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中度至严重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青少年在确诊后后依然长期忍受着较重至严重的症状与损害;而很多情况下,他们所接受的相关治疗也见效甚微。来自《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一项研究表明。该研究是一项由联邦政府出资赞助的多方协作项目,并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者负责领衔。该项目同时也是迄今为止针对学前儿童多动症的规模最大的一项长期研究,并为这一目前诊断年龄越发提前的病症提供了一些启示。该项目的首席研究者,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儿童中心Mark Riddle博士表示,"小儿多动症的诊断在幼年儿童中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因而对这一年龄组中该疾病如何发展的研究变得极为关键。我们发现,在学前儿童中,多动症是一种慢性且持续性相当强的病症;该病症需要长期的行为与药物治疗,而我们现有的手段依然尚显不足。"追踪观察的186名儿童中,将近90%在诊断六年过后依然受到多动症症状的困扰。而接收多动症药物治疗的儿童与未接受药物治疗的相比,症状严重程度依然相差无几。
一项在美国进行的研究发现,胎儿期暴露于抗抑郁药物不会引起婴儿发育迟缓。尽管有担心怀孕期间使用抗抑郁药物可能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和发育。已知某些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或SSRIs类药物,包括氟西汀,西酞普兰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有关。但没有关于他们对于婴儿生长影响的研究。研究人员跟踪调查了97名无抑郁症的孕妇,46例服用抗抑郁药孕妇和31名抑郁症但未服用药物的孕妇。孩子一岁以内进行测量和称重4次。结果,服用SSRIs类药物的孕妇20%妊娠早产(妊娠37周前),相比非药物治疗的10%,无抑郁症孕妇的5%,与以前的研究相一致。然而,无论是否抑郁或服用SSRIs类药物,与孩子出生后两个星期、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的体重降低、身长较短或头部较小等均无相关性。
一项研究显示,被同龄人所恐吓会改变与调节情绪有关的基因,从而使儿童随着年龄更容易遭遇心理问题。许多人认为我们的基因是不可改变的,而这项研究显示了,社会环境也可能会影响基因的功能。尤其是对于儿童,不仅会改变其对于压力的反应,还会改变与情绪调节有关的基因功能。先前的研究显示,遭遇恐吓的儿童分泌较少的皮质醇(压力激素),但却有较多的社交障碍和进攻行为。目前的研究表明,发生于12岁左右时的皮质醇下降,早于SERT基因周围结构改变2年,这种基因调节血清素,而血清素是一种神经传递因子,参与情绪调节和抑郁的发生。研究对象为28对双胞胎,平均10岁,每对双胞胎中,其中的一个具有被同龄人恐吓的经历,而另一个没有。分析发现,尽管双胞胎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但是基因周围的化学结构变化却无法用遗传或家庭环境来解释。研究认为,遭遇同伴恐吓的经历是造成这种基因改变的原因。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采用打屁股和掌掴等方式对孩子进行体罚,会增加孩子未来心理疾病的风险。该研究来自一项国外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发现,严厉的体罚,包括推、抓、猛推、拍或打,即使在没有更严重的虐待行为(例如身体、性和情绪虐待,以及忽视或亲密伴侣的暴力行为)的情况下,也和心理疾病具有相关性。研究者指出,目前的研究表明,非虐待情况下的严厉体罚,会增加孩子终身患心理疾病的风险,这些心理疾病包括情绪障碍、焦虑、酒精和药物依赖,以及人格障碍。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情低落为主要症状,并且伴有相应的认知、行为改变及生物学的变化。诊断抑郁症并不困难,但是如果病人的表现并不典型,核心的抑郁症状往往隐藏于其他心理和躯体的症状中,含而不露,可能会造成误诊及漏诊。为更好的辨别抑郁症,应当警惕以下一些报警信号:1无明显原因的食欲不振,体重下降。2经常感到疲劳,精力不足,做事力不从心。3长期失眠,尤其以早醒为特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4脑子反应变得迟钝,遇事难以决断。5情感麻木,对周围一切都难发生兴趣,也不愿意说话,更不想做事。6.自感头痛、腰痛、身痛,而又查不出器质性的疾病。7社交活动明显减少,不愿与亲友来往,甚至闭门索居。8对性生活失去兴趣。9总是感到自卑,经常自责,对过去总是悔恨,对未来失去自信。10多愁善感,总是怀疑自己有大病,虽然不断进行各种检查,但仍难释其疑惑。11记忆力下降,常丢三落四。12脾气变坏,急躁易怒,注意力难以集中。13经常莫名其妙地感到心慌,惴惴不安。14经常厌食、恶心、腹胀或腹泻,或出现胃痛等症状,但是检查时又无明显的器质性改变。15常常不由自主地感到空虚,自己觉得没有生存的价值和意义。16常想到与死亡有关的话题。17人逢喜事而精神不爽。经常为了一些小事,甚至无端地感到苦闷、愁眉不展。18对以往的爱好,甚至是嗜好,以及日常活动都失去兴趣,整天无精打采。19生活变得懒散,不修边幅,随遇而安,不思进取。以上19条,假若有一条特别严重,或数条同时出现,就很可能是抑郁症发作的征兆,一定要提高警惕。