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夫,您好!近一年在康复上有一些体会。住院期间您教的方法,继续在锻炼,能明显感到肌肉拉伸,很受用!除此以外,也试过其它方法。在网上看到关于腰突的介绍:气虚导致脊韧带无力,失去弹力。腰椎间盘移位后,韧带无法使其复位,只要把气补足恢复韧带拉力,椎间盘自然会复位。本想试试看,就买了玉灵膏,吃了3天,第4天原先跑步时的不适感已经消失,很惊喜!之后抓药询问医生,医生说补足气慢慢就好了,麻感也会逐渐好转。玉灵膏就一直吃到现在。今年接触了八段锦,每次练完身体很舒畅,腰部也很舒服。几个月下来,自己感觉调理气血对腰突有帮助。还有一个动作——滚龙脊。腰部困乏时躺床上滚,大幅度滚到坐起来,20-30个,立马能减轻困乏。小腿和脚面麻的情况今夏基本消失。去年急性发作,谢谢您的用心诊治。上工治未病,预防为主,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
骨科门诊上,医生通常会给患者开一些,像 “布洛芬、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美洛昔康、吲哚美辛...”的药物。在许多人眼里,这些无非就是暂时缓解疼痛的“止痛药”,因此会选择不听从医嘱的态度。 严格的讲,上述这些药物隶属于“非甾体类的抗炎药”,也就是非激素类的,又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的抗炎药物。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我们可以利用它消除髓核压迫神经根引起的关节、肌肉、韧带无菌性炎性水肿刺激反应,来缓解疼痛。 那么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消炎药、止痛药又有什么区别? 首先,消炎药按照医学规范,应该称为抗菌药,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通过直接杀灭病原菌或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来发挥疗效,临床上常用于感冒、咳嗽、肺炎、气管炎、肠炎等疾病。 其次,非甾体类抗炎药,不是简单的缓解疼痛,或者是掩盖疼痛,它和“吗啡、杜冷丁、可待因”等等这些直接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的真正意义上的止痛药也是完全不同,长期使用并无成瘾性。 最后,药品请在正规医疗机构专科医师指导下使用。
对于X线、CT、B超、核磁共振这些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很多人分不清楚。现在,我们把身体比作食物,告诉你这些检查如何发挥不同的作用。 X线 像把面包压扁了 X线会穿过人体,遇到被遮挡的部位,底片上不会曝光,洗片后这个部位就是白色的。 就像一片面包或一块棉花,看不到里面的纤维纹理,但用手压瘪了会清晰一些。X线最大缺点是受制于深浅组织的影像相互重叠和隐藏,有时需要多次多角度拍摄X线片。 CT 像把面包切片看 CT的检查原理是X线会分层穿过人体,之后通过电脑计算后二次成像,就像把一片面包切成片来看。优点是可以分层看,经计算后可以显示出更多的组织信息。 B超 像挑西瓜前敲一敲 B超的原理是用超声波穿透人体,当声波遇到人体组织时会产生反射波,通过计算反射波成像。就像挑西瓜一样,边敲边看显示病灶情况。 核磁共振 摇一摇再看 核磁共振机使用较强大的磁场,使人体中所有水分子磁场的磁力线方向一致,这时磁共振机的磁场突然消失,身体中水分子的磁力线方向,突然恢复到原来随意排列的状态。简单说,就相当于用手摇一摇,让水分子振动起来,再平静下来,感受一下里面的振动。所以,核磁共振也被戏说为是摇摇看的检查。 四种方式分别用于何种检查? 就诊时,医生常会开各种各样的影像学检查单:超声、CT、核磁……不少患者会质疑医生故意开高价检查单。其实,医生是依据不同病情选不同影像检查的。 外伤骨头——粗看X线片,细看CT,核磁看不清 各种外伤,如果怀疑伤到了骨头,优先选择X光照片,检查结果快速易得。若要进一步观察,可以选择CT。超声、核磁对于骨皮髓质等看不大清,一般不选择。 颈椎腰椎——最佳选核磁,次选CT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椎间盘疾病需要观察椎间盘与相应的神经根,要想更好观察这些软组织,最优选择就是核磁。同样,对于关节、肌肉、脂肪组织检查,核磁也是首选。 胸部——粗看X线片,细看CT,看肺不要选核磁 X线胸片可粗略检查心脏、主动脉、肺、胸膜、肋骨等,可以检查有无肺纹理增多、肺部钙化点、主动脉结钙化等。 胸部CT检查显示出的结构更清晰,对胸部病变检出敏感性和显示病变的准确性均优于常规X线胸片,特别是对于早期肺癌确诊有决定性意义。但是CT检查的辐射剂量高于X线。核磁对于肺部疾病的诊断,应用非常有限。 腹部盆腔——除肠道外,一般超声都能检查 腹腔器官受呼吸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到CT、核磁成像,而超声不会因此受影响。同时,超声对肝脏、脾脏、胰腺、肾脏、盆腔等器官诊断准确率较高。 但是超声受气体干扰很大,对于肠道等含气较多的器官,超声诊断准确率会降低。 心脏——排除冠心病用CT,看心功能用超声 常规的心脏结构与功能检查,心脏彩超所提供的信息已经较为充分,又简单易行。 用CT可检查冠状动脉,但冠脉CT检查辐射量较大,不适合作为常规体检。核磁虽无电磁辐射,但对冠状动脉的观察不及CT。心脏核磁则是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金标准”。
