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物效应1、静磁场的生物效应:温度、磁流体力学效应、中枢神经系统效应2、梯度磁场的生物效应:梯度场需要反复切换,在人体组织中产生诱导电流,诱导电流的生物效应包括热效应及非热效应。热效应轻微,影响可以忽略。而非热效应可能会引起神经和肌细胞的刺激,严重者可影响心电,偶可诱发癫痫,但诱发这些反应所需要的电流要比常规MRI检查时所测到的电流高处许多,非热效应最常见的表现是在梯度性能较高的扫描机上进行EPI扫描时出现的周围神经或肌肉的刺激,受检者可能出现肢体发麻、肌肉不随意的收缩或跳动现象。3、射频脉冲的生物效应:射频脉冲能量一般用特殊吸收率(SAR)来表示,主要在于致热效应,体表组织产热最明显,而成像中心部位的深部组织几乎不产热。二、 安全性1、铁磁性物质:抛射效应,含铁及镍或钴。2、噪声。梯度磁场是主要来源。
与传统的MRI技术不同,它主要依赖水分子的运动而非组织的自旋质子密度、T1值或T2值。组织中水分子扩散是指组织内(包括细胞内和细胞外)水分子的一种随机的热运动,扩散的方向与幅度受生物膜和组织中大分子的影响。MRI能控制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磁化状态,却不影响其扩散过程。基本概念:1、扩散:布朗运动。2、扩散系数(D):分子扩散运动的速度,是指水分子单位时间内随机扩散运动的范围,平方毫米/s。水分子在不同组织中的扩散系数不同,它依赖于水分子所处的环境。3、表观扩散系数(ADC):描述DWI中不同方向的分子扩散运动的速度和范围。由于MR图像自身不能区分各种原因(如热梯度、质子间相互作用)引起的信号衰减,因此用ADC值来代替D值。ADC值主要根据扩散加权像上的信号强度的变化计算出的。ADC=(LnS1/S2)/b2-b1 b1和b2分别为施加的两个扩散敏感因子,S1、S2分别为施加扩散敏感梯度场(b1、b2)后同一部位的组织信号强度。4、扩散敏感因子(b value)。MR各成像序列(如SE、GRE、EPI序列)对扩散运动表现的敏感程度,是对扩散运动能力检测的指标。s/平方毫米。b值与施加的扩散敏感梯度场强、持续时间和间隔有关。MRI中水分子的扩散敏感性随着b值的增加而增加,但图像信噪比则相应的下降。目前颅脑DWI常用的b值约1000s/平方毫米。5、各向同性扩散。理想环境,水分子在各个方向的扩散速度均同步时,即扩散系数相同,在一段时间后其运动轨迹处于一个球体内。6、各向异性扩散。人体中,水分子的扩散受到各种因素(如,脑白质纤维中,由于髓鞘的存在,水分子平行于白质纤维时易于扩散,垂直于白质纤维时扩散受限)的影响,在各个方向不相等,在一段时间后其局部环境的影响致扩散运动在各个方向不同步时,这种扩散运动则表现为各向异性。7、张量。用于表示一系列三维矢量实体内的张力,此概念源于物理学和工程学。8、本征向量与本征值。9、平均扩散率。MRI体素内各方向扩散幅度的均值,代表某一体素内水分子扩散的大小或程度。10、分数各向异性。11、相对各向异性。12、容积比。DWI可以观察水分子的扩散特性。为增加扩散的敏感性,需施加扩散敏感梯度。扩散敏感梯度可与任何脉冲序列融合。扩散敏感梯度可显著增加序列对水分子布朗运动的敏感性,但它也对其他类型的运动如头部运动十分敏感。为冻结宏观运动,常使用单次激发序列。。。。。。