最好到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就诊,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大家好,我是齐素芳医生。前一阵著名歌星李玟去世,抑郁自杀的情况再次引起社会的关注。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下抑郁症,教给大家如何去辨别抑郁症。抑郁症也叫抑郁发作,按照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所以临床上表现不一,并不是很多人认为想自杀才是抑郁症,其实轻度和中度抑郁很多人并不认为是问题,只是认为自己变懒了,变得消极了,甚至会错过治疗时机,造成疾病加重。典型的抑郁可以表现为心情差,之前有兴趣做的事情现在也没有兴趣了,甚至对什么也不感兴趣,还有就是身体容易疲乏,即使睡眠好,经过休息也不能缓解疲乏。除了上诉三点,还可以有以下表现:感觉很自卑,什么也比不上别人,对未来没有希望或者感觉前途渺茫,感觉自己很没用,注意力不集中,爱忘事,有的表现为睡眠差,没有食欲,性欲下降,严重时会有轻生的念头及自杀行为。如果您有了以上几种表现,大家要注意了,要考虑自己是否患有了抑郁症,最好到精神专业机构就诊,让医生来判断,给予及时治疗,让自己尽快脱离抑郁的困扰。感谢大家的阅读。有问题也可以在平台上咨询问诊。
冲动性格的人对酒精、尼古丁或毒品等成瘾物质的成瘾倾向较强。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这点同样也适用于食物成瘾,后者继而又与肥胖相关。 本研究发表在Appetite(食欲) 杂志上。 研究小组对 233 例受试者的冲动水平、BMI 和食物成瘾水平进行了分析。 研究表明,较冲动者发生食物成瘾的倾向强于较不冲动者。冲动不直接与肥胖相关,然而,冲动行为可导致食物成瘾。 因此,冲动是研究受试者肥胖的驱动力之一,这一结果也在意料之中。研究负责人 James MacKillop 表示:“现代神经科学帮助我们了解到大脑中的毒品等药物以及酒精等共适应区域是如何进化以释放多巴胺并创造幸福或满意感的。” “现在我们认识到,某些类型的食物还可劫持这些大脑回路并为强迫进食习惯的形成打下基础,该过程与毒瘾的形成类似。”
虽然酒精最初作可起到镇静剂的作用,但是睡前喝酒与睡眠紊乱有关,标志是慢波睡眠(SWS)脑电图(EEG)活动delta波。正常发育的12-16岁的青少年的EEG delta波显著减少,通常是开始喝酒的年纪。酒精对在校大学生睡眠影响的研究发现,睡眠前饮用不仅会造成SWS相关delta波增加,但也导致额叶α波增加,干扰睡眠的标志。 研究结果2015年2月在线发表在Alcoholism: Clinical & Experimental Research杂志。该研究由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Christian L. Nicholas医师完成,其试验中共招募了24名学员(12女,12男),健康,18-21岁,社交饮酒,在过去30天每周摄入不到七个标准饮品。每个参与者睡前饮酒,或安慰剂,之后行标准的多导睡眠监测与全面的脑电图记录。结果表明,酒精增加非快速动眼睡眠(NREM)期间 delta波增加,额叶alpha同时增加。 该研究认为睡前饮酒不能改善睡眠质量,增加深睡眠时间。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童年期亲子分离时间较早、遭受反复虐待是其青春期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该研究对安徽省某乡镇的1417名普通初级中学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采用自编问卷调查研究对象攻击行为、童年期亲子分离和遭受虐待以及其他一般情况等。结果显示,男生躯体攻击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愤怒因子分、敌意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生。不同类型攻击行为因子分及总分均随年级的升高而呈明显上升趋势。初次与母亲分离的不同年龄段初中生,在言语攻击因子分、敌意因子分和攻击行为总因子分中呈显著差异;初次与父亲分离的不同年龄段初中生,在敌意因子分和攻击行为总因子分中呈显著差异;初次与父母同时分离的不同年龄段初中生,在愤怒因子分、敌意因子分和攻击行为总因子分中有显著差异,均表现为年龄越小攻击行为的各因子得分越高。 童年期遭受各种类型反复虐待的初中生其各种类型攻击行为因子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无相同类型的反复虐待者,其中大部分组间均有显著差异。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在空气严重污染环境中生活的孕妇,她们所生的孩子患自闭症的概率,比低污染环境出生的孩子高出一倍。哈佛这项研究结果已在《环境与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上发表。该项研究从1989年开始,对象是约11.6万名护士。研究人员着重研究其中325名患自闭症孩子的母亲,以及2.2万名孩子没患自闭症的母亲。为了测算妇女怀孕期间暴露于空气污染物的程度,研究人员使用了环境保护署提供的空气污染资料,并考虑到家庭收入、教育和怀孕期间抽烟等因素。哈佛研究员分析后发现,生活在柴油粒子或汞含量高的空气环境中的孕妇,其所生的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要比在清洁空气中出生的孩子高出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