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静 马腾校 航天中心医院心脏医学部 6月23日 随着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各种医学科普较为广泛,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要求越来越高,对疾病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很多患者对一些检查的结论性报告都会咨询专科医生、寻个究竟。今天我们聊一聊冠脉肌桥的相关问题,冠脉肌桥也称“心肌桥”,这也是困扰很多合并心肌桥患者的一个“心结”! 1、什么是心肌桥? 可以说,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的解剖变异。尸检研究报道的心肌桥患病率约为25%,血管造影研究报道的患病率约为2%。从解剖学上来讲,正常人的冠状动脉是从主动脉根部发出左、右冠状动脉,供应心脏心肌本身的血供,因其形状类似“皇冠”,包绕心脏,因此我们称之为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在正常情况下分布于心外膜(心脏表面),但是在血管发育过程中会有某些节段分支被浅层的心肌包绕或覆盖,形成血管在心肌内走行,其上的一束心肌纤维类似桥梁,我们称之为心肌桥。因此,在心肌收缩的过程中,心肌内走行的这一节段血管受压导致血液受阻、引起相应部位的心肌缺血,有时临床上会伴有类似心绞痛的症状发作;而心肌舒张时冠状动脉受压程度可得到一定的恢复。 2、心肌桥与冠心病有何区别? 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是因为冠状动脉本身粥样硬化改变导致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严重者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心肌桥与冠心病具有本质的区别。心肌桥虽然有时可导致心肌缺血,但预期不会显著减少心肌总灌注,一般多数是良性病变、预后良好;但是近年来亦有报道表明,主要冠状动脉的重度心肌桥可导致心肌缺血、冠脉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还可导致患者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或猝死。 3、如何确诊心肌桥? 多数心肌桥患者在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只是在检查或诊治过程中发现心肌桥的影像学表现。目前专家共识认为,冠状动脉造影仍是心肌桥诊断的“金标准”,影像学特点:心脏收缩期冠状动脉某一节段血管血流受阻甚至完全消失,舒张期血流受阻减轻或完全恢复正常。其次,冠状动脉增强CT(冠脉CTA)也能提示心肌桥的存在,提高检出率。 4、心肌桥如何治疗? (1)对于没有特异性临床症状的心肌桥患者,不需特殊治疗。 (2)由于心肌桥诱发心绞痛的患者,建议优先选择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和钙离子拮抗剂(如地尔硫卓),其机制是可以通过减慢心率和降低心肌收缩力,改善血管受压引起的缺血症状。 (3)手术治疗(心肌桥切除术、冠状动脉搭桥术)仅用于合并高危因素且药物难以控制的患者。 因此,发现心肌桥后大家莫要慌张,应尽早、及时专科就诊,评估冠脉肌桥病变的严重程度,以便早期得到规范化的指导和治疗!
相信很多做过冠状动脉支架的患者朋友们都知道,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医生都会给患者开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处方,并要求两种药至少一起服用12个月,这样服药是为了达到双重抗血小板聚集的目的,从而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比如支架内血栓形成、再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当然“抗血小板聚集”这一医学专业术语在我们普通老百姓的认知中,等同于“血液稀释”或“降低血粘度”。 阿司匹林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是做为解热镇痛药物,直到上世纪50年代以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才逐渐被医学界所认识。直到现今,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地位仍然坚不可摧。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另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氯吡格雷的上市,更是为广大冠心病患者带来了福音。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患者,比单用阿司匹林,能够明显降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 话题到此,好像没有替格瑞洛什么事,那么替格瑞洛又是因何出现的呢?这要从氯吡格雷的不完美之处说起。 其实氯吡格雷是一种前体药物,需要在人体内被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才能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口服被吸收的氯吡格雷中,大约85%被体内的一种酶水解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15%经过肝脏细胞色素P450代谢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只有这部分经过肝脏代谢后的产物才能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这样的解释似乎太过于专业化,那就换一种简单的说法: 氯吡格雷口服后不能百分百发挥作用,先被人体“过滤掉”85%,剩余的15%再和肝脏中的一种酶产生“化学反应”,由此生成的产物才能真正的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然而人体肝脏中这种酶的活性有强有弱,因人而异,这种差异是由基因决定的,无法人为干预。