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9克,白芍24克,川芎6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泽泻15克。水煎服。女人看到此方,一定要抄下来,说不定能帮你省掉一大笔钱,还能省掉不必要的痛苦。这张方子,究竟是什么原理?它为什么可以治疗女人肚子痛?我想从3个方面,全方位给大家介绍此方:第一,我们可以从活血化瘀角度认识此方。女人肚子疼,很大程度上是由瘀血导致的。女人盆腔里的子宫,本身就是排血的,一旦排血不畅,有了淤血,阻滞在经脉里,就会导致经脉不通,不通则痛,这是瘀血疼痛,很多女人月经发黑、有块,痛经,这显然就是瘀血做痛。除了子宫,女人的输卵管、盆腔里面也分布着大量的血管,一旦里面产生瘀血,都会导致疼痛。当归芍药散中,当归、白芍、川芎,这3味药都有活血的功效。比如当归,它可以补血、活血,既能治疗血虚,又能治疗血瘀,令血消散,归于当归之处,这不就是活血嘛?所以当归可以活血。而川芎,更是活血止痛的名药,它既能行气,又能活血,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通,气血皆通,疼痛就会消失,所以,川芎是活血止痛的名药。而白芍,《神农本草经》中明确记载可以“除血痹”,血痹,就是闭阻的血液,也就是瘀血,可见,白芍也有活血止痛的作用。有了这3大活血祛瘀名药,将盆腔、子宫、输卵管处的瘀血消除,则疼痛就会消失。不但能够消除疼痛,甚至有形的瘀血团块,都可以消除,后面有一个卵巢囊肿的医案,就讲到了这个情况。当然啦,有瘀血的地方,由于不通,往往还会产生积液,瘀血和积液往往相伴而生,剩下的白术、茯苓、泽泻就是消除积液的,比如盆腔积液,输卵管积液。以上是从活血化瘀止痛、消除积液方面来说。有淤血的女人,如果出现疼痛,当然可以用此方来治疗。第二,我们可以从“调和肝脾”的角度来认识这个方子。女人的肚子,按照医学术语,称作腹部,腹部,在中医看来属于脾的管控范围,中医讲,脾主大腹,就是说整个腹部都归脾管辖。而一旦脾虚,肝就会乘虚而入,因为肝属木,脾属土,木本来就能克土。现在脾土虚了,肝木就更加肆无忌惮,直接冲入脾的范围中捣乱,这就叫“土虚木贼”。肝木一旦在腹部作威作福,那么腹部就会疼痛不安。所以,治疗这种“土虚木贼”的腹痛,当然就得健脾抑木,健脾为主,抑木为辅。这个方子中,茯苓、白术都是直接健脾的药物,可以充实脾气,增强脾脏的正气,这样肝木就不敢虎视眈眈了,就不敢前来捣乱了,疼痛也就停止了,这是解决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还要约束一下肝脏,让它不要那么横,不要欺负脾土,这就叫抑木。用什么来约束肝脏呢?其中,最重要的药物就是白芍。白芍是酸性的药物,具有收敛的能力,可以收敛肝气,肝气得到收敛,就不那么嚣张了。在《金匮要略》原方中,白芍用到了一斤,用量是最大的,就是来收敛残暴的肝气,进而起到止痛作用。以上,是从辅脾抑肝的角度来分析。如果一个女人有点脾虚,经常拉肚子,或者舌苔发白,有湿气,或者脾虚水肿,同时又爱腹痛,那么就可以用当归芍药散,辅脾抑木,止住腹痛,同时还能除湿。最后,我们还需要从祛湿的角度来理解一下这个方子,这对于治疗白带和盆腔积液有重要意义。前面讲的,都是当归芍药散治疗腹痛,其实当归芍药散对于各种盆腔积液、输卵管积液、白带过多,下肢腹中,也有很好地疗效。为什么当归芍药散有这些功能?主要就是里面有茯苓、泽泻、白术等药。茯苓、白术可以健脾,脾主运化湿邪,脾强大了,停聚的湿邪就会减少。而泽泻,更是直接排水的药物,对各种积液都有直接的排泄作用。所以,一个女人,如果腹腔有各种积液,或者白带淋漓不尽,就可以用这个方子来调。尤其是很多女人一旦来月经,就会出现水肿,这就是脾虚,水湿太过造成的。
