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人数超过50万例,约等于每分钟一例,而猝死造成的死亡有87.7%是发生在医院以外。 猝死频发,防不胜防! 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最常见的一些猝死原因,关键时刻也许能救命: 心源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心源性猝死也叫心脏性猝死,简单来说,如果猝死是心脏原因导致,那么就叫做心脏性猝死,它也是最常见的猝死原因。我们熟知的心肌梗死,就是所谓的“心脏原因”之一。 心脏性猝死是20-60岁男性的首位死因,占全部心血管死亡人数的50%以上,男性较女性常见。 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会发生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中,90%是因为心律失常所致,其中80%由我们前面提到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室速、室颤引发。 另外10%的心脏性猝死由其他原因引起,包括心包填塞、急性左心衰竭等。 那么,哪些人属于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需要特别注意呢? 第一类: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发生过心肌梗死者。 第二类:心脏射血分数(泵血能力)过低、心力衰竭者。 第三类: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者。 第四类:有相关遗传性疾病者(包括肥厚型心肌病、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等。 第五类: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史者。 由于多种原发病都可以造成上述症状,想要根据症状预判心脏性猝死非常困难。 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属于高危人群,预防至关重要。随着冠心病、急性心梗等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心源性猝死的中青年比例上升明显,三高、肥胖、情绪焦虑、熬夜等都是诱发因素,务必远离。 希望大家保持心情愉快,适度运动,定期到医院体检,拥有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我,下期带你解锁更多心血管小知识!
爱斯基摩人又称因纽特人,生活在北极地区。他们在海岸边安家落户,喜吃“生肉”!主要靠猎捕海生哺乳动物(海豹、各类鲸)和陆地哺乳动物为食(加拿大驯鹿、白熊、麝牛、极地狐和北极熊)。哺乳动物的肉就是他们生活上主要的食物来源。而这些肉,仔细想一下就会知道,为了抵御寒冷,它们大多肥大,肉质肥腻,皮肤表层下面基本全是脂肪。这种饮食习惯,绝对算得上是高脂饮食了。但是奇怪的是,爱斯基摩人的胆固醇水平却比其他人相比要低一些,而且他们普遍寿命也较长,患冠心病、脑血栓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也低很多。这就非常让人困惑了???但当爱斯基摩人改变生活地域,从海岸边迁移到陆地上生活,饮食结构从吃生肉改变为正常饮食(沙拉、黄有面包、披萨、牛排……),胆固醇的水平却一下子升高了。 在传统的思维里面我们都会下意识的认为经常吃肉的人,会增加人体脂肪、胆固醇含量等。但从胆固醇这一项单分析来说,胆固醇的作用:1、形成胆汁酸,将大颗粒的脂肪变成小颗粒,也就是消耗脂肪的;2、构成细胞膜,是我们体内各种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包括(大脑的细胞、肌肉细胞、心肌细胞、干细胞等等)。细胞膜的成分里面就含有胆固醇,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胆固醇,细胞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生命也不可维持;3、合成激素,人体的肾上腺皮质和性腺所释放的各种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都属于类固醇激素,它的前体物质就是胆固醇。 所以你真的误会胆固醇啦! 事实证明,长期吃肉和胆固醇升高并非直接关系,血里面的胆固醇水平主要取决于人体自身的合成,饮食只占少部分。那为什么你的血里面的胆固醇高?不是因为你合成多了,而主要是因为你消耗的少,比如运动不够,新陈代谢率低下,体内激素合成的还少(是不是觉得连爱爱的欲望都少了呢?)。主要应该控制总的热量,特别是碳水,再增加运动锻炼才行!!!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胆固醇水平已经高于正常值,那么这个时候是需要限制富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和高脂乳品等。 这下子你明白咋回事了吧! 关注我,下期带你解锁更多心血管小知识!
