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免疫病是一类影响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全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风湿免疫病、各类关节炎及多种少见病和罕见病。 风湿免疫病是医院内科中最常见的一类疑难病 风湿免疫病常引起误诊和漏诊,应引起医生和患者的注意。 风湿免疫病的主要类别 系统性风湿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硬皮病、白塞氏病、风湿热、混合型结缔组织病、成人Still病、抗磷脂综合症、重叠综合症、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系统性血管炎。 各类关节炎和关节病:幼年性关节炎、各类原因未明的关节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骨关节炎、骨质增生、老年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病、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反应性关节炎、莱特综合症、链球菌感染后关节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银屑病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感染性关节炎、病毒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 疑难及少见风湿病:结节病、红斑肢痛症(Charcot) 关节病、POEMS、反复型风湿症、Sweet病、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魏格纳肉芽肿、新生儿狼疮综合症、Wiber-Chris-tian综合征。 软组织风湿病:纤维肌痛综合征、风湿性多痛、纤维肌炎、遗传性结缔组织病等。 其他:原因不明的长期发热、免疫低下。 管理干燥综合征三要点 需要纠正的认识误区 目前国内外医师对于干燥综合征的主要认识误区为:这种病无法治疗或无需治疗。实际上,干燥综合征不是不能治疗,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达到长期缓解,预防或减少肝脏、肺脏及肾脏受累,阻止腺外器官等并发症发生。然而,由于长期坐等病情发展,不少患者的病情日趋严重,以致最终出现肺间质纤维化、高球蛋白血症、全血细胞降低以及肝、肾功能受损等。所以,医生应纠正上述错误观念,对干燥综合征患者进行积极的管理和治疗。 掌握患者的主要表现 当社区居民出现以下表现是,社区医生应高度怀疑其为干燥综合征,并积极建议其及时到上级医院诊治: 口干 口干、舌干、舌体干裂及镜面舌,说话及进食固体食物时需喝水,反复发生口腔溃疡和腮腺、颌下腺肿大等。 眼干 眼干、畏光、泪少、异物感,甚至无泪,眼内眦常有丝状分泌物。常发生眼炎。 其他表现 鼻腔、咽喉及气管干燥;胃酸减少,萎缩性胃炎,亚临床型胰腺炎;皮肤及阴道干燥。 督促患者正确治疗 治疗要点 干燥综合征的病理基础是B细胞功能亢进,由此而导致抗体产生过多,引起淋巴细胞浸润各种外分泌腺(如泪腺、舌下腺、颌下腺等),损伤肺脏和肝脏,甚至发生淋巴瘤。因此,除对症治疗外,关键是要抑制过于亢进的免疫反应。 用药原则 即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1.对轻症患者可选用羟氯喹、白芍总苷及其他温和的植物药治疗。2.中重度患者应给予硫唑嘌呤、环孢素、来氟米特等,严重内脏受累者可考虑使用环磷酰胺。3.规范使用激素。症状明显者可给予小剂量激素(但应注意及时减量),并加用适量免疫抑制剂。4.对症治疗,如用玻璃酸钠眼液滴眼,不仅能缓解眼部不适,还能预防干燥性角结膜炎等。对自身抗体多切对内科治疗反应不良者,可考虑进行免疫吸附血浆置换。 强直性脊柱炎管理三步骤 怎样识别强直性脊柱炎 近期的研究提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男女之比为2:1~3:1;女性发病缓慢,症状不典型,病情较轻。当出现以下表现时,应怀疑强制性脊柱炎的可能: 1.腰背部或骶髂部出现间断的疼痛和(或)发僵,晨起时僵硬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夜间疼痛加重,翻身困难。以后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和发僵。2.不对称的下肢大关节炎或单关节炎,其中以膝、髋、踝和肩关节常见。3.肌腱末端炎较常见,如跖底筋膜炎和跟腱炎,表现为足跟痛或足底刺痛。4.臀部或髋关节痛。5.结膜炎。6.骶髂关节和椎旁肌肉压痛阳性,脊柱某个方向运动受限。7.胸廓扩展范围缩小及颈椎后突。 对出现上述症状的社区居民,应督促其及时到上级医院的风湿科诊治。 如何做到早诊断 强制性脊柱炎往往在出现临床症状5~10年才得以诊断。其主要原因是作为诊断标准关键条件的骶髂关节炎症出现较晚。