但我们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的方法了解到其功能是强还是弱。对于那些酶活性减弱的人来说,氯吡格雷的作用会大打折扣,对于这种现象,我们的专业术语称之为“氯吡格雷抵抗”。所以,即使采用推荐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的疗法,也会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替格瑞洛随之应运而生,替格瑞洛不同于氯吡格雷,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替格瑞洛无需经肝脏代谢转化为活性产物,可以直接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此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具有更迅速、更强效的抗血小板效果。当通过基因检测确定患者服用氯吡格雷不能充分抑制血小板聚集时,可以考虑用替格瑞洛进行替换。但这并不是说换用替格瑞洛就绝对不会发生不良事件,因为并非所有的心血管不良事件都是由“氯吡格抵抗”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远离先前支架植入部位的斑块破裂而发生新的缺血事件。 虽然替格瑞洛的效果强于氯吡格雷,但凡事都有其两面性,在考虑到替格瑞洛优势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的另外一面,那就是替格瑞洛比氯吡格雷更容易发生出血事件,因为其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增强了,那么出血的发生概率也会增高。因此对于患者而言,不可盲目选择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一定要遵从临床医生的指导,因为介入手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来进行药物选择,而作为患者,您需要做的就是配合医生的指导,出院后也要定期来门诊复查,按医生的嘱托服药,切勿自行中止药物治疗。
天气热了,王阿姨觉得头晕,隔壁张伯伯就是头晕、手抬不起来诊断为腔梗的,不会自己也脑梗塞了吧?王阿姨不禁担忧起来,赶快到医院检查。头颅磁共振报告单上写着“多发性脑缺血灶”。啊呀,是不是自己“脑梗”了,王阿姨食不知味。想想自己才六十出头,这该怎么办啊! 在神经内科门诊,经常能遇到拿着CT或磁共振报告单的老年人焦急地询问:“医生,我脑梗了!怎么办啊”。当仔细询问后会发现报告单上写的是“腔隙性脑梗塞”或者“腔隙性缺血灶”。那么这些名称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是不是就是严重的脑梗塞呢?以后会痴呆吗?会不会瘫痪在床? 什么是脑小血管病? 我们平常所说的“脑卒中”是指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堵塞而引起脑组织损伤、大脑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其中血管破裂引起的叫“出血性卒中”,也称“脑溢血”,血管堵塞引起的叫“缺血性卒中”,也称“脑梗死”。不论是“脑溢血”还是“脑梗死”,都是脑血管病变的结果,因此,医学上又根据病变血管的粗细进一步细分为大血管病变和小血管病。 显然,小血管病特指病变血管是比较细小的血管。管径要多小才算是小血管呢?目前还缺乏高度一致的看法。通常认为,管径在200μm以下的血管可以算是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等。我们一般人的头发直径在60-90μm,这也就是说,差不多比头发稍粗一点而已。但血管粗细可不仅仅体现在管径上有差别,不同管径的血管其血管壁结构也大为不同。粗的血管承受的血流压力大,管壁有发达的平滑肌层和弹力纤维层辅助收缩。而细小的血管主要生理功能是分流血液,承压较小,管壁肌层较少或缺如。 结构不同,病变形式也不同。脑小血管病不仅容易出现堵塞造成组织缺血,还容易出现破裂出血的情况。因此,弄清楚是否存在这一疾病,对卒中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简称腔梗,是脑梗塞一种临床亚型。腔隙的意思是小,也就是比较小的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主要原因是直径100-400μm 的小动脉闭塞,在头颅CT或者磁共振上表现为病灶的直径小于1.5cm。导致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因有高血压病导致动脉管壁透明样变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栓塞性阻塞和其他原因导致的小动脉闭塞。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腔隙性脑梗塞常合并有突发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如突然间言语不清、一侧口角流口水,一边的手或腿突然没有力气、突然发麻,突然走路不稳。如上文中的张伯伯,突发一侧上肢没有力气,急送到医院确诊是急性腔隙性脑梗塞。 也有一些人群,平常没有什么特殊的症状,在体检做头颅CT或磁共振时发现有腔隙性脑梗塞,这种情况称为无症状性脑梗塞。这些脑梗塞和年龄增长、高血压病、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尿酸增高、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相关。 虽然临床上没有特殊表现,有无症状性脑梗塞的患者再发脑梗的风险较无脑梗塞患者高2-5倍。一旦发现就需要早期明确病因,给予合适的个体化干预方案,预防新发脑梗塞的发生。 脑小血管病还有什么表现? 虽然脑小血管病是以脑内比较细小的血管病变为特点的一类疾病,是衰老大脑最常见的病理改变之一。千万别因为损害的血管比较细小就小瞧它,它可是引起老年人记忆力减退、走路不稳的重要原因,而且还跟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除了上文介绍的腔隙性脑梗塞,其他脑小血管病变类型,包括脑白质病变、血管腔隙扩大、微出血及脑萎缩等,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影像检查技术的进展,通过磁共振或CT影像检查才能发现的一些特征性表现。 