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治疗三选一,吃药?手术?还是碘-13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内分泌科常见病,最常见的甲亢病因是Graves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案包括抗甲状腺药物(ATDs)、放射性碘(radioactiveiodine,RAI)以及手术治疗。每种治疗方式各有利弊,但从这三种治疗方法对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相似,应由医患共同商定最终采用的治疗方案。一、何时选用抗甲状腺药物(ATDs)治疗?1、缓解可能性高的甲亢患者,如甲亢病情较轻、甲状腺肿大不明显、TRAb阴性或低滴度的Graves病患者;2、妊娠;3、老年或因其他疾病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或预期生存时间较短者;4、手术后复发或既往有颈部手术史又不宜行131I治疗者;5、需要在短期内迅速控制甲亢病情者优先采用ATDs治疗;6、中至重度活动性Graves眼病患者优先采用ATDs治疗;7、胎儿和新生儿甲亢。二、何时不推荐抗甲状腺药物(ATDs)治疗?明确禁忌证包括既往出现了已知的主要ATDs不良反应,如粒细胞缺乏、重度药物性肝损伤、ANCA阳性血管炎、严重过敏等。三、何时选择放射性碘(RAI)治疗?1、合并骨骼肌周期性瘫痪、右心衰竭、肺动脉高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的甲亢患者;2、合并肝功能损伤;合并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的甲亢患者;3、计划半年后妊娠的甲亢患者;4、老年患者(特别是伴发心血管疾病者)5、病程较长的甲亢患者6、ATDs疗效差或多次复发;7、ATDs过敏或出现其他治疗相关不良反应;8、有手术禁忌证或伴发疾病使手术风险高;9、既往有颈部手术或接受过外部照射。四、何时不推荐放射性碘(RAI)治疗?1、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2、确诊或可疑有甲状腺癌患者。五、何时选择手术治疗?1、经内科规范治疗效果不佳者;尤其是在TRAb水平特别高的情况;2、对ATDs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者;3、不愿或不宜行131I治疗或131I治疗效果不佳者;4、计划在6个月内达到甲状腺激素正常而备孕女性;5、症状性压迫或大甲状腺肿;有巨大甲状腺结节或在甲状腺核素扫描中无摄取或摄取功能较低的甲状腺结节;6、有甲状腺恶性肿瘤病史或疑似者(例如细胞学可疑或不确定);7、并存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需要手术;8、伴中重度GO,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者; 9、患者有主观愿望要求手术以缩短疗程而迅速改善甲亢症状者。六、何时不推荐手术治疗?1、全身情况差,如伴有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2、合并有恶性疾病终末期等消耗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3、妊娠早、晚期。
2022版中国甲亢/甲状腺毒症诊治指南GD的药物治疗注释:绿色部分为注释内容一、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有症状的甲亢患者,尤其老年患者、静息心率超过90次/min或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甲亢患者,均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首选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10~40mg/次,每6~8h口服1次。多数情况下,小至中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足以缓解甲亢症状,偶有需要很大剂量控制心率至正常上限。大剂量普萘洛尔(≥160mg/d)还可抑制外周组织中T4向T3的转化。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因对β1-受体选择特异性不强,通常禁用于支气管痉挛性哮喘患者。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艾司洛尔等)具有更好的心脏保护和心房颤动预防效果,对支气管痉挛性哮喘患者、有轻度气道阻塞疾病或存在雷诺现象的患者,可小心应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注意密切观察肺部情况。超短效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因其半衰期短,容易逆转,可在重症监护环境下静脉输注谨慎用于严重甲亢或甲亢危象患者。对不能耐受或存在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的患者,可应用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倬控制心率,或应用伊伐布雷定口服。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增加交感神经系统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阻断受体部位儿茶酚胺反应的药物(如普萘洛尔)可改善甲状腺毒症的一些表现,通常在治疗中用作辅助药物。β受体阻滞剂可迅速改善震颤、心悸、多汗和眼睑退缩等主诉。所有有症状的甲状腺毒症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和静息心率超过90次/分钟的患者或同时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建议使用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在硫酰胺类药物或放射性碘治疗起效前的间隔时间内最有效。心得安除了具有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的作用外,还可抑制5′-脱碘,从而导致血浆T3减少,血浆反向T3增加。心得安(每6小时20-40mg)或更长效的β-受体阻滞剂(即阿替洛尔/比索洛尔)可用于控制肾上腺素能症状,例如心悸和震颤,尤其是在ATD起效前的早期阶段。高剂量普萘洛尔抑制T4向T3的外周转化;每日服用80mg普萘洛尔(20mg剂量,每日四次)时,血浆T3减少20%,服用160mg(四次40mg剂量/日)时,血浆T3减少30%。无膜稳定活性的β-阻断剂不会降低血浆T3,但对β-阻断剂的临床反应与T3的降低无关。使用普萘洛尔的经验最多,但也有禁忌症(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具有更高心脏保护作用和更好的房颤预防作用的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是另一种选择,特别是对于哮喘患者;可能首选具有相对β1选择性的长效药物,如阿替洛尔(25-100mg,每日一次或两次)和美托洛尔(25-50mg,每日两次或三次)。关于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的其他情况可见甲亢危象的内容。所有房颤患者均应考虑使用华法林或直接口服抗凝剂进行抗凝治疗。如果使用地高辛,则在甲状腺毒性状态下通常需要增加剂量。推荐5-1:所有有症状的甲亢患者,尤其老年患者、静息心率超过90次/min或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甲亢患者,均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强推荐,中等质量证据)二、ATDs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ATDs自20世纪40年代引入临床应用,一直是治疗甲亢的主要方法之一。ATDs治疗甲亢是控制甲状腺功能而不是针对病因治疗,但ATDs可能具有有益的免疫抑制作用,或通过改善甲状腺功能亢进状态,从而使失调的免疫功能恢复正常。经一定时间ATDs系统治疗,停药后有相当一部分甲亢患者可痊愈,缓解率约为30%~70%,平均50%。ATDs优点为疗效肯定,不破坏甲状腺组织,故不会造成永久性甲减。但所需疗程较长、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且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和过敏等药物不良反应为其缺点。少数患者可引发严重药物不良反应。ATDs包括咪唑类和硫脲类,代表药物分别为MMI和PTU。作用机制均是通过抑制TPO而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两类药物的体内代谢方式相似,口服后从胃肠道吸收,在甲状腺浓聚。MMI半衰期长,为4~6h,故可每天1次服药。PTU半衰期短,仅为1~2h,需6~8h服药1次。卡比马唑是MMI的前体,在肝脏转化为MMI发挥作用,其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与MMI相似。目前临床上还有应用MMI乳膏外用治疗甲亢,尚需更多的临床证据。治疗甲状腺毒症的主要药物是硫酰胺类药物:卡比马唑(CBZ)、甲巯咪唑(MMI)和PTU。CBZ不是活性成分,在肝脏中迅速脱羧为活性物质MMI。等效剂量为40mgCBZ、30mgMMI和400mgPTU。这些药物均可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功能,从而减少甲状腺碘的氧化和有机化、碘酪氨酸偶联和甲状腺激素生物合成。此外,大剂量的PTU(而非甲巯咪唑)会削弱D1在甲状腺和外周组织中将T4转化为T3的能力。因此,大剂量PTU可更迅速地缓解非常严重的甲状腺毒症。MMI的血浆半衰期约为6小时,而PTU半衰期约为1.5小时。两种药物都会在甲状腺积聚。MMI的日剂量可单次给药,而PTU的日剂量分为三次,每隔8小时给药一次。在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有时可能需要拆分MMI的日剂量。每日单次给药可提高依从性,应尽可能使用。硫酰胺类药物可穿过胎盘,抑制胎儿甲状腺功能。MMI和PTU也可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体外MMI通过抑制IFNγ直接或间接降低HLA-DR在甲状腺细胞上的表达。在体内,MMI可降低甲状腺内活化T细胞的数量和血清TSHRAb的浓度(但不会降低壁细胞抗体等非甲状腺抗体的浓度)。在放射性碘治疗前给予MMI(而非糖皮质激素)可减弱131I后通常观察到的TSHRAb增加。然而,尚未解决的问题是,这些影响是由药物对免疫系统的作用直接引起,还是由正常甲状腺状态的恢复间接引起。MMI和PTU的对比总结见表S4-1;抗甲状腺药物的机制总结见表S4-2。表S4-1抗甲状腺药物的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2018ETA指南)表S4-2:抗甲状腺药物的作用机制甲状腺内抑制:碘的氧化和有机化碘酪氨酸偶联甲状腺球蛋白生物合成滤泡细胞增长甲状腺外T4向T3转化的抑制(PTU)ATDs可用于:初发的GD甲亢患者、甲亢手术前、131I治疗前和治疗后阶段。甲亢病情较轻、甲状腺肿大不明显、TRAb阴性或滴度轻度升高的GD患者优先选择ATDs,缓解可能性较高。老年或因其他疾病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或预期生存时间较短者;手术后复发或既往有颈部手术史又不宜行131I治疗者;需要在短期内迅速控制甲状腺功能者优先采用ATDs治疗。MMI较PTU效能强10倍,临床虽等效剂量使用,但因MMI半衰期较长,故临床实际效果要强于PTU。妊娠早期MMI可能有致胎儿皮肤缺失等畸形风险,故妊娠早期首选PTU,后者可能导致的畸形相对较轻。甲状腺危象抢救时需要迅速降低血中有活性的甲状腺激素,PTU有抑制T4向T3转化的作用,故甲亢抢救时推荐使用PTU。ATD是GD的一线治疗,特别是在年轻患者中,以及用于GD患者在RAI治疗或甲状腺手术之前的短期治疗。推荐5-2:MMI和PTU均为GD的主要治疗药物。采用ATDs治疗时一般首选MMI,以下情况可考虑优先使用PTU:妊娠早期;治疗甲状腺危象时;对MMI反应差又不愿意接受131I和手术治疗者。(强推荐,中等质量证据)三、ATDs初始治疗及剂量调整ATDs遵循的基本原则为初始大剂量,之后减量和维持,如何减量及随访一直缺乏明确的标准,这一原则在使用过程中很难统一和标准化。