因此,很有必要在未出现放射学骶髂关节炎时即得到早期诊断。 根据2005年提出的标准,满足炎性背痛和以下条件中3项者,90%以上的患者可能为强制性脊柱炎:1.前色素膜炎。2.肌腱端炎。3.外周关节炎。4.多NSAIDs良好的治疗反应。5.急性期反应物(CRP)增加。6.SpA阳性家族史。7.HLA-B27阳性。8.MRI显示骶髂关节急性炎症损伤。 炎性背痛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症状,若有下列5项标准中的4项,即可考虑炎性背痛:1.背痛发生于40岁以前。2.隐匿性发病。3.至少持续3个月。4.有晨僵。5.运动后可改善。 督促患者坚持正确治疗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主要包括: 1.非甾体类抗炎药。此类药物具有消炎止痛、减轻晨僵及肌腱痉挛的作用。其作用较快,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应用这类药物是应强调个体化,避免两种药物以上的合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目前常用药物为双氯芬酸、舒林酸及塞来昔布等,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皮疹和肾脏损害等。 2.慢作用药物。主要用于控制病情的活动和发展。常用的药物有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羟氯喹等。其他药物为金制剂、青霉胺、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反应停等。目前主张联合应用慢作用药物,其效果较好。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口腔炎、血象改变、肝肾功能损害等, 3.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般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使用:①合并有急性眼部病变,如虹膜炎、葡萄膜炎,可以滴眼和口服。②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无效时,可小剂量口服或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 重视骨关节炎系统性防治 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退行性关节病,多表现为手指关节、膝、髋和颈、腰椎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和关节变形。在我国,目前中老年骨关节炎患者约有3000万,差不多相当于两个北京市的人口。可见,骨关节炎的防治何等重要。 了解骨关节炎的病因 年龄因素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关节炎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4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0%左右,而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可达40% - 60%。 体重因素 骨关节炎还与体重密切相关,越胖的人越容易得病。 负重因素 某些职业劳动和长期关节负重不平衡等因素均可能诱发骨关节炎。 内分泌因素 女性更年期体内雌激素水平减少,也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怎样发现骨关节炎患者 症状 1.患者多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生骨关节炎的关节以膝、髋关节较为常见。2.关节疼痛的特点为:早期为轻至中度间歇性钝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以缓解。患者可因一过性的滑膜炎导致关节肿胀,晨僵时间短,还可出现手麻、坐骨神经痛、头晕等神经及血管受压的表现。以后发展为持续性,甚至撕裂样或针刺样疼痛。严重时休息后也不能缓解,夜间疼痛加剧。晨起或久坐后常感觉关节活动不自如、比较僵硬,就像被粘在一起,或都厚可很快恢复,一般不超过30分钟。 体征 可见骨性肥大(如赫伯登结节、布夏尔结节等),关节活动障碍及畸形,可听及骨擦音及骨擦感。 掌握防治要点 1.教育并引导居民及患者减轻体重,以减轻关节负担。 2.教育并引导患者避免过度活动和关节负重。因为过度运动会加重关节损伤,所以,患者应:①适当减少走路,以活动后没有疼痛不是感觉为度。关节疼痛明显者应减低锻炼的强度,缩短锻炼的时间。②注意关节保暖。 3.治疗需因人而异。①对症状较轻者,可使用外用药及接受物理治疗,以消除疼痛,恢复关节功能。②症状较重者需进行理疗、按摩等物理治疗外,可使用药物治疗(主要为控制症状和改善病情药物两类)。