压发病率职业高血压发病率司机13%教师6%接线员、会计12%高温工人5%售票员11%学生4%烟草工人10%农民2%一般工人7% 五、生活方式 ①吸烟成为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吸烟对人体有害,也是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并且增加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与死亡率。吸烟可使血压升高,心跳增快。烟中的尼古丁兴奋血管运动中枢,使小动脉收缩,增加外周阻力,导致血压升高;吸烟产生的烟碱和一氧化碳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吸烟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促使儿茶酚胺和血管加压素分泌增加,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和心律失常。长期大量吸烟,引起小动脉的持续收缩,久而久之小动脉管壁变厚并逐渐硬化,从而引起高血压。 ②饮酒加重高血压。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饮酒者的血压水平高于不饮酒者。在控制了年龄、体重、吸烟等因素后,饮酒与否及饮酒量多少与血压呈显著正相关。每日饮酒量愈多,则愈易发生高血压。大量饮酒可使血压急剧升高,甚至导致脑出血或猝死。另外,饮酒史的长短也与高血压有关。 ③摄盐超标是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与每日食盐摄入量小于6克相比,每日食盐摄入量大于12克患高血压的风险增高14%,每日食盐摄入量大于18克患高血压的风险增高27%。50岁以上和有家族性高血压的人,血压对食盐摄入量的变化更为敏感。30%高血压患者发病与盐摄入过多有关。世界卫生组织的目标是2025年实现全世界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小于5克。超重和肥胖者的血压对食盐也敏感。 高盐饮食还可能改变血压昼高夜低的变化规律,变成昼高夜也高,大大增加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此外,高盐饮食可增加患肾脏疾病的危险并加重糖尿病病情。 ④脂肪对血压的影响。 膳食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高,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越低,越容易引发高血压。饱和脂肪酸可减少体内前列腺素的生成,而前列腺素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动物性脂肪含饱和脂肪酸多,所以常吃动物性脂肪会对血压产生不利影响。 ⑤超重或肥胖与高血压。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极易引发超重或肥胖,而后者将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多年研究表明,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体重与血压高低均有一定相关性。在一段时间内体重上升快的人,血压升高也快。肥胖者发展成高血压的危险性是正常体重者的8倍。肥胖者的血压能随体重下降而降低。 ⑥城市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于农村。 肥胖只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只要具备“身体素质和环境”,无论胖瘦都有患上高血压的风险。在城市生活的人,生活节奏快,缺乏运动,受环境污染重,过劳、熬夜、睡眠不足,高脂肪、高盐食物摄入多,因此城市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于农村。 六、药物 药物性高血压是由药物引起的血压升高。 易引起血压升高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氢化考的松、强的松等)、口服避孕药、麻黄素、保太松、喘息定、苏打。临时应用激素不会使血压明显升高,小剂量使用一段时间也不会引起血压明显变化,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可引发药物性高血压。 在口服避孕药物的育龄妇女中有10%左右出现血压异常升高。避孕药引起的高血压多在服药后2~5年内出现,个别病例在服药后数周内出现。避孕药物引起的高血压通常为轻、中度。在停药后,血压可以逐渐降至正常。服用避孕药剂量越大,时间越长,患高血压的危险越大。因此,有高血压病倾向(①有高血压家族史。②原先有肾病或隐匿性肾病。③肥胖、年龄偏大、吸烟、有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病史)的妇女应避免口服避孕药。有血栓栓塞性疾病或由其他原因所致的慢性高血压患者,也应禁用口服避孕药。 七、其他 ①站立时血压高于仰卧。 血压必须略有上升才能保证站立时头部血液供应。 ②进餐时血压通常也上升。 消化器官要工作,腹腔内脏器血管扩张使血流充足以保证需要,四肢血管为保证内脏血液供应,就要让血管收缩,给急需处提供保障,这就是餐后不宜剧烈活动的原因之一。 --节选自《胡大一讲健康 谈医说病--好血管、好心态、好生活》 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充分落实非医疗干预,全面落实个体化的五大处方——药物、运动、营养、心理睡眠、戒烟限酒。 胡大一健康口诀 饭吃八分饱、日行万步路 胡大一慢病健康的五大处方 药物处方 运动处方 营养处方 心理(睡眠)处方 戒烟限酒处方 胡大一健康三字经 管住嘴 迈开腿 零吸烟 多喝水 好心态 莫贪杯 睡眠足 别过累 乐助人 心灵美 家和睦 寿百岁
作者:王建华 2017-05-19 内分泌科经常面对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老是长期居高不下?或是忽高忽低、反反复复? 我们知道,影响血糖的因素众多,涉及到饮食、运动、心理、用药、诊断、监测等方方面面,而具体到每个患者身上又不尽相同。当发现患者血糖总是居高不下或忽高忽低反反复复时,咱们不妨从这 17 个方面想一想,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1. 控制饮食了吗?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无论是 1 型糖尿病还是 2 型糖尿病,不管病情轻重如何,不论是否使用降糖药物,都需要饮食控制。 患者很容易把「控制饮食」理解成「饥饿疗法」或「严重偏食」,在沟通的时候需要详细了解饮食控制的具体情况。 2. 坚持运动了吗? 运动本身就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规律性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步走、游泳等)可以促进肌糖原的分解以及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运动还有利于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降糖药物的疗效;此外,运动还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减少血糖波动。 但患者运动很可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某一天非常高强度锻炼(甚至是无氧运动),某几天又完全「葛优躺」。运动细节也得沟通到位。 3. 药物选择是否得当? 