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慢性头晕和运动敏感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1871年德国神经科医生Karl Westphal使用agoraphobia来描述一种头晕、空间定位障碍和焦虑的综合征。20世纪70-90年代,不同学者相继报道了慢性头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命名为恐惧性位置性眩晕、空间运动不适、视觉性眩晕等。这些不同诊断名词均描述了患者因环境或社交活动刺激(桥、楼梯间、人流拥挤的街道等)出现的姿势性头晕和波动性不稳症状,前庭疾病或者心理压力是直接诱因。 2004年,Stab和Ruckenstein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将这一类无明确前庭功能障碍的慢性头晕命名为慢性主观性头晕(chronic subjective dizziness,CSD)。 该病主要基于临床症状,特点为:(1)超过3个月持续非旋转性头晕;(2)对运动刺激的高敏感性,包括自身的运动或者周围视觉环境的运动;(3)无法完成精细的视觉任务,比如阅读或使用电脑。目前这一概念在国外已经被神经内科、耳科及精神心理科医生熟知,而国内医疗界对它的认识还在初期阶段。一般认为CSD常继发于急性前庭疾病,与多种耳神经科疾病伴发;国外报道的临床发病率在30%左右,仅次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因此深入理解CSD诊断、治疗的要点对于耳内科医务工作者十分必要。 本文就CSD的临床特征、病理生理机制、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全面阐述。 二、临床特征 1、核心症状 CSD的特点为持续非旋转性头晕或摇晃样的不稳感。多数患者的症状持续全天,时轻时重,可持续数月以上;可能会自发减轻,但过程缓慢;也可能出现无症状期。患者所经历的不稳感为主观性,查体时如发现姿态不稳定,则需考虑到内耳或神经系统疾病(如双侧前庭功能低下、运动障碍疾病)以及行为障碍疾病(如跌倒恐惧症、功能性步态异常)的可能性。 2、与姿势的关系 CSD最初的定义里并无关于姿势的判断标准,患者头晕不稳的症状常随着坐、站、走而加重,一般起身时出现头晕,但坐位无症状。姿势相关症状在CSD患者中非常普遍,特别需要和站立性、体位性症状鉴别。根据前庭疾病分类国际委员会的规定,站立性症状是在患者从坐卧位起身过程中出现或随起身而出现,体位性症状为患者头或身体在空间特定方向运动的过程中出现或随运动而出现。如果患者主诉的症状在站立后无变化,不能贸然作出CSD的诊断(并非绝对排除标准)。CSD患者可能同时存在站立性或体位性症状,这可能是对各方向的运动均敏感的原因之一。 3、刺激因素 CSD的刺激因素包括:头部或身体的运动(非方向特异)和视觉刺激,比如视野内大范围的视觉信号移动、复杂视觉图案或者进行精细的视觉任务。美国梅奥诊所的前期研究表明,75%-98%的耳神经疾病患者在发病活动期对自体的运动环境和运动刺激敏感,如梅尼埃病、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急性发病期患者往往通过保持头部静止不动或者远离运动环境来缓解自身症状,但在发作间歇期则不受影响。而CSD患者可能经历更长的头晕不稳感,甚至在这些刺激因素消除后仍有长达数小时、数天的症状。可能的解释是:(1)患者特定时间内症状的严重程度反映了之前数小时甚至几天内运动刺激暴露后的累积效应;(2)CSD患者视觉刺激不耐受的比例(80%)远高于其他疾病(20%);(3)前庭神经炎、BPPV和其他外周前庭疾病诱发的CSD远多于中枢前庭疾病;(4)多数患者在某次诱发事件后突然发病;(5)CSD诊断不能归因于心理疾病或者与其混淆,心理疾病(如惊恐发作、广场恐怖症)的患者也会在刺激因素后出现逐渐加重的头晕症状,他们躲避刺激因素,是因为从心理上担心因此丧失行动能力或者被人围观,而CSD的患者一般不会有害怕情绪,他们躲避刺激因素主要是减少生理上的不适感。 4、直接诱因 CSD多见于某个独立事件后突然起病,或者自限性症状反复发作后累积成的一种持续状态;多数患者能回忆起单次或多次的诱因,如前庭神经炎的发作、反复的前庭性偏头痛或惊恐发作。CSD很少为隐匿起病,接诊患者时需要注意详查病史。两项较大的调查研究显示,CSD最常见的直接诱因(约占25%)是急性外周前庭疾病,如前庭神经炎、BPPV等,因为外周前庭疾病发病率更高。其他的诱因包括惊恐发作(年轻人群为主,15%-20%)、前庭性偏头痛(女性为主,15%-20%)、广泛性焦虑(15%)、创伤后脑损伤(脑震荡或甩鞭伤,10%-15%)、家族性自主神经机能异常(7%)等。另有一些疾病,如心率不齐或药物副反应占2%。上述疾病诱发CSD的原因在于急性发作的眩晕、头晕或步态站姿紊乱。 5、伴发疾病 Staab等最初认为CSD为单一疾病,由一系列疾病和心理诱因所致;但临床病例表明CSD可以和许多其他疾病共存,包括阵发或慢性的耳神经科疾病,如梅尼埃病、脑卒中相关的中枢前庭疾病。活动期的耳神经科疾病检查结果阳性并不能排除CSD。 6、行为学倾向 Staab等研究了行为学因素在CSD发展和临床进程中的作用,患者的行为特征是CSD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1)焦虑内向性格或者已患焦虑疾病的人更易患CSD;(2)急性耳神经疾病发作期或诱发事件期间出现高水平焦虑、对前庭症状过分紧张、过度担心潜在可能的不良后果的患者更易出现CSD;(3)多数CSD患者伴发焦虑和抑郁,增加了发病率。一些研究表明60%的CSD患者临床上出现明显的焦虑,45%的CSD患者有明显的抑郁,该比例远高于在单纯梅尼埃病、前庭性偏头痛及BPPV患者中的调查结果;当然,也有25%的CSD患者并无明显的心理症状。有和无焦虑、抑郁的患者在CSD的临床表现上并无差别。 三、分类 根据临床特征,CSD分为三种类型:(1)耳源性CSD,前庭神经急性损伤或其他类似的发作性眩晕之前,患者无焦虑障碍病史,焦虑完全是耳神经科疾病诱发的;(2)心因性CSD:患者无前庭疾病病史,在原发性焦虑障碍病程中出现头晕;(3)交互性CSD:患者在出现头晕症状之前已有焦虑障碍病史,或患者个性气质有焦虑易感性。 四、病理生理机制 1、条件反射假说 Staab等最初提出的假说认为该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是经典条件反射和自发条件反射,但并无特别的数据支持。一般认为急性前庭障碍引起人体强烈的生理反应,是最直接的非条件性刺激,使机体对内在或外在运动刺激引起的姿势和视觉运动反射更加敏感;诱发机体对姿势控制的更高警觉度,超敏姿势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得到强化;同时自发条件反射也强化了患者的自我保护行为,如避免刺激因素、使用护具、在陪护下外出等。 2、大脑警戒系统假说 另一些研究提出CSD的物质基础是从皮质到脑干的神经联系,属于脑的姿势控制和警戒系统,它们有助于健康机体对姿势安全有效的控制。在急性病早期,患者必须抑制来自受损的前庭感觉系统的输入信号,依靠残余的感觉系统尽可能捕捉空问定向的信息;同时采取针对高危情况的姿势控制,对周围环境维持高度的警觉,使用护具或更小心地活动。短期内这种高度警觉状态有助于机体适应遭破坏的安全稳定性,而前庭代偿一旦建立就毋需保持这种警觉(再适应)。反复发作性前庭疾病(梅尼埃病或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会调整自己,在发病期保持高度警觉的姿势控制,在间歇期恢复正常。然而在特定行为因素(焦虑、内向性格和焦虑疾病)存在的情况下,患者的姿势平衡和眼动系统始终无法从这种高度警觉姿势控制的状态中恢复,一直保持这种对运动刺激的超敏感状态而不能放松,日常生活的良性环境即成为恶性刺激。 五、鉴别诊断 CSD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史,区分患者既往和现在的症状。查体、前庭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并不是确诊的必要条件,但有助于诊断伴发疾病和鉴别诊断。诊断和治疗均需考虑到患者的现有疾病。如果继续治疗已经代偿恢复的疾病,无益于改善现状;而慢性和反复发作的耳神经疾病,如梅尼埃病则需要特定的治疗方案。 需鉴别诊断的原发性耳神经疾病包括:前庭性偏头痛、双侧前庭功能低下、外周前庭神经病、前庭阵发症、直立性震颤、外淋巴瘘、神经退行性病变(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多系统萎缩)、中枢前庭综合征、创伤后脑损伤、植物神经紊乱、登陆综合征等,特定的临床表现有助于加以鉴别。 需鉴别诊断的原发心理疾病包括:(1)惊恐发作;(2)焦虑;(3)功能性步态不稳;(4)躯体感觉障碍。 六、治疗 目前针对CSD治疗的报道均为小样本的临床经验总结,尚无大样本、随机、对照的干预性治疗研究。在CSD的概念被提出来以前,已有许多针对慢性头晕患者的研究;根据所设定的患者纳入标准,部分患者可能是CSD,因此相关的治疗策略也有助于制定CSD的前庭习服治疗方案。 1、前庭康复训练 前庭平衡康复治疗主要通过促进外周或中枢前庭缺失的代偿,从而达到治疗CSD的目的。针对慢性非特异头晕患者的前庭康复治疗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兴起。尽管研究报告并未详细描述研究对象的耳神经检查结果,但分析其研究纳入标准,其中包含了CSD的病例。前庭康复方案一般从“适应性训练”开始,以扭转患者因经典条件反射所致的运动刺激高敏状态和因操作性条件反射所致的步态姿势改变。60%-80%的患者能通过前庭适应性训练减少症状严重程度、增加日常活动能力、减轻焦虑和抑郁。