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或者颈椎间关节的退变,而导致邻近的脊髓、神经、血管受刺激或压迫,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组疾病,是脊柱外科常见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成为广大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此外,长期伏案工作的人员、头颈部活动频繁以及从事颈部易受伤职业的人员,其颈椎劳损增加,因此退变老化的速度会比一般人更快一些,因而也成为颈椎病的高发人群。 预防颈椎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严防外伤:严防急性头、颈、肩外伤。头颈部跌扑伤、碰击伤以及挥鞭伤,均易发生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直接或间接引起颈椎病。 2. 纠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势,防止慢性损伤:调整桌面高度与倾斜度以使头、颈、胸保持正常的生理曲线;减少长时间低头及颈椎固定姿势,定期改变头颈部体位,建议伏案工作学习1小时,起身活动一下或仰头5分钟,以放松颈肩部肌肉;注意纠正日常生活中与工作中的不良体位。 3. 选择合适的枕头,保持良好的睡眠休息体位:选择适合颈部的生理要求的薄枕,一般枕头以10厘米的高度为宜,睡觉时垫于头和颈部下面,以防颈部落空。 4. 加强肌肉功能锻炼:在工作间隙或业余时间,做颈部的前屈后伸及旋转活动锻炼,增强颈部肌群肌力,增强颈椎稳定性及应变能力。锻炼方法参见我的科普论文【颈椎疾病功能锻炼示意图】。 5.体能训练:坚持慢跑和游泳,心肺功能和体能的锻炼都非常有效,并且训练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强度(或快或慢,或远或近)。 6. 若出现手麻、上肢放射痛、下肢无力、走路踩棉花感等症状,建议到医院专科门诊就诊,以明确病情并获得进一步的诊疗方案。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颈椎病病人,最关心的问题是“手术风险大吗”?有些病人担心手术风险,对颈椎手术心存畏惧,甚至拒绝手术,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颈部有神经、脊髓、血管、食道及气管等重要组织,因此,手术是有一定难度的。科学地讲,任何手术都有风险,颈椎手术风险更大。目前,我国颈椎手术技术非常成熟,已经与国际接轨,手术成功率高。所以,只要选择正规的大医院治疗,手术风险不会太高!要强调的是,多种因素会对颈椎病手术疗效产生影响。首先,手术前一定要到正规大医院的脊柱外科专科进行确诊。一般来说,手术前诊断明确,及时手术者疗效好。其次,手术时机和病程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病程越短者手术疗效越好,病程越长者疗效越差。在保守治疗无效、需手术时,应尽早手术,方能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此外,年龄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年轻病人较高龄病人的手术疗效好、手术风险更低。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如椎体后缘骨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或皱褶、椎管狭窄等)造成脊髓压迫,或引起脊髓缺血,继而出现脊髓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如四肢麻木无力、活动不灵、走路时有踩棉花的感觉等。此型仅占全部颈椎病的10%~15%,虽较为少见,但多以隐性侵袭的形式发展,易误诊为其他疾患而延误治疗时机,严重者可致残。 1. 病因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功能障碍的病理在于脊髓受压和脊髓血供障碍所致。主要病因包括: ⑴ 静态因素 脊髓型颈椎病的基本病因是颈椎退变。在颈椎各个结构中,椎间盘退变最早发生。随着椎间盘退变性,含水量减少,椎间盘突出、椎间高度下降,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相应节段黄韧带及椎间关节应力增加,韧带关节囊和黄韧带增厚,弹性减少,造成椎管径减少,尤其是前后径的减少构成了脊髓压迫症的静态因素。 ⑵ 动态性因素 是指颈椎屈伸活动加重脊髓的应力、变形。颈椎伸展时,椎管长度缩短,脊髓松弛,脊髓组织变“短粗”,截面积增大,黄韧带从侧后方折入椎管,脊髓受压增加;同时,颈椎后伸时,上一椎体后下缘与下一椎节椎弓后部前上缘靠拢,可产生对脊髓“钳压”作用。颈椎屈曲时,椎管拉长,脊髓变扁、变宽,弓弦作用使其前移,椎管前方之骨赘和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压迫脊髓,加重脊髓损害。