像我们常在报告上看到的脑缺血灶,这是一个影像学的概念,指在磁共振的特定序列上看到大脑深部的白质的出现弥漫性、斑点状或斑片状改变,因此有时候也称作脑白质高信号。脑白质高信号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在60-70岁的人群中,约87%发生皮质下白质病变,脑室旁白质病变的发生率为68%;在80-89岁人群中,几乎所有人都会有皮质下病变,95%存在脑室周围白质病变。 脑小血管病有什么症状? 这些病变具有累积效应,常随时间而逐渐加重,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运动能力减退。比如记事的能力会变差,集中注意力也会变得困难,完成某些复杂一点的事情时找不到头绪,不能制定合理规划等等。运动能力的下降常表现为走路变慢、走路不稳、怕摔倒或经常摔倒。此外还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患者常会变得容易焦虑或抑郁、情绪多变、淡漠甚至出现幻觉等。 有人可能会纳闷:记忆力下降、走路腿脚不好,这些不就是“老年病”吗?上了年纪不就都是会这样吗?把这些症状简单归因于大脑“老化”是这种疾病常见的误区之一。脑小血管病的一些表现的确在老年人群中更多见,也会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衰老”就是病因。有些脑白质病变在35岁以后即可出现,难道这也是“衰老”导致的吗?显然不是。真正的原因还是血管本身出现了问题,导致大脑过早出现了机能失调。 所以,像王阿姨那样,检查结果报告脑缺血灶,不用太担心,可请医生看看是否是符合年龄的表现,检测一下是否有特别的神经系统症状,同时需要检查一下是否存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并及时控制。 如何防治脑小血管病? 有些细心的患者朋友们会仔细比较自己拍的片子,发现即使很努力按大夫要求的去做,那些腔梗啊、缺血啊都不会少。是不是治不治都一样,干脆不要耗时耗力去治疗了呢?答案显然也不是。虽然目前对这一疾病的认识还亟待深入研究,但很多已知的影响因素对疾病的进展有很大影响。如果能系统科学地精细管理,就会延缓症状的出现,保持健康的老年生活。 目前证实与脑小血管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脏疾病、颈动脉狭窄、肾脏功能等。 如果老年朋友们出现走路腿脚不好、记忆力较同龄人更差,就需要警惕是否有脑小血管病的可能,建议去医院做一些详细的诊断和评估。同时要做到规律作息,戒烟限酒,适度体力及脑力劳动;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水果蔬菜;避免暴饮暴食、过度肥胖;定期检测血压、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定期检测血糖,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此外,考虑到这一疾病还会与脑出血风险增加有关,不要盲目地吃阿司匹林,需要在临床医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自己的治疗方案,定期随访病情变化。
首先说,低压到了100 mmHg肯定需要治疗,具体用不用药、用什么药需要视情况而定。 这种情况多见于中青年人,常伴有肥胖、生活不规律、运动少、睡眠不足、工作紧张、压力大、喝酒多等情况。 如果能够在两三个月内纠正这些因素,特别是思想放松、增加运动、减轻体重、保证充分睡眠,血压完全可以下降到90 mmHg以下,可以不吃降压药物。如果不能改变这些因素,就要吃药了。 只要血压高就要处理,这是基本原则。 不用药可以解决问题当然好,不用药不能解决血压高的问题就要吃药。 明知血压高却不治疗是极其错误的,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心、脑、肾受到高血压的损害,甚至发生不可逆性严重疾患。 在药物选择方面,应该首先考虑使用普利类或沙坦类降压药物。 如果血压高伴有心率过快,也可以选用洛尔类(例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罗洛尔等)药物。 一种药物不能满意控制血压时,可以加用地平类药物。具体用药方案请由医生确定。
心脏病是危害人民群众的常见病,不仅死亡率高,而且发病率也有增长趋势。为了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我们应对心脏病早期症状有所了解,以便做出更好的治疗和预防。 一、心脏病都有哪些症状? 1、呼吸困难 心脏病人出现的胸闷、呼吸困难的症状多与肺郁血有关,所以此类症状常发生在夜间或卧位时,采用坐位时症状得到减轻,症状一般为阵发性。在进行体力活动与上楼时也可发生。 2、胸痛 心脏病患者表现的胸痛,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体力劳动、运动、脑力劳动和情绪激动。部位可位于心前区、胸骨后,常放射至左肩、左臂,有时会表现出牙疼等不典型情况,疼痛时有一种胸部紧缩样感觉,持续2-3分钟,一般停止活动或舌下含硝酸甘油可终止。持续时间根据病人严重性也有不同,少则数分钟,多则数小时持续不缓解,必须紧急治疗。有些心脏神经官能症者也有胸痛,多数位于左前胸乳部或乳下,部位可经常变化,刺痛较短暂,隐痛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与活动无关,心前区多有压痛点。必须区别于心脏病人。 3、肩部疼痛:一般认为肩部疼痛与心脏病无关紧要,然而,有不少心脏病人也常有肩痛的现象,特别是左肩、左手臂酸痛,为阵发性,并与气候无关。据有关资料表明,冠心病人肩痛者约占病人总数的65%左右,这是与血液流动动力学及神经走向有关。故中老年人发生肩痛,特别是左肩疼痛尤烈者,切莫简单地贴上块风湿膏就算了事,应经常注意自己的心脏情况。 4、水肿 心脏负荷过重致静脉回流受阻,远端血管充血发生水肿,也是心脏病人常见症状。除心衰外,轻微水肿往往是先兆症状。凡中年人有浮肿,都应及早求医 5、耳鸣 据相关人员研究发现,心脏病的早期病人,尤其是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动脉硬化,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耳鸣,这是因为内耳的微细血管变化相对比较敏感,心血管动力学上出现异常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耳内便可以得到此类先兆的信息。