ATDs初治期一般初始剂量MMI为10~30mg/d,可单次或分次服用。PTU起始剂量100~300mg/d,分次服用。部分患者症状较轻,甲状腺激素增高幅度不很大,可酌情减少ATDs的剂量。部分患者症状重、甲状腺激素升高幅度大,则需要较大剂量的ATDs。美国ATA指南建议FT4在正常上限的1~1.5倍时MMI初始剂量为5~10mg,1.5~2倍时MMI初始剂量为10~20mg,2~3倍时MMI初始剂量为30~40mg,可供参考。通常在初始治疗1个月检测甲状腺功能,如果FT3、FT4下降至接近或达到正常范围进入减量期,MMI可减少5~10mg/d,或PTU可减少50~100mg/d;如果FT3、FT4下降不明显再延长原剂量服药;如果FT3、FT4不降反升高,则需适当增加ATDs剂量,1个月后复查,再调整剂量。当TSH、FT3、FT4正常,MMI减量至5mg/d,或PTU至50~100mg/d时随访时间可适当延长,甲状腺功能维持正常ATDs再减量,并以维持TSH正常的最小剂量维持治疗。在随访过程中出现TSH降低或FT3、FT4升高,可延长治疗或增加ATDs剂量,或重新开始治疗。当前指南同意MMI(CBZ)应适用于几乎所有选择ATD治疗的非妊娠患者。指南还建议应告知患者ATD的副作用,以及如果患者出现黄疸、浅色粪便、尿暗、发热或咽炎时应及时通知医生的必要性。理想情况下,该信息应以书面形式提供。ATD治疗前,建议获取基线全血细胞计数(包括有白细胞各比例计数)和肝脏概况(包括胆红素和转氨酶)。ATD恢复正常甲状腺状态可根据滴定法或阻断-替代方案进行。在滴定法中,从相对较高的20-30mgMMI(或30-40mgCBZ)单次每日剂量开始。FT4和T3浓度多数在4-6周后达到正常水平,之后应将MMI剂量逐渐减少至维持剂量约5-10mgMMI,以保持患者甲状腺功能正常。在开始治疗后3-4周检查甲状腺功能,并且基于游离T4和游离T3水平滴定剂量。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治疗3-4周内达到甲状腺功能正常。TSH水平通常会被抑制数月,因此不是早期治疗反应的敏感指标。在少数服用PTU的患者中,高起始PTU剂量为300-400mg/日,分为3-4次给予,而维持剂量约为50-100mg/日。在阻断-替换方案中,首先使用相同的高初始MMI剂量,然后当患者在持续高初始MMI剂量下甲状腺功能正常时,添加LT4。滴定法的优点是使用的MMI剂量较低,因此副作用略少;缺点是需要更频繁的血液取样来调整MMI剂量,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状腺功能亢进之间的较大波动。阻断-替代方案的优势在于ATD治疗期间可能需要的采血更少且甲状腺功能更稳定;缺点是较高的MMI剂量和稍微更多的副作用。这两种方法从未在随机临床试验中进行过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Graves甲亢复发率相似。在2018ETA指南中滴定方案是首选,ATD剂量最小化。在许多患者中,尽管血清FT4和T3浓度已经恢复正常,但血清TSH可能会长期受到抑制。这种现象与仍然存在高血清浓度的刺激性TSHRAb有关,TSHRAb通过与垂体滤泡星状细胞的TSH受体结合,下调TSH的释放。推荐5-3:根据甲亢严重程度确定ATDs起始剂量,当FT3、FT4接近或达到正常范围时进入ATDs减量期,当TSH、FT3、FT4正常时进入ATDs维持量期。ATDs剂量调整要个体化。(强推荐,低质量证据)四、ATDs治疗疗程及停药GD甲亢患者在经过系统的ATDs治疗,停药后血清TSH、FT3、FT4维持在正常水平1年以上,称为GD缓解(remission);而在病情缓解后,甲亢又有反复,成为复发(relapse)。ATDs最大的缺点是停药后复发率高,短期治疗甲状腺功能正常后停药几乎全部复发,18~24个月的长疗程ATDs治疗,甲亢缓解率在50%左右。临床上尚没有很好的停药时预测缓解的指标,TRAb在理论上是预测预后的良好指标,预测价值在80%左右。建议停药前测TRAb,如阴性预示缓解可能大。高滴度TRAb者建议适当延长疗程。我国研究显示MMI系统治疗12个月以上的GD患者,MMI药量减为2.5mg/d维持TSH正常,治疗5个月后再减量为2.5mg隔天给药,继续治疗5个月后停药(中位治疗时间20个月),随访48个月,提示小剂量长疗程MMI治疗,GD缓解率可达70%~80%。上述推荐的停药方式也能达到与TRAb相似的预测结果。20世纪80年代曾有学者认为在使用ATDs治疗甲亢时加用甲状腺激素制剂可降低治疗后的复发率。但后来临床研究证明加用甲状腺激素制剂并不会提高ATDs治疗甲亢的缓解率,但是对于有些病例,加用左甲状腺素(LT4)有助于稳定甲状腺功能正常。多数文献和指南支持MMI给药12-18个月,然后停药,观察疾病是否缓解。缓解率在40%~60%;它不受ATD治疗剂量或持续时间的很大影响。大多数复发发生在停用ATD后的第一年。停用ATD后暴露于紧张的生活事件和日常烦恼会增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复发的风险。建议每年检查甲状腺功能,以发现晚期复发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复发应采用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治疗。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经历了持久的缓解。如果在ATD治疗期间甲状腺肿大小和/或TSHRAb降低且TSH恢复正常,则缓解的机会增加。建议在停用ATD之前检测TSHRAb。如果TSHRAb消失,则缓解的机会很高。如果仍可检测到TSHRAb,则可考虑延长ATD治疗,因为缓解的机会很低。更长时间治疗的一个主要优势是,只要给予治疗,几乎所有患者都保持甲状腺功能正常,即使药物剂量较低。已证明很难预测停用ATD后谁将经历复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从刺激转变为阻断TSHRAb可能起作用,也可能与许多其他因素有关。对7595例患者(其中48.7%复发)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确定了与以下项目与复发的显著关联,所有这些项目均应在开始ATD治疗前进行评估:吸烟、甲状腺大小(通过超声检查或通过检查和触诊)、眼病、FT4、FT3和TBII。然而,这些风险因素本身不足以对单个患者进行准确预测。将一些独立的风险因素结合起来,得到一个由年龄、FT4、TBII和甲状腺肿大小(通过检查和触诊)组成的预测评分,称为GREAT评分(治疗后Graves复发事件)(表S4-3)。临床相关性在于,GREAT评分仅基于四个项目提供了一个ATD疗程后复发风险的合理预测,这些项目在治疗开始前即可获得(图S4-1)。这可能允许与患者讨论ATD的治疗方案是否对他们最佳。如果复发风险低,ATD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复发风险相当高,手术或放射性碘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在一项独立研究中对GREAT评分进行了验证。将特定基因型的结果相加可为GREAT评分提供更好的预测。可以预见,这种预测评分将在个性化医学中具有重要价值。表S4-3抗甲状腺药物治疗1年后Graves甲亢复发风险的预测评分按照GREAT评分(A)的风险类别I-III和GREAT+评分(B)的风险类别I+至IV+,服用抗甲状腺药物1年后复发性Graves甲亢的Kaplan-Meier曲线。图S4-1 服用抗甲状腺药物1年后复发性Graves甲亢的Kaplan-Meier曲线;(a)根据GREAT评分的风险等级I至III和(B)GREAT+评分风险等级I+至IV+。推荐5-4:ATDs治疗疗程一般为18~24个月,持续低剂量MMI治疗能够提高甲亢缓解率。高滴度TRAb者建议适当延长疗程。疗程足够、TRAb阴性、小剂量ATDs维持TSH正常,常为停药的指征,预示缓解可能性大。(强推荐,低质量证据)推荐5-5:不建议在ATDs治疗过程中常规加用甲状腺激素制剂(干甲状腺片或LT4),但某些病例两药可以联用以保持甲状腺功能正常。(弱推荐,低质量证据)补充:甲亢复发后的ATD治疗复发多在ATD停药后的头6-12个月内,但也可能在数年后发生。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肿明显或持续高滴度TSH-R-Ab的患者在治疗停止后最有可能复发,但结果难以预测。所有患者在治疗后的第一年内应密切注意复发,之后至少每年一次。在停止ATD治疗12-24个月后GD复发患者,显示出复发后长期ATD治疗的益处。可使用的治疗包括RAI和L-T4替代,或MMI(2.5-7mg/每日)。没有观察到显著的副作用。RAI组甲状腺功能紊乱多见(p<0.001),MMI组甲状腺功能亢进更为常见(p<0.001)。在所有随访期间,Graves'眼病(GO)恶化风险在RAI后有升高(p<0.0005)(OR21.1,95%CI1.5-298,p<0.0003)。患者在RAI后体重增加(p<0.005)。因此,低MMI剂量是有效的、安全的,并且提供比RAI治疗更好的GO结果。在另一项试验中,GD的长期MMI治疗是安全的,而ATD的并发症和费用没有超过RAI。由此2018ETA指南认可持续低剂量MMI在此类人群中的机制,并推荐,如果GD患者在完成ATD的第一阶段治疗后在此转变为甲亢,建议采用RAI或甲状腺切除术进行根治性治疗。对于没有缓解的并倾向于药物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持续的长期低剂量MMI。在12-18个月治疗中TSH-R-Ab持续较高的患者可继续MMI治疗,再随访长达12个月重复TSH-R-Ab检测,或选择RAI或甲状腺切除术(图S4-2,ETA2018指南)图S4-2 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管理流程GD,格雷夫斯病;MMI,甲巯咪唑;CBZ,carbimazole;GO,Graves眼病;RAI,放射性碘;Tx,全甲状腺切除术。definitivetreatment:根治术五、ATDs的不良反应ATDs的不良反应按照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微和严重,按照发生频率可分为常见、罕见和非常罕见(表5)。表5ATDs的不良反应按照发生频率排序的抗甲状腺药物不良事件见表S4-4。表S4-4 抗甲状腺药物的不良事件六、ATDs轻度的不良反应轻度的皮肤不良反应包括自限性皮疹和荨麻疹。与低剂量的MMI(15mg/d)相比,PTU或高剂量的MMI(30mg/d)的皮肤不良反应更常见。如为轻微、散在的皮疹可考虑联用抗组胺药物治疗;如治疗效果不佳,在密切监测下换用另一种ATDs,同时联用抗组胺药物;如皮疹进一步加重或发生剥脱性皮炎等严重的皮肤过敏反应,应停用ATDs,改为131I或手术治疗。皮疹和荨麻疹等轻微皮肤反应通常可通过抗组胺药物治疗来控制,无需停用药物。病变可能会自发消退,或在更换为另一种ATD后消退。在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情况下,并不建议ATD替换药物。一过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1%~5%,多发生在用药后的2~3个月内,也可见于服药过程中的任何时期。中性粒细胞减少在新诊断和未治疗的GD甲亢中的发生率约为10%,随着ATDs治疗中粒细胞细胞计数可能恢复正常。为区分是甲亢还是ATDs所致的粒细胞减少,在ATDs治疗前应常规检测白细胞和粒细胞计数。ATDs导致的一过性粒细胞减少,可加用升白细胞药物治疗。轻度的肝损伤常见。3.8%应用ATDs的GD患者转氨酶可明显升高至正常上限的3倍以上。而未治疗甲亢和GD患者中至少一项肝功能异常的比例为55%,50%~80%异常升高的肝脏相关指标随ATDs治疗甲状腺功能恢复后可降至正常。为区别甲状腺毒症还是ATDs导致的肝损伤,建议应用ATDs前常规检测肝功能,包括肝脏酶学指标、胆红素和蛋白水平。此外,ATDs导致的肝损伤需与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肝等鉴别,肝损伤与ATDs应用的时相关系是重要的诊断依据。甲状腺毒症导致的明显肝损伤和ATDs导致的肝损伤,可加用保肝药物治疗。出现ATDs导致的轻微不良反应时,换用另一种ATDs治疗是安全的。有研究报道,34%换为PTU的患者及30%换为MMI的患者仍然出现了ATDs的不良反应,该不良反应常常与第一种ATDs导致的不良反应类型相同,而其余患者则可耐受第二种ATDs。七、ATDs导致的粒细胞缺乏症ATDs导致的血液系统严重不良反应中,89%表现为粒细胞缺乏症,11%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症或再生障碍性贫血。ATDs致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生率低于0.5%,但发生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中,死亡率为4.0%~6.3%。