对比剂缩短血液的T1值,利用超快速且权重很重的T1WI。1.5T,脂肪T1值250ms,血液T1值1200ms,团注对比剂后血液的T1值缩短到100ms。利用三维超快速扰相GRE T1WI序列进行CE-MRA,流动对图像的贡献很小,血液与其他组织的对比是由对比剂制造出来的。下肢静脉、髂静脉、下腔静脉检查可采用足背部浅静脉入路,利用止血带扎在踝部阻断浅静脉血流,使对比剂经深静脉回流,造影剂需要用生理盐水稀释6-10倍,最好从双侧足背动脉同时推注稀释的对比剂。脂肪抑制。其它MRA方法:一、黑血法二、Balance-SSFP法MRA三、T2准备快速GRE MRA
利用流动所致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Mxy)的相位变化来抑制背景、突出血管信号的一种方法。 相位编码采用双极梯度场对流动进行编码,即在射频脉冲激发后,于层面选择梯度与读出梯度之间施加两个大小和持续时间完全相同但方向相反的梯度场。对于静止组织的质子群而言,两个梯度场的作用刚好完全抵消,这样刀TE时刻静止组织的Mxy相位变化等于零。而流动质子群由于在两次施加梯度场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到TE时刻流动质子群的Mxy相位变化得到保留,因此与静止组织存在相位差别,利用这个差别即形成相位对比。施加双极梯度场期间,流动质子群积聚的相位变化与其流速相关,流动越快则相位变化越明显,利用获得相位差异来显示血管影像,即得到PC-MRA图像。反之通过对流速编码梯度场的调整来观察流动质子的相位变化则可能检测出流动质子的流动方向、流速和流量。PC MRA能够反映最大的相位变化是180度,如果超过180度将被误认为是相位的反向变化,从而造成反向血流的假象。如果血液流速50cm/s,选择的流速编码也为50cm/s,则其流动质子的相位变化正好180度,得到的信号最强;如果选择的流速编码为40cm/s,则流动质子的相位变化超过180度,血流将被误认为是反向而呈现低信号。但如果流速编码明显小于实际流速,则流体质子群的相位变化很小,与静止组织间的相位对比很差。因此PC MRA的关键在于流速编码的设置。对于快速的血流我们常选择较大的流速编码值,80-200cm/s;对于中等速度的血流常选择40-80cm/s,对于慢速血流常选择10cm/s。注意:只有沿流速编码方向的流动质子才会产生相位变化,如果血管垂直于编码方向,它在PC MRA上会看不到。操作者可沿任意方向选择编码梯度,如层面选择方向、频率编码方向、相位编码方向或所有3个方向,当在每个方向都有流动时,需沿3个方向施加流动编码梯度进行采集,但时间是一个方向时的3倍。PC MRA一般需要3个基本步骤,即成像信息的采集、减影和图像的显示。特点:1、图像分为幅度图像和相位图像;2、幅度图像的信号强度仅与流速有关,不具有血流方向信息,血流越快,信号越高,但不能提供流速的定量值。3、相位图像也称流动图像,血流信号强度不仅与流速有关并可提供流速的定量信息,同时还具有血流方向信息,正向血流表现为高信号,流速越大信号越强;反向血流表现为低信号,流速越大信号越低;静止组织表现为中等信号。4、采用减影技术后,背景组织由于没有相位变化,信号几乎完全剔除。5、由于血流的相位变化只能反映在流速编码梯度场方向上,为了反映血管内血流的真实情况,则需要在层面方向、相位编码方向和频率编码方向都施加流速编码梯度场。常规的PC MRA为幅度图像,可以显示血流信号,从而显示血管结构。相位图像主要用作血流方向、流速和流量的定量分析。与TOF MRA相比,PC MRA优点1、背景组织抑制好,有助于小血管的显示;2、有利于慢血流的显示,适用于静脉的检查;3、有利于血管狭窄和动脉瘤的显示;4、可进行血流的定量分析。缺点:1、时间比TOF MRA长;2、图像处理复杂;3、需要事先确定编码流速,编码流速过小容易出现反向血流的假象;编码流速过大,则血流的相位变化太小,信号明显减弱。方法有2D、3D、电影PC MRA(Cine)。流速测量技术(P239)临床应用:相对较少,用于1、静脉2、心脏及大血管的血流分析3、脑脊液流速分析。TOF MRA多用于动脉病变的检查。