③对于关节功能明显障碍和有明显关节畸形者,经规范、正确的内科治疗后仍不能改善时,可采取外科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这样管 认识其危害和发病特点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双手指小关节,腕、肘、膝、踝和足关节发生病变最为常见。患者可伴有发热、贫血、皮下结节、血管炎、心包炎及淋巴结肿大等关节外表现,血清中可有多种自身抗体。如果不加以正确治疗,病情反复发作和迁延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 其发病特点为: 1.好发于20-60岁,以生育期女性多见。 2.病程为慢性。 3.腕、掌指、近端关节等多关节有对称性肿痛。 4.有晨僵现象。 5.可出现皮下结节。 6.血液检查类风湿因子为阳性结果。 7.手部X线片有关节病变。 掌握治疗关键 1.诊断明确就用药。实践证明,RA的治疗应坚持早期治疗。RA的治疗原则为:早起治疗、联合用药及个体化方案。 2.联合用药效果好。联合用药是指既要给予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缓解关节肿痛及全身症状,又要及时加用慢作用抗风湿药,以便从根本上使患者的关节病变减缓或停止。尽管少数轻症病人单用一种慢作用抗风湿药就可能有效,但多数类风湿关节炎都需要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作用抗风湿药才能使病情得到控制。而且研究证实,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用药,且其药物不良发生率也没有明显增加。因此,在这一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同时,患者应接受足量、足疗程的慢作用抗风湿药联合治疗。 3.坚持个体化原则。在药物治疗上要特别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对重症RA或血清中有高滴度自身抗体及多种自身抗体阳性者,应给予二联或三联慢作用抗风湿药;对年轻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雷公藤;对于经正规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患者,可采取免疫净化(如免疫吸附)等治疗;对于关节腔积液者应及时给予穿刺抽液和关节腔内注射治疗,但应注意用药次数不可过多。 在治疗上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有无伴随疾病以及肝、肾功能等,选择双氯芬酸、尼美舒利或塞来昔布等非甾体类抗炎药,而不应每位患者都是用同一种药物。当患者病情改善是应将药物减量,争取以较小的剂量予以治疗。同时,还应注意根据每一种非甾体抗炎药的特点并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用药。 慢作用抗风湿药可阻止RA患者滑膜病变进展,若应用得当,可使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完全缓解。这类药物包括甲氨蝶呤、羟氯喹、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及青霉胺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慢作用抗风湿药联合应用可使大部分重症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对于轻症或早期患者,则可考虑单独使用一种慢作用抗风湿药。 4.切忌乱用激素。激素并非RA的首选药物,而且多数RA患者也不需要激素治疗。一般来说,正确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并联合慢作用抗风湿药,可使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只有少数患者在非甾体抗炎药疗效欠佳或不能耐受,作为过渡治疗时才需要考虑使用激素。而且即使患者具有使用激素的适应症,也应尽可能使用小剂量,并尽快减量或停用。在部分患者出现反复关节腔积液时,原则上可采用关节腔内注射曲安奈德等,但两次注射间隔不应少于3个月。 防治SLE要规范 认识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危害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病,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和脏器,肾衰、感染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这种疾病的主要死因。 常见症状 1.发热、发力、体重减轻。2.面部红斑及各种皮疹,日晒后发生皮肤过敏。3.脱发。4.反复发生口腔溃疡。5.关节痛、肌痛、肌无力。6.