道可得生物力学苹果掉落让聪明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瞬间的外力,比如一次意外撞击,常常会让你刻骨铭心,可你却很有可能忽视日常中微小的力的影响。苹果手机上你今日的步行计数是否过万?你想过吗?每一步与地面的亲密接触都意味着有力传入你的身体。快看一下你鞋底两侧的磨损是否一致,是否两侧磨损的部位不尽相同,有一侧磨损更为严重?通常磨损重的一侧很有可能是你长腿的一侧,可能只是比另一侧长了3mm,是不是远远低于你的预期?没错,3mm的差距已经足够在你每日数以万计的步行中对身体产生影响(H.O.T团队临床观察),这种影响在硬质地面出现后尤为突出。因为沙滩上可以留下你的脚印,而水泥地上却没有(小编提问:奇怪!消失掉的凹凸不平的脚印去哪了?)。滴水石穿,鞋底的差别你可以看到,但是渗入人体的力却行踪隐匿,危害巨大。你是否一直以来感觉容易疲劳?久治不愈的偏头痛?腰痛,背痛,肩痛总在身体的同一侧?有人说你肩膀不一样高?你起床时先穿的一侧裤腿恰好是你视力相对较差的一侧?你足部的老茧是否总是在同一部位修了又发?让我们通过美国国家医学文库中的一篇文章来了解下这样的力究竟对人体造成哪些影响?英文文献网址: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82518/根据您的喜好,请读:一. 科普篇二. 专业篇(原文翻译)长短腿引起的功能性脊柱侧弯(科普篇)人群中长短腿的比例高达3-15%,差距通常不到1cm,95%原因不明。长短腿会导致姿态变形、步态不对称,腰痛、椎间盘病以及较大可能导致长侧下肢膝关节病、髋关节周围炎症和疼痛(可表现为腹股沟、臀部或类似坐骨神经区域)或者短侧下肢大腿、膝关节或踝关节外侧疼痛。长短腿的存在还是脊柱侧弯的第二大原因,尤其是功能性脊柱侧弯的主因。长短腿引发的脊柱侧弯属于功能性脊柱侧弯。长短腿平衡后,侧弯可以得到完全或部分改观。但,平衡长短腿并不是一件轻易可以实现的事!需要医者仔细思考和周密规划,进而制定适当的诊疗方案。其中最需要考量的两大因素是精确测量结构性长短腿差异和患者的年龄。如果长短腿的差异在1.5cm以内,可以直接使用私人定制足垫治疗。长短腿在 1.5-3cm范围建议使用增高鞋配以定制足垫。对于3至20cm的差异,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考虑手术治疗。长短腿导致的功能性脊柱侧弯的11岁女孩足部干预前后对比青春发育期前是外界干预长短腿的黄金时间,H.O.T理论体系中称为抢救性治疗。因为长短腿的平衡必须通过骨骼的生长来完成。专业性的、及时的、动态干预,不仅使身体获得平衡,而且节约下来的能量还可以用来长高。根据大样本统计结果,儿童双下肢平衡后平均长高5.9cm。这多出的5.9cm可比打断骨头刺激生长靠谱多了,同时也解了不少父母自己“身高遗憾”的渴。你不容易觉察到长短腿对步态的细微影响,但这种差别专业人士可以发现。所以如果你怀疑自己有长短腿或者有一些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始终找不到病因的身体问题,不妨到擅长运动生物力学的专科去接受一下专业细致的生物力学评估检查。(小编良心推荐:如今在这个领域居于行业头部地位的,首选参与保障奥运会、全运会、WTA等国内外大型赛事的南京H.O.T运动康复团队了。)常见的情况,孩子的长短腿矫正治疗周期一年左右。通过定制生物力学足垫帮助孩子获得初步的下肢平衡,1月后进行第一次随访,之后改为每1-3个月一次定期检查,直到长短腿平衡或生长停止(H.O.T团队临床观察)。成年人因为骨骼发育完成,如果存在长短腿则需要永久穿定制鞋垫,就像成年后的近视眼通常需要永久戴眼镜一样。成年人定制矫正足垫调整长短腿平衡的目标已经不在像孩子的目标是刺激生长发育实现下肢长度的变化,而是通过额外的补偿获得身体的均衡力学功能,避免身体出现各种复杂的力学失衡,从而实现对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值得强调的是,长短腿的调整所需的时间取决于生长速度。长短腿差1cm的儿童获得均衡需要长高5-6cm。这就是为什么长短腿治疗效果在青春发育期最为明显的原因。也因此,温馨提示一下,如果要想矫正孩子的下肢长度差异和由此带来的脊柱侧弯等问题,一定要及早请专业人士评估定制矫正足垫,因为这是一场与生长发育的时间赛跑!(用H.O.T团队的话说,就是“抢救性”治疗。要知道团队创始人胡老师的医院挂号预约都已经排到2019年啦!2019年啦!2019年啦!)从足踝生物力学角度看,长短腿只是数据测量中的一环,纠正长短腿必须综合其他生物力学因素。这是因为足的运动平面是三维的,仅仅一维的纠正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只有专业的全足私人定制鞋垫才能从三维角度满足双侧下肢的力学平衡。所以建议家长朋友通过专业评估后采取道可得全足定制生物力学矫正足垫的方式来纠正儿童的功能性脊柱侧弯及其他由下肢生物力学异常引发的问题。国外生物力学起步早于中国半个世纪,2009年H.O.T整体整骨康复技术创导者胡智宏主任成为国内首位澳洲国际生物力学学院认证讲师,并担任中澳国际生物力学研究所主任。8年来胡智宏主任及其团队一直引领中国的足踝生物力学不断突破和发展。在H.O.T理论体系中,全足私人定制生物力学矫正足垫是首要环节。希望通过此文您能够了解到长短腿导致的功能性脊柱侧弯完全可逆,只要您在合适的时间为自己或是家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再次强调,青春发育期前是治疗的黄金时间。二长短腿引起的功能性脊柱侧弯(专业篇)英文文献原文翻译引言:长短腿(LLD)导致骨盆在额状面上的倾斜。