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还是目前国内最常使用的治疗强迫症方法,其最大的好处是容易获得。对强迫症患者而言,去寻找靠谱的心理治疗师,获得规范的心理治疗服务,并不容易,而且花费较大,也会耗费较多的时间。对症状严重,或者伴发明显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尤其是伴有明显的躯体焦虑症状(如心慌、胸闷、肌肉紧张难以放松等)或者有严重抑郁自杀的倾向,药物可以较快速的改善症状,也可以增加心理治疗的配合度。但是强迫症尤其强调综合治疗,如果有条件的话,药物治疗最好可以合并心理治疗,疗效会更好。药物治疗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每个患者的治疗方案可能都不同,医生根据对患者各方面的系统评估,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强迫症常常病程迁延,病情常常会波动反复,因此药物治疗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通常急性期治疗要足量药物治疗10-12周,维持治疗1-2年,然后再逐渐减量停药。这是在最为理想的治疗有效的状况之下,如果疗效不佳,或者减药过程中症状出现反复,则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目前一线药物(SSRIs,常用的包括舍曲林、氟伏沙明、帕罗西汀、氟西汀)的主要不良反应,治疗早期较为常见的是胃肠反应,恶心、食欲减退,以及头痛失眠、紧张不安等,通常1-2周后会减轻和消失,长期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是性功能障碍和少部分患者出现体重增加,还有一些患者会有多汗的现象。总体而言,安全性是较好的。需要提醒的是,SSRIs治疗强迫症的剂量通常会高于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以舍曲林为例,治疗抑郁症大多数患者可能每天只需要50mg-100mg,而强迫症可能需要150mg-200mg。高剂量是为了保证较好的疗效,但同时也意味着可能不良反应发生率会增加,所以建议每3或6个月监测一下肝肾功能。如果初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还可以联合两种药物,或者合并增效剂进行治疗。多药治疗的时候,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尽可能发挥最大的效果,而将不良反应减少到最低。中山医院心理科现已开设“强迫障碍专病门诊”,时间为每个周三下午。专病门诊力求对每个患者都进行系统评估和长期随访,采用药物结合心理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结合每个患者自身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都是强迫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心理治疗中,认知行为治疗对强迫症的疗效获得最多的证据支持,而家庭治疗是青少年儿童强迫症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国内外的强迫症治疗指南都将认知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五羟色胺回摄取抑制剂,SSRIs--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抗抑郁药物)作为一线治疗,推荐用于初始治疗。那么如何选择治疗方式呢?如果症状较轻、不伴发严重抑郁、焦虑,或者虽然症状严重,但是患者依从性好,能够较好地配合心理治疗、完成家庭作业,可以考虑采用单一的认知行为治疗。患者拒绝用药,或者躯体因素等原因无法药物治疗的,比如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患者,也可以采用单一认知行为治疗。如果既往药物治疗效果好,或者患者无法得到心理治疗服务,再或者患者个人偏好药物治疗的,可以单独药物治疗。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较为理想的情况是,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疗效可能优于单一治疗。如果初始治疗效果不佳,可以采用合并其他药物或者心理治疗的增效策略。中山医院心理科现已开设“强迫障碍专病门诊”,时间为每个周三下午。专病门诊力求对每个患者都进行系统评估和长期随访,采用药物结合心理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结合每个患者自身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刘文娟医生接受媒体视频访谈,解答广大患者的疑问,强迫症的识别、诊断和治疗。