文献报道PTU和MMI导致的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生率分别为0.3%和0.1%。发生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中85%发生在ATDs初始治疗的90d内,中位时间为69d(11~233d),发生全血细胞减少的中位时间为41d(32~97d)。7.0%的患者在开始ATDs治疗4个月后发生了粒细胞缺乏症,其中部分患者为再次应用ATDs时出现。接受ATDs治疗超过18个月的患者仍有发生粒细胞缺乏症的风险。ATDs导致粒细胞缺乏症与基因易感性、年龄、药物种类和剂量有关。中国汉族6号染色体上的HLA-B27:05、HLA-B38:02和HLA-DRB108:03可能是易感基因。发生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平均年龄较未发生者稍大。MMI导致的粒细胞缺乏症为剂量依赖性,其剂量在10mg以下时罕见。与低剂量的MMI相比,任何剂量的PTU似乎都可以引起粒细胞缺乏。发生粒细胞缺乏的患者80%以上可出现发热、咽痛的症状,且粒细胞计数越低可能粒细胞恢复至正常的时间越长。17.2%~78%无症状的患者可通过监测血常规及时发现粒细胞缺乏。鉴于ATDs之间存在交叉反应,应用一种ATDs导致的粒细胞缺乏症,禁用其他种类的ATDs。治疗包括停用ATDs、给予支持治疗,应用广谱抗生素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或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非随机研究表明,rhG-CSF具有缩短白细胞恢复正常的时间、缩短抗生素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长的效果。糖皮质激素治疗存在争议。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500/mm3)是一种严重的副作用,倾向于在ATD治疗开始后3个月内突然发生,在治疗的前3个月内发生率为0.28%,而150天的累积发生率为0.29%。危险因素是年龄较大、ATD剂量较高以及存在特定的HLA-B和HLA-DRB1等位基因或罕见的NOX3基因变体。ATD诱导的粒细胞缺乏症的遗传决定因子表明等位基因HLA-B38:02和HLA-DRB108:03是粒细胞缺乏症的独立易感基因座。携带HLA-B38:02和HLA-DRB108:03将风险比增加至48.41(95%CI21.66-108.22)。在高加索人中,不同的HLA-B等位基因(B27:05;OR7.3,95%CI3.81-13.96)和罕见的NOX3变体有相关性。粒细胞缺乏症的发作相当突然,伴有发热和咽喉痛。当开始ATD治疗时,应指导患者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应停用药物,因为粒细胞缺乏症可能在1至2天内发生。并且,这一预防措施比频繁测量白细胞计数更为重要。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和ETA均不建议在ATD治疗期间对白细胞进行常规监测。如果发生粒细胞缺乏症,应立即停用药物,并酌情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加速恢复的过程。在服用PTU期间发生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的淋巴细胞,在体外暴露于PTU或甲巯咪唑时发生原始细胞转化;因此,不应再次给予硫酰胺。粒细胞减少症发生于ATD治疗期间,有时是粒细胞缺乏症的先兆,但也可能是甲状腺毒症本身的表现。另外,在2018ETA指南中指出,应给予患者关于可能的粒细胞缺乏症(例如,喉咙痛、发热、口腔溃疡)的症状的书面说明,以及出现上述症状后,需要停止治疗以等待血常规结果。常规血液学和肝功能测试的使用是无用的,因为粒细胞缺乏症发生是突然的。但临床实际工作中,谨慎复查也是合理的。八、ATDs导致的严重肝损伤严重肝损伤是ATDs治疗的另一严重不良反应,其发生率在0.1%以下。MMI的严重肝损伤常表现为胆汁淤积,但也可表现为肝细胞损伤。而PTU导致的严重肝损伤常是肝细胞损伤,该药可能导致暴发性肝坏死,甚至需要肝移植,因此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在2009年发布了关于PTU使用的安全警报,在FDA公布的34例PTU相关的暴发性肝坏死中,11例是儿童,发生率为1/2000~14000。中国台湾学者报道,71379例新使用ATDs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96d,非传染性肝炎的诊断率MMI高于PTU(分别为0.25%对0.08%),两种ATDs导致胆汁淤积的比例无差异(MMI0.019%对PTU0.016%),发生急性肝衰竭者,PTU(0.048%)较MMI(0.026%)常见。另一项来自中国的报道,8864例拟行131I治疗的甲亢患者,其中90例为ATDs导致的严重肝损伤,其发生在起始治疗4周、8周和12周内的比例分别为63.3%、75.6%和81.1%,MMI的剂量为(19.1±7.4)mg/d,PTU为(212.8±105.0)mg/d,两种ATDs导致严重肝损伤的类别无差异。药物代谢和转运相关酶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参与了MMI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MMI导致的严重肝损伤为年龄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PTU与剂量无关。一旦确诊或怀疑ATDs导致的严重肝损伤,应立即停用ATDs;密切监测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变化;对症支持,保肝、退黄治疗;必要时可考虑人工肝疗法和肝移植。甲亢常需选择131I治疗。因为不同种类的ATDs导致肝损伤的疾病谱不完全相同,如出现了一种ATDs引起的轻到中度肝损伤,可以在严密监测的情况下谨慎尝试换用其他类型的ATDs治疗,对于MMI引起的轻度肝损伤,亦可减少药物剂量,严密监测肝功能。MMI(CBZ)和PTU有不同的肝毒性发生率。PTU相关的肝毒性最常发生在儿童中;而与MMI相关的则不同,MMI引起的肝毒性通常较轻微,具有胆汁淤积模式。在包含71,379个ATD起始治疗的研究中,MMI以剂量依赖性方式与肝炎和胆汁淤积风险增加相关。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副作用,ATD应停止并不应重新启动。 PTU可与暴发性肝坏死有关,虽然很罕见,但是药物性肝功能衰竭的第三大常见原因,占所有药物性肝移植的10%。儿童的风险高于成人。幸运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停用PTU后会康复。这种与PTU相关的肝功能衰竭可能在治疗期间的任何时间发生,因此肝功能的常规监测可能没有帮助。由于PTU的肝衰竭这种众所周知的罕见但严重副作用,有时需要肝移植,2009年6月,美国FDA发布了一项建议,PTU不应作为甲亢的一线药物。PTU的使用应仅限于妊娠早期(见妊娠部分)、甲状腺危象和经历MMI轻微副作用且无法或不愿接受131I治疗或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MMI与肝炎和胆汁淤积风险增加呈剂量依赖性。没有报告因MMI毒性导致的肝移植病例。九、ATDs导致的血管炎ATDs可引起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AAV)以及药物性狼疮。文献报道,ATDs所致ANCA阳性的发生率为4%~46%,AAV的发生率为3%。75%~90%的病例与PTU相关,MMI也有个案报道。应用PTU的患者中ANCA阳性率为15%~60%,其中约30%发生了AAV。亚洲人群对该不良反应可能更易感。年轻和ATDs的治疗时间长是导致ANCA出现的主要原因。PTU所致AAV的中位时间为36个月(1~193个月)。尚无明确的PTU致病的剂量阈值。PTU-AAV的症状与原发性血管炎类似,但总体较轻。轻者仅有非特异表现,如发热、关节痛、肌肉痛等、痛性坏死性紫癜性皮损(通常累及双耳和鼻部)及眼部征象(如葡萄膜炎和巩膜炎);严重者可出现咯血、呼吸衰竭、血尿、蛋白尿及肾衰竭,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依据药物应用和血管炎出现的时相关系,排除肿瘤、感染等其他疾病后,可考虑ATDs导致的AAV的诊断。ANCA是重要的诊断指标,ANCA可识别多种靶抗原(如MPO和PR3),是区别于原发性血管炎的重要鉴别点。治疗上,需停用导致血管炎的ATDs。是否换用其他ATDs继续治疗甲亢也需慎重,有PTU换用MMI后导致血管炎再次加重的个案报道。仅有非特异症状者,仅需停用ATDs;有脏器受累者,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但不需要长期维持治疗。ANCA滴度与疾病严重程度不平行;多数患者ANCA可在疾病完全缓解后仍保持阳性。ATDs导致ANCA阳性但无血管炎临床表现的患者,在停药后大多数人的ANCA会逐渐消失。十、监测ATDs治疗的不良反应对服用ATDs的患者应进行甲状腺功能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在开始ATDs治疗之前,所有甲亢患者均应进行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肝功能的检测。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肝脏疾病会增加ATDs导致的不良反应的风险,但应用ATDs前白细胞总数<3.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9/L或肝脏转氨酶水平超过参考值上限3倍时慎用、超过5倍时尽量避免应用ATDs。应积极查找原因,并在升高血白细胞、粒细胞数量和保肝治疗肝酶水平下降后,再应用ATDs。服用ATDs后,定期监测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肝功能是否能早期识别药物不良反应尚无共识。部分患者在发生粒细胞缺乏症之前确实表现出血白细胞总分数逐渐下降。绝大多数患者发生粒细胞缺乏症在ATDs治疗的前3个月。监测中如血白细胞<3.0×10^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9/L,应立刻终止用药。建议口头和书面告知患者应用ATDs治疗期间一旦出现发热、咽痛、口腔溃疡等症状,需停用ATDs,立即检测血常规。常规监测肝功能是否能减少ATDs严重的肝损伤亦并不明确。建议对服用ATDs的患者常规监测肝功能,尤其是在治疗的前6个月内。绝大多数肝损伤病例在治疗的前120d发生。如果转氨酶水平达到正常上限的5倍以上,或者其在ATDs治疗后进一步显著升高,应停用ATDs。停药后,应监测肝功能直至好转。如果无明显好转,建议转入专科查找病因并相应治疗。血清ALP升高而其他肝功能指标正常并不一定代表肝毒性恶化,因为ALP的来源可能是骨骼,而不是肝脏。由于大多数ANCA阳性患者均无血管炎的临床症状,且已报道的AAV的病例大多与PTU相关,因此长时间服用PTU的患者应对AAV的相关症状进行评估,有条件者可进行ANCA监测。推荐5-6:轻微的皮肤不良反应可以在不停用ATDs的情况下同时进行抗组胺治疗。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时,不推荐换用另一种ATDs,而应采用131I或手术治疗等其他方案。(强推荐,低质量证据)推荐5-7:所有服用ATDs的患者出现发热、咽痛、口腔溃疡或其他感染的早期征象时,应停用ATDs并检测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强推荐,低质量证据)推荐5-8:ATDs服用前后均应进行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监测,尤其治疗的前3个月之内。(弱推荐,低质量证据)推荐5-9:服用ATDs的患者出现瘙痒性皮疹、黄疸、大便颜色变浅或深色尿、关节痛、腹痛或腹胀、厌食、恶心或乏力,应立即检测肝功能。(强推荐,低质量证据)推荐5-10:服用ATDs的患者应在治疗前后监测肝功能,尤其治疗的前6个月。(弱推荐,极低质量证据)补充:甲亢治疗中可能涉及的其他药物高氯酸盐。高氯酸盐抑制甲状腺碘转运,过去曾用于治疗Graves甲亢。虽然它能有效恢复正常甲状腺功能和降低TSHRAb,但鉴于其副作用,已不再使用(胺碘酮诱导的1型甲状腺毒症除外)。碘。碘现在很少被用作唯一的治疗。碘缓解甲状腺毒症的作用机制不同于硫酰胺。尽管超过几mg的碘量可以急性抑制有机结合(急性Wolff-Chaikoff效应),但这种短暂现象可能无助于治疗效果。相反,碘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激素释放。碘的给药增加了有机碘的腺体储存,但碘的有益作用比甚至大剂量抑制激素合成的药剂的作用更快地显现出来。