Time of flight,基于血液的流入增强效应。TR较短的快速扰相GRE T1WI序列进行采集,成像容积或层面内的静止组织被反复激发而处于饱和状态,磁化矢量很小,从而抑制了静止的背景组织,而成像之外的血液没有受到射频脉冲的饱和,当血液流入成像容积或层面时就具有较高的信号,与静止组织之间形成较好的对比。一、二维TOF MRA连续薄扫,层厚2-3mm,然后对原始图像后处理,1.5T中TR20-30ms,最短TE以减少流动失相位,选择角度较大的射频脉冲40-60度以抑制背景组织的信号。优点:1、短TR和大反转角,背景抑制好;2、单层采集,层面内血流的饱和现象较轻,有利于静脉慢血流的显示。3、速度快,单层1-5s。缺点:1、层面方向空间分辨率较低,体素较大,流动失相位较明显,特别是受湍流的影响较大,容易出现相应的假象。2、后处理效果不好。3、容易因原始图像变形引起的层间配准错误而出现血管影扭曲。提高二维TOF MRA质量的方法:1、在时间和信噪比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扫薄;2、保持扫描层面与血流方向垂直;3、尽量把技术用于走向比较直的血管。4、心电门控减少搏动伪影。二、三维TOF MRATR 25-45ms,TE6.9ms(相当于反相位图像,以尽量减少脂肪的信号),激发角度25-35度。优点:1、空间分辨率高,特别是层面方向,原始图像层厚可<1mm;2、体素小,流动失相位相对较轻,受湍流的影响小。3、信噪比高。4、后处理效果好。缺点:1、血流的饱和较明显,不利于慢血流的显示;2、为了减轻血流的饱和效应需要缩小激发角度,背景的抑制效果不及二维TOF MRA;3、扫描时间相对较长。可加上磁化转移技术抑制背景图像,但时间会延长。三维TOF MRA的血流饱和现象不容忽视,饱和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1、慢血流信号明显减弱,2、容积内血流远侧的信号明显减弱,但可以采用下述策略:①缩小激发角度,势必会造成背景组织抑制不佳;②采用TONE或RAMP③重叠多个薄层块采集④滑动Ky隔行采集技术⑤逆血流采集。三、临床应用1、血管走行。走行方向比较直如颈部和下肢血管----二维,而走行迂曲的血管如脑动脉则三维效果好。2、血流速度。速度快如大多数动脉特别是头颈部动脉多三维,而血流速度慢的静脉多二维。3、目标血管长度。小用三维,长度大的血管如下肢血管用二维。临床:脑动脉----三维;颈动脉---二维或三维;下肢----二维;静脉---二维。二维速度快,腹部血管特别是静脉可多次屏气分段采集。采用TOF技术采集的MRA可同时显示动脉和静脉,但有时会重叠。血流上游加饱和带,选择性显示动脉或静脉。分析TOF MRA注意事项:1、如果光滑整齐,没有狭窄,则正常。2、可出现血管狭窄的假象----湍流造成的失相位,血管转弯处----颈内动脉虹吸段和血管分叉处----颈内外动脉分叉处。3、狭窄程度常被夸大,因狭窄处容易湍流,造成信号丢失。4、动脉瘤有可能被遗漏。因动脉瘤内多有湍流,造成信号丢失。5、应注意观察薄层原始图像。6、当考虑到有假象的时候,增强。