腰骶关节的不灵活导致腰椎凸向短侧下肢,继发姿态变形,步态不对称,腰痛,椎间盘病以及长侧下肢膝关节病、髋关节炎和髋关节屈曲位挛缩或者短侧下肢踝关节屈曲位挛缩。长短腿还是脊柱侧弯的第二大原因,尤其是功能性脊柱侧弯。长短腿导致的功能性脊柱侧弯的11岁女孩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纠正脊柱侧弯和平衡长短腿的可能性。长短腿通常在1cm左右,存在于3-15%的人口中。95%的病例目前原因不明。长短腿引发的脊柱侧弯属于功能性脊柱侧弯。平衡长短腿,侧弯可以得到完全或部分纠正。长短腿垫平后脊柱侧弯消失(上图中的女孩)平衡长短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医者仔细思考和周密规划,进而制定适当的诊疗方案。其中最需要考量的两大因素是精确测量长短腿差异和病人的年龄。采用的方法是:根据长短腿的差异在短侧足跟处垫增高垫。增高垫厚度一般为0.5-1.5cm。长短腿在 1.5-2cm使用增高鞋。对于3至20cm的差异,建议手术治疗。研究方法:1998-2006年间,369个孩子(长短腿相关功能性脊柱侧弯患者),年龄在5岁至17岁(209个女孩,160个男孩),运用增高垫或增高鞋干预。结论:在369名儿童中,27名儿童长短腿差0.5厘米, 329名差1厘米,9名差1.5cm,4名差2cm。儿童的年龄范围在5-17岁。均值为12.3岁,短腿发生在左侧的317例(86%),180例男孩,137例女孩。有29例女生和23例男生右下肢较短,一共为52例(14%)。在2周后的第一次随访检查中,有 316名(83.7%)受检儿童脊椎侧弯发生改变。另有53名儿童(14.7%)之后发生改变并伴有轻微的腰痛。平衡长短腿所需的时间从3到24个月,平均10.8个月。在80%的情况下,平衡发生在8到16个月的增高垫使用后。长短腿差1cm的儿童平衡时间约11.3个月。有16名儿童(4.2%)因为发育提前结束未能平衡长短腿。治疗结束的几年后,有11例儿童(3%),重新产生长短腿现象并且长短腿的趋势和治疗前一样。青春期中,长短腿现象更是会反复出现。有2例儿童正是因为已经完全发育未能达到长短腿的完全平衡。长短腿平衡后儿童普遍增高4到9cm,平均5.9cm,标准差1.2。讨论:长短腿超过 3厘米会导致显著的步态和姿势异常——差异越大,异常越明显。然而,不到2cm的长短腿差异在人群中比例相当高。在1992-2002年间,一次全国范围内儿童和青少年的筛查中,美国国家儿童和青少年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发现,长短腿存在于10%的小学生中。Stricker and Hunt报道约15%成人中存在长短腿。其中95%的发生原因目前还不清楚。长短腿的精确测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评估这种差异的常用方法是用卷尺测量髂前上棘到内踝的距离。一般来说,儿童或成人不会感到长短腿的细微差别,这种差别也不会导致明显的步态问题,或者仅能观察到的微小的变化。因此,医生或者治疗师常常忽略。然而,即使是如此微小的差异,也会导致骨盆在额状面的倾斜,从而导致腰部的脊柱侧弯。在目前的文献中(过去十年),还没有关于长短腿细小差异的研究。调查表明,应用增高垫后,长腿的静态负荷平均增加了约12.5%。短肢增加的载荷更为明显,平均为22%。这种现象与包括平衡感在内的身体补偿机制有关。长轴载荷的增加刺激骨骺软骨细胞增殖,刺激骨生长。相反,轴向负荷的减少抑制了骨的生长。对运动员的一项研究中发现LLD > 0.5cm占到36%(141名中占51名)。这51人中存在显著的下肢负荷不对称,特别是在技术类竞赛中。调节下肢负荷可实现下肢差的均等化。综上,长短腿存在于3-15%的人群中,属于普遍现象。多数情况下病因不明,且长短腿差别通常在2厘米以内。即使是微小的长短腿也会导致腰部脊柱侧弯。治疗上需要以增高垫或增高鞋的方式获得下肢平衡,治疗周期一年左右。并且在治疗2周后进行第一次随访检查,之后改为每3个月一次定期检查,直到长短腿平衡或生长停止。生长完成后观察到的长短腿需要永久的增高垫。长短腿平衡所需的时间取决于生长速度。长短腿差1cm的儿童获得均衡需要长高5-6厘米。这就是为什么长短腿治疗效果在青春发育期最为明显的原因。长短腿平衡能使功能性脊柱侧弯消失。
什么是脊椎侧弯:脊椎是人体的主干,由七节颈椎、十二节胸椎、五节荐椎及四节尾椎由上到下整齐排列而成,基本上应该是成一直线,假若有左右倾斜不对称,向两侧(左或右)成「C」型或「S」型弯曲,就是所谓的「脊椎侧弯」了。脊椎侧弯对健康的影响,除了体态外观上的问题外,多半会使患者有长期腰酸背痛的症状。另外脊椎关节在长期受力不均之下,多半衍生成退化性关节炎,如果侧弯度数过大,甚至会影响心肺功能或对腹腔增压,不利妇女怀胎时的支撑力。约有4%的人口患有脊椎侧弯。较复杂的侧弯除了向两旁弯曲外,多半也会带旋转,也就是椎体有旋转偏离中心点。在胸椎的位置带旋转的椎体会推挤两旁的肋骨,造成胸骨架变形、局部胸腔空间受挤压。二、脊椎侧弯原因脊椎侧弯可能发生于颈椎、胸椎、腰椎等处,以胸椎和腰椎最常见。百分之八十五的脊柱侧弯是原因不明的,其馀的可能是续发于肌肉神经病变或骨骼及结缔组织的异常。脊椎侧弯常见于青少年及老年人。青少年患者常见关节韧带松脱,发生率为百分之三,女性明显好发于男性,侧弯角度的增加以生长快速时期为最明显,只要角度不要超过50度以上多数在青春期后角度不太会再增加。若角度超过50度以上则即使不再长高角度仍有可能会继续增加胸椎侧弯角度若超过60度则会影响到心肺机能;老年人一般是退化所致,有的是年轻时就略为侧弯而随年龄增加使得症状加剧,退化性的侧弯可从X光中看出病变。