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的形体官窍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后及前后二阴。首先是“在志为恐”。从气机上来讲,惊恐都属肾所主。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如果说惊恐两个情志异常,往往就会伤肾。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如果肾中的精气充盛而平和,人的七情也正常,没有过度惊恐,我们应该表现为知惊避恐,也就是所谓的趋吉避凶,能够知道自己应该躲避一些危险、惊恐的一些事情。在异常情况下,往往体现在惊恐伤肾上。过激、过久的惊恐情绪,就会损失肾中的精气阴阳,就导致遗精、遗尿、两便失禁等等这样一些情况。那为什么以遗精、遗尿为主?我们前面说过,恐则气下,气机下,不能收涩,那就表现为遗精、遗尿。肾在志为唾。唾和涎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前面讲,脾液为涎。唾液里比较稠厚的部分,我们就叫它为唾。我们经常讲唾沫。唾这个东西,它与肾液密切相关。肾藏一身的元阴元阳,那肾液可不可以轻易地毁损、损伤?当然不可以,所以不能轻易地把它吐出来。从中医养生的角度上来讲,有一句话,叫“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道家养生里,很多丹书里,就把这个唾液说成是金津玉液,是人生之宝。所以,必须要叩齿、吞津、咽液,用意念把它重新吞入丹田,成为一种修练的法门。《性命圭旨》里就说:“白玉齿边流舍利。”这个舍利是指非常珍贵的东西,在这里,指的就是唾。“红莲香上放毫光,喉中甘露涓涓润,心内醍醐滴滴凉。”这里讲的就是“咽唾”养生的一个功效。我记得西北的一个气功世家在清末写过一本书,我现在记不起名字,他就讲到可以用唾液来养生。他是把唾液放在手上,两手搓热以后,再用来搓脸九九八十一遍,就会使得皮肤非常柔润光滑。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唾”是非常重要的人身津液。所以,我们还是要十分注意平时保持唾液,不要随意地吐唾。唾液和痰不一样,吐痰可以,但唾液不能随便吐。要注意的是,唾液虽然属于肾液,但它与脾胃也有关。所以唾液的疾病,往往既从肾治,也从脾治。多唾的病,比方所肾虚损伤,也可以是脾胃虚寒。如果是肾虚损伤的话,往往表现为多唾而口咸。如果是脾胃虚寒,那就是多唾而口淡。稍微有一些区别。在体合骨。骨这个东西,它还有后续。所谓的后续,是说骨还有骨的功能。骨能够生髓、通脑。然后,肾其华在发。肾能生骨髓,所以,肾主骨。骨对站立、行走的功能。那如果是久立、久行,那就不利于骨,进而由之伤肾。我们经常讲 “五劳七伤”,久立、久行、久卧、久坐等等,久立伤的就是骨。我们前面讲心的时候,也辨析过,说这个神明到底是在心,还是在脑。我们最终的结论说,中医的“神明”还是为心所主。那么脑为髓海。在《灵枢·海论》里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脑为髓海”这个理论,在《灵枢·海论》就是这么一句话,但在后世道家诸多丹书里,就发挥到一个极致。这个髓海还能藏于元神,所以,它也有一部分主神明的功能在里面了。现在去争论说是脑主神明还是心主神明,其实是没有必要的。二者都主,但是,肯定是以心主神明为主。既然说脑为髓海,如果说肾精的亏虚不能生髓,那么脑就不能为之所充,就会出现髓海不足的“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等上气不足的症状。肾还主齿。为什么主齿?因为“齿为骨之余”。我们前面讲“肝”的时候,也有讲过“余”,那是“爪为精之余”,所以肝其华在爪,肝主爪。肾主齿,齿为骨之余,所以肾主齿。所以齿方面的一些疾病,往往始于肾气的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讲,男孩子与女孩子的发育,男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真牙生”就是长出智齿的意思。肾气强盛,那我们就能够牙齿坚固。一七的时候,就能“齿更发长”,换牙齿。到了三八的时候,就是“真牙生”,真牙就是智齿。这些都反映出肾气与牙齿之间的关系。到了年纪衰老以后,就会掉牙齿,“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有一种诊法,是根据梦境来推测病情的。