在Graves病患者中,碘会严重延缓T4的分泌速度,当碘被排出时,这种效应会迅速丧失。碘作用的这些特征既有缺点也有优点。当单独使用该药剂时,腺体有机碘储备会发生富集,这可能会延缓对随后使用的硫酰胺的临床反应,并且碘产生的RAIU减少会阻碍使用放射性碘治疗数周。此外,如果停用碘,从富集的腺激素池中恢复加速释放激素可能会加重疾病。不单独使用碘的另一个原因是治疗反应有时不完全或不存在。即使最初有效,碘治疗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效。这种现象被称为碘逃逸,不应与急性Wolff-Chaikoff效应逃逸混淆。然而,当必须迅速缓解甲状腺毒症时,碘对激素释放的快速减缓使其比硫酰胺类药物更有效。因此,除了用于甲状腺手术准备外,碘主要用于患有实际或即将发生的甲状腺毒症危象、严重甲状腺心脏病或急性外科急症的患者。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碘,应与大剂量的硫酰胺一起服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对ATD有不良反应或有放射性碘或手术禁忌症的患者中,碘有潜在的作用。有时碘被用作ATD的有益辅料:38mg碘化钾(KI)+15mgMMI比单独使用30mgMMI能更好地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更少的不良反应。控制甲状腺毒症所需的最低碘剂量约为每天6mg。一滴碘化钾饱和溶液(SSKI)的八分之一或大约一滴Lugol溶液中含有6mg碘;然而,许多医生开出5-10滴这些药剂中的一种,每天三次。尽管建议的给药量应大于建议的最低有效剂量,但大量的碘更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推荐最多每天两次,每次2-3滴SSKI。碘的不良反应不常见,一般不严重。包括皮疹,可能是痤疮样;药物热;涎腺炎;结膜炎和鼻炎;脉管炎;以及白血病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涎腺炎可能对减少剂量和添加柠檬/酸橙糖果以增加唾液流量有反应;在其他反应的情况下,应停止使用碘。锂碳酸锂可抑制甲状腺激素分泌,但与碘不同,它不会干扰放射性碘的积累。锂每8小时300-450mg,仅用于对硫酰胺和碘化物均过敏的患者暂时控制甲状腺毒症。锂的另一个短期用途是作为放射性碘治疗的辅助药物,因为该药物可减缓碘从甲状腺中的释放。硒缓解期患者的硒水平较高,与TSHRAb呈负相关。因此,推测补充硒可能增加缓解率。然而,在安慰剂对照试验中,每日向甲巯咪唑中加入300μg亚硒酸钠并未增加缓解率。胆囊造影剂(CholecystographicAgents)口服含碘胆囊造影剂sodiumipodate(胺碘苯丙酸钠)可导致Graves甲亢患者血清T4和血清T3迅速降低。在持续5天每天500mg胺碘苯丙酸钠疗程后,所有患者的血浆T3均恢复正常,允许在第5天顺利进行甲状腺切除术。然而,通常不再提供此类药剂。消胆胺(Cholestyramine)甲状腺素在肝脏中代谢为葡萄苷酸和硫酸盐,进入肠肝循环。消胆胺可干扰肠肝循环,因此在难治性Graves甲亢患者中可作为一种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辅助治疗。它可使甲状腺激素水平迅速完全下降。免疫抑制药物由于Graves病的自身免疫性,额外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改善预后。一项系统审查确定了七项随机或对照试验,在这些试验中,将标准治疗中添加糖皮质激素或利妥昔单抗的效果与单独使用标准治疗进行比较。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的干预组(24%)的复发率远低于对照组(59%),风险比为0.55(CI0.41–0.75,p<0.001)。然而,本研究有几个局限性,如样本量小、偏倚风险中高。未来药物进展预计Graves甲亢的新治疗方式将在未来十年内问世。可能存在针对刺激TSHRAb(Graves病的直接原因)的因果治疗。例如有TSH受体的致耐受性肽、单克隆TSH受体阻断抗体和低分子量TSH受体拮抗剂的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更多内分泌知识请您识别二维码关注
如何选择降血脂药物?降脂药物大家族除了我们最开始所熟知的他汀类、贝特类、胆酸螯合剂等传统药物外,近年来还增加了不少生物制剂,如抑制VLDL载脂蛋白生成的ApoB100反义核苷酸制剂美泊米生,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新型PCSK9抑制剂Inclisran,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单克隆抗体Evinacumab等等。注:PCSK9抑制剂代表药物补充:阿利西尤单抗;血管性生成素样蛋白-3单克隆抗体的药理作用中HDL-C应为non-HDL-c。降低胆固醇药物发挥作用离不开下面的三个方面:抑制胆固醇吸收的,代表药是依折麦布;抑制胆固醇合成的,代表药是他汀类药;促进胆固醇降解的,就是PCSK9抑制剂。阿利西尤单抗适应症心血管事件预防;在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成人患者中,降低心肌梗死、卒中、需要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风险;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包括杂合子型家族性和非家族性)和混合型血脂异常。特殊人群妊娠期妇女尚无妊娠女性使用本品的数据。不建议在妊娠期间使用本品,除非妇女的临床状况需要使用本品进行治疗。晡乳期妇女 尚不清楚本品是否经人乳分泌。应决定停止哺乳还是停用本品。老年人老年患者无需调整剂量肾功能不全轻至中度肾功能损害患者无需调整剂量。重度肾功能损害患者的可用数据有限。肝功能不全轻至中度肝功能损害患者无需调整剂量。无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中的相关数据。其他无需根据患者体重调整剂量。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局部注射部位反应、流感样症状、腹泻、肝酶异常、尿路感染、过敏反应等。严重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血管性水肿禁忌 已知对阿利西尤单抗或其中的任何辅料成分过敏。对于与伴随他汀类药物或其他调脂治疗(LMT)相关的禁忌症,请参阅其目前各自现行的处方信息。注意事项 在临床研究中报告了一般过敏反应(包括瘙痒症),以及罕见且有时严重的过敏反应(例如,超敏反应、钱币状湿疹、荨麻疹和过敏性血管炎)。在上市后的报告中出现了血管性水肿。如果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体征或症状,则必须停止阿利西尤单抗治疗,并开始适当的对症治疗。药品贮藏请将其存放在原始纸箱,避光保存。贮藏于2-8℃冰箱中,切勿冷冻。如果需要,可将本品放在原始纸箱中在高达25℃的室温下避光保存最多30天。请勿在25℃以上的温度下存放。从冰箱中取出后,必须在30天内使用本品或将其丢弃。不要暴露在极端高温下。不要摇动。给药小结1、本品可以在不考虑采血时间的情况下使用。2、将本品存放在冰箱中。使用前,让本品升温至室温30-40min。3、使用前应目视检查本品的颗粒物和变色。如果溶液变色或包含可见的颗粒物,则不应使用该溶液。4、每次使用本品时都要遵循无菌注射技术。5、请勿将本品注射到活动性皮肤病或受伤的区域,例如晒伤,皮疹,发炎或皮肤感染。6、请勿在同一注射部位与其他可注射药物同时使用本品。7、使用单剂量预填充笔时,应皮下注射到大腿、腹部或上臂。8、每次注射时更换注射部位。9、若要给予300mg剂量,请在两个不同的注射部位进行两次150mg皮下注射。10、过敏反应:任何体征在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症状时,请及时寻求医疗护理建议,并停止阿利西尤单抗。
甲亢和甲减,哪个危害更大?甲状腺呈“H”型,位于喉结的下方及两侧,虽然存在感不高,但却是人体最大的分泌器官。目前甲状腺疾病已成为排在糖尿病后的第二大内分泌系统疾病,全球范围内超过3亿人患有甲状腺疾病。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要数甲亢和甲减。同样都属于甲状腺问题,甲亢和甲减有什么区别,哪个更严重呢?今天就来为你做出解答。甲亢VS甲减,二者有何区别?01、定义不同甲亢:指甲状腺腺体不适当地持续合成和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而引起的内分泌疾病。甲减: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减少或组织作用减弱导致全身代谢减低综合征。02、病症不同甲亢表现为:怕热多汗、易激惹、烦躁、失眠、消瘦、食欲亢进、大便次数增多或腹泻、伴心悸、手颤等。甲减表现为:畏寒、乏力、体重增加、行动迟缓、嗜睡、面色苍白、神情淡漠、眼睑或颜面水肿、毛发稀疏等。03、发生原因不同甲亢:多发生于遗传、碘摄入过量,多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自主高功能腺瘤,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腺瘤。甲减:多发生于自身免疫、妊娠或生产,甲状腺手术和甲亢治疗。04、治疗方法不同甲亢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大部分甲状腺来达到治疗目的,手术切除治愈率高、死亡率低、复发率低,但却有术后并发症的风险。除此之外甲亢患者还可以按照医生的指导结合个人情况长期服用药物进行治疗。甲减患者则不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目前只能通过每日服用甲状腺激素进行治疗,补充缺失的甲状腺激素,调节机体免疫力,使甲状腺激素达到正常分泌的水平。甲亢VS甲减,哪个更严重?甲亢有比较轻的,甲减也有比较重的,因此没法判断哪个严重。只是甲减治疗起来更简单、不需要手术治疗,严重的甲亢会造成心力衰竭,而严重的甲减会造成粘液性水肿,危及生命。所以还是要提醒广大朋友们:不管是甲亢还是甲减,都需要积极科学地进行治疗,以免对健康带来伤害。甲亢患者日常注意要避免食用含碘量高的食物,如:海带、海鱼、海虾、海蟹等,建议使用无碘盐,并日常避免食饮用辛辣、浓茶、烟酒等。甲减患者日常注意缺碘引发的甲减:应适当补充碘,日常可以多吃海带、海鱼、海虾等含碘量高的海鲜食物。桥本甲状腺炎引发的甲减:碘盐可以照常吃,但高碘食物要少吃。不管是哪种甲减,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尽量避免动物肝脏、高脂肪、油脂食物及加工食物。同时,建议均衡饮食搭配,多吃肉、蛋、奶等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
甲亢碘-131治疗后,你该知道这几点口服碘药需随诊,疗效评估不能少1、为什么要随访,多长时间随访一次?虽然同位素碘-131是治疗甲亢的一把“利器”,但是对于不同病人疗效也不会完全相同。在经过治疗后,大致会出现以下三种结局:1.完全正常,即完全缓解或者临床痊愈,2.未达到预期效果(包括部分缓解和无效),3.甲减。因此,定期复查和随访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没有并发症的甲亢患者,可在治疗后4周左右复诊,以初步评估疗效;病情较重或临床表现变化较大的患者应当密切观察。之后每隔4-8周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持续至半年,此后根据是否临床痊愈,遵医嘱定期复诊。2、出现不良反应不要慌同位素碘-131应用到临床已经70多年了,时间证明,它总体上还是很安全的。少部分患者会在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不过,这些不良反应通常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大部分都会逐渐缓解。颈部不适甲状腺组织受到同位素碘-131的作用后发生水肿,可能引起甲状腺部位肿胀、疼痛等颈部不适,一般会在几天内缓解。若出现这种情况,患者应该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尽量不要触摸按压甲状腺部位。恶心呕吐偶有发生,通常在服药后数小时内发生,但会在一天内恢复。诱发或加重Graves眼病对于有吸烟史、严重甲亢、起病时高水平FT3或不稳定的甲状腺功能高水平TRAb以及新发Graves眼病者,碘-131可能会诱发或加重Graves眼病,在使用碘-131治疗时,应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而且要密切关注甲状腺功能,及时纠正治疗后的早发甲减。此外,在碘-131治疗后,可能还会出现心率失常,白细胞一过性降低,腹泻,厌食,口干等不良反应。如果不良反应严重,要及时就医。3、发生甲减怎么办?碘-131治疗甲亢时,如果患者对射线敏感,或有免疫方面的原因,或破坏甲状腺组织过多,就可能发生甲减。值得注意的是,不存在既可以纠正甲亢又不会造成甲减的理想剂量,无论碘-131的剂量是多少,患者都有可能出现甲减。在治疗后如果出现疲乏、嗜睡、体重增加、畏寒和便秘等,说明可能发生了甲减。碘-131治疗后发生的甲减可以根据发生时间分为早发甲减和晚发甲减。早发甲减多在半年到一年内发生,通常甲减的程度较低,患者少有甲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此类甲减通常会在几个月内自行恢复正常或者采用甲状腺激素治疗短期内恢复正常,但如果服用甲状腺素超过半年仍没恢复则要警惕发生了永久性甲减。晚发甲减为永久性甲减,一般在一年以后,或更长时间内发生。患者此时甲状腺损害严重,T4,T3明显下降,TSH显著升高,出现典型的甲减的症状和体征。永久甲减的患者,需要长期行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也就是用外源性甲状腺激素来补充体内不足的部分。不过患者也不必过于担心,由于外源性甲状腺激素与自身甲状腺激素成分一致,替代剂量也不会产生副作用。4、没有治愈怎么办?大部分患者在接受一次碘-131治疗后即可解除甲亢状态。如果治疗后3-6个月随访仍未治愈的患者,可以根据病情再次行碘-131治疗。再次治疗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增加碘-131的剂量。少部分患者,可能由于甲状腺体积大,质地硬等原因,需进行多次治疗才能治愈。但也有些患者在经过多次治疗后,仍未取得理想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建议手术治疗。