三、脊椎侧弯的原因可分为非结构性及结构性的,后者又分为特发性及非特发性两种:(一)非结构性的脊柱侧弯症: 与脊柱的结构改变无关,乃由于影响脊柱的姿势所造成,主要的成因有姿势不良、长短脚、骨盆倾斜、髋关节痉挛,或脊柱旁肌肉痉挛等,而且在躺下来时消失。通常为较轻微或代偿性之弯曲,故又称姿势性脊柱侧弯或功能性脊柱侧弯症。因此只要其根本原因改善了,侧弯自然恢复,例如长短脚病人的一脚加高鞋子之高度,即改善侧弯。(二)结构性脊柱侧弯症: 又分为特发性及非特发性两种。原因在于脊椎本身,只有处理脊椎本身才能改善。不同于非结构性的脊柱侧弯症,病人在躺下来时侧弯不会消失。1、特发性脊柱侧弯:佔百分之80%,通常开始于10到13岁儿童,好发于身体快速发育成长的青少年时期。2、非特发性脊柱侧弯:则起因于某一特定原因,例如神经肌肉病变、退化、感染、肿瘤等。四、脊椎侧弯类型脊椎侧弯分为三大型态:功能性、结构性和原发性。1、功能性脊椎侧弯 Functional Scoliosis功能性脊椎侧弯一般因受伤、痉挛、骨盆倾斜、长短脚等因素使得身体成舒解疼痛姿势而引起的弯曲。因此只要有效的针对其病源作调整,便能有效地改善弯曲度数。可以透过运动姿势训练及关节矫正等非侵略性,较温和的方式来处理。2、结构性侧弯 Structural Scoliosis结构性侧弯则是先天脊椎结构不良或后天创伤以致脊椎无法直立。(1)先天性侧弯:椎体发育不全、半椎体、不分节、软骨症疾病、先天骨骼异常(2)创伤后侧弯:骨折、椎体变型(3)神经源侧弯:小儿麻痺、脑性麻痺、脊髓灰白质炎、脊椎空洞(4)肌肉源侧弯:肌肉运动失调症、肌肉失养症等 因肌肉神经障碍,无力支撑脊柱引起弯曲变形(5)退化型侧弯:骨关节炎、脊椎退化、脊椎骨病变而这些病症所引起的侧弯,多需手术矫正及术后治疗或康复。3、原发性侧弯 Idiopathic Scoliosis,原发性侧弯其发生原因不详,或由多种因素集结所造成的侧弯。原发性侧弯佔所有侧弯的百分之八十,基因、姿势、发育、营养等综合因素所引起,因此处理方面也得多管齐下。(一)原发性侧弯分成四大阶段:婴儿期、幼年期、发育期及成年期。(1)婴儿期:0 ~ 3岁● 90%患者自然痊癒 ● 心肺併发症的高危险群 ● 恶性则需麻醉后石膏固定(2)幼年期:4 ~ 9岁● 罕见 ● 多半以背架固定至10岁(3)发育期:10 ~ 16岁● 最常见,多半发生在10 ~ 12岁 之间。 ● 以非侵略性处理为主。 ● 75%的患者有递减度数机会。(4)成年期:18岁以上● 多半不会快速恶化。 ● 处理效果因人而异,因年纪、度数大小而不同。 ● 递减度数幅度较发育期小。(二)原发性侧弯,于青春期脊椎侧弯的原因经研究与基因、体质、营养、姿势、习惯及发育期的成长速度有关。目前研究指向以下几种因素:基因遗传 Hereditary / Family History1. 基因遗传:25~35%家族病史(父母、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有脊椎侧弯。2. 生物组织异常:如裘馨氏症(Duchenne’s diease)和马方氏症(Marfan’s disease)肌肉发育不良或萎缩。3.发育不良:脊椎胸椎前弯不足有关。4.中枢神经发育不良:如褪黑激素(melatonin)分泌不足有关。发育期的成长速度一般青少年的发育期约在12岁左右,期间为42个月,而又以前18个月为骨骼急速成长的重点,因此如果孩子的发育期提早至10岁,使骨骼在一年半急速增长,此时肌肉发育的速度与强韧度无法跟上骨骼成长成正比时,再加上姿势不良的坏习惯,就很容易使脊椎关节失调,骨骼受力不均而变形併发两侧肌肉惯性收缩的不对称,最后使脊椎侧弯。女性男女比率为 1 : 10多半以10 ~ 12岁正值发育期的国小5、6年级和国中女生最为常见。大多为偏向高瘦身材。女性虽然发育期较男性早,但肌力较男性差。营养不均衡苏联科学家曾研究出患有青春期脊椎侧弯的孩童期糖份(Refine Sugar)摄取量是正常孩童的4倍。糖份将取代有强化骨骼发育的蛋白质聚醣(Proteoglycan)被身体吸收,因此可乐、糖果等零食的高糖份会使发育的骨骼较软,受力较差。五、脊椎侧弯检查:方法一:用一条铅垂线放在后颈部最突出一节骨颈处(第七颈椎),从背后观察铅垂线与脊柱是否吻合。方法二:向前弯腰,由背后观察背部两边是否对称,有没有一边隆起,一边凹陷的情形。若怀疑有问题,就必须到医院接受脊椎X光检查,这是正确测量脊柱侧弯程度的唯一方法:目前新生健康检查做的是胸部X检查,无法测出侧弯角度,若诊断或疑似脊柱侧弯,应立即由骨科医师进一步检查。体态姿势检查 Postural Analysis● 双肩高低不一● 肩胛骨隆起(右侧最常见)● 胸部乳房不对称● 腰际高低不一● 臀部倾斜突出● 腰椎前突● 头部倾斜1、亚当式检查 Adam’s Test这个检查,是让患者双腿打直,向前弯腰呈90度鞠躬状,检查背部是否左右高低或明显肩胛骨隆起。因为脊椎侧弯会旋转或推挤胸肋骨,会让肩胛骨隆起、背部高低。2、脊椎侧弯度数仪 Scoliometer测量患者脊椎侧弯的旋转程度及背部倾斜度。3、肌肉群触诊与肌力测试 Muscle Palpation and MMT触诊检查脊椎两侧肌肉群弹性、紧绷、僵硬程度。检查腹肌、腰大肌等肌力。4、双脚长度检查 Leg Length Inequality1)平躺或趴卧检视双脚长度。2) 量尺各别脚长(大腿髋关节至脚踝骨)。5、X光检验X光一定要站立姿势照才能淮确知道脊椎在受力时是否有侧弯,因为平躺时脊椎是不受力。标淮X光是包含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及左右骨盆的正面及侧面。6、Cobb氏量角法(Cobb’s Angle)X光正面即可判断侧弯的淮确位置并用Cobb氏量角法由上面最倾斜的椎体画出垂直线并与下面最倾斜的椎体垂直线交叉所得之度数便是各别侧弯的度数。7、脊椎弹性 Spinal FlexibilityX光正面但患者需向左弯照、右弯照、并用Cobb氏量角法量出向左弯照、右弯照之角度后与原本直立站所量的角度相减即是脊椎关节本身的弹性指数,这是代表其可能进步及递减度数的空间。