如果是梦见齿落,往往是提示肾精有问题了,都是从这个理论里来的。三余,爪为精之余,齿为骨之余,还有一个就是“发为血之余”。所以肾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那肝藏血啊,本应该是肝其华在发,为什么是肾呢?因为精血同源。因为这样的道理,所以发为血之余——肾藏精,其华在发。这一点我们平时就非常熟悉了。如果看见一个人有掉头发,我们就会讲这个人可能肾虚,或者说掉头发,就常常嘲笑他肾虚。有一个片子,《泰囧》。那里面涉及到很多肾上的问题,比如说,不育、谢顶、早泄。那这里探讨一下,谢顶与早泄之间有没有关系呢?从中医角度来讲,是有可能有关系的。因为,它们都可能是由于肾的病变而发生的。当然,不见得都是因为肾——年纪大了,肾气不足了,也会表现为脱发。所以 “发堕齿槁”,头发就会掉了。当然,这个“发堕”,不是我们现在讲的掉头发,因为古人是梳长头发的,它是指这个长头发梳成的发髻,不能坚挺地竖在上面,就往下堕,是这样的感觉。所以你们去注意一下,年纪比较大的男同胞,现在是没有长头发,你注意一下老年的女性,她的发髻一定是垂下来的,这就是“发堕”的意思。肾的开窍也很有特色。别的五脏都是开于一窍,它却开于两窍,或者开于三窍。为什么说是两窍或者三窍?开两窍,是说它开窍于耳和阴(外阴)。外阴就包括前后二阴,所以认为它开了三窍。肾开窍于耳,是《灵枢·脉度篇》里有提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就是说,如果肾气通畅的话,肾气和谐的话,耳的功能就能正常。耳的功能正常,耳的功能是听声音,辩声音。所以,如果说肾的功能出现异常,尤其是肾虚,就会表现出耳的听力异常。比如说,听不见、耳聋,或者重听,或者是耳鸣。这就很容易解释说,为什么年纪大了,耳朵就听不见了。这叫作“耳为聪,目不明”。聪明聪明,就是这么来的。耳不聪,听不见东西了。我们从五脏的角度来讲的话,除了肾气通于耳,与耳的功能相关以外,肝胆与耳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千万不能说,一看到耳,就想起说可能是肾的问题,并不一定是肾。肾同时还开窍于二阴,就是前后二阴。肾开窍于前后二阴,包括这么几个内容:第一个,因为肾主水,而前后二阴恰好是水液最后排出人体的通道,或者为大便而出,或者为小便而出,或者由汗液循环而出,那么,由大便、小便而出,都是由肾所主的。所以,肾主水,肾开窍于二阴。同时,也正因为肾开窍于二阴,所以 “肾为胃之关”。因为不管说是大便也好,还是小便也好,它都是由水谷化生而来的,化生水谷是脾胃的功能。所以“肾为胃之关”。那在这种情况下就能理解,如果肾中的阴阳气血出了问题,就可能会表现为大小便的异常。肾虚可能会影响到脾胃的功能,这是肾脏病的另一种现象。第三个方面,我们前后二阴的前阴,除了是溺窍以外,它还是精窍,与生殖相关。肾与生殖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肾开窍于二阴,又与生殖相关,所以肾的阴阳出现了异常,就会表现为前阴的一些症状,比方说阳痿、早泄、遗精,精浊或者妇女的白带增多,以及各种生育方面的疾病,都可能会与之相关。那为什么不说“肾主生殖”而说“肾主二阴”?因为,它很多症状是通过二阴来表现出来的。就像分娩,它也是从外阴分娩而来的。所以,无论男女,都是“肾开窍于二阴”。既开于溺窍,也开于精窍。是这样一个规律。
肝的形体官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发,在窍为目。肝志为怒,在我们前面的讲课里已不自觉地多次提到。为什么肝志为怒呢?这还是跟气机特点有关。大家想一想,怒的气机特点是什么?怒的气机特点是向上的。岳元帅的《满江红》,第一句就是“怒发冲冠”。为什么怒发会冲冠呢?因为生气了,气机就往上,上到哪里是极点呢?对于人来说,气升到极点也就是只能升到头发上。他为了形容说愤怒到了极点,就说愤怒得、气得把头发都竖起来了,就说怒发能够冲冠。所以说怒的气机特点就是往上走。《素问·举痛论篇》里的“九气之变”就说“怒则气上”。而我们知道肝气是主升,是往上走的,这也跟木行的气化特点有关系,所以肝在志为怒。在正常情况下,如果肝的疏泄和藏血功能正常,就表现为怒而有节。不是不发怒。也会发怒,但是有节制,只在需要发怒时可以发怒,而且怒而有度,这就是一种正常情况。那么在异常情况下,比如大怒、过怒,就会伤肝。反过来说,如果肝的阴阳气血出了问题,也会引起异常的、过度的发怒。或者是发怒不及,就是应该生气的情况却不生气。这当然可能是因为人家涵养好,更可能是生病了。