两个甲亢病友做了碘131治疗的体会我现在在美国,前一段时间得了甲亢,在美国做了碘131。我发现大家对碘131的认识和美国跟西方的医学完全不一样,协和医院跟307医院最好的医生我也见了(而且是我父母亲的朋友帮私下约见的),所以我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也给要做碘131治疗的朋友们一些希望对你们有用的信息。 我是1个月以前查出来有甲亢,吃了2个星期的心得安,之前没有任何甲亢(TAPAZOL)一类的服用使,1个星期前吃了碘131的胶囊。好了呵呵 首先,碘131是100%会造成甲减的,中国最权威的内分泌医生这么和我说,但是中国医生的用量比较保守,所以有的人很快就甲减了,有的人10年以后开始减,有的可能20年以后等等。美国的医生直接就和我说我要一生服用甲状腺素片,因为美国医生计量相对大一些,所以基本上1,2年内都甲减了。在国内一些后来得了甲减的病人怀疑医生的医德什么的,挺不应该的。其实我个人觉得计量大小是无所谓的,美国人觉得既然早晚都甲减,还是早点让身体适应这个状态,然后多检查,及时调整甲状腺素的量。中国医生觉得保守一点好,但是用量如果过于保守的话很多人服一次碘131就不能彻底治愈还要2次3次碘131,但最后都会导致甲减。但是甲减并不可怕,在美国甲减就算治愈了,因为风险比甲亢低的多的多。 顺便和大家说一下美国人治疗甲亢的情况,美国的医生都会和患者说吃药复发的可能性非常高,只有20%到30%的人一次治疗(2年半左右)会好,大部分人是会复发的,即使你很注意很小心还是很容易复发。尤其是未生育的女性,几乎在孕期是必然要复发的,到时要吃药控制的。所以,美国人大部分会选择做碘131,因为经常检查也是对心理和生理的折磨。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你准备怀孕,美国的医生一般就建议碘131.美国医学普遍认为怀孕时候服药即使是PTU也有一定的危险的,而且即使孩子生下来健康,智商也比正常孩子低10几个点。所以如果准备怀孕,美国人几乎都是碘131先治疗好。 第2,美国医生在我做治疗前和我聊了快3个小时关于我所有的担心和疑虑,他们告诉我几十年以来这个技术非常成熟。大家最关心的两个问题1.会不会影响受孕和怀孕?答案是风险和正常孕妇一样。2,会不会更容易得癌症?他们告诉我风险也是和健康的人一样的。我还问了会不会影响寿命,他们告诉我完全不会(免的大家怀疑,我有医疗保险,很便宜,也就是说他们不会为了挣钱来让我做131,吃药比131还贵)。还和我比喻说就好比自己家产不了粮食要去买粮食吃一样,及时是服用甲状腺素片没有必要担心。 也许大家关心中国医生给我的建议,我一共见了4个医生(名字我就不说了基本上是最权威的),2个协和的,2个307的核医学医生。3个建议我用碘131,还有一个医生觉得我不重可以先吃药但是不反对131。 第3。碘131服用后大部分人没什么感觉,20%的人会有一过性加重,我看很多人不知道也好还是忽略了这个以为自己很可怜,其实是完全正常的,一般2个星期以后就会好,或者慢一些的要4个星期才觉得舒服,但是最多8个星期应该都感觉很好了。我现在感觉无力,然后挺恶心的不过今天开始已经没什么太大的感觉了就是活动以后有点累。 恩,大概就这些希望对大家有用。我得病期间在美国也有病友,大家都非常非常的乐观,希望我的话能对大家有用,对治疗都多点信心吧,真心的希望大家都能好起来:) 美国这边是持续做检查看什么时候开始减,减了就马上吃甲状腺素片然后人的甲状腺各项水平就全都正常了啊,而且还是建议经常检查(1年一次左右)调整甲状腺素片的剂量。 所以说甲减是暂时的(非常短暂美国目前是1个月检查我一次,所以就是甲减了最多也就1个月就会被发现)---因为你会一直被医生观察着减了以后马上就吃上替代的甲状腺素,吃上以后就和正常人完完全全一样啊!!!但是这个甲状腺素片要每天吃,而且和人分泌的甲状腺素是完全一样的作用,唯一的缺点就是你体内需要的量是随着年龄和生活的变化发生变化的,而我们没办法非常精确的算出我们需要多少,所以半年一载的要去医院看看目前服用的量合适不合适。 永久性甲减说的是完全不服用任何替代甲状腺素片的情况下,但是131以后基本上人就甲减,美国都是131之后就开始吃甲状腺素片了,除非你不吃(但没人会不吃的吧?!)不过美国医学认为甲状腺素片和人体分泌的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副作用,就像我们吃的粮食一样,比起常年的药物治疗对身体的伤害可以说完全没办法比。 我几乎查遍了所有英文的关于这个病的说法和治疗之类的,哪怕能对大家有点帮助也好。国内大部分地区对碘131还没有足够全面的认识。这个病一点也不可怕呀,美国这里的人都是碘131治疗然后服甲状腺素片,根本不拿这个当病。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乐观一些啊。 在美国准备怀孕的话(比如我,我今年24,打算2年内怀孕)都是先131治疗才怀孕。可以说你要是准备怀孕的话131是首选,因为服药治疗容易复发不说,尤其怀孕的时候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更容易复发,美国几乎很少边怀孕边服药的,因为医生认为怀孕期间服用药物虽然不会让孩子畸形,但对胎儿的智力多少还是有些影响--虽然不是弱智虽然是健康的宝宝但是不会很聪明。一般碘131半年以后就怀孕就可以要了,有些医生保守一点的话建议1年之后怀孕(当然了甲状腺素片是一直要吃的,甲状腺素片不是药物,只是以片剂的形式补充我们体内自己产生的甲状腺素,终生服用就像终生吃饭一样,没有副作用,而且很便宜) 现在国内采用碘131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国内的技术也已经比较成熟了,尤其是大城市,每年都做成千上万例,所以大家在国内做的话也应该很不错的。 我发现这就是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还有观念不同。中国人比较保守一些,因为吃药比较好调整,而做碘131做了就终生甲减了,就要终生服用甲状腺素替代了,觉得好像一辈子吃药。其实,吃这个就像我们每天吃饭一样,体内产出不了那么多甲状腺素,就外在加一些。其实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了。中国人宁可带药怀孕也不做碘131.这个就看个人观念了,呵呵。20年甲亢“几滴水”搞定我今年43岁,是一名普通的退伍军人,同时也是一个被“病魔”甲亢折磨了20年的病人,脖子开过一次刀,药吃了十几年,但是甲亢依然没有好!不过现在我终于搞定这个“病魔”了。大概20年前的某个时候,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每天心慌的很,就好像干了什么坏事生怕被发现一样,时刻都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饭量也明显增大了,一顿能吃四、五碗,不一会儿就饿了,一个月不到就瘦了20斤,多站一会儿腿都发软。去我们县医院一检查,医生说我得了“甲亢”,要开刀,然后就稀里糊涂的上了手术台挨了一刀。原本以为这一刀就治好甲亢了。谁知道没过3年,甲亢“病魔”又来找我了,原来县医院的主刀医生建议我再开一刀。一想起当时做手术的那段噩梦一般的痛苦日子,我坚决不开刀。内科医生对我说,那就吃药吧!吃2年药有一半的人甲亢可以好,虽然吃药慢,但是很安全。当时我也在网上查到了另外一种治疗方法“放疗”(笔者注:不了解碘131的人对碘131治疗甲亢的称呼),说那方法致癌,就算不得癌症,最后都会变成甲减,会害我一辈子的!听到这些恐怖的后果,我对这个所谓的“放疗“治疗甲亢的方法排斥极了,当时也没多想就决定吃药。于是我踏上了吃药这条“不归路”。因为那药伤肝、伤白细胞,最开始每周去医院抽血,然后每月去医院抽血,吃甲亢药的同时还要吃护肝药和升白细胞的药,不然我的白细胞就要下降,肝功能就要变坏。不过我还挺有阿Q精神的,经常在心里安慰自己说,吃够2年就好啦!眼瞅着2年到了,我在医生的建议下试着慢慢停药。起初三个月复查还好,没想到停药满半年的时候,我的“病魔”又出现了,不仅之前的症状一一重现,眼珠子也突出来了。这次内科医生说要么继续吃药要么再开一次刀,2个方法要是都不选就去做“放疗”。由于之前对这个方法已经产生了偏见,我犹豫再三还是决定继续吃药。这一吃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总是减药——停药——加药——减药不停的循环。直到去年我去亲戚家做客才听说有种神奇的甲亢碘131治疗,只要喝“几滴水”就可以治好甲亢,据说没有治不好的甲亢。于是2015年的夏天,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医院。在候诊室我见到好多甲亢病友,我心想总算来对了。医生详细的给我们讲解了关于碘131治疗甲亢的历史和特点以及甲亢和甲减的有关知识。我才慢慢了解到碘131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方便、没有毒副作用的治疗甲亢方法,虽说治疗后有可能甲减,甲减发生可防可治,而且即使出现甲减,通过补充甲状腺素可以很容易纠正恢复正常。最重要的是甲状腺素没有明显副作用,孕妇哺乳期妇女都可以吃,补充甲状腺素就像是补充钙片、补充维生素一样还是比较安全的。至于脱发、致癌那些恐怖的“说法”,只是某些对原子核一知半解的人的猜测和臆想。通过医生深入浅出的讲解,我才知道核医学是将恐怖的“核辐射”变成了治疗疾病的一项了不起的医学技术。任何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量变才会引起质变”,原子核也不例外。医生每次给我们这些甲亢病人治疗用的碘131的量是毫单位级别的,而要发生脱发、致癌这样的结局至少要碘131的量增加一千到一万倍。但在核医学治疗甲状腺疾病时,最高碘131的用量也是远远不会达到这个级别的,也就是说是不可能发生质变的。于是我同意接受碘131治疗。治疗过程也是及其简单,医生算好剂量后把我带到一个特殊的房间里(笔者注:高活性室),从一个玻璃安培瓶里吸出了一点儿无色的水样液体,据说这就是碘131,让我喝下去就治疗结束了。真的就像白开水一样,我喝下去没有任何味道。医生还说回家后好好休息,什么药也不用吃,甲亢会不知不觉就好的,过三个月复查就行了。我带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返回家中。回家半个月后,我开始慢慢的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发生变化,变的有劲了,体重也增加了一些,饭量减少了,饿的不那么快了,也没有明显的心慌了,手也不抖了。三个月后我准时返回十堰市人民医院核医学科,经过抽血(甲状腺功能)和给脖子照相(甲状腺静态显像)检查。医生最后告诉我,指标都恢复正常,我的甲亢好啦!我听闻甲亢已经好了还有点不相信,拿起报告仔细端详了好一会儿,看到之前每次检查都有向上的箭头这次都消失了,那些数字全部在参考范围内,我才真的相信自己的甲亢好了。顿时感觉挺激动的,是啊!之前20年的甲亢病史,开一刀,又吃了十几年的药,走了多少冤枉路啊!没成想这碘131一下子就搞定这个甲亢“病魔”了。医生说半年后再复查一次,如果还是正常那就彻底好了。到今天,我已经碘131治疗2年了,最近一次复查也是正常的,也没有出现甲减。非常感谢医学专家们,没有他们的原子核技术,没有碘131技术,“病魔”甲亢肯定会折磨我终身的。这就是我与原子核的“奇遇”记!希望越来越多的甲亢病友能够早点接触原子核,能够早点把甲亢治好!