8、骨骼发育检验 Risser SignX光检视骨骼生长板密合阶段,年龄越小生长板尚未密合,侧弯恶化的可能性越高。X光检查手腕尺骨或骨盆肠骨。六、侧弯度数的意义一般来说10度以内临床上不列为脊椎侧弯,多半视为脊椎不正。因此10度以上甚至15度以上才会在临床上认定为侧弯。侧弯可以用度数来分级:10 ~ 20度为轻度侧弯;20 ~ 40度为中度侧弯;40度以上为重度侧弯。0 ~ 10度●视为脊椎不正10 ~ 20度●男女比例差不多。 ●75%会进步(减少弯度)或不会有恶化情形。 ●以较保守、非侵略性方式。 ●脊椎关节矫正。 ●矫正运动 ●长短脚等。 ●每6个月X光追踪检查。20 ~ 40度●女生比男生多10倍,尤其30度以上的案例。 ●恶化机会较轻度侧弯大。 ●保守方法:脊椎关节矫正、矫正运动 ●但需每4个月X光定期监控。 ●如有恶化倾向,须以保守方法,配合穿戴背架。40度以上●40度是临界点,容易急速恶化。 ●40 ~ 60度之间,即会严重压缩胸腔内容空间,挤压心肺等器官。 ●严重脊椎侧弯在年龄45岁以后心肺功能显著下降,平均寿命少于正常人10年。 ●手术固定侧弯。 ●需要手术固定侧弯,约有85%是女性。 ●严重(超过75度侧弯)病例不但增高手术风险,矫正率也减低约50%。 ●但需考量患者是否已完成发育,以免过早手术褫夺患者发育机会。七、加速脊椎侧弯的危险因子1. 女性比男性容易恶化。2. 女性检定侧弯时,尚未有月经。3. 发现时年龄小,骨盆生长板初期(Risser sign 2以内)。4. 发现时侧弯严重(大于30度)。5. 脊椎肋骨角度差异过大(大于20度)。6. 两个以上的侧弯。八、脊椎侧弯处理可以脊椎关节矫正,配合个别化矫正运动,减少侧弯角度,解决疼痛和神经压迫的症状,避免进一步恶化的情形。一般脊柱侧弯处理的原则如下:20度以内的侧弯每半年追踪观察即可,若出现腰酸背痛症状时可做暖身操或拉筋操、热敷让肌肉放鬆;20度到45度的侧弯在考量不影响发育的情况下则应每天穿戴背架直到骨头不再生长为止,但需小心发生肋骨变形的后遗症,且因长期倚靠支架肌肉容易变得没有力气,故需常常作增强肌力的运动如举哑铃等;大于45度的侧弯则必须以骨科手术矫正。运动可以维持躯干肌肉的力量及柔软度是穿戴背架的一部份游泳尤其是很好的一种运动值得提倡。脊椎矫正的效果,依下列情况而有所差异:1. 依年龄不同:年纪愈大,骨骼愈僵硬,矫正效果较慢;年纪愈小,效果愈快。2. 依神经压迫时间:神经压迫愈短,则矫正效果愈好,若神经压迫愈久,则矫正效果愈慢。3. 依个人工作情况:较须使用脊椎负担工作者,矫正效果较慢,工作较轻鬆者,矫正效果较好。4.依个人姿势习惯:站姿、坐姿及蹲下拾捡重物的习惯,与矫正效果有关,不良姿势习惯者,矫正效果较差。5. 加以辅助器材:如腰椎侧弯者,加以护腰带辅助;颈椎有问题者,加以健康枕头;如腰椎常酸痛者,在坐椅上加护腰垫,以保护腰椎。矫正期间必须在生活上多注意下列调养:1. 保持正确姿势:尤以坐姿及睡姿须特别注意。2. 不做激烈及跳跃运动,严重者尚须卧床休息。3. 不睡太软床舖,避免脊椎变形。4. 不抱重物,减少脊椎负担。5. 使用柔软体操,避免肌肉僵硬。6. 穿著轻快、柔软且具有弹性的鞋子,以免增加脊椎负担。7. 常做热水浴可消除肌肉僵硬。8. 常做仰泳运动(尤以海水较具浮力)可使肌肉强化,以利脊椎的保护。9. 定期做脊椎评估10. 若有酸痛再犯,应及早处理,以免延迟病情。九、日常保健:1. 坐姿必须端正,若须长时间端坐时,所坐的椅子必须有靠背,且椅背的角度不可大于115度,臀部与椅背必须紧靠,若能在腰部加垫一个护腰垫,则更能保持腰椎的正常弧度。2. 走路时,挺胸而非挺著肚子,以免腰椎往前突而造成腰椎神经压迫,怀孕妇女尤须注意。3. 睡觉时,为保持颈椎正常弧度,应将枕头改为符合人体颈部工学设计(符合颈部正常弧度)的健康枕头,避免睡高枕。4. 避免弯腰捡拾重物,宜以蹲下取之。5. 避免单侧抱重物。6. 肩挑重物应以两侧肩部轮流负担,避免长期使用单侧,以免造成胸椎侧弯。7. 避免使用脸朝下的趴睡姿势,以免造成颈椎侧弯。十、康复训练:伸展肌群运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拨打114电话预约,或当天窗口挂号,挂号时索要颈部或腰部治疗费缴费条,缴纳治疗费。没有腰椎X线和骨盆片子的患者请先找医生开申请单。照完片子后再到分诊台护士处,二次扫描挂号条分诊,待医生呼叫后再进入诊室。候诊时,微信关注“大白健康”公众号,或百度搜“大白康管”APP下载,填表自测评分,看健康知识,运动视频,经络治疗。进入诊室后,脱掉外套,准备好挂号条、诊疗费小票、片子、病历本,填写知情同意书。告诉医生病症的部位、范围、性质(麻疼凉)、发生时间,诱因,能走多久,对生活的影响,曾经患过何种疾病,治疗经过。手机拍摄诊室墙上的运动处方(调曲线:1-4系列分为四级,9-11系列分为3级,从第一级开始做。拉筋:5-8),看手法后注意事项。微信关注“大白健康”公众号,点击左下角自我治疗,选择疼痛部位,按照提示涂药按摩,点击右下角锻炼视频,学习六字诀调呼吸,八段锦全身保健,颈腰椎运动处方专项运动。打开微信右上角+,扫一扫,扫描墙上二维码关注好大夫网郭伟大夫的工作室网上互动。
天气逐渐寒冷,很容易会引起人体小血管收缩、肌肉痉挛,造成颈、腰背肌肉痉挛、充血、水肿,同时由于腰部主动活动减少,肌肉在缺血的状态下功能减退,肌肉的力量及各个肌肉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均有所下降,造成脊柱外支架不平衡,从而影响脊椎内平衡,导致椎体小关节失稳。这时如果不注意保温、护理,很容易导致腰部僵硬、疼痛,或加重原有颈、腰部疾病病情。每年在季节更替,供暖前夕,都会有很多病情反复或加重的患者。杨医生提醒您:请及时添加衣物,注意保温,保持适度运动!