怒则伤肝。《素问悬解》说“大怒伤肝,不能藏血”。其实这个老百姓都是常识。有句俗话叫“气得肝痛”,生气后就会觉得肝的位置特别痛。肝在哪边?肝在右边,那就是右边痛,有的人是右边痛;也有人左边会痛。为什么?肝左肺右,中医觉得肝在左边啊,那道底是右边还是左边呢?生气了两边都会痛,因为两边各有一条肝经。之所以生气后两边都会痛,是因为这是肝经所过。怒则伤肝,肝伤则肝之经气不利;经气不利所以经气循行所过之处就会出现痛,而跟肝在哪个位置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左边也会痛,右边也会痛。不但是胁肋部、小腹、阴器都会痛,因为这些都是肝经循行的部位。在临床上更为常见另外的一种情况是什么?是因为肝的阴阳气血出了问题,而表现为一种异常的怒。即使不需要生气的情况,病人却也很生气。这就是一种异常的怒,太过了。《灵枢·本神》里说:“肝气实则怒。”这说明这个人可能本身有肝气的郁结、横逆,甚至是肝阳的上亢,那么这种情况下就表现为易怒,发脾气,情绪不好。在另外一个极端上来说,有没有可能出现因为肝的某种气血异常的最后到导致这个人不发脾气的?会。但要注意这种不发脾气不是说情绪平和,如沐春风。而是另外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想发不敢发,闷在心里,这叫郁怒。往往是肝气郁结的病人容易出现的一种表现。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本来应该发怒,却不发怒,反而是走到另一个极端——恐惧、害怕,不敢发怒。这在《灵枢·本神篇》里也有描述:“肝气虚则恐”。肝气虚则失去了发怒的能力,它发不出来。肝志为怒,现在肝虚了以后,它的志就不足,怒不起来,反而表现为一种恐惧的情绪。那么反过来讲,假如一个人有太多恐惧的情绪,我们怎么去治疗他呢?按七情相胜的理论,恐为水志,土克水,土志为思。所以思就能胜恐。那么我们就要给病人开导,跟他讲道理,告诉他不要害怕,而要正确地去面对,让他通过自已的思考,来克服这种恐惧。如果要药物治疗,就直接补肝气。肝气充实了,能够应对情绪变化,他就不恐了,可以恢复正常的情志状态。肝在液为泪。如果肝的功能正常,眼睛就能够得到泪液的濡润而不太过。眼泪不会多到流出来,也不会出现两目的干涩。如果肝有病了,眼泪就不听使唤了。要么没眼泪:肝阴虚时就泪水少,两目干涩。现在很多人是看电脑、平板的时间太长而两目干涩。那大家想想,这种情况下的两目干涩反映的是一种什么情况?看电视、平板、手机等时间太长,出现两目干涩时,说明内在的肝血、肝阴已经受到了损伤,这就是所谓的“久视伤血”。那如果是肝经风热呢?就表现为迎风流泪,风一吹就流眼泪。这个迎风流泪还不能死板的认为是一定要风吹到才流泪,而是说这个人特别容易流眼泪,尤其是在空气流动、有风的时候症状更明显,并不是说一定要风才能流眼泪。那如果是热症,比如肝经湿热呢,就表现为眼睛红,我们后面会讲肝开窍于目;然后表现为眼屎比较多,就是眵(chi)多。这是肝在液为泪。肝在体就合筋。《素问·五脏生成篇》里说:“诸筋者均属于节。”这就是中医对筋的定义,附着于节,节是指肢节、关节,附着于肢节上的组织叫筋。那么肝就主一身之筋膜,所以叫肝在体合筋。为什么筋为肝所主呢?这是因为筋必须靠血来濡养,才能正常的发挥它灵活活动而有力的这个功能。肝藏血,所以肝主筋。当然也可以从取类比象的角度来讲,筋的形态很像树木的枝条,所以五行属木,在体就合筋,这也是一说吧。但是肝藏血,血养筋更符合中医的医理解释。那如果肝的功能异常了,就会出现肝不藏血、血不养筋,于是就筋力不健盛,运动不流利,甚至还出现手足震颤、麻木、肢节的曲伸不利等等这样一些筋的症状。上述这三个症状我们往往有一个专有名词,叫风证。并不是说风证只有这三个症状,这三个症状都是风的典型表现。风在五行上也恰好是属木、应肝的呀,所以“诸风吊眩,皆属于肝”。所有的风症、会动的症状,都是属于肝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之后学病因时还会再学“风胜则动”,也是这个道理。其华在爪。肝的外华是在爪甲上面,爪就是指甲。爪为筋之余,肝合筋,所以其华在爪。如果说肝功能正常的情况下,爪甲就坚韧、明亮、红润、有光泽。现在街上有很多美甲店,很多小姑娘很喜欢做美甲,把指甲涂得很漂亮。但实际上最好的美甲方法就是养肝血,只要肝血充足,你的指甲一定很漂亮。当然不可能长成你要的各种五颜六色的,只能是红润的颜色。如果说肝血不足或者肝的功能出现异常,就会出现爪甲的各种改变,这些改变主要是与肝的阴血不足有关系。如果肝的阴血不足,就会出现爪甲又软又薄,颜色也很枯槁,甚至会变形枯裂。