有一个治疗痰湿耳鸣的小方子,只有三味药,白术,泽泻和石菖蒲。其中,白术15克,泽泻30克,石菖蒲15克,水煎服。白术和泽泻,这两味药合起来叫泽泻汤,也是《金匮要略》里的名方,张仲景用它来治疗“支饮苦冒眩”,就是说,一个人身体里有痰湿水饮,老是头晕,不清醒,就像乌云蔽日一样,这种情况下,单用白术、泽泻两味药就管用。
枳实12克、厚朴12克、薤白12克、桂枝9克、半夏9克、全瓜蒌30克。水煎服,可以放一小杯黄酒共同煎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医有许许多多的好方子,比如“血府逐瘀汤”、“丹参滴丸”等等,这些药都是活血化瘀的。除了活血化瘀派,中医治疗冠心病还有一个派别,也很厉害,这就是以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为代表的“通阳”派。仲景先师的观点是:阳虚而阴盛,则胸痹(bi)而痛。他所说的胸痹,就是胸痛,相当于现在的冠心病、心梗等。那么,什么是阳虚呢?为什么阳虚会导致心绞痛呢?大家注意,他所说的阳虚,跟我们普通认识上的全身性阳虚不同,这里的阳虚,特指胸部阳气不足。我们都知道,我们身体里有一块膈肌,这个膈肌是一块肌肉组织,把身体分成上下两部分。其中,心肺位于膈上,属于阳位;而脾胃、大小肠、子宫膀胱位于膈下,属于阴位。阳位以清虚的阳气为主,清朝的中医大师陈修园说过“胸为阳位似天空”,这就是说,胸腔就应该像天空一样,广阔无垠,虚空万里,只有这样,气机才能通畅,呼吸才会畅快。而人一旦上了年纪,胸部的清阳之气就会不断衰减,这就是仲景先师所说的阳虚的含义。一旦上部阳气不足了,那么下焦的阴邪就会虎视眈眈、趁虚而起,甚至冲逆上犯,充塞胸部阳位,影响胸部气的流通,进而导致胸部不通而痛。下焦的阴邪包括哪些物质呢?比如痰浊、水饮等等。前面说了,膈肌以下是脾胃、肠道、膀胱的居所,这些脏器里面,基本都是食物、水、粪便、尿液等东西,这些东西比较浊,性质属阴,所以称之为“浊阴”。尤其是脾胃不好的人,更容易生痰,脾胃是生痰之源,痰是浊中之浊,这些东西不但属阴,而且特别粘稠。这些痰浊等阴邪,趁着上焦阳虚,一下子冲上去,填塞了胸部清空部位,这就坏事了,本来的虚空一旦被填实,气就不能流通,人们的呼吸就会受到抑制,感到短气。所以,仲景先师说:“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这句话就是说,病人没有患发烧、怕冷等外感病(比如感冒),却感到胸中短气,这是因为胸中有了实邪。实邪充塞了胸部,影响气的流通,所以短气。一开始只是短气,慢慢往后发展,就变成了“胸背痛、短气”,当出现频繁胸痛、背痛的时候,这就是冠心病了。所以,仲景先师又在《金匮要略》中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所有症状都来了。仲景先师不但说明了下焦实邪是导致冠心病的致病因素,还描绘了下焦实邪向上冲犯的过程,他说“胸痹,胁下逆抢心”。阴邪从腹部上冲,经过胁肋部,直接冲到了心脏里,这就是“胁下逆抢心”,这个过程,是很形象的,展现了邪气上逆的过程。下焦的痰浊闭塞了上部,影响了气的流通,就会导致短气。随着痰浊增多,冲到心脏,堵塞心脉,就会导致心痛。所以,短气、胸痛,是冠心病两大症状。原因找到了,那他是怎么治疗“阳微阴盛”而胸痛的呢?这里用到了一首名方——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12克、厚朴12克、薤白12克、桂枝9克、半夏9克、全瓜蒌30克。