http://www.tv120.com/shipin/1301-7049.html TV120彤爱健康 在线视频:精神“癌症”-强迫症(转)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你患有强迫症,表示你在某些领域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想靠这些强迫行为获得较多的安全感。一直努力不犯任何错误,因为你知道这些错误会令你沮丧、有罪恶感。你的强迫行为基于两个根本的错误想法,从而形成强迫症的驱动力:1)、过度高估威胁的可能性,然而最重要的是,无法忍受某一程度的风险。这是强迫症和焦虑症病人共有的态度。2)、高估个人的责任,这是强迫症病人和抑郁症病人共有的态度。强迫症患者通常有以下五种认知模式:1)、高估强迫性思维的意义·如果有负面想法,我就是坏人。·如果有非份的想法,我就必须负责而且有罪,好像我已经做了想做的事。(如:外遇) ·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那我也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2)、高估事件后果的严重性·如果我不关好煤气,一定会出事。·如果我不锁门,一定会被盗。·如果我的手不洗干净,我一定会得传染病。3)、高估自己对事件的责任·如果有人在我的房子里受伤,我就一定要负责。·如果有人生病,那是我的罪过。·如果不强迫自己数数,母亲就会死掉。4)、追求完美·如果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干脆什么也不要做,这样一来我就不会做错任何事。·一旦犯错就显示我的无能和残缺。·如果我犯错,将不知道如何活下去。5)、错估焦虑的后果·如果我想象不好的事情发生就一定会发生。·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攻击冲动,就一定会伤害别人。·如果不执行我的强迫行为,我会变得焦躁不安,在工作中一定会犯很多错误。
在患者感到极度焦虑恐慌,难以承受时,可以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暂停和减速。放慢呼吸的频率,放慢奔驰的思绪,从头到脚放松整个身体,然后慢慢恢复原来的行为。2〕聚精会神的勾画一幕令人放松的场景,然后身临其境。3〕如果条件允许,散散步、聊聊天。4〕想象有一位你信得过,并且他也信任你的人正和你在一起,给你勇气。5〕回忆你处理类似局面的成功经历,或者回味过去成功时所经历过的美好感觉。6〕将注意力集中在周围的具体事物上,试着观察一下细节或对看到的每件物体提问。7〕从20起倒数,或者倒叙让你感到高兴或平静的事。这些人或事可以来自回忆,也可以来自想象。8〕考虑一件你有兴趣的事。计划一下白天或晚上的安排,回忆你所看过的你最喜爱的明星的电影;设想一下一桌丰盛的晚宴,想象你在品尝每一道菜。9〕把自己想象成一位你仰慕以久的人,然后想他所想、做他所做、感他所感。10〕提醒自己,焦虑状态会结束的,一定会的。11〕提醒自己,焦虑并不危险。12〕打个大呵欠,从头到脚舒展身体。13〕发脾气,发誓不让焦虑占上风,你会战胜它。14〕如果上述的努力都失败了,深吸一口气并尽量延长屏气时间,然后慢慢地呼出来,这样身体上的焦虑症状会减弱或消失。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时间的紧迫感和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受到焦虑的困扰。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当面临应激或危险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感到担忧、害怕或焦虑。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情绪反应是正常的,如果反应过分强烈,或体验到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反应时,那就会影响正常生活秩序。如果经常无缘无故地出现无明确对象或无固定内容的紧张害怕,提心吊胆,就可能患了焦虑障碍。焦虑患者对自己的问题非常苦恼,并想方设法去控制这种局面,当感到无法控制时,焦虑情绪则更像是“火上浇油”。其实对于焦虑的应对,可以从认知、行为方面来加以矫正,从而淡然面对。首先,对于引起焦虑的原因要有一定的认识,事实上是没有毫无缘由地焦虑的。认知理论认为,各种片面或错误的想法将导致忧虑的恶性循环,使焦虑不断升级。如一个人在赶班车的时候会想,错过这一班就要迟到,迟到了老板就会有意见,公司裁员的时候我就会首当其冲地被砍掉,现在的就业环境这么严峻,很难再找到工作,我就一无所有了。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人整天处于“战斗”状态。