血液的T1值很长,在1.5T场强下约为1200ms,因此呈现相对低信号。由于血液具有较长的T2值,在T2WI可表现为高信号。MRA不但提供血管的形态信息,还可提供血流的方向、流速、流量等定量信息。所有的MRA技术都是利用或针对血流的某方面特性进行成像的。一、血流的常见形式。多数MRA技术是利用血液的流动效应来成像的,有些MRA技术即便不是利用血液流动效应来进行成像,但血液流动特性依然会影响血液信号。1、平流(理想状态,实际上并不存在)。2、层流3、湍流(形成漩涡)血管里的血流通常是层流和湍流同时存在或交替出现。NR=ρDV/η (NR为雷诺数,代表惯性力和粘滞度的比率,ρ为血液密度,D为血管直径,V为血流平均速度,η为血液粘滞度)NR<2000趋于层流;NR>3000趋于湍流。管径越大、流速越快、粘滞度越低越容易导致湍流的产生。另外,血管狭窄、血管壁粗糙、血管分叉处、血管转弯或迂曲会导致湍流。血流信号取决于血流形式、血流方向、血流速度、脉冲序列及成像参数。二、表现为低信号的血流1、流空效应:血流方向垂直于扫描层面(TE/2越长,流空效应越明显)。2、扫描层面内质子群位置移动造成的信号衰减。(扫描层面与血流方向平行)180度脉冲可以剔除主磁场恒定不均匀造成的质子失相位。尽管在扫描层面内流动的血流在TE/2时间段内仍在扫描层面内,但与90度脉冲时相比,质子群在层面的位置发生改变,其所处主磁场环境发生了变化,180度脉冲不能纠正主磁场不均匀造成的质子群失相位,因此与静止组织相比,流动质子群的信号发生衰减。3、层流流速差别造成的失相位。4、层流引起的分子旋转造成的失相位。5、湍流。使血流出现方向和速度无规律的运动,因而体素内的质子群将失相位,MR信号明显衰减。湍流容易发生在血管狭窄处的远侧、血管分叉处、血管转弯处、动脉瘤等部位。6、血流的长T1特性。在某些TR和TE很短的超快速T1WI中,流动对血液的信号影响很小,决定血液信号的主要是其T1值。血液的T1值很长,在1.5T场强下约为1200ms,因此呈现相对低信号。三、表现为高信号的血流1、流入增强效应。如果血流垂直或基本垂直于扫描层面,同时所选用的TR比较短,这样层面内静止组织的质子群因没有足够的时间发生充分的纵向弛豫,出现饱和现象,因而信号发生衰减。而对于血流来讲,总有未经激发的质子群流入扫描平面,经射频脉冲激发后产生较强的信号,与静止组织相比表现为高信号。流入增强效应常出现在梯度回波序列,也可出现在自旋回波序列。在二维多层面扫描时,血流上游方向第一层内血流的流入效应最强,信号高,而血流方向的其他层面内由于血流中饱和的质子群逐渐增多,信号逐渐减弱。2、舒张期假门控现象。舒张中末期血流速度很慢,受流动影响很少,主要受血液T1值和T2值的影响,可表现为信号增高甚至呈现高信号。TR与心动周期相吻合。3、偶回波效应。SE多回波成像时,奇数回波的图像上血流表现为低信号,偶数回波的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也叫偶回波相位重聚。众所周知,质子的进动频率及相位与磁场强度有关,在梯度磁场中质子的位置改变将引起进东频率和相位的变化。如果质子群沿着相位编码方向移动,则偶数次线性变化的梯度磁场可使相位已经离散的质子群又发生相位重聚,因而出现强度较高的血流信号。偶回波效应在肝脏SE多回波序列上常常可以看到,如肝静脉和肝内的门静脉分支在第一回波(PD)表现为低信号,在第二回波(T2WI)表现为高信号。FSE由于采用连续的180度脉冲产生长短不一的回波链,实际上回波链中有一半回波属于奇数回波,另一半为偶数回波,因此利用FSE进行T2WI,也会出现偶回波效应,如在肝脏FSE T2WI上,肝静脉或肝内门静脉分支常可表现为高信号。4、非常缓慢的血流。椎旁静脉丛或盆腔静脉丛等血管内的血流非常缓慢,流动造成的失相位或流空效应表现的不明显,那么这些血管内血流的信号与流动本身关系不大,而主要取决于血液的T1和T2值,由于血液具有较长的T2值,在T2WI可表现为高信号。