水煎服,可以放一小杯黄酒共同煎煮。这个方子,组方非常明确,那就是通阳、化浊、降逆。前面说了,导致心痛的本质原因是上部阳虚,阳虚之后,给了下部的阴浊可乘之机,所以,为了避免再犯,首要任务就是充实上部阳气,亡羊补牢。在这里,桂枝和薤(xie)白是温通上部阳气的药物。薤白,又叫小蒜,它有一股非常浓烈的蒜味,气息非常冲鼻子,一些人说是蒜臭味。虽然薤白的味道不好闻,但它也正是依靠这个冲劲,才能宣通上部气机,促进上部气的流动,中医认为,它味辛,有宣通作用,可以宣通胸阳,胸部气一通,人们就不再短气了。桂枝,是直接补充胸部阳气的一味药,它是温热的,可以扶助阳气,助阳化气,把上部阳气补的足足的,下面的阴浊就不敢冒犯了。上部的阳虚是本,那么下部的痰浊阴邪就是标。怎么把这些“标”祛除呢?就得用化痰的药。化痰以瓜蒌和半夏为主力军。瓜蒌,长得圆圆的,跟小型西瓜很像,它里面有瓤,叫瓜蒌瓤,有种子,叫瓜蒌仁,有皮,叫瓜蒌皮。如果整个入药,就叫全瓜蒌。全瓜蒌可以化痰,中医称作涤痰,就是把粘痰给冲洗掉。瓜蒌吃了后,会有泻肚子的现象,这是把痰浊给祛除掉的表现,短期腹泻是正常的,不用害怕,可以借助腹泻,把肠道、脾胃里的阴浊之物给排泄出去,防止上犯。而半夏,更是燥湿化痰的专药。它质地干燥,可以燥湿化痰,把痰浊给中和掉。没了痰浊,就解决了一大隐患。这个方子里还有枳壳和厚朴,这两味药起降逆的作用。前面说过,下部的阴邪多了,会乘虚上冲,怎么把上冲的这股劲给降下来,不让它上犯呢?就得用枳壳和厚朴。这两味药,都有降气的作用,可以作用于大肠,帮助肠气下行,气下行了,就可以防止上冲。这样,温补胸阳是治本,消除痰浊是治标,降逆气是消除上犯之机。
寒秘,是什么原理呢?其实也非常简单,只是很多人不敢往这方面想罢了。举例而言,天气寒冷,河水结冰,冻成冰块,水就会凝滞起来,就起不到滋润作用了。与此类似,人的腹部,如果有很多寒气,凝滞了肠中津液,就会导致津液不能顺畅流动,也会造成大便秘结。仲景先师对此的治法就是:“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仲景在此提出用温药,就是温化腹中寒气,把腹中的冰冷给化掉,这样,津液反而得散,便可以濡润肠道,促进排便。最后,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买点肉苁蓉片泡水,每天5克即可。肉苁蓉性温,同时质地又比较油润,既能消除腹部寒凝,又能润肠通便,最为稳妥。
治脾胃病“三味”方藿香、佩兰、砂仁(芳香三味饮)三味为芳香健胃化湿之主药。藿香与佩兰配伍出自《时病论》,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解表、止呕作用。唯佩兰对脾经湿热之口中甘腻多涎最为合拍,而砂仁化湿醒脾作用明显。三味用于中焦湿浊不化之胃炎,症见胃脘痞闷,口淡乏味,或口有秽浊之气,肢体疲倦,脉缓舌白润腻等,起效快。略予加减,对上消化道疾病颇有效验。代代花、厚朴花、佛手花(芳香三花汤)三花均为芳香理气化滞药。代代花偏于开胃宽胸,厚朴花偏于理气消胀,佛手花偏于疏解肝胃之郁。三味合用,对肝胃气郁于胸胁、脘腹,出现痞闷、胀痛、食后有堵塞不消化之感者,投之多效。三味泡水代茶饮,还有消胀减肥之效。大麦芽、稻芽、谷芽(开胃三芽饮)三芽亦具芳香气味,有疏肝健脾开胃之用。麦芽为消食药,但有明显的疏肝作用;稻芽功用与麦芽相似,帮助消化,但药力缓和;谷芽是指北方小米的芽,性温和而暖胃,且有安神作用。三味药合用,舒达肝气,开胃进食,并有温散湿邪的功效。半夏、黄连、黄芩(辛开苦降散)此三味为半夏泻心汤的君臣药,为辛开苦降之代表组合,又为苦寒与苦温之相反配伍。具有辛开湿浊散,苦降热邪除之功效。