所以,45岁以上的中年人如果在一周内频繁出现耳鸣,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 6、打鼾 目前研究证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SA)患者患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的发病率高。所以打鼾可能是心脏病的早期的症状。有研究认为:睡眠时打鼾表示心脏仍处于工作状态,是心脏病的警报信号,应以此作为诊断心脏病的依据之一。所以,如果一个人长期持续打鼾,要留心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此为常见心脏病的早期的表现。 二、如何做到健康预防? 1、控制体重及血脂 研究表明:肥胖是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体重增加10%,胆固醇平均增加18.5mmol/L,冠心病危险增加38%;体重增加20%,冠心病危险增加86%,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比没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冠心病患病率增加1倍。 2、戒烟 吸烟也是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烟草中的烟碱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过量吸烟又可使血压下降)、心脏耗氧量增加、血管痉挛、血液流动异常以及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加。 3、戒酒 对于患有心脏病的人来说,酗酒不仅会加重心脏的负担,甚至会导致心律失常,并影响脂肪代谢,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 4、改善生活环境 污染严重及噪音强度较大的地方,可能诱发心脏病。因此改善居住环境,扩大绿化面积,降低噪音,防止各种污染,避免拥挤。 5、合理饮食 应有合理的饮食安排。高脂血症、不平衡膳食、糖尿病和肥胖都和膳食营养有关,所以,从心脏病的防治角度看营养因素十分重要。原则上应做到“三低”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 6、适量运动 积极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维持经常性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身体正常的代谢,尤其对促进脂肪代谢,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能增强免疫力。 7、有规律的生活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
张梅静 赵运涛校 航天中心医院心脏医学部 随着生活水平及健康意识的提升,患者们经常会关心一个问题,检查结果提示血管有斑块,是不是意味着马上就要面临心梗、脑血栓的急性事件?其实不然,今天,我们聊一聊血管斑块和血栓到底有何区别? 首先,斑块主要是动脉血管内脂质沉积,也就是粥样硬化性改变,临床上分为稳定斑块(亦称“硬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亦称“软斑块”)。硬斑块顾名思义就是比较硬,它主要是钙化的斑块,还有扁平的斑块,它属于一种稳定性的斑块,不容易脱落,也不太容易破裂,我们形容似“皮厚馅小的饺子”,只是随着斑块的增大可能会造成动脉血管管腔的狭窄,狭窄程度越大造成缺血、缺氧的机会就越大。而软斑块是由脂质、纤维蛋白原和血栓组成,极不稳定且容易破裂,就像“皮薄馅大的饺子”,一旦破裂,就会导致急性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形成急性血管闭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者急性脑梗死等事件的发生。 那么,血栓又是怎么回事?血管上形成的斑块,随时可能在血流冲击、血压升高等因素的影响下破裂而暴露在血流中,此时血液中的血小板就会赶来止血而聚积在其周围,越积越多形成更大的团块,就形成了血栓。 由此可见,斑块是发生于血管上的一种病变,而血栓并不长在血管上,是由于斑块破裂后形成的“血块”;二者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一个是因,一个是果,对于存在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需要共同防治。 参考文献: 1.刘峰,王炳银.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2;3(20):171-174. 2. Naghavi M, Libby P, Falk E, et al. From vulnerable plaque to vulnerable patient: a call for new definitions and risk assessment strategies: Part I.Circulation,2003, 108(14): 1664-1672. 航天中心医院心脏医学部是我院重点学科,下辖五个专业学科: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心脏监护中心(CCU)、心血管介入诊疗中心和心脏功能室。凭借在心血管领域的专业成绩,于2012年被美国心脏学会授予为“美国心脏学会专业示范中心”。2017年被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授予为“首批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单位”。 学科带头人丁春华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研究员,是我院从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心脏中心引进的归国专家,专业从事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专注于心律失常相关疾病的诊治及研究工作,曾电击除颤174次成功抢救恶性心律失常伴心衰患者。