目前尚无专门针对CSD患者的临床试验研究,但考虑到CSD患者的前庭适应性训练需要更加缓和,特别是对于刚刚经历过急性前庭损伤的患者,因此适应性训练应从低强度开始,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否则患者的症状非但不能减轻反而会加重。练习开始阶段太激进的患者反而会因产生挫败感而彻底放弃治疗。 2、药物治疗 美国和日本开展了多项利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和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治疗慢性头晕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60%-70%的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减轻,其中超过80%的患者持续用药至少8-12周;合并有焦虑抑郁的患者,心理症状同前庭症状均得到缓解;大约20%的患者不能耐受药物的副作用,如胃肠刺激、睡眠紊乱、性功能障碍等;所有患者头晕症状均无恶化。尽管此类药物的副作用包括头晕,但总体安全有效,不同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无明显差异。一般持续用药8-12周起效;除非患者不能耐受副作用,试用期的药物剂量至少达到治疗剂量的半量;起效后治疗至少维持1年;有持续或反复的耳神经疾病或心理疾病的患者可以适当延长治疗期。米氮平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也在临床试用,但尚无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尽管伴有严重焦虑的患者可能因短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后更容易接受前庭适应训练,但目前仍不推荐该类药物。 3、心理治疗 既往的认知行为疗法的5项对照研究中,3项针对CSD患者,2项针对非特异的慢性头晕患者。系统回顾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对于减轻头晕有中等效果(effect size=0.46)。针对CSD患者的随机治疗观察表明,头晕症状和因头晕而减少的运动规避行为都明显减少(effect sizes=0.98-1.15)。也有研究表明,随访1年发现认知行为疗法的短期效果已经停止。尽管认知行为疗法的疗效存在争议,还是应该尽早开展,这样效果较好,而且可以治疗伴发的焦虑和抑郁疾病。 七、展望 因为CSD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主观症状,目前学术界对该病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国际疾病分类ICD11 BETA草案提出了持续性姿势感觉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的概念,将其归类为“内耳疾病”中的“慢性前庭综合征”。越来越多的耳神经科医生认同这一疾病命名,其将来可能取代CSD。临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首先要排除器质性病变,避免遗漏;还需要严格把握CSD诊断标准,避免诊断的泛化,对患者造成精神性伤害。现代医学对慢性头晕类疾病的认识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CSD的概念毕竟是医学进步的标志,其未来还有待我们深入探索研究。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定义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定义为带状疱疹(HZ)皮疹愈合后持续 1 个月及以上的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 临床表现 1. 疼痛的临床表现 复杂多样,可呈间断,也可为持续性,特点如下: 疼痛部位:常见于单侧胸部、三叉神经(主要是眼支)或颈部。 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 疼痛特征:自发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感觉异常。 病程:30%~50% 患者的疼痛持续超过 1 年, 部分病程可达 10 年或更长。 2. 其他 PHN 患者常伴情感、睡眠及生命质量的损害。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带状疱疹病史和临床表现,一般无需特殊的实验室检查或其他辅助检查。 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包括: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颈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脊柱源性胸痛、 椎体压缩后神经痛、脊神经根性疼痛和椎体肿瘤转移性疼痛等。 治疗 目的:尽早有效地控制疼痛,缓解伴随的睡眠和情感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原则:尽早、足量、足疗程及联合治疗。 药物治疗是基础,应使用有效剂量的推荐药物, 药物有效缓解疼痛后应避免立即停药,仍要维持治疗至少 2 周。 1. 药物治疗 治疗 PHN 的一线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和 5% 利多卡因贴剂, 二线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和曲马多。 (1)钙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 加巴喷丁的起始剂量为每日 300 mg,常用有效剂量为每日 900~3600 mg,患者有肾功能不全的应减量, 主要不良反应为嗜睡和头晕,需要数周缓慢滴定至有效剂量。 普瑞巴林剂量每日 为 150~600 mg,滴定期 5~7 天,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应减量。 为避免头晕和嗜睡,两药均应遵循:夜间起始、逐渐加量和缓慢减量的原则。 (2)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 最常用的药物为阿米替林,首剂应睡前服用,每次 12.5~25 mg,根据患者反应可逐渐增加剂量,每日最大剂量 150 mg。 应注意其心脏毒性,有缺血性心脏病或心源性猝死风险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青光眼、尿留、自杀等高风险患者应慎用。此外,该药可能导致或加重认知功能障碍和步态异常。老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风险高,使用过程中要加强监测。 (3)利多卡因贴剂 对利多卡因贴剂或普瑞巴林单药治疗无效的 PHN 患者,采用利多卡因贴剂和普瑞巴林联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疼痛 。 利多卡因贴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使部位皮肤反应,如短暂瘙痒、红斑和皮炎。 (4)曲马多 应遵循低剂量开始,缓慢逐渐加量的原则。起始剂量每次 25~50 mg、每日 1~2 次,每日最大量 400 mg。 应注意选择控释或缓释剂型,并且不与 5- 羟色胺药物(包括 SNRIs ) 同时使用,以避免 5- 羟色胺综合征风险。该药滥用率低,但也会发生药物依赖,需逐步停药。 (5)阿片类镇痛药 阿片类镇痛药治疗 PHN 应遵循以下原则:在恰当的治疗目标和密切监测下处方阿片类药物,并严格选择控缓释剂型;小剂量开始治疗,定期评估疗效和安全性;一旦治疗无效,应立即停药,一般使用不超过 8 周 。 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过度镇静、呼吸抑制等, 在用药后 1~2 周内可能发生耐受。 2. 微创介入治疗 (1)神经介入技术:主要包括神经阻滞、选择性神经毁损和鞘内药物输注治疗。 (2)神经调控技术 :脉冲射频治疗、神
