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十二指肠镜)下放置胆管支架,将梗阻的胆道撑开,让胆汁重新流进肠道,治疗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通畅的原因是炎症、肿瘤或结石,恶性肿瘤引起的胆道梗阻的黄疸通常表现为无腹痛的进行性加重的黄疸,皮肤和巩膜变黄,伴皮肤刺痒,尿色如茶水或酱油,大便颜色变白。
腹腔镜下利用胆道镜探查胆管内的情况,取出结石,冲净胆道,B超、CT及核磁MRCP均未见胆总管内明确结石,还需考虑患者的症状和化验结果,综合考虑是否打开胆管进行探查,本例考虑行胆管探查,打开胆管后,由其中取出大量细碎结石,对于细碎结石和胆泥,腹部B超、CT及MRCP存在一定的假阴性,还需临床医师综合分析决策。
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是在腹腔镜下将肝囊肿部分囊壁切除,吸尽囊液,达到开窗效果,解除囊肿及其压迫:图1:CT所见囊肿;图2:CT所见囊肿;图4、6术中可见囊肿;图9囊肿开窗后;图8:术后1月CT可见囊肿消失。
“冬天到了,又该输输液、通血管了。”每到冬季,都有一大批老年人奔医院输液通血管,这样做真的有效吗?安全吗?这样做不仅没有用,可能搞不好还要人命。“输液通血管”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出现对脑卒中后每年定期输液和不输液进行的科学的临床对比研究。输液反而可能引起心衰、药物过敏反应等情况,诱发或加重疾病。所以这种方法应该慎用。最好的办法是适量活动,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快乐心情。
近日我院经常受到一些嵌顿疝的患者,其中有的因为不重视,就医较晚,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近日我院经常受到一些嵌顿疝的患者,其中有的因为不重视,就医较晚,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曾经有一位老人,几年前发现下腹部鼓起一个小包,由于躺下后肿块能自己回去,也就没有注意。后来有一次运动时,老人突然觉得肚子疼,一摸肚子,原来大枣大小的包块已经变成鸡蛋那么大,而且硬邦邦的,疼痛难忍,最后没办法,在家人劝说下,来到了我院。最后诊断为嵌顿性腹股沟疝,并且嵌顿肠管已经坏死,必须将坏死的肠管切除。这时,不禁有人会问,什么是嵌顿性腹股沟疝,与运动有关系吗?又为何会导致肠坏死?下面我们来一一解答。什么是嵌顿性腹股沟疝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壁层腹膜,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致。根据肿物突出的位置有不同的命名,如脐疝、切口疝等,发生于腹股沟区的疝被称为腹股沟疝,大概占腹外疝的90%以上。腹股沟疝嵌顿,多数是由于患者突然用力咳嗽、用力排便等情况导致腹内压骤然增高,腹腔内的脏器如大网膜、小肠、结肠等受到突然的压力,穿过腹壁跑到皮下,且不能还纳所致。简单地说就是腹股沟疝内进出的组织,突然出去后卡住了,不能回到腹腔。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腹股沟区包块突然增大,张力增加,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使包块回纳,如果进一步发展还会引起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这个情况属于急症,需要立刻诊治,若不及时处理,数小时后就有可能会导致嵌顿的器官坏死、引起感染,严重时会引起中毒性休克,本文开头的老年人就属于这种情况。疝气更青睐哪些人群疝气有两个高发人群。一是婴幼儿,是由于婴幼儿的腹膜鞘状突尚未完全闭塞,再加上腹壁肌肉的薄弱,容易发生腹股沟疝。一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因为婴幼儿腹肌可随躯体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另一个高发年龄段是中老年人。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腹壁各层组织逐渐变得薄弱,再加上很多老年人合并有长期便秘、慢性咳嗽等容易导致腹压增高的疾病。发现疝气,怎么治疗,能不能不做手术?腹外疝形成的解剖基础是腹壁薄弱或缺损,其治疗均须依靠手术解决,犹如轮胎破了,胶水封不住,必须打补丁才行。成人腹股沟疝只有通过外科手术治疗才能获得痊愈,非手术方法无法治愈。有一些患者,选择疝气带替代手术治疗。殊不知,疝气带固定,乃缓兵之计,并不能治愈“疝”,而且长期佩戴疝气带增加了日后的手术难度,甚至部分患者因此丧失了手术时机,所以疝气带一般只适用于不能接受手术的病人。另外,社会上一些不当的保守疗法,比如硬化剂注入疗法,不但不会治愈腹股沟疝,还会加重病情进展,加大手术困难,手术并发症和复发率高。手术是如何修补疝气的手术方法可归纳为下述三种。(1)传统的疝修补术:利用自体组织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类似于裤子破了,直接缝上,易复发,疼痛明显。(2)无张力疝修补术。有开放和腔镜两种方式。其是在无张力情况下,利用人工合成网片进行修补,犹如把破了的裤子缝上后在从外面补一块补丁,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腹腔镜疝修补术就是将补丁以微创的方式从腹腔里面补,较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更轻、早期下床,出院早等优点,目前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对于双侧及复发疝、女性股疝,腹腔镜手术优势更为明显。所以,我们建议,疝气病人不要等待观察,不要拖延手术,更不要畏惧手术。及早治疗,尽早手术,才能以健康之躯,享受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