担任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客座教授、心律失常专业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心律》杂志编委、美国《循环》、美国《应用生理学》等杂志审稿人。美国心律协会会员、美国华裔心脏协会会员、北美华人生物医药协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心电技术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心电学学会常委、北京心脏学会委员等。 科室现有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11人,主治医师7人,研究生导师1人,博士后2人,博士4人,硕士16人,是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具备心血管专业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资质。我部医护力量雄厚,分为心律失常组、冠心病介入组、心脏重症组、药物治疗组、心脏外科组,致力于为病患提供全方位的、专业的、安全的、高效的心脏医学服务。我部目前有床位74张,其中重症监护床位9张,配备有多项指标监测的惠普(HP)监护设备、除颤设备、临时起搏装置、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DSA)、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及具有组织斑块分析功能的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IVUS)以及Carto、Ensite等三维导航标测系统等各种诊断、治疗设备。 我部心内科技术精湛,开展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高血脂、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常规诊疗,同时常规开展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等介入诊治技术。心内科在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和起搏器/ICD植入治疗、复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二尖瓣狭窄的球囊扩张术治疗等均处于国内领先行列。 我部心血管外科实力雄厚,是中心重要的亚专业组,医疗队伍力量强,全部为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学历,开展的业务涵盖了包括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大血管病介入及全弓置换等开放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各类心脏外科手术,复杂重症心脏术后切口感染的外科治疗,手术设备先进,体外循环技术优良,监护水平一流,手术成功率达国内先进水平。每年复杂重症手术例数稳定在150例左右,并且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极低,在患者中有良好的口碑。 我部充分发挥心血管内外科的优势,在北京西区率先成立体外生命支持团队,开展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成功救治了多例常规治疗无效的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危重症病人,受到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 心脏医学部历经40余年的发展壮大,现已成为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科室。科室在医学科技、管理制度、学术交流、文化建设和医患和谐上创新,以人为本,为心血管患者创造最好的治疗环境、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开展介入手术: 1.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复杂冠脉介入治疗 2. 导管射频消融、冷冻消融治疗: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 3. 三维标测和导管射频消融、冷冻消融治疗:房性早搏(房早)、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心房颤动(房颤)、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4. 起搏器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晕厥 5. 心室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 6. 植入性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心律失常 7. 晕厥或头晕倒、家族、先天性或复杂心电图的心内电生理检查等 8. 房颤左心耳封堵术 开展心血管外科手术: 1. 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 2.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及成形手术 3.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4. 大血管病介入 5. 主动脉夹层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术 6. 复杂重症心脏术后切口感染 医生出诊时间表(出诊时间以当天挂号为准) 北京市预约挂号:http://www.bjguahao.gov.cn/hp/appoint/132.htm ★ 如网络和电话号满,可尝试到医院自助机或窗口挂号 自助机挂号:门诊楼大厅的自助机可挂当天号源及预约挂号 微信预约挂号:搜索公众号 “航天中心医院心脏医学部” 关注即可微信预约挂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泉路15号航天中心医院康复楼7层 100049 乘车方式:乘坐地铁1号线在玉泉路站下车,由B2口出站,向北乘坐运通114、941快、专110、612、481、610、389、78、507等公交车(1-2站),在航天部医院下车,马路对面即是。