胸腰椎骨折是指由于外力造成胸腰椎骨质连续性的破坏。这是最常见的脊柱损伤。在青壮年病人中,高能量损伤是其主要致伤因素,如车祸,高处坠落伤等。老年病人由于本身存在骨质疏松,致伤因素多为低暴力损伤,如滑倒、跌倒等。胸腰椎骨折病人常合并神经功能损伤,且由于致伤因素基本为高能损伤,常合并其它脏器损伤,这为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临床表现 1损伤的局部表现:外伤后局部剧烈的疼痛,伴有损伤部位的压痛 2神经损害的表现:伤后躯干以及双下肢感觉麻木,无力,或者刀割样疼痛,大小便功能障碍(无法自行排便或者二便失禁),严重者可以双下肢感觉运动完全消失 3合并损伤的表现:腹痛,呼吸困难,休克,意识丧失等 影像学检查 (一)X线片 常规的正位和侧位平片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胸腰段及腰椎的顺列可以在正侧位平片上很好的观察出来。许多胸腰椎骨折不仅存在椎体的骨折同时还存在损伤区域的后凸畸形。正位平片可以了解脊柱的顺列,侧凸的存在与否,棘突的位置。如果同一椎体椎弓根间距离增宽,则提示椎体受到压缩外力,产生椎体压缩或爆散骨折。如果正位片上出现椎体侧方移位,椎间隙变窄或消失,则提示经过椎间盘的损伤,侧方移位明显提示关节突脱位或骨折存在的可能,预示着损伤节段的不稳定。侧位平片可了解椎体的顺列,椎生理前凸的存在,椎体高度的丢失与否,有无脱位,局部的后凸角度。 (二)CT 胸腰椎骨折患者如有神经损害或怀疑有不稳定均应行CT检查。CT在区分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与爆散骨折方面比平片更具有明显的优势,CT可以显示出椎板骨折,关节突骨折,椎弓根的损伤,这些在普通平片上是难以确诊的。轴位平面上, CT可以用来评估椎体骨折块对椎管的侵占情况,三维重建CT可以帮助我们观察脊柱的序列情况,从各个平面了解脊柱的结构及损伤情况。 (三)MRI 胸腰椎骨折患者如有神经损害或怀疑有间盘损伤或后方韧带结构损伤时应行MRI检查。MRI可以清楚的显示脊髓和软组织图像,MRI检查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椎间盘损伤,硬膜外血肿,脊髓水肿,软组织损伤情况,这在其他影像学检查时不能替代的。通常 T1像了解基本的解剖结构,T2像反映病理过程和韧带结构;矢状位了解血肿的存在状况及区分骨块与脊髓的关系及间盘与韧带有无损伤;轴位T1像评估硬膜外空间,脊髓,和椎间孔等结构。 治疗原则 (一)、保守治疗:仅限于A1及A2型骨折,其指征为 1、无神经病损者 2、脊柱三柱中至少两柱未受损 3、后凸角度小于20° 4、椎管侵占小于30% 5、椎体压缩不超过50% 保守治疗是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基本治疗方法,主要方法是支具外固定或者卧床休息治疗,包括一段时间的卧床休息直到全身症状的缓解,接着应用支具固定10~12周,并逐步进行功能锻炼。 (二)、手术指征为: ①椎体压缩1/2及以上 ②椎体后凸畸形角大于30° ③椎管内占位1/3及以上 ④椎体骨折伴脊髓损伤(下肢感觉、肌力或大小便障碍) ⑤椎体骨折伴脱位 ⑥椎体骨折伴PLC(后方韧带复合体)严重损伤 ⑦TLICS评分≥4分 ⑧伴椎体不稳,症状明显 ⑼伴新鲜腰椎峡部裂,症状明显 ⑽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保守无效,可行PVP或PKP术 同时要注意是否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其他骨关节部位损伤、脊柱转移瘤,留意如颅内迟发型出血,主动脉夹层或动脉瘤,肝脾破裂,肾挫伤等! 与支具外固定或者卧床治疗相比,手术治疗有几方面的优点。首先,对于那些不能耐受支具或者卧床的患者可以提供即刻的稳定。在一个多发创伤的患者,长期的卧床将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及时的外科手术稳定可以允许患者早期坐起和康复治疗;其次,外科手术可以很好的恢复脊柱的序列,纠正畸形;最后,解除对神经系统的压迫。一些文献报道手术可以增加神经损害的恢复几率,减少康复所需时间。 外科手术的主要目的是神经减压,以利于神经功能的最大程度的恢复。减压可通过前路,后路,后外侧,经椎弓根入路,非直接方式,或以上两种方式的结合。突入椎管的骨块对神经的压迫可以通过间接的方法,即通过后侧器械来实现,这些技术使用器械的牵张力及完整的后纵韧带牵拉将突入椎管的骨折块复位达到减压目的。也可以通过直接的侧前方或前方入路切除骨块来解除压迫。 外科手术的另一个目的是要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将脊柱曲线恢复到正常序列,任何脊柱内固定系统要实现这个目标都要能够对抗脊柱的移位和纠正不稳定,现代的内固定设计无论前路还是后路都可以在尽量短的内固定节段上提供脊柱强有力的稳定支持。 (三)、手术目的 1、为脊髓恢复创造最佳条件 2、恢复和维持脊柱的高度和曲线 3、减少脊柱活动度的丢失 4、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5、坚强固定以利早期护理和康复, 6、防止创伤后后凸畸形及神经病损。 术后指导 手术后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监护生命体征。 术后翻身时保持脊柱呈一直线,行轴线翻身。 有一根手术切口引流管,将在术后2天左右拔去。如有导尿管,每日多饮水,术后第一天,可夹闭尿管,定时放尿,尽可能早点去除;如在床上大小便注意不要弄污切口的敷料。术后护士会协助您翻身,预防褥疮。如果麻醉消退,您下肢感觉恢复后就可活动下肢。术后您会感到伤口疼痛,医生将会给您止痛剂,减少你的疼痛和不适。如疼痛剧烈,您及时告诉我们;如果安放了止痛泵,请按照麻醉师的吩咐使用。 深呼吸和咳嗽:术后为了避免肺部坠积性肺炎,要深呼吸并经常咳嗽,来清理您的肺部,做到每小时不少于10次。 饮食:术后6小时禁食,术后由于麻醉药物,可能有恶心呕吐等不适,注意清淡易消化饮食;可能需要口服一些缓泻剂以保持大便通畅。 手术切口拆线:切口缝线一般于10天后拆除。在切口完全愈合和干燥前,不要弄湿切口,可包扎纱布,以免受到刺激。拆线后一周可洗澡。 出院指导 1、出院后第一、二个月门诊复查腰椎X线,3个月最好复查腰椎CT、MR。如有异常不适及时就诊,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必要时根据医嘱换药。 2、功能锻炼:尽量卧床休息1个月,卧床时继续进行功能锻炼 3、轴线翻身,保持脊柱稳定性。 4、下床活动:首次下床时应戴好腰围,再逐渐进行,防止突然起床出现头晕、恶心等,防止跌倒。 5、恢复期间注意事项:避免腰部承受重力,注意正确的坐、立、行和劳动姿势。避免久坐、久站,减少慢性损伤的产生。注意腰部及下肢的保暖,腰围可戴3个月至半年。 6、饮食:注意少食多餐,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小便通畅。多吃一些含钙量高的食物,有利于钙的补充。
胸腰椎骨折是指由于外力造成胸腰椎骨质连续性的破坏。这是最常见的脊柱损伤。在青壮年病人中,高能量损伤是其主要致伤因素,如车祸,高处坠落伤等。老年病人由于本身存在骨质疏松,致伤因素多为低暴力损伤,如滑倒、跌倒等。胸腰椎骨折病人常合并神经功能损伤,且由于致伤因素基本为高能损伤,常合并其它脏器损伤,这为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临床表现1损伤的局部表现:外伤后局部剧烈的疼痛,伴有损伤部位的压痛2神经损害的表现:伤后躯干以及双下肢感觉麻木,无力,或者刀割样疼痛,大小便功能障碍(无法自行排便或者二便失禁),严重者可以双下肢感觉运动完全消失。3合并损伤的表现:腹痛,呼吸困难,休克,意识丧失等影像学检查(一)X线片常规的正位和侧位平片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胸腰段及腰椎的顺列可以在正侧位平片上很好的观察出来。许多胸腰椎骨折不仅存在椎体的骨折同时还存在损伤区域的后凸畸形。正位平片可以了解脊柱的顺列,侧凸的存在与否,棘突的位置。如果同一椎体椎弓根间距离增宽,则提示椎体受到压缩外力,产生椎体压缩或爆散骨折。如果正位片上出现椎体侧方移位,椎间隙变窄或消失,则提示经过椎间盘的损伤,侧方移位明显提示关节突脱位或骨折存在的可能,预示着损伤节段的不稳定。侧位平片可了解椎体的顺列,椎生理前凸的存在,椎体高度的丢失与否,有无脱位,局部的后凸角度。(二)CT胸腰椎骨折患者如有神经损害或怀疑有不稳定均应行CT检查。CT在区分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与爆散骨折方面比平片更具有明显的优势,CT可以显示出椎板骨折,关节突骨折,椎弓根的损伤,这些在普通平片上是难以确诊的。轴位平面上, CT可以用来评估椎体骨折块对椎管的侵占情况,三维重建CT可以帮助我们观察脊柱的序列情况,从各个平面了解脊柱的结构及损伤情况。(三)MRI胸腰椎骨折患者如有神经损害或怀疑有间盘损伤或后方韧带结构损伤时应行MRI检查。MRI可以清楚的显示脊髓和软组织图像,MRI检查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椎间盘损伤,硬膜外血肿,脊髓水肿,软组织损伤情况,这在其他影像学检查时不能替代的。通常 T1像了解基本的解剖结构,T2像反映病理过程和韧带结构;矢状位了解血肿的存在状况及区分骨块与脊髓的关系及间盘与韧带有无损伤;轴位T1像评估硬膜外空间,脊髓,和椎间孔等结构。治疗原则(一)、保守治疗:仅限于A1及A2型骨折,其指征为1、无神经病损者2、脊柱三柱中至少两柱未受损3、后凸角度小于20°4、椎管侵占小于30%5、椎体压缩不超过50%保守治疗是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基本治疗方法,主要方法是支具外固定或者卧床休息治疗,包括一段时间的卧床休息直到全身症状的缓解,接着应用支具固定10~12周,并逐步进行功能锻炼。(二)、手术指征为:①椎体压缩1/2及以上②椎体后凸畸形角大于30°③椎管内占位1/3及以上④椎体骨折伴脊髓损伤(下肢感觉、肌力或大小便障碍)⑤椎体骨折伴脱位⑥椎体骨折伴PLC(后方韧带复合体)严重损伤⑦TLICS评分≥4分⑧伴椎体不稳,症状明显⑼伴新鲜腰椎峡部裂,症状明显⑽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保守无效,可行PVP或PKP术同时要注意是否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其他骨关节部位损伤、脊柱转移瘤,留意如颅内迟发型出血,主动脉夹层或动脉瘤,肝脾破裂,肾挫伤等!与支具外固定或者卧床治疗相比,手术治疗有几方面的优点。首先,对于那些不能耐受支具或者卧床的患者可以提供即刻的稳定。