圣经中有一句话非常有意义“愿上天给我一颗平静的心,让我平静地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给我一颗勇敢的心,让我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给我一颗智慧的心,让我分辨两者!”,能认识到我们能改变和要接受的东西就可以减少焦虑情绪。另外出现焦虑情绪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做一些放松训练,如深呼吸,逐步肌肉放松法等。 深呼吸,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时,会出现心慌、呼吸加快、肌肉紧张、头部不适、四肢发抖等不适反应,通过深呼吸和放松技术,可以减轻这些不适反应。正确的深呼吸方式要点是:保持一种缓慢均匀的呼吸频率,如缓慢吸气,稍稍屏气,将空气深吸入肺部,然后缓缓地把气呼出来。在深呼吸时应该可以感受到自己胸腔和腹部的均匀的起伏。放松训练主要采用渐进性肌肉放松法,通过全身主要肌肉收缩(紧张)——放松的反复交替训练,通常由头面部开始,逐步放松,直至全身肌肉放松。主要通过使人体验到紧张和放松的不同感觉,从而更好地认识紧张反应,最后达 到心身放松的目的,并能够对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起到调整作用。放松可以产生与焦虑反应相反的生理效果,如心率减慢、外周血流的增加、呼吸的平缓,以及神经肌肉的松弛。有许多方法可以产生深度的肌肉放松,如瑜珈、禅、气功、沉思等技术。现代社会中, “焦虑”似乎无处不在。生活中无数个叫做“应该”、“必须”、“万一”、 “可能”的词汇,都多多少少的在我们的心灵里埋下了“焦虑”的种子,当我们感觉世界变化太快,而自己能够掌控的东西越来越少,这个“焦虑”的种子悄悄发芽,生长。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自以为对一切成竹成胸、总能保持平和心境的人,也会时不时顿生焦虑之感。其实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适度的焦虑能激励我们发挥才能,当出现过分的焦虑,我们要学会认清其真面目,通过适当的放松调节,就能平静从容地面对,做到波澜不惊。
病例简介:患者张某,女性,31岁,因“反复发作性胸闷、心慌1月”来诊。患者1月前着凉后出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就诊途中被出租车司机拒载(司机担心患者有“甲流”),患者立刻出现心慌、胸闷,四肢发麻,感到“心脏病发了,自己快不行了”,惊恐万分。到当地医院急诊,血常规、电解质、心肌酶谱均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HR:115次/min,T波倒置。当地医院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待排”,予补液支持治疗,患者症状持续1个小时后缓解。在当地医院住院3天,期间未有类似症状发作。出院后第3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心慌、胸闷、透不过气,伴强烈的濒死感,症状出现后约10分钟左右达高峰。再次在当地医院急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血常规、电解质、心肌酶谱均未见异常。患者坚决要求补液,补液后症状迅速缓解。此后类似症状每1-2天就要发作1次,甚至1天之内出现2次,每次发作持续半个小时,在患者坚持补液后迅速缓解。并且经常出现晚入睡困难,白天有游走性胸痛、食欲减退、反复担心自己得了“甲流”、“心脏要出大问题”等,近2周来难以上班工作。患者对先前的“心肌炎”诊断和治疗提出质疑,反复多次在多家医院心内科就诊,行心肌酶谱、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均未见异常。即使心内科专家多次告知其无严重器质性疾病,但患者无法接受。精神检查:意识清,接触主动,思维顺畅,对健康状况较多担心,诉“每次发作时都觉得快要死了,不发的时候又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次发作”,表情忧虑,情绪紧张焦虑,语速快,求治欲望强烈,自知力存。诊断:惊恐障碍这是一个典型的惊恐障碍病例,患者的就诊过程也反映了大多数惊恐障碍患者的求医经历。惊恐障碍患者大多认为自己得了心脏病,在惊恐发作时不断到急诊室或心内科就诊,反复进行有关心脏病的各种检查,被内科医生反复建议才到心理医学科或精神科就诊。惊恐障碍的临床特点惊恐障碍是综合医院急诊室最常见的焦虑障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特征,1个月内至少有3次或以上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虽以20~40岁最多见,但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惊恐发作症状突如其来,通常无明显诱因,1分钟之前还好好的,突然感到自己不行了,多在10分钟之内达到发作高峰,一般30分钟自然缓解,发作时患者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发病过程。