其中最典型的一种表现叫做反甲,就是指甲中间凹进去了。对这种病人往往就需要养肝血、滋肝阴来治疗。还需要指出的是,中医理论并不是说肝其华在爪,那么爪的所有变化都是由肝引起的。其实民间有一种诊法,叫观甲诊病,就是看指甲的各种变化,来判断整体的阴阳气血,这就不仅仅是局限在肝上面了。但是要指出的是爪甲主要还是在于肝的,因为肝的华在爪甲。肝开窍于目。这个在《素问·五脏生成篇》里专门有说:“目受血而能视。”这就是肝开窍于目。要指出的是肝开窍于目,目的功能肝的关系与最为密切。但是“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灵枢·大惑论》),所以实际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气血阴阳状态的窗户,看眼睛就能看五脏六腑的变化,而不仅仅是只看到肝的变化。那么如果说肝的功能正常的话,就会视物清晰,眼神灵活。假如说肝的功能不正常,比如说肝血不足,就可能视物昏花或夜盲。如是肝火上炎,就可能是目赤、眼睛发红。甚至是胬肉攀睛,就是眼角有一块肉长出来,可能是红的也可能是白的,慢慢的甚至会覆盖整个眼睛。这个在过去治疗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现在很多人会求助于手术。实际上几乎任何一种眼睛的病变,基本上都与肝有关系。所以眼科的医生就特别重视肝。但是我们前面讲过“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所以我们同时也要想到目的各种变化既可能与肝有关系,也可能与五脏六腑都有关系。那么同样在《灵枢·大惑论》里面就讲了五脏在目里面相对应的是哪些部位,比方说就肝来说,它就对应的就是黑睛,即所谓的黑眼珠子,当然老外就会是蓝色、褐色、绿色等颜色的眼珠子,总之就是我们现在叫虹膜那个部位。肾就对应中间的瞳子,就是瞳仁、瞳孔。以此类推,通过观察眼睛不同部位的变化,我们就能够了解五脏六腑的精气变化,而不仅仅就局限在肝。这个是需要我们注意的。目的变化以肝为主,不离于肝,但是不仅仅局限于肝,不然我们就把中医给学死了。
脾的形体官窍,包括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和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与胃相表里。在志为思。前面已经学过,心和肺,心在志为喜,肺在志为忧,喜和忧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那这个思是什么意思?我们说一下。在《灵枢·本神》里面讲“因志而存变谓之思”,这就是对思的定义。这句该怎么理解?意思就是说,志向虽然已经定下来了,但是可能你还是要反复的计度。实际上就是有个反复思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叫作思。这个思,跟虑,跟考虑问题的“虑”有什么区别?在《灵枢·本神》接下来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后面就是“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思跟虑是不一样的。那这里“因思而远慕谓之虑”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说,你虽然经过了反复的思量,反复的考据,反复的这个琢磨。但是你没有结束你的思考。你所有的这些斟酌。都是想要为最后做决定,在你没有做决定之前的,这种前后犹豫,就叫做虑。虑到什么时候为止?当然是一直要虑到做决定为止。所以我们后面学肝的时候,肝在志为怒,胆主决断。所以肝胆相合,就有谋有断。有时候,真的是很难把思和虑之间的关系理清楚。实际上在临床上看,思虑的这个变化,也往往是同时出现的。所以后面我们再讲“思”的一些具体的病变的时候,还会再有提及。这个需要我们在临床上反复的继续进行辨析。思为脾之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面说“中央生湿……脾在志为思……思伤脾。”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思的这种情志,除了脾以外,一定还与心有关系。所以《针灸甲乙经》里说“思发于脾,而成于心”。这就导致在临床上,比如说过度思虑,最常出现的病机就是“心脾两虚证”。思不仅仅伤脾,它还伤心。在我们脑海必须要有这么个印象。