此外,慢性损伤是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诱发因素和加速因素。2.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因病变脊髓被受压的程度、部位和范围而异。 ⑴ 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多不规律,手臂的麻木多见,但客观上浅感觉障碍与病变所支配皮节不一定对应,深感觉少有受累。部分患者可有胸腹束带感。 ⑵ 运动障碍 ①上肢通常多以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出现手笨拙,无力,表现为写字、系鞋带纽扣、用筷子等精细动作困难,随病情发展可有手内在肌萎缩,可出现上位其他上肢肌力减退。Hoffmann征多显示阳性,可有反向桡反射,即敲击肱桡肌腹或肱二头肌腱致手指快速屈曲,与Hoffmann征阳性意义相同,或出现更早。少数高位脊髓病变可有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 ② 下肢多为上运动神经元通路异常,表现为肌张力不同程度的增高和肌力下降,膝反射和跟腱反射活跃、亢进,出现踝阵挛、髌阵挛、Babinski征呈阳性。下肢无力、双腿发紧、抬步沉重,走路不稳,尤其快走易跌倒、步态蹒跚、可出现痉挛步态。 ⑶ 括约肌功能障碍极少患者可引起排尿排便困难及括约肌功能障碍。3. 影像学检查 ⑴ X线平片及动力性侧位片 观测颈椎退变程度、颈椎活动,判定不稳定,发现颈椎畸形。 ⑵ CT扫描 便于区分韧带骨化和突出椎间盘组织 ⑶ MRI检查 可了解椎间盘,后纵韧带,钩椎关节和黄韧带病变以及脊髓受压改变。在T2加权像上脊髓内常有高信号,代表脊髓受压,缺血,炎症水肿及变性。MRI还可以用来发现其他引起脊髓压迫症的病变,如畸形,肿瘤,结核等。4. 治疗 ⑴ 保守治疗 临床症状较轻的患者,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支具、物理疗法和生活指导,避免外伤。绝大多数的脊髓型颈椎病会自然发展,症状易进行性加重。不幸的是,保守治疗并不能改变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史,手术对多数病人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⑵ 手术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应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症状典型、病情严重且诊断明确的病人,应该尽早手术,以解除脊髓压迫。 关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最重要的是手术时机。如能早期手术治疗其效果一般满意。如病程较长,脊髓出现变性者,效果则差。
脊柱骨科门诊设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门诊大楼3楼诊区,住院病房在外科大楼8楼。看门诊的病友可先到门诊1楼挂号厅挂号、自动挂号机挂号或网上预约挂号,预约挂号电话 020-61641888,挂号后就诊。如需办理住院的患者,请携带我科门诊医生开住院证后,至门诊一楼住院登记处办理住院手续后到外科楼8楼脊柱骨科病房办理入院。地址: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邮编510515 就诊路线如下:
颈椎病是一种退行性疾病,它随着年龄的递增而成倍增加,轻者造成患者病痛,重者可致残。颈椎病的常见病因有哪些?1. 颈椎的退行性变颈椎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的发病基础,其中椎间盘的退变尤为重要,是颈椎诸结构退变的首发因素,并由此演变出一系列颈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变, 包括椎体边缘骨刺形成、小关节退变、钩椎关节增生、后纵韧带和黄韧带肥厚或内陷等。这些后天继发性因素, 引起椎管内容积缩小和椎管矢状径减少,从而构成脊髓及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受压的直接原因之一。此时如再有其他局限性致病因素。例如,髓核脱出、椎节的外伤性位移及其他占位性因素,均可引起或加重神经受累症状。2. 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有些人是因为颈椎先天发育不好,导致先天性小椎管。颈椎中央椎管、神经根管狭小者颈椎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明显增加。颈椎管狭窄者除在颈椎退变基础上易出现压迫症状外,在遭受外伤后容易损伤脊髓。甚至轻微的外伤了易于发病,且症状较严重。相反,椎管经线较大者则不易发病,且症状亦较轻,此外,椎管矢状径对颈椎病的预后亦有影响,大椎管者不仅对各种非手术疗法或手术疗法收效较快,再手术率低,预后较佳,复发率较低。