胸闷、气促、干咳。7.精神障碍、癫痫发作、偏瘫等。8.肢端遇冷由白变紫而后发红。9.鼻衄、牙龈出血、皮肤紫癜等。10.肝脾淋巴结肿大。 相关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2.多种自身抗体(ANA、dsDNA、ENA、AnuA、AHA、mDNA、ACL、RF、抗Hu、PCNA等)阳性。3.补体降低,免疫球蛋白升高。4.狼疮带试验阳性。5.肾活检呈狼疮样病变。6.X线、CT和B超检查。 治疗目标 理念和原则治疗目标 SLE病情长期缓解临床症状消失,各项化验指标长期稳定或维持在正常范围,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维持在最小剂量或完全停用,是风湿科医师的治疗目标。社区医师也应对此有所了解,以便病人回到社区后及时督促病人。 治疗理念 无论患者病情轻重,治疗上均应从整体理念出发,注意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药物治疗应针对原发病、合并症与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同时要重视患者非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 即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案 1.个体化原则。SLE起病形式不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所以,不同患者用药选择存在差异。重症患者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CQ等药物,并定期随访。因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出现血象、肝功能、肾功能等不良反应。发生轻度不良反应者可在密切监察和保护肝肾的同时继续接受治疗,不良反应进行性加重或严重者应立即停药,改变治疗方案。 2.重视外用药物的作用。他克莫司软膏及吡美莫司乳膏等外用药物已分别进入临床应用或临床研究阶段,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也未见特殊不良反应报道,是治疗SLE局部皮疹的首选药物。而糖皮质激素软膏或双击可引起用药部位皮肤萎缩、色组沉着和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目前正逐渐被新型药物取代。 3.减少不良反应。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SLE患者(尤其是绝经后患者)需长期补钙和服用VD,并口服阿伦磷酸盐,以预防骨质疏松。据研究,雌激素替代治疗可明显改善绝经后SLE患者并发骨质疏松,但目前尚缺乏国际标准。 4.缓解和稳定期的用药原则。根据病情,逐渐减少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剂量或延长用药间期,是疾病缓解和长期稳定的用药原则。因此,获得临床缓解的SLE患者除仍需要坚持服药外,更要注意定期复查。 痛风管理三要点 发现和督促患者及时就诊 当医生发现社区居民出现以下症状时,应督促其及时就诊: 1.45对以上男性(女性较少)。 2.有饮酒、喜吃肉食和海鲜习惯。 3.首发疼痛部位多为第一跖趾关节,下肢关节受累多余上肢。 4.常于夜间骤然疼痛,且剧烈难忍。 5.再次发作多为单关节或多关节交替发作。 6.疼痛可有自限性。即便不治疗,经过1周左右疼痛也可自行缓解,但反复发作,间歇期能完全恢复正常。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I型骨质疏松症(绝经后)、II型骨质疏松症(老年性)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由于某些疾病(包括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风湿性疾病、肾脏疾病、血液疾病、胃肠疾病、先天性疾病、长期卧床等,如甲旁亢、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肾功能不全、肾小管酸中毒、性功能减退症、白血病、胃切除术、肠道旁路、肝硬化、成骨细胞缺陷症、高胱氨酸尿症、Marfan综合征等)、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酸剂、甲状腺制剂和抗癫痫药等)和其他原因造成的骨质疏松或并发骨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之一,其严重后果是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部位为椎体、髋部和腕部。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本病的病因不清,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因素,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占20%~30%。