腰椎疾病快速检测《比作CT快哦》1、如果膝关节上下楼疼可在腰二、三找原因;2、如果腰部疼直接找腰三、四;3、如果腿的外侧痛查腰四、五;4、如果腿的后侧疼痛找腰五和骶一;5、如果休息后加重,活动后减轻找椎间盘;休息后减轻,活动后加重找椎管狭窄;6、如果大小便异常,说明髋关节可能障碍,7、如果大腿内侧受限找骶髂。8、一侧疼为腰突。9、两侧疼为椎管狭窄。10、三点疼为膨隆,疝。11、中间疼为伤筋。12、三年以上可钙化增生。13、向后鼓为后突。14、脊柱塌陷为前突,再者为滑脱。15、两节一侧疼为捻转。16、交叉疼为旋转。17、3节一侧疼为风湿。18、4、5两侧疼为肾虚。19、5、1两侧疼为风湿。20、肌肉僵硬(晨僵)、腰椎活动受限为脊柱强直。腰间盘突出症产生的原因如图:主要是椎间盘本身退行性变,如外伤、慢性劳损、以及受寒湿等因素,而使腰椎间盘纤维环产生破裂,以致髓核突出。不同部位的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根据压痛点,下肢感觉减退部位,反射,X线摄片及椎管造影与CT等来加以明确定位。腰3-腰4椎间盘突出症(压近腰4神经)疼痛在腰部,一侧臀部,大腿后外侧,并向大腿前方及小腿前内侧放射;小腿前内侧麻木;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腰3棘突旁相当于椎间隙处有压痛点;膝关节伸展力弱;腰4-腰5椎间盘突出症(压迫腰5神经)骶髂关节,髂关节及大腿小腿后外侧疼痛,并放射至小腿前外侧,足背及拇趾。小腿外侧足背包括拇趾有麻木感;拇趾背曲力减弱;跟腱反射可无改变或减弱;腰4棘突旁有压痛点;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压迫骶1神经)在腰骶关节一侧臀部、大腿与小腿后外侧和足部有疼痛;小腿足外侧包括外侧三趾麻木;足及拇趾跖屈力减弱;小腿三头肌无力或萎缩;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腰5棘突旁有明显压痛点;腰2-腰3椎间盘突出在臀部和大腿外侧出现感觉麻木或过敏,股四头肌弱,膝反射减弱。中央型腰间盘突出症:当大块椎间盘组织向中央突出时,常表现为腰部及二下肢均痛,并出现二下肢麻木乏力,重者无力行走形同截瘫,会阴部感觉消失,大小便功能障碍,提睾反射提肛反射消失等,如做手术后,可遗有轻重不等的性功能障碍。腰间盘突出症可与腰椎管狭窄伴发,但腰椎管狭窄可以没有腰间盘突出。鉴定方法:间歇性跛行:即由于步行引起相应椎节缺血性经根炎,而出现下肢跛行,疼痛及麻木等症状。蹲下休息片刻,疼痛即可消失。即重新再行走,之后再次发作,又再休息,故而谓之“间歇性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时可同时发生。单纯椎间盘突出症虽有时出现相类似现象,但休息后又稍许缓解,而难以完全消失。椎管狭窄患者主诉常常很多,在体检时由于候诊时的休息而使根缺务性变消失或,以至无阳性发现。与腰椎间盘突出时出现的持续性根性症关及人机交互明显不同。腰后伸受限,但可前屈:由于后伸时使腰椎椎管内有效间隔更加减少,而加重症状并引起疼痛。因此患者腰部后伸受限,并喜欢采取能使椎管内容积增大的前屈位。由于这一原因,患者可出现“骑车能行数里,步行难过百米”。与椎间盘突出症明显不同。坐骨神经是由腰4、腰5、骶1、骶3五条神经根组合而成。只要坐骨神经被拉紧,则这五支神经根也都被拉紧。假若在神经根前方有任何突出物,哪怕是轻微的接触,被拉紧的这条神经根就会受到来自前方的压迫,造成坐骨神经痛。直腿抬高试验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上有很重要的作用。90%的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此试验呈阳性。在正常人体站立活动时,椎间盘接受体重的压力。腰部是活动最多的部位,受的压力及磨损很大。以下腰段为主。30岁左右,椎间开始发生变性。如果纤维环及髓核退行性变化的速度一致时,多出现间隙变窄,纤维环普遍膨出。按这种平衡一致的退变,软骨板亦骨化,则椎体关节趋向稳定。除整个脊柱略有缩短及腰部活动受限外,并不产生腰痛。但如果二者退行性变表现为不平衡,如纤维环变化较早且明显,其坚韧性减低,髓核压力不变,弹性仍较好,即使无明显外伤,亦可造成纤维环破裂。再遭到较大的旋转或扭曲,纤维环即可在后外侧呈环形或辐射状断裂。环状破裂多位于间盘的周围部,在临床上可造成急性腰痛,辐射状破裂将使髓核向外膨出达间盘的边缘,但外层纤维环可保持完整。此时髓核在较大的压力下被挤入裂隙内,以后腰部不断活动和用力,则近使髓核逐渐向外突出,压迫根,造成坐骨神经痛。外界的风、寒、湿等因素可使腰部肌肉紧张或痉挛,增加对椎间盘的压力,增加纤维环的损伤,导致髓核膨出或突出。同时,寒冷因素可使局部小血管收缩,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影响椎间盘的营养,也导致髓枋膨出或突出。临床上也常有部分病人,由于长时间坐卧湿地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因此在预防和治疗中,要强调腰部保暖,免受寒凉