3. 头颈部外伤一些病人因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膨出、椎管内软组织病变等使颈椎管处于狭窄临界状态中,颈部外伤常诱发症状的产生。4. 慢性劳损所谓慢性劳损是指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时值的各种超限活动。因其有别于明显的外伤或生活、工作中的意外,因此易被忽视,但其对颈椎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等都有着直接关系,此种劳损的产生与起因主要来自以下三种情况:(1)不良的睡眠体位不良的睡眠体位因其持续时间长及在大脑处于休息状态下不能及时调整,则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平衡失调。张力大的一侧易因疲劳而造成程度不同的劳损,并由椎管外的平衡失调而波及椎管内组织,从而加速了颈椎的退变进程。所以在临床上常可发现有不少病例的初发症状是在起床后出现的。(2)不当的工作姿势某些工作量不大,强度不高,但处于坐位,尤其是低头工作者的颈椎病发病率高,包括家务劳动者、刺绣女工、办公室人员、打字抄写者、仪表流水线上的装配工等。除因长期低头造成颈后部肌肉韧带组织的劳损外,在屈颈状态下,椎间盘的内压也大大高于正常体位。此外,由于同样的原因,某些头颈常向一个方向转动的职业,如手术室护士、交通警及教师等亦易引起颈部劳损。(3)不适当的体育锻炼正常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健康,但超过颈部耐量的活动或运动,如以头颈部为负重支撑点的人体倒立或翻筋斗等,均可加重颈椎的负荷,尤其在缺乏正确指导的情况下。5. 颈椎的先天性畸形颈椎骨骼的变异与颈椎病的发生有着一定关系。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且与颈椎病发病相关性较大的畸形是颈椎先天性融合。由于椎体融合,两个椎体之间的椎间关节原有的活动量势必转移至相邻的上下椎节。当颈3~4以上椎节先天融合时,其下一椎节由于负荷增加而使该节的退变明显加剧,甚至出现损伤性关节炎,如同时伴有椎管发育性狭窄,则其发病时间更早。而椎管宽大者,或是靠近上颈椎者,其发病则较迟。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脊髓、神经根、血管),并引起各种相应的临床表现,是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 简言之,由于压迫脊髓、神经根的病变可来自脊髓前方,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也叫骨质增生和骨刺)、后纵韧带骨化;也可以来自脊髓后方,如黄韧带肥厚或骨化;甚至是因为先天性、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因此,颈椎病手术入路有前路(手术切口及入路在脖子前方)、后路(手术切口及入路在脖子后方)之分;部分患者的颈脊髓前后方都有很严重的压迫,通常需要前后路联合手术(同期或分期手术)。一、颈椎前路手术对于神经脊髓压迫来自于前方的椎间盘、骨赘,病变比较局限、节段< 3 椎间盘范围的患者,可选择前路手术。颈椎前路手术包括: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前路颈椎体次全切、 椎间植骨融合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仍是最为常用的前路手术方式,其优点及局限性如下: 优点:(1)直接解除压迫, 手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 (2)椎间高度维持好,能较好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3)椎间植骨融合率高。 局限性:对于多节段、严重的脊髓压迫不适用,风险要高于后路手术。二、颈椎后路手术对于多节段颈椎病、伴颈椎管狭窄或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者,适合做后路手术。 颈椎后路手术包括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及颈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为最常采用的后路手术方式, 其优点及局限性如下:优点:(1)手术风险比颈椎前路手术要小; (2)通过对颈椎后方的椎板减压并重建,扩大脊髓后方的空间,达到间接减压的目的;(3)可以保留颈椎间的活动度,对于颈椎正常生理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小局限性:颈椎后凸畸形的患者不适用;部分患者就会出现颈5神经根的麻痹症状,比如肩膀疼痛。三、前后路联合手术如果患者脊髓的压迫前后都很严重,需要选择前后路联合手术。一般先做后路,如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同期或分期从前路做减压融合固定术。 