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尤其中老年患者因为反复头晕,甚至严重的眩晕发作,有恶心,呕吐,每次都需要到医院输液或打针才能缓解一些,每年都有发作一次或几次。有时候不眩晕,但头晕乎乎,如喝醉酒的感觉,昏昏沉沉的,头蒙,走路发飘,坐着稍微好一点。也有部分患者觉得像做在船上一样漂浮感。加上血压也偏高,久而久之就担心害怕,焦虑,不敢单独走路,多次在当地医院住院检查治疗。颈椎的核磁共振MRI报告颈椎退行性改变,轻度突出,头颅磁共振MRI,多发缺血灶及腔梗,颈动脉超声报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当地医院诊断多发性脑梗塞,脑供血不足。给予活血化瘀,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降压药症状一直不改善。怎么办?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耳部还有一个调节平衡的关键性器官叫前庭。平时可能我们不知道它的存在他也不发挥多少作用,但是在我们坐在运动的车上,突然急刹车或电梯突然上下启动或突然转圈运动时都能过刺激到他,我们就会感觉头晕,不稳,身体会歪或站不稳。如果前庭器官出故障我们在坐车,坐电梯或蹦跳时甚至走路就会感觉严重头晕,眩晕,会晕车,晕电梯,作运动时就会不稳。因此头晕的患者,需要进行前庭功能检查。如果头晕同时有耳鸣,听下下降还需要进行听力测试。因为前庭器官在耳蜗深部与听觉器官相邻进,前庭神经与耳蜗神经相伴而行进入我们脑里面。 前庭功能损伤患者的治疗,首先需要明确原因,针对病因治疗;其次口服促进前庭功能恢复的药物倍他司汀也是有帮助的。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病人自己也要积极配合,克服心理上担心害怕,在家人帮助下进行前庭功能的康复训练治疗 1、凝视稳定性训练: 主要是改善患者的凝视稳定性,包括适应训练和替代训练,均通过头部在水平和垂直向运动实现。 (1)适应训练:在主动和被动头部运动过程中保持视觉稳定 第一步是水平垂直移动头部时,眼球始终凝视前方静止的靶标;进阶训练,使用更多的视觉刺激目标(如棋盘),之后目标移动,移动方向与头动相反。 图1:头移动时,视觉固定在一个静止的目标 图2:视 觉注视移动目标时头部移动 2、习服训练 通过反复暴露在引起症状的刺激环境下,减少前庭症状反应性,使息患者对刺激脱敏。习服训练是基于可诱发轻中度症状的特殊运动或环境(如复杂视觉环场)而进行。系统性重复的刺激性动作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帮助症状减轻。3、平衡和步态训练: 前庭康复通常包括在具有挑战性的感觉和动态条件下进行平衡和步态训练。在促进视觉和/或体感的更多参与以替代前庭功能的缺失。 包括:重心控制训练、预期和反应式平衡控制、多感觉训练和步态训练。根据损伤轻重程度,每天训练至少20分钟,至4-6周以上,有些需要6-9周以上。 重心控制训练: 包括静态和/或和/或支撑面改变情况下重心转移 静态平衡训练:首先应在安静、安全、低刺激的环境中进行训练,若患者存在走路 不稳、平衡较差的情 况,应在他人的陪同下进行这一训练。图3 睁眼→闭眼 坚硬地面→平衡软垫
最近一个中国最长寿老人去世,享年135岁。作为新闻热点,她挑战了人类生理年龄的极限。也许不少人会羡慕老人的长寿,认为她享尽了人间幸福。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老人活在世上的孤独和痛苦。她不仅面临慢性病增多引起的不适,要遭遇老伴离世的痛苦,也可能会面对子女甚至孙子辈先自己而去的痛苦。当老人活过百岁之后,与她熟悉的人基本去世,想找人唠嗑都变得奢望。当然,如果老人心态好,能面对慢性疾病的折磨、离别的痛苦和独自一人的孤独,那活的长点也无妨。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全身多个机体功能均在退化,或多或少都会有点身体轻度或者明显不适症状,患各种疾病的风险也明显增加。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也是维持生态平衡所必须。但对个体而言,可能在遇到疾病甚至死亡威胁时出现震惊、恐惧、强烈求生欲望、绝望至无奈接受现状等心理变化过程。这也是每个人一生需要面对的。 作为我们个人,定期体检,尽量做到早发现大的疾病,早预防和诊治。一些慢性疾病导致的躯体不适,治疗效果不好要学会接受。也要从心理上做好患重大甚至危重疾病的准备。人生苦短,我们不应该陷在对健康和疾病的恐惧泥潭中,让现有的生活过的一团糟。临床中不少患者长期因已患疾病甚至担心患病而惶恐不安,花费大量时间和费用“逛医院”。最后结局并没有让自己变得更安全和健康,长期的焦虑反而增加了患病的风险,使已有疾病恶化的风险也明显增加。 希冀此文对健康或者疾病焦虑者有所帮助。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李华祝大家平安夜平安??