在一个多发创伤的患者,长期的卧床将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及时的外科手术稳定可以允许患者早期坐起和康复治疗;其次,外科手术可以很好的恢复脊柱的序列,纠正畸形;最后,解除对神经系统的压迫。一些文献报道手术可以增加神经损害的恢复几率,减少康复所需时间。外科手术的主要目的是神经减压,以利于神经功能的最大程度的恢复。减压可通过前路,后路,后外侧,经椎弓根入路,非直接方式,或以上两种方式的结合。突入椎管的骨块对神经的压迫可以通过间接的方法,即通过后侧器械来实现,这些技术使用器械的牵张力及完整的后纵韧带牵拉将突入椎管的骨折块复位达到减压目的。也可以通过直接的侧前方或前方入路切除骨块来解除压迫。外科手术的另一个目的是要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将脊柱曲线恢复到正常序列,任何脊柱内固定系统要实现这个目标都要能够对抗脊柱的移位和纠正不稳定,现代的内固定设计无论前路还是后路都可以在尽量短的内固定节段上提供脊柱强有力的稳定支持。(三)、手术目的1、为脊髓恢复创造最佳条件2、恢复和维持脊柱的高度和曲线3、减少脊柱活动度的丢失4、保持脊柱的稳定性5、坚强固定以利早期护理和康复,6、防止创伤后后凸畸形及神经病损。术后指导手术后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监护生命体征。术后翻身时保持脊柱呈一直线,行轴线翻身。有一根手术切口引流管,将在术后2天左右拔去。如有导尿管,每日多饮水,术后第一天,可夹闭尿管,定时放尿,尽可能早点去除;如在床上大小便注意不要弄污切口的敷料。术后护士会协助您翻身,预防褥疮。如果麻醉消退,您下肢感觉恢复后就可活动下肢。术后您会感到伤口疼痛,医生将会给您止痛剂,减少你的疼痛和不适。如疼痛剧烈,您及时告诉我们;如果安放了止痛泵,请按照麻醉师的吩咐使用。深呼吸和咳嗽:术后为了避免肺部坠积性肺炎,要深呼吸并经常咳嗽,来清理您的肺部,做到每小时不少于10次。饮食:术后6小时禁食,术后由于麻醉药物,可能有恶心呕吐等不适,注意清淡易消化饮食;可能需要口服一些缓泻剂以保持大便通畅。手术切口拆线:切口缝线一般于10天后拆除。在切口完全愈合和干燥前,不要弄湿切口,可包扎纱布,以免受到刺激。拆线后一周可洗澡。出院指导1、出院后第一、二个月门诊复查腰椎X线,3个月最好复查腰椎CT、MR。如有异常不适及时就诊,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必要时根据医嘱换药。2、功能锻炼:尽量卧床休息1个月,卧床时继续进行功能锻炼3、轴线翻身,保持脊柱稳定性。4、下床活动:首次下床时应戴好腰围,再逐渐进行,防止突然起床出现头晕、恶心等,防止跌倒。5、恢复期间注意事项:避免腰部承受重力,注意正确的坐、立、行和劳动姿势。避免久坐、久站,减少慢性损伤的产生。注意腰部及下肢的保暖,腰围可戴3个月至半年。6、饮食:注意少食多餐,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小便通畅。多吃一些含钙量高的食物,有利于钙的补充。典型病例:
患者发生骨折之后除医护人员恰当的治疗外,良好的膳食能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康复,特别是老年人体质弱,骨质疏松,四肢软弱无力,骨折后的饮食营养更为重要。骨折初期,即骨折后1-2周,由于患肢的肿胀、疼痛,加上精神紧张,常常不思饮食,食欲低下,因此要多喝些饮料(果汁、稀饭、豆浆面条等,吃一些少而精的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纤维素的食物如瘦肉、鸡蛋、鱼、大豆及其制品,蔬菜和水果(青菜、芹菜、豆芽、紫菜、苹果、梨等),防止便秘。饮食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忌食酸辣、燥热、油腻,尤不可过早食用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肥鸡、炖水鱼等,否则瘀血积滞,难以消散,会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长迟缓,影响日后关节功能的恢复。骨折的中期,即骨折后3-4周,正是骨折的愈合期,病人需要大量的蛋白质,特别是含胶原蛋白较高的食物以及含钙质和维生素D高的食物,可适当增加骨头汤、鸡汤、鱼、蛋类、肉皮、猪蹄、豆制品等食物。对于老年人骨折,要特别供给维生素D丰富和高钙食物,如豆类、蛋类、虾皮、海带、牛奶,大豆及其制品、蔬菜、马铃薯、银耳、花生等,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骨折后期,即骨折后5-6周,直至恢复阶段,可恢复正常饮食,但仍需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及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牛奶要每天喝500毫升,蔬菜400-500克,水果200克或更多,合理搭配其它食物,做到膳食平衡和合理营养。下面误区要注意:各种类型骨折,不管是开放性还是闭合性、关节内还是关节外、手术或是非手术,经过骨科医生妥善处理后,都应该进行早期、全程的康复锻炼治疗。术后锻炼要趁早:在手术后一定要尽快进行早期的功能康复锻炼。一般术后第2天,患者就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下床活动或做床上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胃肠功能,防止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骨科手术、尤其是关节及关节周围骨折手术以后的康复,最重要的是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训练。骨科术后的康复手段很多,复杂且专业性强,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与对象。不同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情况,康复手段也不一样。康复锻炼有重点:关节活动度训练,早期要以被动训练为主。康复训练中要注意尽量进行允许范围内的关节最大的活动度训练,切忌小范围、快节奏活动,这样不仅无助于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而且对骨折局部也有影响。同时,应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条件可使用持续被动活动机进行练功。肌力训练以主动锻炼为主。对上肢损伤来说,各种功能的康复都要以增强手的握力为核心。除了手部和前臂肌腱损伤外,主动握力训练是最重要的。康复锻炼时要注意手指屈伸都要达到最大限度,以防止手部关节僵硬、黏连,并可使握力恢复最好。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负重,但在下肢骨折愈合前如果过度负重,会造成内固定物松动、锻炼、骨折移位等并发症,所以下肢骨折的康复一定要遵循“早练功、晚负重”的原则。股四头肌是大腿前侧的一块重要肌肉,伤后和术后如果长时间不活动,很容易萎缩、黏连。一旦黏连,很难恢复,直接影响功能康复结果。股四头肌的锻炼早期应以等长收缩为主,即肌肉收缩时关节不运动。锻炼时,当肌肉达到最大收缩时要保持几秒钟,然后放松、再收缩,要练到肌肉酸痛为止,才能收到良好效果。锻炼可分四阶段按骨折愈合临床过程、稳定程度,一般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伤后1周~2周这时局部疼痛、肿胀,康复锻炼以消肿、止痛、避免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为主要目的。过度、不适当的锻炼会造成骨折移位、软组织损伤的严重并发症。此期可以尝试以下康复锻炼方法——上肢:握拳、吊臂、肩关节钟摆样运动等。下肢:踝关节背伸、跖屈,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锻炼。除踝部骨折外,股骨、胫腓骨骨折只能做肌肉收缩锻炼。第二阶段:伤后3周~4周此期经过第一阶段锻炼,患肢肿胀部分消退,骨折部疼痛减轻,肌力适当恢复。上肢可做一些主动性的关节屈伸活动,先由一个关节开始,而后几个关节协同锻炼。下肢骨折患者可适当进行踝关节、膝关节的主动伸屈活动。牵引的患者可以通过整体活动,由上肢及健肢支撑身体床上移动,带动患侧的髋关节活动。第三阶段:伤后5周~8周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某一方向的关节活动仍需限制外,其他方向的关节活动,在患者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无论是次数及活动幅度都应该加大。下肢骨折的话,这时一般牵引已经解除,在局部外固定的保护下,病人可以扶拐下地,适当负重步行。第四阶段:伤后9周~12周除了某些较严重的骨折外,此期固定已基本解除。除了在固定期间所控制的某一方向(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方向)有待继续锻炼恢复外,关节的其他功能已基本恢复,可以让患者进行一些肌力及耐力的训练。同时,做些力所能及的轻微活动。
