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疝气是小病小手术,况且不疼不痒何必要挨一刀呢。这种观点是不对的。首先我们来说一下什么是疝。通俗的讲腹壁破了一个洞,腹腔里的肠子、脂肪通过这个洞钻出来,外表看就鼓起了一个包,平躺就消失了。这个鼓包最常见出现在人的双侧腹股沟区域。其次我们来说一下疝的危害,第一,如果鼓出来包回不去,出来的小肠被卡死在这,就会形成嵌顿疝,时间长了会形成肠坏死,而被迫切除坏死的小肠,得不偿失!第二就是会变得很大,我见过最大的腹股沟疝,有排球大小。严重影响正常的行走、排尿等。在治疗上,手术是唯一有效的解决办法。分为微创和开放手术。所以不要等到病情发展到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时候再做手术,尽量避免给自己身体和经济上带来更大的损失,勿以“疝”小而不为呀
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为绞窄性肠梗阻:①腹痛性质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急骤、剧烈;②腹膜刺激症状严重,出现明显的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③病情变化急骤,很快出现休克征象,且经液体复苏后仍无明显改善;④腹胀不对称,可触及孤立胀大的肠襻;⑤呕吐物、胃肠减压液、肛门排出物为血性,或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⑥X线检查腹平片可见孤立胀大的肠襻且不因时间推移而改变位置,或肠间隙增宽提示有腹腔积液,或有假肿瘤状阴影,或门静脉内有气体;⑦血白细胞计数、磷、乳酸、淀粉酶等水平升高;⑧B超或CT检查提示腹腔渗液快速积聚;⑨经积极的非手术治疗,患者症状、体征始终无明显改善。另外,对于老年人及小儿的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指征应适当放宽。因老年人机体反应能力差,病史不典型,腹部体征不明显,小儿不能准确描述病史、查体不配合、病情变化快、体征不典型,容易错过最佳手术时机。
腹部CT检查多层螺旋CT是目前诊断粘连性肠梗阻的最佳影像方法,多层螺旋CT不仅能清楚地显示梗阻的存在部位及梗阻性质,而且可及时准确发现绞窄性肠梗阻病例。典型CT表现如梗阻近段肠管扩张,远段肠管塌陷,梗阻部位可见移行带光滑、“鸟嘴征”等。因此在有腹部手术史的肠梗阻患者,螺旋CT显示移行带光滑有助于非癌性粘连性肠梗阻诊断。螺旋CT特别是增强CT,是判断肠梗阻是否存在缺血及肠坏死最可靠的影像检查方法,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后处理多平面重组(三维重建)的应用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方法是将直接扫描影像薄层(1.5mm)重建后,在后处理工作上利用软件进行影像重组,沿一定方向组合得到任意方向的二维断层影像,具有各向同性与原始图像相仿,可多方位(冠、矢状与任一方位)同步观察,在病变的定位及定性方面发挥了MRIMRI检查表现为形态多样的纤维索条,可粘连腹腔任意部位。MRI可任意方向扫描,极大地提高了显示率。(五)泛影葡胺造影对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可直接口服76%泛影葡胺造影,对于完全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可行肠梗阻导管减压后造影。泛影葡胺造影剂通过肠道迅速,正常人口服之后30~90分钟可达到大肠。对梗阻患者一般在给药3小时之内即可达到梗阻部。对腹部平片上显示有或无气液平面而不能排除肠梗阻时,胃管注入泛影葡胺,腹部平片见梗阻近端肠管扩张造影剂充盈,愈近梗阻部位愈明显,即可作出诊断。而且泛影葡胺的水溶性不会引起穿孔,进入腹腔可被腹膜吸收。尤其是泛影葡胺进入肠道后可及时动态观察造影剂在肠道中分布情况,了解梗阻以上肠腔形态以及梗阻部位及病灶所在等。若造影剂排空缓慢或局限于梗阻部位、黏膜的中断,并使临床症状加重,可及时提供明确手术指征信息及早施行手术,否则有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泛影葡胺可反复造影。并且可鉴别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梗阻,完全性梗阻远端无造影剂通过,不完全性梗阻远端则有造影剂通过。腹腔镜探查1.临床意义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与提高,现在利用腹腔镜探查诊断肠粘连已成为可能。腹腔镜可对腹腔进行全面探查,同时作出准确定位,确定梗阻部位,为进一步手术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腹腔镜手术切口小,腹腔炎症反应轻,腹膜组织型纤溶酶原复合物下降小,不容易形成腹腔粘连。因此,引起再次肠梗阻的概率比开腹手术小。腹腔镜手术腹壁创伤微小,手术在密闭状态下操作,避免了肠管等腹内脏器暴露于干燥的空气中,可减少对肠管的机械、物理刺激,使肠管和脏器的损伤降低到最低点,也弥补了开腹手术手套滑石粉、微粒物质进入腹腔的不足,腹腔内异物污染的可能性极小。2.适应证(1)有1~2次手术史的不全性梗阻,腹胀较轻者。(2)伴有局限性包块,固定在腹部某一部位者。(3)经非手术治疗虽有排气排便,但梗阻症状反复发作者。(4)腹部手术后慢性腹痛、腹胀反复发作者。3.禁忌证 严重腹胀、术中探查肠管腹壁网膜间广泛粘连;术前常规行肿瘤血清标志物检查,钡剂灌肠或结肠镜检查,如发现有恶性病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