凡见心下痞满,隐隐作痛,泛泛欲呕,舌苔湿腻者,此三味为必选之药。唯其用量,当视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定,而湿热之孰轻孰重,又当以舌苔为标尺。竹茹、生姜、芦根(清胃三味汤)此三味为清胃降逆组合。吸取北京脾胃病专家步玉如先生的经验,善用竹茹清胃止呕,一改过去单纯清肺化痰之用;芦根清胃生津的作用显著,凡胃热之呃逆、呕吐,常取竹茹30克,芦根30克,对胃热之逆,效果明显。但竹茹略有克伐胃气之弊,加入辛温之生姜,既加强降逆作用,又可预防竹茹克伐胃气之虞。砂仁、白蔻仁、公丁香(开胃醒脾方)此三味均有芳香气味。砂仁与白豆蔻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作用;公丁香为温中降逆药,于胃寒之呕吐、呃逆、嗳气有益。三味合用,对中焦寒湿不化所致的胃痛、泛泛欲呕、呃逆不断、时时吐浊者,每有良效。青皮、陈皮、大腹皮(理气三皮饮)此三味为理气消胀之品。指出,青皮疏肝达下,陈皮调脾达中,大腹皮行气达三焦。小腹胀痛者,以青皮为主药;胃脘胀痛者,以陈皮为主药;脘腹皆胀而痛者,以大腹皮为主药。三味合用,在舒理气机的基础上,又有健脾开胃之功效。服用后常有肠鸣下气之感。鸡内金、鸡矢藤、神曲(二鸡神曲散)此三味为健胃消食之药。鸡内金消食化石为百姓所公认,神曲的消食化积的作用比较强,特别是小儿吃多了不消化,晚上睡不好觉,又感冒,神曲应为首选药。鸡矢藤是非常好的助消化药,此三味研粉冲服,或煎汤服均可,于老人、小儿服用效果更好。神曲、山楂、大麦芽(三仙饮)此三味为“三仙饮”,在广大农村几乎都知道,是健胃消食的常用品。只是三味功效不同,神曲消面积,山楂消肉积,麦芽消果积。有的地方加上鸡内金,名为“四消散”,其消食作用更强。但对于年老体弱者,还要加一点健脾药,如白术、山药、陈皮、白扁豆等,以防消而不化。黄连、吴茱萸、刀豆子(左金豆子汤)黄连、吴茱萸为左金丸,是苦寒与苦温组合,是清肝与暖胃结合。主药是黄连,“实则泻其子”,泻心火即清肝火,肝火不亢,无犯乎胃,则胃痛、呕吐、嘈杂吞酸,自行消失。但苦寒有伤胃气,故佐以吴茱萸苦温,佐制黄连之苦寒,又有温胃暖肝的功效。刀豆子,有温中下气、和胃降逆之功。三味合用,用于湿热聚中,肝胃气逆者,其清热降逆和胃之效,功效显著。薏苡仁、白蔻仁、砂仁(三仁化湿散)此三味取“三仁汤”之义,以砂仁代杏仁。薏苡仁健脾渗湿,白蔻仁行气化湿,砂仁醒脾祛湿,三味合力,药性偏温,于脾湿、气滞、之中焦湿困证,所见纳谷不馨,口淡乏味,或有秽浊之气,用之每有良效。薏苡仁用量大一些,其他二味用量偏小。黄连、干姜、半夏(清温降逆汤)此三味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黄连汤之主药,为辛开苦降的代表组合。黄连苦寒清热,干姜辛温开结,半夏苦温燥湿,凡湿热蕴结于中焦,升降失序,纳运失和,症见脘腹痞满,泛泛欲呕,频作呃逆,食欲不振,或有烧心、泛酸,舌苔白腻或黄腻者,此三味为对证之举。马齿苋、生山楂、白头翁(止痢饮)此方为农村流传之治痢经验方,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下乡时从村医那里学来的。主治红白痢疾,取效关键是用量,每味药应在30克以上,马齿苋治白痢,生山楂治红痢,白头翁治红白痢,三味协力,一般二三剂就会起效。炒山楂、肉豆蔻、石榴皮(止泻散)此三味用于结肠炎之久泻,炒山楂健脾止泻,肉豆蔻固肾止泻,石榴皮涩肠止泻,若是溃疡性结肠炎,可加白及、仙鹤草。还可将锡类散加入汤剂中,冲服。指出,此方是已故中原名医郭绍纷先生的经验方,已传承三代,药味虽少,疗效显著。垂盆草、败酱草、生甘草(三草降酶汤)近年来转氨酶增高的比较多,认为是由“湿热”蕴结肝胆所致。