一、什么是关节镜?关节镜是通过很小的切口孔洞,将具有照明的透镜金属管插入关节腔内,在关节的内部将图像在监视器上放大,观察关节内的病变情况,因此比关节切开后肉眼观察的更准确,同时从另外的小切口孔,插入检查或手术的器械,在电视监视下进行全面检查和进行手术,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很多人认为关节镜检查照一下就可以完成,实际上是一种微创手术。二、关节镜有什么特点?关节镜由于可看到关节内几乎所有的部位,因此比切开关节看的更全面;由于图像经过放大,比切开关节看的更准确;由于切口很小,创伤小,疤痕少,康复快,并发症少,有些情况下麻醉过后,即可下地活动,对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大有好处。对关节疑难病症的确诊,对困扰患者多年的伤痛,往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概括的讲,是一边检查,一边手术,检查、治疗同时进行。三、哪些伤病适合关节镜手术?以膝关节为例,绝大多数膝关节的伤病都适合关节镜手术,像不明原因的关节肿胀,各种滑膜炎,轻、中度的创伤性骨关节炎,或老年性退变性骨关节炎,关节内游离体,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急性关节扭伤,髌骨半脱位等。关节内感染也可以通过关节镜检查冲洗。四、关节镜是否能完全替代关节切开手术?答案是不能,因为仍有部分伤病只能通过切开关节才能解决,像非常严重的骨关节病,需要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严重的膝关节结核需要切开关节融合,滑膜特别肥厚等都需要切开关节。另一方面在适于关节镜手术的伤病有时由于种种原因仍需切开关节手术或关节镜手术与切开手术相结合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此当医生告诉您可以进行关节镜手术,同时并不能完全排除切开关节手术的可能性。五、关节镜手术的优点1、 切口小,美观,可避免晚期因关节表面和运动部位的瘢痕而引起的刺激症状;2、 属于微创手术,痛苦小,术后反应较小,患者易于接受;3、 术后早期即可活动和使用肢体,避免长期卧床并发症,减少护理人员和费用;4、 并发症相对较少;5、 基本不影响关节周围肌肉结构,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关节长期固定引起的废用和并发症;6、 可以在近乎生理环境下对关节内病变进行观察和检查,有“把眼睛和手指放入关节内”之称,可对关节进行动力性检查,提高了诊断能力,某些疾病如滑膜皱襞综合征,是通过关节镜才确立的;7、 关节镜可施行以往开放性手术难以完成的手术,如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等。 膝关节镜手术的健康指导用药指导用药指导:无特殊药物治疗。日常护理日常护理(一)护理评估1.评估病变关节局部是否有疼痛、肿胀,评估皮肤颜色改变、有无瘢痕及活动有无障碍。2.术后观察伤口渗血及关节肿胀情况。3.了解患者对关节镜手术的认识和心理状态。(二)护理措施1.术前准备(1)心理护理 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目的,守候有一段时间不能行走,以后需要通过功能锻炼后恢复。(2)按硬膜外麻术前常规护理。(3)备齐各项常规检查报告,如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测定、肝肾功能。心电图、患肢的X线片。(4)手术野皮肤准备患侧肢体切口的上、下20厘米处。(5)手术前一天,做血型测定、备血,完成常规药物的皮肤敏感试验,全身清洁。手术前晚10时后禁食,12时后禁水。(6)手术晨按医嘱给术前用药。2.术后护理(1)腰麻后常规护理。(2)卧位术后6小时平卧位,头侧向一侧。(3)定期观察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5)抬高患肢一般用枕头或软垫,使患肢抬高约20厘米,保持膝关节接近伸直位,减轻肿胀。(6)注意观察切口出血情况,一般切口采用加压包扎的方法。如果切口渗血较多,应及时更换敷料,并保持床单位的清洁。(7)观察足趾的末梢循环、温度、肤色和运动,以防止由于包扎过紧而引起血液循环障碍。(8)功能锻炼术后第一天可开始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为抬腿运动做好准备。术后第二天开始作抬腿运动。(9)如果关节腔内积液消退,可作膝关节伸屈练习,过早会加重关节腔内积液。(10)应早期下地活动,但不可过早负重。(三)健康指导1.膝关节保暖,夜间抬高下肢。2.按照要求进行下肢的功能锻炼,直至关节的疼痛消失、下肢行走如常为止。3.定期随访。 膝关节镜术后康复锻炼虽然关节镜手术是微创手术,恢复迅速,但我们强调“手术成功只是成功了一半”,通过正确的功能锻炼来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度和力量还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推荐您每天做两次或三次,每次20至30分钟的功能锻炼。以下指导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锻炼计划,这些练习会使您得到满意的效果。随着锻炼强度的增加,您可能会经历暂时的挫折,如果在特殊的锻炼活动后您的膝关节出现肿胀或疼痛,您应该减少或停止锻炼,直到感觉好转。如果症状持续存在,应及时与医生联系。一.初级锻炼程序1、腘绳肌收缩练习:仰卧或坐位,膝关节弯曲大约10度,用足跟向下蹬踩床面,使大腿后面的肌肉紧张。保持5秒钟,然后放松。重复10次。2、股四头肌收缩练习:俯卧位,小腿前方垫一毛巾卷或枕头。用踝关节向下压毛巾卷或枕头,尽量将腿伸直。保持5秒钟,放松。重复10次。3、直腿抬高练习:仰卧位,健侧膝关节屈曲,患侧膝关节伸直。慢慢抬起患肢,足跟距离床面约12厘米,保持5秒钟。继续抬高12厘米至24厘米,再保持5秒钟。然后与先前的程序相反,放下12厘米,保持5秒钟,再放下12厘米,回到起始位置。重复10次。强化练习:开始练习前在踝关节上放置沙袋等重物,从1公斤逐渐增加,4周后最大增至5公斤。4、提臀练习:仰卧位,收紧臀部肌肉。保持5秒钟后放松。重复10次。5、站立直腿抬高练习:站稳,必要时可抓住扶手,慢慢向前抬腿并保持膝关节伸直,再回到起始位置。重复10次。强化练习:开始练习前在踝关节上绑缚沙袋等重物,从1公斤逐渐增加,4周后最大增至5公斤。二.中级锻炼程序1、终末伸膝练习:仰卧位,膝关节下方垫一毛巾卷或枕头。伸直膝关节并保持5秒钟,然后慢慢回到起始位置。重复10次。强化练习:开始练习前,在踝关节上绑缚沙袋等重物,从1公斤逐渐增加,4周后最大增至5公斤。2、直腿抬高练习:仰卧位,健侧膝关节屈曲,患侧股四头肌收缩使膝关节伸直。慢慢抬起患肢至足跟距离床面约12厘米,然后慢慢放回到床面并放松。重复10次,共做5组。强化练习:开始练习前,在踝关节上绑缚沙袋等重物,从1公斤逐渐增加,4周后最大增至5公斤。3、半蹲练习:扶住一把结实的椅子或床架,脚距离椅子或床架20厘米左右。背部挺直,慢慢弯曲膝关节向下蹲。不要完全蹲下,也不能超过90度。保持5-10秒钟,慢慢站直并放松。重复10次。4、股四头肌牵拉练习:站立位,患侧膝关节屈曲,将足跟拉向臀部,要感觉到大腿前面受到牵拉。保持5秒钟。重复10次。三.高级锻炼程序1、单腿部分屈膝练习:站立位,扶住椅背支撑身体。健侧膝关节弯曲,患侧足部踩平,足趾抓地以保持平衡,慢慢屈膝降低身体,然后再站直回到起始位置,放松。重复10次。注意这项练习不能过度。2、前向踏步练习:站立位,前方放一高15厘米的板凳。患侧迈步踏上板凳,健侧腿跟上,再以相反顺序回到起始位置。重复10次。随着锻炼强度的增大增加板凳的高度。3、侧向踏步练习:站立位,侧方放一高15厘米的板凳。患侧迈步踏上板凳,健侧腿跟上,再以相反顺序回到起始位置。重复10次。随着锻炼强度的增大增加板凳的高度。4、终末伸膝练习:坐位,患侧小腿及足跟放在板凳上。伸直膝关节,保持5秒钟,再慢慢回到起始位置。重复10次。5、腘绳肌牵拉练习:仰卧位,屈曲髋关节,双手在膝关节上方抱住大腿。慢慢伸直膝关节直到感觉膝关节后面紧张。保持5秒钟,放松。重复10次。再做另外一侧。如果没有感觉到牵拉,就将髋关节再屈曲一些。练习时不能摆动,要保持稳定。延长牵拉时间可获得最好的效果。6、靠墙腘绳肌牵拉练习:靠门仰卧,患侧腿抬起,伸直膝关节,将足跟靠在墙面上,健侧膝关节屈曲,使臀部贴向墙壁。当感觉到膝关节后面紧张时再伸膝,保持5秒钟,放松。重复10次,再练习另一侧。身体离墙壁越近,牵拉的效果就越好。7、蹬车练习:如果您能够进行蹬自行车练习,将座椅调高至足部刚刚能踩到踏板并能完成一次蹬车循环。将阻力定为“轻”并逐渐增加到“重”。可以每天蹬10分钟,也可以逐渐增加练习时间,从每天蹬1分钟直到每天蹬20分钟。四.行走与跑步行走是手术后恢复中期(手术2周后)极好的功能锻炼。但为避免膝关节受到冲击和震荡,手术后6-8周内不能跑步。行走和跑步都应循序渐进。