当然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心主神明,思当然与心有关系。另一方面,“思”又是出神明的基础。如果连思考都不会,还谈什么神明,谈什么神志呢?五志也好,七情也好,其实它的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思。一定要有思考,然后才会有其他的这些情志发生。所以,从五行的角度讲。土生万物,所以脾土主思,思为脾土之志,这个也是有它的道理的。在正常情况下,就表现为思而有度,既能够思,还能够控制这个度,这就是脾正常的功能。假如说,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导致脾的阴阳气血异常,就会引起思的异常。实际上更常见的是由于思虑的太过,反过来会伤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个就是,过度的思虑,或者是所欲不遂,会伤脾。怎么伤?思则气结,就是久思,过思,或者是所欲不遂以后,人体的气机就容易结滞不行,这就是所谓的“思则气结”。对于这个“思则气结”的理由,我们的《素问·举痛论》里面,他自己给出了答案。为什么思则气结?因为在思考的时候,就一定是心有所存,难免就老惦记某个事,于是神有所归——你的精神就都集中的某一个具体的问题上去了。去干吗?思呀!所以气血就留著而不行。这就是所谓的“正气留而不行”。所以叫做气结。用我们老百姓说的话就是什么?就是老是想这么多,或者老想着一件事,那么你就结到那里面去了。《内科摘要》有个医案,就给我们很大的一个启发。讲一个读书人。读书人在过去来说,考试是第一重要的事情。但是这个人,平时心情可能就不是特别好。再加上这次去考试呢,又考的不是特别顺利。考完以后就发病了,发热,口渴,觉得胸闷、纳差。吃饭也不是很想吃。医生就给他开了清热的药,化痰的药,还有理气的药。这个实际上如果在临床上看到,多数情况下也就会这么处理。发热了,肯定想要清热。但是可能因为热伤津液了,他们清热没有效。胸部老是觉得闷,老是觉得有不舒服的感觉,那可不可能是痰呢?如果是痰,又得化痰。病人平时情绪就郁结,最近又碰到了很郁闷的事情——考试考的不好——很可能是肝气郁结啊,还得疏肝理气。可是实际上,这些药用上去以后效果都不好,反而症状加重了,并且出现了肢体倦怠。就是四肢都没有力气,老是想休息,困倦,这么一个症状。他来找薛已看,薛已结合脉证就认为这是郁结伤脾的表现。所以他用加味的归脾汤治。归脾汤这个方子,在学方剂的时候,是作为重点方剂来讲的。他实际一方面是治脾,一方面是治心。我们前面讲,思这个情志,实际上除了与脾相关以外,还与心相关。这个病人是思虑太过,既伤脾,又伤心,正好用归脾汤来治。用了加味归脾汤以后,饮食也好啦,症状也减轻了。但是别的症状出来了,大便不是很通畅,两颧又有点发红。两颧这个地方,属于肾所主。所以看到颧红,考虑到是肝肾的虚火。薛已也是这么认为的,这是肝肾虚火呀,思考太过,内伤阴血,那么就大补血虚,在稍加补肾之品。用了30多天,大便也好了。这个病人就痊愈了。这个案拿到这说,主要告诉大家,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是可以引起气机结滞的。这个案,如果是我们现在看,往往会把它误诊为气郁,要行气。其实我们临床上对这种类型的病,除了想到气郁,要行气外,还要想到可能是思则气结,可能是思虑伤心伤脾。脾在液为涎,其实很好理解,因为脾本身就主运化,运化五谷。水谷由口而入,涎为口中津液,所以脾为涎,这个我们很容易理解。有可能有人提反对意见:这个嘴巴里面除了涎,它还有别的东西呀。其实我们平时能够直观感觉到的是什么?首先应该是唾沫。但为什么不是唾液,而是涎呢?其实涎才是帮助吃东西,帮助消化的。所以与消化运化水谷相关的还应该是涎。如果脾的阴阳气血都正常的话,它就表现出有足够多的涎能帮助我们吃饭,来润滑这个口腔里的食物。它有润泽的功能,涎出而口润。假如说脾的阴阳气血不正常,属于一种病理状态下的话,它就可能出现各式各样涎液的改变了。比方说,脾虚不能升清,不能把精微物质上传于口,那么口就不润泽,那就表现为口干,涎液比较少。如果说脾胃有湿热,涎就多,而且这个涎粘粘的,有时候还可能甜甜的,病人就老是觉得嘴巴里面有不清爽的感觉。如果说是不但脾虚,而且还虚的比较厉害,不能够固摄精微物质了,那还会出现什么?不但涎多,而且关不住,倒流出来,口涎自出。这个流涎就有好几种可能性了。有的人,平时说话的时候,说着说着,这个嘴角就有点湿润,有涎流出来。那还有的人,他可能就是睡着了以后,涎液从嘴边流出来了,枕头都弄湿掉了。这个都是脾虚的一个表现,尤其在小孩子,会比较常见。