用此三味清热、解毒、和中,服用一二个月,往往能受到良效。垂盆草善“利水排脓”,败酱草善“破结排脓”,甘草和中解毒;体质好者,用量大一些,其降酶作用更快。百合、乌药、甘草(百合乌药甘草汤)此即百合乌药汤加一味甘草,百合乌药汤出自陈修园《时方歌括》,原方主治“心口痛,服诸药不效者,亦属气痛”。原方百合一两,乌药三钱,重在通气和血。加一味甘草,意在缓急和中,用量多在10到15克。用于胃脘痛或痞塞不和,但无吞酸者烧心者,此方平和而效捷。薏苡仁、附子、败酱草(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匮要略》,原治肠痈。取其义,用于下焦湿热蕴积所致之疾患,如肠痈、盆腔炎、结肠炎、囊肿、前列腺增生等。薏苡仁、败酱草,用量可以大一些;附子则要小量,不可孟浪。生白术、决明子、火麻仁(健脾通便汤)用此三味治疗便秘,常获良效。生白术健脾滋肠,促进大肠蠕动,是动力药;决明子、火麻仁,油脂多,是润肠药。此三味,用量大,则起效快;于成人或小儿之便秘,均有良效;若顽固性便秘,可加牵牛子。防风、荜茇、木香(理气宽肠饮)此三味为治疗慢性胃肠炎气滞证之主方。表现为:腹胀,肠鸣,矢气多。防风与荜茇配伍,可除肠中腐败之积气,特别是肠鸣频频、矢气多者,服之有效;木香理气行滞,并有醒脾开胃之作用。三味合用,调理脾胃气机,除胀消滞之功效明显。九香虫、木香、香附(三香止痛散)三香止痛散,为经验方。木香、香附为常用理气止痛药,木香偏于行滞醒脾,香附偏于行气活血,为妇科之常用。而九香虫为温阳行气止痛剂,有人取九香虫与白芷配伍,代麝香开窍醒脑止痛,可见止痛作用非同一般。三味组合,用于脘腹胁肋胀痛,起效快。但阳亢者,须与潜阳药配伍,以防伤阴之弊。
要想诊断清楚必须望咽喉。有的咽部红肿,扁桃腺3度肿大。也有的是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舌苔白腻者占大部分,极少数舌红少苔。均无痰。咳起来停不下来。不管咽红不红,扁桃腺大不大,极少有人说咽痛。所以好些大夫不去看咽喉,谎称肺炎,开始无穷无尽的输液。。虽然侥幸也能治好,但是毕竟不知其然。所以当个明白医生一定要重视察言观色,能用小药解决的问题绝不用大药。咽部红肿的用五叶芦根汤加僵蚕桔梗冬凌草鬼针草。咽部不红的去冬凌草银花芦根,加半夏新会陈皮。舌红苔少者用桑菊饮加银花浙贝,轻煎频服,一周内都能痊愈。
1.余热未清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进去人体以后正气与之搏斗,反应剧烈,表现为发热,经过战斗,病邪被祛除大半,剩余少许,仍然让人出汗,体温略高。这个热不是在胃,就是在胆。所以还是要接着清热。但是清热药药减量,或者换药。比如原来用石膏知母,黄芩黄连治疗的发热,这时要用荷叶,青蒿等物即可。如果热轻而药不减,必然损伤阳气,过犹不及。民间薅一把草,摘几片树叶就能治病,就是用在这里。薛生白的五叶芦根汤,吴鞠通的清络饮都是民间经验的结晶。你怎么会知道余邪还在不在?看舌苔,不管白黄,只要厚就是邪气还在。2.邪退正虚,气不摄津这是体内没有邪气了,但是一片狼藉,需要坚固城池,才能预防有用物质的流失。所以大病一场以后的人不是面黄肌瘦,就是动则心悸气短,汗出如水,手无缚鸡之力,恶风,怕冷,易感冒。所以要补气摄津。这个气虚还是肺气虚,不能卫外。玉屏风散可以治疗吗?可以是可以,但是余热未清和邪退正虚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倘若用黄芪早了,就会闭门留寇,死灰复燃。