有人说,运动对于膝盖的机能是一种锻炼;也有人担心,运动会造成膝关节磨损等,对膝盖不好。那么对于膝关节来说,体育运动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我们在运动时,究竟应该如何保护膝关节呢?爬山不利于保护膝盖膝关节是人体运动最多、负重最大的关节之一。一般来说,扭转最容易导致膝关节损伤。像一些扣球的动作,尤其是足球、篮球等运动中一些斜切、转身、拐弯等动作,都比较容易造成膝盖受伤。像跑步这种运动,路线是直线,受伤就会比较少。爬山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但却不利于保护膝关节。因为,上山的时候,膝关节负重基本上就是自身体重,而下山的时候,除了自身体重以外,膝关节还要负担下冲的力量,这样的冲击会加大对膝关节的损伤。髌骨、半月板、关节面的摩擦加剧,很容易造成伤害。根本就没有什么“跑步膝”经常跑步,有些人会担心有“跑步膝”,这个说法对吗?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跑步膝”,起码我们临床上不讲“跑步膝”这个概念。如果感觉到不适,一般就是软骨损伤、肌腱末端病、滑膜炎等等。其实,只要运动量控制好了,跑步很少造成损伤。所有的运动都要适度,总结就是四个字:量力而行。千万不要总拿自己跟运动员比。职业运动员每天都在训练自己的肌肉力量、身体柔韧性、身体协调能力、平衡能力等等,他们对自身的解剖结构、功能状态以及伤病防治常识有相当的了解。另外,职业运动员身后通常都有一个强大的医疗、康复团队。而这些条件,都是普通人所不具备的。因此,请普通的体育爱好者时刻记得:运动是给我们的业余生活增加乐趣和健康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千万不要“本末倒置”。滑膜炎不能治标不治本如果自己感觉膝关节疼痛不适,就休息一下,暂时不要运动,休息到疼痛减弱或者消失为止。如果急性损伤比如韧带损伤,那就最少得休息三个月以上了。俗话说,“伤筋动骨100天”,我们还得遵从这些规律。好多人都说“我滑膜炎了”,非要治滑膜炎,其实滑膜炎只是一个结果,不是病因。而实际上,我们应该去治根本。滑膜很特殊,滑膜其实就是关节囊的内层。滑膜炎是由于其他组织坏了刺激产生的,如果大家都去治滑膜炎了,最典型的比如说吃滑膜炎颗粒什么的,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也不看看是不是半月板坏了,也不看看是不是韧带断了就瞎治,肯定治不好。急性扭伤,要遵循“警察”原则无论出现哪种膝关节扭伤,最初的症状都有可能是疼痛、肿胀,影响走路和运动等等。通常经过数天的休息,都会得到暂时的缓解。但很多疾病并没有实际性恢复,只不过不疼不肿了。所以,建议大家,无论出现什么形式的膝关节的明显的扭伤,都应该到医院医生看病,需要治疗的早治疗,以免耽误。当然,你可以在去医院之前,先做冰敷、制动休息等保护,通常会有很大的帮助。关于关节扭伤的应对方法,以前我们认为,受伤以后应该打石膏,完全不能踩地、不能活动,应该休息。结果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证明,还是适度活动比较好。在疼痛能够忍受的情况下,适度活动会比完全制动恢复得更快,这就变成了POLICE原则。非常不建议使用跑步机很多人尤其是白领,热衷于办健身卡,在健身房里用跑步机跑步,或者在家里购置跑步机,一跑就是一个钟头。在跑步机上跑步,对膝盖的损伤到底有多大?非常不建议大家使用跑步机跑步,跑步机对于膝盖的磨损是特别大的。跑步机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是定速的,你速度稍微慢一步,就从跑步机上掉下来了。但是你想想,一直按照同一个速度,一跑就跑半个钟头、一个钟头,受得了吗?如果膝关节和肌肉的协调性跟不上的话,会对膝关节的半月板、软骨形成震荡损伤。运动时佩戴护膝也是误区有些人运动时戴护膝什么的,最好不戴。只有受伤的人需要戴,我们普通人能不戴就不戴。道理很简单,《CELL》杂志最新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通过研究,知道了环境对于人健康的影响远远比遗传大得多。也就是说,我们要想健康地在这个社会上成长,必须适应环境,而不能只依赖遗传。回到活动这件事上来,你必须让你的膝盖去适应外界这个冲击,你的膝盖才能有劲儿,才能好。你一上场就绑护膝,可想而知,膝盖好不了。没有适应的过程,那你就永远不会提高。保护膝关节,游泳最好那什么运动对膝关节最好呢?保护膝关节,当然游泳最好了。跑步、走路也可以,最好不要爬山。爬楼梯对于正常人来说没问题,但对膝盖不好的人就不太好了。穿高跟鞋对膝盖非常不好台湾地区的一项研究表明,女性穿高跟鞋上下楼梯时,髌骨承受的重量可达到体重的7至9倍。常穿高跟鞋与女性髌骨软化有很大的关系。髌骨软化是指髌骨软骨因磨损、创伤引起的退化、变性,通常表现为膝盖前方疼痛,按压髌骨有钝痛和摩擦感,上下楼时膝盖疼痛,尤以下楼为甚。此外,过度肥胖也会损伤膝盖。关节就跟滑轮的作用一样,上边在拉它,下面的重量越大,压在腿上的平行分力就越大。保护膝盖:不靠护具靠肌肉生活中如何保护膝关节、预防膝关节损伤呢?一个是注意控制运动量,如果感觉膝盖疼痛就要休息。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我们想膝关节不受伤怎么办?不是靠护具去保护,而是靠肌肉去保护。平时多练肌肉力量,另外还有你的反应性、敏感性等等。当然,也要学会注意休息,练得太多也不好。另外,膝盖在寒冷的冬天更易受伤,因此冬春季节,还应注意膝盖保暖。静蹲:值得推荐的锻炼方法静蹲,是我们临床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极其适合普通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的锻炼方法,主要是锻炼股四头肌肌肉力量。它因为采用了静止不动的锻炼方式,所以既合理,又容易坚持。另外,这种方式在哪里都可以锻炼,也不需要辅助器材,所以可行性非常高。不但可以治病,也是平时运动不多的朋友提高肌肉力量和能力的非常好的锻炼方法。具体练习方法是:背靠墙,双足分开,与肩同宽,逐渐向前伸,和身体重心之间形成一定距离,大概40~50公分。此时身体就同时已经呈现出下蹲的姿势,使小腿长轴与地面垂直。大腿和小腿之间的夹角不要小于90度。一般每次蹲到无法坚持为一次结束,休息1~2分钟,然后重复进行。每天重复3~6次为最好。另外,蹲的角度非常有讲究,因为维持姿势的肌肉有“溢出效应”,简单地说就是每部分肌肉只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起维持姿势的作用。所以,静蹲最好分不同的角度来做。例如30、60、90度3个角度,效果则会更好。蹲的时候,最好在不引起明显疼痛的角度进行。否则,练习不当会加重损伤。对抗性运动中,如何避免膝盖损伤?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运动时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你觉得这个球够不着,你够它干嘛?你硬要上去够,那就只能损伤了。像那些对抗性的运动,人家明显比你胖多了,你非得跟他撞,那他就只能把你撞飞了。大多数损伤都是怎么造成的?量力而行,就很少受伤。所以,从硬件上来讲,建议尽量选择专业一点的运动场地和运动装备。鞋非常重要,进行哪项运动,就尽量要用专业的鞋,这样会减少受伤几率。技巧上来讲,尽量按照标准、专业的动作去训练,减少运动伤害。另外,运动前做一些热身运动、运动后做一些拉伸和放松,都是很有好处的。在一些球类运动中,要尽量避免扭转,尤其是不适当的扭转。
腰突症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疾病,患病的年龄跨度非常广,有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也有八九十多岁的老年人。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许许多多的患者对于腰椎病的理解也各式各样。老年患者可能在中医方面寻求腰腿痛的治疗方法,年轻人可能会从网络上了解腰椎病,还有的患者从周围的病友那里寻求帮助。于是,患者们根据书上的、宣传单上的、网上的、朋友的以及医生的指导,对自己的腰椎病开展治疗。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患者很容易走入腰椎病的误区。我们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让那些走入误区的患者及时步入治疗正轨,正所谓亡羊补牢;并且提醒那些刚患病的患者选取正确的治疗方式。大部分人一生中有过腰痛,有人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腰痛、驼背是无可避免的衰老表现。那么,真相如何,怎样才能让我们远离腰痛?五六十岁时都会“腰突”?“腰椎间盘是身体负荷最重的部分。成人椎间盘组织无血液供应,靠组织的渗透维持营养,仅纤维环表层有少量血液供应。”一般20岁以后,腰椎间盘就开始退行性改变,但那是均匀退化,不会导致椎间盘突出。随着年龄增大,椎间盘后外侧的纤维环较为薄弱,椎间盘的髓核含水量逐步减少,髓核张力减低,椎间盘变薄。同时髓核中的蛋白多糖含量下降,胶原纤维增多,髓核失去弹性。在老年人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加上长期腰部劳累、不当动作等情况,更易造成椎间盘较大的挤压和磨损,引起纤维环各层纤维互相摩擦,产生玻璃样变,从而失去弹性,髓核组织脱出,压迫硬膜囊或者神经根,引起相应的症状!哪些人更易患“腰突症”?很多腰背疼痛都是不良习惯所致。有些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存在长期腰部用力不当、过度用力、姿势或体位不正确等情况。如装卸工长期弯腰提举重物,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这些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的轻微损伤,日积月累地作用于椎间盘,更容易患腰突症。值得提醒的是,部分平时缺少运动的人,突然增加运动量,腰就坏了,比如搬重物,有时一个喷嚏就能引起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有啥症状需怀疑“腰突症”?“腰痛是腰突症常见也是早期的症状,大部分患者都有这种症状,同时伴有下肢放射痛。”这是因为腰椎间盘劳损、退变,或在体位骤变、腰部过度负荷,导致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使中央的髓核从裂口向后突出,压迫了神经根,导致临床上典型的腰腿痛、麻木等症状。