呼吸的重点是“慢一点”。呼吸其实不在于吸进去多少的氧气,而是在于呼吸的速率和二氧化碳跟氧气的浓度是不是维持一个平衡状态。较好的呼吸频率是吸与呼的时间比例至少要在4:6,也就是吸气时间4秒钟,呼气时间就要6秒钟,如果可以达到1:2更好。整体的呼吸时间最好也拉长,方便身体的细胞做气体交换。缓慢的呼吸频率可以稳定副交感神经,让心跳和情绪都在稳定的状态,不会过度亢奋。腹式呼吸法是一种比较不错的方式。腹式呼吸是吸气时感觉横膈膜在下降,呼气时感觉横膈膜往上升。腹式呼吸的同时学会控制呼吸,间断性憋气。间断性憋气可以适度控制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不让二氧化碳过度排除体外。这个方式同时也适用于心跳动不动就偏快,稍微一活动心率就会异常偏快的人群。(说的是不是你!) 对于有哮喘的患者,容易气急、气短。在无哮喘发作,平时呼吸中可以尝试采取这样的呼吸方式,可以适时储存一点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扩张血管,给身体带来更多的血流,机体耐受二氧化碳多一点,好处是气管不容易痉挛,气管同时也可以很好的得到扩张。这样的呼吸锻炼,慢慢的使得机体对二氧化碳的耐受度增加,愈加觉得身体轻松,不容易感到胸闷、缺氧(非病理性),精神状态都得以改变。 Tips: 正常人(健康人群)憋气时间:缓慢正常的呼吸,吸气…呼吸…,在呼吸末端憋气大约20秒左右,以此循环……慢慢锻炼,比较好的状态是可以慢慢达到憋气40秒左右。(因人而异,不强求过度训练) 锻炼方式:每天一次 一次10分钟
胸好闷,怎么喘气都缓解不了,感觉越来越闷,脸部嘴唇都发麻,手脚也不受控制,感觉要晕倒了…说的是不是你! 当我们感到胸闷的时候,下意识的会深深吸一大口气,可是大口吸气之后,有时候却愈发觉得头晕、喘不过气,脸部、嘴唇还会有麻麻的感觉,更严重的甚至有人腿软,腿脚无力,更有要晕倒的感觉。这就很让人很困惑了?我明明就已经吸这么大的一口气了,怎么还是觉得呼吸不畅、甚至胸更闷了呢? 其实,让我把这其中的奥秘给你拆分来讲,一下子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首先,胸闷、缺氧,主观的感觉是对的。一般人,血液中红细胞携带的氧分子量是完全足够的。我们身体需要的是氧气,而二氧化碳是废气,是要被排出到体外的。当胸闷的感觉出现后会,下意识的会频繁呼吸,希望将胸闷的症状得到缓解,这样反而将身体组织里的二氧化碳被带走,二氧化碳都被带走了,那么组织里的氧气也就随之不够了。这就是所谓的“过度换气”。当我们因为用力吸气而让体内跑进很多氧气的时候,血液中的氧气的确提高了,但是相对来说二氧化碳浓度也会降低,这些氧气反而没办法顺利运送到各个器官,当血液中缺乏二氧化碳的时候,身体反而会认为自己不需要氧气而停止呼吸,所以感觉胸闷。 其次,二氧化碳在体内可以跟体液结合成酸性的离子,是负责钙离子的运输通道,一旦二氧化碳不足,钙离子通道不通畅,这样会使身体内的蛋白质产生变异,再加上血液无法运送氧气到各个器官,尤其是大脑,控制生理反应的神经就会开始出现一些症状,比如头晕、乏力,脸部嘴唇发麻,甚至昏倒。 这下子,你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吧?
网上经常会有网友留言问:房颤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这应该是分阶段的来分析和治疗。 假设:(医生)得了房颤,一开始(医生)肯定会快速的回想一下,为什么会得房颤?最近做了什么,是生活方式上有什么不注意的吗? 阶段1:到医院检查一个甲状腺功能,看看是不是有甲亢。然后想一想最近是不是有体重增加、熬夜、劳累、饮酒、晚上睡觉时有打呼噜等等的情况。如果找到一个引起房颤发作的诱因,把他去除了,房颤有可能就不再发生了。这个第一阶段最好的治疗方法—去除引起房颤的诱因! 阶段2:回想一圈,没有发现最近的生活作息、环境有引起房颤诱发的因素,那有可能是和体质、遗传有关系,首先会口服副作用小一点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去控制房颤的发作,例如盐酸普罗帕酮片(心律平、悦复隆)这类药物,服用上心律平发现房颤不发作了,那继续服用药物控制。如果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相关疾病,年龄也大于65岁,血栓形成概率大的情况,再加服抗凝药物,防止房颤引起的血栓形成。这是第二阶段最好的治疗方法—药物控制! 阶段3:药物控制不住,房颤还是有反复的发作,那么建议尽早的去做房颤的消融手术,把引起房颤的捣乱分子消灭掉,可能房颤就不再发生了,有可能根治。这是第三阶段最好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 阶段4:手术消融干预治疗后,复发了,还是有房颤的发作,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可以接收2次、3次的消融治疗,将剩余病灶再进行消融,把(捣乱)的分子再次消灭掉。如果还是很难成功的话,这时候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如是偏向以防血栓为主,那么可以做一个左心耳封堵术,将引起血栓的地方封堵起来,这样的话,不怕血栓脱落引发的梗塞。第二个选择,房颤发生时心跳太快,药物控制不住,那么考虑用房室结消融+起搏器的植入,这样的话,可以将心跳控制在平稳的状态,让心跳稳定下来。这是第四阶段最好的治疗方法—左心耳封堵术/房室结消融+起搏器植入! 总之,房颤最好的治疗方法因人而异,因房颤的阶段而异,建议在专业的心律失常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评估与抉择!希望每一位房颤的病人都可以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法。
心跳的节律是由心脏的窦房结控制,所以心电图报告上的窦性心律是正常心律。 但是“窦性心律不齐”似乎不那么正常、不那么好,有些小伙伴就会想:我这是不是病? 其实,窦性心律的快慢是由神经控制的,生理状态下比如吸气时就会反射性地增加心率,而呼气时相对心率就会减慢,只是一般人这种神经调节的幅度不大,心电图体现不出来。 而有些年轻人神经反应过于强烈和敏锐,就会在心电图上显示心率快慢交替,通常和呼吸相关,吸气时侯心率加快,间隔短,呼气时心率减慢,间隔长。 所以,窦性心律是正常的,窦性心律不齐是年轻的,敏感的,稚嫩的,甚至有些让人羡慕的。 至于想要心电图测不出窦性心律不齐也很简单:做心电图的时候吸口气,憋住…… 完美的、节律规整的心电图就会出现啦! 我是心脏医生施海峰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我,下期带你解锁更多心血管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