糖尿病人用药讲究个体化,应当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如糖尿病类型、胰岛功能状况、血糖谱特点、年龄、胖瘦、有无并发症等等,合理用药。拿 2 型糖尿病来说,如果患者体型肥胖,提示存在胰岛素抵抗为主,宜首选双胍类和胰岛素增敏剂;如果患者体型消瘦,常常提示胰岛素分泌不足,应选用胰岛素促泌剂。而对于胰岛功能已经衰竭的糖尿病人,就应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 4. 用药剂量是否合适? 药量不足导致血糖不降很好理解,其实,药量过大同样也会使血糖居高不下。这是因为药量过大可导致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此时若继续增加药量,血糖反而更高,正所谓「矫枉过正」、「物极必反」。对于空腹血糖升高的病人,一定要先弄清是「降糖药用量不足」还是「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若属于后一种情况,则晚间降糖药用量应适当减少而不是增加。 5. 药物用法是否正确? 降糖药种类很多,用法各异,使用不当,事倍功半。例如,磺脲类降糖药最好于餐前半小时服用,这样药物的作用高峰与餐后血糖高峰恰好同步,从而使降糖效果达到最佳;拜糖平的主要作用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应当与第一口饭嚼碎同服,空腹服药没有任何效果。 再如,根据药物半衰期的不同,有的药需一日三次服用,有的每日一次即可。糖适平、美吡达等降糖药均属短效制剂,应当一日三次餐前服用,如果每日 1~2 次口服,则很难使全天的血糖得到满意控制;而瑞易宁、格列美脲等药物均属长效制剂,每日服用一次即可。 6. 药物联用是否合理? 单一药物治疗在开始时多可奏效,在经历数年后,常出现药效降低,血糖逐渐升高现象,此时应及时采取联合用药方案。但联用应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进行联用,例如「糖适平+二甲双胍」、「诺和龙+阿卡波糖」等等,这样降糖效果更好,而副作用较小。 7. 治疗依从性如何?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经常忘记或遗漏服药,结果导致血糖升高、波动。不少患者服药后,血糖降至正常后就停用降糖药,等到血糖回升到很高时,再服原先降糖药的剂量就很难达到治疗目标。关于这一点,临床医生要重点告知:服降糖药时,血糖稳定在正常,要长期坚持治疗,切不可见效就停。 8. 胰岛功能是否衰竭? 随着病程的延长,2 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将逐渐减退以至完全衰竭。许多降糖药物(主要指胰岛素促泌剂)发挥药效的前提是患者尚保留一定的胰岛功能,因为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的。当患者胰岛功能严重降低,这类药物(主要指优降糖、美吡达等磺脲类药物)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致使血糖居高不下。 9. 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通俗地讲就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多见于肥胖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如果病人存在胰岛素抵抗,必须配合使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单独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往往效果欠佳。 10. 是否在服用对降糖有影响的其它药物? 要考虑到患者并存其他疾病,服用的一些药物具有升糖作用,如糖皮质激素、b—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噻嗪类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噻)、雌激素、甲状腺激素等等,很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失控。 11. 是否并存其它内分泌疾病? 有些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其他内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库兴氏病(皮质醇分泌过多)等,这些内分泌疾病同样可以导致血糖升高。 12. 是否存在应激? 感染、外伤、手术、急性心脑卒中、妊娠等应激等应激因素皆可使糖皮质激素、雌激素等升血糖激素分泌增加,削弱了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从而导致血糖居高不下。对于某些血糖居高不下的患者,一定要注意排除感染因素,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牙周炎等等。 13. 有无不良情绪? 心理因素对血糖的影响很大,紧张、焦虑、气恼、大喜大悲、过度兴奋等情绪变化都会引起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儿茶酚胺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因此,保持情绪稳定十分重要。另外,生活不规律,过度疲劳也会引起血糖的波动。 14. 睡眠好不好? 长期失眠或熬夜会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抑制胰岛素分泌,使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升高。要告诫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保证 6~8 小时的睡眠时间。 15. 是否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 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常常因季节变化而波动。每当冬季来临,病人食量增多,户外活动减少,加之寒冷刺激促使肾上腺素等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加,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血糖升高。 16. 是否存在误诊误治? 1 型糖尿病主要见于儿童,但目前看来,成人期发病的 1 型糖尿病(LADA 型糖尿病)也不罕见,由于它的某些症状与 2 型糖尿病颇为相似(如发病迟、起病隐匿、病程初期对口服降糖药治疗有效),再加上目前对糖尿病自身抗体的检查尚未普及,因此,常被误诊为 2 型糖尿病。这种病人在病程早期,口服降糖药有效。但因其胰岛功能衰竭很快,过不了多久,病人就会出现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导致血糖反弹。 17. 是否疏于血糖监测? 定期的血糖监测,有助于了解病情,指导药物调整。有些患者并没有听从医嘱而不重视血糖监测,吃药凭着感觉走,血糖很难得到良好控制。沟通时要注意询问并查看详细的血糖监测记录。 总之,血糖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对血糖的控制。但只要找准原因,对症施治,控制好血糖也并非难事。 文 | 王建华,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 编辑:李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