所以叶天士就曾告诫我们“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所以这时候我宁肯用五叶芦根汤加党参五爪龙,也不会去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药。3.心气虚,不能藏液汗为心之液,心气虚不能收摄其液,则流失。你看看,心脏上支架的人新冠后出汗都是特别厉害的。这样的出汗往往是心脏病加重的标志。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汗出不止很容易引起猝死。有人是发热诱发心肌炎,有的人是发热引起原有的心律不齐和心衰心梗加重。古人特别警惕热病后大汗不止的,所以经常有使用真武四逆治疗的例子。我个人经验,有心脏病基础的人,这时候容易加重,出现心衰,喘促,不能平卧。你看他的舌苔,往往是光红无苔,或舌尖光亮无苔。这时不宜用附子干姜,而要用人参麦冬。有的人会说,喝生脉饮口服液合不合适?不合适。因为我说人参麦冬是合适的,但是我没说五味子合适。这时候有可能灰中有火。千万不可关门收涩。又能补心气,又能平余热的方子是什么呢?薛生白清补元气方。希望古人拿献血换来的的经验结晶不要被丢失了。4.阴虚火旺这种情况极少。除非是肺结核长年累月的低烧,会严重消耗津液,导致阴虚火旺,虚火妄动,夜夜盗汗,形容枯槁。我们新冠虽然发热,不过一两天,病程虽长,不过一月,但是跟长年累月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语,所以需要单纯滋阴善后者并不多见。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我特别悲哀地看到,我讲这个简单的鉴别方法,这么简单的代茶饮,就是有人置之不理。任凭家里老人由轻到重,由重到更重,一步一步走向不起,始终不看舌苔,不服中药,我是悲哀我的卑微呢?还是悲哀你的卑微呢?希望快递在停运之前,能够将药送到需要的人手里,等到春节那日,都能重振精神。
郭某,男,时年39岁,初诊时间:2018年8月30日。患者于6天前开始午后身热,汗出热不退,口干而不渴,纳呆便秘,不恶风寒,曾在本院门诊治疗,口服中医“藿朴夏苓汤加味”,4剂后热退身凉,但觉头昏身倦,脘中微闷,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首诊证候】主诉:热退后身倦、脘闷不食2天。既往史:无。过敏史:无。【辨证论治】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湿热病后期。证候诊断:湿热余邪未尽。治则:宣气醒胃、清利湿热。处方:薛氏五叶芦根汤加味:藿香叶10g、荷叶10g、枇杷叶10g、佩兰叶10g、薄荷10g(后下)、扁豆衣5g、芦根20g、薏苡仁30g、冬瓜仁10g,3剂,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轻煎。
《伤寒论》:“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金匮要略》说:“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还有百合病,都是发热以后的神志疾病。今天遇见一个患者,新冠后一个多月,失眠,每晚睡不够2小时,偏侧头痛。舌质紫绛少苔,脉弦细数。与酸枣仁汤原方合栀子豉汤一周,睡眠明显2好转,但是睡眠质量轻,偏侧头痛仍作。考虑到舌质紫绛少苔为阴虚火旺,头疼为虚火上炎,不耐川芎之发散,遂去川芎,加百合知母牡蛎主之。其实新冠后睡眠异常者很多,大多用不着专门治疗失眠。只需轻清余热,心神自安。方用加味五叶芦根汤。