5、血流在梯度回波序列上表现为高信号。与SE序列不同,GRE序列的回波是利用梯度场的切换产生的,而梯度场的切换不需要进行层面选择,因此受小角度激发产生宏观横向磁化矢量的血流尽管离开了扫描层面,但只要不超出有效梯度场和采集线圈的有效范围,还是可以感受梯度场的切换而产生回波,因而不表现为流空而呈现相对高的信号强度。6、利用超短TR和TE的Balance-SSFP序列血流呈现高信号。TR<5ms,TE<2ms,即便是较快的动脉血流,流动(包括层流和湍流)对图像的影响也很小。该序列上,组织的信号强度取决于T2/T1,因此血液T2值较长的特点得以表现出来,无论是动脉血还是静脉血都呈现高信号。7、利用对比剂。超短TR和超短TE的梯度回波T1WI序列,血液的信号受流动影响很小,而主要取决于T1值,由于TR很短,一般的组织因饱和而呈现较低信号,这时静脉团注对比剂缩短血液的T1值(明显短于脂肪的T1值),这时血液为高信号。
心电门控、脉搏门控、呼吸门控、导航回波技术一、心电门控技术利用心电图(ECG)或心向量图(VCG)的信号作为心脏运动周期运动的依据,从而保证采集过程与心脏搏动周期的同步性。目的:①去除心脏大血管的搏动伪影;②利用门控技术与快速成像技术相配合,可以获得心脏大血管生理功能信息。1、ECG的获得与心动周期:皮肤清洁;导联线走向与主磁场方向一致,尽量避免弯曲;平静呼吸,尽量减少呼吸运动对心电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心律不齐可以使心电门控失效,必要时用镇静药;收缩期从R波开始到T波结束,舒张期从T波末到P波出现前。MRI信号采集一般在舒张中后期,这个时段心脏运动一般相对静止。2、心电门控技术:往往指回顾性心电门控,在整个心动周期中MR射频激发和信号采集都在进行,同时把心电信息融合到MRI系统中,把每个心动周期中相似时相的MRI信号用于重建一幅图像,明显减少了运动伪影。如果选择多时相重建,则整个心动周期的MRI信号都可被利用,不同时相的MRI信号用于重建不同时相的图像。如选择每个心动周期20个时相,则可把每个层面在一个心动周期分为20幅图像来显示,利用电影形式可以观察整个心动周期中各房室收缩和舒张情况,并可以计算射血分数等生理学指标。3、心电触发技术:也叫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R波波峰被探测后,经过一个延时,相当于进入心室舒张中期时刻,MR序列被触发启动,进行射频激发和信号采集,到下一次心室收缩前夕,MR序列被暂停,这样基本保证在心室舒张中后期进行MR信号的采集,因为这个时期心脏运动相对静止,可以明显减少运动伪影。采用心电触发时,为了使每次采集都位于心脏搏动周期的同一个阶段,序列的参数设置应视患者心率而定,有效TR应为1至数个R-R间期。延迟时间(TD)是指探测到R波到成像序列开始采样的时间间隔,即成像序列采样的开始点;另一个重要参数是采样的终止点,采样开始点和终止点的正确设置可以确保MR信号的采集在舒张终末期进行。主要用于心脏形态学检查。二、脉搏门控技术心电门控容易受到射频脉冲和梯度场变化的干扰。三、呼吸门控技术弹性呼吸带,压力探测传感器。1、呼吸补偿技术:主要用于体部SE T1WI序列(RC,在imaging options),在整个呼吸周期,MR信号一直采集。2、呼吸触发技术:属于前瞻性呼吸门控技术。虽然也可用于梯度回波T1WI序列,但更多的是用于FSE类的T2WI序列。