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腿痛是坐骨神经痛的特异性表现,可表现为一侧下肢放射痛,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也可表现为腿麻木、没劲、发凉等,这些取决于神经压迫的位置与受压迫程度。此外,腰椎间盘突出还会导致间歇性跛行、大小便失禁等表现。什么情况要及时治疗?生活中,很多老年人的观念比较保守,又不想给子女添麻烦,通常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发作时先等等看,甚至疼痛时忍一忍就算了。“实际上,虽然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慢性疾病,但是现代医学技术发展了,完全没有必要无谓的受罪。”更可怕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引起患者大小便失禁、性功能丧失,下肢麻木甚至部分肌肉瘫痪,那时悔之晚矣!那么,什么情况下要去治疗?很简单,影响到生活就该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若是有严重外伤,导致整个椎间盘脱出,或者马尾神经受损,出现大小便异常、双下肢瘫痪等危险症状时,即便是第一次发作,也需立即治疗。误区一:轻视腰腿痛一些患者认为腰腿痛不是疾病,只是一些老毛病,过两天就会没事。有些人一旦犯病,总是选择用休息一下或者干脆咬牙硬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有些人一开始仅仅是轻微的腰椎间盘突出,但持续的站立、弯腰提重物等活动会使突出越来越大,如果放任不管,任由病情发展,最后很可能会引起下肢麻木、无力,甚至瘫痪和大、小便障碍,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我们提醒患者朋友,切莫小瞧了腰腿痛。有了症状应尽快去医院确诊,并采取积极恰当的治疗,才能避免疾病恶化带来的严重后果。误区二:盲目锻炼对于腰痛患者来说,合适的锻炼是加强腹肌和背肌,从而有助于增加脊柱的稳定性。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腰腿痛都能通过锻炼来解决,锻炼是不能替代治疗的。不当的锻炼方法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使病情加重。在门诊时,我们碰到过一名阿婆,虽然生了毛病但精气神很好,她跟我们说“医生啊,我虽然腰突症发作了,但每天都能坚持锻炼,每天晚饭后都要慢走五公里,怎么还不见好呢?”后来我们检查发现,腰突症比以前加重了。对于腰突症患者,我们通常告诉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在发作时要卧床休息。所以,阿婆的锻炼不但对她的腰腿痛无益,反而有害。同时有些严重的腰突症要及早手术。在此我们建议患者朋友,锻炼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要自己盲目锻炼。误区三:总想花小钱治大病目前很多老年人,因为一辈子节俭惯了,一听到开刀或是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要花钱就退缩了。这种做法是很不理智的,该治疗而不治疗,既痛苦自己,也会拖累家人,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发展成下肢瘫痪或是大小便失禁更会给儿女增加沉重的负担,让儿女无法安心工作。这样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更大了。所以老年人应该多为自己的健康着想,只有自己身体健康了,儿女们才能感觉家庭的幸福,才能安心工作和学习。还有些老年人患病后喜欢找广告看,跟着传单上或者电视上的广告买药吃,图便宜,图方便。其实,很多口服中药、祖传秘方,虽然能短期改善患者的一部症状或暂时起到止痛的作用,但多是治标不治本,并且对症状较重的患者很难奏效。有些药物添加激素及止痛剂,易造成缺钙、骨质疏松、甚至股骨头坏死,因此多吃反而有害。并非正规医院的治疗都要花大钱。大多数类型的腰椎病保守治疗非常便宜。劝告这些患者朋友,不要花这些冤枉钱,治疗方法不正确,哪怕花一分钱,都是浪费。不但无效,反而会加重病情。误区四:怕开刀,只想吃药解决问题在我们上次门诊时碰到过一对夫妻。王太太刚进我们诊室就焦急的说到:“医生,你快看看他到底怎么了,突然站都站不起来了。”被用轮椅推进来的王先生一脸痛苦的表情,不停的重复说着“勿晓得哪能办好啊,医生。”原来,王先生从十年前就开始腰痛,曾到医院看过,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三个月前,王先生在搬重物时突感腰痛加重,一天后右侧小腿也麻木疼痛的厉害,连路也走不了,甚至还逐渐出现了小便困难的症状。但还坚持尝试各种药物。经过检查,王先生被诊断为“腰4、5椎间盘脱出”。在磁共振图像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腰4、5水平有一部分椎间盘脱落在椎管里,严重压迫神经。我们为王先生做了手术,尽管手术很成功,但由于王先生神经受压时间太久,术后下肢的力量和行走能力恢复不理想。所以当腰椎病发展到严重程度,就需要及时手术。否则就像身上总装着个定时炸弹,迟早有一天要出大问题。误区五:微创手术一定比开放手术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学科的微创手术越来越流行。但脊柱外科的微创手术与其它学科区别较大。由于在骨性隧道里操作,不能借助气腹效应扩大视野,难度远远大于其它学科。腰椎间孔镜是较常见的微创手术,但是微创手术术中暴露局限,不适合复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一些伴有腰椎管狭窄严重或是腰椎滑脱的病人,开放手术效果更加肯定。我们经常说“打开天窗说亮话”,同样,严重复杂的手术也需要“打开天窗”,把手术视野暴露清楚。总而言之,不是所有的手术都适合微创,也不是微创手术创伤和风险就小。误区六:开刀以后手术前的所有不适就会消失从发病开始到最后手术切除突出椎间盘的这段时间里,患者的神经一直受压,损伤逐渐加重,即使手术时完全解除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神经的功能也未必能完全恢复到损伤以前的水平,就像一根小草被石头压住,一两天可能没什么关系,如果小草被石头压了几个月甚至几年,已经失去活力,那么即使把石头完全移开,小草也长不起来了。神经也是如此,神经组织本身就比较脆弱,如果受压严重或时间很长,产生了不可逆的损伤,即使搬掉压迫的“石头”,加用营养神经的药物,神经也很难完全修复长好,神经功能不会恢复。腰突症手术以后好转与否、术后好转的程度、恢复时间早晚与患者病程时间长短以及压迫轻重呈反比。误区七:疼痛和麻木是一回事疼痛往往是因为神经在急性期内受到化学或物理的刺激产生的症状。而麻木往往是神经感觉支传导功能丧失,导致感觉的减退甚至消失。两者产生的原因不同,所以术后缓解的时间往往也不一样。对于疼痛来说,术后大多可以立刻缓解,因为刺激神经的压迫因素已经被去除,自然也就没有神经的疼痛症状,我们临床上常常看到手术以前痛得夜里睡不着觉,连躺都躺不下的病人,在手术以后立刻一点痛都没有了。而对于麻木来说,手术以后往往恢复时间长,而且恢复的也不够彻底,往往手术后或终生仍会有部分麻木症状存在。这是因为麻木是神经功能受损的表现,神经一旦受损就很难恢复。麻木的程度越重、时间越长,神经受损的越厉害,就越难恢复,疼痛、麻木也就难以消退。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手术以后经常要用神经营养药物来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减轻麻木的症状。但即使如此,对于那些病程长、年纪较大、自身恢复能力差的病人,术后麻木的症状依然会有残留。误区八:患了腰突症就一定要动手术吗?其实85%以上的腰突症和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都可以经过正规的保守治疗得到缓解和治愈。只有15%左右的病人经过保守治疗以后无效、或是症状极为严重才需要手术治疗。而正规的保守治疗大多花费无几。建议患了腰突症的病友应该到正规的大医院找有经验的医生就诊,不应轻易手术,目前没有一种手术方式是完美无缺的。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治疗方向,才能离缓解病痛、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越来越近,倘若涉入治疗误区,轻则费力不讨好,重则加剧病情,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因此我们希望患者本文能帮助广大患者避免这些误区,及早的走出腰椎病的病痛,回归健康快乐的生活。最后给大家看一个典型病例,患者男性,40多岁,本来正值身强体壮,不惑之年,因为腰突症没有及时治疗,搬一袋米时髓核急性突出,大小便失禁,男人的功能丧失,最后妻离子散,惨不忍睹,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入院时磁共振显示腰4/5椎间盘巨大突出,压迫硬膜囊,支配大小便的马尾神经受压!急诊手术,只能保持这样痛苦的姿势!马尾神经受伤后,会阴部感觉麻木,屁股烂成这样都不知道!急诊手术,但神经损伤以后恢复可就难了,尽管手术很顺利,但对病人的造成的伤害却是永久性的,整个家庭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千万别把腰突症不当回事!这是最近复查时拍的视频(牵涉到患者隐私,图像面部处理)!