本病发病率在各国家、各人种间存在很大差异。白种人多见,黑人患病少见,且多见于一个家族。在年龄和骨密度之外,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危险因素还包括以下内容:(一)不可控因素:成年期骨折史、一级亲属骨折(尤其髋部骨折)、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痴呆、虚弱和制动状态。(二)可控因素:低体重、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闭经史、过早绝经、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见继发性骨质疏松部分)。而影响男性骨质疏松的因素有:年龄增加、低体重、饮酒、吸烟、摄入咖啡、糖皮质激素使用、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消化道溃疡病史、慢性肺病史、类风湿关节炎病史、50岁后骨折史、20岁后的身高减少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一)疼痛 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二)脊柱变形 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三)骨折 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绝经后和糖皮质激素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处理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 戒酒 戴髋部保护器具 规律锻炼营养干预 预防骨质疏松需增加钙的摄入:绝经前女性1000mg元素钙 /d,绝经后女性、男性、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患者1000~1500mg/d;维生素D的摄入:男性和绝经后女性400IU/d,服用糖皮质激素患者400~800IU/d药物治疗 激素替代治疗(各种制剂): 每日服用结合雌激素0.3、0.625、0.9或1.25mg联合2.5或5mg安宫黄体酮 在经期1~21天予经皮雌二醇100μg/d+1~31天予安宫黄体酮0.5mg/d+黄体酮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诺昔芬60mg/d 降钙素:降钙素鼻喷剂200IU/d 二磷酸盐: 阿仑膦酸钠:预防骨质疏松时5mg/d或35mg/wk,治疗时10mg/d或70mg/wk 利塞膦酸钠:预防和治疗时5mg/d或35mg/d 甲状旁腺素:Teriparatide(PTH 1-34)20g/d,皮下注射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Gentofte医院的Jesper Lindhardsen等对丹麦418万15岁以上人群进行的队列研究显示,与普通人群相比,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房颤和中风发生风险分别增高了40%和30%。 受试中有18247人确诊为RA(平均患病年龄59岁)。13年中共有165343人发生中风,其中718例RA患者(RA和普通人群中风发病率分别为7.6/1000病人年和5.7/1000病人年,校正后发生率比为1.32);156484人诊断为房颤,其中774例RA患者(RA患者和普通人群房颤发病率分别为8.2/1000病人年和6.0/1000病人年,校正后发生率比为1.41)。
一旦患上骨关节炎,会对平时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响。除了服用保护关节软骨的药物外,合理锻炼是治疗骨关节炎的重要方法。通过合理的锻炼,可以帮助骨关节炎患者缓解病情,增加信心,以轻松健康的心态去面对骨关节炎。 但是目前在锻炼方面存在两个主要的认识误区。一个是过度锻炼,有部分人认为既然骨关节炎是长骨刺了,就一定要多爬山多走路,把骨刺磨掉就好了,或者认为越疼越要动,不然就残废了。然而事与愿违,锻炼之后关节更疼了,拍片子比以前更重了。另外一个误区是拒绝锻炼,有人听说骨关节炎是磨损性病变,一定得“节省”点用,不能进行体育锻炼。 研究证明,恰当适度的锻炼不仅能预防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还能明显减轻疼痛、控制体重。骨关节炎病人不仅是可以锻炼,而且是必不可少,坚持锻炼,能改善关节的稳定性,改善症状。 但骨关节炎患者毕竟不同于正常人,在锻炼时一定要选择正确恰当的方式方法,达到保护关节的目的。在开始锻炼计划前,应估计自身关节的承受力,遵循从小量开始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锻炼后出现关节疼痛不适的情况,应减轻锻炼强度,缩短锻炼时间,及时调整自己的锻炼计划。 