对小孩来说,因为小孩本身五脏柔弱,可能本身脾气都还没长健全,可以观察,不用治疗。但是,如果出涎出得比较多,那可能就要健脾了。大人多半都是脾虚,健脾就好了。有的时候这种口涎自出,或者涎液增多,不光是说脾虚不虚的问题,也可以是热证。比如说脾胃湿热困阻,也可以导致这种口涎液过多。前段时间有个病人,来看前列腺炎的,主要是前列腺炎的症状,但实际上他的热是非常的深。下焦湿热熏及中焦,就出现口中的涎液特别多。口水多的不得了,而且病人口水还有有一股苦味。为什么苦?因为热属火,火味为苦。我们用清热利湿的方子之后,这个症状就逐渐减轻好转了。脾在体合肌肉。肌和肉,现在一般上认为他们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在传统上来说,肌和肉还是有一点点区别。为什么说脾主肌肉?想想肌肉丰厚的地方,是不是往往气血比较旺盛。肉厚之处,多气多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既然肉要多气多血才长得多,就更加需要气血的濡养。所以脾在体合肉。正常情况下,如果脾的功能正常。大家都知道小孩子要想长得好,长得壮,就多吃饭。那么能吃饭的人,肉就长的好,肌肉就丰满,健壮。这是人身体健壮的标准。《素问·上古天真论》,讲人体的这个生长发育规律,男子肌肉满壮。说明这个人脾胃一定就是非常的好。如果说脾胃功能不正常呢?脾胃功能不好,以后就不能运化水谷,就不能够化生气血,当然也就不能濡养肌肉,就会出现肌肉萎软无力。所以在《内经》治疗这种痿软无力的痿证,就说“治痿者,独取阳明”。治疗脾胃中焦就对了。只要脾胃中焦好了,能够运化水谷,能够化生为精微了,能够濡养肌肉了。那么这个痿证就好了。更严重会出现肌肉的瘦削。肌肉瘦削,我们当然知道他是有虚证的,但并不是说只有一个纯虚而已。很多时候,它是因为实邪引起来的。最常见的一个实邪就是热,所以以后学内经中痿证的相关内容,会看到很多痿证都是热邪导致的。脾主肉,还主四肢。为什么主四肢?因为清阳属四肢,脾本来就能够升清阳。所以,脾能够主四肢。《素问·太阴阳明论》里面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所以这些水谷精微能够输送到四肢。来濡养它,让四肢轻劲有力,靠的就是脾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脾胃能够运化水谷,四肢就轻。轻是轻松,劲就是有劲有力气,轻劲而且非常灵活。但是如果脾生病了呢?脾病而四肢不用,这也是“太阴阳明论”里面的。如果脾的功能失常了,就会导致四肢的活动功能出现问题,表现为四肢无力啊,四肢不用就是四肢不举,抬不起来。脾虚的这种四肢无力感。四肢不用,它往往还有一种沉重感。觉得不想抬,抬不起来。那还有一种病变呢,是表现为手足心热。手足心实际上是四肢的最外端。皮肤四肢出了病变就往往会在手足心表现出来。比方说表现为手足心热。我们后面在伤寒论里面学这个阳明胃经的病,阳明腑实证的时候,也是用这个。那么阳明腑实它会出现手足心出汗,大量的汗出。这个也可能因为脾主四肢的这个脾。因为脾与胃相表里嘛。脾开窍于口,这个太容易理解了。脾与五谷的关系始终是最密切的,而我们这些水谷,就是通过口,才吃到到我们的人体里面去了。所以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也”。口能知五谷,不仅仅是指能吃东西,更重要的是说能够感知到这个五谷的味道。这不是舌头的功能吗?但它其实也是口的功能。所以如果脾不健运的话,口里可能也会产生各式各样奇怪的味道。比方说口淡。什么是口淡?那就是一点味道都没有。我有段时间也是食欲差,觉得口里淡,一点东西都不想吃。口无味,这就是典型的脾虚表现。或者是嘴里发甜。为什么会发甜呢?五行说土,甜是脾土的本味,而口甜的,往往就出现在脾虚湿困这种证型上。那脾虚湿困除了表现为口甜外,还可以出现口腻,口中粘腻不爽。如果是有郁热呢?那就可能是口苦。口苦除了脾热,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引起。比方说心热,比方说胆热。口苦是少阳经的重要症状。少阳胆经的病,最重要的这个症状就是口苦。所以我们看到口苦,或者其它任何一个症状都是这样的,必须得综合的进行辨析。这就是为什么中医特别强调四诊合参的原因,绝对不能根据某一个症状就给病人下诊断,这个是太草率了。脾其华在唇。唇就是嘴上的这个红润的粘膜。所以说脾开窍与口就很容易理解,其华在唇。那如果说脾的功能正常,那个唇色当然是红润的,很可爱的红。如果脾的功能异常就会表现为口唇的各种病变,比如说如果是脾虚,口唇也会变淡。因为脾虚以后,就不能运化成津液,津液不能上传。唇色不但会变淡,而且可能会出现枯燥的这些表现,会比较干。如果是脾虚血燥呢?会出现口唇的颤动。热甚,口唇可以焦躁。若嘴唇不但特别干,而且特别容易破,往往是脾胃热盛引起来的。昨天门诊来了个病人,他说自己特别容易上火。怎么上火呢?就是只要吃瓜子、花生的这些炒货,嘴唇就特别干,口角也会破。这个是什么?就是一个脾胃的郁热。这些个炒货是炒制过的,所以实际是带有热性的。容易加重脾胃的热邪,会导致这个口唇的焦躁,甚至溃破。总之,如果脾的功能异常,往往会通过口唇表现出来,这个表现实际上非常的多样的,远远不止是我们列举的这几个例子。