维生素D缺乏可以通过晒太阳改善维生素D对人体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而且还可以影响免疫调节,有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维生素D还与诸多疾病的发生和预后相关,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自身免疫病、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肺结核、流感、焦虑症、抑郁症、季节性情感障碍、银屑病等。为什么会出现维生素D缺乏?皮肤接受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能够合成维生素D,人体中90%的维生素D来源于此,而现代社会,高楼林立遮挡了很多自然光线,加上人们长时间在室内工作,接受到的阳光照射也就明显减少,所以,阳光照射不足,是造成人们维生素D缺乏最主要的原因。 除此之外,人体中的维生素D还有一部分来源于饮食摄入,比如一些动物的肝脏和脂肪(三文鱼、猪油、牛油等),还有一些菌类,以及牛奶和奶制品内也含有维生素D。因此,如果饮食摄入也不足,就更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另外,维生素D放到水里是不能够溶解的,它只能够溶解到脂肪里面,溶解到油里面,所以它是脂溶性的,这也就意味着,相对来说,脂肪含量高的人会更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还有长期服用抗癫痫药、激素类药物的人群,也会因为影响到维生素D的代谢,从而造成维生素D缺乏。哪些现象提示可能存在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缺乏,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人群所表现出的临床表现不一样。儿童主要表现为佝偻病,其中新生儿多表现为枕秃、夜惊、哭闹、多汗,年龄再大一点之后,可以出现骨骼畸形,再大点可以出现腿的畸形,比如O型腿、X型腿。成人主要表现为骨软化,骨骼的矿化不好,从而出现腰背、关节处的骨痛,有研究表明,80%的腰背痛都与维生素D缺乏有关。孕妇如果缺乏维生素D,不仅容易影响自身,出现习惯性流产、先兆子痫,还可能影响胎儿的骨骼和免疫系统的发育,有的孩子出生后,体重就会比较低,也更容易发生感冒。老年人如果缺乏维生素D,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甚至骨折,影响日常生活。除此之外,维生素D缺乏还有两种比较典型的表现,其一就是出汗多,表现为夜间出汗,或吃饭过程中出汗比较多;其二就是受凉后出现抽筋,有人几个月抽一次,也有人经常抽筋。如何判断是否存在维生素D缺乏?要想知道是否存在维生素D缺乏,最准确的判断办法就是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这是诊断维生素D缺乏的金指标。按照美国内分泌学会指南,理想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应该在30ng/ml以上。如果20ng/ml<25-羟维生素D<30ng/ml,为维生素D不足;25-羟维生素D<20ng/ml,就为维生素D缺乏;25-羟维生素D<10ng/ml,为严重维生素D缺乏。有推测表明,如果把人群中的25-羟维生素D水平提高到50ng/ml以上,可以使佝偻病和骨软化的发生率降低100%,各种癌症肿瘤发生率降低75%,Ⅰ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可以减少80%,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可以减少50%,各种骨折可以减少50%,心肌梗塞可以减少50%,孕妇的先兆子痫可以减少50%,剖腹产可以减少75%。另外,由于缺乏维生素D,往往会引起血钙降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所以还可以测一下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如何预防维生素D缺乏?由于维生素D有90%是紫外线照射皮肤而合成的,所以预防维生素D缺乏,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晒太阳。晒太阳其实是一个技术活,理论上来讲,皮肤接受的紫外线越多,维生素D合成的越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暴露的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合成维生素D。但是紫外线强度越大,对皮肤可能也是更加不利的,所以我们晒太阳也要有度。紫外线包括UVA和UVB,皮肤合成维生素D主要依靠UVB,而在每天上午的十点到下午三点这段时间,是紫外线UVB含量最高的时段,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选择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之间来接受阳光照射,持续15分钟到半小时。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多吃一些蛋黄、动物肝脏、猪油、牛油、三文鱼、香菇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或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专业的紫外灯照射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合成维生素D。
孕产期甲状腺疾病防治管理指南孕产期甲状腺疾病在孕产妇中患病率较高、病情复杂、对母婴健康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孕产期甲状腺疾病防治管理指南》主要针对孕产期甲状腺疾病的预防与保健、筛查与诊断、评估与分级管理、治疗与随访管理提出规范和指导。孕产期甲状腺疾病的预防措施备孕期健康教育与咨询(1)健康教育与咨询目的①通过为备孕期妇女提供甲状腺疾病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甲状腺疾病对母儿造成的危害,并进行孕前甲状腺疾病的筛查;②对筛查出的甲状腺疾病进行评估,并给予合理的指导、药物治疗或转诊,为妊娠做好准备,以避免和减少因孕前患甲状腺疾病未能及早发现和控制而导致的母儿危害。(2)健康教育的内容①备孕期妇女要规律作息、保持愉悦心情;②碘补充:随着我国碘盐政策的推广,目前我国已经没有人群碘缺乏的地区,但仍有自然环境中缺乏碘的地区,如山区、内陆地区。由于个体饮食习惯和当地自然环境不同,碘营养状况仍存在个体差异,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补碘。食用加碘盐是最有效的补碘方式。依据我国现行食盐加碘含量,每公斤食盐加碘25~30mg,碘的烹调损失率为20%,按每日摄入5g食盐计算,每日可摄入碘约100~120μg。如果不吃加碘盐,备孕期每天需要额外补碘150μg。补碘方式以碘化钾为宜(或者含相同剂量碘化钾的复合维生素)。开始补充碘的最佳时间是孕前至少3个月。无论是否食用加碘盐,备孕期妇女应该适当摄入富含碘的海产品,如海带、紫菜、贻贝(淡菜)等,以增加碘的储备量。③铁补充:由于铁会影响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铁缺乏可增加低甲状腺素血症的发生风险,因此,备孕期妇女应经常摄入含铁丰富且利用率高的食物,为孕期储备足够的铁。动物肝脏、动物血、红肉中的铁为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应适当多吃,例如一日三餐中应有瘦畜肉50~100g,每周1次动物血或畜禽肝肾25~50g。为提高膳食铁的吸收和利用,应同时摄入含维生素较多的蔬菜和水果。甲状腺疾病筛查、诊断和管理 (1)甲状腺疾病的筛查根据我国国情,建议对所有备孕妇女均进行甲状腺疾病筛查。筛查指标首选血清TSH,如果TSH异常,要进一步完善FT4、FT3、TPOAb、TgAb的检测。如果TSH降低,还需检测TSH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超声有助于判断甲状腺形态及甲状腺结节性质。结合我国卫生健康部门将血清TSH纳入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推荐所有备孕妇女均要筛查血清TSH。筛查结果如有异常,应进行病因及临床严重程度判断和评估,并按转诊和诊治管理流程,适时转诊至内分泌科进行诊断和治疗。备孕期甲状腺疾病筛查、诊断和管理流程详见图1。备孕期血清TSH筛查、诊断和管理流程图(2)甲状腺疾病高危人群的识别下述人群为甲状腺疾病的高危人群,更应该积极做甲状腺功能筛查,做到甲状腺疾病的早诊早治,将预防孕产期甲状腺疾病的关口前移至备孕期。①有甲亢、甲减病史或目前有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症状或体征;②有甲状腺手术史和(或)131碘治疗史或头颈部放射治疗史;③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或甲状腺疾病家族史;④有甲状腺肿;⑤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⑥有1型糖尿病或其他自身免疫病:包括白癜风、肾上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系统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⑦有流产史、早产史、不孕史;⑧多次妊娠史(≥2次);⑨体重指数(BMI)>40kg/m2;⑩年龄>30岁;⑪服用胺碘酮或锂制剂或近期碘造影剂暴露;⑫有中、重度碘缺乏地区居住史。备孕指导 根据备孕期妇女孕前检查和甲状腺疾病筛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评判是否存在影响妊娠和母儿健康的甲状腺疾病及其严重程度,并根据妊娠风险评估原则进行分级评定,提出是否可以正常备孕、暂缓备孕、或需先进行诊断和治疗,再根据病情控制情况进一步提出备孕指导建议。(1)已确诊甲亢妇女备孕对已确诊甲亢的妇女建议在甲状腺功能控制至正常并平稳后再怀孕。如果患者甲亢治疗疗程1年以上、ATDs剂量小、TRAb阴性,可以考虑停药备孕。如不能停药者,备孕期建议将甲巯咪唑(MMI)替换为丙硫氧嘧啶(PTU),替换的比例为1∶10~20。如果不能耐受PTU,MMI也可以继续应用。