适合骨关节炎患者的体育锻炼有以下三个方式: 一、增加关节运动范围、伸展度的锻炼 可以每天进行。比如仰头低头、转动脖子,弯腰后仰,不负重屈腿、伸腿等各个关节的伸展锻炼,在站、坐、卧位均可进行。不做下蹲起立等有害运动。 二、增加肌肉、肌腱、韧带力量的锻炼 可以每天或隔天进行。比如膝骨关节炎可以进行股四头肌锻炼,坐在椅子上,抬小腿和地面成30度角,保持10秒,然后放下腿,放松。双腿可交替反复进行。腰椎骨关节炎,应避免久站久坐,并进行颈肌、腰部肌肉锻炼。 三、增加耐力的锻炼,进行各种有氧运动 可以每周2-3次,20-30分钟/次,对于髋、膝骨关节炎,应选择非负重运动方式,最好是游泳、骑车,酌情选择散步、慢跑。应避免负重、登高、远行、蹲起、跳跃等活动。
●长期过量饮用可乐类饮料,可导致低钾血症,出现肌肉酸痛、软瘫,严重者可导致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大量饮用含糖饮料,即使体重没有增加太多,患糖尿病的几率也会增加 不少人喜欢饮可乐,但有人会上瘾,不喝就感觉浑身不舒服。近日一则新闻披露,一名新西兰30岁妇女由于大量喝可乐,引发低钾血症而死亡。专家指出,可乐中的蔗糖、果糖、咖啡因等高热量物质,是引起“低钾血症”的罪魁祸首,对神经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有影响,能导致肌肉痉挛、麻痹、萎缩,严重者可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低钾血症预后良好,补钾和积极治疗原发病能有效治疗低钾血症。此外,平时应注意避免高糖、高热量饮食。 新闻回放: 30岁妇女大量饮可乐致死 新西兰30岁妇女哈里斯,平均每日要喝8~10公升可乐才觉过瘾。她每天早上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喝可乐,睡前也如此。没有可乐她就会变得情绪化和精神不振。2010年2月她不幸在家中暴毙,但她的死因就像一个谜。 直至上月19日,病理学家在死因庭作供时指出,哈里斯很可能因为过量喝可乐,出现低钾血症而致死。哈里斯死前一年身体状况很差,经常感到疲倦和呕吐,家属原本以为这是由于照顾8名子女压力过大所致。但验尸报告显示,其死因是心律失常(低钾血症的症状之一)。除了狂喝可乐外,哈里斯还经常呕吐,这可能是因为摄取过量咖啡因导致中毒所致。哈里斯死前还出现营养不良,不仅吃得很少,每天还抽30支烟,血压、精神状况都有问题。
英国学者Manjari Lahiri在一项荟萃分析中,分析了影响炎症性多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病情的生活方式。 研究者检索了MEDLINE数据库中自1948年至2011年2月期间所有关于RA的可调整风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对RA的发病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后发现,吸烟依然是RA明确的环境风险因素,与吸烟明确相关的RA患者约占总患者数的25%。同时,这种风险具有剂量依赖效应,在RF+的男性当中(OR 3.91,95%CI 2.78~5.50)较明显,而在ACPA+的RA患者中,吸烟的效应更加显著。在戒烟后长达20年期间,吸烟导致的患病风险增加才能降至极限风险水平。其他的因素与RA患病之间关联性较吸烟弱。然而,前瞻性研究已经显示,饮食中的抗氧化剂和母乳喂养可能是RA发病的保护性因素,而摄入过多的咖啡可能增加RA患病风险。与RA发病呈负相关的因素包括教育和社会阶层背景以及饮酒。在吸烟人群中,饮酒具有保护的作用。肥胖也会增加RA的发病风险。 研究者表示,RA发病的风险因素和表型还有待更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
新生儿红斑狼疮以暂时性皮肤狼疮和(或)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为主要表现。纽约大学医学院的Peter Izmirly等开展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女性患者,妊娠期间服用羟基氯喹(HCQ)可降低(有抗SSA/Ro-SSB/La抗体相关心脏表现的)新生儿狼疮的发生风险。纳入研究的201例妊娠女性在孕前均已确诊为SLE,50例出生(有心脏表现的)新生儿狼疮患儿的SLE女性患者为病例组,另外151例受试者为对照组。分析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女性在妊娠期间暴露于HCQ的比例分别为14%(7例)和37%(56例)(P=0.002,OR=0.28);两组的人口学资料和抗体水平无明显差异。校正种族、抗体水平、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等因素后的分析结果显示,HCQ应用可降低(有心脏表现的)新生儿狼疮的发生风险(OR=0.46)。