同学们可以进来学一下,挺不错的. 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多发病,要确诊自己是否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好的方法是去医院拍一张腰部CT片或者MRI(磁共振片子)。不过一般医生都没有充裕的时间把片子报告详细解释给你听,患者常常只能拿着“语言简练”的CT或者磁共振报告单对自己的病情似懂非懂。 不要着急~现在就来手把手教你,怎样自己也能看懂CT和MRI磁共振片子,做到自己心中有数。学习本看片教程不需要以前有医学知识背景,只要学完本教程的几个简单的步骤,十分钟后你自己也可以看懂“高深”的CT/MRI片子啦 (^o^) 第一课,我们先学一点儿预备知识 。腰椎间盘由三部分组成,中间是髓核,髓核外边包围着纤维环,上下是软骨板。关于腰椎间盘构成的详细知识,请参见腰椎知识堂中的相关文章,这里主要讲一下和MRI/CT片中与腰椎间盘疾病有关的几个关键解剖结构。 看看腰椎间盘片子的轴面视图示意图,这几个关键结构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腱鞘囊、又叫做硬膜囊(Thecal Sac) ·发出神经根(Exiting Spinal Nerve Roots )(L5) ·过往神经根(Traversing Spinal Nerve Roots)(S1) 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图,关键的“罪魁祸首”要看: ·髓核 ·后纵韧带 ·后纤维环 ·小关节 这几个结构中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都可以导致腰痛以及下肢疼痛(坐骨神经痛)。 要看清到底哪里受压,被什么压迫着,正确的方法是看其MRI/CT的轴状面图(从上往下看)。而从矢状面图(从侧面看)上只能大概地看出是否存在压迫、膨出或突出。 随着对下面内容的学习,你可能感到CT和MRI图像并不象这个示意图中所画的那样清晰分辨出各个部分,看真实的CT/MRI片子,有时不得不发挥点“想象空间” ^_^ <第一课完> 第二课,找到我们要看的那一个椎间盘。 如果没有腰椎的定位图,对“外行人”来说几乎无法分清腰部的5个椎间盘的不同。定位图就象路线图一样告诉我们腰椎每个扫描层的具体扫描部位,所以即使对于很有经验的医师定位图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张定位图从矢状面观标出了腰部脊柱的20个MRI切片层。每个数字代表一个通过该平面所拍的MRI图像。这张片子中的图像层只涵盖了L3, L4, 及L5三节。 例如,层11 (标为红色的第10层上的一层)正好穿过L4椎间盘。如果你L4椎间盘有问题,就看此层图像。 图层18信息也非常有用,它对应着L3椎间盘。对于椎间盘很薄的病人,层的厚度应最好更薄一点(6mm),以便保证其正好穿过变薄的椎间盘。 所以,如果你现在再去看自己的磁共振或者腰椎CT片子,就已经学会了怎样通过“定位图”找到它。在许多MRI片上,每个大的图像都附上一个小的定位图,这就使我们很容易知道正在看的哪个椎间盘。 <第二课完> 第三课,学会看腰椎MRI/CT片子轴状面观 。图(一)及图(二)是L5椎间盘的轴状面观。 此病人虽有中等程度的腰椎间盘退变(在片子上看到黑色的椎间盘)和小的非压迫性4mm的中央型椎间盘突出,但他却有一个很大的“中央管”,可以很好地表现轴向核磁共振解剖。椎间盘的髓核在这两个图像中看不到,一是因为椎间盘脱水太严重,不能将纤维环及髓核区分开,另外这些图像为T1加权象(更高分辨率),所以不能将含水多的髓核与较干燥的纤维环区分开。但在一个正常的,非退化性椎间盘T2加权像上,很容易看清髓核区及纤椎环区T2加权图像(见图三)。 “后部神经结构”包括过往神经根(Traversing Nerve Roots)、硬膜囊(Thecal Sac)及发出神经根(Exiting Nerve Roots)。发出神经根位于椎间孔(看图中IVF粉红色区)内,在此图像中看不到。如果你发挥点想象力,你可以在图中找到一个象“米老鼠”样的图像,硬膜囊是米老鼠的头,两个过往神经根是米老鼠的耳朵。再重复以下,虽然此椎间盘有4mm的突出,但此病人的过往神经根S1和突出物之间没有接触。 大部分情况下,椎间盘突出物或疤痕组织将遮挡住其中的一个过往神经根(米老鼠耳朵),这通常是神经根受压的象征。图(三)是另一个健康的45岁男性的L4椎间盘的轴状面观。 现在我们可以区分开髓核区及周围的纤椎环区。注意,在此平面将看不到“米老鼠”。另外请注意靠近L5神经根的椎间盘后缘的凹度,这是正常健康椎间盘的象征。L4发出神经根更靠侧方一点。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如果有大的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发出神经根L4及过往神经根L5将同时受压。 在此图中,可清楚地看到悬挂在硬膜囊内的细小的神经根(L5神经根及S1神经根),它们以不完全有绪地状态排列着。 注意,神经孔是很开阔的(浅黄色区),表明没有因邻近椎间关节问题形成在的椎管狭窄。T2加权象对于察看退化性椎间盘病是最好的,因为T2像将富含水份的结构表现为亮白色, 含水少的区域表现为黑色。 <第三课完> 第四课,学会看腰椎CT/MRI矢状面图。 图(四)是脊柱腰区的侧视图,或称矢状面图像。 请注意此影像是介于T2和T1之间,被称作质子密度像,对于判断椎间盘突出是否穿破后纵韧带(PLL)是最好的图像。象T1像一样,它用的是高磁性,所以细微部分表现得出奇地好。先看其基本结构:位于椎体之间的椎间盘应是白色的(含水多)。注意黑颜色(脱水的)的L5椎间盘(L5与骶骨之间的椎间盘),这代表了中度到重度的退化性椎间盘病。后纵韧带(PLL小蓝箭头)在图像中表现为沿着每个椎体及椎间盘后缘垂直向下的黑线。有意思的是,尽管此病人有一个9mm的椎间盘突出(HNP),骨质有一定的翘起,在椎间盘平面以上可见髓核物,但后纵韧带仍然包容着突出的髓核物而没有游离出。这种情况在学术上被称作一个大的包容性椎间盘突出。 硬膜囊(红星)表现为“超白色”结构,填充在椎体后方的中央椎管内。此囊袋内有可自由浮动的由运动神经纤椎及感觉神经纤维共同组成的脊神经根(马尾)。 黄韧带(绿星)位于每个椎骨之间,增强脊柱的稳定性。此结构可变大或增厚,助长年长者易患的中央型椎管狭窄的形成。 <第四课完> 第五课,找到腰椎间盘的突出区:硬膜外腔前区 现在让我们用一些CT轴状面图来学习前硬膜外腔的不同区域,腰椎间盘突出就发生在此部位。如果你曾经读过核磁共振报告,有些术语听起来可能很熟悉,因为这些区域常被放射科医师用来描述椎间盘突出的具体位置。 