如果ATDs治疗,甲亢不能得到很好控制,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131碘治疗或手术治疗。131碘治疗后需等待6个月后再怀孕。(2)已确诊甲减妇女备孕备孕期和妊娠期甲减治疗首选LT4。备孕期需调整LT4剂量,将TSH控制在参考范围下限~2.5mU/L。孕产期健康教育与咨询妊娠期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肾脏碘排泄增加,以及胎儿碘需求增加,孕妇的碘需要量比非妊娠妇女显著增加。WHO推荐孕产期妇女碘摄入量为每天250μg,我国营养学会推荐孕产期碘摄入量为每天230μg。对于患有甲状腺疾病的孕妇,如果孕前食用加碘盐,妊娠期应该继续食用加碘盐。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甲减、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患者均可食用富含碘的食物,但是,如果在食用加碘盐的基础上,补充含碘复合维生素,碘化钾的含量不应超过150μg。对于孕产期甲亢患者,仍然可以食用加碘盐;妊娠早期甲亢没有控制的患者,应适当限制富含碘的食物和含碘复合维生素制剂;甲亢控制良好的患者,补碘建议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孕产期甲状腺疾病的筛查所有妇女一旦发现怀孕,无论备孕期甲状腺筛查结果是否异常,均应在妊娠早期进行甲状腺疾病筛查,这是避免孕产期甲状腺疾病对母儿危害的重要手段。筛查指标应至少包括血清TSH、FT4、TPOAb。筛查结果如有异常,应对病因及临床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和评估,并按转诊和诊治管理流程,适时转诊至内分泌科进行诊断和治疗(图2)。孕产期甲状腺疾病筛查诊治流程图已患甲状腺疾病的孕妇产前检查与管理在对已患有甲状腺疾病的孕妇诊治同时,仍应定期对其进行产前检查,必要时增加产前检查的次数,密切观察孕妇症状、胎儿发育及其他病情变化,每次产前检查后需再次进行风险评估,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妊娠风险分级和相应管理措施,并做好孕期健康宣教和保健指导。如发现病情加重或不适宜继续妊娠的状况,及时进行多学科会诊和相应处理。甲状腺疾病治疗与监测原则甲亢包括妊娠前已确诊和妊娠期新确诊的甲亢。已诊断的甲亢患者怀孕已确诊的甲亢患者一旦发现怀孕,及时进行临床评估,并立即复查甲状腺功能和TRAb,如FT4正常或接近正常,可以停药。TRAb阴性者多为一过性甲状腺毒症,不建议ATDs治疗。当合并严重的妊娠剧吐时,建议采用支持疗法。如甲亢需要治疗,优选PTU,MMI是二线选择药物,并告知ATDs导致胎儿畸形的风险。妊娠中晚期如需继续应用ATDs,可以用PTU或MMI。具有手术适应证患者可选择妊娠中期进行手术。孕产期新确诊的甲亢妊娠6~10周是ATDs导致胎儿畸形的危险期,妊娠10周以前,如需治疗,优选PTU,MMI是二线选择药物。监测与随访监测指标首选血清FT4或总甲状腺素(TT4)。妊娠早期每1~2周、妊娠中晚期每2~4周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指导ATDs的剂量调整。治疗目标为应用最小剂量的ATDs将FT4控制在正常范围上限或轻度高于正常范围上限。监测TRAb滴度如果妊娠早期血清TRAb阴性,孕产期不需要再次检测。如果妊娠早期血清TRAb升高,在妊娠18~22周及妊娠晚期分别监测TRAb水平。妊娠中晚期TRAb高于参考范围上限3倍的妇女,需要监测胎儿心率,超声检查胎儿的甲状腺体积、生长发育情况,同时在产后应密切监测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以及早发现胎儿和新生儿甲亢或甲减。甲减包括妊娠前已确诊和妊娠期新确诊的甲减。甲减患者妊娠后已确诊的甲减患者一旦发现妊娠,LT4在原剂量基础上每天增加20%~30%,并及时就诊,做临床评估,立即复查甲状腺功能和抗体。妊娠期新确诊的甲减LT4剂量按照每天每公斤体重2.0~2.4μg计算,足量起始或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剂量,尽快达标。妊娠期全程将TSH控制在参考范围下限(或0.1mU/L)~2.5mU/L。根据控制目标调整LT4剂量。监测与随访在妊娠1~20周,每2~4周检测甲状腺功能,血清TSH稳定后可以每4~6周检测1次。服药注意事项晨起空腹顿服,与豆制品、牛奶、钙剂、铁剂、高纤维食物等间隔2~4h食用,以免影响LT4吸收。亚临床甲减包括妊娠前已确诊的和妊娠期新确诊的亚临床甲减。亚临床甲减治疗用药、妊娠前和妊娠期控制目标、监测频率均与甲减一致。根据血清TSH水平和TPOAb是否阳性选择妊娠期亚临床甲减不同的治疗方案(表3)。妊娠一过性甲状腺毒症(GTT)对症治疗剧吐者需要控制呕吐,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一般不建议给予ATDs治疗。当甲亢症状明显、难以与甲亢鉴别时,可以短时应用ATDs。心悸症状明显者,可短时小剂量使用β受体阻滞剂。监测与随访妊娠早期每1~2周复查甲状腺功能,之后每2~4周复查,直至甲状腺功能指标恢复正常。甲状腺结节孕产期甲状腺结节以随访为主。妊娠前确诊甲状腺结节者,孕产期无需增加特殊随访;孕产期不建议筛查甲状腺结节。对孕产期意外发现的甲状腺结节,需由内分泌专科医师判断后期处理方式。必要时可以做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如果为良性,孕产期不再需要特殊的监测。若同时伴有甲状腺功能异常,需在内分泌专科医师指导下监测、随访及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妊娠前已经确诊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如果已经手术且接受TSH抑制治疗,孕产期TSH控制目标应维持在妊娠前根据肿瘤复发风险分层和动态风险分层设定的目标。妊娠早期发现的DTC,需通过超声进行监测随访,如肿瘤保持稳定,手术可推迟至分娩后进行,期间TSH控制在0.3~2.0mU/L之间。若妊娠24~26周前肿瘤增大明显(体积增加50%,直径增加20%)或存在颈部淋巴结的转移征象,应行手术治疗,甲状腺手术应在妊娠中期进行。若DTC直到妊娠中期仍保持稳定,或在妊娠后半期才诊断,手术可以在分娩后进行。产后甲状腺炎(PPT)PPT通常在产后1年内发病。典型病例临床经历3期,即甲状腺毒症期、甲减期和恢复期。妊娠早期TPOAb阳性妇女,发生PPT的风险增加。在甲状腺毒症期通常不给予ATDs治疗,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轻症状,但应遵守小剂量、短疗程的原则。甲状腺毒症期之后,每2个月复查血清TSH,以及时发现甲减。甲减期给予LT4治疗,每4~8周复查TSH,直至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甲减期持续治疗6~12个月后,根据甲状腺功能情况,减少LT4剂量或停药。20%以上PPT患者会发展为永久性甲减,需要在发病后每年检测TSH,如为永久性甲减,需LT4终身治疗。
服用左甲状腺素片(加衡、优甲乐、雷替斯)有哪些注意事项?近年来,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服用左甲状腺素的患者越来越多,而且通常需要终生服用。影响左甲状腺素疗效和不良反的因素较多,关于左甲状腺素片,你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认准厂家国内常用的左甲状腺素钠片有3种,包括加衡(深圳中联)、优甲乐(德国默克)、雷替斯(德国),因此患者在购买药品时,一定要认准生产厂家。如果厂家有变动,药师也应及时通知临床医生。否则,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产品替换问题”,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用法用量1.最大剂量正常人每天产生80~100μg的甲状腺素,左甲状腺素在胃肠道的吸收为40%-80%。除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外,左甲状腺素的最大剂量为200μg。2.起始剂量左甲状腺素可引起心律失常、心绞痛、血压升高等,需根据患者心脏功能、年龄等确定起始剂量。3、甲亢患者也用左甲状腺素?左甲状腺素只用于“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辅助治疗”。▎用药目的:部分甲亢患者,抗甲状腺药物的剂量难以调整,稍多一点,可引起甲减,稍少一点,出现甲亢加重。左甲状腺素主要是用于“药源性甲减”的治疗。对于伴有突眼或甲状腺肿的患者,也可以酌情给予少量左甲状腺素,目的是抑制促甲状腺素(TSH)分泌,缓解突眼、甲状腺肿症状。4、最佳服药时间左甲状腺素钠片应于早餐前30分钟,空腹将一日剂量一次性用适当液体(例如半杯水)送服。▎温馨提示:与早餐间隔至少30分钟以上,最好早上醒来后立即服用(早餐前60分钟吸收最好)。为什么不推荐睡前服用?一是因为早晨服用更符合甲状腺激素的昼夜节律变化,二是因为睡前服用可能会影响患者睡眠。5、漏服了怎么办?左甲状腺素钠片的半衰期7天,如果漏服1天,不会对左甲状腺素钠的血药浓度有较大影响。但是,目前提倡将漏服的剂量在发现的当天补服,或者在次日服用双倍的剂量。6、如何调整剂量?左甲状腺素钠片的半衰期平均为7天,理论上连续服药5周才能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因此,临床诊疗指南推荐:每4~6周测定一次血清促甲状腺素(TSH)及游离甲状腺素(FT4),并根据TSH及FT4水平调整用药剂量,直至达到治疗目标。治疗达标后,至少需要每6~12个月复查1次上述指标。▎温馨提示:检测甲功的当天需在未服药的情况下测定。因为服药后,药物会有一个吸收峰值,对TSH和FT4会产生一定影响。7、显著影响药物吸收的食物影响左甲状腺素钠吸收的食物比较多,包括牛奶、豆制品、高纤维素食物、咖啡、葡萄柚果汁等。因此,患者应可能在早餐前30分钟服用。▎温馨提示:豆制品会降低左甲状腺素的吸收量。因此,在开始或停止用大豆产品补充营养时可能需要调整左甲状腺素剂量。8、药物相互作用及处理措施1.影响左甲状腺素的药物2.左甲状腺素对其他药物的影响▎温馨提示:某些疾病也可影响左甲状腺素的吸收,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炎、萎缩性胃炎、乳糜泻等。9、不良反应左甲状腺素过量,可引起心动过速、心悸、心律失常、心绞痛、血压升高、头痛、肌无力和痉挛、怕热、出汗、面红、兴奋、失眠、坐立不安、体重减轻、月经紊乱、腹泻和呕吐等。若出现上述情况时,请及时就诊!