躯体症状有胸闷、胸痛、气短、出汗,四肢麻木等,更突出的是心悸,心率可达180次/min,少数患者可能有血压的异常增高(尤其是收缩压)。精神症状除莫名的恐惧外,典型症状有濒死感、失控感,担心自己会发疯,怕自己跳楼,怕拿刀砍人等;感觉客观事物不真实了,陌生,象有层纱;或自我不真实感。患者常常呼叫“120”急救系统,但体格检查除了心动过速以外通常无异常,症状常常在医生进行检查时或甚至在看见医护人员后即缓解。在发作间期,患者常因害怕再发作而有不安和恐惧感。在临床上,惊恐障碍极易被误诊为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心肌炎等。事实上,有些患者发作时突然胸闷, 心前区压榨性疼痛, 大汗淋漓, 面色苍白, 四肢无力, 头痛, 头晕, 视物模糊, 有时有濒死感,极度恐惧, 症状和心绞痛极为相似,口服速效救心丸、 心得安等药也似乎有效, 但不能预防发作。发作时心电图通常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也偶有ST段压低或T波倒置,间歇期大致正常。因此急诊或内科医生常常难以鉴别,很多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显示动脉无狭窄,服用扩张血管的药物后,依然有胸闷胸痛发作,情绪极度紧张,失眠,食欲减退,才到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也常常合并惊恐障碍,慢性心力衰竭和高血压患者中惊恐障碍的患病率约为10%和1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二尖瓣脱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美尼尔病的患者也常常合并惊恐障碍。合并惊恐障碍的患者,往往更为敏感,症状主诉比客观体征严重得多,对疼痛难以耐受,特别害怕疾病和死亡,非常关注症状变化和各项检查结果,经常表现“一惊一乍”,总是反复问“怎么办”,让医生感觉“很难缠”。惊恐障碍往往会加重原发疾病,延长病程,对患者的康复不利,因此及时地识别和处理惊恐障碍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惊恐发作都意味着患有惊恐障碍。躯体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癫痫的部分复杂发作也会呈现典型的惊恐发作。
过去的两个月发生的一切,我们无法轻易从心里抹掉。即便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远离病毒,安全宅家,可是有谁不曾关注疫情的实时变化,有谁没有因疫情紧张、担忧甚至失眠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于1月31日至2月10日期间,对全国超过5万名普通民众进行创伤性心理损伤状况的大规模调查。结果显示,约有35%的受访者遭受心理困扰,有明显的情绪应激反应。其中29.29%的受访者属于轻度至中度困扰,而5.14%的受访者遇到严重的心理困扰,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如恐慌症、焦虑、抑郁、强迫等。现在,国内已脱离疫情的“震中”,生活逐步恢复正轨,身心的应激反应渐渐平复。然而,我们需要看到,疫情的心理余震在慢慢发酵显现。近期心理科门诊患者中,疫情相关的心理问题并不少见。李小姐:“我最近从国外回到上海,居家隔离中。我担心自己感染病毒了,回来把行李和衣服全扔了。老是频繁洗手,每天要洗几十次,洗澡用50度的水,冲洗1个小时,全身都烫红了,还是觉得有病毒。晚上睡不着,老是做生重病的噩梦,每次都把自己吓醒了。”韩女士:“我从一月底开始咳嗽,有点发烧,体温一直在37.4-37.5℃,我觉得自己肯定得了新冠肺炎,反复去看发热门诊,换了好几家医院,医生给做了好多检查都说没问题。可是我还是发烧呀,而且胸闷,心也慌得很,喉咙总有东西堵着透不过气。我这新冠肺炎怎么就不能确诊呢?急诊和发热门诊的医生却让我来心理科!”朱先生:“我是一名公交车司机,自疫情发生以来,我每天上班都很害怕,也不敢回家,就怕得了病传染给老婆孩子。最近疫情好转了,我还是不敢回家,一想到回家我就胸闷口干,浑身发抖,觉得自己快死了一样。“王先生:“自2月份开始,我天天刷微博看疫情,每天看到凌晨三四点才睡觉,睡到中午十二点才醒。上个礼拜公司通知我下周可以正常上班了,我想把生物钟调过来,可是每天晚上九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还是要到半夜两三点才能入睡,还老是醒,早上根本起不来,一整天都头昏脑胀。下周一我可怎么上班呀?“有多少人还在遭受疫情带来的心理困扰呢?您的情绪和睡眠好吗?疫情的心理余震有没有波及到你呢?请扫以下二维码,参与我们的调查吧!疫情仍未结束,请呵护您的身心健康!
