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女性患者,糖尿病足溃烂伴疼痛入院,合并多种血管性疾病,完善术前准备、评估心脑肺功能,局麻下行下肢动脉介入术,希望通过后期换药处理,伤口愈合。 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血管超声及动脉硬化程度,避免足部破溃,及时发现异常,早期干预!才能避免终末期血管事件的发生。
67岁男性患者,头晕入院,血管超声提示左侧锁骨下动脉闭塞、椎动脉窃血、左侧颈内动脉狭窄, 完善造影检查,证实左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左侧锁骨下动脉闭塞、椎动脉窃血,同时完成颈动脉支架和锁骨下动脉支架治疗,降低后期发生脑血管事件的概率。血管超声无创、简便,对于长期吸烟以及合并危险因素者,需要定期复查颈部血管超声,及时发现异常,早期干预!才能避免终末期血管事件的发生。
答:间歇性跛行是专门用于反映下肢缺血的一个名词,就是在不走路的时候没有明显的不适,但一走路患病下肢就会出现酸胀不适感,以致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休息一段时间后这种不适感消失,又可以继续走路。在临床上我们把这种症状称为间歇性跛行。
答:近年来由于PWV与动脉僵硬度的正相关性,再加上它的测量方法简便易行而又不造成创伤,所以被广泛应用来作为评估动脉僵硬度的一个指标。PWV可以较好地反映大动脉的扩张性,PWV越快,动脉的扩张性越差,僵硬度越高,弹性越差。
答:正常的情况下PWV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一般情况下PWV正常值为:45岁以下成人<9米/秒(m/s);45岁以上<10m pwv="">13m/s提示冠状动脉发生病变。
答:动脉在人体形似一棵树,动脉的血液为各个脏器供给营养。血流受阻导致器官营养供给不足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临床事件。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可造成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脑供血不足、眩晕、头疼、精神症状、痴呆、意识丧失、偏瘫、失语等严重后果;肾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肾动脉狭窄和顽固性高血压;肠系膜动脉硬化可引起消化不良、便秘、腹泻;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间歇性跛行,严重时发生肢端缺血坏死。
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存在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血管损伤因素,血管最先受损的部位是血管内皮,接着血液中过多的脂肪组织沉积于血管壁,形成早期的脂肪条纹,经过数年至数十年的进展,发展为阻塞血管腔的粥样硬化斑块。
答:动脉硬化早期所有的症状都与发生硬化的动脉所供应的器官有关。不同部位动脉发生硬化,其症状差异很大。动脉硬化早期症状有:心悸、胸痛、胸闷、眩晕、头疼、昏厥、下肢发凉、肢体麻木、间歇性跛行、视力降低、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体力下降等。
答: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血管相关的运动性猝死、高血压、高脂血症、静脉曲张、精索静脉曲张、静脉炎、脉管炎、大动脉炎、动脉硬化闭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布氏综合征、雷诺综合症、过敏性紫癜、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红斑性肢痛症、糖尿病足、脑出血和脑梗死等均属于血管性疾病。
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多达54.4万。也就是说,每天至少1000多人猝死。而这种“猝死”并不一定是猝不及防,更多的在于血管疾病已经“缠身”在前。受访人:王宏宇教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疾病社区防治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血管医学中心主任透支身体,忽视健康,容易被“猝死”击倒采访人:付东红刘欢采访人:中青年猝死频发,作为血管病学专家,您怎么看这种“猝死”?王宏宇:中青年猝死中,有的属于过劳死,如证券经理,有的属于运动死,如运动员,本质都是透支了身体机能的极限。而大多数的猝死源于心脑血管疾病,如大面积的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主动脉瘤破裂、脑梗塞和脑出血等。关于猝死,世卫组织的定义是:突然发生的,未能预料到的死亡,从发生不适到死亡,间隔不足6小时。猝死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疾病有多么难治,而是这些疾病以突袭的方式出现,让人措手不及。体弱多病,三天两头不舒服跑医院,这类人群的猝死发生率反而比较低,因为他们对身体比较在意,不可能让身体透支;另外,常去医院检查,发现一些可能引发猝死的原因,医生当即就给出治疗方案了。相反,身体比较“皮实”,平时很少看病吃药的人更容易“猝死”,因为他们不会知道自己身上背着“定时炸弹”,也不会在意身体发出的疾病信号,往往容易被“猝死”击倒。而这种“猝死”并不一定是猝不及防,更多的在于血管疾病已经“缠身”在前而目前关注不够。血管相关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等已经成为中青年高端人才主要的健康危险因素。血管健康不可割裂,要确立“血管树”概念采访人:近些年,我们听到一个专业名词——“血管医学”,如何理解?王宏宇:血管医学是近10年逐步形成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它是以血管为基础,将人的血管树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发生在心、脑、肾、肺、肠道、外周等器官和系统疾病的一门新型交叉医学学科,包括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干预及康复等方面。血管医学也将成为集传统的心血管病学、神经科学、内分泌学、肾内科学、冠状动脉外科学、血管外科学、血管生物力学和健康教育学和遗传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采访人:怎么看待您所说的“血管树”?王宏宇:要把血管健康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割裂划分为心脏冠脉血管、脑血管、肾血管、下肢动脉,要确立“血管树”的概念。动脉在人体形似一棵树,动脉的血液为各个脏器供应营养,血流受阻导致器官营养供给不足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临床事件。