许多人有到养身按摩店推拿按摩的经历,推拿按摩确实是久坐或者剧烈运动后的肌肉放松方式,按摩的同时小憩下也能缓解疲劳,恢复体力。但按摩也需谨慎,有些部位不要轻易被推拿按摩,我这重点强调颈部推拿按摩一定要慎重。颈部包含颈椎、脊髓和颈部血管等结构,颈椎病变的常见表现就是颈椎间盘突出,突出椎间盘可以压迫神经和脊髓,引起上肢麻木无力,严重时导致四肢瘫痪。本身有颈椎病患者被不恰当推拿后椎间盘突出突然加重,导致急性下肢瘫痪的不良事件年年都有报道。另外一种按摩颈部后出现的风险就是中风。颈部两侧是供应大脑的血管颈动脉,不当按摩可以导致颈动脉损伤,形成颈动脉夹层,引起一侧肢体瘫痪的中风风险。上述不良事件我们在临床中均碰到过。希望大家尽量不要随意推拿颈部。 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李华祝大家周末愉快!
吸烟有害已是包括吸烟者在内都知晓的常识。但饮酒的危害在民间还有许多争议。笔者每每在酒桌上看到朋友们喝的满面红光、把酒言欢的时候,作为不太饮酒的我,顿生羡慕,那些朋友常年应酬不断,但身体外观健硕,似乎酒对他们健康无什么影响,还能通过饮酒广交朋友。作为大夫的我不时对饮酒有害论也产生怀疑。最近我翻阅2019年发布的《慢性酒精中毒脑病专家共识》,其中有过往研究提示少量饮酒可能有益健康,降低人群全因死亡率;但大量饮酒会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对病原菌易感,人群全因死亡率显著上升。上述说法也存在许多争议:究竟多大酒量算过量?酒量是否具有个体差异?根据美国国家酒精滥用与酒精中毒协会的安全饮酒量标准:按照1个酒精单位相当于14g乙醇,建议男性每周不超过14个酒精单位,女性每周不超过7个酒精单位。我换算了一下我国的酒。大约男性每周饮50度酒不超过8两是安全的,女性每周饮50度酒不超过4两是安全的。但2018年著名杂志Lancet发表的文章又显示并无所谓的安全酒量,换言之,任何剂量的酒精均可对身体造成损害。 我们再来看看饮酒有哪些危害?酒精可以引起胃溃疡、胃炎、肝硬化、胰腺炎、冠心病、中风等。急性酒精中毒,尤其是重度醉酒可以导致深昏迷、多个器官功能衰竭乃至死亡。其实每年都有大量关于饮酒过量死亡的报道。慢性酒精中毒脑病也很常见,如Wernike脑病、Korsakoff综合征、慢性酒精中毒性痴呆、酒精性震颤谵妄、酒精性癫痫、酒精性精神和行为障碍等类型。这些慢性酒精中毒脑病术语太过专业,有点烧脑,换句通俗的话,慢性酒精中毒可以让人又呆又傻还不时发神经。 写了这么多,看官们是否明白整体意思?还不明白我就最后总结下:科学研究显示任何剂量的饮酒都是对身体有害的,实在想喝酒,也要控制量,建议男性每周饮50度的酒不超过8两,女性每周饮50度的酒不超过4两。最后送大家在酒桌上可以说的祝福语:“为健康干杯” ???? 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李华
脑血管病对健康危害严重,大家都很担心自己会半身不遂、卧床不起,不仅仅自己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而且会拖累家庭和社会。许多患者往往讲半身不遂还不如直接死了好。其实我们可通过对一些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来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下面我把常见的危险因素一一列举如下: 一、高血压: 在中国近四分之一成人患高血压,并且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约73%的脑卒中与高血压相关。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伴糖尿病或者慢性肾病患者血压降至<130/80mmHg。65~79岁老人可降至<150/90mmHg,最好降至<140/90mmHg。