GE:imaging options 中选择respiratory triggering,然后在Gating /triggering界面中设置相关参数。其中#Resp intervals表示呼吸周期数,将决定TR的长短,根据呼吸频率、扫描层数及FSE序列ELT的不同常设置为1~3,多数病例设置为2;Triggering point为探测到吸气末的波峰到扫描开始点的时间段,该时间段用呼吸周期的百分比来表示,决定了序列扫描的开始点,一般设置为25~35%;Trigger windows为扫描结束点到下一次扫描开始点的时间段,该时间段也用呼吸周期的百分比表示,决定了每个呼吸周期中序列扫描的结束点,一般设置为30~40%。开始点与结束点之间的时间段即为采集时段,正确的方法是把采集时段放在呼气末以后的平台期。由于每个病例的呼吸频率不同,除了要设置trigger point和trigger window外,需要协调呼吸周期数与ELT,呼吸频率越高者可增加呼吸周期数或设当缩短ETL。四、导航回波技术:Navigator。1、用于心脏特别是冠状动脉成像,利用心电触发技术来控制心脏运动对图像的影响,利用Navigator来控制呼吸运动对图像的影响。2、进行自由呼吸的上腹部成像,其作用相当于呼吸触发技术。
目的:1、通过阳性或阴性对比剂,改善固有对比。2、静脉快速注射,在不同时相和时间点观察病变或器官的信号变化,判断血供信息。3、特异性对比剂对组织的选择性分布,从而判断病变的生物学乃至分子学水平的信息。原理与X线和CT不同,碘直接影响x线的穿透和吸收,增强的情况直接与局部对比剂的浓度呈线性关系;;而MRI多选用钆(Gd)、Fe、Mn等稀土元素,应用最广泛和最安全的是钆,这些元素含有很多不成对电子,具有很强的顺磁性,可以干扰邻近水质子的弛豫过程,导致T1和T2时间缩短。最终造成MRI图像中信号改变的程度也与一系列因素相关,包括:局部对比剂浓度、对比剂在体内的弛豫特性、组织的弛豫特性和MRI序列的参数设置等。最常用Gd-DTPA,常规剂量的Gd-DTPA在体内引起组织弛豫率的改变与其剂量呈正比。T1WI。常规增强:CNS和骨骼肌肉,侧重于强化行为和增强效果的观察,而对于增强的时间过程则没有特别的要求。对时间依赖不明显,注射后20~30min都可以很好的观察。在CNS和骨骼肌的增强机制和对比剂浓度、血管结构、局部血流灌注状况和血脑屏障(BBB)的完整性有关。病变强化表现可在注射对比剂后持续较长时间,在一般的CNS疾病(除垂体外)不同时间点的观察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动态增强扫描:腹部脏器、垂体、乳腺疾病。侧重对不同时间点强化行为的观察。应选择快速的T1WI序列,首选扰相GRE序列,腹部需采用屏气扫描方式。垂体首选冠状位。对比剂的峰值时刻采集K空间中心区域的信号,如没有采用K空间中心优先采集,那么我们就应该是序列扫描中点的时刻与对比剂峰值到达兴趣血管的时刻相同。
流动补偿(flow compensation ,FC)也叫梯度力矩消除(GMN),是利用特殊设计的梯度场组合来减少或消除流动伪影的技术。1、流动伪影的产生:以SE为例,90度脉冲激发后,到TE时刻,180度聚焦脉冲前后的读出梯度场也是对称的,作用面积正好相互抵消,对于静止组织来说没有积累起来的相位偏移。但是对于沿着读出梯度场方向移动的组织(如流动的血液、脑脊液)等,情况则不同。由于在180度聚焦脉冲前后流动的质子所处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积累起来的相位偏移在TE时刻不能完全纠正,因此出现相位错误,这样在傅里叶转换时就会把这种相位偏移错误的当成相位编码方向上的位置信息,流体的信号就会出现在相位编码方向的错误位置上,成为流动伪影。