总之,颈椎病手术从前路做还是后路做,需要根据每位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影像学表现,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以求达到满意疗效。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可取得良好疗效。但是手术过程中,需牵拉食管和气管、血管等重要结构,以充分显露颈椎前路视野。持续牵拉气管食管可能引起术后急性喉头水肿、呼吸不畅及吞咽困难。研究表明,恰当和系统的术前气管推移训练可降低上述风险或并发症,对颈椎前路手术成功至关重要。 训练原则: 训练时动作幅度不宜过大,由轻到重,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次进行气管推移训练时,均要确认气管被牵拉过中线,保证训练有效;训练初期在医护人员指导示范下进行。 操作程序:病人仰卧位,枕头垫于肩下,头略后仰,使颈部肌肉放松。用一侧拇指或第 2~4 指端在颈外侧皮下插入胸锁乳突肌内侧缘的内脏鞘和血管神经鞘之间,先左右摇摆气管,然后将气管、食道向非手术切口侧推移,使气管和食管推移过正中线,推移力量适中(如下图)。术前 3 天开始训练,第 1 天从每次 1~2 分钟起,逐渐增加,2~3 天内达到推移气管 10~20 分钟,以不产生呛咳和呼吸困难为宜。每天训练 3 次,每次间隔 2~3 小时。本文系钟招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部分颈椎病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使用颈部支具制动,特别是颈椎手术后的病人。“颈托”又称为颈围, 是一种比较简单的颈部支具,适合于绝大多数颈椎病病人使用以及颈椎手术后的使用,价格便宜,使用方便、简单、佩带及拆卸均比较容易。那么,使用“颈托”有何作用呢? 佩戴颈托可将颈椎适当固定制动,限制颈部的过度活动,减少不稳定因素,支撑头部重量,增加颈部的支撑作用,使颈部肌肉休息,缓解和改善椎间隙的压力状态,减少椎间关节的相互刺激和摩擦,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退及损伤的修复。对于颈椎病病人来说,除了卧床休息以外,颈托制动在病人的非手术保守治疗期间是非常重要的保守治疗措施。部分患者仅以颈托保护可使症状好转,与卧床休息、理疗、牵引、消炎止痛药物等配合治疗,能取得更佳疗效。对于颈椎手术患者,术后一般需戴颈托1-3个月。起床活动时戴上颈托,卧床休息时可去除。佩带颈托时,读书、看报等不受影响,而且使颈部仍可处于休息状态。但是,颈托固定不太牢靠,对于某些颈椎手术后对外固定要求较高的病人不太适合。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50%~60%。一般认为,它是由于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如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骨赘、黄韧带肥厚及皱摺)导致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受压,引起相应神经分布区的临床表现,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发病过程可为急性或慢性。好发年龄为30~50岁,以男性居多。急性发作者常有颈部外伤史。症状以疼痛为主,表现为颈痛及颈部活动受限,颈痛向肩、臂、前臂及手指放射,同时可有上肢无力及手指麻木。疼痛严重时患者甚至无法入睡。而慢性病程性者多由急性发展而来。通常为单根神经根受累,相当一部分患者为多根神经根受累。 以颈6与颈7神经根受累最为多见。1. 临床症状⑴ 颈痛 颈痛是颈椎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但并非神经根型颈椎病所特有。疼痛可向肩部及肩胛骨内侧放射,也可伴有颈椎活动受限、椎旁肌肉痉挛以及椎旁压痛等,同时伴有头痛症状者也并非少见。⑵ 根性痛根性痛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有时甚至是唯一的临床表现。由于多为单根神经根受累,疼痛常局限于颈、胸或上肢某一特定区域。颈椎旋转、侧屈或后伸可诱发根性痛或使其加剧。与根性痛相伴随的是该神经根分布区的其他感觉障碍,其中以手指麻木、指尖感觉过敏及皮肤感觉减退等为多见。⑶ 上肢乏力上肢肌力减弱为运动神经受损的症状,表现为上肢乏力,持物时费力,部分病人持物时易脱落。 2. 影像学检查⑴ X线平片 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骨刺形成。侧位片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刺形成,颈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斜位片上钩椎关节及小关节的骨关节炎表现则更为清晰。