欢迎来到从头学中医,跟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孙洁。今天我们继续讲肺的形体官窍,上节课我们讲了肺的主体功能,它包括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今天我们就在肺的主体功能的基础上来讲一下肺的形体官窍。具体来说就是: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在脏为肺,在志为忧。”这个指的是金行的特点。金在脏呢,那就是应肺,在志呢,就为忧。所以,之所以肺志为忧,其实还是因为它们都属于金行。那为什么说悲忧就属于金呢?这是由悲忧的气化特点,或者说气机的运行特点决定的。我们想想,悲忧的时候它气机特点是怎么样的?是向上的、向外的、向内的还是向下的?它就是向内的,收敛的。所以《素问·举痛论》说九气之变的时候“悲则气消”。它的整个气机特点向内而收敛的。这个是不是就恰好与金的肃降收敛的特性相一致呢?所以忧五行属金,为肺志。正常的情况下,忧而有度。不是不忧,人有七情之变这是正常的。但是七情之变应该有一个范围,我们在讲心在志为喜的时候也讲过,像心主喜这么一个看起来很好的情绪,也必须有一个度,那何况是悲忧呢?悲忧不能太过,可是不能没有,没有的话那也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在异常情况下呢,就可能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个呢,如果说肺伤,肺有异常,气血阴阳有异常,就会导致出现与悲相关的一些症状。比方说如果这个人肺气虚,他就容易悲悲切切,成为一个悲秋之士。典型的就是我们的林妹妹,大家回忆一下《红楼梦》里面的林妹妹,她是不是一天到晚都喜欢哭鼻子呀,常年的悲忧。她为什么喜欢哭鼻子呢?就跟她肺气不足可能有关系。大家看看,林妹妹最后的死因是什么?咳血而死,这不是肺病么。那反过来说,长期的悲忧,它也容易伤肺,所以悲则气消,主要是消耗哪一脏的气呢?消耗肺的气。肺在液就为涕,“宣明五气论篇”里面说五脏化液,肺为涕。为什么肺液为涕呢?因为涕为鼻液,而鼻子是肺通于天气的门户,所以我们后面会讲,肺开窍于鼻,鼻液为涕,涕就为肺液啦。那在正常情况下,这个涕是不可以没有的,这个涕是能够濡润鼻腔的,所以说涕能润鼻,这是一个常态。那如果是在异常情况下呢?肺发生了各种病变呢?就会出现涕的改变。比方说,如果是热邪扰肺,那这个鼻涕就会怎么样?又黄又稠。如果是肺寒呢?这个鼻涕就清长而白,就是俗称的流清鼻涕。如果是肺燥呢,或者是肺阴虚失养呢?他就会表现为涕少而干。有的时候肺热,也不一定流鼻涕,表症的时候他流鼻涕,到后期他不流鼻涕了。反而表现为鼻腔干燥,这个就是热邪伤阴,津不能濡养鼻窍,不能再有鼻涕出来了,没涕了,涕少而干,这也是有可能的。那在我们临床上更重要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涕的状态,来反推肺的阴阳气血变化,这个就是我们诊法里的内容了。那诊断清楚以后我们就可以有相应的治疗。如果是黄鼻涕,我们怎么办?我们就给他辛凉解表的。如果是清鼻涕呢?我们就辛温解表宣肺。如果是没有鼻涕呢?那可能是有个风燥。如果是既没有鼻涕,又觉得鼻子里面发热呢?这个就可能是一个温燥,我们就可以用桑杏汤。如果是没有鼻涕,又干,但是又怕冷,那这有可能是一个什么?是一个寒燥,或者说凉燥,我们就可以用杏苏散,对吧。那么根据观察的鼻涕的这个状态,有助于我们反推肺的阴阳气血变化,然后再决定我们的处方用药,这不就是我们临床上的诊病看病的过程吗?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为什么肺在体合皮呢?这个与肺的主体功能有关系,大家还记得吗?肺的主体功能里包括肺主宣发,肃降。肺的宣发作用就能够把水谷精微像雾露一样敷布到肌腠皮毛,来濡润肌腠皮毛,同时还能把卫气敷布到肌腠皮毛,于是它有卫外之用。