蓝色区域:这里是“中央区”,紧靠椎间盘后方并环抱硬膜囊前方。因为后纵韧带在此区最厚,椎间盘突出在此区通常不是轻微偏左就是偏右。 粉色区域:这里是“旁中央区”或称侧隐窝,位于中央区紧外侧。因为此区的后纵韧带不象中央区那样厚,故常在此区出现椎间盘突出。事实上,这是椎间盘突出发生的头号位置。常常看到过往神经根在此区被突出的椎间盘接触到、被移位和被压迫。(请记住,发生在侧隐窝的L5椎间盘突出压迫的是过往神经根S1,而不是位于椎间孔的发出神经根L5) 绿色区域:这里是“椎间孔内区”,也叫作“关节下区”,位于椎间孔内。椎间盘突出到此区或更外方是很少见的。事实上只有5% 到10%的椎间盘突出发生在此区或更外侧。当椎间盘突出确实发生在此区时,对病人来说通常是必较麻烦的。这是因为具有超精细神经结构的“背根节”(DRG) 位于此区。对于背根节的任何压迫将导致严重的坐骨神经痛及神经元损伤。 黄色区域:这里是“椎间孔外区”,位于椎间孔紧外侧。同样是椎间盘突出罕见的发生区,但如果发生,则对于病人及医生都感棘手。此区的椎间盘突出还可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导致下肢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RSD)样症状。 <第五课完> 第六课,观察轴状面CT脊髓造影 。 现在让我们看一些CT脊髓造影。 图(六)的是来自紧靠L5椎间盘上,椎体下的一层(记住不管是CT还是MRI都是穿过脊柱不同平面的薄切片)。因为此层是椎间盘水平面上的一层,故只能看到后部神经结构而不能看到椎间盘本身。 注意,亮白色的环状突起(未标明),表示了椎体的外轮廓(图片上部)。马尾(硬膜囊)完全被“白色”的造影剂(做脊髓造影时注入)充填使得硬膜囊及硬膜鞘都显示为亮白色。因为造影剂只填充到背根节以下的根鞘,L5 的背根节不能很好显示。我在每侧背根节的中央划了一条黑线。 还请注意椎间关节(倾斜的黑色裂开),它就象骶骨上关节突与L5下关节突之间的一个三明治。 图(七)的CT片是来自左侧图层的下面,将椎间盘的后部表现得相当地好。我们能可明白地看到后部椎间盘既有膨出又有突向左侧过往神经根S1的突出,所以遮挡(淹没)了S1神经根(颜色不象右侧S1那样白)。 现在环状突起后部画了一条线(白色细的笑脸线)来说明病变椎间盘是怎样向外膨出的。任何时侯,只要在椎体后部环状突起外看到有椎间盘组织,就可认为此椎间盘有膨出。膨出的椎间盘通常不会超过2到3毫米,在形状上是同心性的或非焦性的。 图中的椎间盘膨出是一个向外的袋状及偏心性的形状,部分已经到了左侧“侧隐窝”。这个向外的袋状物就是椎间盘损伤后的膨出物,使得左侧S1神经根可能因为在此水平面受压不能正常充入造影剂而消失(淹没)。你可能注意到在受影响的左侧S1神经根下方有一个白色的,象地对空导弹的发射束。这是在做脊髓造影后造影剂“意外”渗漏到了硬膜外腔而形成的,而不是故意产生的一个半硬膜外造影效果。 同一张L5椎间盘影像,但没有标注。在没有辅助线及标注的情况下,自已试着看一下。看到突出了没有?我想你现在一定看到了!这是一个基部比凸起端大的大基型突出。 有一点要记住:CT脊髓造影查找的是“填充缺陷”,它不是评价人体椎间盘的最佳影像。核磁共振在显示椎间盘细节方面要比其好得多。 在CT脊髓造影片上(左侧),如果椎间盘突出很大,它将使神经根变黑,或消失。这是因为施加在神经根上的压迫使得造影剂不能充填到神经,所以看不到亮白色的神经根。这就意味着存在问题! <第六课完》 第七课,来看一个9mm腰椎间盘突出的MRI看片的实例 。 图(9)展示的是一个大的9mm的突出(红星)的T1轴状面及矢状面图。 突出物已经完全将右侧过往神经根S1(图像左侧)遮盖掉(看不到),并将其挤压到椎板(小绿箭头)。在轴状面及矢状面图(蓝箭头与红五星之间)可观察到硬膜囊有来自这个大的突出的中重度压迫。 此患者是一个24岁的年轻人,他已经避免了手术,表现良好。注意看他的椎管要比图10和11中年轻人的椎管小得多,大的椎管要远比小椎管能容忍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七课完> 第八课,考试了~看看我们现在都会了什么!请运用前面学到的知识,回答下面五个问题: 1、说出图(十)MRI轴状面图中各个数字所代表的结构名称。 2、用正确的区域划分,说出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 3、哪个神经根被椎间盘的突出物代替了? 4、此MRI图像是什么类型的?提示:T1、T2、或质子密度? 5、椎间盘突出物接触到了哪两个组织结构? 先动头脑想一想,不要马上就看下面的答案噢~~ 公布答案: 1、按照数字顺序,图(十)中的标注分别是: (1) L5椎间盘 (2) 9mm椎间盘突出. (3) 左侧S1神经根. (4) 硬膜囊. (5) 硬膜外腔. (6) 右侧椎板 (7) 棘 突 (8) 左侧椎间关节 2、是一个9mm大的位于右侧侧隐窝的非包容性右侧旁的中央型椎间盘突出。 3、右侧S1神经根。 4、T1加权像 5、右侧S1神经根和硬膜囊 ------------------------------------------
注意事项 手法治疗后可能出现局部或肢体疼痛,酸胀,热等感觉,是正常的手法反应,约2-3天需要遵医嘱休养,口服外用药物。手法后要佩戴专用腰围护腰,防止再次错位,每次就诊后,坐车、长时间工作,拿重物时必须佩戴开车、坐位、伏案工作1小时,必须活动10分钟治疗期间不能拿重物,治疗后不能进行颈部、腰部剧烈扭转或环绕运动。不能斜靠在椅子上,床上看书、看电视,不能做跑跳,打球等剧烈运动。手法当天要休息,但不能卧床过久,次日可以散步,每天三次,以不引起疼痛为准,腰记录下走后开始疼痛的时间,休息后疼痛缓解的时间,以供医生参考。要卧硬板床,枕头不能过高<12cm 颈高枕底位,不能趴着睡觉。药膏不超过8小时要撕下来,让皮肤休息几个小时,才能再次使用,防止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