80岁以上老人血压一般降至<150/90mmHg。只要有效,可以选用各类降血压药物。 二、吸烟: 吸烟是脑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每天吸烟越多,脑梗死的风险越高。有研究发现,每天吸烟不超过11支者脑梗死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5倍,每天吸烟超过40支者脑梗死风险增加至5.6倍。被动吸烟者中风风险增加30%。因此吸烟者尽量戒烟,不吸烟者也尽量避免被动吸烟。 三、糖尿病: 糖尿病可使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倍以上,并且大约五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脑卒中。因此要重视糖尿病的诊治。首先要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必要时口服降糖药或者采用胰岛素治疗。一般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值为糖化血红蛋白
全世界约三分之一的人有失眠症状,其中一半的失眠患者为慢性失眠。长期慢性失眠患者容易合并抑郁和焦虑,并且失眠也是抑郁和焦虑的重要临床症状。 长期慢性失眠会导致工作能力受损、人际关系紧张和身体健康受损,因而我们要积极治疗失眠,基于失眠成因的复杂,治疗包括针对病因治疗、安眠药对症处理和心理治疗。其中认知行为治疗是明确有效又没有不良反应的治疗,但患者应用较少,大部分还是靠安眠药对症处理。究其原因,与医务人员推广不力、现有认知行为治疗步骤抽象繁杂至患者难以理解和坚持有关。我在临床中把它简化为四点,患者更容易理解和实施,具体如下: 1.减少对失眠的过度担心和关注。大部分失眠患者一到晚上就不自主担心起来,害怕今晚又会失眠。其实很大部分患者紧张的原因是潜意识担心长期失眠会损害健康、影响自己的工作等。其实担心不仅不会改善失眠反而会加重失眠,这种担心无益而有害。 2.根据需要睡眠。我们最好规律睡眠,但确实上床十五分钟后无法入睡就起床,离开卧室,可以在不睡觉期间做些轻松的家务、看看书或者轻松的电视剧,直至有睡意再进卧室上床,如果十五分钟后仍无法入睡,重复前述步骤,直到最后真正入睡。 3.准时起床。我们不能因为昨晚入睡过晚而通过晚起来补充睡眠时间。哪怕晚上睡眠只有一到两小时,我们也要按照预定时间准时起床。 4.白天避免补觉。哪怕白天有些昏沉、发困,也要避免补觉,有午休习惯者午休时间不要超过一小时。 上述四点要坚持实施,至少一到两个月才能重新建立新的睡眠周期。只要坚持做,认知行为治疗应该是比服用安眠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李华
中医在我国源远流长,已经是中国的一张名片,中药参与了各种疾病的治疗,包括去年起流行的新冠肺炎。中风是世界第一大致死性疾病,国人也非常害怕得中风引起半身不遂,拖累自己和家人。因此多方求医问药,许多患者特别推崇中成药的预防效果,认为中药既没有什么副作用又能活血化瘀预防中风,甚至认为可以替代我们常用的阿司匹林和他汀降脂药。这种看法有失偏颇,甚至本末倒置,最后增加中风的风险。首先,阿司匹林和他汀降脂药是得到包括欧美许多国家各种医学实验验证的能降低中风风险的药物,如果医生已经推荐使用,千万不要自作主张停药,以中成药完全取代它们。除非服用这些药有明确的副作用。其次,中成药并不代表没有副作用,我的病人经常反馈中成药的胃肠道不适反应,甚至有人因不良反应而无法坚持服药,我们流传至现代的龙胆泻肝丸因美国发现可以引起肾功能衰竭而在国内外停止使用。最后,在充分保证阿司匹林和他汀降脂药使用的基础上,适当选用一种中成药辅助治疗,千万不要因壹废食,完全以中成药替代标准的西药治疗方案。希望我的小科普有助于大家的合理用药。 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李华祝大家周末愉快!