⑵ CT扫描 可显示颈椎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椎间盘突出及椎间孔区骨性结构,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⑶ MRI 可较为准确的显示神经根受压情况。3. 定位诊断根据典型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一般即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由于诊断和治疗特别是手术治疗的需要,要求作出定位诊断。① 颈3神经根受压: 疼痛剧烈、表浅,由颈部向耳廓、眼及颞部放射,患侧头部、耳及下颌可有烧灼、麻木感。无明显肌力减退。② 颈4神经根受压:以疼痛症状为主,疼痛由颈后向肩胛区及胸前区放射,颈椎后伸可使疼痛加剧。可出现上提肩胛力量减弱。③ 颈5神经根受压,感觉障碍区位于肩部及上臂外侧,即三角肌分布区。主诉多为肩部疼痛、麻木、上肢上举困难,难以完成穿衣、吃饭、梳头等动作。三角肌肌力减退,肱二头肌反射减弱。④ 颈6神经根受压,常见,疼痛由颈部沿上臂前外侧放射至前臂桡侧、虎口区、拇指尖;感觉减退区位于前臂外侧及手背“虎口区”。 可出现肱二头肌、拇伸肌及腕伸肌肌力减退。⑤ 颈7神经根受压,常见,疼痛由颈部沿肩后、上臂后方放射至前臂后外侧及中指,感觉减退区位于中指末节。肱三头肌、腕屈肌肌力减弱,肱三头肌反射减弱。⑥ 颈8神经根病变,感觉减退主要发生于环指及小指尺侧,患者主诉该区麻木感,但很少超过腕部以近。疼痛症状常不明显。指屈肌、手内在肌肌力减退。4. 治疗⑴ 非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以非手术疗法为主,绝大多数病人可以好转或治愈。止痛解痉类药物治疗,牵引疗法再配合合适的颈围制动等有明显效果。物理治疗、按摩亦有一定疗效,但切忌粗暴操作,否则容易引起意外,尤其是颈椎椎管狭窄和以骨刺增生为主的病人更要小心。⑵ 手术治疗凡具有以下情况者应考虑手术:① 经正规非手术疗法6-12周后无效,而且在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所见及神经定位检查一致的病人② 剧烈疼痛影响日常生活,或有进行性肌肉萎缩而诊断明确者;③ 非手术治疗虽然有效,但症状反复发作,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者。
外科手术是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之一。 那么颈椎病患者手术前后注意事项都有哪些?一、术前注意事项:(1)训练床上大小便,因术后不允许患者下床,如术前能够在床上大小便,可免除术后留置导尿管而引发的痛苦及造成尿路感染的机会。(2)前路手术患者,要对食管和气管进行推移训练。基本方法:用2-4指在手术侧颈前区压入(常选择右侧切口,故手指压于右侧的内脏鞘与血管神经鞘间隙处),持续地将食管和气管向非术手侧推移。开始每次10~20秒,后增至30~60秒,使气管推至中线一侧,可训练1周左右。(3)对行后路手术的患者,应训练俯卧位卧床。后路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易引起气道阻塞,造成呼吸停止。因此术前训练很重要,每次30~40分钟,以后可渐增至3~4小时。(4) 手术前应该注意多休息。(5) 消除悲观恐惧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6) 与医务人员保持良好的配合,完成相关检验、检查项目,做好术前准备,了解手术的目的、效果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二、术后注意事项:(1)术后每 2 小时翻身一次(早期由护理人员帮助进行),翻身应保持头颈、脊柱成一直线,不可扭转,轮换平卧及侧卧。(2)术后垫枕头高低要适宜,仰卧时不宜过高,侧卧时枕头可略高,使颈部与躯干保持一直线,而不偏向一侧。(3)术后肢体麻木、疼痛症状加重或感觉丧失、出现大小便失禁时,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4)术后 1-2天行四肢肌力舒缩及各关节的活动,如握拳、松拳动作、股四头肌锻炼等。(5)早期(一般情况下术后第2天)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下床活动, 但避免颈部剧烈转动。(6)需要颈围制动的患者,给予颈围固定 4-6 周或遵医嘱,卧床休息时可取出颈围。(7)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加强颈部功能锻炼,如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等运动,以增强颈部肌力。(8)防止意外损伤的发生,如过度屈颈、过度旋转、颈部的超负荷积压和头颈部剧烈抖动。(9)预防便秘,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10)出院后遵医嘱定期复查。本文系钟招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