生活中有一部分人群反复胸痛发作,尤其是合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群,一般情况下首先考虑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行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确诊后,可以给予药物和/或介入治疗。但有一些人,临床中也表现为胸痛,做了冠状动脉造影或CTA却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我们过去经常把这种情况诊断为心脏神经症,认为患者是过度焦虑造成。可是情况真是这样的吗?近年来,“冠脉微血管病变”被越来越多提到,被认为是造成心肌缺血的重要原因。 那么什么是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是指冠状前小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劳力性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临床综合征。此前曾称之为X综合征,微血管性心绞痛。我们先了解一下冠状动脉血液循环系统(如下图),包括3个节段:(1)心外膜下冠状动脉:血管内径 0.5 mm~5 mm。(2)前小动脉:血管内径约为0.1 mm~0.5 mm。(3)小动脉:血管内径< 0.1 mm。前小动脉和小动脉构成了冠状动脉微血管。冠状动脉造影只能显示直径>0.5mm的血管,却看不到庞大的心肌内微循环血管。因此,很多微血管病变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往往正常。 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来检测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呢? 检查方法: 1.无创伤性技术:包括负荷超声心动图,心肌核素显像(SPECT)和心血管磁共振(CMRI)。 2.创伤性技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心外膜冠脉血流通畅情况或者微循环阻力指数。 治疗: 冠脉微血管病变可独立存在或者与心外膜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共存。治疗主要是控制危险因素,包括调整生活方式、控制血糖、控制血压、调整血脂、戒烟和适当运动。若症状持续,可给予抗心肌缺血的经典药物。 首选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及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盐酸地尔硫卓)。β受体阻滞剂在交感兴奋性增强的患者疗效较好,钙通道阻滞剂对以微血管痉挛疗为主的心绞痛疗效好,如果单药效果欠佳可以联合应用两种药物;其他药物还有雷诺嗪、ACEI(福辛普利,贝那普利等)和尼可地尔等。
钾离子是人体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在维持神经、肌肉细胞正常生理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钾离子负责调节心肌和骨骼肌的兴奋性,在心内科疾病中,血钾的异常可导致多种类型心律失常,因此对于心内科医生来说,对患者血钾水平的关注度更高。正常人每天从饮食中摄入的钾约为1mmol/Kg,对于正常人体而言,约90%的钾从肾脏排泄,约10%经胃肠道和汗液排泄。当钾摄入过多时,肾外排钾途径先起作用,肾脏在24-36小时后排钾随之增多,因此在肾功能正常时,单纯钾摄入增多很少引起高钾血症。当钾摄入减少时,肾脏排钾减少发生较晚,发挥最大作用需7-10天,因此,单纯钾摄入减少即可引起低钾血症。 低钾、高钾是如何界定的呢?从化验血钾的结果就可以轻松得知:低钾血症指的是血清钾离子浓度<3.5mmol/L;高钾血症指的是血钾离子浓度>5.5mmol/L。 低钾血症者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交界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并非所有的低钾血症都会引发上述心律失常,引起心律失常的血清钾浓度,在患者间的差异很大。一项试验表明,如果患者的血清钾浓度下降至3.0mol/L或更低时,这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更高。如果同时存在其他因素,如冠状动脉缺血、洋地黄过量、镁离子缺乏等,则更易引起心律失常。 对正常人而言,只要不是严重营养不良、挑食者,一般不会出现低钾,对于长期服用利尿剂或有长期腹泻的人来说,低钾血症的风险更高。如果有上述情况,要注意平时口服补钾药物,定期来门诊化验一下血钾水平,避免出现低血钾。 高钾血症的原因相对复杂,肾功能正常时,摄入过多的钾并不易引起高钾血症,但肾功能不全和糖尿病患者摄入过多则会引起高钾血症。严重肾衰竭的患者即使没有过多摄入含钾药物或食物,由于肾脏排泄钾的功能减退,也会引起高钾。当然如果因为低钾血症而过度服用补钾药物时也可引起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最严重的表现为肌无力或肌麻痹、心脏传导异常及心律失常。可能见到的传导异常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双束支传导阻滞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与高钾血症相关的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缓慢型室性自主心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心搏停止,这些表现常发生于慢性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大于等于7.0mmol/L时,或者也可能发生于血清钾急剧升高但血钾水平低于7.0mmol/L时。 高钾不同于低钾,不是口服某种药物就能纠正的,降低高血钾大多需静脉用药,因此要住院治疗,主要包括静脉给予钙剂、静脉给予胰岛素以促使细胞外钾进入细胞内,肾功能无严重受损时使用袢利尿剂或噻嗪类利尿剂,肾功能严重受损时使用血液透析治疗等。 通过以上的介绍,不知各位患者朋友对于血钾是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希望本文可以对您有所帮助,不要忽视自己的血钾。