青霉素和其他抗生素的出现使医药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将曾经是致死性的疾病转变为了容易治愈的疾病。然而,尽管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已有70多年,其杀死细菌的确切机制却仍是一个待解之谜。近日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揭开了三类主要的抗生素潜在的杀伤机制:药物生成了一些破坏性分子,通过一连串细胞事件对细胞DNA造成了致命性的损伤。相关论文发表在4月20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研究人员表示详细了解这一机制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改进现有的药物。在过去40年只有少数的新抗生素被开发出来,而大量的细菌株却对当前可用的药物产生耐受。波士顿大学生物医药工程学教授James Collins说:“这有可能提高我们当前‘武器库’的杀伤效应,减少所需剂量,或使细菌株对现有的抗生素重新敏感。破坏性的自由基2007年,Collins证明三类主要的抗生素——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可通过生成高度破坏性的分子羟基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s)来杀伤细菌细胞。当时,他和其他的研究人员就猜测自由基对它们遭遇的所有细胞成分发动了全面的攻击。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Graham Walker 说:“它们几乎对一切都产生反应。它们会追击脂质、它们能氧化蛋白,它们能氧化DNA。”然而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损伤大部分并非是致命性的,研究人员证明能对细菌造成致死性损伤的是羟基诱导的鸟嘌呤损伤,鸟嘌呤(G)是组成DNA的四个基本核苷酸碱基之一。当这种损伤的鸟嘌呤插入到DNA中时,细菌会致力修复这种损伤,但最终加速了自身的死亡。“这并非是导致所有杀伤效应的原因,但事实它却占据了相当重要的比重,”Walker说。最初,Walker对于DNA修复酶的研究令到研究人员怀疑这种氧化鸟嘌呤有可能在抗生素介导的细胞死亡中发挥了作用。在第一个研究阶段,他们发现了一种特异的DNA聚合酶DinB非常善于利用氧化鸟嘌呤元件来合成DNA。然而,DinB不仅在DNA复制过程中将氧化鸟嘌呤插入到了其正确碱基对胞嘧啶(C)的对面,还将其插入到了腺嘌呤(A)的对面。研究人员发现当太多氧化鸟嘌呤被掺入到新的DNA链中时,细胞将无法成功去除这些损害,因此导致了死亡。基于这些基础的DNA修复研究,Walker和他的同事们于是猜测抗生素生成的羟基自由基是否有可能引发了相同的一连串的DNA损伤。事实证明果然如此。一旦抗生素处理导致的氧化鸟嘌呤插入到DNA中,一个旨在修复DNA的细胞系统就会采取行动。一些称之为MutY 和 MutM的特异性酶通过剪断DNA来启动胞修复过程,正常情况下这一修复机制可以帮助细胞应对DNA中存在的氧化鸟嘌呤。 然而这种修复也是具有高风险的,因为它需要打开DNA双螺旋,在错误碱基被替换时切断DNA链。如果两种这样的修复在DNA反向链附近的位置同时发生,那么DNA就会发生双链断裂,这通常对细胞具有致命效应。“原本应该保护你,确保准确性的系统变成了刽子手。”Walker说。哈佛医学院微生物和免疫生物学教授Deborah Hung说:“新研究代表随着我们重新了解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会开启下一个重要的篇章。我们过去思考我们所知的,现在我们意识到所有的简单假设都是错误的,它其实更为的复杂。”新目标研究人员表示在某些情况下抗生素诱导的DNA损伤,细菌细胞能够通过利用一个称之为同源重组的过程修复双链DNA断裂从而挽救自身。使得同源重组所需的酶失活有可能提高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我们的工作表明参与双链DNA断裂修复的蛋白有可能成为非常有意思值得探究的靶标,成为改变药物杀伤效应的一条途径。”Collins说。此外,研究人员还证实还有另外一条机制参与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细胞死亡。在这些抗生素处理的细胞中,氧化鸟嘌呤被掺入到了信使RNA中,导致了错误蛋白生成,转而启动更多的羟基自由基生成,由此产生更多的氧化鸟嘌呤。研究人员目前正在致力进一步地了解抗生素杀伤细菌的机制。