所以肺能够主腠理气门之开合,又能够濡养皮肤毫毛,所以它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如果是正常情况下,肺的阴阳气血都正常,那我们的皮就坚,这个“坚”不是坚硬,而是固密的意思。皮坚而腠理固密,就不容易感冒,不容易感邪。毛发呢,毫毛呢?它就有光泽。我们知道,人身上的毛我们看得不仔细,你看那些动物,健康的动物,猫猫狗狗,健康的时候它们的皮毛是很漂亮的,是有光泽的。那么不健康的时候呢?那毛就是枯的。人也是一样,那你看连着熬两个夜,肚子又没吃饱,又遇上烦心事,考试还挂科。这时候再来看脸色皮毛,它就不好,皮毛就枯稿。这是正常的情况下,毫毛有光泽。不正常的情况呢?如果肺有病呢?它就会表现为皮疏毛枯,最常见的就是肺气虚而导致的腠理疏松,卫气不固。这也是肺的主体功能失常了,不能宣发,不能够宣卫气,那么导致腠理疏松。那这样的病人有什么表现呢?表现为容易出汗。为什么容易出汗呢?因为腠理疏松,不能固密嘛,所以汗液自出。那既然腠理疏松了,它还有卫表的作用吗?这个卫表的作用就弱,就不能够抵抗外邪,所以他稍微吹点儿风、稍微见点儿寒,他就感冒,就会有风寒袭肺的症状出来,他就流鼻涕,打喷啑。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给他用什么方法?这个时候一方面我们要给他发汗,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固表,不然一感冒就发汗一感冒就发汗,正气是不是越来越弱呀,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玉屏风散,一方面实卫,另外一方面去邪。如果说正好是感冒,邪气还比较盛的时候,可以实卫为辅,去邪为主,那用人参败毒散。感冒好了之后,我们知道这个病人平时就喜欢自汗,就喜欢感冒,那他没有感冒的时候呢,我们就用玉屏风散来让他的腠理更加的坚实,更加的固密,就能够增加他的抵抗力。肺开窍在鼻。因为肺气通于鼻,鼻是肺与天气相通的门户,所以在《灵枢·脉度》里面就说为“肺和,而鼻能知臭香矣”,所以不仅仅是呼吸,不仅仅通过鼻来呼吸,还有更重要的是,鼻还有辩香臭的功能。那如果说肺的阴阳气血正常呢?那我们就能呼吸通利,而且能够辨香臭,不至于说香臭不分。那如果说肺的功能失常呢,一方面表现为呼吸的异常,呼吸不利,或者是不能呼,或者是不能吸,这都跟鼻有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局部的鼻子症状,比如说鼻塞,鼻塞以后既不能呼也不能吸,还有流鼻涕,打喷啑,这个都是鼻的症状。那另外一种情况下呢?还可以因为肺的阴阳气血失常导致香臭不分,就是闻不出味道来。那另外一方面我们想一想,既然肺开窍于鼻、既然天气由鼻而与肺相通,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气味来调节肺的气血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临床上一些取涕药的原理所在。你鼻塞吗?给你闻一点药,一闻鼻子通了,有没有这样的经验?这个就是通过药物的四气五味来作用于鼻。因为鼻为肺窍,所以它就能起到调节肺的阴阳气血的作用。那么这个治法呢,实际上是非常广泛的一个治法。那前段时间我们到昆明去开会,编一个教材,那么期间呢,就了解到他们那有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鼻烟。鼻烟的这一类治法,都是通过鼻起作用的。那当然了通过鼻起了作用后,就不仅仅作用于肺。通过肺主气的作用,它就能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来治疗很多疾病,这个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肾咳在内经的记载为“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腰为肾之府,故咳则腰背相引而痛。导师徐志瑛教授认为:肾咳多为因虚致咳,临床表现有咳喘上气,痛引腰背,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等。肾咳一般分阴阳两端。肺肾阳虚者多予金匮肾气丸加减,可酌加补骨脂、仙灵脾、狗脊等补肾摄纳。肺肾阴虚者多予六味地黄丸加减,可酌加枸杞子、桑葚子、制黄精等滋肾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