睡眠障碍分为以下两种: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的表现。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常与躯体疾病有关,包括睡眠失调和异态睡眠。睡眠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调查显示,很多人都患有睡眠方面的障碍或者和睡眠相关的疾病,成年人出现睡眠障碍的比例高达30%。专家指出睡眠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人体必不可少。 失眠的原因失眠的原因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环境因素(吵闹嘈杂、空气混浊、光线强烈) ⊙生理因素(疼痛、兴奋、饥饿、疲劳等) ⊙药物因素(兴奋性药物,撤药) ⊙疾病因素(疾病的伴随症状) ⊙不良生活习惯(兴奋性饮料) ⊙睡眠节律改变(翻班、时差) ⊙心理因素(生活压力、对失眠本身的担心) 遇到失眠我们也不要慌张。首先需要诊断是真失眠还是假失眠?在临床学上诊断真失眠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时间”即出现睡眠障碍持续的时间,真失眠的诊断标准为睡眠障碍至少持续一个月,且每周有2/3的时间出现睡眠障碍的症状。如果已经明确了自己有睡眠障碍,那么我们也不要慌张,针对上述的原因来找一找,逐个击破。 提高睡眠质量小贴士那么,如何提高睡眠质量呢?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提高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定时作息 环境舒适 不要在床上做其他事情 规律的运动(过犹不及) 助眠仪式和食物 睡不着别紧张 午睡勿过长,建议不超过半小时。 此外,做一些适当的睡前准备也能有效的改善睡眠质量。 1. 做一些肌肉渐进训练(扫描下图二维码) 2. 不要依赖药物 3. 睡前热水澡 4. 睡前保持情绪稳定 (PS:肌肉渐进训练为中山医院心理科推荐的一套放松训练。整套放松训练持续20分钟左右。渐进式放松训练 (progressive relaxation training)是指一种逐渐的、有序的、使肌肉先紧张后放松的训练方法。)
很多患者会问你们是心理咨询呀,不应该是说的吗?为什么需要用药? 你需要知道的是,治疗可以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在门诊的环境下,医生是不喜欢用药的,因为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比如药物的不良反应啊,相互作用啊,如何增加剂量如何减少剂量直到停药,以及对于特殊人群的用药等等。但是为什么医生会推荐用药呢? 因为权衡利弊之后用药的利大于弊!所以请相信医生,该用药时就用药! 关于药物不良反应一般情况下,现在的药物安全性都比较好,不良反应比较轻微,有些甚至是感觉吃了就和没吃一样,如果有一点不良反应,通常坚持一下就可以缓解并且消失,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比如肝功能损害,剥脱性皮炎等,就应该及时停药并且就医。 与其他疾病的药物有冲突吗?合并用药需要注意,应该将目前正在服用的药物把包装盒和说明书都带来,来医生来判断,千万不要说就是那个蓝盒子就是那个一板十粒的之类的话,让医生猜猜猜只会是耽误时间哦! 服药应该规范,遵照医嘱。何时增加剂量何时减量也应该如果和医生告知病情,听医生的话,切忌故意隐瞒,自说自话。要知道,每一个医生都希望病人痊愈,如果不听从医嘱,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哦! 特殊人群的药物使用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和医生讨论后再做决定。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说老实话,听医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