糖尿病除了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还有胰岛功能这个指标你注意到了吗?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多发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糖尿病最常见的表现为“三多一少”的代谢紊乱表现,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但这类典型症状并不一定完全出现,反而出现其他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视力模糊、皮肤瘙痒等。随着病情深入后出现慢性并发症,这也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这些并发症主要包括:①大血管并发症,如脑、心血管和下肢血管的病变。②微血管并发症,如肾脏病变和眼底病变。③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负责感官的感觉神经,支配身体活动的运动神经,以及司理内脏、血管和内分泌功能的自主神经病变。临床指标糖尿病的临床实验室一般检查主要包括几种,但是每种试验具有各自特点和适用范围:血糖检查:糖尿病最直接的检测指标便是血糖,而且有效控制血糖也是糖尿病患者面临的终身目标,血糖也是作为糖尿病确诊的诊断指标之一。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血糖检测的一些影响因素:糖尿病早期患者容易漏检;甲亢、肢端肥大症、肝病及长期应用激素者,可出现血糖升高,容易造成误诊。尿糖检测:尿糖检测样本采集较方便,但尿糖受肾糖阈调节,与血糖关联不密切,不与血糖成正比,因此不能成为诊断糖尿病的有效指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经典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能够避免一些外源性因素影响,唯一的不足是不能够针对糖尿病进行分型。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清中的糖类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通过缓慢、持续及不可逆的糖化反应形成,其含量的多少取决于血糖浓度以及血糖与血红蛋白接触时间,而与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糖化血红蛋白可有效地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1~2个月内血糖控制的情况,但是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方法众多,各地区差异较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明确要求只有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并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的结果才能作为糖尿病诊断指标。胰岛素/C肽检测:胰岛素和C肽是胰岛β细胞的分泌产物。一分子的胰岛素原经酶切后,裂解成一分子的胰岛素和一分子的C肽,C肽和胰岛素是等摩尔分泌的,胰岛素受胰岛素抗体及外源性胰岛素影响,血液中的半衰期3-5分钟,血循环中葡萄糖增加会刺激其分泌;而C肽不受胰岛素抗体及外源性胰岛素的影响。胰岛素半衰期短,有生物活性。C肽半衰期长,无生物活性,胰岛素和C肽联合检测能够反映胰岛β细胞合成和释放胰岛素功能。糖尿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来说,就是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绝对和相对不足,从而造成一系列的代谢紊乱。胰岛素和C肽作为胰岛β细胞的分泌产物如何对胰岛β细胞功能产生影响呢?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探讨胰岛素及C肽的实验室应用。胰岛素/C肽糖尿病的敏感诊断试验——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患者口服葡萄糖来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通过测定空腹及服糖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的胰岛素/C肽水平,来了解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是判断糖尿病分型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标准。正常人口服葡萄糖后,随血糖的上升,血浆胰岛素/C肽水平也迅速上升,高峰一般在服糖后60分钟出现,胰岛素为空腹值的5-10倍,C肽为空腹2-5倍,然后迅速下降,至180分钟应接近空腹水平。胰岛素(Insulin)的释放曲线C肽(C-Peptide)的释放曲线应用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的必要性:应用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时的注意事项:如已确诊为糖尿病,为了解胰岛功能可考虑用馒头餐试验;试验当天早上不能使用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正在使用胰岛素的病人,特别是中长效胰岛素,会影响测定结果(测定值包括了内源性和外源性胰岛素),应做C肽释放试验;肝硬化时血清胰岛素明显增高,C肽稍高,且C肽/胰岛素比值降低。发生肾病时C肽降解减慢,血中C肽水平升高,C肽/胰岛素比值明显高于正常(胰岛素在肝脏代谢,而C肽在肝脏代谢极少,主要由肾脏代谢);检测胰岛素时,如标本储存时间超过5h应分离血清,冰箱保存时间不能超过24h,不可反复冻融。红细胞中有胰岛素降解酶,溶血标本会导致检测值偏低,因此检测时应避免溶血标本。总之,无论最终的糖尿病分型如何,初始治疗目标均应针对纠正高血糖等代谢紊乱,一旦恢复机体代谢平衡并获得口服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C肽、胰岛自身抗体结果等临床资料,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因此,精准选择合适的临床实验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糖尿病诊疗的误区依然存在,我们应该擦亮双眼,选择合理的试验监控血糖,保护好自己的身心健康,珍爱生命,不做“糖人”。什么是「C肽释放试验」? 要了解C肽释放试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C肽。C肽又称连接肽,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肽类物质,它与胰岛素有一个共同的前体——胰岛素原。一分子的胰岛素原在胰腺蛋白酶和羧肽酶的作用下裂解成一分子的胰岛素和一分子的C肽,C肽和胰岛素最终以等分子量分泌并释放入血,因此在理论上C肽和胰岛素是等同分泌的,测定血清C肽等同于测定血清胰岛素,均可用来了解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研究发现血清中游离的C肽不易被肝脏降解,它的半衰期较胰岛素明显为长,因此临床上测定C肽水平能更准确地反映β细胞合成与释放胰岛素的功能状态。 对已经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体内产生的胰岛素抗体可干扰胰岛素测定,同时现在采用的放免法测定胰岛素,也分辨不出是内生的还是外源性胰岛素,给了解细胞的功能带来困难,而C肽与胰岛素之间有相当稳定的比例关系,且与胰岛素之间亦无交叉免疫性反应,能克服胰岛素受体的干扰,注射的外源性胰岛素又不含C肽,测定血中C肽水平,可以反应内生胰岛素的水平,了解β细胞的功能,特别适合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测定胰岛功能。C肽释放试验的原理让病人空腹时定量口服葡萄糖(或馒头餐),使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β细胞释放C肽和胰岛素的试验,通过测定空腹及服糖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浆C肽的水平及变化,来了解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C肽释放试验的主要用途1.判断糖尿病的临床分型:通过测定C肽浓度了解患者的胰岛功能,有助于正确判断糖尿病的临床分型。2.评价临床胰岛素治疗效果:因为C肽不受胰岛素抗体干扰,对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直接测定C肽浓度,以判定患者胰岛素治疗效果。哪些人需要做C肽释放试验?1.已经确诊糖尿病的糖尿病患者;2.临床已经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C肽释放试验」如何进行? C肽释放试验的做法和糖耐量试验一样,病人需要空腹时(禁食8~10小时)定量口服葡萄糖(标准葡萄糖75g)或馒头(100g标准面粉制作的馒头),使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β细胞释放C肽和胰岛素,测定空腹及服糖(或馒头)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5个时间点的血浆C肽水平。 临床上利用C肽释放试验评估胰岛β细胞的功能常结合糖耐量试验,因此我们做C肽释放试验常同步测定各时点的血糖数值。容易忽视的细节1.停用可能影响糖代谢的药物试验前3~7天停用可能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避孕药、噻嗪类利尿剂、磺胺类药物、普萘洛尔等。2.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要控制,但不应过度限制患者自接受试验3天前起,每日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不少于150g,但要控制在250~300g范围,并且维持正常活动。3.糖水准备、服用以及计时细节嘱患者空腹8~10小时,在早晨8点之前空腹抽取静脉血,然后口服溶于300mL温开水内的无水葡萄糖粉75g,如用1分子水葡萄糖则为82.5g(儿童予每千克体重1.75g)糖水在3~5分钟内喝下,从喝第一口开始计时,分别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及180分钟时抽取静脉血,分别测定上述5个时间点的血糖和C肽值。血标本应尽早送检。若受试者不能耐受葡萄糖水,也可选择100克面粉做成的馒头(3两左右)来代替葡萄糖水。尽管馒头餐与口服葡萄糖水对于C肽的测定结果相差不大,但后者在定量方面更为精确。4.心态应保持平和、安稳试验过程中,受试者不应喝茶、咖啡,不吸烟,不做剧烈运动,但也无须绝对卧床。保持心情平静,避免精神刺激。5.要求空腹指尖血糖<10mmol/L试验一般会要求受试者测空腹指尖血糖小于10mmol/L,如果空腹血糖超过10mmol/L,不建议进行该试验。否则,由于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使得胰岛素和C肽的分泌明显受抑,所测结果并不能反映受试者胰岛功能的真实情况。而且,在血糖较高的情况下给予患者口服糖水,会导致血糖进一步升高,甚至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给受试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害。因此,如果患者血糖较高,最好先行强化治疗,待空腹血糖降至8mmol/L(最高不超过10mmol/L)以下,3~5天后再行检查。6.初诊糖尿病患者做C肽释放试验,一般喝标准75g葡萄糖进行;住院确诊糖尿病的患者,临床上也可以早晨吃3两馒头餐,进行C肽释放试验。拿到C肽释放试验结果,如何分析? 通过C肽释放试验了解病人的胰岛分泌功能,需要结合同步测定的各时点血糖值(即糖耐量试验),脱离血糖看胰岛功能没有实际意义。为了直观,我们常把上述各时点(空腹时坐标点为0)的血糖值和C肽值绘制成曲线图即“糖耐量曲线和C肽释放曲线”。通过分析,来了解患者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及衰竭程度。解读原则1.要看曲线高低,即患者的C肽分泌水平如何(间接代表胰岛素分泌水平)——高、低抑或正常;2.要看曲线的形态,即服糖后是否出现分泌高峰,有无峰值延迟;3.通过观察C肽释放试验的各时点数值与同步测定的血糖水平的关系,判断是否存在相对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4.通过观察C肽释放试验峰值出现的时间,判断是否存在高峰延迟(2型糖尿病的特点);5.通过观察C肽释放曲线是否低平,同时结合病史及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结果等分析判断糖尿病的类型(1型或2型):若考虑是2型糖尿病,还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如病程长短、有无应激因素、降糖药物疗效、平日血糖控制状况等),进一步分析是“高血糖毒性抑制胰岛β细胞功能所致,还是病程较长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所致”,如果是前者,经过积极治疗,胰岛功能有望好转。经验分享:6种临床常见的C肽释放曲线类型 理论上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表现在C肽释放曲线中会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类型一解读:空腹血浆C肽为0.3~1.3nmol/L,口服葡萄糖后0.5~1.0h分泌达到高峰,峰值约为空腹值的5~6倍,2~3h逐渐恢复到空腹水平,糖耐量试验各点均在正常范围,此为糖代谢正常者的正常C肽释放曲线。常见类型二解读:C肽水平升高,尤其是空腹C肽升高,峰值(仍为空腹值的5~6倍)及达峰时间正常,糖耐量试验各点在正常范围,表明存在空腹胰岛素抵抗,多见于超重和肥胖者。常见类型三解读:空腹C肽水平升高,服糖后峰值为亦空腹值的5倍以上,但峰值延迟,此类患者患者易出现餐前低血糖,虽然糖耐量试验各点均在正常范围,但属糖尿病高危人群,是2型糖尿病早期的表现。常见类型四解读:空腹C肽水平升高,峰值在0.5~1.0h出现,峰值为空腹值的5倍以上,但3h仍为较高水平,没有回落到空腹水平,而且糖耐量试验提示糖调节受损(IFG、IGT或IFG+IGT),此为糖尿病前期,如果不积极进行干预,可能会逐渐进展为临床糖尿病。常见类型五解读:空腹C肽水平可以正常、偏高或偏低,服糖后释放曲线上升迟缓,高峰延迟,在3h释放曲线仍然没有回落到空腹水平,而且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其空腹C肽水平逐渐降低,餐后释放曲线上升更加迟缓,高峰后移更加明显,糖耐量试验提示为临床糖尿病患者,此为典型2型糖尿病的特点。 常见类型六解读:空腹C肽水平偏低,服糖后释放曲线上升平缓,几乎成一直线,无峰值的特点,糖耐量试验提示为典型临床糖尿病患者,此种情况说明胰岛β细胞功能非常衰竭,排除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使得胰岛素分泌明显受抑后:➤如果是青少年患者,伴有酮症,多为1型糖尿病;➤如果是中老年患者突然发病,消瘦,病情进展迅速,伴有反复酮症,要考虑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结合胰岛相关的抗体可进行确诊;➤如果是一直以足量的降糖药物治疗的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应考虑为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结束语 临床上糖耐量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联合测定,分析C肽释放曲线的特点,对评估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判断糖尿病分型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内分泌科临床医师一定要熟练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