老年人经常会觉得口干舌燥、眼睛干涩,夜间会更明显,需要饮水才能再入睡。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不算什么病,可能是天气太干燥或年纪大了的缘故吧,这确实是一种原因,还有安装了假牙、夜间睡觉时张口呼吸或服用了某些药物亦会引起口干。但如果口干眼干较明显,或有过腮腺肿大、关节肿痛、牙齿片状脱落,则需警惕是否患有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侵犯泪腺及唾液腺的全身性的慢性风湿病。病因尚不明确,50岁以上女性最多见,常存在有免疫紊乱,血中能检测到抗SSA、SSB等多种自身抗体。 口干 约70%到80%的患者有口干症状,严重者在讲话时需要频频饮水,进食固体食物时需要伴水或流食送下,有时需要夜间起床饮水。50%患者可出现难以控制的龋齿,牙齿逐渐变黑,继而片状脱落。舌干裂,口腔常继发霉菌感染。50%患者可有腮腺炎,表现为交替性腮腺肿痛,约10天左右可自行消退,有时可持续肿大。 眼干 患者还可因泪腺分泌粘蛋白减少而出现眼睛干涩、异物感、泪少等症状,严重者可痛哭无泪,部分患者有眼睑反复化脓性感染、结膜炎及角膜炎。 其它部位干燥 其它浅表部位如皮肤、鼻黏膜、消化道粘膜及阴道粘膜均可因腺体分泌减少而出现相应部位干燥。 除口眼干燥外患者还可以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发热等,约2/3患者可出现系统损害。 皮肤肌肉及关节受累 皮肤表现为血管炎,如过敏性紫癜样皮疹,多见于下肢,米粒大小边界清楚的红丘疹,压之不褪色,分批出现,持续约10天可自行消退。患者可有肌痛及非畸形性关节炎或关节痛。 呼吸系统受累 多数患者无呼吸道症状,轻度受累可出现干咳,重者可出现气短,肺部可出现慢性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肺间质纤维化及肺弥散功能异常。 消化系统受累 胃肠道外分泌腺体病变出现萎缩性胃炎、胃酸减少、消化不良等症状,约20%患者有肝损害,可伴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或自身免疫性肝炎。 肾脏受累 约30%到50%患者有肾损害,可出现亚临床型的肾小管酸中毒、肾小管酸中毒及肾小球肾炎等。临床表现可有低血钾性肌肉麻痹及蛋白尿。 血液系统受累 可出现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的下降。血小板下降明显的患者可有出血倾向。 如果出现在上症状,请及时到风湿免疫科就诊,进一步确诊干燥综合征需要做相关的血清免疫学检查、口腔或眼科检查。一旦确诊应规范治疗,本病病程缓慢,预后良好,经过恰当治疗后大多可以控制病情达到缓解。如出现系统损害者预后较差,因此尽早就医将疾病控制在摇篮中十分重要。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天气变化或遇冷时周身的酸痛和疼痛就是风湿病,还有一些人不恰当地将风湿病分为“风湿”和“类风湿”两种。一些人有了关节疼痛的症状后,遇到一些不专业的医生,随意地诊断为“风湿”,结果导致误诊或漏诊。还有些人长期求治于江湖医生,不去正规医院就诊,导致人财两空,对治疗丧失信心。对风湿病认识的错误观念可能是传统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模糊,也缺少先进技术的帮助,因而命名含糊造成的。 现代医学上的风湿病,是一大类主要侵犯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的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血管炎、脊柱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这类疾病共同的特点是可以出现关节肿胀并伴有疼痛,或者红肿。主要的致病机制是免疫系统紊乱,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是 “受风”和“潮湿”导致的。免疫系统相当于人体的“军队”,在正常情况下,起到防御外界的细菌等有害物质“入侵”的作用。而在疾病状态下,免疫系统可以转而攻击自身的组织,类似于出现“内乱”,导致各种风湿病的发作。 风湿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光敏感、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网状青紫、雷诺现象、关节肿痛、肌肉疼痛、肌无力、蛋白尿、血尿、不明原因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不明原因的肝功能损害等,一旦出现了风湿病的症状,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根据风湿病发病的原理,其治疗除了缓解症状外,还需针对其病因进行治疗,“标本兼治”,调节紊乱的免疫系统。特别注意的是,风湿病的治疗需讲究规范,切不可随意吃一些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弄巧成拙。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风湿病的治疗手段不断丰富,多数风湿病的效果明显,致残率明显下降,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因此,完全不需要谈“风湿”色变。
加入的其他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