有人连续测量几次血压,发现每次跟每次的测量结果都不一样,于是怀疑血压计不准、误差太大,或者认为自己血压不平稳、波动太大。 其实这是正常现象。无论有没有高血压,我们的血压水平都是一直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如果你每分钟测量一次血压,连续测量三次,你会发现每次测量结果都会不同,有时可以相差10 mmHg以上。 健康人的血压,每天可以上下波动30-40 mmHg。这样的血压波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与内稳态的变化。 血压是一个很“娇气”的指标,很容易受到身体内部或外部环境的影响。 连续监测血压你会发现,哪怕轻微的情绪变化都会显著影响血压水平;测血压时靠在椅子背上和笔挺的坐着所测出的数值也不一样;安静坐着和边测血压边说话所得数值也不一样;翘着二郎腿或两腿放平更可以对血压测量结果产生明显影响……。 正因如此,我们反复强调测血压时一定要采取规范化的血压测量方法,包括测血压前至少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30分钟内禁止吸烟或饮茶与咖啡,测血压前排空膀胱,测血压时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且不许说话等等。条件允许时,应相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的2次读数相差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一、什么叫心律失常? 心律是心脏跳动的节律,正常人心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像钟摆一样“滴答”“滴答”,非常稳定地按照一定的节律跳动。如果心脏跳动的节律失去规律性,则称为心律失常。 二、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 由于人们习惯了心脏有条不紊地跳动,因此,一般不会感觉到心脏的跳动,但一旦心脏的跳动失去了原有的规律,就会感到不舒服,有的感到“心脏忽然停顿一下,像乘电梯一样有一种坠落感”,有的感到心脏突然猛烈冲击胸部,有的则觉得“心脏快跳到喉咙里了”,更多的是觉得心悸、胸痛、眩晕、心前区不适感、憋闷、气急、手足发凉和晕厥,甚至猝死。如果有以上症状,应警惕自己患了心律失常,须及时到医院心血管专科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三、心律失常的辅助检查 常规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DCG)、电生理检查、运动试验等。 四、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 1、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一个正常的心脏,有很好的代偿和调节能力,当心率增快到180次/分,仍能满足心排出量。当心率减慢到40次/分时,甚至30次/分时,亦能维持足够的心排出量,维持正常血液循环状态,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但如果心脏有病变,心脏功能不正常时,便失去了代偿和调节能力,引起心排出量减少,使血压下降及血液循环障碍。如果心房收缩功能失常,或心房和心室收缩程序改变,能使心排出量下降30%左右,引起患者心悸、胸闷、无力等症状。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药物、电复律、射频消融或安装起搏器等,纠正心律失常,便可维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 2、减轻或消除症状:多数心律失常的患者有一定的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无力等症状,甚至影响睡眠、工作、休息及日常生活。如果得到及时治疗,上述症状减轻或消失,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预防猝死:心源性猝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死亡形式,猝死的病例中,有80%-90%的患者死于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并发室颤,其余10%-20%是缓慢型心律失常和电机械分离(心电图显示电活动,但听不到心音)。因此抗心律失常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对预防猝死起到一定的作用。 五、心律失常的健康指导 完全预防心律失常发生有时非常困难,但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发生率。 1、预防诱发因素,常见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感冒发烧,盐摄入过多,血钾、血镁低等。 2、进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戒烟、酒,不宜饮浓茶、咖啡。 3、生活规律,按时睡觉、起床,保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 4、定期门诊随访,检测心电图,学会自测脉搏,自我监测病情,家属学会心肺复苏术,以备应急。 5、安装起搏器者,外出时随身携带诊断卡,注明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起搏器型号,以备急用。 6、合理用药 有些病人往往听信病友的建议,自行改药、改量,这样是很危险的,不同的心律失常用药也是不同的,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用药后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