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可造成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绞痛乃至心肌梗死;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脑供血不足、眩晕、头痛、精神症状、痴呆、意识丧失、偏瘫、失语等严重后果;肾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肾动脉狭窄和顽固性高血压;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消化不良、便秘、腹泻;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间歇性跛行,严重时发生肢端缺血坏死。采访人:所以我们需要关注整个血管树的相关疾病……王宏宇:对。血管疾病是累及全身重要脏器的系统性病症。血管相关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是健康的“头号杀手”。肺动脉栓塞可导致猝死;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栓塞、糖尿病足等可发生于心、脑、肾和肢体,使组织坏死,不仅威胁生命,而且造成躯体残疾;静脉及淋巴回流障碍与静脉瓣功能不全均可致常年下肢肿胀、小腿色素沉着、瘙痒及溃疡。这些血管疾病患者处于“半残疾”状态。猝死、心肌梗死、脑梗塞、外周动脉闭塞等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相关,并导致进行性血管损伤,最终引发心脏和血管事件。受疾病打击后的幸存者,相当一部分可能残留运动功能障碍,虽然能够长期存活,却无法继续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即使是没有明显躯体后遗症者,对如何预防疾病再次发作往往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表现在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症状较轻,对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最终很有可能导致更加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另一部分人则对疾病抱有过度恐惧的心理,从此长期卧床休息,远离正常生活,无法完整地回归社会。综合评估,建立“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新模式”采访人:您总在强调“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新模式”,这是什么模式?王宏宇:就是摒弃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理念,而是将全身重要脏器如心脏、脑、肾和外周器官看作一个整体,综合评估其供应血管的健康状况,指导医务人员采取包括生活方式改善、药物、外科手术或介入等及早干预策略,早期检测、预防乃至逆转不良血管事件。新模式除了预防及治疗,还包括疾病后期的康复及终生血管管理,定期监测血管健康状况,防止不良血管事件的再发。为此,2004年原国家卫生部批准“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推广”项目作为十年百项计划之一向全国推广,目前已在全国20多省市进行了专科医生的培训与血管医学的推广。2010年我国首个血管医学专业学科——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科开设,综合了从基础和临床研究、疾病早期检测、预防、内外科和介入治疗到终身康复管理。此外举办血管医学年会已有十三届,作为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与国内外专家深入交流血管医学的现状及发展。2011年和2014年分别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北京大学开设血管医学课程,并与全国医学院校联合开展“中国大学生走近血管医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从青少年医学生开始开展血管医学的教育,对于这一新型学科的发展意义重大。采访人:血管应该如何管理?王宏宇:早期发现是血管病预防工作的精髓。血管性疾病是累及全身重要脏器的病症,减少血管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仅要重视和治疗急性严重血管事件,及时挽救患者生命,更要重视血管健康的维护和血管病变早期检测。对高危人群进行血管病变的早期评价和血管早期病变逆转,对于预防临床血管事件和维护血管健康极为重要。规范地早期识别血管病变,对疾病危险因素早期控制,早期症状提高警惕,早期发现血管病变信号,监测血管早期病变进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血管进行管理。血管疾病最好的预防阶段是青少年时期,应在没有发病时对他们进行血管筛查,建立血管健康档案及血管健康社区防治中心。有高危因素者要进行定期筛查,结果异常者在心脑血管专科医务人员或具有一定心脑血管预防治疗知识人员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改变生活方式、降脂、降压、戒烟等疾病的一级预防,争取早期避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对于有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及血管支架和外科手术治疗后的患者,血管健康管理将提供全程管理,也就是从早期评估预防、治疗到后期康复及血管健康终身监测。采访人:您对中国血管医学发展有哪些建议?王宏宇:对于血管疾病的防治,只有长期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方针,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终末期恶性血管事件的发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血管医学发展的重点应聚力于四个方面:第一,抓住早期血管病变检测,应用无创性血管结构和功能检测指标建立的血管病变早期评价系统可以整体评估血管健康状况,早期识别血管病变;第二,推动以转化医学为核心的血管医学研究,实现从基础到临床的有机结合;第三,优化以社区医疗和全科医师为主体的血管健康管理和康复;第四,坚持中西医结合防治血管疾病的方略,早期血管疾病患者往往较年轻,通常无传统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无西药可用。但此类人群通常已存在需治疗的血管早期病变,因此,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毒副作用较少的植物药成为理想的选择,如丹参、银杏叶提取物等。此外,终末期血管病患者往往多器官疾病并存,患者服药种类和数量较多,尤其存在多种并发症时,需要应用中药调理或联合治疗。本文已刊登至《北京青年报》第10194期原文链接:http://epaper.ynet.com/html/2016-08/24/content_21472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