2、原理:流动带来的相位错误可以通过梯度场的特殊设计得以纠正。FC技术的梯度组合模式有很多种。通过多次不同面积的正、反向梯度场的变换,各种速度流体的相位偏移最终都能接近于零,从而消除流动伪影。3、临床应用:FC技术能够减少或消除的主要是沿着施加了FC梯度场方向上的流动液体造成伪影。在SE和GRE中,选择FC后,FC梯度场施加于层面选择、频率编码、相位编码三个方向上;而在FSE序列中,FC一般仅能在层面选择和频率编码这两个方向中选择一个方向施加。临床上,应该把FC方向设置为流体流动的方向。另外,FC对于消除层面内流体引起的流动伪影效果较好,而消除垂直于层面的流体造成的流动伪影效果不甚理想。GE:imaging options 中选择FC技术。①减少血管流动伪影,特别是增强扫描时作用更为明显。②减少流动失相位造成的信号丢失,提高MRA的质量。③减少脑脊液流动伪影。④提高T2WI上脑脊液的信号。需要指出的是在施加了FC技术后,如SE序列和GRE所能采用的最短TE会不同程度延长,从而影响采集速度。因此在超快速的梯度回波序列中如Balance-SSFP、CE-MRA中一般不采用FC技术。
倾斜优化非饱和激励(TONE)技术是一种针对3D TOF MRA扫描设置的特殊脉冲技术,可以减少三维容积内的血流饱和效应,从而有利于3D容积内流出段血管的显示。原理:3D TOF MRA扫描时,必须对3D容积内的组织进行反复射频激发,以采集血流信号,当编码采集3D容积中流入段血管时,容积外不断有未经激发的血流进入,因此血流没有明显的饱和效应,信号强度较高;而当编码采集容积内流出血管时,这些部位的血流已经在前一段被反复激发,因而有明显的饱和效应,信号强度明显减弱。如果对整个3D容积采集时,射频脉冲的偏转角度保持不变,则可造成血流信号从流入段到流出段逐渐减弱,不利于容积内流出段血管的显示。如果当采集流入段血管血流时,采用偏转角较小的脉冲进行激发,则该处的血流信号会稍有降低,而这样的脉冲可以减少血流的饱和;当部分饱和的血流进入流出段时,则采用偏转角较大的脉冲进行激发采集,采集到的血流信号会有所增加。这一方面是因为该处的血流在先前接受的脉冲角度较小,因而饱和效应减轻,另一方面采集流出段所用的偏转角较大,可产生相对较高的信号。通过这样不同偏转角度脉冲的设计,3D容积中的流入段与流出段的血流信号比较接近,特别有助于流出段血管的显示。特点:①3D容积内流入段与流出段的血流信号更接近;②有利于流出段血管的显示。缺点:①3D容积内背景静止组织的信号抑制程度不一,流入段由于采用较小的偏转角激发,背景因抑制不足而信号偏高,流出段则因为采用较大的偏转角,其背景抑制较好;②采用多层块3D采集时,层块与层块之间的黑条带伪影更为明显,因此层块之间需要设置更多的重叠。临床应用和参数设置:①较厚的单层块3D容积扫描时最适合采用TONE技术;②多层块采集时,如果单层块厚度较厚时可考虑采用TONE;③多层块采集时,如果单层块厚度较薄,一般无需采用TONE技术;④容积内目标血流较慢时可考虑采用TONE;参数需要设置:①血流方向,这将直接影响TONE技术的效果,如颈部动脉MRA时应该把血流方向设置为从下往上。②偏转角度,包括起始偏转角度、平均偏转角度和最大偏转角度。在GE,TONE技术被称为斜坡脉冲技术。User CVs界面中选择Ramp pulse及血流方向后,只需在主界面设置偏转角(flip angle)即可,系统默认这个偏转角为平均偏转角的2/3,最大偏转角设置为平均偏转角的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