有一个老太太,感染新冠一个月后,心烦失眠,伴有腹胀纳差,大便不通。当地医生为之输液抗生素不愈。现仍腹胀便秘,十多日一大便,所便皆如羊屎,一月来从未从不能正常进食。口干舌燥,心烦失眠。舌质淡,苔白如砂石。令我想起《瘟疫论》中之水晶苔,为阳明腑实的舌像。此苔虽不是水晶状,但是白而起刺,坚斂苍老,离水晶苔也不远了。当地医生又为她开了半夏泻心汤,服之也无效。我用五叶芦根汤和小承气汤。新冠后的失眠,不在乎以下原因。1.虚热内扰。特别是肺热未退,咳嗽气短,心悸失眠。2.痰热内扰。口中粘腻,咳嗽痰多,失眠多梦。3.胃肠积滞,化火扰心,烦躁欲狂。4.阴血亏虚,失眠健忘。舌红少苔,或地图舌。只要舌苔一有剥脱,便用清补元气汤。
有一个治疗息肉的基本方,是石恩骏老先生行医多年的经验总结,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下面我把这个方子公布出来:乌梅30克,威灵仙15克,炒薏苡仁30克,白僵蚕10克。乌梅很酸,中医认为,酸味的食物或者药物有收敛、收涩的特性,不信,你丢一颗乌梅到嘴巴里,细细一嚼,是不是感觉上下牙关好像都在打架。而且酸收酸收,酸味可以收敛火气,怒火中烧的时候,赶紧去找酸味的东西,一吃下去,火气就没掉了,它能让人安静下来。古代医家利用乌梅的这一特性,也常用它来治疗蛔虫症,这种病在过去很常见,现在基本没有了,它为什么有这个作用?因为虫得酸则静,肠道里的那个虫子啊最怕酸,酸味的药物一下去它就变得安安静静,老老实实,任人拿捏,这个时候,再趁机用些泻下的药物,顺着这个肠道一举就给它推出去了。医书上说乌梅可以“去死肌,蚀恶肉”,这是它的专长,也就是说有些时候即使不加别的药,它也可以把皮肤表面的一些死肌恶肉一点点消蚀分解掉。具体怎么用呢?古人是这么说的,“乌梅烧为灰,杵末敷上,恶肉立尽。”你看息肉,息肉也是恶肉,是长在身体内部的恶肉,乌梅内外兼治,甭管在表在里它都能治,它一进到体内,就像结了一张大大的网,把息肉牢牢抓住,然后再用一些质硬的药物给它打散,这样的用药思路,中医叫散收并用,乌梅主收,谁主散?白僵蚕和威灵仙。蚕宝宝长的白白胖胖的,身型柔软,可是它一旦感染白僵菌,就变成了中医里的一味猛药。因为感染白僵菌的蚕,死后尸体会变硬,而且不会腐烂,中医取它的这个象,认为它是破结的一把好手,可以把一些息肉包块给破开,拿来入药,就叫白僵蚕。威灵仙既威又灵,神仙一样的草药,威灵仙像其他藤本植物一样,上窜下达,左缠右绕,它的根甚至可以粗暴地挤到石头缝里去,可见,威灵仙的穿破之力有多强。威灵仙和白僵蚕一起负责把息肉破开,上文说了,息肉里面包裹的无非就是一些痰湿瘀血,这个时候,还要因势利导,给它利出去,这一步叫给邪以出路。最后上场的便是薏苡仁了。薏苡仁可以除湿,可以清热,可以排脓,张仲景的薏苡附子败酱散,孙思邈的千金苇茎汤,都用到了薏苡仁,这两个方子是干啥的,它们可以分别治疗肠痈和肺痈,就是肠道和肺部因为湿热,因为瘀血,长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薏苡仁用上,可以把它们消解掉,从这个角度来讲,薏苡仁又有协助威灵仙、白僵蚕分化息肉的作用。它可以一边消,一边把这些痰湿瘀血利出去。而且薏苡仁炒过以后带有一点儿谷物的焦香,刚好是脾胃喜欢的味道,所以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健脾,中医讲,脾主肌肉,肌肉长得好不好全靠脾胃。身体表面的恶肉也好,内部的恶肉也好,和脾胃不能很好地升清降浊有很大关系。四味药,鼻息肉、胃息肉、肠息肉、胆息肉等等都能治,如果辨证得当,各加引经药组,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