大家都知道骨科手术中需要用到许多内植入物,其中有钢板、髓内钉、人工关节、椎间融合器等等。对于这些骨科内植入物究竟需不需要取出来许多人有着困惑,科普下什么样的骨科内植入物需要取出来,什么样的内植入物不需要取出来。首先要对骨科手术中所使用的内植入物进行分类,有助于大家更好的理解。1、永久性内植入物:骨科手术中有许多是不能取出的内植物,这是因为这些内植物起着支撑肢体或是替代关节活动的重要功能。这些内植入物分别有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等,它们起到了替代人体关节功能的作用,属于永久性内植入物。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脊柱手术中所使用的椎体间融合器、钛网融合器等,这些内植物起到了维持椎体正常间隙和融合相邻椎体的作用,也属于永久性内植入物。膝关节韧带断裂的患者使用人工韧带、锚钉进行韧带重建手术,维持正常膝关节活动和加强膝关节稳定性,属于永久性内植入物。以上所列出的永久性内植入物,如果没有出现感染、内植入物断裂、松动或是假体周围骨折等极端情况的话,属于无需取出的内植入物。2、暂时性内植入物:不少骨科手术需要涉及到活动的关节,在这些部位的内植入物,需要及时取出。例如踝关节骨折中的下胫腓联合螺钉,植入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下胫腓韧带的牢固愈合,由于下胫腓关节是一个微动的活动关节,因此在患者下地行走前需要取出下胫腓联合螺钉,若不及时取出的话,会产生螺钉断裂,以至于难以取出;在某些情况下,部分内植入物的螺钉会发生松动,松动的螺钉会逐步退出,直至在皮肤表面可触及螺钉的尾部,严重者甚至可形成内褥疮,这样的内植入物需要及时取出;内植入物虽然经过抗原处理,但对于人体来说仍属于外来异物,容易在内植入物处发生感染,若不取出内植入物,感染通常无法控制。因此当内植入物发生感染,需要及时取出,否则感染将难以控制。总结:一定要取出的异物反应:虽然大多数人可以和内植物和平共处,但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的身体对这些内植物意见很大,出现了明显的异物排斥反应,表现为皮肤红肿,切口愈合困难,反复破溃等等。内植物失败:如果出现了断板断钉、严重感染等情况,还有一种极端情况:内植物跑偏到其它部位!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了个世界罕见的病例:有个病人做脊柱手术的内固定竟然游走到了胸腔里,这告诉我们:世界那么大,一切皆有可能!严重的心理异物反应:虽然没有明确的临床表现,但有极强烈的心理反应!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和焦虑,臆想各种极端可能,揣测各种不良后果。面对这种患者建议:一定要取!几处特殊部位:踝关节的胫腓联合螺钉,在下地负重前一定要取掉;脊柱骨折手术如果没有做融合,脊柱节段间会有反复微动,再结实的钢钉也经不起反复折弯,内植物容易出现疲劳性断裂,所以在骨折愈合后也建议尽快取出。部分骨骼区域的皮肤、脂肪组织菲薄,在这些部位的内植入物患者自己可触及或是视觉上可见,如有美观的需求或是长期触碰存在不适感的话,建议取出内植入物。3、通用内植入物:除了以上两类内植入物,大部分临床所用的内植入物介于可取可不取之间,取与不取需要综合考虑到内植入物的材质、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以及内植入物植入的部位。内植入物的材质目前骨科临床上主要应用的内植入物材质有两种:a.钛合金内植入物;b.不锈钢合金内植入物。不锈钢合金内植入物最大的问题在于患者无法进行磁共振检查。钛合金内植入物一般来说对磁共振检查并无影响,仅仅从能够进一步进行磁共振检查的需求来看,不锈钢合金内植入物需要取出,钛合金内植入物不需要取出。另外内固定在体内安检时也是一件麻烦事!患者年龄和身体状况: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是非常重要的指标。若患者年纪较轻,身体状况较好,一般来说需要将内植入物取出;若患者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评估患者再次麻醉和手术的风险较大的话,不建议此类患者冒如此大风险取出内植入物,尤其是PFNA等微创手术更没必要取!内植入物的部位:人体有多块骨骼,骨科手术部位各不相同,内植入物也随之固定于不同的骨骼、不同的部位。其中某些骨骼周围神经血管密集交错,人体第一次手术时通常解剖结构较为清晰明了,术中依照解剖结构进行分离保护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损伤到神经血管,但当进行第二次手术取内植入物的话,由于首次手术会导致机体疤痕组织的大量增生,血管神经的解剖结构容易变的紊乱不清,在手术中非常容易损伤到。因此如无特殊必要,在这些部位的内植入物不建议取出,包括骨盆骨折,髋臼骨折,颈椎骨折等!
糖皮质激素:天使亦魔鬼糖皮质激素,激素中作为药物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当我们谈论激素时,十有八九都在说它。它有着神奇而强大的作用,可救人于危难之间,也可以治疗许多“疑难杂症”,而它又因一大堆五花八门的副作用而广受诟病。对这个名字,不少人闻之色变,觉得只要一沾上它,变胖、内分泌紊乱、药物依赖就在向自己招手。而实际情况究竟怎样呢?首先先来认识一下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本是每个人身体里都有的内源物质,因为由肾上腺皮质分泌,且调节糖的代谢而得名。它在体内对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都有调节作用,对水与无机盐也有影响,但把它作为药物很多时候并不是看上了这些调节作用。糖皮质激素在较大剂量下有很强大的抗炎作用,能保护机体不受炎症反应的侵害,同时还能够抑制免疫反应、抗休克。因此,它被用来治疗多种炎症、自身免疫病等疾病。市面上的糖皮质激素药物都是内源激素的改良版,特点各有不同但都拥有同样强大的抗炎能力。看到名字是“XX松”、“XX松龙”的药物,往往都是这个大家族的成员。必须承认的一点是,这类药物往往是非常有效的,作用也相当广泛,消炎、退热、抑制免疫反应都不在话下。即使在其他药物都束手无策的时候,它们也可能仍有不错的疗效。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会用它们来治疗许多危重病症和“疑难杂症”。比如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认错了对象大肆对自身器官进行破坏,而糖皮质激素可以很好地抑制这种异常的免疫反应,价格又相对低廉,因此往往是这类疾病的首选药物。又比如哮喘,是由于支气管的炎症造成的,但这种炎症不是感染造成的,很难消除,这种情况糖皮质激素也可以发挥很好的抗炎作用,显著减少哮喘的发作。不过,正如大家所听到的那样,这些好用的激素也会带来许多副作用。 上文说到,糖皮质激素对于体内多种物质的代谢都有调节作用,而为了发挥抗炎作用而使用的激素剂量往往比较大,这些外来的激素就会干扰体内的代谢过程。代谢的紊乱可以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副作用,比如脂肪堆积在脸和腹部、皮肤变薄、骨质疏松、高血糖、高血脂、影响生长发育等等。它也可以损伤消化道,造成溃疡和出血。此外,糖皮质激素还对神经系统有影响,用药后可能会导致夜间过于兴奋,在剂量很大时甚至可能表现出精神失常的症状。最要命的一点是,它抑制了免疫反应,不仅使感染容易发生,在感染发生之后还掩盖感染的症状,造成“天下太平”的假象。这样惹祸不断的药物,确实也让人不敢恭维。除了用药期间的副作用,使用糖皮质激素还有另外一桩麻烦事——停药。我们有时会听到“激素会产生依赖”的说法,说的就是这档子事。不过,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依赖”并不是指吃激素会像吸毒一样上瘾。人身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到下丘脑与垂体的调节,这种调节可以使激素水平维持相对稳定。如果服用额外的激素,体内的激素水平就上升了,调节中枢发现这种情况,就会自动减少体内自身激素的分泌以维持平衡。长此以往,机体就习惯了这种“只要分泌很少的激素就可以”的状态。此时如果突然撤掉服用的激素,调节中枢一时反应不过来,就会出现体内激素水平过低的情况,出现停药症状,就好像对药物产生了依赖一样。那么,面对既有效又麻烦多多的糖皮质激素,我们如何选择呢?首先必须要承认,对于很多疾病,我们没有更好的药物可以选择,而疾病本身又必须要治疗,糖皮质激素还是不能不用。如果因为担心副作用而拒绝激素,疾病的发展得不到控制,往往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不过,也不能任由糖皮质激素惹来那么多麻烦,合理地使用可以帮助减少一些副作用。比如把剂量维持在有效的最小剂量、能局部用药(比如吸入)就不全身用药等等。此外还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在用药期间可以适当补钙,使用一些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并定期复查。至于停药的问题就更好解决了,只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慢慢减量,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就行了。人们常常希望药物既能非常有效,又能非常安全,而现实则没有那么美好。我们所面对的,往往是像糖皮质激素这样既是天使又可能成为魔鬼的药物。一味地担心副作用而远离它们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更好的药物出现之前,我们要接受它们的不完美,并妥善地利用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